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相师》初中读后感
《天才相师》 (一)
继《黄金瞳》后,打眼的又一部力作!
同样,2部书的写作风格相似,均以文化的传承作为文章的主线。一个是佛性的加持。一个是道心的理解。
主人公背景相似,均为豪门权贵。
2部书均能反应出对传承文化、个人情感、现代人世界观的演变,酣畅淋漓的在现代社会里打造一种成年人的童话世界。
故事结构完整,伏笔简洁明快,高潮迭起,引人入胜。
天才相师收尾工作太过突兀,可以设计出更加引人入胜的情节,结界篇,让人期待。
同样以文化传承入手,更加合理的解读,道的境界突破与发展。
《天才相师》伴随我们走过无数个日日夜夜,想真诚的说一句,打眼辛苦了,我们对您充满了期待,期待是一夜的好梦,整夜的星辉,让相师走得更远。
《天才相师》读后感 (二)
读完了黄金瞳和天才相师,自己觉得更喜欢黄金瞳一些,在这个世界,允许有人来外挂,例如庄睿,但是不允许游戏公司修改游戏数据,使其变态(叶天)。把一本都市小说写成了玄幻小说,实在不敢苟同。我更喜欢平凡一点的故事情节,简单一点的.故事结局。
一、这部小说很是值得一看,具体原因有如下几点:
1、这本书以千字1.4分钱的收费标准使打眼荣登网络作家富豪榜前二十名的神作;
2、从读者反映看,迄今点击破三亿,亿万读 者翘首期待;
3、从相关排行榜看,本书是年度手机阅读榜。网络点击前十名作品;
4、从作者看,它是超人气作家打眼继《典当》之后又一备受期待的超好看力作;
5、从获得的荣誉看,它是云中书城网络原创文学榜冠军。
6、从这本书的情节看,很是精彩纷呈,悬念迭起,令人应接不暇。
二、补充介绍这本书的内容:
乡村少年叶天师从当代大相师李善元,并且在一次意外中,得到了古代大相术师的传承,卜筮、堪舆、命理、相术无一不精。
通过堪舆相术,叶天结交了美国华侨,()以风水知识参与到古董经营之中,凭借着老师所教的国学基础,练就一手鉴定古玩真伪的本事。
回到都市后,叶天发现自己母亲家族势力庞大,自己的到来并不受欢迎。叶天遂自立门户,以风水相术和古玩知识,淘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在相术古玩界声名鹊起,终于改变了风水相术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成为一代国学相术宗师。
一个天才横空出世,一双天眼看穿凡间俗事,
一手堪舆风水、算命相面,教你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手明辨真伪,探物寻宝,让你练就一身鉴藏本领。
我想学相术,入门先看哪些书?
学习相术有两个基本点。第一,相不独论,不要因为某个部位长得好或者不好,就判断命运好坏,看相要综合地看,面相、身相、神相、气相都要看,才能判断比较正确。第二,实战检验一切,这些书只是给你一个参考,书中讲的是否正确,都要经过实战一条一条的去验证,再经过归纳总结,才能掌握相术真谛。
这些相术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可获得
把以下这些相学入门书全部找来,好好仔细研读绝对能让你入门。
《神相全编》
《麻衣相法》
《月波洞中记》
《玉管照神局》
《人伦大统赋》
《柳庄神相》
《相理衡真》
《太清神鉴》
《照胆经》
明代大相学家袁宗所编《神相全编》一书中,有一篇讲八仙之首吕洞滨所写的丁法精髓之门诀讲:
相人先欲辨五行,次察阴阳精气神
三停八卦求相称,五岳四渎定高深
吉凶悔吝看气色,相逐心生相术真
童子认为这六句真诀写的好,一语道出相学真谛,从此诀也可看出,要想彻底掌握好上述六句真诚,不学好相学基础理论是不行的,世上的万事万物皆从基础开始,手面相学更不例外。目前很多相学爱好者都想一开始就能学到相学绝招绝活,欲不知这些绝招绝活都来自相学基础。无基础尽讲一些外行话是要被同行所笑话的,试想心急如火,喜走捷径之人其三步做一步哪有中跌跤之理,同样要一口气吞下一篇,但回过头来看看还是不行。本章基础篇是为初学者所设。基础好的学员就当再把基础巩固一下,同时也看看在本篇中需要重点掌握那些相关内容
曾国藩读后感
曾国藩的大才就不用多说了。难得的是,他有自知之明。当世之人,夸其德近孔孟,文如韩欧,武比郭李,勋过裴王。其确有自知之明,仅知人识人是他的过人之处,其它方面虽非常人可比,但也非绝世之才。石达开评价他,谓曾文正公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觏也。曾自己也确知此事。
但以我看,其实最难得的是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能力所在。能力所长处,可以尽展所能,能力不及处,潜心学习。长处不自喜,短处不自卑。扬长避短,才是正途。
到我自己,我就没有清醒认识自己这份长处。常为完成一件事情信心膨胀,又常为完不成一件事情惭愧不已。这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到了何种地步。具体到某事,是否自己能力所及,并不清楚的认识。然而认真仔细想想,也许我根本没什么长处。分析事情背后的能力,或者强于普通人少许,然而此能力必有深厚的知识作背景,这又是我所欠缺。今后应当从此处着力,完善自己。我的短处太多,无法一一尽举。凡是遇事无法坚持是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今后当记录下所有未完之事,一一解析原因,当以自省。
最严重的问题是,遇到喜欢看到别人的不足,很难看到别人的'长处。影子说过我好几回了,也尽量注意,而且我也知道曾国藩成功之处,即在于认清别人的长短处,发挥别人长处,不求全责备。但却做不到,认不清是一个问题,态度是另一个问题。自己不再年轻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今后的事情很难有所成。
