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西医的联系和区别
1、看病方式不同
中医主要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
西医主要是通过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得出病因。
2、开的药不同
中医主要是开草药,煎水服用,或者是通过针灸治疗。
西医开药都是开药片或者口服剂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
3、起源不同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西医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它是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的学者在否定并摒弃了古希腊医学之后,所发展出来的一门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全新的医学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医
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1、起源不同
西医起源于近代时期的西方国家。
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
2、研究方向不同
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
中医学则以藏象生理学、经络腧穴学作为基础学科。
3、看病方式不同
现代西方国家的医学体系中的诊断技术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做出对疾病准确的诊断。医生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等方法或借助听诊器、叩诊锤、血压计、体温表等简单的工具对病人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来诊断患者的疾病。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
道医和中医有什么区别?
1、起源不同
道医,形成于上古时期。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宫观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累积,通过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和体悟,形成的一套具有民俗文化性质的心身医学体系。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2、诊治的方法不同
中医治病一般立足于形而下的器质。如经脉、血气、脏腑等,是可以看得见,摸的着的物质存在。
道医治病,则会在形而上的精气、元神等基础上综合考量。在疾病的诊断上,除了是否存在外感内伤、情志不畅、饮食起居等原因,还会考虑到诱发疾病的外因。
3、治疗的结果不同
道医通常具有一定层次上的特异感知能力,因此往往能准确地诊断,但却不能向病人直说诊断的方法。
中医一般不具备特异能力,其中许多人甚至根本就否认有特异能力的诊断方法,完全靠经验、理论的积累和分析,因此失误明显要多得多。
相术是迷信,还是有些科学因素
有些科学因素的,不少书上都有介绍。中医中的望也是看表象看出的。人身体的某些内因会导致面相上的变化,如果知道其中的关联就相当于会看了啊。当然我觉得只有一部分科学,不是完全的
道医与中医有何区别?
特点不同:道医多有真传、秘传,所学一般都会明师或玄师的传承,所传的内容不会随便公开;中医可从普及性的医书去学习提升,一般没有秘传的部份。所以道医更注重传承,并非是简单的医学技术。
道门中自古就有十道九医,医道同源。道医是上至道家,下至中医理论,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医学体系。而中医,则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依据道家之《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所以道医与中医本为一脉,只是道医的体系更为完整。
看中医注意事项
避免容易染舌苔的食物或药物,就诊前不宜含化药物,服用丸、剂等,容易染苔。
不要化妆,就诊者面色、眼睛、口唇、皮肤等是医生望诊的主要内容,所以化妆会掩盖“本来面目”,同样也会掩盖病情。
不要饭后立即就诊,以饭后半小时就诊为宜,因饭后脉象、舌象均有变化,不利于医生的判断。不要在剧烈活动后立刻就诊,或者情绪激动时就诊,因剧烈活动、情绪激动会使心率增快,影响医生把脉,从而掩盖疾病的表现。
中医与西医的联系与异同
借用一篇原创文章来回答你!
[原创首发] 浅论中西医的联系和区别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想和读者说句话,一直以来我看过论坛很多的帖子,有不少的人谈到中西医的区别和联系,更有一部分人,一直尝试着用西医的研究方法来解释中医,更有甚者,直接将中医生硬地“翻译”西医。针对这些,我也将自己对中西医的理解,在这里简单地说一说。
从哪里说起呢?就从中西医治疗疾病说起吧。但凡治疗疾病,针对人体想来更多的是从五脏六腑入手,所以中医就有了如:肝阴虚、心血虚、脾气虚、肺阴虚、肾阳虚等等相关的病证,而西医也有如:肝硬化、心脏病、脾肿大、肺气肿、肾衰竭等相关的疾病名称。看起来中西医都从五脏六腑入手,肝心脾肺肾内脏名称也丝毫不差,那么研究的疾病和内容应该相同吧?心血虚是不是心脏病呢?脾气虚是不是脾肿大呢?肺气肿和肺阴虚又是不是一回事呢?
当然不是!虽然中西医都从肝心脾肺肾入手,但是中医是从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入手,比如:肝阴虚,是说由于肝阴的不足,导致肝的功能出现了问题,从而使患者产生了不适的症状;而西医是从肝心脾肺肾的器官本身入手,如:肝硬化,是指由于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从而肝脏硬化,肝脏本身的器质性病变,使患者产生了不适。所以说中医是治疗人体内在功能病变的一门医学,而西医是治疗人体内在器官器质病变的一门医学。
中医的肝心脾肺肾,是指相关脏腑的一套功能系统,比如中医的肝,其功能在肝脏本身、在爪、在筋、在眼睛,在泪、在性情,外应两胁,内通五脏,下联四肢,上联头巅。肝血虚是说肝的功能出现了问题是由于肝血不足导致的,并不是肝脏器官出现病变。西医的肝,就是实实在在地指肝脏器官,肝硬化就是肝脏本身器官产生问题,导致疾病。
所以说,中医治病是为了恢复人体的器质功能,然后让自身修复病变位置(病灶),西医治病直接针对病灶,修复病灶,然后让其自然恢复功能。举个例子,中医看一个眼睛的疾患,医生告诉你是肝的问题,那是因为中医的肝功能延伸到了眼睛,去掉肝火或者补足肝阴,肝的功能恢复,眼睛的病变也自然修复。而西医同样看这个眼睛病患,就会直接认准眼睛的病灶,判定或者角膜炎或者虹膜炎等等,然后中医用药会从肝入药,西医用药则从眼入药。
西医从治疗人体内在器官病变入手,所以西医将人体组织器官细化的名目繁多,从大到小、从外到里,实在搞不清楚位置的疾病,都要冠一个神经官能症名目。所以西医的用药就是针对单一病灶,千人一药,用起来简单快捷。中医从治疗人体内在功能病变入手,功能的延伸也牵扯到全身各处,但基本以阴阳气血虚实为判定原则,人体功能病变千人千样,所以药也各不相同,带有不可复制性。
中医是否就仅仅是简单恢复功能,西医仅仅就是简单的修复器官呢?我认为也不是这样!中医早就有针对器质性病变的方法方药,《伤寒论》其实就是一本从器质入手指导方论,有人称其为中医的傻瓜书,意思是只要简单地背会了书上所列的病证,就可以对证下药,开方治病。也许读者会说《伤寒论》以六经辨证,和器质与什么关系?那么,我告诉你,六经在中医理论及实践当中,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器质器官。而西医其实也有功能性治疗的,例如中风病人的肢体行动康复,抑郁病人的心理指导以及兴奋药物地使用等等,都是在器质治疗上的功能治疗延伸。
读到这里,您对中西医的认识有没有一个初步印象呢?您认为中西医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中医的研究应该向何处发展?西医的发展应该向何处研究呢?相信您的心里或多或少都有点想法了,如果该文章能给您以启迪,那么我深感荣幸!如果您认为该文是在胡说八道,那么您尽管开骂好了,呵呵,就说这些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