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
杭州究竟有多少座桥?谁也说不清楚。
元代时,意大利人旅行家和商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的杭州,看到很多很多的桥,便说:“行在(杭州),环城诸水,有石桥一万二千座,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华贵之城。”
随着城市的发展,杭州还在建桥,而且建得越来越大;单是横跨钱塘江的大桥就有九座,九座桥各领风骚,都很宏伟壮观。
然而,人们最念念不忘的,还是位于拱墅区的拱宸桥。
之所以叫拱宸桥,据说是为了对皇帝表示敬意。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皇帝,即是天子;天上星辰之帝,即为北辰(北极星)。“辰”字上加“宀”,表示帝王的居所,对着帝王的居所,难道不应该打躬作揖、以示恭敬吗?何况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是六下江南,都是打这桥下进入杭州的,老百姓能不来迎接吗?面朝皇帝的御船,百姓能不拱手相迎吗?
然而,修建过拱宸桥的丁丙曾在自注中解释说:“拱宸桥一称哑巴桥,相传过桥不宜启口”,这就不知道有何道理了!
人们喜欢拱宸桥的理由不止一种:它是西湖和苕溪等水道汇集的水陆冲要之地,它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它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是杭州水路的“北大门”,它有着悠久的 历史 ……
我也不例外,也是拱宸桥的常客。
我喜欢站在桥下,看大桥那柔和的弧形线,以及桥上镌刻的荷花和双龙戏珠浮雕;或者站在桥面上,扶着桥两侧的石质霸王靠,给大大小小、不同种类的过往船只留影。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船只,而是蹲在桥墩外的四只怪兽雕塑,因为它们实在是太奇怪了: 头部有点像龙又像狮,上面还长着一对犄角;尾巴尖尖的,像鳄鱼的尾巴;除了头,其他地方都长满了龙鳞。
据说这动物的名字叫趴蝮(读作bā xià),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难怪它会长龙鳞!
据传在很久以前,趴蝮的祖先因为触犯天条被贬下凡间,压在龟壳下,守护了运河上千年才得以恢复自由。据说趴蝮肚子里面能装很多水,可以吞江吐雨。
因为拱宸桥有时会被货船撞击,有关部门就在桥墩外端设计安装了这四个石兽防撞墩,视它们为拱宸桥的守护神。
尽管两岸耸立着许多高楼大厦,桥上依然十分凉快。
古时候,运河两岸很少有没有现在这样高的大厦,横卧在运河上的拱宸桥边越发显得突兀。夏日夜晚,站或坐在拱宸桥上,一边纳凉,一边看风景,那是何等的惬意啊!所以,杭州有句老话说——“城隍山上看火烧,拱宸桥头乘风凉。”
走到在桥东堍北侧,可以看见一个八角重檐的桥亭,里面矗立着一座八角形的石碑,碑面镌刻着的《拱宸桥修建记》,详实地记录了拱宸桥的修建缘由和过程。
最先开始倡导建造这座桥的,是明末商人夏木江,为一座三孔薄墩联拱驼峰桥。
到了清代,桥屡毁屡建。顺治八年(1651年),桥身坍塌。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议捐款修筑,云林寺的慧辂和尚竭力捐募款项相助。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属捐俸重修,并作《重建拱宸桥记》。
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
太平军桥中心部位设了堡垒。经历了战火的洗劫,大桥再度濒临倒塌。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杭人丁丙主持重建拱宸桥。
大桥建成后,丁丙感慨万分,作诗曰:“卅丈环桥首拱宸,追怀摸石动酸呻。 叮咛去楫来桡客,慎守金缄效吉人。”
“卅丈”,说的是拱宸桥的尺度——桥长三十四丈五尺、高四丈八尺;“首拱宸”,是丁丙对拱宸桥的赞美,视其规模为京杭大运河上诸多桥梁之翘楚。