最近一段时间在读曾国藩,感悟蛮多,和大家分享一些内容。
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
曾国藩的两句话我十分欣赏,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
一、此人为学严谨,虽为高官仍读书写文,人生也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进步。
二、此人在穆,肃等人的帮助下成逐步走上仕途,并度过小人的诽,谤,轨扎。所以那怕是再有才的人也需要别人的提拨,别人的帮助。任何时代,不论是官场还是职场,总是会有为了一已私利的小人。最重要的是不在乎小人说什么,也不是不去管,而是向上司及朋友澄清,清者自清。
三、相术仍有一定的道理,已看完冰鉴一书,不过没有入门。
四、大多数人都 知道谨言慬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
五、做人并不能做左宗堂那样持才傲物,而是平和。
六、李鸿章之所以是能出头,是因为他是查人所想,按想行事。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查言观色,知人,那与木头有何区别,庸人而已。
曾国藩传文言文
1. 请问谁有关于曾国藩的小故事,要文言文
国籓为政务持大体,规全势。其策西事,议先清陇寇而后出关;筹滇、黔,议以蜀、湘二省为根本。皆初立一议,后数年卒如其说。自西人入中国,交涉事日繁。金陵未下,俄、美、英、法皆请以兵助,国籓婉拒之。及廷议购机轮,置船械,则力赞其成,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每定约章,辄诏问可许不可许,国籓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既至直隶,以练兵、饬吏、治河三端为要务,次第兴革,设清讼局、礼贤馆,政教大行。
这是从《清史稿·曾国藩传》中摘录的一小段,如果不符合要求,在百度里查一下《清史稿·曾国藩传》自己再摘取一些吧。
2. 汤海秋传文言文翻译
翻译:海秋姓汤名鹏,是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中了进士。
起初担任礼部主事,年刚二十,自负才气。写的文章深刻奇特,大家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调任军机章京。
补任户部主事,转任贵州司员外郎,提拔为山东道监察御史。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微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
每次给高官写信,经常发表各种见解。等到担任御史,二十天上了三篇奏章。
有个担任尚书的宗室叱责某官员,旁人跟风批评,皇上搁置了尚书的奏章。海秋认为官员如果有过失,应当交给有关部门来处理,不可像对待仆人一样侮辱他;长此以往,大臣慢慢会形成威福之势,(对这种做法)如果处理过轻,不足以起到警告作用,并且引用嘉庆年间的旧事作为证据。
皇上认为海秋不能胜任言官的职责,罢了他的官,让他回户部继续担任员外郎。当时,海秋正打算上奏,文章很有见解。
但他还没来得及上奏,就改任了官职,他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想把自己的主张在天下显露、陈述出来,写了《浮邱子)九十一篇。一篇文章数千字,遍论治国之道及其他学术文章;有《明林》十六卷,指出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晓明经义;《止信笔初稿》,记录了很多的传说或事实。
所有的作品都给人看,惟有《止信笔初稿》,几乎没人见过。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人看),他答:“这是藏在石室里的书啊。”
英国入侵,沿海各省闹心。皇上两次下令,没有结果,最终还是和英国谈判通商。
海秋大怒,无奈已经被罢黜,不能给朝迁进言,却犹然分条上书,谈了三十事,通过尚书转奏给皇上。主掌朝政的大臣说:“这是书生之见罢了!”皇上虽然召见海秋,却什么也没问他,只是告诉他,我已经知道了。
海秋这时已经改任本部四川司郎中,朝廷竟没有考核他。海秋感慨郁抑,所作的诗经常充满悲愤沉痛。
二十四年七月去世。年四十四。
海秋从小就写文章,才气出众。刚中进士时,所写的作品,人们争着传诵他的稿子,几乎洛阳纸贵。
海秋说:“这些文章不足一提啊。”取法汉魏六朝到唐人的诗歌,摩仿他,一定要一模一样,完全具备它的形体特征,已经付印的有三十多卷。
又喜欢写文章,曾经对他的友人说:“汉朝以后的作者,有的专门擅长文辞,但在义理、时务方面不足;有的精通义理、明晓时务,但无文采;二者兼有的只有唐时的陆宣公、宋时的朱子罢了。我想效法古人,以二公为目标。”
他的观点就是这样的。姚莹说:有人凭借宗室尚书的亲近尊贵,令举朝之人不敢呼吸,但海秋却敢放言弹劾他,可见他的刚硬风骨。
他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用诗相交。我仍然记得他来狱中探望我,等我出狱后,又与大家为我置酒相庆,又一同赴亨甫之丧,依依不舍地送我出都门时的情景。
转眼二十年间,人生浮沉生死竟如此,好痛啊!原文: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
为文章震烁奇特,诸公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
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讦之,上置尚书吏议。
