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呈祥!神话故事中的龙和凤真的是天生一对吗?
龙和凤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神异动物。除了自身神秘之外,在大家的印象里,龙和凤也是一对超强CP。龙对应凤,是佳偶天成、天作之合的一对。诸如,“龙凤呈祥”“龙凤呈祥”“龙飞凤舞”之类的成语数不胜数,大都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大众对龙凤的普遍印象。追溯到古代历史,人们对他的认识似乎并不太大差别。如“龙”能兴云雨利万物,在封建时代作为帝王的象征,而凤有祥瑞之气笼罩,常被用来代指皇后。龙和凤已然成为帝王、皇后的专属。
龙和凤果真如我们所认识的这样吗?
一般认为,龙为鳞虫之长,具有“九似”的特点,即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等。显而易见,龙是先民想象中的神物。普遍认为,这种想象的源头是蛇这个实体,但也说法与黄帝有关。
《史记·封禅书》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西北湟水地域蝗虫群飞时能带来漫天的黄土,皇帝认为这是神的呼应。在这个基础上,人们认为龙最初是蝗虫与蜥蜴类的动物混合而成的复合造型,后随着各大部落的融合,又吸纳了蛇图腾文化的影子,经过不断的融合,龙文化逐步成为中华文明开始的文化象征。从起始和来源来看,龙崇拜更多地代表着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
在古人的观念里,龙是分雌雄的。《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淮南子》:“夫蛟龙伏潜于川而卵剖于陵,其雄鸣上风,其雌鸣下风……”龙虽然分雌雄,但作为个体,龙非必一定是雄或雌。
与“游牧文化”相对应,凤在中国也是一种图腾文化,而且更多地代表南方水乡的“稻作文化”。在原始时代,中国南方稻作民族以“鸟”为图腾。这已是人们的共识。长沙大塘遗址曾出土了7000年前的凤凰图案,其凤鸟口中即衔着禾苗。《拾遗记》有载“(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丹雀”就是凤凰神鸟的原型。
凤是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根据颜色不同又有凤、青鸾、鸿鹄、鸑鷟之分。同龙一样,凤的形象构成也比较多样。如《尔雅》郭璞注:“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山海经南山经第一》:“其状如鸡,名曰凤凰。”与龙不同的是,“凤”身上体现了一定的和谐观念。如,凤和凰并称,二者构成“二合一”的统一体,雄为凤、雌为凰,代表阴阳调和。
从源头上来看,龙和凤是两种文化崇拜下的产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分开的,并非天生一对。 龙和凤什么时候开始结合的呢?
人们从现有出土的文物和文献记载中,可以推测一二。商朝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龙凤纹的玉雕,这说明龙和凤已开始结合;到周代时,龙凤在《楚辞》中一起出现,说明龙凤结合已被人们接受。
而到了汉代,两者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是时候龙凤有了重大改变:一方面,龙、凤被皇家垄断;另一方面,龙、凤成为配偶。关于这一点,相关的记载也是数不胜数。《史记·秦始皇本纪》曰“祖龙者,人之先也。”《正义春秋握成图》云“刘媪梦赤鸟如龙,戏己,生执嘉。”汉书·宣帝纪》载“甘露元年夏四月,黄龙见新丰。三年诏曰:凤凰集新蔡,群鸟四面行列,皆向凤凰立,以万数”。可见,在汉代龙逐步指阳性,凤逐步指阴性,但两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明显。
到了唐代,女皇武则天为了和龙区分,直接让凤变成女性,认为男皇是龙,女皇就应该是凤,此时出现了“凤阁”、“鸾台”名称雅巧的部门。而到了明代,龙凤的两性分化进一步确立。皇帝配龙纹,皇后配凤纹成为标配。这一观念逐步被后世认同,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开来。
可见,龙凤结合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华文明多元共生发展的结果。
在古代婚礼上“龙凤呈祥”这个图案民间能用吗?王公贵族能用吗?
