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 相同 的成语
本同末离 本旨相同而途径不同。
出处:《后汉书·臧洪传》:“……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本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标同伐异 标:标榜;伐:声讨。帮助意见相同的人,排斥意见不同的人。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抵》:“真长标同伐异,侠之大者。”
不谋而同 谋:商量;同:相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
鸱鸦嗜鼠 比喻嗜好各不相同。
出处:《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麋鹿食荐,且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
臭味相投 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很合得来(常指坏的)。
出处:《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汉·蔡邕《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
出处殊涂 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亦作“出处殊途”。
出处殊途 指出仕与隐居的态度各不相同。
出处:三国·魏·阮籍《咏怀》之八:“出处殊途,俯仰异容。瞻叹古烈,思迈高踪。”
大同小异 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出处:《庄子·天下》:“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大相径庭 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大有径庭 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地丑德齐 丑:同类。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条件一样。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
迭矩重规 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出处:《三国志·蜀书·郄正传》:“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迭矩。”
叠矩重规 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出处:《三国志·蜀书·郤正传》:“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迭矩。”
独来独往 独身往来,不与人为伍。比喻事事不与人相同。
出处:明·李贽《何心隐论》:“公独来独往,自我无前者也。”
独一无二 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
出处:宋·延寿辑《宗镜录》卷三十一:“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分门别类 分、别:分辨、区别;门:一般事物的分类;类: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征分别归入各种门类。
出处: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叶天士遗事》:“生平不事著述,今惟存《临证指南医案》十卷,亦其门人取其方药治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
纷纷不一 各不相同。纷纷:多而杂乱。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三十回:“也有做‘请宴’的,也有做‘窥醉’的,也有做‘借茶’的,也有做‘刺虎’的,纷纷不一。”
公诸同好 公:公开;诸:之于;同好:爱好相同的人。指把自己所收藏的珍爱的东西拿出来,使有相同爱好的人都能欣赏。
出处: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
贡禹弹冠 指贡禹与王吉(字子阳)友善,见其在位,亦愿为官。比喻乐意辅佐志向相同的人。
出处:《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
好恶不同 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
和光同尘 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种光彩;同尘:与尘俗相同。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处:《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尘。”
呼朋引类 呼:叫;引:招来;类:同类。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
出处:宋·欧阳修《憎苍蝇赋》:“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
慨当以慷 与“慷慨”意思相同,指充满正气,情绪激动。“当以”无实际意义。
出处:汉·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苦乐不均 均:平均。同样的人享受的待遇却不相同。形容待遇不相等。
出处:《魏书·太武五王列传》:“苦乐不均,羊少狼多,复有蚕食,此之为弊久矣。”
类聚群分 各种方术因种类相同而聚合,各种事物因类别不同而区分。
出处:宋·陈亮《回答·上》:“方天地设位之初,类聚群分,以戴其尤能者为之长君。”
龙生九种 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同“龙生九子”。
龙生九子 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出处: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鲁卫之政 比喻情况相同或相似。
出处:语出《论语·子路》:“鲁卫之政,兄弟也。”鲁是周朝周公的封国,卫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两国的政治情况也像兄弟一样差不多。
绵延不断 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涓涓不雍,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名同实异 名称相同,而实质不一样。
你唱我和 和: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和韵脚来写作诗词。①指用诗词相互酬答。②指双方意见相同,互相支持。
气味相投 气味:比喻性格和志趣;投:投合。指人思想作风相同,彼此很合得来。
出处:明·冯惟敏《天香引·送陈震南》:“气味相投,风情迥别,议论通玄。”
千古一辙 指自古相同。
出处:清·周亮工《书影》卷六:“后村所谓‘谄谀以求悦,揣摩以幸中’,千古一辙也。”
染丝之变 比喻本来相同的人或事物因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
出处:《墨子·所染》:“[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曰:‘染於苍则苍,染於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人心如面 心:指思想、感情等。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各不相同。
出处:《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
赏同罚异 指奖赏和自己的意见相同的,惩罚和自己的意见不同的。
殊方同致 犹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殊路同归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同“殊涂同归”。
殊涂同归 本指由不同途径达到同一目的地。后比喻采用不同方法得到相同结果。
出处: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孔颖达疏:“言天下万事终则同归于一,但初时殊异其涂路也。”
