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鉴赏的专业术语
收藏知识】瓷器鉴赏 —— 常用术语(上)
收藏瞭望
2017-09-26
订阅
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说白了,就是一些行话。由于这些行话袭用很久,遂约定俗成。同时也作为衡量是否是鉴定瓷器行家的标准之一。因此,作为一个瓷器收藏爱好和鉴定者,必须熟悉鉴定瓷器的常用术语。现介绍一下这些术语知识:
1、口磕:器物口际上的胎釉,受到了撞击后,就出现了大小不等的各种情况的缺磕伤痕,鉴定者把这种情况称为口磕。
2、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断面隐患,从外观上看,尚属完整,实际上胎釉已分裂,虽未剥离,却往往有一触即落之势,鉴定者把这种现象称为重皮。
3、毛口:口边的釉面已间断脱缺。
4、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后全部脱落。
5、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为了美观,曾被人用轮玉工具将胎釉磨去一部分或全部。
6、轧口、截口、剃头:器口或颈部已损残,为求其美观、完整而加以改装,于是就将损坏的部分截去后使口部的胎露出来,这种现象俗称为剃头。
7、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长短不等的细裂纹,有时一些细小裂纹不易为人们所发现,但裂纹住住逐渐会自然延伸,若遇冷热不均而相激,很快就会顺纹路开裂。此种现象以盘、碗类为多见。
8、外冲里不冲:瓷器的口部因受的冲力尚小,只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透器的内壁,鉴定者把此种现象称为外冲里不冲。
9、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中空气泡,一受到外力后就会破开。这种现象见于器口的为多,当然其他部位也有。
10、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台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1、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12、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而出现露胎的现象。
13、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遗漏而露了胎,这露胎部分就称为漏釉。
14、粘砂: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砂粒的现象,称为粘砂。一般多见于器足。
15、冷莹: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有的胎体已透出,有的还未露出。
16、开片:由于胎体粗松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因是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致的自然裂纹,而年代久远的器物,由于本身仍在蜕变,片纹也会不断出现和增多。尤其是黄袖器常常自动作响,片纹不断增多。
17、片纹: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18、软道: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19、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所留下的伤痕。
20、磨釉、伤釉:由于釉面与其他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21、失亮:器物釉面因任期使用,经久磨损而失去光泽。
22、剥釉:由于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于孔雀绿釉和前皮紫釉。
23、脱釉、脱皮: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受浸而使釉面剥落。
24、凿伤:出土器物受金属工具锛凿致伤。
25、凿坑:器物釉面呈现的大小不等的凹坑。如清代窑变釉玻璃质强,多有开片。若常用细纤维的棉布类擦拭,便会将片纹交叉处的小尖角掀起或带掉而留下凹坑。
26、崩釉:略同于凿伤,但破面要平滑一些。
27、伤釉: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28、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于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被融变质,或因长期受鸡毛禅的指扫而无存留,尤其是绘有金彩的纹饰更易脱去。
29、水碱:素釉器物长期理入湿土内,受水浸麦,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片状。
30、水锈:器物长期受土理或水浸,有灰、黄、铁红或桐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31、土锈: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32、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攘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去了亮度。
33、缺碴: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34、炸纹:器物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俗称鸡爪纹。
35、炸底:器物底部偶因投放物件相击致伤而形成的裂纹。
36、窑裂: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细小缝隙;也有因胎体衔接不牢,或是接口处含有水份而出现的。
37、窑粘: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使二物相粘或与匣钵相粘结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38、开粘:分段相接的胎体,因粘接不牢固而断裂,或是伤残物经粘复后再次分离。
39、耍圈:器物胎底面与器身拈接处出现一圈裂纹,有的已断离。
40、折断:琢器物体因胎体相接处损坏,并折成数段。
41、足磕:器足部分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猛时,致使胎釉受伤。
42、腹伤:器物腹部受伤。
43、磨足:足边因伤损、垂袖不乎或歪斜之故,而用论玉工具磨修光平。磨足俗称修足。
44、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把釉磨去。
45、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以冒充其他年代。明清官窑或新器都有此伪作。
46、磨嘴:壶的口流部陨伤后,进行修整。
47、磨柄:把损坏了的壶柄磨掉,或把对称的流柄完全磨去。
48、磨耳:器物的双耳因伤被磨去。
49、磨手:佛像的手指因伤损而加工修磨。
50、破碎:器物多因摔伤完全破裂;或是盛装盐、碱、酸类,使胎体受渍,又长期排不出来而被蚀后自然破裂的(类似之物,要用清水泡一段时间)。
瓷器鉴定常用术语有哪些
瓷器鉴定有术语大约一百多个,比如棕眼、荞麦地、火疵、干坑、水坑、吃胎、蛤蜊光等等,掌握这些术语非常重要,它言简意赅比如出瓷器的形象,不然听者是懵的。谢谢
青花瓷器鉴定有哪些专业术语?