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
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
篇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诸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
或问之,曰:“此石室之藏也。“英夷事起,沿海诸省大扰。
上再命将无功,卒议抚通市。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
大臣用事者曰:“书生之见耳!”上虽召见君,而无所询,报闻而已。君是时已更为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察亦竟不得上考。
君感慨郁抑,诗多悲愤沉痛之作。二十四年七月卒。
年四十四。君少为文,有奇气。
初成进士,所为制艺,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君曰:“是不足言文也。”
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必求其似,务备其体,已梓者三十馀卷。又好为文,尝谓其友人曰:“汉以后作者,或专工文辞,而义理、时务不足;或精义理、明时务,而辞陋弱;兼之者惟唐陆宣公、宋朱子耳。
吾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其持论如此。
姚莹曰:以宗室尚书之亲贵,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之风矣。君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
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时也。俯仰二十年间,升沉存殁若此,悲夫!此文出自道光年间·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
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
3. 文言文翻译 汤海秋传
翻译:海秋姓汤名鹏,是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中了进士。
起初担任礼部主事,年刚二十,自负才气。写的文章深刻奇特,大家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调任军机章京。
补任户部主事,转任贵州司员外郎,提拔为山东道监察御史。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微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
每次给高官写信,经常发表各种见解。等到担任御史,二十天上了三篇奏章。
一篇文章数千字,遍论治国之道及其他学术文章;有《明林》十六卷,指出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晓明经义;《止信笔初稿》,记录了很多的传说或事实。所有的作品都给人看,惟有《止信笔初稿》,几乎没人见过。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人看),他答:“这是藏在石室里的书啊。”英国入侵,沿海各省闹心。
皇上两次下令,没有结果,最终还是和英国谈判通商。海秋大怒,无奈已经被罢黜,不能给朝迁进言,却犹然分条上书,谈了三十事,通过尚书转奏给皇上。
主掌朝政的大臣说:“这是书生之见罢了!”皇上虽然召见海秋,却什么也没问他,只是告诉他,我已经知道了。海秋这时已经改任本部四川司郎中,朝廷竟没有考核他。
海秋感慨郁抑,所作的诗经常充满悲愤沉痛。二十四年七月去世。
年四十四。海秋从小就写文章,才气出众。
刚中进士时,所写的作品,人们争着传诵他的稿子,几乎洛阳纸贵。海秋说:“这些文章不足一提啊。”
取法汉魏六朝到唐人的诗歌,摩仿他,一定要一模一样,完全具备它的形体特征,已经付印的有三十多卷。我仍然记得他来狱中探望我,等我出狱后,又与大家为我置酒相庆,又一同赴亨甫之丧,依依不舍地送我出都门时的情景。
转眼二十年间,人生浮沉生死竟如此,好痛啊!原文: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
为文章震烁奇特,诸公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
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讦之,上置尚书吏议。
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
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
姚莹曰:以宗室尚书之亲贵,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之风矣。君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
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时也。俯仰二十年间,升沉存殁若此,悲夫!此文出自道光年间·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精华集,共二十六卷。