说到“追怀摸石动酸呻”这句,还暗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顺治八年(1651),建成才20年的拱宸桥倒塌了。石头沉入水中,成了犬牙交错的暗石,来往船只一不留神就会撞上,轻则船破漏水,重则船翻人溺。家住大运河德胜桥边长板巷的王湛素来急公好义,见此情形,就自费雇了工人,花了10多天时间捞光了河底的石头。王湛过世后,他的儿子王晫十分悲痛。在徐士俊的陪同下,王晫乘舟沿大运河北上拜访江南名士,为其父求征诗文。出发的这一天,王晫乘船路过拱宸桥时,父亲雇人捞石的往事涌上心头。他凝视着这座大桥,怆然良久。
为此,丁丙感慨道:往来乘船经过拱宸桥的人们啊,我要反复提醒你们,一定要牢记三缄其口的美德,多向那些善良的、急公好义的人们学习。
除了在诗中提到了王湛,丁丙还在自注中说到明末商人夏木江、举人祝华封这些对拱宸桥有过义举的重要人物。
其实,拱宸桥边的慈善之举由来已久。
在桥北麓的桥西直街上,我们看到了“运河第一仙”张大仙的寺庙。
张大仙本是拱宸桥畔一个懂医药的道士,常常往来附近村庄为儿童治病,一来二去,乡里乡亲的都很敬重他。有一年冬天,张大仙在过拱宸桥时不慎堕河而死,人们悲痛万分,就将他葬在了桥边。后来,又在他的墓子上建屋立庙,称为张大仙庙。这座张大仙庙,据说有求必应,一时轰动杭城内外,香火日盛。遇到张大仙的生辰七月十八,还会有巡行:高跷、抬阁、鼓吹等列于队中,很是隆重。
在拱宸桥畔,我们看到了一个铺头写有“初心驿站”的小摊铺,里面几个穿红背心的大伯大妈们,正在接待着过路人,解答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忙得不亦乐乎。
这些大伯大妈们属于运河边的两支义警队伍。两支队伍有100多名大伯大妈,他们活跃在运河广场和桥西 历史 街区,早上8点半到9点半,下午2点到3点和拱宸桥派出所的民警以及巡逻骑警一起开展巡逻与宣传工作,还设了摊店,醉心于和平事业:做防诈骗宣传、为游客服务、搞定那些令民警都感到头痛的事情……高考期间, “运河大妈”们甚至连广场舞都停掉了,还发动了老姐妹老兄弟们,为考生们创造一个良好安宁的复习迎考环境而服务。人们亲切地称这些“红背心”为“运河大妈”和“拱宸大伯”。
明朝时的拱宸桥一带,曾经是杭州最热闹的地方:河上舟楫往来、橹声欸乃、渔歌唱晚,河边是杭州茶楼和戏院最集中的地方,三教九流无不云集于此,入夜也不得歇,人称“北关夜市”。
清时更加繁盛,号称是聚集着“六行”和“六馆”:“六行”是指米行、鱼行、纸行、酒行、柴行和洋行,“六馆”是指烟馆、茶馆、戏馆、菜馆和赌馆,真算得上是“河上舳舻千里,桥畔人口密集”了。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方要求在杭州等城市开辟通商口岸,拱宸桥一带被划做日租界。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杭州海关在拱宸桥正式开埠,号为"洋关"。从此,拱宸桥也默默见证了这中国 历史 上耻辱的一段。
大量的日本商人、侨民定居于此,日本人不仅在这里设置邮政所,汽轮会社,还开办了烟馆、戏馆、妓馆、赌馆、菜馆……
日本人还在桥面中间铺筑了2.7米宽的混凝土斜面,以通 汽车 和人力车。
抗日战争胜利后,洋关被废除,中国政府收回日租界。
建国后,这个地区成为了杭州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萌生出杭州乃至浙江最早的民族工商业:麻纺印染业、仓储运输业、造船业……
此后,拱宸桥一带出现了很多杭州第一:第一家戏院、第一家电影院、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火车站、第一个邮局、第一家报社……
光绪十五年( 1889) ,杭州富绅丁丙、王震元和南海富商庞元济等在杭州拱宸桥筹建通益公纱厂,是杭州最早使用电动布机的厂家。
光绪二十一年( 1895) ,湖州庞元济和杭州丁丙集资30万元在拱宸桥如意里合资兴建世经缫丝厂,成为杭城第一家近代缫丝厂。次年,世经缫丝厂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直流发电设备,于是浙江第一盏电灯就在拱宸桥西亮起来了。
在老杭州人的记忆里, 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的拱宸桥,是一个熙来攘往、人声鼎沸的地方,桥西有杭州一棉,桥东北当时全国最大的黄麻纺织企业浙江麻纺厂,桥东南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丝绸纺织印染联合企业,此外,还有新华造纸厂、张小泉剪刀厂等。每到上下班时间,桥上桥下人潮汹涌,十分壮观!