殊涂同会 犹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殊涂同致 犹殊途同归。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殊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殊致同归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同“殊涂同归”。
树同拔异 指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
所见略同 所持的见解大致相同。
天南地北 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
出处:金·元好问《迈陂塘》词:“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同病相怜 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之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同船合命 比喻处境相同,利害相关。
同符合契 比喻完全相合,完全相同。
同工异曲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出处:唐·韩愈《进学讲》:“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同功一体 指功绩和地位相同。
出处:《史记·黥布列传》:“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
同归殊涂 原指天下万事初虽异,然终究同归于一。后泛指途径不同而结果相同。
出处:语出《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同归殊途 归:归宿;殊:不同;途:道路。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处:《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同气相求 比喻志趣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
出处:《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同声相求 指志趣相同者互相吸引、聚合。
同声相应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同文共轨 同文:全国所用的文字相同;共轨:全国车辙阔狭相同。统一文字,统一车辙。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同音共律 音律相同。比喻关系密切。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
同忧相救 指忧患相同者互相救助。
同源异流 指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
出处:明·何景明《寄粹夫》诗之一:“君就河内栖,予从关西役;同源异流止,抚事乘心迹。”
同源异派 指起始、发端相同而趋向、终结不同。同“同源异流”。
同舟共济 舟:船;济:渡,过洒。坐一条船,共同渡河。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出处:《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同舟共命 比喻命运相同,利害一致。
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二回:“占光又催着道:‘我们此刻,统共一十四个人,真正同舟共命,务求大家想个法子,脱了干系才好。’”
小异大同 小部分不同,大部分相同。
惺惺相惜 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爱护、同情、支持。
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他若是共小生,厮觑定,隔墙儿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的自古惜惺惺。”
行合趋同 行为志趣相同。
出处:《淮南子·说山训》:“行合趋同,千里相从;行不合,趋不同,对门不通。”
行同能偶 品行相同,才能相等。
出处:《汉书·食货志上》:“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大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然后爵命焉。”
休戚与共 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出处:《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一轨同风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上》:“一轨九州,同风天下。”
一毫不差 指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1回:“纵然是一个模子铸的,好道打磨不到,也有多个瘢儿,少个蒂儿,却怎么这等一毫不差。”
一模二样 犹言一模一样。样子完全相同。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又或有将金银珠宝首饰来解的,他看得金子有十分成数,便一模二样,暗地里打造来换了。”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不觉就懊恼起来。”
一式一样 完全是一个式样。形容完全相同。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佘道台见了这副神气,更觉得同花小红一式一样,毫无二致。”
一致百虑 一致:趋向相同;百虑:各种考虑。趋向虽然相同,却有各种考虑。儒家指虑虽种种,理归于一。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异口同声 不同的嘴说出相同的话。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出处:《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
异路同归 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处:《文子·精诚》:“三皇五帝三王,殊事而同心,异路而同归。”
异曲同工 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
出处:唐·韩愈《进学解》:“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异涂同归 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论儒》:“圣人异涂同归,或行或止,其趣一也。”
异途同归 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处:《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意气相投 意气:志趣性格;投:合得来。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出处:元·官大用《范张鸡黍》:“咱意气相投,你知我心忧。”
引类呼朋 引:招来;类:同类;呼:叫。指招引志趣相同的人。
出处:宋·欧阳修《憎苍蝇赋》:“奈何引类呼朋,摇头鼓翼。”
志同道合 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
出处:《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
重规迭矩 规与规相重,矩矩与相迭,度数相同,完全符合。原比喻动静合乎法度或上下相合,后形容模仿、重复。
出处:《三国志·蜀书·郤正传》:“君臣协美于朝,黎庶欣戴于野,动若重规,静若迭矩。”
易经中乾卦六个阳爻,为何还分初九,九二。。。
卦的六爻,从下往上数,依次为初、二、三、四、五、上,然后阴爻用六表示,阳爻用九表示,一个爻的叫法由它的位置和是阴爻还是阳爻组合,而从下往上六个位置中,初和上是在六、九之前的,其余四个是在六、九之后的,比如乾卦就是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而如果是阴爻的话,只要九变成六即可。
谁知道古代的祝由十三科是 什么
古代治病除了中医,还有祝由十三科等
不过现在任很难连成了
据说最笨或最聪明的人可以连成/
涉及心理,咒语不可思议力等种种问题
......
