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研读曾国藩,推荐一下什么书经典。
1、《曾国藩传》易孟醇,湖南大学出版社(严谨客观全面,历史性、学术性、辩证性强,看问题透彻)推荐
2、《曾国藩真相录》易孟醇,湖南人民出版社(研究性小册子,是传的补充。许多观点颠覆目前宣传的曾氏形象,学者研究用)推荐
3、《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中国书店出版社(关于曾氏销量最好的书,目前学术界主流思想是推荐学习曾氏的为人处世及家教理念。曾生前出版)推荐
4、《曾文正公嘉言钞》梁启超,中国书店出版社(曾氏名言警句集)推荐5、《冰鉴》曾国藩,中国画报出版社(识人看相用人著)推荐
6、《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中国书店出版社(清官方发行简体字本,但不全,缺一些日记诗文、挽联家书及不便公开能真实反映曾氏想法的资料等,一般层次读者用。曾死后出版)推荐
7、《曾国藩》唐浩明,春风文艺出版社(小说,非传非历史,吹捧曾氏为圣人,有失公允,不做研究读物)
8、《曾国藩传》萧一山,湘潭大学出版社(台湾学者早期著作,吹捧曾氏圣人性强)9、《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中国华侨出版社(曾家传繁体毛笔影印本,较系统全面,学者研究用
曾国藩《冰鉴》相面术:选人用人的智慧让人叹服 幕僚都成为重臣
公元1867年7月21日(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夜晚,戒备森严的两江总督府。
曾国藩正在和赵烈文闲聊当今的社会局势。曾国藩说起京师的局势,心中忧虑不已。赵烈文当着曾国藩这位大清重臣的面,口无遮拦,语出惊人的告诉总督大人,清王朝最多只有50年的寿命了,而且精确的预言了大清崩溃的全过程,首先是朝廷崩塌,接着是地方督抚手握重权各自为政,陷入四分五裂军阀混战的境地。曾国藩听了他的话,痛苦的说,我日夜盼望着早死,不忍心看到这一天。赵烈文是什么人?为什么能这么精准的判断局势?为什么敢当着大清两江总督的面直言“大清要亡!”
两江总督曾国藩有一个非常庞大的幕府,而赵烈文就是幕府中的幕僚,而且是最受曾国藩信任的幕僚。其实,在汉唐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的官员就有了建立幕府的习惯,比如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就是节度使的幕府出身。到了清代,这个行业更加的发扬光大而且几乎被一个地方的人所垄断,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绍兴师爷”!
不过,曾国藩的幕府和满清所有的督抚重臣的幕府都不一样,首先是大, 达到了三四百人左右,一般的督抚幕府也就是十多人而已。二是人才济济。人才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江南七省,上到督抚重臣,下到州府官员,很多都有在曾国藩幕府中担任幕僚的经历。
曾国藩的幕府大,是因为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满清八旗和绿营早腐朽的不堪一击,被太平天国揭露了本质。无奈的满清只能依靠地方汉人大员组织团练来维持统治,比如曾国藩,自咸丰十年担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以来,已经身兼五大钦差大臣的岗位,管理江西,江苏,安徽和浙江四省军事。当然需要大量的军政人才的辅助。
曾国藩幕府人才多,是因为曾国藩掌握了一门奇术,相面术!不要误会,这里的相术不是封建迷信用来骗人的那一套骗术,而是积曾国藩一生与人打交道的经验而衍生出来的对人才的选择和判断的方法。曾国藩甚至还写了一本奇书,叫做《冰鉴》!