现在,这些工厂都被高耸入云的大楼所取代,桥西变成了 历史 文化街区,之前的工厂,改造成了剪、刀、伞、扇等各种博物馆;桥东建设了运河文化广场,广场上矗立着大运河博物馆。
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拱宸桥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韩世忠和梁红玉当年剿灭了方腊的最后一支部队的地点是它、康熙和乾隆南巡时进入杭州的地方是它,鲁迅第一次离开浙江外出求学启程的地方是它、教育家陈鹤琴生活以及接受新学教育的始发地是它……郁达夫来过、丰子恺来过、孙中山来过、克强总理来过……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往事随风飘散,一去不复返。但我相信,拱宸桥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哥哥叫张峻毅弟弟应该起什么名?
哥哥叫张峻毅,弟弟应该叫张峻力,也就是毅力,意思是坚强,持久的意志。
张大仙庙求什么最灵验
大仙者,南方江浙一代旧时乡里对道家有道真人的尊称。比较有名的一为赤松仙子黄初平黄大仙,另一个是痴道人张胜贵张大仙了。黄大仙黄初平,东晋丹溪人,在金华山中修炼得道升仙。宋代被敕封为“养素净正真人”。黄大仙信仰在近代1915年由普庆坛的创建人——梁仁庵道长传入香港,其后蓬勃地发展,在港澳台东南亚流传甚广,香港黄大仙祠举世闻名。

张大仙庙(资料图:图源网络)
张大仙本名张胜贵,清代名道医,湖北蕲水人。他的同乡就是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云游至杭,于杭州北新关拱宸桥东结草为庐,逢人劝善施药济苦。 在清末小说《十尾龟》中对此有形象描写,小说第十回“张胜贵妙术起沉疴,郑紫阳微言箴恶俗”:
话说毛惠伯道:“张大仙人绰号叫痴道人,专喜替人家治病。他的治病,并不切脉,并不开方,人家告诉了他病源,他就随随便便给点子东西与你,或是舀一匙清水,或是抓一撮香灰,或是拔一根青草,或是折一条树枝,或是采一张树叶,悉随他的便。说也奇怪,你拿回去吃了,却自然而然会好的。
求他治病的人,十分拥挤,因为他从不肯到人家里头去医。你要求他医治,只有到他草棚子里头来,他草棚子就搭在拱宸桥那边。那时的拱宸桥,是荒草茫茫的一块空地,不过几座坟堆头和些白杨衰草而已。他却就晓得这块地,不久要兴旺,向人家说此间逢马而兴,遇羊而盛。后来中日战后,拱宸桥辟为商埠,果然条约是在马关结的,开埠是在乙未年间,那未不是属羊么,你想奇不奇怪不怪。
痴道人替人家治好了病,谢他几百文青钱,他是收的。你倘是谢他洋钱,或是银子,他就要奉璧了。治病得下来的酬谢费,他却并不居积,随手赚来随手用。他最喜欢是小孩,大人同他讲话,不很高兴理睬,倒是小孩,倒总无有不理。袍袖里糕饼杂食,从不会断绝过。每逢出来,前前后后,小孩总围了一大群子。他就不痴不癫,同小孩子讲话,随把袖里头东西散给众孩子吃。孩子见了他,都欢喜的了不得,叫他痴子师太,痴子师太。他赚来的钱,一大半都用在小孩子身上。有时还弄几升白米,煮了饭,抛点子在树林里,抛点子在湖里,说是喂给鸟吃,喂给鱼吃的。因此赚的钱虽多,积却一个没有积起。

张大仙像(资料图:图源网络)
道高龙虎伏,巧妙化解县官来捉
《十尾龟》载:有一年仁和县(杭州旧称仁和)知县,闻着了张大仙声名,就派差人来拿捉,欲办他个妖言惑众之罪。差人接着朱签,不住的叩头,都不肯奉命。仁和县令大怒,传齐了三班衙役,亲自坐轿到拱宸桥拿捉。那知行到那里,叫人进草棚去唤他,回说张胜贵已经死掉。仁和知县不信,亲进草棚子瞧时,果见他直挺挺死在床上。犹恐是诈死,立刻传仵作来检验。仵作如法检验,先按心头,后摸额角,果然额角冰冷,心头不跳,气也绝了,身也硬了。又拿一支银针,对心窠戳进三寸半多,也不见开口。眼见是死绝了,便回禀仁和知县。