但是现在却出了很多骗术:已经不是真正
祝由十三科了
祝由科是古代医术的一种流派,即祝说病由,不需用针灸或药来治病,是巫术治疗法。唐代太医署中设立咒禁科,到元明之际太医院设立十三科,祝由科是第十三科。后来传说有祝由十三法,因在湖南辰州多有巫师使用此类方法,所以又名辰州法,并不是简单的化学魔术。
=============================
原理: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
祀祷派的人修炼:关于“方士”们修炼神仙的学术思想,在前面已经做过极其简要的介绍,至于祀祷派修炼神仙的方术,向来都把它与“方士”混为一谈,这是莫大的误解。真正“方士”修炼神仙的学术思想,是由科学而哲学的理论做根据。祀祷派的学术思想,完全是基于宗教性的信仰,属于精神与灵魂学的范围,也就是汉代以后,形成道教的中心思想。讲到祀祷这件事,必须上推三代文化传统的祭祀思想而来,再向上推,应该归到黄帝前后时代,与上古民族流传下来的巫祝,在医学上,用于精神治疗——“祝由科”的渊源。根据《书经})学系的文化传统,直到《礼记》中心的祭礼思想,可以了解我们的祖先,在三代以上的宗教思想,与宗教情绪,也正如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起源一样,都是由于泛神思想,与庶物崇拜等观念而来,然后渐渐蜕变,形成一神论的宗教权威。我们的祖先,虽然也与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来源相同,先由类似宗教的信仰开始,但是始终不走一神权威论的路线,而且最大的特点,始终把天、神、人三者在道德善恶的立足点上,永远是平等如一的。并且以崇敬祖先的祭祀精神,与祀祷天地神抵、山川鬼神的仪式,是互相为用的,尤其是周代文化,形成融会三代的文化思想的精粹,建立各种大小祭祀的规范,统以祭祀祖先为中心。所以我们后世对于已故祖宗父母的牌位,一律都叫为神主,由此而建立以“孝道治天下”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与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由上古宗教思想学的发源,大有不同之处,万万不可以拿其他文化的规格,随便向中国文化头上一套,那便有张冠李戴,绝对非我文化的本来面目。
由于上古的祭祀天地神抵,与山川鬼神的演变,到了唐尧、虞舜、夏禹的时期,便继承先民的思想,以“封禅”山川神只,为国家民族治平政治象征的大典。可是大家不要忘了“封禅”的真正精神,仍然是以人文文化做本位的意义,为什么呢?因为山川神只,虽然伟大而崇高,然而不经人间帝王,率领全民意志去崇敬它,“封禅”它,那么,它依然只是一堆山水土而已,“圣从何来,灵从何起”?大家都知道“封禅”思想,在中国上古文化思想中,等于宗教的观念和仪式,可是大家都忘了它的内在精神,却是提高人文思想的真义。唐、宋以后,儒家思想所褒扬大人君子的圣贤,与元、明之间民间小说的《封神演义》,都由这个精神而来。到了秦始皇、汉武帝的玩弄“封禅”开始,这种传统而来的“封禅精神”,就大加变质,完全不合古制。他们除了表现帝王权力的踌躇满志,借此巡狩四方,用以耀武扬威的意识以外,事实上,确被当时一班祀祷派的“道士”们,利用他们心理上的弱点,妄求“长生不死”,妄想登遐成仙,要做到道家传说黄帝乘龙而上天的奢望,于是便在历史上记载道,秦皇、汉武戏剧性“封禅”的一页了。这一派“道士”的方术,完全讲究精神与灵魂的作用,利用药物,配合咒语与符箓,借此而锻炼心理意志的统一,引发心灵电感的功能,演出鬼神幻术,博取野心家,如秦皇、汉武的信仰,使其做出求药寻仙,“封禅”以邀神佑的豪举。他们在这中间,便可上下其手,自饱私囊。如李少翁的招魂,栾大等人装神弄鬼的幻术,不一而足,及其祸弊所及,汉代宫廷的巫蛊大案,就是当然结果的榜样了。后来历史学家,把这一批“道士”或“术士”的滥账,一概记在“方士”名下,这对于秦、汉以来真正的“方士”们,似乎大有不平之处。我们在这里附带地说明一句,中国文化学术思想中,对于精神学、灵魂学与心灵作用等雏形,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已经普遍流行,只要读过《论语》,孔子讲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便可知道孔子对于“封禅”的观感,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独罪于天,无所祷也。”等章句,便可知道古代对于家神、灶神崇拜的习惯,由来久矣。