1.火石红——胎体内含矿物质,在不施釉部位烧制时受火自然泛出的黄褐色,或黄红色,有的则是人为涂刷的黄褐色护胎汁,胚胎受潮再烧制也易产生火石红现象,但人工仿制的 火石红深浅不一,生涩不自然。
2.糊米地——器物沙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烧制时出现铁锈斑点,似糊米状,明成化瓷砂底一般有此现象。
3.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出现小黑星点,为釉内杂质或二次入窑所致。
4.磨足——底足因伤损,将缺口部分修磨光打平,俗称“修脚”。
5.截口——因撞击颈口部大面积损伤,从颈部将损伤部修截掉而露胎,俗称“剃头”,“抹脖”。
6.土锈——器物埋入地下,局部釉层呈灰白色,失去光泽。
7.水锈——器物长期埋入地下或水中浸泡,釉面粘附灰白,浅黄,铁锈等色,真水锈一般洗刷不净。
8.水碱——器物长期埋入地下受温度,潮湿影响,釉层产生灰白雾状小点或小碎裂纹。
9.炸底——器物底部被投放物撞击而形成的裂纹。
10.足磕——底足因受地面撞击或阿斗其他原因碰撞而产生伤痕,胎釉有少量碰损,伪造的足磕痕迹生硬。
11.夹扁——器物在入窑烧制时,口部容易变形。
12.复窑——二次入窑烧制,改制器或后挂彩釉均用此法。
13.耍圈——器身与底足出现一圈裂纹,有的断开,有的局部相连。
14.翘棱——由于变形,器口不圆,底足不平。
15.外冲里不冲——因外力相碰,在某个部位外表出现较小裂纹,但未伤及内壁。
16.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爆炸时所留下的细小痕迹。
17.釉泡——釉面在高温烧制时出现的气泡,出窑时自然破开。
18.粘砂——底足因垫烧而有砂痕或黑疵。
19.开片——由于胎体与釉层的膨胀系数不同,在高温烧制时,二者收缩率不同,从而在釉面产生许多自然裂纹,布满器身,纹路大小,粗细,长短不等,纵横交织在一起,浆胎器均有此现象。
20.爪纹——器物壁部或底部因受撞击后出现裂纹状如鸡爪,又叫“鸡爪纹”。
21.做旧——将新制器物作成古旧颜色,仿冒古物。
22.后挂彩——将原来素色的瓷器,再配色填彩加工成粉彩或斗彩,谓“后挂彩”。
23.掌眼——请行家,里手帮忙鉴定器物的真伪,品位称请人掌眼。
24.捡漏——卖方误将真品,珍品当赝品,下品出售,被识货人购去,意即捡到遗漏的真品。
25.打眼——在交易中因走了眼,将赝品当珍品购进称“打眼”。在古玩业中,打眼后,一般人不便声张,怕被同行知道了,讥笑自己眼力不济,有失面子,大多甘愿吃哑巴亏。
26.挂线——指瓷器上的裂痕,其状如线挂在上面。
27.有芒——碗盘等器皿,口沿没有釉,称有芒。这主要指定窑一类器物,由于采用复烧工艺,将器皿反装入窑,故沿口无釉,似有芒相似。
28.新坑,熟坑——新坑指新出土之物。熟坑为出土多年之器物。
瓷器有关的术语
瓷器常用术语
一【 原 料 类】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发现,故名。又称“糯米土”。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 一种瓷土,故名。因为比高岭土硬,又称瓷石或“粘米土”。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 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如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伊拉克的索马拉(Samarra)为“苏麻离青”的原产地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 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 【工 艺 类】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 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口朝上焙烧,称为仰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