当然不能了,就算是一品大学士、宰相都不行,除非是皇室中人,而且只能用凤,龙除了皇帝,别的都不行
龙凤纹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
龙的形象出现得很早,仰韶文化中的陶器上就有接近蜥蜴、壁虎状的龙纹,传说炎黄二帝所在的部落联盟即以龙为图腾,因此龙后来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也是一种综合了各种动物形象特征的组合体,比如马首、鹿角、鸟爪、蛇身、鱼鳞等,古代文献也有种种关于龙的构成的记载,但大体以蛇状为主要特征。
从青铜器上的龙纹看,主要有以下五种形态:爬行龙纹、卷体龙纹(又称蟠龙纹),两头龙纹、双体龙纹、交体龙纹。
爬行龙纹的龙作爬行状,在青铜器上最为常见,一般张口鼓眼,扬尾奋爪,显示出矫健昂扬的生命力。卷体龙纹一般为圆圈状,龙头居中,龙身做环状盘旋。龙头出现在正面时,一般较宽大,鼓眼突出,有髯奋扬,龙鳞闪闪,让人不寒而栗。两头龙纹为一条龙体,两端各有一个龙头,有的龙头交叉,一上一下相向而视,龙身呈对角斜线,避免了单调呆板,有的双体龙纹是龙首在中,向两侧各自展开一条龙身,而交体龙纹一般是用作青铜器的地纹,成网状有规则地互相交叉。
龙是一种吉祥的神物,在神话传说中它掌管雨水,这可能与远古时代洪水泛滥有关,中国的神话中有共工治水、大禹治水,都说的是洪水泛滥。正是由于对水灾的恐惧和不解,人们认为有一个水神,便才创造了司水的龙。龙以蛇为原型,可能又与上古存在着以蛇为图腾有关,图腾是动物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的产物,许多上古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都是人面蛇身,如:“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史记》);“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总之,远古时代人类把蛇都看作是神物,并把它与祖先联系在一起,祖先也变成了人面蛇身的神物,可以对风雨雷电施加影响,寄托了控制、驾驭自然的愿望。龙铸于青铜器上,就与它的这种功能有关,祭祀天地时,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是其中主要项目。这些神物铸于器,器就是神器,饕餮纹的盛行也是同样的道理。随着宗教在青铜器上的撤退,青铜的外衣便换上了更加人性的图案和世俗生活的场景,而这些神性图案便黯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凤也是综合了多种动物特征而演化出来的一种神物,它最早是上古东夷族团的图腾玄鸟。东夷族当时比黄帝、炎帝族的文化更先进,虽然蚩尤率东夷与炎黄作战失败,东夷被征服,东夷族的玄鸟图腾仍流传下来,并逐步融合了其他氏族文化,演变成凤的形象,它不仅有鸡、鹰、鸟的成分,还融合了兽、鱼、蛇等形象。在古史传说、部落神话、古代岩画、陶器上都有关于凤的形象的描述。
东夷部落的首领舜,传说也是凤凰所变,商人的祖先契也属于东夷部落,传说是其母捡食一枚玄鸟蛋所生,《国语·周语》也说周的兴起,是因为“凤鸣歧山”之故,所以,凤纹在商代和西周的青铜器上,都有大量的铸刻,特别是西周时期,一般纹饰趋向简化,但凤纹反趋向华美,并一改商代晚期的小鸟纹为回首、垂冠的大鸟纹,整个西周时期,凤鸟纹长盛不衰,成为当时青铜礼器纹饰的显著特征。
凤和龙虽然都是祥瑞之物,但二者的形象和内涵截然不同。龙给人威严而神秘,不可亲近,只可敬畏;凤象征着和美,安宁和幸福,乃至爱情,让人感到温馨、亲近、安全。凤纹在青铜器上的流行,使青铜器开始具有了一些人性的色彩,世俗的愿望开始占据着宗教巫术的地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