秦始皇重“封禅”,汉武帝在“封禅”以外,更喜欢祀拜灶神,同时,又相信降神的法语,这便是后世流传到现在的扶乩、扶驾(这几种方法不一样)等旁门左道,相信灵魂存在的传统。我们平常随便开口批判别人为迷信,其实,真正最迷信的人,倒不是愚夫愚妇。实际上,知识愈高的人,愈是迷信,而且批评别人迷信的,在他心理上,正在迷信的案臼之中,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有深度的心理问题,将来再讲。然而,为什么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都很愿意听信迷信的神话,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人类知识,始终无法解开宇宙人生的谜底,所以祀铸派的“道士”们,就能在种种心理的空隙上兴风作浪,产生利用的价值,极尽玩人的手法了。现在我们举出司马迁在《封禅书》上所载汉武帝相信神话的迷信现象,足以显见古今中外一律的戏剧。如说:“神君所言,上使人受之,书其言,命之曰书法。其所语:世俗之所知也,无绝殊者,而天子心独喜。”于是便有神仙派的五利将军,“装治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公孙卿的奏言“神仙好楼居”,便大兴其土木了。至于秦始皇做的诸如此类的故事更多,你能说秦皇、汉武,不是第一流的聪明人物吗?这种做法与思想,不是第一流的傻事吗?因其聪明绝顶,才会有这样的傻劲,不傻者,未必如此“聪明”,这又是一个哲学上的重要课题,在此不必细说。
然而祀祷派的思想,都是一派谎言吗?不然,真正祀祷派的渊源,除了上面讲过,实是远继三代以上的祭祀精神以外,它的内容,也自有它的学术源流,而且包藏很多学术价值。例如,尽人皆知祭神情兴祷祝(告),是全世界,贯古今,所有宗教共同的仪式,如果要研究全人类原始上古文化思想的渊源,那么,对于道士祀祷派渊源的追溯,便不可轻易放过,同时,也不能只把它当做人类原始的迷信而已。因为虔诚的祭祀与祷祝,有时候的确可以产生心灵的感应,对于事物的反应,达到俨然有如神助有功效。当然啦,这里所说有时候的意思,便是指精神意志,绝对统一,达到极其虔诚的情况,这种作用与功效,也便是人类对于精神的功能,心灵的玄妙,灵魂的奥秘,三种基本的学问,始终未经解开的谜底。上古的巫祝,以及黄帝时代流传下来的“祝由科”,他们便在这种奥妙的学问上,建立它的基础,后来尽管演变而成为宗教的仪式,可是在它的基础上,还是由于精神生命的心灵作用,与灵魂的关系而来,我们如果把它迷信的外衣褪去,不是用来欺人,是以科学的精神来研究,你能说它不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吗?假使人们真能研究发明精神的功能与奥妙,证明灵魂的存在,那么,对于宗教、哲学、科学的文明,也必随之而来,会有新的变化了。其次,“道士”们用以统一精神,用做祀祷的咒语,看来都是鄙俚不文,不堪卒读。然而,推开精神作用而不讲,如果要研究古代的方言,与古代民俗的俚语,那就不能不留心注意,足供发掘了。至于画符用的符箓,由东汉时期,张道陵五斗米道以后,派别更多,符箓的式样,也不统一。如元、明以后,辰州派的符咒等等,看来真有鬼画桃符,如同儿戏的感觉,然而你要研究上古文字不同的来源,例如蝌蚪文等,以及印度梵文与中国符箓的关系与唐、宋以后,道教自创文字的思想,就不能不慎重地注意了。总之,祀祷派“道士”们祭祀、祷祝的礼仪,以及画符书箓、念咒诵文等方法,其主要精神,仍然要与“方士”修炼派的养神论者,与养气论者的作用合一,才有灵验。换言之,当在画符书箓,念诵咒文的时候,不能达到忘身忘我、精神统一的境界,不能炼到神凝气聚,阔气炼形的情况,那便如民间俗语所说:“不会画符,为鬼所笑了”!所以晋代道家的葛洪,在他著作的《抱朴子》中,讲到修炼符箓的要点,便特别提出炼气的重要。因此祀祷派的方法,仍然属于“方士”学术的范围,其由来也久矣。
