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社会风俗谁能告诉我
万恶的字数!!!!1发了无数结果被告诉 不能贴上来!!!对不住了,只能发上来一部分。要其余的话发信给我吧
1婚姻
在唐代百姓通婚中,等级观念有所表现,其一便是唐代百姓较少与贱民通婚。唐代的法律明确规定良贱不婚,现实中的百姓也确实较少与贱民通婚,个别与贱民通婚的百姓,也是身份较低的商人。《太平广记》中就载有一位商人与乐工之女联姻的事情:
衡山隐者,不知姓名,数因卖药,往来岳寺寄宿。……会乐人将女诣寺,其女有色,众欲取之,父母求五百千,莫不引退。隐者闻女嫁,邀僧往看,喜欲取之,乃将黄金两挺,正二百两,谓女父曰:“此金直七百贯,今亦不论,付金毕将去。”乐师时充官,便仓卒使别[1](卷四五)。
但是,即使是商人与贱民之间的联姻,在唐代也是比较少见的,良贱不婚原则在唐代百姓通婚中有所反映。
等级观念在唐代百姓通婚中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官民不婚。唐代的百姓非常愿意与官员之家联姻,但能够联姻官员之家的却很少。
在唐代,官员既是身份的象征,又是特权的拥有者。这些特点对百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百姓很愿意嫁女到官员之家,敦煌文书对此就有所反映。P3354《天宝六载(747年)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载有一夫多妻的家庭共6户、8家,他们是:
户主程思楚,47岁,卫士武骑尉,有妻三:妻马,36岁;妻常,32岁;妻郑,41岁。
其弟思忠,39岁,卫士,有妻二:妻郑,27岁;妻郑,22岁。
其弟思太,35岁,白丁,有妻二:妻李,19岁;妻白,28岁。
户主程什住,78岁,老男翊卫,有妻二:妻茹,62岁;妻王,47岁。
户主程仁贞,77岁,老男翊卫,有妻二:妻宋,69岁;妻安,61岁。
户主程大忠,51岁,上柱国,有妻二:妻张,53岁;妻宋,22岁。
户主程大庆,47岁,武骑尉,有妻二:妻画,45岁;妻卑,36岁。
户主程智意,49岁,卫士飞骑尉,有妻二:妻郑,45岁;妻薛,36岁。
上述6户一夫多妻家庭最突出的特点是户主都为勋官或取得武选资格之人。勋官最高者为正二品上柱国,最低为从七品武骑尉。虽然程思楚户(共3家)中有1家是卫士,1家是白丁,但他们兄弟并没有分家,家长仍是勋官武骑尉程思楚。这样一些勋官之家或取得武选资格之人就是敦煌农村乡里的特权阶层。这种特权首先表现在他们的经济状况较好,在彩礼非常重的敦煌地区(注:敦煌文书S4609《邓家财礼目》记载了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归义军衙府一位都头的婚礼单。此件文书所出时间较晚,但可作为一种参考。此外,由于敦煌地区结婚时财礼繁多,普通百姓无力承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敦煌地区便出现了结社互助的办法,在结社章程中明文规定:“若有……男女婚姻,人事小(少)多,亦乃莫绝”(S3730)、“各各一心,阙者帖助”(S6537),遇到婚嫁之事,社员们相互帮助。这表明结婚的费用已超出一般百姓所能承担的范围。),承娶多位妻子本身就已经显示了他们的经济实力。在这些一夫多妻的家庭中,许多夫妻年龄相差很多,像程思忠年长其妻郑氏17岁,程大忠与其妻宋氏相差29岁,程思楚与其妻常氏、程思太与其妻郑氏也都相差15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敦煌百姓的通婚取向,似乎只要能够与勋官之家联姻,男方家庭的多妻和年龄相差过大都对百姓嫁女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在这里,百姓攀附官员之家的心理表现很明显。
进入官场的百姓则一般都与官员之女联姻,魏邈就是这样。据墓志载,邈“祖宾、父朝隐,皆敦儒术,谅识宏深,高乐园林,自求野逸”,“顷因入仕,多为台鼎、廉察之知,累以德艺精粹,闻地天庭,始奏授怀州参军”[2](《唐故宣州参军钜鹿魏君夫人赵氏墓志铭并序》)。魏邈出自父祖无官的百姓之家,在他走入仕途后,便与官员之女结成了姻缘,“夫人天水赵氏,考皇任壁州长史升之仲女也”[2](《唐故宣州参军钜鹿魏君夫人赵氏墓志铭并序》)。薛仁贵的发家及其后人通婚的变化也很能说明这一问题。史载,薛仁贵“少贫贱,以田为业”,后以从军达到了“图功名以自显”[3](《薛仁贵传》)的目的。他的后人不但从身份上脱离了百姓,跻入上层,通婚上也显示出了明显的变化。薛仁贵重孙女所嫁不但为官员之家,而且还是山东旧士族高门出身的官员之家(博陵崔澹)[3](《唐故殿中侍御史淄州长史知军州事崔府君墓志铭并序》)。
普通百姓与官员之家联姻,能够获得生活上的好处;而进入官场的百姓与官员之家联姻,则可以获得政治上的好处。所以,为了达到联姻官员之家的目的,个别百姓或百姓出身的官员甚至采取了不择手段的方式。一个已经做官的农家子为了联姻“豪族”,竟图谋害妻。史载:“鄂州小将某者,本田家子。既仕,欲结豪族,而谋其故妻。因相与归宁,杀之于路,弃尸江侧。”[1](卷一三○)文宗时,另一位农民为了获取好处,更假冒国舅。穆宗萧后“因乱去乡里,自入王邸,不通家问,别时父母已丧,有母弟一人。文宗以母族鲜亲,惟舅独存,诏闽、越连率于故里求访。有户部茶纲役人萧洪,自言有姊流落”[4](《后妃传》下)。由于假充皇帝姻亲,萧洪一步登天,受拜金吾将军、检校户部尚书、河阳怀节度使,后再迁检校左仆射、鄜坊节度使。
虽然唐代百姓很愿意与官员之家联姻,但这种联姻又是非常困难的。这是因为,在唐人思想中,等级观念仍然很强。唐承南北朝而来,虽然门阀制度已经瓦解,但等级观念的影响继续存在,许多唐人在通婚时仍然强调门第的相当、官位的般配。在这种情况下,地位不同的百姓与官员联姻就非常困难。笔者曾经作过一个统计,共统计了217位官员的出身和联姻情况(联姻对象为219人,2位官员再娶)。在217位官员中,父或祖一人不仕的有13人,父祖两世不仕的只有1人。这首先表明,百姓进入官场的人数非常少。其次,在与217位官员联姻的219位女性中,父或祖一人不仕的也只有4人,这又表明百姓之女联姻官员的也很少。
在唐代,等级观念已经深入到了百姓和官员的思想中,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员,都认为官民通婚是不正常的。首先,官员对于官女嫁为民妻就不能接受。《新唐书·李白传》载:“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民妻,进止仍有风范……(传正)告二女,将改妻士族,辞以孤穷失身,命也,不愿更嫁。”在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的眼中,李白孙女嫁为民妻就是不正常的,所以他要将其改嫁“士族”(官员出身之人)。魏博大将聂锋对于女嫁磨镜少年也颇感无奈,史载:“聂隐娘者,唐贞元中魏博大将聂锋之女也。……忽值磨镜少年及门,女曰:‘此人可与我为夫。’白父,父不敢不从,遂嫁之。其夫但能淬镜,余无他能。父乃给衣食甚丰,外室而居。”[1](卷一九四)
其次,官员对于以民女为妻也是不能接受的。《太平广记》卷一六○所载一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顷有一秀才,年及弱冠,切于婚娶。经数十处,托媒氏求间,竟未谐偶,乃诣善易者以决之。卜人曰:“……君之室始生二岁矣……在滑州郭之南,其姓某氏,父母现灌园为业。”其秀才自以门第才望,方求华族,闻卜人之言,怀抱郁怏,然未甚信也。遂诣滑质其事。至则于滑郭之南寻访,果有一蔬圃,问老圃姓氏,与卜人同。……一日,伺其女婴父母出外,遂就其家,诱引女婴使前,即以细针内于颅中而去。……(女婴)生五六岁,父母俱丧,本乡县以孤女无主,申报廉使,廉使即养育之,一二年间,廉使怜其黠慧,育为己女,恩爱备至。廉使移镇他州,女亦长成,其问卜秀才,已登科第,兼历簿官,与廉使素不相接。因行李经由,投刺谒廉使,一见慕其风采,甚加礼遇。问及婚娶,答以未婚。廉使知其衣冠子弟,且慕其为人,乃以幼女妻之,潜令道达其意,秀才欣然许之。未几成婚,廉使资送甚厚,其女亦有殊色,秀才深过所望。
这一故事中的秀才起初自以“门第才望”,绝不愿与菜农之女联姻;为了避免与菜农之女联姻,甚至对其进行谋害;后来,由于菜农之女“很幸运”地被廉使收养,身份发生变化,秀才不但愿意与之联姻,而且还因此女的嫁妆丰厚,且女有容色而“深过所望”。从这个故事中的秀才身上,我们能很形象看到唐代官员思想中的等级观念。
再次,无论是出身于官员之家还是百姓之家的女性,都认为官、民相婚是不正常的。李白孙女对于嫁为民妻的解释是:因为“孤穷”而造成的“失身”。另外,崔慎思娶妇一事也能说明这一问题。史载,崔慎思入京应进士举,偶遇一位颇有姿色的少妇,崔思慎欲娶其为妻,而此妇云:“我非仕人,与君不敌,不可为他时恨也,求以为妾。”[1](卷一九四)在“非仕人”出身的少妇心中,做“仕人”之妻就是“不敌”,就与自己的身份不相符,而只能成为“仕人”的“妾”。
翻检史料,我们发现,由于等级观念的影响,在唐代,即使是富民与官员之间的联姻也很少。这点与宋代有所不同,许多富有资财的宋代百姓是能够与官员结为姻亲的。我们知道,经过唐末农民战争和五代时期的军阀混战,南北朝以来的等级观念受到荡涤,五代以降便是“婚姻不问阀阅”[5](《氏族略》一),宋人更是“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6](蔡襄《福州五戒》)。对于唐宋时期的这种变化,宋人曾经总结道:“唐人推崔、卢等姓为甲族,虽子孙贫贱,皆家世所重。今人不复以氏族为事……闾阎富室,便可以婚侯门、婿甲科。”[7](卷三)由于宋人通婚重财,所以宋代时许多富民便可以凭借自己的财富而与官员联姻,像阳翟豪民盖渐便因家赀巨万,而“有朝士之无耻者,利其财,纳其仲(女)为子妇。”[8](《刑法》三之四五),显然,由于旧式门第观念的减弱,富有的宋代百姓已在更大程度上获得了与朝官联姻的机会。较之唐代,宋代官民不婚的界限有所缩小,宋代百姓的地位有所提高。
