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相学方面的书籍有哪些?
相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儒学大师荀子就说过:“相人古者亦有也”。姑布子卿就是春秋时著名的相士,同时期《左传》、《周书》中也有张仲景、华佗的一代名医据相学五行生克来判断吉凶及五脏六腑病症之所地,不过角度不同而已。三国时代还有水镜先生、孔明、徐庶等无不精通兵书战略、天文、地理、九宫八卦相术等。汉代许负,唐代的袁天纲、李淳风,宋朝陈抟,明朝刘伯温都在相术上有所发展,孔子说:“生死有命,宝贵在天。”“五十知天命”。
《左传》中就有文公元年公孙敖请叔福为自己的两个儿子相面的记载。其后名相士史不绝书,《史记》更辟有《日者列传》专章纪录相士事迹;东汉王充《论衡》虽以反对虚妄邪说为主,但对相术却给予了充分肯定(《骨相》);魏朝刘邵(著有《人物志》)和清代曾国藩(著有《冰鉴》)则更是以相学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代的人才学理论。曾国藩更以识人和得人享誉一时,其不仅发掘出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一代名臣,其幕府中人才之盛,也是历代未有;这不仅足以说明曾国藩的人才学理论有其科学性,也证明作为曾国藩人才学理论基础的相学确是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的。
历代相学名家中,有史可查者甚多。其中提出了完整的相学理论的,以汉代许负为最早。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相人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据说,许负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著作,直至现在,很多相书中还提到《许负相耳法》(可能是后世托名著作)。《三国志》记载了很多相学家,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隋书》记载有韦鼎、来和等名家;唐代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在正史和野史中更是享有崇高的名声。宋代相学也相当发达,影响较大的相学家有陈抟、麻衣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明代的相学名家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相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袁珙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后来流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神相全篇》虽托名陈抟秘传,但注明为袁忠彻订正。清代在相法和相学著作的整理上有了很大发展。相学著作方面,《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则较为精到全面,是继《神相全篇》之后的集大成者。 民国时期则在相学的传布方面有了一定进展,这时期出现了很多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
古代面相学究竟可不可信
个人认为,面相学有一定道理,这也是古人对规律研究的流传,比如曾国藩曾经写过:“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立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面由心生,这里面其实既有面相学,也有心理学的学问,所以,这里面有一定道理,但又不能全认定或全否定。把看面相作为判断一个人好恶的绝对标准,显然不准确,还有一句话叫“人不可貌相”,就是持的不同意见。
曹操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是什么意思?
狼顾之相是一个汉语成语,他字面意思是狼回头看的样子,比喻郎在行走时总是左右看回头观望,后来形容人的谨慎多疑,心怀不轨。这里就是形容司马懿是一个心怀不轨的人。在古时,古代人都喜欢而弄相术。就是看一个人的脸色,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什么人。在当时,曹操看司马懿就是一个多疑的人,并且图谋不轨。狼顾之相的典故就是应用在此。
司马懿,字仲达,在魏国时期,他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他在魏氏家族中地位颇高。并且受到百姓的爱戴。在曹操在世时,曹操召司马懿商量军国大事,商量完之后司马懿告退后,曹操又叫了他一声,只见司马懿只转脖子而身体没有动。曹操本来就是一个多疑之人,而且非常擅长使用相术。只看他是一个心怀不轨,并且会隐忍的人。
之后告诉他的儿子曹丕,在必要时段一定要把司马懿杀掉。但是曹逼是被司马懿推上世子之位的,而且他们两关系非常好。所以曹丕并不在乎,而且司马懿在工作上战战兢兢,夜以忘寝。在工作上非常认真。曹操在这方面上找不到司马懿的把柄,于是就懈怠了。曹操在死之前,又一次提醒了他的儿子。一定要小心使用司马懿。三马同槽那个操是我们曹氏的曹,这是我在梦中想到的,所以一定要小心。但是司马懿熬过了曹氏3代,最后司马懿的后代成功的把持朝政,最后成为了一名帝王。
其实,司马懿的威望挺高的。在司马炎篡位时,司马懿的威望还在。史书上写在讨伐司马师时,在蒋文忠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扶魏室,历事忠贞”。的美誉。可以说司马懿的威望是挺高的。种种事件曹操的相术挺灵验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