第一,察言观色:曾国藩在《冰鉴》中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意思是说,一个人精气神,全部体现在眼睛上。一个人机敏干练还是愚昧木讷,是精气饱满还是颓废迷茫,都体现在眼睛是明亮有神还是昏暗浑浊上。所以曾国藩看人,最喜欢别人的眼睛,挑选幕僚,也是这个方法。
第二,量材录用:曾国藩在《冰鉴》中说,真正的大才是天然生成的,这样的大才可遇而不可求,所以选人用人要注意选用中等左右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最多也最好培养。每次有人来投效,曾国藩都会细细考校观察,胆小谨慎的,让他办理粮饷,文采优良的,让他办理公文,学问渊博的,让他整理古籍珍本。基本上都能把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样幕僚也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出良好的贡献。
第三,亦师亦友,注重人才的培养。曾国藩不管多忙,每天都要花一定的时间和幕僚谈话,一方面听取他们的工作心得,另一方面利用自己的经验对他们进行点拨,同时给幕僚开出书单,让他们去阅读,自己也经常向幕僚谈读书心得和人生经验,甚至还定期举行考试,对幕僚的功课进行考校,曾国藩把自己的幕府办成了一所学校,他自己既是领导也是老师。
曾国藩虽然是封建官僚,却十分的开明,在他的两江总督府,什么都可以说,言论的风气十分开放,而赵烈文就是所有幕僚中最受曾国藩信任,最有才华的幕僚,经过曾国藩身边长期的熏陶,他才能对时局的判断如此准确,才敢如此在曾国藩这个大清的两江总督,朝廷重臣面前直言“大清要亡”。
所以,曾国藩的幕府中才会人才济济,光是三品以上的高官就47人,其中督抚大员33人。即便是到了光绪年间,全国八名督抚大员,出自曾国藩的幕府的,就有5人。这一切,都离不开曾国藩的识人,用人,培养人。
曾国藩冰鉴
冰鉴解释曾国藩相术口诀: 邪恶的人眼睛细小,呼吸急促;正直的人双眼有神,呼吸均匀。
说真话的人嘴唇没有异常;说谎话的人由于心理紧张,嘴唇略颤抖。
功名的大小就能看出人的气概,气质非凡博学多才的人功名小不了。
通过大富大贵就能看出人的精神,大富大贵的人精神饱满,伐穷的人由于生活的压力,变的精神萎缩。
主意看指爪指的是手相了,手指特别直代表着昂首挺胸,说明看事情拿主意的是你,手指弯曲,说明自己看事情毫无主意,还需要别人指点。
脚筋有点粗说明有风波被迫长途跋涉的逃避,脚筋细说明毫无风波。
要看是否有条有理,就要通过言语来看,词不搭嘴,语病特别多,就说明没有条理。
通过曾国藩的《冰鉴》有哪几种识人术 冰鉴 第一神骨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渭也。山骞不崩,唯百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 译文] 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俗话义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里所说的镇石 ,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 硬的部分--骨骼。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两扇大门--精神和骨铬,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人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 译文] 古之医家、文人、养生者在研究、观察人的神时,一般都把神分为清纯与昏浊两种类型 。神的清纯与昏浊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但因为清纯又有奸邪与忠直之分,这奸邪与忠直则不容易分辨。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如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之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芽。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如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如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如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它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凡精神,抖擞处易见,断续处难见。断者出处断,续者闭处续。道家所谓收拾入门之说,不了处看其脱略,做了处看其针线。小心者,从其不了处看之,疏节阔目,若不经意,所谓脱略也。大胆者,从其做了处看之,慎重周密,无有苟且,所谓针线也。二者实看向内处,稍移外便落情态矣,情态易见。 [ 译文] 一般来说,观察识别人的精神状态,那种只是在那里故作振作者,是比较容易识别的,而那种看起来似乎是在那里故作抖擞,又可能是真的精神振作,则就比较难于识别了。精神不足,即便它是故作振作并表现于外,但不足的特征是掩盖不了的。而精神有余,则是由于它是自然流露并蕴含于内。道家有所谓收拾入门之说,用于观......