通过唐代百姓的通婚我们看到,在唐代社会中,实际存在着两个非常明显的等级差别,即良贱之别和官民之别。官民之别虽然没有法律规定,但在事实中已牢固形成,它与良贱不婚一起,构成了唐代最基本的社会等级差别。
二、 唐代百姓通婚的价值取向
除了注重与官员之家联姻外,唐代百姓在择婿和选妇时,还各有一些标准。择婿一般关注未来发展和经济状况;而选妇则主要强调妇德和资财。
有些百姓择婿时非常强调男方未来的发展,信都民苏氏就是这样。史载:“信都民苏氏有二女,择良婿,张文成往相。苏曰:‘子虽有财,不能富贵,得五品官即死。’时魏知古方及第,苏曰:‘此虽黑小,后必贵。’乃以长女妻之。”[9](《前集》卷之一二)苏氏为女择婿首先是看男方未来在仕途上的发展如何。
还有一些百姓择婿时非常重财。元稹诗《代九九》就描述了这样一个事例,诗云:“阿母怜金重,亲兄要马骑,把将娇小女,嫁与冶游儿。”在这里,贪财的兄长竟指望以小妹换马骑。在唐代,一些贫穷的夫婿是会招致“遗弃”的。抚州杨志坚的妻子就因夫婿“资给不充”,“诣州公牒,以求别适”。对此,时任地方官的颜真卿进行了严惩,史称“自是江表妇人,无敢弃其夫者”[1](卷四九五)。由此看,此前类似杨志坚妻嫌贫索离的情况在抚州并不鲜见。
唐代百姓在选妇时则首先强调妇德,像蜀路石妇那样恪守贞操、孝顺公婆的妇女就是被推崇的对象。白居易在《蜀路石妇》中刻画了一位贞、孝两全的下层妇女:“道旁一石妇,无记复无铭,传是此乡女,为妇孝且贞。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夫行二十载,妇独守孤茕。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宁,其妇执妇道,一一如礼经。晨昏问起居,恭顺发心诚,药饵自调节,膳羞必甘馨。夫行竟不归,妇德转光明,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从此诗看,妇女的“孝”是指对公婆的孝敬、柔顺恭敬、晨昏定省、伺候赡养;“贞”则是指对丈夫的绝对忠诚,从一而终是“贞”的最高境界。蜀路石妇就是婚后第二年丈夫即离她而去,至其终而未归,但她坚守其节,从一而终,孝顺公婆。蜀路石妇集中了唐代下层妇女全部的优点,自然成为下层妇女的楷模。而不顾他人、光顾自己、好吃懒做、搬弄是非的女子则要受到抨击。唐诗云:“思量小家妇,贫奇恶形迹。酒肉独自抽,糟糠遣他吃。生活九牛挽,唱叫百夫敌。自著紫臭翁,余人赤羖。索得屈乌爵,家风不禁答”[10](卷三);“家中渐渐贫,良由慵懒妇,长头爱床坐,饱吃没娑肚。频年勤生儿,不肯收家具。饮酒五夫敌,不解缝衫裤。事当好衣裳,得便走出去。不要男为伴,心里恒攀慕。东家能捏舌,西家好合斗”[10](卷二)。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强调娶妇重德不重貌,所谓“乐得淑女,不淫其色”[11](卷一)。受此思想影响,唐代百姓择妇也是将貌放于德之后。对于德和貌的轻重,唐诗这样说:“有儿欲娶妇,须择大家儿。纵使无姿首,终成有礼仪。”[10](卷四)“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12](孟郊《静女吟》)
唐代后期时,选妇重财的特点非常突出,此时出现了许多咏叹贫女难嫁的诗句。白居易的《贫家女》云:“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张碧的《贫女》也云:“岂是昧容华,岂不知机织。自是生寒门,良媒不相识。”此外,秦韬玉的《贫女》、李山甫的《贫女》、邵谒的《寒女行》及于濆的《越溪女》,也都描绘了贫女难嫁的情况。如上几位咏叹贫女难嫁的诗人大都生活在德宗之后:白居易为贞元时进士,卒于大中年间;秦韬玉“中和二年,得准敕及第。僖宗幸蜀,以工部侍郎为田令孜神策判官”[12](卷六七○);李山甫则是“咸通中累举不第”[12](卷六四三);张碧为“贞元时人”[12](卷四六九);于濆为“咸通进士”[12](卷一九九);邵谒生平不详。由此推知,德宗以后,贫女难嫁已是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了。
除了诗歌,笔记小说对于唐后期的贫女难嫁也有反映。《北梦琐言》就载有这样一事:昭宗光化年间,文士刘道济曾“止于天台山国清寺”,频频梦到一女子与其结为伉俪,最后才得知此女“有美才,贫而未聘,近中心疾,而生所遇,乃女之魂也”[13](卷七)。
唐后期出现的贫女难嫁,应是受了唐前期上层嫁女索财的影响。我们知道,在唐代以前,虽然百姓通婚中也有重财现象,但贫女难嫁与穷汉难娶同时存在,贫女难嫁并不较穷汉难娶更突出。汉代嫁女和择婿就都看重钱财,“习俗婚嫁,既以财为重,故富室多不愿以女嫁贫人,而常人亦不屑娶贫家女”[14](卷三);南北朝也是男婚女嫁都重财,周武帝为此还特别颁发过诏令:“所在军民以时嫁娶,务从节俭,勿为财币稽留。”[15](《武帝纪》上)到唐前期,受门阀制度消亡的影响,山东旧族高门嫁女开始索要陪门财。所谓“陪门财者,女家门望未高,而议姻之家非耦,令其纳财以陪门望”[16](“唐高宗显庆四年冬十月”胡注)。山东旧族高门恃其门第,在“新官之辈、丰财之家”[17](《嫁娶》)欲与其联姻时,便多索钱财。对此,太宗曾于贞观十六年(642年)明令“禁卖婚”[17](《嫁娶》);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再次申令:“自今已后,天下嫁女受财,三品已上之家,不得过绢三百匹;四品五品,不得过二百匹;六品七品,不得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过五十匹,皆充所嫁女赀妆等用,其夫家不得受陪门之财。”[17](《嫁娶》)中宗时,再一次“申明旧诏”[18](《唐赠太子少师崔公神道碑》)。唐前期时,山东旧族高门的索财也影响到了一些官员,礼部尚书许敬宗就“以女嫁蛮酋冯盎子,多私所聘”[3](《许敬宗传》)。到唐后期,上层中出现的嫁女重财风气渐染民间,百姓娶妇也开始重财,贫女出嫁发生了困难。
唐后期出现的贫女难嫁,主要是受了山东旧族高门嫁女、娶妇索财的影响;反过来,贫女难嫁又成为山东旧族高门加速走向灭亡的催化剂。众所周知,唐前期,山东旧族高门主要以索要陪门财来强调自己的身份,也就是以加重聘财的形式强调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至唐后期,包括下层妇女出嫁都必须拥有丰厚的嫁妆,那么山东旧族高门再以聘财形式突出自己身份的目的就很难实现了。这样,唐后期时娶妇重财观念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旧士族高门融入社会的步伐。
唐后期出现的贫女难嫁之风还对宋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此有学者总结道:“宋代厚嫁风气非常严重、普遍,相比之下,嫁女费用要多于娶妇。”“由于宋代厚嫁成风,贫困家庭女子出嫁比之男子娶妇更加困难。”[19]宋代在更大范围内出现了贫女难嫁。在宋代,即使是高官,也会因为资财有限而嫁女困难,“王公之女苟贫乏,有盛年而不能嫁者”[7](卷三)。
三、馀论
有学者曾经这样说道:“谈到某个群体的社会地位,或许应该考虑到其中蕴涵的两层意义:一是他们在当时被承认的社会位置,二是他们对于社会历史所起的实际作用。”[20]循着这样一个思路,我们来看唐代百姓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中世纪,婚姻是衡量一个阶层社会地位最有效的坐标之一。从唐代百姓的通婚看,他们身处社会中间。在法律上,唐代百姓是良人,他们恪守着“良贱不婚”的原则,较少与工乐等贱民联姻;同时,虽然他们身为良人,但与官员联姻又非常困难,与官员联姻的机会很少。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虽然历代百姓的社会地位都不高,但与宋代相比,唐代百姓的地位更低,宋代富裕的百姓与官员联姻的机会更多。
可以这样认为,在唐代社会中,实际存在着三个主要阶层,即贱民阶层、百姓阶层和官员阶层。在通婚上,很明显地表现出了三个阶层的差别。三个阶层基本都以阶层内婚为主,良贱不婚是法律规定的,而官民不婚则是现实形成的。
唐代百姓的通婚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唐代后期的贫女难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山东旧族高门的身份特征,起到了加快旧士族消亡的作用;其次,贫女难嫁的观念还对宋代产生了直接影响,贫女难嫁也成为宋代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陈寅恪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21](《论韩愈》)贫女难嫁的问题再次证明了陈寅恪所说。
虽然在通婚上,唐代百姓是受官员歧视的一个群体,但他们的通婚对当时和未来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这种作用又使得他们不应受到忽视。
【参考文献】
[1]李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2]周绍良等.唐代墓志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郑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6]吕祖谦.宋文鉴[M].北京:中华书局,1992.