========================
参考1
下面是其中的骗术]
末流至此,城可悲叹
执法人表演出各种特异功能和法术,用来请仙、驱鬼、治病。这些法术不仅仅用来表演治病,还被秘密宗教来显示“神功”用以愚骗群众。笔者1983年指导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摄的《 巫师的骗术 》中所揭露的实际上就属于祝由十三法。这些“法术”主要有几种门子:“杀鬼见血”、“矾水显字”、“茶变墨水”、“下油锅”、“火烧符”、“吞碗片”以及其他各种小法术。门子虽然不多,但表演起来千变万化,例如“杀鬼见血”这一个门子,江湖上卖野药的视为秘不传人的诀窍,名叫小红袍,可以用于几十种骗局。下面逐个介绍这些江湖骗术。
清水书符
巫师用新毛笔蘸清水在黄裱纸上画符,符立即变成红色。
方法:这里用的黄裱纸是用姜黄( 中药 )水染过的,清水实际是碱水,姜黄遇见碱就会变成血红色,秘密就在这里。
杀鬼见血
巫师在病人房内烧香念咒作法,手持宝剑在空中乱舞,用“神仙一把抓”的方法由病人身上抓出疫鬼,扔在一个剪好的黄裱纸人身上,然后将宝剑蘸水后砍在纸人上,纸人立刻被砍出斑斑血迹。鬼被杀了,病也就算治好了。
方法:还是上面的门子,黄裱纸是姜黄纸,清水是碱水。
祝由移疮
病人生有疔疮,巫医看后在墙上钉起一个黄裱纸人,然后开始念咒作法,将病人的疔疮虚抓起掷在纸人上,再喷上一口清水纸人的一部位开始泛起红色。这时,巫医就说疔疮已经转到纸人上了。然后禹步作法,再喷一口水在纸人上,红色的疔疮又慢慢褪去。这时就说疮已被治好,人身上的疮也很快就会好了。
方法:黄裱纸人仍然是用姜黄纸剪的,另外准备出用碱浸泡的纸,晾干后剪成小片。在看清病人的疮的位置后,将碱水纸小片衬在纸人背后同一位置钉好。第一次喷水是清水,这时姜黄纸与碱水纸浸湿贴在一起就会泛出红色。第二次喷的不是清水,而是白矾水。碱水染红的黄纸遇矾后会褪色变成原来的黄色。
气功发痧
这是江湖上卖草药的一种表演,“气功师”在街头上从围观的人群中拉出一个人( 可以是自已人,也可以是普通观众 ),说此人从气色上看有病毒疮,有性命之忧。为了济世救人,“气功师”可以免费用气功发痧。该人信以为真,就脱下上衣,露出背部,坐在( 或趴在 )凳子上。“气功师”在其背上喷上一口水,然后在半米左右的距离外运气发功,弹指虚抓。顿时,该人背上泛起血点并生成红晕。这时,“气功师”就说病毒已被发出,用手巾将其人背部抹干。然后开始卖药,说是有病去病,无病防病健身,病后调气养神。于是, 围观者纷纷购买,“气功师”大发其财。
此法窍门是:“气功师“在受骗人的背上喷了一碱水,然后在指甲内偷偷藏上姜黄粉末,在发功时弹到该人背上,姜黄遇碱就会变红,“痧”就这样发出了。近年来在东南一带还有搞这种骗人把戏的。
卖金创纸
街头卖艺人用刀拍打手臂或大腿,然后在刀口上喷水,用刀在臂或腿上割一下,立刻冒出血珠。这时艺人取一条黑色(或其他颜色)纸贴在伤口上,过一会儿再揭下纸来请观众看,伤口一点也没有了,连刀痕也没有。然后卖艺人开始向观众推销这种金创纸,说是家庭必备。
原来,卖艺人的手臂或大腿预先用姜黄水涂过,刀口上喷过碱水后砍在腿上就像“杀鬼见血”一样冒出血珠。纸是预先用白矾水浸过的,贴上去红色会立刻消失。
................
参考2
古代医学祝由十三科原理破译
有人会看面相吗,看看男友的照片能看出什么
无语。
《易》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又云“山泽通气”,关键的主要的根本的乃至全部地取决于你俩彼此之间的感觉和感情吧,看相做什么呢?