《经史百家杂钞》一书,是从清末到民国,在社会上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继姚鼐《古文辞类纂》之后的又一部有名的古文选读本。全书共分论著、词赋、序跋、诏令、奏议、书牍、哀祭、传志、叙记、典志、杂记十一类。
可以说是一部相当成功的古文选本。但是,由于它是供学塾使用的读本,故而所选文章偏重文彩,偏重通俗,缺少一种学术的厚重和大文化的广博。
《经史百家杂钞》则不然。《杂钞》在网罗文献的广博上和选文思想的学术底蕴上,无疑都是超过了《古文观止》的,而所选许多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也是并不亚于《古文观止》的。
“观止”者,观此为止也,其他不必看也。 《经史百家杂钞》,可以说就是曾国藩编纂的一部“古文观止”。
《经史百家杂钞》,也可以叫作《曾氏古文观止》。作者简介: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4. 与诸弟书 曾国藩 翻译
诸位贤弟足下: 诸弟在家读书,不审①每日如何用功。
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此三事者,未尝一日间断。十月二十一日立誓永戒吃水烟,洎②今已两月不吃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写日记楷本,此三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诸弟此时惟有识不可以骤几③,至于有志有恒,则诸弟勉之而已。予身体甚弱,不能苦思,苦思则头晕,不耐久坐,久坐则倦乏。
时时属望,惟诸弟而已。兄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
5. 曾国藩传记读后感, 急求3000字以上给高分
这是我第一次看有关曾国藩的书,阅读之前,坦率地说,我对其了解甚少。
所以今日写此书评,也只能算是浅谈。 第一次见到曾国藩这个名字,是在小学上历史课的时候,一两行文字概括了他的一生最大“成就”—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当时的印象就是曾国藩是个不折不扣镇压中国农民起义的大刽子手,换句话说就是晚清腐朽政权的走狗。
一晃儿多年过去,再听到这个名字却是在去年参加的一次培训课堂上,一个台湾讲师对他很推崇,并向我们强力推荐《冰鉴》这本书。众所周知,曾国藩长于识人、选人、用人,《冰鉴》这本书写的就是他看相的学问。
《论语别裁》一书中曾谈到:"有人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其实流传下来的有两套,另一套是曾国藩看相的学问--《冰鉴》这一部书。
"曾国藩德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彼时,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对面相之术也很好奇,当时,还很郑重地抄下了这个口诀,并画下了那幅巨大的面谱,但从此就搁置一边,再没掀开。
最近看到曾国藩的名字,就是前两周去附近的图书馆借书,恰看到书架上有这本传记,一时好奇,借了回家,想看看曾国藩在他的侄儿笔下到底会是怎样一个人。 这本书用了两天读完,感觉还不错,材料翔实,立论客观,让我对曾国藩的认识也渐渐有了一点概念。
本书初以《曾国藩之生平与事业》问世于1935年,一时洛阳纸贵。作者系曾国藩的侄子,所以全文写作多是简化文言文,读起来有些费劲,有些章节内容多有重复,脉络不够清晰,文学观赏性不够强,但作为一本研读历史的素材来看,已是绰绰有余。
最可贵的是本书编选了曾国藩的若干诗文、笔记、书信,与正文相呼应,可以了解到真正的曾国藩,但前提是要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功底。 对于曾国藩的评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但在本书里,作者立场鲜明:曾国藩是清朝的中兴之臣,正是因为他成功的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才得以使清朝又延续了60年寿命,中国没有提早分崩离析。 而近代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评价早已从教科书上一边倒的积极褒扬转为较客观的历史评价,太平天国起义虽然是一次大型的农民起义运动,但是它并没有给农民带来解放,只是换了某种名义把农民仍旧束缚在封建剥削制度之上,从洪秀全入住南京后给后宫嫔妃立下的“十不准”就能看出其与腐朽的清朝统治政权没什么区别;另外太平天国不加分析地反对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较量,与其说是一次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镇压,不如说是两者迥然不同的政治思想之间的一次较量,因为曾国藩是铁杆的儒教卫道士,而洪秀全拥护的则是基督教,宗教这个东西是最具有排他性的。书里曾提及“记得有一位日本学者说起,曾国藩和天平天国的战争,是一幕东方的宗教战争,这话实在有几分可信。”
历史这个东西是最讲不清的,一百个人眼里有一百种历史,这里就不纠缠于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了,只谈一点,我对曾国藩本人的印象。 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国藩的虚心求过及持之以恒。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曾国藩过人之处在于他平时每天自己找出过失,请旁人指出过失,等到感觉过失存在时,再用极大地毅力来改过。他曾在日记里写道:“前以八德自勉,曰:勤,俭,刚,明,忠,恕,谦,浑,近日于勤字不能实践;于谦、浑二字,尤觉相违,涑愧无已。