[7]赵彦卫.云麓漫钞[M].北京:中华书局,1996.
[8]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9]段成式.酉阳杂俎[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张锡厚.王梵志诗校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毛诗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3]孙光宪.北梦琐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4]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5]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
[1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7]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9]方建新.宋代婚姻论财[M].历史研究,1986,(3).
[20]邓小南.宋代苏州士人家族中的妇女[J].北京大学妇女问题第三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M].
[2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资料来源:《河北学刊》2001年第4期)
2汉唐节日饮食礼俗
汉代,但对元宵节的起源,自古以来就有几种说法,其中一个主要的说法是,汉武帝时,采纳方士谬忌的奏请,从正月十五开始,通宵达旦祭祀“太一”天神,从此形成了这天夜里张灯结彩的习俗。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聚集观灯的习俗又与之结合起来。这样,正月十五灯光辉煌的活动,既有祭太一神的旧俗,又有燃灯礼佛的虔诚,成了一个独具风采的传统节日。
汉唐时,元宵节并不是吃汤元,汤元始于宋代。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在这一天主要是喝豆粥,《荆楚岁时记》说:“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正月半宜作白粥泛糕”。
唐代时,人们在晚上观灯之时,喜食一种粉果和焦@②,焦@②是一种油炸的带馅圆面点, 《太平广记》卷234《尚食令》条记了一条尚食局造@②子手做焦@②子的故事,这位@②子手为了报冯给事的恩,想为冯家做一次@②子,冯给事问:“要何物?曰:要大台盘一只、木楔子三五十枚,及油铛炭火,好麻油一二斗,南枣面少许。”第二天,@②子手来了,“取油铛烂面等调停,袜肚中取出银盒一枚,银篦子、银笊篱各一。候油煎熟,于盒中取@②子馅,以手于烂面中团之。五指间各有面透出,以篦子刮却,便置@②子于铛中。候熟,以笊篱沥出,以新汲水中良久,却投油铛中,三五沸取出。抛台盘上,旋转不定,以太圆故也。其味甚美,不可名状。”焦@②与汤圆的外形和内馅完全一样,所以有人认为,焦@②实为炸元宵(注:参见王仁兴《中国年节食俗》,北京旅游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不过它是用面制作的。
上述汉唐时的元宵节食俗,主要为一些小点心之列,宋代以后,元宵节的饮食就日益丰富起来。
三、 寒食节饮食礼俗
寒食节在清明之前一二日,从先秦以迄隋唐,寒食节均为一个大节日。
寒食的形成有两个源头,周代仲春之末的禁火习俗是它的源头之一,《周礼·秋官·司xuǎn@③氏》云:“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郑玄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所谓季春出火,是与先秦时的星象迷信有关。古分周天恒星为二十八宿。东方青龙宫的角、亢二宿被称作“龙星”,龙星在五行中居木之位,春季见于东方,将引起人间突发大火,因此,在龙星初见的时候要禁火。禁火的这一段时间不能举炊,须得预先准备好食物,在禁火期间吃这种冷食物,也就很自然地被称为“寒食”。
寒食节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时晋国故地山西一带祭奠介子推的习俗,在寒食节的形成及传承过程中,后一源头的影响越来越大。曹操《明罚令》和晋人陆huì@④《邺中记》皆云寒食断火起因于祭介子推。祭介子推的礼仪,以晋国故地今山西一带最为隆重。该地区人民在战国至三国这一段时期内,寒食禁火时间竟长达一个月之久,“老小不堪,岁多死者”(注:《后汉书·周举传》。)。因此,曹操下令革除寒食禁火一月的旧俗,此后寒食三日才相沿成习。
汉唐时寒食节的传统食品有以下几种:
饧大麦粥,《荆楚岁时记》云: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从其制法来看,并非只是将大麦熬粥加糖,而是先将大麦熬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食时浇上糖稀,正如《玉烛宝典》云:“今人寒食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引饧以沃之。”后世又将此食品称为麦糕,其中的原料大麦也可以粳米代替。
此外,还有一种名叫干粥的食品,亦称作糗,即炒熟的麦、粟、米粉。食用时,加水调成糊状,也可直接食用。
但是,这些制作简单的寒食节令食品并不合吃惯了珍肴的贵族口味,于是,一种耐贮存,适于冷食,又酥香脆美的“寒具”便在魏晋时出现了,成为上层社会寒食节的节日美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其制法作了介绍,其中说:“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和)面”,然后油炸,是极为酥脆精美的食品。《齐民要术》称它“入口即碎,脆如凌雪”。所以有人将它取名为“馓子”,宋人庄季裕在《鸡肋编》云:“馓子,又名环饼,即古之寒具。”唐人制作寒具时还喜欢粘上一些黑芝麻,使之更香,并取名为“巨胜奴”,“巨胜”即黑芝麻。
汉唐时期寒食节的节令食品还有煮鸡蛋、盐醋拌生菜之类。如唐代寒食节吃煮鸡蛋就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更有好事者,在鸡蛋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并染上色彩,增加鸡蛋的外观美感,久之,形成了一种传统习俗,这就是唐人所说的镂鸡子,然后,人们又把镂刻成形的鸡蛋拿出来相互比试,即斗鸡卵之俗,意在体现食品雕刻的技能。
唐代以后,寒食的地位日趋式微,寒食节禁火风俗也逐渐消失。但是与这个节日有关的节令食品,却仍为人们喜食,如馓子,千百年来,传承不绝,并发展为款式繁多、风味各殊的特点。
四、 端午节饮食礼俗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仅次于元旦的第二大节日。早在先秦时,人们就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重五之日更是恶日,如《风俗通义》佚文云:“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注:吴树平:《风俗通义校释·佚文二十》,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又云:“五月盖屋,令人头秃”(注: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司马贞《索隐》。)。所以后世端午节要进行一系列的辟邪、祛疫的
历史资源与评价苏教版答案七下
7年级下的历史答案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A 2.A 3.A 4.D 5.B 6.D 7.C 8.C 9.D 10.B 11.C 12.A 13.A 14.D
18.隋文帝改为隋炀帝;杨坚改为杨广;看琼花改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19.(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三点:中心洛阳、 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提示有三种答案:①等于1(一条大运河,作用影响统一起来);②等于N (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促进沿岸地区乃至中国持续发展);③等于0(少数同学认为,运河开凿导致隋朝灭亡)。
(4)①此题属开放性试题,答:“是”或“不是”都可以,前提必须理由充分;清初历史学家谈迁说:隋炀帝动用那么多的民工开凿大运河,罪孽深重,但假如没有大运河,南北运输靠什么呢?他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高丽(今朝鲜)的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地方割据起兵,隋朝迅速灭亡。②提示:总的说来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这两位诗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民自此受益,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诗人李敬方的诗就代表了这种观点,认为运河有利有害,利害相参。皮日休的诗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隋炀帝如果不建造龙舟,游览江南,那么他的功绩就可以与治水的大禹媲美。把开凿大运河提到禹治洪水的高度来评价,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皮日休的观点比较客观公正。大运河的开凿确实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它更多的是造福当时的人民,甚至直到今天,仍在发挥它的作用。③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运漕,仰此一渠。”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作用是: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5)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关中虽然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必须依靠东南诸州(郡)的赋税。所以隋唐时期,为了便于由东往西将江淮粮食、物资运到洛阳、长安,或将其运往北方,统治阶级将运河的中心设在洛阳。
从元、明、清三朝都建都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南方地区的粮食物资需要北运到京城,所以今日大运河呈南北走向,而不是再绕道长安、洛阳了。
20.(1)有开凿的有关信息,尤其是大运河受到污染的信息。大运河算是我国历史上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但是由于过去我们没有很好地治理运河,运河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2)略
21. (1)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7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结束了自西晋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政治制度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伟大工程 长城 灵渠 大运河
灭亡原因 法律严酷 兵役徭役繁重
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统治残暴 滥用民力
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对后世影响 汉承秦制
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唐承隋制
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2)隋朝和秦朝共同点:
①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局面。各为汉、唐之盛世奠下基础。
②始皇创秦制,文帝创隋制,均为其后历代所遵循。
③都有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
④秦、隋君主均大兴土木和穷兵黩武,造成徭役、兵役繁重,引发农民起义。
⑤存在时间都很短。秦朝:15年 隋朝:37年。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D 2.A 3.C 4.A 5.B 6.A 7.A 8.D 9.D 10. C 11. A
12错误。589年。
错误。李渊。
错误。隋朝
13.