不过你要是信这些东西的话,也可以给你找来以下资料,你自己对照、自己看吧。
——人的面部就好像一个高深莫测的密码集成版,上面注明了一个人一生的富贵
荣辱,每个部位例如头发、额头、眼眉、眼睛、鼻子、嘴、下颚等等,虽然是遗
传了父母的因子,但这一切一切就像一个没经解码的资料库,如果对相命术有所
研究就可以通过这种种的数据解开未来之路。
——东汉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王充在《论衡骨相论》中指出:“人曰命难知。命甚
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体。人命禀于天,则有表候于天。……”
——王充是说,人的命运是由天定的,天意怎样,必然在身体上表现出来。只要
看骨骼相貌,就能知道其人的命运,注如经传中记载,黄帝威严像龙,颛顼额阔
如盾牌,帝喾的牙齿成片,帝尧的眉生八色,帝舜的眼睛有双瞳仁,大禹的耳朵
有三个大窟窿,成汤的胳膊上有两个肘,周文王有四个乳,武王不抬头眼睛就可
望到天,周公的背生得是弯的,皋陶的嘴状如马的嘴,孔子的头顶中间凹陷。王
充所描述这十二位圣人的特徵就是对上天的应验。
——我们第一学期的玄学课程就是由头发讲到嘴巴,让你了解生命的奥密。
看发相论尊贵
——“贵人不顶重发”、“十个秃子九个富”等都是人们通过一个人的头发来判
断此人的贫富尊贵,实际上关于发相来研究命理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
——《相理衡真》就有过一段关于发的论说:“发疏光润具天聪,秉性仁慈亦浑
融。若得眉清兼目秀,何愁身不到穹宫。光如黑漆细如丝,便是人间富贵姿。发
广长垂尤迈俗,南形北相更矜奇。头小发长性倔强,发长额窄命难长。发生到耳
贫顽子,发卷如螺带克伤”
——总体来说,头发宜软、宜黑、宜疏,有了以上三种则可富贵福寿。发软如丝
者,则夫妻和陆,发稀而细,有名有利;发疏而润泽,此人聪颖,如加上眉目清
秀,功名有望;相反的头发忌黄、忌粗、忌硬,此种人则多数贫寒夭折,如果头
发又粗又硬,夫妻不会合陆,男女相克;发黄焦枯,贫贱;如果在孩啼的时候头
发密的话,该孩童多顽皮,发脚低则运气多滞,落发早,则有伤财之患;发卷,
恐怕有刑伤;如果发粗如麻,则穷苦多磨;发长额窄,命不长矣。
额定前程
——“天庭保满,地稞方圆”天庭指的是上额,地稞指的是下额。古人看相,就
是人的面部分为三部分,上部为天,中部为人,下部为地。人、天、地各有象徵
,天部(上额)主要是表徵早年的运气,以及天赐的丰厚。
——《神相全篇》对额相有这样的概论:
——“头小而窄,到老孤厄。额大面方,到老吉昌。额角高耸,职位崇重。天中
丰隆,傧宦有功。额阔面头,贵居人上。额方峻起,吉伙不欣。额莹天瑕,一世
荣华。”
——如果上额宽阁、方峻,而且明净的话,那么这个人天赐丰盈,早年发达,功
名早就。
——如果顶平头圆额又方,定主富贵早功名。
——如果额阔面广,贵居人之。
——如果额莹无瑕,则可享一世荣华。
——反之,如果上额尖狭,肩削,而且灰黯皱巴的话。相书说:天削者刑伤,头
扁额削难言寿。
眉 相
——眉相这一章实在可以长篇厚论,但是玄学之初还是言简为妙,免得吓怕了学
生而望之却步。
——其实人的眉可以形像化,诸如可形容为龙眉、一字眉、剑眉、狮子眉、柳叶
眉等等,令你一望便知,甚么是剑眉,甚么是狮子眉,甚么是柳叶眉。
——总括《麻衣相法》的论法,就是一看浓淡,二看清杂,三看眉形。相理认为
,下列之眉相多为善:
眉看长垂高筹之相。 眉长过目忠直福禄。
眉如弯弓性善富足。 眉清高长身名远扬。
眉秀神和享清福。 眉如新月善和贞洁。
眉角入鬓才高聪俊。
