揭秘古代另类嫁妆:棺材板和“压箱底”模型
从史料来看,陪送嫁妆的风俗,至迟在春秋时期已出现。《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不只诸侯嫁女有嫁妆,当时民间也亦然。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有一首反映卫风的诗歌《氓》,里面便提到了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在古代,能当嫁妆的东西不少,除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外,房子、土地、生产工具都可以当嫁妆。然而,也有一些“另类”的嫁妆。
古代嫁妆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嫁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即后来所说的“丫环”一起陪嫁,有的还会让妹妹跟着过门。陪嫁丫环的风俗,在古代颇为流行。成书于东晋年间的《华阳国志》中有这么一个记载:孔珪的两个儿子所娶的媳妇都是富家女,陪嫁来的侍婢便有七八个。
其实,把女子当嫁妆并没有什么稀奇,一夫多妾是古代家庭的正常结构,真正另类的是把凶服、棺材这些与喜庆气氛格格不入的'不祥之物当嫁妆。
据《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缞衣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
与丧服一样另类的嫁妆,算是棺材板了。在过去广东大埔一带就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据《民国新修大埔县志》记载,当地嫁女“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如果不方便陪送棺材板,有的地方还会变通一下,如在过去的台北市,便有用金子打制一只与棺材板价值相当的小金棺材当嫁妆的现象。
明代“压箱底”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嫁妆叫“压箱底”。所谓“压箱底”,就是夫妻性生活模型,因为属于个人隐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压箱底”。
女方带着嫁妆嫁入婆家,那女方家准备哪些嫁妆?
女方准备的基本嫁妆就是女方要在结婚当天带到男方家的东西,车、家电等等大件一般都是必备的东西,具体要看家庭条件,其中还有一些必须要准备的基本嫁妆,这些嫁妆都是有讲究的。
现如今在现代,女方依然应该准备嫁妆,图个喜庆而且现代准备的家装也比较讲究,那么女方准备的基本嫁妆有哪些呢?
女方准备的基本嫁妆之一就是被子,有很多人认为,结婚干吗要准备被子呢?非常土不说,拿出去也不好看,红红的平时也盖不上。其实这辈子也是非常有讲究的,被子是“辈子”的谐音,婚前父母给准备一床被子是希望两个新人能够和和美美的生活一辈子,而且被子还要缝的厚实一点,寓意家底丰厚。结婚当天新娘要准备两床、六床、八床这样的吉利数字的被子,而且还要给婆婆家准备一床大红被子。
陪嫁箱子也是女方准备的基本嫁妆之一的物品,陪嫁箱子是由女方娘家的兄弟在结婚当天把箱子送到新房子家里的,这样看起来女方家非常重视这个女儿,虽然是出嫁的女儿,但却不是泼出去的水,因此不能任由男方家欺负,希望男方能够好好相待的意思。
油盐酱醋、喜蛋、首饰等等都是女方准备的基本嫁妆,油盐酱醋得有意思是说明女儿很能干,有上得厅堂下的厨房的意思,同时也在向男方夸赞自己家的闺女比较能干。喜蛋的寓意就是早生贵子,希望这对新人能够顺顺利利的生育儿女,这都是父母对孩子们的期待。
压箱钱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女方会在箱子的四个角或者是正中央给女儿压上钱,这个钱是属于女儿防身用的钱,万一结婚以后又紧缺可以拿出来应急,毕竟结婚不容易总是需要花钱的。在嫁妆上女方的父母都会费尽心思多给一些,因为嫁出去的闺女都怕吃亏,也怕腰杆子不够硬,带车似乎已经成为嫁妆的习俗,但是有很多家里条件比较好的女方也会选择带一套房子。结婚是一件非常喜庆的事情,每个地方结婚需要准备的嫁妆都不一样,可以根据当地习俗来置办女方准备的基本嫁妆。
传统的嫁妆有那些?
传统嫁妆一:针线盒
这是做女红的必备品,而只有会做女红的女子才会是贤妻良母。针线盒当成嫁妆时就有很好的寓意,祝福新娘家庭温馨幸福,能干持家。
传统嫁妆二:合欢被
合欢被有着丰富的象征及寄托,是出嫁时最不可缺少的嫁妆之一,寓意新人婚后的和和美美与白头偕老,被子越多则象征女方家越富有。有些家庭送了几套合欢被。
传统嫁妆三:鸳鸯枕
鸳鸯是爱情的象征,是相守相伴不离不弃的表率,所以在传统婚礼中,鸳鸯图案是最为吉祥也最为普遍的,有着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的祝愿。
传统嫁妆四:龙凤毛巾
一龙巾一凤巾,新人各一条。既能烘托出婚礼的喜庆,还表达着家人对新人的祝福,愿新人婚后温馨贴意,长长久久。
传统嫁妆五:喜盆
也称为聚喜宝盆,应用红布包好,盆中还要放置有着吉祥寓意的东西,如红枣、花生、桂圆与莲子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