(甲子四月)”曾国藩求过的第二方法,便是请求朋友和兄弟直言相告。他说:“余身旁须有一胸襟恬淡者,时时伺吾之短,以相谏规,庶不使‘矜心’生于不自觉。”
联想今日,许多红了的所谓“名人”,别提自查过失了,就连别人的意见主动送上门来都懒得理会,置若罔闻。一时间批评意见听得多了,甚至会恼羞成怒,反咬一口,比如前段时间李少红携新版《红楼梦》中的年轻演员们到上海录制节目时突然情绪失控,指责媒体如今对新《红楼梦》满是挑刺和负面报道。
“我认为新《红楼梦》播出以来媒体一直以挑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从不写我们好的地方,只写负面报道,这是什么心态?反复黑《红楼梦》,这太武断了。”我想曾国藩如果活到今天,听到此番言论,不知作何感想。
不管怎样,不管处于什么时代,这种虚心求过,严于律己的精神还是值得提倡和借鉴的。 曾国藩在年轻时曾立下著名的“日课十二条”,作为他每日生活的规范: 一、主静:无事时整齐严肃,心如止水;应事时专一不杂,心无旁物。
二、静坐:每日须静坐,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绝不恋床。
四、读书不二:书未看完,绝不翻看其他,每日须读十页。 。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我们常常会因某些事或人而萌生出一些想法,这时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不过,你知道要怎么写感悟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1
《傅雷家书》我目前只读了五十几页也没有一个总的概念,但是从字里行间读出很多东西。
首先是感受。每次家信中都有傅雷夫妇的慰问与关怀,所以我可以强烈的感受到那股爱。在慰问之后,傅雷先生总是以建议的方式提醒孩子某一件事情应该怎么样处理。比如傅聪的一位好友,牛恩德开刀吃了很多苦,傅雷先生就在家书中建议傅聪写一封信,给她一些精神上的安慰,不一定要是长信。你不会感受到傅雷先生的强求,从而也不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傅聪一定乐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可见傅雷先生很能理解孩子的心理,尽力做到不迂腐、不惹厌。其实傅雷也是第一次当父亲,他能与儿子相处的如此融洽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家信。
第二是触动。我们家天天见面,肯定不需要写家信,但是要多和父母交流,他们也不是万能的,他们也是第一次当家长,我有的时候总嫌妈妈唠叨的烦,其实就是不理解对方,无法体会到妈妈唠叨的真正目的,而这就是缺乏交流,我们以后可以在闲暇时刻交流交流,或者在周末玩一点游戏,比如身份互换之类的,这样了解了对方,就可以尽可能的避免矛盾。
第三是启示。我发现知识不仅仅是靠读书获得的,从生活中学习也是重要的方式。比如书中傅雷先生的家庭并不是特别富足,但是他还是愿意花钱将儿子送到国外去学习音乐,并且在学音乐的过程中,傅雷先生提供了很多建议,帮助了傅聪的成长。这告诉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培养艺术审美也是一种学习,更重要的是学艺术也不能光学艺术,要在这个过程中找方法,如书中傅雷先生告诉儿子学习一首曲子,要充分了解作者,与作者的脉搏一致,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以上就是我这周阅读《傅雷家书》的感受和启示。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2
要说那本书最适合教育孩子,只有《傅雷家书》能首当其冲。《傅雷家书》讲述了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他孩子傅敏和傅聪成百上千的书信。这些都是傅雷先生呕心沥血,作为一位父亲时时鞭策着孩子的成长。他告诉他们如何去看待艺术人生,还有道德、文化、修养包括情操。数以百计的书信集成了这本人生之书——《傅雷家书》。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傅雷使他们先做人,再做“家”,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不失去最重要的人生观念。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不难看出,父亲与孩子讨论的多是做人之本,从各方面进行讨论,信中体现出来的父子之情强烈有真挚,句句流露出关切之心。傅雷先生在外却一直记着自己的孩子,写下一封封书信。可以想象,在今天,把书信作对话平台可谓是十分罕见,一本厚厚的《傅雷家书》深深的饱含着傅雷对子女开阔前程的期望。在父亲的教育之下,书信的熏陶之下,傅聪和傅敏时刻牢记父亲给他们的话语,努力向上,坚定不移,傅聪成为了一代音乐大师,家喻户晓,而傅敏则当上了英语特级教师,才华出众。
受教育是成功的基础,《傅雷家书》最有力的证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令人眼花缭乱的信件就像是最好的老师、最有智慧的老师,时刻接受着它们授予的最真挚的人生之课,领悟和分析,探究哲理,陶冶情操,改变自己的一生。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3