(1)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廉政爱民,政治清明。
(2)贞观之治。
(3)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以人为镜,传为佳话。原因是贞观后期,太宗逐渐意骄志满,不悦人谏,言行不一。
(4)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虽然到贞观后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做法,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片面,要看主流,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
14.贞观之治。
认识: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产生了积极作用,是“贞观之治”(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突出特点:开明。
15.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弱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B 2A 3A 4B 5D 6C 7C 8D 9C 10C 11D 12A 13D 14B
15.唐太宗—唐玄宗;宦官—酷吏;《贞观姓氏录》—《姓氏录》;农民—庶族地主;创立—发展;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宦官—漕运;天宝—“开元”
16.①杜甫,唐朝 ②唐玄宗统治时期 ③反映了开元盛世时经济繁荣发展情况
17.评价: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主政以后,通过发展科举制度,大量吸收新兴地主进入政治舞台,从而打击了豪门世族;她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鼓励举荐,擢拔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如姚崇、狄仁杰、魏元忠、裴行俭、刘仁轨、李昭德、王及善等,史称“累朝得多士之用”;她还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摇役和整顿田制,使国力增强,同时加强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发展了“贞观之治”。总之,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有益于社会进步,功高德大。
武则天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终废唐改周,自立为帝,建立了武周政权。武则天培植自己的亲信,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铲除异己。
18.前者是唐以前使用的笨重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后者是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江东犁),在设计上趋向合理与完善,既有翻土用的犁壁,又可调整犁铧,控制入土深浅,而且轻巧灵活,回转省力。
青瓷:象玉象冰、白瓷:象银象雪、唐三彩:黄,绿,蓝,赭等为基本色,在班驳灿烂的釉面衬托下极富动感,使之造型优美,光彩夺目。从色彩、造型及工艺等方面表述,不必求全。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C 2B 3C 4B 5A 6C 7A 8A 9B 10D 11D 12C 13A 14B 15A
16.(1)科举制度 隋炀帝。
(2)积极作用: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4)学习李白等人的诗句,模仿并自我创新,努力在诗赋上多下功夫。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赋艺术得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得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5)今天的考试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建议(此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7.(1)意思是: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2)科举考试
形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表现: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影响: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实行科举制,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官吏,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较自由的报考方式,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体现了开放性和流动性特征;科举制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新局面的出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3)略
(4)坐船经大运河至洛阳转长安;练习写诗赋,了解社会生活,如人们生活的疾苦、存在的问题等做写策论的素材。
(5)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6)略
18.(1)从面料、设计风格、头饰、色彩等方面表述,不求全;
(2)言之有理即可。
(3)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生活情况,基本事实清楚即可。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A 2B 3B 4A 5D 6D 7A 8C 9A 10D 11A 12B 13A 14C 15D 16D 17C 18A 19C 20D
21.答:(1)唐太宗;“天可汗”(2)自古以来都只重视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我都一样爱护他们。(3)表达了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22.(1)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
(2)吐蕃民族③吐蕃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从农业、手工业和生活习俗等。
23.(1)材料一是通婚,密切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汉藏两族的联系。材料二采取战争的手段,造成边疆危机,破坏了两族的关系,不利于国家的统一。(2)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24.(1)纪念当年文成公主教当地藏族人民耕作与纺织的事迹。
(2)其余根据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物品作合理的设想。
(3)主观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答案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答案二:从文成公主个人的得失去思考等,也行。
(4)讲演搞: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1D 2A 3D 4C 5A 6A 7D 8C 9B 10C 11A 12C 13B 14D 15C 16D 17A 18D
19. (1)玄奘。
(2)西游天竺取经,写了《大唐西域记》。
(3)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20.(1)填出玄武门、宫城、东市、西市、大雁塔;
(2)市、坊、朱雀街;
(3)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体现了长安城规整建筑布局,左右对称,体现了皇权的威严,表现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
(4)特点是:布局严整。规划整齐。中轴对称、规模宏大、坊、市分离,宫城,皇城、外郭城分割清楚、宫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等级森严和唐朝帝国的强盛。
21.(1)朝鲜、印度,日本。
(2)A——日本,B——天竺
(3)新罗是朝鲜,天竺今印度半岛。
(4)困难:路途遥远,天寒地冻,寒风惨烈,毒蛇猛兽,不谙风俗,沙暴天气。精神: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建正法幢,作狮子吼,热爱祖国,在文化上做出贡献,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22.(1)阿倍仲麻吕.到中国留学。
(2)长安。
(3)因诗会友,成为非常密切的朋友,王维等人.
(4)他们将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惯等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的政治改革,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大大密切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
23.(1)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有13次之多;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唐玄宗时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了贡献。
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5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是仿效隋唐制度进行的。日本的都城建设规模完全仿效长安。日本文字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此外日本人文化(诗歌艺术、书法艺术等)生活习惯(饮食、茶道等)、节日风俗也受到唐朝的影响。
(2)提示:勤俭节约、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管理方法,良好的文明礼貌素养等。
(3)提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使中国成为先进的现代化强国。
24.(1)因为鉴真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也因为鉴真为中日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事迹: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评价:他是最有影响的赴日使者和高僧。
25.(1)原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唐朝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对外交通、贸易发达。
(2)影响:①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如唐朝商业的繁盛,城市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展,朝鲜、波斯、大食的许多物品输入我国。天竺的熬糖技术传入我国。②促进了我国的文化繁荣:如高丽乐,天竺的佛经、石窟艺术、佛塔寺院建筑样式,大食的伊斯兰教、习俗等对我国的文化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D 2B 3B 4D 5B 6A 7A 8D 9C 10A 11D 12C 13A 14A 15D
16.(1)文字的出现,书籍的增多,印章和拓碑技术的出现。
(2)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17.(1)善谈战国诸子的学说;献身医学,不入仕途;对北周、隋和唐前期的历史有亲身经历;认为天的自然变化和人身体的变化有规律;认为治病和治国有相同之处;认为治病是至德之举。
(2)评价:孙思邈是医德高尚的、为祖国医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学家,同时又是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北周、隋、唐历史的见证人。
(3)火药 炼丹术 丹经 硝石 硫磺 木炭 唐朝末年
18.(1)图三是赵州桥图片。赵州桥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大拱桥,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欧洲同类桥的出现早了1000年。
(2)优点: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
(3)图一北京颐和园玉带桥:造型优美,观赏性强;桥洞高,底下过船方便;但坡太陡,行人费劲。
图二江苏苏州宝带桥:多拱桥,跨度大;桥面平缓,利于车马人行走;但桥孔小,桥下船只通行不便。
图四云南丽江黑龙潭桥:多拱桥,坡度较小,桥上行走方便。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19.结合印章和拓印刻石技术等来谈;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1D 2B 3A 4D 5C 6D 7C 8C 9C 10C 11D 12C 13A 14D 15A 16D
17.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不屈服于恶势力、具有崇高气节的诗人的形象;似乎远观到浩渺无际的长江远远地流向水天交接的地方,同时也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绵绵不绝的情思;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一泻千里的黄河奔腾咆哮之声;我们似乎可以瞥见那飞泻喷涌的庐山瀑布的壮景。从诗歌风格来讲,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18.(1)敦煌莫高窟 佛教 石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窟内保存大量佛经、文书等也极为珍贵,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2)根据家乡的具体情况简单介绍。
19. E C D A B
20. 21.(1)李白神采飞扬;杜甫,满面忧愁。
(2)李白生于盛唐之时,唐的繁荣恢弘的气度影响着他,所以他的诗以浪漫的手法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居多。杜甫,生于唐由盛转衰之时,见过唐的盛世,又眼看唐的衰落,因而万般忧愁.所以他的诗描绘了唐由盛转衰这样一个复杂动荡的时代,反映人民疾苦的多 。
第9课 “贵姓何来”
1B 2D 3B 4A
第一组:
(1)姬、姜、姒、姚、妫、嬴;
(2)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
(3)例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4)裴、陆、阎、郝、欧阳;
(5)邱、门、乡、闾、里、野、官;
(6)李姓、朱姓、常氏、帅氏;
(7)戴、召;
(8)林姓、皇甫、高、刁、公、施;
(9)伯或孟、仲、叔、季;
(10)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籍、谏、库、仓、军、厨;
(11)巫、卜、陶、匠、屠、优;
(12)元氏、祝、关、钮;
(13)沐姓、牢姓。
(14)司马等;马、牛等;伍、陆、万等;黄、蓝等
(15)赵宋、吴越国王、国王钱俶的正妃、南唐国王李氏。
(16)王、李、张
第二组:
(1)母系氏族制度,姜、姚、姬等
(2)以国名为姓,韩、吴、卫、郑等
(3)拓拔、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
(4)拓拔——元,丘穆陵——穆,那拉氏——那等
(5)复姓:司马 司徒 上官
(6)优质优生,防止近亲结婚等
(7)按当时政治地位高低排列的;按人口多少排列的。
(8)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完成。
(9)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完成。
第三组:学生据题回答即可。
第四组:从中华同族的凝聚力、爱国统一战线、内外经济交流等多角度谈均可,不求全。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题答案
1B 2C 3B 4B 5A 6C 7B 8D 9B 10D 11B 12A 13D 14B 15D 16D 17B 18B 19B 20C
21A 22D 23B 24C 25A 26C 27C 28B 29C 30D 31C 32A 33D 34C 35B 36A 37C 38D 39A 40D
41.(1) 赵州桥 隋朝
(2)《金刚经》 9世纪
(3) 敦煌莫高窟 甘肃省
(4)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42.(1) 宽袖长裙披带头饰等说明。
(2) 比较二者服装特色的异同,联系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进行回答。
(3) 不一定是唐朝服装。如唐人等。
(4)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43.(1)杜甫
(2)开元盛世 唐玄宗
(3)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改革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取得显著成效。
44.(1)杜甫 “诗圣
(2)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45.错在: 贞观年间
李白写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46.武则天是改《贞观氏族志》,而不是编修。是完善科举制度,而不是创立科举制度。
47.(1)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2分,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长城、都江堰、灵渠等(每个工程1分,共2分。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3)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分,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体现正确的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即可得分。)
(4)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影响深远。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2分,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8.(1)科举制度;隋朝。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49.提示:早上起来约朋友茶楼喝茶、吟诗。出发前,打扮一番,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吃点胡饼后,骑马去玩,游览大雁塔,逛东市、西市等。女同学还可想象唐朝妇女的生活情况,如穿胡服、男装等或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娱乐活动。
50.(1)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史的选拔和考核,任用姚崇、宋景为相,出现开元盛世。
(2)影响: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统治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因而出现了盛世局面。
(3)启示:当今世界,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不仅要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更要重用人才。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B 2C 3D 4A 5B 6C 7B 8B 9C 10D 11B 12B 13D 14A 15B 16A 17B 18A 19C 20B
21.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与北宋的“战” 与北宋的“和
辽 916 阿保机 上京 北宋初几次北伐失败 澶渊之战 澶渊之盟
北宋 960 赵匡胤 汴京
西夏 1038 元 昊 兴庆 建国初经常进攻北宋 1044年和议
22.(1)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
(2)A
(3)B
(4)北宋已经不把商业区与居民住处分隔开来,交替纵横,反映了统治者开放自由的思想,说明商业在城市非常发达。
(5)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处繁荣的景象。
23.(1)特点: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汉法。
(2)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24.(1)宋辽夏战争与和议,建立互市,边境贸易繁荣,经济文化得到交流.