——概括来说,眉毛宜长、宜秀、宜清、形宜弯。长则寿高、秀则福禄,清则聪
颖,弯则善洁。
——相理认为下列眉相非善:
眉短于目性情孤僻。 眉骨棱高多有磨难。
眉散浓低一生孤贫。 眉毛中断兄弟离散。
眉毛逆生兄弟不和。 眉不善眼孤单财败。
眉交不分年岁难久。 短促不足漂流孤独。
——概括来说,眉忌短、忌散、忌杂。短则贫寒、散则孤苦、杂则粗俗。
——总括几种眉如下:
——龙眉:弯弯浓秀号龙眉,拔萃超群举世知。兄弟众多皆主贵,高堂福禄望期
颐。此眉人家世丰厚,手足众多,名声远场。
——柳叶眉:眉粗似叶浊中清,骨肉情疏子晚成。信友忠臣多义士,终须发达播
贤声。眉体似叶,功名早就,但兄弟不和。
——八字眉(林彪之眉):八字眉头主克伤,奸门受压数妻亡。平生碌碌财恒足
,恐抱螟蛉叫父娘。左右眉毛往下撇开。生性命硬克妻碍子。
——罗汉眉(前日本首相川山富士):眉如罗汉大非宜,妻晚受磨子亦迟。兄弟
刑伤难得力,晚年一子杖头随。这是妻室兄弟有难,晚年得子之相。
眼 相
——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通过眼可以看到人的内心世界。不错,古代相学
对眼有以下的概括,主要是看眼形与眼神。
——宋代的《麻衣相法》指出:
眼如日月要分明,凤目龙睛切要清。
最怕黄晴兼赤脉,一生凶害活无成。
浮大羊睛必主凶,身孤无著货财空。
细深多是无心腹,眼视之人不可逢。
——这段简单扼要的文字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眼睛应该清澈明亮,眼睛又黄又赤
、浮突如羊眼、细深斜视都是不善的眼相,睛黄目赤的人命短;突眼的人容易倾
家荡产;眼形细深的人冷酷多疑;目光斜视,在男人则狡黠,在女人则淫荡,这
两种人都不可与之交往。
——《麻衣相法》善与不善的眼形,下列是善的眼:
目秀而长贵比君王。 目长如寸可辅佐圣主。
目如凤鸾必做高官。 龙睛凤目必享重禄。
目光威烈众人归顺。 目尾上翘福禄不断。
目大而光收成丰登。 目短眉长田粮厚丰。
目光如电贵不可言。 眼似虎盼神圣不可冒犯。
黑白分明人必聪慧。 眼睛黑而眼眶阔灵性活而知识博。
——概括地说:眼形宜长、宜秀,这种眼仕途坦荡,高官厚禄。眼光宜明、宜亮
,这种眼禀性聪慧,正直善良,眼神宜严、宜威的人众人依附,威不可犯。
——不善的眼如下列:
目头破缺家产枯竭。 目露面白沙场不测。
眼如鸡目其人性急狠毒。 形如三角恶劣之辈。
目如卧弓其人必是奸雄。 眼窝深凹其人诡诈好妒。
红眼金睛不认六亲。 目细深长执拗不良。
——概括来讲:眼形怪黠,其人必奸;眼细深长,脾性执拗,禀性邪狭;双眼暴
赤,生格焦躁,无情寡义。
——人的眼相是十分丰富的,千变万化,很难找到相同的眼,上面所说的善与不
善是不过是道其概要,难以道尽其精微。古人将眼细分做很多类,例如凤眼、鸡
眼、桃花眼、狼眼等等,由于本课时间有限,只能例举平时多见的几款眼相来解
说。
——鸳鸯眼:眼秀晴红润有砂,睛圆微露似桃花。夫妻伉俪同偕者,闲逸贪淫富
贵家。目秀晴圆,灿若桃花。这是安闲富足享乐之相。
——龙眼:龙眼黑睛吐彩光,波长眼大显忠良。巍巍宰辅流芳远,福态儿孙百世
昌。黑睛吐光,眼大波长,这是位列君侧,忠贞流芳,福延后世之相。
——桃花眼:男女桃花眼不宜,逢人微笑动春思。眼皮如湿贪淫极,媚骨贫穷贱
莫疑。湿眼媚态,暗波撩人。下贱之相。
——不能说得太多,否则学生没有耐性读下去,如你有兴趣的话,可将你的眼形
与眼神寄来,等我帮你看看属于哪种眼,帮你免费批上七、八个字。
鼻 相
——相理中,将鼻脊至两眼中间处,叫山根;鼻的下端叫鼻准(或叫准头),鼻
准与山根之间的中点叫年寿。准头的左右两翼,右为兰台,右为廷尉。