《傅雷家书》,如此熟悉却又生疏的一本书。
熟悉在于上个学期草草的略读,而生疏又在于由一个小组去共同精读。
家书向来都是远在天边的亲人们交流感情的第一见证,当人傅雷与他的儿子所撰写的家书也毫不例外。这本书通过父子两辈之间平易近人的措辞,仿佛在向我们缓缓慢慢地阐述过去的事情。就像是一部连续电影,一点一滴逐渐浮现于你眼前。
开篇我们就了解到了傅雷与他的妻子对于远去的儿子的依依不舍之情,以至于眼睛都哭红肿了,总是不大想说话等等。所以傅雷家书所表达出的第一点,家庭成员的感情,是十分的震撼有力的。我思念我的儿子,我牵挂我的父母,信中不谈玄妙的礼尚往来,而更多的是沉重的浓厚亲情,一丝矫揉造作也没有。但严厉的傅雷并不只表现出了卿卿我我的挂念,对于儿子在艺术方面的造诣,也是费心费力。不时出现甚至占了绝大篇幅的音乐上的灵魂共鸣与讨论,让我们仿佛切身实地感受到了父辈对儿子苦口婆心的教育,这份看似有些唠叨的说教,更是表达了傅雷对儿子的爱。当然,对于儿子如何做人,做一名中国人,傅雷也没有少一点篇幅。从与人相处,再到婚姻,似乎都有些傅雷指教的影子存在。可以说,在这一方面,傅雷迸发出了极为激烈的爱国情感,并要把这份精神传授下去。
这本书虽然只是家书编集,但又不仅仅是家书。傅雷所教会的不仅仅是傅聪,更是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少年。或许我们可以或多或少地从中认识到,我们要奋发图强;又或许我们也会被那种爱国情怀所鼓舞,去为了国家奋斗。人生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让自己成功,而更多的是为国家效力。傅雷的'诠释,就是一个极为优秀的中国人,带着那份永垂不朽的中国魂。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4
翻开这本书,一个关心孩子又不失严肃的父亲的形象映入我的眼帘。傅雷不仅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个博学、睿智的学者,更是一名伟大的父亲。
翻看着一封封家书,我发现傅雷并不是以一个长辈对小辈的方法教育傅聪,而是以一个朋友的形式与傅聪谈心,交流。以平等的态度帮助儿子成长,同时也教导儿子如何对待生活“人没有苦闷,没有矛盾,就不会进步。有矛盾才会逼你解决矛盾,解决一次矛盾即往前迈进一步……”他总是谆谆教导,循循善诱,教儿子如何做人。如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人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难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终于在他呕心沥血的努力下,培养了两个优秀的人才:著名的钢琴大师——傅聪,英语特级教师——傅敏。这一家的成就着实让人羡慕,但和傅雷一家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总是喜欢溺爱自己的孩子,孩子要什么都尽量满足,长期以往,使孩子养成了惰性,并不懂得去珍惜:需要什么,只要开口就好了,父母一定会满足的。正是这种思想习惯促使现在社会上有一大批“啃老族”,甚至还发生了父母不满足孩子,孩子就对父母拳脚相加的事例。发生这种事,我不禁为这些父母感到可悲,更对他们的做法感到质疑,如果这些家长一开始就不轻易满足孩子,而是教孩子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得到心仪的东西,事情不会这个样子吗?在这一点上傅雷一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爱孩子不是溺爱他,给他更多的磨砺才能更好的帮助他成长。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5
“我常问到你经济情景,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坚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异常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境。”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我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此刻,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可是我明白,父亲仍是很爱我的。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向很安静。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6
孩子,是清泉中的一滴净水;孩子,是霄云里的一朵洁云;孩子,是入秋季的一树蒲柳;孩子,是未琢前的一颗璞石。但无论前前后后,他们的光辉,在暖阳倾洒过后,在历经风雨过后;总会绽放自己的光彩,正如那璞玉雕琢,栩栩映辉。
“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缺少真诚。”这是傅雷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所说过的一句话。真诚,是做人的根本;然而,这一点,也需从小培养。真,待人之道;诚,赤子之心。一个人,若不能做到真诚何能成就大业?