(2)辽夏南下遭中原军民反抗,不得不“以汉制汉”,从而保护发展先进的中原文明。
(3)辽、西夏的统治者奖励垦荒,迁移大批汉人北上,促进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并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效仿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同时,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辽境汉人安居乐业。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并用汉文铸造钱币。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1C 2A 3C 4B 5B 6D 7B 8D 9A 10C 11A 12B 13B 14B
15.南宋 著名抗金将领
由于岳飞组织岳家军抗击金军的进攻,收复建康,在堰城大败金军。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护了中原地区较高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所以他的行为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因此,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民族英雄是指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而岳飞抗金是汉族与女真族之间的一场国内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而不是抗击外来侵略,所以岳飞并不是民族英雄。
16.学生据史回答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还彼此进行贸易。
聊聊陈家大院
聊聊陈家大院
文/丁茉莉
我最近看明末才子张岱、冒襄,侯方域的故事,开始对身边的景点“陈家大院”产生浓厚兴趣。
虽说在陈家大院长大,却从没认真探究过它的历史,现在深挖一下它的过往,有一种"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之感。
一入侯门深似海。
这里的“侯门”是语意双关的,首先它是字面的意思,指诸侯之门,显贵之家,另外,它指的就是商丘历史文化名人侯方域的家。
侯方域的家有多大,据不确定的统计,包括现在的侯恂故居,壮悔堂,陈家大院,以及已经迁出城的商丘市第二实验小学。
由此可以看出,陈家大院的前身是侯家的产业,之所以改姓陈,是因为侯家作为陪嫁,把这个东园送给了女儿,而女儿的结婚对象姓陈,也就是陈家大院的一世祖陈宗石。
常感慨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嫁妆是一个有着28间房的大宅,但比起侯方域女儿的陪嫁,便不足为奇了,侯家送的可是一座房间百余的豪宅啊。这样看来,陈宗石实际上是入赘侯家的。
事实证明,陈宗石不负侯家期望,发愤图强,后来高中进士,在朝为官,不仅为侯家增光添彩,更为自己的陈家重振家族荣耀,若说历史上有名的赘婿,陈宗石也应该名列其中吧。
侯陈两家的婚事,还要从他俩的父辈说起。
别看陈宗石刚进侯家时是个落魄的小书生,其实他的来头大着呢。
明未四公子,指的是明朝未年四位世家子弟,他们分别是:
山东副使冒起宗之子冒襄
户部尚书侯恂之子侯方域
湖广巡抚方孔炤之子方以智
左都御史陈于廷之子陈贞慧
而陈宗石则是四公子之一的陈贞慧的儿子,侯陈两家还真是门当户对。
明朝末年,河南商丘的侯方域,江苏宜兴的陈贞慧都到陪都南京游学,之后相识,他们志趣相投,关系越来越好,遂结为儿女亲家,当时他们的子女年纪尚幼,属于娃娃亲。
陈贞慧作为东林党魁陈于廷的儿子,与阮大铖在政治上是对立的,他曾参与声讨阮大铖,为阮所恨,受阮迫害,一度入狱,“事虽解,已濒死“,国破家亡,陈贞慧不得已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于1656年52岁时抑郁而终。
顺治十四年,也就是1657年,14岁的陈宗石在他哥哥陈维崧(明未清初著名词人,骈文作家,阳羡词派领袖)的带领下,由江苏宜兴来归德府投亲,此时,岳丈大人侯方域已去世三年,侯夫人常氏不弃前约,热情收留了陈宗石,还为他请来侯方域的好友徐邻唐为师,鼓励他用功读书,并将侯氏东园作为嫁妆让女儿与陈宗石完婚。自此,江苏宜兴陈氏落户商丘,甚至陈宗石的哥哥陈维崧有很多年也跟着弟弟一起寓居商丘。
侯方域夫人常氏,真是感动华夏的丈母娘。以前只知道侯方域的妾室李香君才貌节气令人称颂,她与侯方域之间桃花扇的故事源远流长,却不知侯方域的正室夫人更是慷慨大义,深得人心。
陈宗石后来中了进士,做了京官,他的两个儿子陈履中和陈履平,兄弟双御史,以后陈家连续四代共出了五个翰林,有“一门双御史,四代五翰林”的美誉,成为中原的名门旺族。
到了近代,也就是民国年间,陈宗石的八世孙陈忠泰(俗称陈半语)的二儿子陈晏生于1932年创办晏生小学,并自认校长,又于1936年创办晏生中学,陈晏生的夫人范洁庭,河北魏县人,师范毕业,她就是陈晏生聘用的老师。
陈晏生热心公益,办学同时,常赈济灾民,还出资一万大洋修建东关大桥(原称"晏生桥")。
1947年,为躲避战乱,陈晏生携妻儿迀居南京,后又到上海。
1951年,由于政治原因,陈晏生被判刑10年劳动改造,刑满后回上海的家,已是人去楼空,他的夫人带着三男四女七个孩子回了河北娘家,等他风尘仆仆赶到河北,面对的却是一张离婚声明的报纸,也许这也是他的夫人为孩子前途考虑而作出的无奈的抉择。
此后的岁月,陈晏生历经坎坷,孤苦无依,于1988年8月,在陈家大院北门楼下,凄然离世,身边是曾经的家院,眼前是曾经的事业,他最钟爱的晏生小学旧址(商丘县实验小学),不知陈晏生当时会作何感想。
1988年8月,我刚参加工作一年,家就住在小隅首东二街41号,就是现在陈家大院内荷花池旁边,离大院的北门楼,仅几步之遥,然而,陈晏生在北门楼孤独离世这件事,我却一无所知,实际上可能也有耳闻,只是时间过去太久,早已忘记,也可能根本就漠不关心罢了。
建国之后,陈家大院被收归国有,由商丘县政府下属的房产处负责保护和管理,房屋租给居民作住宅,后经房改出售给各户居民,房产变成毎家私有。2014年前后,居民全部外迁,陈家大院开始大规模修复,现如今已成为古城内一处人气非常旺的景区,景区不收门票,感兴趣的可以到此一游。
陈家大院历经豪门阶段,战乱阶段,大杂院阶段,直到现在的景区阶段。
我住陈家大院,就是大杂院时期,以前只知道那里曾是富甲一方的陈半语(陈晏生的父亲陈忠泰)的宅院,却不知还有这么深的历史渊源,我家门前有一处水塘,那一定是陈家后花园的荷花池。
古今多少事,都付闲聊中。
资源与评价七年级下的历史答案....七年级下册的地理答案...八年级上的生物答案
七年级下的历史答案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A 2.A 3.A 4.D 5.B 6.D 7.C 8.C 9.D 10.B 11.C 12.A 13.A 14.D
18.隋文帝改为隋炀帝;杨坚改为杨广;看琼花改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19.(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三点:中心洛阳、 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提示有三种答案:①等于1(一条大运河,作用影响统一起来);②等于N (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促进沿岸地区乃至中国持续发展);③等于0(少数同学认为,运河开凿导致隋朝灭亡)。
(4)①此题属开放性试题,答:“是”或“不是”都可以,前提必须理由充分;清初历史学家谈迁说:隋炀帝动用那么多的民工开凿大运河,罪孽深重,但假如没有大运河,南北运输靠什么呢?他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高丽(今朝鲜)的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地方割据起兵,隋朝迅速灭亡。②提示:总的说来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这两位诗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民自此受益,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诗人李敬方的诗就代表了这种观点,认为运河有利有害,利害相参。皮日休的诗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隋炀帝如果不建造龙舟,游览江南,那么他的功绩就可以与治水的大禹媲美。把开凿大运河提到禹治洪水的高度来评价,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皮日休的观点比较客观公正。大运河的开凿确实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它更多的是造福当时的人民,甚至直到今天,仍在发挥它的作用。③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运漕,仰此一渠。”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作用是: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5)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关中虽然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必须依靠东南诸州(郡)的赋税。所以隋唐时期,为了便于由东往西将江淮粮食、物资运到洛阳、长安,或将其运往北方,统治阶级将运河的中心设在洛阳。
从元、明、清三朝都建都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南方地区的粮食物资需要北运到京城,所以今日大运河呈南北走向,而不是再绕道长安、洛阳了。
20.(1)有开凿的有关信息,尤其是大运河受到污染的信息。大运河算是我国历史上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但是由于过去我们没有很好地治理运河,运河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2)略
21. (1)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7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结束了自西晋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政治制度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伟大工程 长城 灵渠 大运河
灭亡原因 法律严酷 兵役徭役繁重
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统治残暴 滥用民力
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对后世影响 汉承秦制
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唐承隋制
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2)隋朝和秦朝共同点:
①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局面。各为汉、唐之盛世奠下基础。
②始皇创秦制,文帝创隋制,均为其后历代所遵循。
③都有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
④秦、隋君主均大兴土木和穷兵黩武,造成徭役、兵役繁重,引发农民起义。
⑤存在时间都很短。秦朝:15年 隋朝:37年。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D 2.A 3.C 4.A 5.B 6.A 7.A 8.D 9.D 10. C 11. A
12错误。589年。
错误。李渊。
错误。隋朝
13.