——宋代《麻衣相法》的论鼻说法:
鼻如悬胆身须贵,土曜当土得地来。
鼻头尖小人贫贱,孔仰家无隔宿钱。
又怕苗如鹰嘴样,一生奸计不堪言。
——意思是说鼻若悬胆将,财运亨通,山根饱满贯额,官至三台以上;而准头尖
子,鼻孔朝天,是家无隔夜粮的穷相,年寿(鼻梁中间部)高曲准(鼻尖)勾如
鹰嘴,则是奸险之人。
——相理认为以下几种是善的鼻:
鼻如悬胆、鼻准圆红者家财丰厚。
鼻耸天庭穴(两眉间印堂穴上面)者名声远播。
鼻体丰隆,准头圆润,且略带前凸,叫鹿鼻者多情多义,贤人达贵。
鼻高昂直者高官尊贵。鼻直而厚者位列诸侯。
山根、年寿平直,兰廷丰盈者家财丰厚,中晚年得志显贵。
——概括的说,准头圆润则财岂,鼻势高直则尊贵,鼻体匀厚则家兴。
——不善的鼻的有以下几种:
鼻梁不正者中年遇困。 鼻梁无骨者恐遭夭折。
鼻体露骨,兰廷小准头尖者多疑且心狠。
露脊准头是鹰嘴鼻者十恶不赦之人。
两孔外露叫露孔鼻者家坏祖业之人。
——意思是,山根塌陷,鼻体扁薄,鼻梁不正,准头尖勾,鼻孔外露,年寿粗凸
,都是不好的鼻相。鼻平扁多贫寒。准头尖勾多阴阴,鼻脊不正或粗凸多遭难。
耳 相
——相耳,一看轮廓,二看厚薄,三看高低,四看耳色。
——《麻衣相法》说过:
轮廓分明有堕珠,一生仁义最相宜。
木星得地招文学,自有声名达帝都。
耳反无轮最不堪,又如箭羽少资粮。
命门窄小人无寿,青黑皮粗走异乡。
——大意是轮廓分明,润软垂珠则善,耳轮翻卷粗黑,则非善。
——善耳如下:
两耳垂肩、耳带垂珠、耳门垂厚者皆命当富贵。
耳白过面者声名远播。耳生毫毛者富贵寿长。
耳大、贴脑、坚厚者豪门贵族之相。
——总括来说,耳宜高、宜大、宜坚、宜厚、宜亮。高则福寿,大则英豪,坚则
有威,厚则富足,亮则智聪。
——相反则为不善之耳,包括:
轮翻廓反、垂珠低反、上大下卷者低贱劳碌之相。
耳薄如纸者命易夭折。
耳薄向前、两耳招风者败家之流。
耳门窄小、耳巧细微者贫寒之人。
耳轮拼裂、状若开花者败落漂泊之相。
粗黑焦黄者愚莽颓之相。
——总括来说:耳是忌翻、忌卷、忌小、忌薄、忌裂、忌暗。翻多劳碌,卷多低
贱,小多贫寒薄多病弱,裂多败落,暗多愚鲁。
口 相
——口相的审美观与潮流有著密切的关系,例如五、六十年代视樱桃小嘴为美,
到了九十年代则视厚唇大嘴为美,说是性感。但潮流所兴的嘴与古代以嘴相命则
没有多大关系。
——宋代《麻衣相法》里对口相有如下的说法:
——好的口相如下:
口大容拳、口形方阔者位列高官。 口赤如丹者富享荣华。
口不见唇者仪态威严。 口角上弯者意志刚强。
两唇上下平齐叫龙口,此人仪态威严之人,终将位列朝班。
两唇厚丰则舌长齿白叫牛口,此人衣食充隆。
口大可容拳者尊贵之相。
口小如抹胭脂,叫樱桃口,此人若女人则灵巧窍窕,在男人则不值称赏。
——不好的口相则是:
口角不张、口撮紧缩者贫寒破败之相。 口角下垂者财彩拮据。
口如吹口形、口唇纹乱者皆孤苦之人。
两唇不合皱纹侵乱,叫皱纹口,此人心狠运差。
——清代的《相理衡真》则说:
——口如砂,食如荣华。口如抹丹,不受饥寒。口如红朱,富贵相宜。口如中唇
,必是贤人,非特口德,又且性纯。口如角弓,位至三公。口紫而方,广置田庄
。口角不张,缺乏储粮。口不见唇,主有兵权。口大容拳,位至公侯。口垂两角
,衣食消缩。口角高低,奸诈便宜。口尖如篓,与乞为邻。口如缩囊,饥饿无粮
,纵然有子,必主别房。口如缩螺,常乐独歌。口边紫色,贪财妨害。口如撮紧
,破产飘蓬。口不见齿,老亦成立。口唇乱纹,一世孤单。口如吹火,至老独坐
。口上生纹,有约无成。轻薄口唇,惯说他人。口阔又丰,食禄万锺。口角向上
弯,终身不怕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