仁和知县亲视无讹,才吩咐地保,叫替他备棺收殓,一面打道回衙。那知仁和县轿子还没有进城,他老人家倒爬起来了,不死了。人家问他,方才仁和知县带仵作来验你,把你心口戳了一针,你为甚么不响。他回说我睡熟着,没有晓得呢。又问众人,戳在那里?从此后大家通称他是仙人,他也不辩明,也不承认,依旧痴痴癫癫,过他的日子。仁和知县知道他有道行,也不敢再去捉他了。此后求他治病的愈加多了。
三千功满好归去,休与时人说洞天。道家修行自古讲究积功累德,《邱祖垂训文》曰:“法有三乘,遵依本教而行,量力而进,立志而守,苦志而修,方是出家人之正路也,夫上乘者,修真养性,苦志参玄,证虚无之妙道,发天地之正气,除尘世之冤愆,广行方便,大积阴功,只候三千功满,八百行圆,然后身超三界,位列天仙矣。”功、行皆指功德,也就是做好事。意指出家人要积功累德,广行善事,方能身超三界。

小说《十尾龟》(资料图:图源网络)
张大仙功德圆满羽化成仙后,乡里感念其德行,由乡绅唐其章、袁敬中、孙大奎等筹资将张大仙肉身葬于桥东原结庐处,供乡人缅怀祭奠。次年光绪帝敕封大仙为“张大真人”,慈喜太后亦赐“显佑仙官”尊号以彰其功德。然后有张大仙庙。大仙的生辰是农历七月廿三,其时正值盛暑,但过去祭祀巡游堪称拱宸桥一绝。社火、抬阁故事、鼓吹手浩浩荡荡,有一年巡游队伍前面到了武林门,尾巴还在拱宸桥。当时除了穷苦之人或身染沉疴者求张大仙荫庇外,不乏社会名流、帮会大佬,拜为“义子”的也有,譬如文人陈蝶仙、艺人盖叫天、大佬张啸林等。后来每值七月廿三日大仙生辰,浙北苏南善信结群来拜,香火络绎不绝。后渐成庙会,号曰“小上海”为杭州一景。
日本人对拱宸桥的改造始终没成只能绕道
日本侵略中国,据说当年日本人为了汽车通行,曾计划改造拱宸桥拆除张大仙庙。那天日本鬼子来势汹汹,没曾想刚几镐下去,当即抱着肚子满地打滚儿,稍后想再动手又痛不可支。旁边的乡里们见状都纷纷跪拜于地大呼:大仙显灵啦!大仙显灵啦!吓得日本人也全体下跪磕头作揖,再不敢有非分之想。此说真假难辨,但日本人对拱宸桥的改造始终没成却是真的。按他们的野蛮骄横和先进的装备,此事轻而易举。但八年沦陷,日本汽车始终只能绕道大关桥去运河西岸,也是事实。张大仙庙巍然屹立。

张大仙祠(资料图:图源网络)
一历耳根,道种永种。岁在庚寅,有缘与师父相聚张大仙庙,共同见证张大仙庙的复建恢复工作。无意中得仙医派药王法水部分修炼秘诀,于是遵法诀于寅日寅时开坛习练三七二十一天,练之四五日时,竟于水中喝到药香,奈何根器浅薄愚鲁,欲用后天智识揣摩先天道妙,终致功败垂成,深以为憾。
也许是机缘不够,心性尚需磨练,德行尚待提高,但我坚信一切横逆皆是助道之缘,一日抽得一签:
大肆放灵丹,救人行万仟。到头登彼岸, 渡过入仙班。
签意解析: 广泛地积德行善,帮助成千上万的患者,使他们服了你的灵丹妙药,纷纷得以痊愈,早日康复,当然是一个值得称颂的好事。 当功德圆满之际,你将步入一个新的意境。这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曾被千百万人所苦苦追求,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却寥寥无几。 你以修练的一技之长,匣上异人传授的奇功,去造福于民众,民众无不崇仰你的德行,你将像八洞神仙一样,四处云游,自由自在,让人难以寻觅。而当人们最苦最难的当头,你却出人意外出现在他们当中,解人倒悬,你对尘世的一切,无欲无求,却处处隐恶扬善,替天行道。 你从现在起,要加紧自我修炼。并把别人做的每一件善事,当作修炼的功课之一,持之以恒,终会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因为你是一个能与天地同流,且极具缘份之人。
古人说:祖师留下法,惜无传法人,虽资质愚鲁根器浅薄,愿发心追随效法祖师勤修正道,广结善缘,自渡渡人。
在忧患中成长,持正道以开新,恒久中行善德。
张半仙 是何人?