(1)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廉政爱民,政治清明。
(2)贞观之治。
(3)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以人为镜,传为佳话。原因是贞观后期,太宗逐渐意骄志满,不悦人谏,言行不一。
(4)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虽然到贞观后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做法,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片面,要看主流,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
14.贞观之治。
认识: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产生了积极作用,是“贞观之治”(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突出特点:开明。
15.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弱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B 2A 3A 4B 5D 6C 7C 8D 9C 10C 11D 12A 13D 14B
15.唐太宗—唐玄宗;宦官—酷吏;《贞观姓氏录》—《姓氏录》;农民—庶族地主;创立—发展;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宦官—漕运;天宝—“开元”
16.①杜甫,唐朝 ②唐玄宗统治时期 ③反映了开元盛世时经济繁荣发展情况
17.评价: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主政以后,通过发展科举制度,大量吸收新兴地主进入政治舞台,从而打击了豪门世族;她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鼓励举荐,擢拔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如姚崇、狄仁杰、魏元忠、裴行俭、刘仁轨、李昭德、王及善等,史称“累朝得多士之用”;她还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摇役和整顿田制,使国力增强,同时加强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发展了“贞观之治”。总之,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有益于社会进步,功高德大。
武则天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终废唐改周,自立为帝,建立了武周政权。武则天培植自己的亲信,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铲除异己。
18.前者是唐以前使用的笨重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后者是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江东犁),在设计上趋向合理与完善,既有翻土用的犁壁,又可调整犁铧,控制入土深浅,而且轻巧灵活,回转省力。
青瓷:象玉象冰、白瓷:象银象雪、唐三彩:黄,绿,蓝,赭等为基本色,在班驳灿烂的釉面衬托下极富动感,使之造型优美,光彩夺目。从色彩、造型及工艺等方面表述,不必求全。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C 2B 3C 4B 5A 6C 7A 8A 9B 10D 11D 12C 13A 14B 15A
16.(1)科举制度 隋炀帝。
(2)积极作用: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4)学习李白等人的诗句,模仿并自我创新,努力在诗赋上多下功夫。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赋艺术得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得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5)今天的考试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建议(此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7.(1)意思是: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2)科举考试
形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表现: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影响: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实行科举制,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官吏,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较自由的报考方式,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体现了开放性和流动性特征;科举制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新局面的出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3)略
(4)坐船经大运河至洛阳转长安;练习写诗赋,了解社会生活,如人们生活的疾苦、存在的问题等做写策论的素材。
(5)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6)略
18.(1)从面料、设计风格、头饰、色彩等方面表述,不求全;
(2)言之有理即可。
(3)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生活情况,基本事实清楚即可。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A 2B 3B 4A 5D 6D 7A 8C 9A 10D 11A 12B 13A 14C 15D 16D 17C 18A 19C 20D
21.答:(1)唐太宗;“天可汗”(2)自古以来都只重视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我都一样爱护他们。(3)表达了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22.(1)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
(2)吐蕃民族③吐蕃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从农业、手工业和生活习俗等。
23.(1)材料一是通婚,密切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汉藏两族的联系。材料二采取战争的手段,造成边疆危机,破坏了两族的关系,不利于国家的统一。(2)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24.(1)纪念当年文成公主教当地藏族人民耕作与纺织的事迹。
(2)其余根据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物品作合理的设想。
(3)主观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答案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答案二:从文成公主个人的得失去思考等,也行。
(4)讲演搞: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1D 2A 3D 4C 5A 6A 7D 8C 9B 10C 11A 12C 13B 14D 15C 16D 17A 18D
19. (1)玄奘。
(2)西游天竺取经,写了《大唐西域记》。
(3)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20.(1)填出玄武门、宫城、东市、西市、大雁塔;
(2)市、坊、朱雀街;
(3)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体现了长安城规整建筑布局,左右对称,体现了皇权的威严,表现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
(4)特点是:布局严整。规划整齐。中轴对称、规模宏大、坊、市分离,宫城,皇城、外郭城分割清楚、宫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等级森严和唐朝帝国的强盛。
21.(1)朝鲜、印度,日本。
(2)A——日本,B——天竺
(3)新罗是朝鲜,天竺今印度半岛。
(4)困难:路途遥远,天寒地冻,寒风惨烈,毒蛇猛兽,不谙风俗,沙暴天气。精神: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建正法幢,作狮子吼,热爱祖国,在文化上做出贡献,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22.(1)阿倍仲麻吕.到中国留学。
(2)长安。
(3)因诗会友,成为非常密切的朋友,王维等人.
(4)他们将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惯等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的政治改革,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大大密切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
23.(1)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有13次之多;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唐玄宗时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了贡献。
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5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是仿效隋唐制度进行的。日本的都城建设规模完全仿效长安。日本文字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此外日本人文化(诗歌艺术、书法艺术等)生活习惯(饮食、茶道等)、节日风俗也受到唐朝的影响。
(2)提示:勤俭节约、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管理方法,良好的文明礼貌素养等。
(3)提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使中国成为先进的现代化强国。
24.(1)因为鉴真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也因为鉴真为中日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事迹: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评价:他是最有影响的赴日使者和高僧。
25.(1)原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唐朝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对外交通、贸易发达。
(2)影响:①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如唐朝商业的繁盛,城市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展,朝鲜、波斯、大食的许多物品输入我国。天竺的熬糖技术传入我国。②促进了我国的文化繁荣:如高丽乐,天竺的佛经、石窟艺术、佛塔寺院建筑样式,大食的伊斯兰教、习俗等对我国的文化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D 2B 3B 4D 5B 6A 7A 8D 9C 10A 11D 12C 13A 14A 15D
16.(1)文字的出现,书籍的增多,印章和拓碑技术的出现。
(2)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17.(1)善谈战国诸子的学说;献身医学,不入仕途;对北周、隋和唐前期的历史有亲身经历;认为天的自然变化和人身体的变化有规律;认为治病和治国有相同之处;认为治病是至德之举。
(2)评价:孙思邈是医德高尚的、为祖国医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学家,同时又是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北周、隋、唐历史的见证人。
(3)火药 炼丹术 丹经 硝石 硫磺 木炭 唐朝末年
18.(1)图三是赵州桥图片。赵州桥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大拱桥,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欧洲同类桥的出现早了1000年。
(2)优点: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
(3)图一北京颐和园玉带桥:造型优美,观赏性强;桥洞高,底下过船方便;但坡太陡,行人费劲。
图二江苏苏州宝带桥:多拱桥,跨度大;桥面平缓,利于车马人行走;但桥孔小,桥下船只通行不便。
图四云南丽江黑龙潭桥:多拱桥,坡度较小,桥上行走方便。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19.结合印章和拓印刻石技术等来谈;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1D 2B 3A 4D 5C 6D 7C 8C 9C 10C 11D 12C 13A 14D 15A 16D
17.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不屈服于恶势力、具有崇高气节的诗人的形象;似乎远观到浩渺无际的长江远远地流向水天交接的地方,同时也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绵绵不绝的情思;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一泻千里的黄河奔腾咆哮之声;我们似乎可以瞥见那飞泻喷涌的庐山瀑布的壮景。从诗歌风格来讲,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18.(1)敦煌莫高窟 佛教 石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窟内保存大量佛经、文书等也极为珍贵,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2)根据家乡的具体情况简单介绍。