当下,一些菜摊小贩开始弄虚作假;出门买菜,首先考虑的不是今天想吃什么,而是打量哪家铺信誉最高。世人不够真诚,以至于国家国情也闹得人心惶惶;闲适时泡一杯热茶,学着父母翻阅报纸,往往争抢入目的,便是那些省级干部的涉嫌贪污案,或因某某原因又逃窜出国。如今迈入潮流的网络店铺,例如淘宝、天猫,那都是经历层层筛查,才允许上市的。由此可见,真诚迈入社会,何等重要?
正如傅雷先生教育孩子一样,循循善导。孩子一颗真纯之心,在良好教育下才能逐步成熟,逐步迈入真诚,逐步走向成功。朗费罗说过:“成功之路无他,凡事全力以赴,不可存沽名钓誉之心。”傅雷先生正是在孩子必走的人生路上,为他铺好一切会走错路的标记,警诫他,告示他。并为孩子叙述一切错因的后果,让他明白,以他现在的能力,他是否承担得起。
所以,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人不可无真诚。国不可无真诚。一个孩子的心灵是洁净,唯有在诚国中成长,才能雕琢出一颗栩栩映辉的诚心!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7
这周周末,我读了一本好书《傅雷家书》,读后收获颇多。
其中一段文字令我记忆深刻,回味无穷:“以后要多注意,坚持真理的时候必须注意讲话的方式、态度、语气、声调,要做到越有理由,态度越随和,坚持真理原是一场艰巨的斗争,也是教育工作,需要好的方式、手段,还是有耐性。万万不能动火,令人误会——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态度谦恭,虚怀若谷。”
这段文字虽朴实但饱含着真情实感,饱含着傅雷对儿子的殷切的期盼。从“讲话的方式”可以看出,傅雷的细致以及对儿子教育之严格。在傅雷的眼中,做人一直是放在首位的。他教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可以说,傅雷是一个立德树人的典范,是天下父母仿效的榜样。
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父母都只要求学习成绩。我们家附近住着一个小姐姐,她的父母是高中教师,对她的学业水平要求格外严格。每次放假,她就像一直被束缚在笼中的小鸟,不能出家门,不但要完成家作,还要完成父母给她的额外作业。
在他们家中,学习是首要任务。虽然小姐姐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也许是因为这样,她也变成了一个骄傲自满、轻视他人的人。
学会做人,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傅雷对儿子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育,不但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做人,也让我们懂得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父爱如山,母爱似水,他们的爱,用金钱无法买来,却如金子般宝贵。但是最优秀的父母不仅仅是给予孩子最深情的爱,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傅雷家书》读后感悟8
我认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那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我现在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目标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傅雷说: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予你足够的回报,但是学术和艺术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案。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回报,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们心灵更加充实。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用的地方上去,一定会得到进步和满足。
我认为只有在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下,有着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傅雷说他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我觉得读《傅雷家书》真的可以丰富人的内心,让人变得平静。而且文学和艺术都会给我们心灵的熏陶。我们在那里面吸收的养分会让我们茁壮成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乐趣。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光,可以说是傅雷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充分体现了作为爸爸对儿子的心意。写在纸上的都是些家常话,,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担心读者。正因为这样,感情才那样的纯真挚朴,没有半点虚伪《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子女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全方面教育的,在人口众多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能有几人,因为这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博学多才,儿子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有充分的默契。
好读书,读好书,《傅雷家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一本充满父子之情的好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