张半仙,一个称呼而已,传说此人能以青光眼看见鬼怪,甚是了得。此人本是一农民,平日为人驱灾降鬼,从不收钱。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好名声,很多人便十分相信了他的本事。
一男子因生意上的不顺,总希望有些好运能够光顾自己,于是,慕名寻到张半仙。张半仙便为他看了相,预言某月某日是大凶之日,不应出门。所说语言玄乎其玄,令人不可捉摸。他还介绍了往日为他人看相的成功案例,以此证明自己独具慧眼。果然到了那日,那男子不敢出门,在家躲过一“劫”,说是以后便可大富大贵。倒不知,那日“劫”在何处,也不知往后的大富大贵因何而起,反正他说了,别人照做了,其结果谁也无法说清。张半仙又在自己的案例上填上了光彩的一笔。
一女子想要生个男孩,但医院的B超可不给人随便预测生男生女的问题,又请到张半仙来家做客,请他能一显神通。他便说道:“我给你看生男生女,从未走眼。依我看来,你一定能生个男孩。”重男轻女的这家人,可想而知,定是十分高兴,千谢万谢,光请吃饭就好几次。几个月过后,结果出来了,一声女婴的啼哭粉碎了半仙的论断。其实,以前大家都叫他“张大仙”的,就是因为这件事,别人背后都改口叫他“张半仙”了。他倒也挺谦虚的,补充说明自己的论断正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而不幸的是,那百分之一让这家人碰见了。
又一男子腿上经常长一些很痒的疙瘩,而且确实令人费解的是,疙瘩长得很对称。张半仙看过之后,说这男子肯定被阴风吹了,或者是家里有死去的人鬼魂附在了他的身上。这种说法真是令人毛骨悚然。所谓阴风,其实大家都见可能见过,就是有时地上刮的小旋风。紧接着,那男子也说了,曾经在外看工地时,经常看见这样的风,他也认为是阴风,还用脚去踢呢。这种回忆大概鼓舞了张半仙,他开方子了:这几天,不要出门,身上的疙瘩自然就会好了。其实,这种疙瘩,可能就是遇见什么刺激性的东西产生的皮肤过敏,至于那对称性的问题,是一种巧合吧。那男子是很听话,在家躲着去了。试想,躲在家里,如果能远离过敏源,皮肤肯定就会好的。
张半仙给人开方子是从不收钱的,而且还强调:“你信的话,就试试;不信的话,我不会介意的。”他还有个习惯,每次在别人家吃饭时,绝不晚走。据他说,他回家要经过殡仪馆,他那青光眼能看见在晚上大烟囱里爬出的鬼魂,不吉利。
张半仙,依旧在给人看着怪病,驱着鬼怪。至于那难以置信的本事,您自己琢磨吧!
张半仙在南河镇是很有名气的,他稳居一方操持了大半辈子的算卦摊儿,他的子丑寅卯口诀一念,就有人生意兴隆、官运亨通,因此他的名字在南河镇上不亚于镇长。就凭人们喊他张半仙,也就知道他的道痕有多深,每每听到这个昵称,张半仙就有一种醉乎乎的感觉。
张半仙算卦从不曲意逢迎,好就说好,坏就说坏。有一次,东圪墚村有个老太婆被儿子拉着来找张半仙算卦,说是老伴儿得了怪病,卧床两个多月了,问张半仙这病能不能好,家里穷,若是看不好就不往县医院送了。张半仙问了人家的生辰八字,便伸开五指,眯上眼睛背起了口诀,忽然他两眼一睁对来人说:“你老伴已经不行了,赶快准备后事吧。”卦客很虔诚地谢了张半仙走了。听说半个月后,那位病倒在床的老头儿果然一命归西了。当然,张半仙的卦费也是很出名的,一般要比别人贵一倍左右,就这,他摆在镇西头柿子树下的卦摊儿也不乏卦客光临,人们说,不图贵贱,就图个准。
这是一个艳阳初照的日子,三天一集的南河镇热闹异常,但今天有点邪门儿,临近中午了,张半仙的卦摊上还不见一个卦客光顾。刚开始张半仙还能耐得住,但两个时辰过去后,他就有点焦急了,一会儿看看头顶的太阳,一会儿再望望树上的幼叶。正在他坐立不安的时候,一双大脚在卦摊前停下了。张半仙仰脸一看,是个年轻人,穿得西装革履,像个生意人,卦客未开口他已猜出了几分:这人肯定是问生意上的事。
“先生,给我算一卦吧。”年轻人蹲了下来。
“你要问什么呢?张半仙问了一句,看看年轻人狡黠的样子,心里说,这是一张生意人的脸。
年轻人的回答出乎他的意料:“你随便算算吧。”
张半仙不满意他的回答,说:“算卦要心诚,不然就没法儿算,也不灵。”
“那你就算算我最近的运气。”
张半仙说:“好吧,说说你的生辰八字。”
年轻人就一五一十地说出了出生的年月日,张半仙一边听着一边微闭眼睛换算起子午卯酉来。不一会儿,只见他双眼一睁说:“年轻人,你属天上火命,今年行正财之运,本月又得劫财之运,你有一外财,就在眼下。”
年轻人说:“不可能吧,我做了一笔生意现在连本钱还没找下,咋能发财。”
张半仙斩钉截铁地说:“你抓紧去做,这可是飞来的财啊,一定是你的了,要抓住机会。”
年轻人挠了挠头,为难起来:“是机会不错,可我常常有这样的机会都因为没本钱错过了。这一次八成还会错过的。”
张半仙问:“你做啥生意的,没本钱?”