19. E C D A B
20. 21.(1)李白神采飞扬;杜甫,满面忧愁。
(2)李白生于盛唐之时,唐的繁荣恢弘的气度影响着他,所以他的诗以浪漫的手法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居多。杜甫,生于唐由盛转衰之时,见过唐的盛世,又眼看唐的衰落,因而万般忧愁.所以他的诗描绘了唐由盛转衰这样一个复杂动荡的时代,反映人民疾苦的多 。
第9课 “贵姓何来”
1B 2D 3B 4A
第一组:
(1)姬、姜、姒、姚、妫、嬴;
(2)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
(3)例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4)裴、陆、阎、郝、欧阳;
(5)邱、门、乡、闾、里、野、官;
(6)李姓、朱姓、常氏、帅氏;
(7)戴、召;
(8)林姓、皇甫、高、刁、公、施;
(9)伯或孟、仲、叔、季;
(10)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籍、谏、库、仓、军、厨;
(11)巫、卜、陶、匠、屠、优;
(12)元氏、祝、关、钮;
(13)沐姓、牢姓。
(14)司马等;马、牛等;伍、陆、万等;黄、蓝等
(15)赵宋、吴越国王、国王钱俶的正妃、南唐国王李氏。
(16)王、李、张
第二组:
(1)母系氏族制度,姜、姚、姬等
(2)以国名为姓,韩、吴、卫、郑等
(3)拓拔、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
(4)拓拔——元,丘穆陵——穆,那拉氏——那等
(5)复姓:司马 司徒 上官
(6)优质优生,防止近亲结婚等
(7)按当时政治地位高低排列的;按人口多少排列的。
(8)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完成。
(9)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完成。
第三组:学生据题回答即可。
第四组:从中华同族的凝聚力、爱国统一战线、内外经济交流等多角度谈均可,不求全。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题答案
1B 2C 3B 4B 5A 6C 7B 8D 9B 10D 11B 12A 13D 14B 15D 16D 17B 18B 19B 20C
21A 22D 23B 24C 25A 26C 27C 28B 29C 30D 31C 32A 33D 34C 35B 36A 37C 38D 39A 40D
41.(1) 赵州桥 隋朝
(2)《金刚经》 9世纪
(3) 敦煌莫高窟 甘肃省
(4)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42.(1) 宽袖长裙披带头饰等说明。
(2) 比较二者服装特色的异同,联系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进行回答。
(3) 不一定是唐朝服装。如唐人等。
(4)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43.(1)杜甫
(2)开元盛世 唐玄宗
(3)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改革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取得显著成效。
44.(1)杜甫 “诗圣
(2)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45.错在: 贞观年间
李白写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46.武则天是改《贞观氏族志》,而不是编修。是完善科举制度,而不是创立科举制度。
47.(1)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2分,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长城、都江堰、灵渠等(每个工程1分,共2分。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3)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分,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体现正确的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即可得分。)
(4)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影响深远。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2分,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8.(1)科举制度;隋朝。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49.提示:早上起来约朋友茶楼喝茶、吟诗。出发前,打扮一番,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吃点胡饼后,骑马去玩,游览大雁塔,逛东市、西市等。女同学还可想象唐朝妇女的生活情况,如穿胡服、男装等或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娱乐活动。
50.(1)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史的选拔和考核,任用姚崇、宋景为相,出现开元盛世。
(2)影响: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统治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因而出现了盛世局面。
(3)启示:当今世界,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不仅要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更要重用人才。
第二单元 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第10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B 2C 3D 4A 5B 6C 7B 8B 9C 10D 11B 12B 13D 14A 15B 16A 17B 18A 19C 20B
21.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与北宋的“战” 与北宋的“和
辽 916 阿保机 上京 北宋初几次北伐失败 澶渊之战 澶渊之盟
北宋 960 赵匡胤 汴京
西夏 1038 元 昊 兴庆 建国初经常进攻北宋 1044年和议
22.(1)北宋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北宋未能统一全国,同时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政权
(2)A
(3)B
(4)北宋已经不把商业区与居民住处分隔开来,交替纵横,反映了统治者开放自由的思想,说明商业在城市非常发达。
(5)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处繁荣的景象。
23.(1)特点:辽和西夏都沿用唐代官制。辽统治者采取“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西夏仿效唐宋王朝建立政治制度,推行汉法。
(2)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
24.(1)宋辽夏战争与和议,建立互市,边境贸易繁荣,经济文化得到交流.
(2)辽夏南下遭中原军民反抗,不得不“以汉制汉”,从而保护发展先进的中原文明。
(3)辽、西夏的统治者奖励垦荒,迁移大批汉人北上,促进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并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效仿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辽统治者在推行汉法同时,注意革除北宋赋役繁杂的弊端,辽境汉人安居乐业。西夏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大量中原典籍和佛经,并用汉文铸造钱币。
第11课 宋金南北对峙
1C 2A 3C 4B 5B 6D 7B 8D 9A 10C 11A 12B 13B 14B
15.南宋 著名抗金将领
由于岳飞组织岳家军抗击金军的进攻,收复建康,在堰城大败金军。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护了中原地区较高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所以他的行为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因此,永远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怀念。
民族英雄是指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涌现的英雄人物。而岳飞抗金是汉族与女真族之间的一场国内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而不是抗击外来侵略,所以岳飞并不是民族英雄。
16.学生据史回答自己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如: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还彼此进行贸易。
资源与评价初一下的历史第一单元测试答案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隋的统一与大运河
1.A 2.A 3.A 4.D 5.B 6.D 7.C 8.C 9.D 10.B 11.C 12.A 13.A 14.D
18.隋文帝改为隋炀帝;杨坚改为杨广;看琼花改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19.(1)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三点:中心洛阳、 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
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3)提示有三种答案:①等于1(一条大运河,作用影响统一起来);②等于N (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促进沿岸地区乃至中国持续发展);③等于0(少数同学认为,运河开凿导致隋朝灭亡)。
(4)①此题属开放性试题,答:“是”或“不是”都可以,前提必须理由充分;清初历史学家谈迁说:隋炀帝动用那么多的民工开凿大运河,罪孽深重,但假如没有大运河,南北运输靠什么呢?他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高丽(今朝鲜)的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地方割据起兵,隋朝迅速灭亡。②提示:总的说来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这两位诗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说的都有一定道理。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人民自此受益,是不能一概否定的,诗人李敬方的诗就代表了这种观点,认为运河有利有害,利害相参。皮日休的诗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隋炀帝如果不建造龙舟,游览江南,那么他的功绩就可以与治水的大禹媲美。把开凿大运河提到禹治洪水的高度来评价,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皮日休的观点比较客观公正。大运河的开凿确实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它更多的是造福当时的人民,甚至直到今天,仍在发挥它的作用。③古人评论大运河说:“天下运漕,仰此一渠。”的意思是,国家水上运输粮食全靠大运河;作用是: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5)隋唐时期,国家的政治中心在长安、洛阳,关中虽然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必须依靠东南诸州(郡)的赋税。所以隋唐时期,为了便于由东往西将江淮粮食、物资运到洛阳、长安,或将其运往北方,统治阶级将运河的中心设在洛阳。
从元、明、清三朝都建都北京,王朝的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南方地区的粮食物资需要北运到京城,所以今日大运河呈南北走向,而不是再绕道长安、洛阳了。
20.(1)有开凿的有关信息,尤其是大运河受到污染的信息。大运河算是我国历史上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但是由于过去我们没有很好地治理运河,运河的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2)略
21. (1)
秦朝 隋朝
统治时间 15年 37年
统一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结束了自西晋以来的长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全国。
政治制度 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县制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伟大工程 长城 灵渠 大运河
灭亡原因 法律严酷 兵役徭役繁重
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统治残暴 滥用民力
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对后世影响 汉承秦制
汉接受秦亡教训,休养生息 唐承隋制
唐朝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2)隋朝和秦朝共同点:
①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局面。各为汉、唐之盛世奠下基础。
②始皇创秦制,文帝创隋制,均为其后历代所遵循。
③都有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
④秦、隋君主均大兴土木和穷兵黩武,造成徭役、兵役繁重,引发农民起义。
⑤存在时间都很短。秦朝:15年 隋朝:37年。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D 2.A 3.C 4.A 5.B 6.A 7.A 8.D 9.D 10. C 11. A
12错误。589年。
错误。李渊。
错误。隋朝
13.