曾国藩冰鉴讲什么 《曾国藩冰鉴》即其鉴人专著,取以冰为镜,能察秋毫之义。体虽小而思精,言虽少而意深,其鉴人观人之法的今天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曾国藩《曾国藩冰鉴》原文及详解和评述;二、曾国藩对《曾国藩冰鉴》识人察人用人理论的运用及历代有关实例;三、曾国藩的智慧人生。
曾国藩冰鉴的内容简介 《曾国藩冰鉴》一书是晚清名臣曾国藩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的一部传世奇书,曾国藩以一介儒生举兵湘乡,镇压勃然兴起的太平军,挽狂澜于既倒,成大清之柱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知人善任,善于“以相取人”。
曾国藩的《冰鉴》主要是讲的什么啊? 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国藩家书》。其实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识人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冰鉴”一词,取其以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提出鉴别人才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曾国藩观人之术,不同于传统习俗,它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礼而导之以术,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后有《蒋氏王朝兴衰史》一书说:曾国藩著有《冰鉴》一书,是谈气观相的一代宗师。据说蒋纬国在担任三军大学校长期间,《冰鉴》一书曾被指定为学生重要参考书籍。
曾国藩的冰鉴是不是大部分存有迷信?感觉好像是哦? 相由心生,你仔细观察一个人不同时期的面貌会有所不同,有些越来越刻薄相,有些则越来越福态。一个人的思虑过多,夜不能寐,就容易消瘦。又或者说眉骨高,这个人性格方面会比较强硬。心理会影响生理,生理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加尔提出的骨相学曾在英美等国大为流行(尽管这学说已经衰亡)。冰鉴做为一种识人之术,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信而不迷,如果能够客观的去看待,对于个人识人交友还是很有益处。
曾国藩的《冰鉴》,“冰鉴”两字是什么意思?? 鉴,镜子。言镜洁如冰,比喻明察。江淹《谢开府辟召表》:“臣谬赞国机,职宜冰鉴。”
曾国藩《冰鉴》读前感言&第一篇神骨鉴之一:识人观人,神骨为先
曾国藩是近代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严以律己、赏罚分明、勤俭节约、修身养性、崇尚气节、治学严谨、为人正直,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事业,同时,他又积极向西方学习,开展洋务运动,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堂、设立中国第一个翻译馆,派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他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曲折,既有荣耀之处,也有挫折之时,但是他凭借超越常人的毅力和功夫,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就了不凡的事业,受到后人的敬仰。曾公所处清朝晚期,正值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之际,曾公凭借相术来观人识相,选拔人才,网罗了诸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一批俊杰。
在新书到手之前,已经在网络上大致阅读过,不够过瘾,觉得应该要端坐书桌前,边看边笔记才对得起曾公留给后人的这番心血。今天收到新书,心内欣喜不已,迫不及待看了整本书的目录,并挑了几篇阅读……
冰鉴的解释,冰者—明净,鉴者--镜也,“冰鉴”比喻明察秋毫、洞悉内情。冰鉴全书共分七篇,即神骨篇、刚柔篇、容貌篇、情态篇、须眉篇、声音篇、气色篇,贯穿于整篇文章的主题是看人的方法。
曾公的相术通过对人的言、行、神、情等方面的观察,从一个人日常中的气质、眼神、表情、为人处世、言辞语音、行为动作和性格等多个方面总结出人的性格特征、人格品质、内心活动、精神面貌、处世经验,继而归纳出人的前途和命运,以及阐述了识人用人之道。
冰鉴中总结出相人的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该书也运用了很多相学知识,比如周易、庄子、麻衣相法等许多涉及古文化相关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相关储备,很难融会贯通的理解其意。