年轻人说:“不瞒先生你说,我是做化肥运销生意的,我有一个亲戚在市化肥厂当厂长,他给我批了一车低价化肥,能对半儿赚,就是没本钱。”
张半仙立刻有了兴趣:“那本钱得多少?”
“一万五,不过我已弄了一万块,还差五千。”
张半仙脑袋往前一凑,说:“小兄弟,咱俩商个量儿,我这卦百分之百地灵验,你这个生意保证能赚钱,这五千块我出,赚回来了咱们分成,你拿三分之二,我拿三分之一,行不?”
年轻人有点犹豫,想了半晌才说:“做生意是冒风险的事,万一有个闪失,把你牵扯了我可不好交代呢!”
张半仙焦急地说:“你还是不相信我的卦,在这镇上我算了三十多年的卦,不敢说百分之百地准,也敢说有百分之九十九。你这生意大胆地做,保证亏不了,要是亏了你来找我,我一辈子再也不算卦了!”
年轻人终于下了决心:“老伯,就凭你这句话我这生意做定了,赚了咱们分,亏了你这五千块一分不少地还你!”
张半仙这才松了一口气,说:“你帮我看着卦摊儿,我去拿钱来。”
半个小时不到,张半仙就将五千块一整沓交给了年轻人。交钱时,张半仙说:“我不认识你,还不知道你叫啥名字呢。”年轻人很讲义气:“你不认识我,我可认识你哩,每个集日都见你在这里为人算卦。我是河北村的,叫李成法,我爹叫李老贵,我给你打张条儿。”说完,从袋里掏出笔和纸,迅速写了张借据,交给了张半仙。
张半仙接过条儿说:“你爹我认识,三年前还来我的摊儿上算过卦哩,你放心去做生意吧。”
年轻人装好钱,与张半仙说了再见,然后离开了卦摊儿。
张半仙喜滋滋地看了看借据,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借据装进了兜里。心想,今天还不错,虽说卦客少了,可遇上了一笔大买卖,要是生意做成了,比算半年卦还来劲。于是就点上了一支烟,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悠然地抽起来。刚抽了一口,就看见河北村的李老贵扛着半袋化肥打他的卦摊前过。张半仙说:“李老哥,放下歇会儿。”李老贵就停下了脚步,放下了肩上的化肥。张半仙递给他一支烟:“你儿子要贩一整车的化肥,还不够你上地,买那半袋干嘛呢!”李老贵莫名其妙:“你说啥?”张半仙解释说:“你儿子成法刚才来这里算卦了,我还给了他五千块帮他做生意呢。”李老贵一愣:“我哪有儿子?只有一个丫头前年就出嫁了,还是你给算的好日子。”
张半仙的脸突然一变:“你说啥,你没有儿子?”
李老贵说:“你是半仙哩,不是算过了吗,我命中就没儿子,下辈子!”说着,扛起化肥走了。
张半仙愣愣地坐在那里,好一会儿缓不过劲儿,颤颤地从兜里掏出那张条据,方知刚才上了个大当。想了好久,他突然在自己的脸上打了一个耳光,自言自语地说:“唉,算着人家发横财,原来是自己送给人家的,我真他妈的混!”
过路的人看着他神经兮兮的样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