(1)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廉政爱民,政治清明。
(2)贞观之治。
(3)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以人为镜,传为佳话。原因是贞观后期,太宗逐渐意骄志满,不悦人谏,言行不一。
(4)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虽然到贞观后期出现了一些不好的做法,但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能片面,要看主流,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
14.贞观之治。
认识: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产生了积极作用,是“贞观之治”(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 突出特点:开明。
15.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弱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
第3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
1B 2A 3A 4B 5D 6C 7C 8D 9C 10C 11D 12A 13D 14B
15.唐太宗—唐玄宗;宦官—酷吏;《贞观姓氏录》—《姓氏录》;农民—庶族地主;创立—发展;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宦官—漕运;天宝—“开元”
16.①杜甫,唐朝 ②唐玄宗统治时期 ③反映了开元盛世时经济繁荣发展情况
17.评价: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主政以后,通过发展科举制度,大量吸收新兴地主进入政治舞台,从而打击了豪门世族;她知人善任,不拘一格,鼓励举荐,擢拔了一大批能干的文臣武将,如姚崇、狄仁杰、魏元忠、裴行俭、刘仁轨、李昭德、王及善等,史称“累朝得多士之用”;她还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减轻摇役和整顿田制,使国力增强,同时加强边防,改善与边境各族的关系,发展了“贞观之治”。总之,武则天的所作所为有益于社会进步,功高德大。
武则天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终废唐改周,自立为帝,建立了武周政权。武则天培植自己的亲信,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铲除异己。
18.前者是唐以前使用的笨重长直辕犁,回转困难,耕地费力。后者是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江东犁),在设计上趋向合理与完善,既有翻土用的犁壁,又可调整犁铧,控制入土深浅,而且轻巧灵活,回转省力。
青瓷:象玉象冰、白瓷:象银象雪、唐三彩:黄,绿,蓝,赭等为基本色,在班驳灿烂的釉面衬托下极富动感,使之造型优美,光彩夺目。从色彩、造型及工艺等方面表述,不必求全。
第4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1C 2B 3C 4B 5A 6C 7A 8A 9B 10D 11D 12C 13A 14B 15A
16.(1)科举制度 隋炀帝。
(2)积极作用: 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中国古代考试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4)学习李白等人的诗句,模仿并自我创新,努力在诗赋上多下功夫。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赋艺术得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得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5)今天的考试制度,基本上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拔人才的范围,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拔制度。建议(此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7.(1)意思是:天下有才之士,都被我收罗了。
(2)科举考试
形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并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表现: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影响: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实行科举制,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官吏,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较自由的报考方式,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体现了开放性和流动性特征;科举制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新局面的出现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3)略
(4)坐船经大运河至洛阳转长安;练习写诗赋,了解社会生活,如人们生活的疾苦、存在的问题等做写策论的素材。
(5)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6)略
18.(1)从面料、设计风格、头饰、色彩等方面表述,不求全;
(2)言之有理即可。
(3)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唐人街生活情况,基本事实清楚即可。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1A 2B 3B 4A 5D 6D 7A 8C 9A 10D 11A 12B 13A 14C 15D 16D 17C 18A 19C 20D
21.答:(1)唐太宗;“天可汗”(2)自古以来都只重视汉族,看不起少数民族,我都一样爱护他们。(3)表达了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
22.(1)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
(2)吐蕃民族③吐蕃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从农业、手工业和生活习俗等。
23.(1)材料一是通婚,密切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汉藏两族的联系。材料二采取战争的手段,造成边疆危机,破坏了两族的关系,不利于国家的统一。(2)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
24.(1)纪念当年文成公主教当地藏族人民耕作与纺织的事迹。
(2)其余根据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物品作合理的设想。
(3)主观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答案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交往。答案二:从文成公主个人的得失去思考等,也行。
(4)讲演搞: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第6课 开放与交流
1D 2A 3D 4C 5A 6A 7D 8C 9B 10C 11A 12C 13B 14D 15C 16D 17A 18D
19. (1)玄奘。
(2)西游天竺取经,写了《大唐西域记》。
(3)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20.(1)填出玄武门、宫城、东市、西市、大雁塔;
(2)市、坊、朱雀街;
(3)作为国际性大都市,体现了长安城规整建筑布局,左右对称,体现了皇权的威严,表现皇帝至高无上的政治地位。
(4)特点是:布局严整。规划整齐。中轴对称、规模宏大、坊、市分离,宫城,皇城、外郭城分割清楚、宫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充分体现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等级森严和唐朝帝国的强盛。
21.(1)朝鲜、印度,日本。
(2)A——日本,B——天竺
(3)新罗是朝鲜,天竺今印度半岛。
(4)困难:路途遥远,天寒地冻,寒风惨烈,毒蛇猛兽,不谙风俗,沙暴天气。精神:真诚学习,勇于探索真理,不顾安危,受尽艰难而不退,寻求真理,攀登学术高峰,建正法幢,作狮子吼,热爱祖国,在文化上做出贡献,译业彪炳,诲人不倦。
22.(1)阿倍仲麻吕.到中国留学。
(2)长安。
(3)因诗会友,成为非常密切的朋友,王维等人.
(4)他们将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惯等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的政治改革,促进了日本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大大密切了中日间的文化交流。
23.(1)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遣唐使来中国有13次之多;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和唐玄宗时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了贡献。
唐朝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5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是仿效隋唐制度进行的。日本的都城建设规模完全仿效长安。日本文字是在中国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此外日本人文化(诗歌艺术、书法艺术等)生活习惯(饮食、茶道等)、节日风俗也受到唐朝的影响。
(2)提示:勤俭节约、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先进的科学技术、企业管理方法,良好的文明礼貌素养等。
(3)提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使中国成为先进的现代化强国。
24.(1)因为鉴真塑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也因为鉴真为中日友好关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事迹: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式样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评价:他是最有影响的赴日使者和高僧。
25.(1)原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先进地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对外采取了开放的政策;唐朝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对外交通、贸易发达。
(2)影响:①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如唐朝商业的繁盛,城市的繁荣,对外贸易的发展,朝鲜、波斯、大食的许多物品输入我国。天竺的熬糖技术传入我国。②促进了我国的文化繁荣:如高丽乐,天竺的佛经、石窟艺术、佛塔寺院建筑样式,大食的伊斯兰教、习俗等对我国的文化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7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
1D 2B 3B 4D 5B 6A 7A 8D 9C 10A 11D 12C 13A 14A 15D
16.(1)文字的出现,书籍的增多,印章和拓碑技术的出现。
(2)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17.(1)善谈战国诸子的学说;献身医学,不入仕途;对北周、隋和唐前期的历史有亲身经历;认为天的自然变化和人身体的变化有规律;认为治病和治国有相同之处;认为治病是至德之举。
(2)评价:孙思邈是医德高尚的、为祖国医学做出杰出贡献的医学家,同时又是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北周、隋、唐历史的见证人。
(3)火药 炼丹术 丹经 硝石 硫磺 木炭 唐朝末年
18.(1)图三是赵州桥图片。赵州桥是隋朝工匠李春设计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单孔大拱桥,至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欧洲同类桥的出现早了1000年。
(2)优点:设计科学,跨度很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也很美观;
(3)图一北京颐和园玉带桥:造型优美,观赏性强;桥洞高,底下过船方便;但坡太陡,行人费劲。
图二江苏苏州宝带桥:多拱桥,跨度大;桥面平缓,利于车马人行走;但桥孔小,桥下船只通行不便。
图四云南丽江黑龙潭桥:多拱桥,坡度较小,桥上行走方便。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19.结合印章和拓印刻石技术等来谈;
第8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
1D 2B 3A 4D 5C 6D 7C 8C 9C 10C 11D 12C 13A 14D 15A 16D
17.我们似乎看到一个不屈服于恶势力、具有崇高气节的诗人的形象;似乎远观到浩渺无际的长江远远地流向水天交接的地方,同时也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绵绵不绝的情思;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一泻千里的黄河奔腾咆哮之声;我们似乎可以瞥见那飞泻喷涌的庐山瀑布的壮景。从诗歌风格来讲,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18.(1)敦煌莫高窟 佛教 石窟里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无数形象生动的彩色塑像,窟内保存大量佛经、文书等也极为珍贵,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2)根据家乡的具体情况简单介绍。
19. E C D A B
20.
21.(1)李白神采飞扬;杜甫,满面忧愁。
(2)李白生于盛唐之时,唐的繁荣恢弘的气度影响着他,所以他的诗以浪漫的手法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居多。杜甫,生于唐由盛转衰之时,见过唐的盛世,又眼看唐的衰落,因而万般忧愁.所以他的诗描绘了唐由盛转衰这样一个复杂动荡的时代,反映人民疾苦的多 。
第9课 “贵姓何来”
1B 2D 3B 4A
第一组:
(1)姬、姜、姒、姚、妫、嬴;
(2)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
(3)例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4)裴、陆、阎、郝、欧阳;
(5)邱、门、乡、闾、里、野、官;
(6)李姓、朱姓、常氏、帅氏;
(7)戴、召;
(8)林姓、皇甫、高、刁、公、施;
(9)伯或孟、仲、叔、季;
(10)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籍、谏、库、仓、军、厨;
(11)巫、卜、陶、匠、屠、优;
(12)元氏、祝、关、钮;
(13)沐姓、牢姓。
(14)司马等;马、牛等;伍、陆、万等;黄、蓝等
(15)赵宋、吴越国王、国王钱俶的正妃、南唐国王李氏。
(16)王、李、张
第二组:
(1)母系氏族制度,姜、姚、姬等
(2)以国名为姓,韩、吴、卫、郑等
(3)拓拔、耶律、完颜、爱新觉罗等
(4)拓拔——元,丘穆陵——穆,那拉氏——那等
(5)复姓:司马 司徒 上官
(6)优质优生,防止近亲结婚等
(7)按当时政治地位高低排列的;按人口多少排列的。
(8)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完成。
(9)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完成。
第三组:学生据题回答即可。
第四组:从中华同族的凝聚力、爱国统一战线、内外经济交流等多角度谈均可,不求全。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题答案
1B 2C 3B 4B 5A 6C 7B 8D 9B 10D 11B 12A 13D 14B 15D 16D 17B 18B 19B 20C
21A 22D 23B 24C 25A 26C 27C 28B 29C 30D 31C 32A 33D 34C 35B 36A 37C 38D 39A 40D
41.(1) 赵州桥 隋朝
(2)《金刚经》 9世纪
(3) 敦煌莫高窟 甘肃省
(4) 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为民族团结和西藏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42.(1) 宽袖长裙披带头饰等说明。
(2) 比较二者服装特色的异同,联系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进行回答。
(3) 不一定是唐朝服装。如唐人等。
(4) 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43.(1)杜甫
(2)开元盛世 唐玄宗
(3)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改革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取得显著成效。
44.(1)杜甫 “诗圣
(2)沉郁顿挫,语言精练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45.错在: 贞观年间
李白写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46.武则天是改《贞观氏族志》,而不是编修。是完善科举制度,而不是创立科举制度。
47.(1)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2分,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长城、都江堰、灵渠等(每个工程1分,共2分。答案符合题意即可得分。)
(3)体会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2分,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体现正确的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即可得分。)
(4)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的经济交流,影响深远。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2分,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48.(1)科举制度;隋朝。
(2)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49.提示:早上起来约朋友茶楼喝茶、吟诗。出发前,打扮一番,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吃点胡饼后,骑马去玩,游览大雁塔,逛东市、西市等。女同学还可想象唐朝妇女的生活情况,如穿胡服、男装等或参加各种社交和文体娱乐活动。
50.(1)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听取规劝,调整统治政策,出现贞观之治局面。
武则天重视人才,任用贤臣,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重视官史的选拔和考核,任用姚崇、宋景为相,出现开元盛世。
(2)影响:从唐太宗到唐玄宗,统治稳定,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因而出现了盛世局面。
(3)启示:当今世界,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不仅要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更要重用人才。
给给分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