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识人以用事,自知以修身。本着汲取古人的智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勤加观察,内外兼修,努力做到“俯仰天地心无愧,守正固本品自高”的原则去品读。
第一篇 神骨鉴
人的精神状态主要反映在两只眼睛中,人的骨骼丰俊主要表现在一张面孔上,所以说“神骨”鉴乃识人的第一要诀。
一、识人观人,神骨为先
【 原文】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 解读 】
* 在内为骨,外现为神
神为形之表,形与神相依赖,神是蕴涵在形之中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础。神有一种穿透力,能透过人的外貌而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气质是神的构成之一。
* 神藏于形之内
形则是指容貌,而眼睛则能表现出神的形态。
人有千百种,我们如何分辨这些人,就需要观察人的神态。所谓心有所动,眼神会流露出变化。察神就好比打开大门,门一打开,就能看到这个人的心性、才干。
生活中人们常用“双目炯炯有神”来形容人的精力旺盛,机敏干练。从中可得出目与神之间的关系。
* 神有余和神不足
*眼睛能传神
*各种眼睛的神态
*神与骨骼的联系
骨,并不是指人体解剖学意义上的骨骼,而是专指与“神”相配、能传递信息的几块骨骼。为了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联系,曾国藩用了两个比喻来解释:
稻谷的精华是米,米蕴藏在壳内,碾壳成糠,皮去掉了,精华还在,也能用。米没有随着糠而去, 那么神于形也是如此不会随着形(外形)而消失, 所以说:“脱谷为糠,其髓斯存”。
骨为人体的支撑支柱,骨与人体就如同石与泥土。 泥土会随风和水的冲击而脱落和流失,但是山石却依然矗立。
人的容貌也是如此,即使受到了损伤,有了缺陷,骨子里的韵气也不会变化 ,仍然可以凭借骨来辨别人的显达。因此说:“山骞不崩,唯石为镇”。
骨起到支撑人体的作用,因此,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的体貌美丑。而头部骨骼的优劣又成为整体骨骼优劣的“首长”,面骨又是头骨的代表, 因而面骨的优劣能鉴别头骨的好坏,进而可鉴别全身的好坏 。由此说:“ 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这也是本次学习内容的精髓所在。
了解“曾国藩”的书籍
曾国藩著作很多,堪称古今之完人。著作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
不过没必要全读下来,研究曾国藩,读读比较经典的传世作品就好了!
向你推荐:
1.《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2.如果你想学观人之术,就不得不读曾国藩《冰鉴》
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理而导之以术,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可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冰鉴》体虽小而思精,言虽少而意深,其鉴人观人之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3.再者,读一下唐浩明的《曾国藩》,写的亦非常之精彩, 唐浩明因写《曾国藩》而闻名,可以说是唐浩明代表之大作!获得“姚雪垠”奖!
【子易好书推荐】曾国藩《冰鉴》第六篇 声音
评鉴:这一节教人们如何通过声音来判断一个人的命相。在古代相术家看来,一个人的声相比面相往往更为重要。相人的时候,听人的声音,要去辨识其独具一格之处,不一定完全与五音相符合。听到声音就要想到这个人,这样就会闻其声而知其人,所以不一定见到其庐山真面目才能看出他究竟是个英才还是庸才。
评鉴:这一节曾国藩举例说明了声相的好坏,并把“声音”的“声”和“音”作了区别对待。《冰鉴》中说:“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前面谈到,人的喜怒哀乐,必在声音中表现出来,即使人为地极力掩饰和控制,但都会不由自主地有所流露。因此,通过这种方式来观察人的内心世界,是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这一章文辞优美,见解精辟,很能体现曾国藩的文笔风貌。
评鉴:音是声的余响,由声和音来识别人物的心性能力,两者异曲同工。本节阐述了通过音相识人的道理。
音,是声的余韵,跟声差别并不大,它们之间的差异从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听出来的。贫贱的人说话只有声而无音,显得粗野不文;圆滑机巧的人说话则只有音而无声,显得矫揉造作。这种情形就是俗话说的“鸟鸣无声,兽叫无音”。普通人说话,只不过是把声响散布在空中而已,并无音可言。如果说话的时候饱含感情,话说完了还有余音,这种人不仅温文尔雅,而且称得上是国士。如果说话的时候即使口阔嘴大,但声气却控制自如,口齿伶俐却不轻佻,这不仅表明其人自身内在修养深厚,而且还会获得盛名隆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