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吉安结婚风俗、礼金
流程相似,可是各个地方的具体方面有差异,就连一个县里的习惯也不尽相同。普遍认为不订婚直接结婚就是嫁差了或者不合礼数,其实订婚也不是特别麻烦,可以简化的,但是在我们本地人看来订婚的程序是很合理的,特别是嫁到外地,娘家的人去未来婆家看看,貌似也是必要的步骤,哪有女儿嫁过去了都不知道嫁到哪里的。简单点的给个礼金算订婚,反正礼金是跑不掉的。
正常的订婚是首先对方的长辈去你家看看情况,获得认可之后就送上礼金算订亲了,多少当然看对方的家境如何,这关系到姑娘家的身价……当然你给的多人家的嫁妆就越丰厚。
结婚时需要的钱很碎,因为人家女儿出嫁前家里也要宴请亲友,昭告下女儿要出嫁了,特别要把家里辈分最高的老人请来,香烛啊,给最年长的长辈的红包啊什么的,最好是对方给列个清单,你直接给钱,这个千万别小气啊,其实也不多……
本来送亲后一天女方的亲戚会去男方家吃顿喜酒,不过外地的话可能就免了这步了。
江西女子婚后半年,发现嫁妆发霉腐烂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习俗,小到生活习惯、方言,大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存在着一些地域差异。近日,江西省吉安市一女子结婚半年后才打开自己的嫁妆,结果直接傻了眼,嫁妆里面都是腐烂物,棉被上面沾满了水果腐烂的污渍,原来女子结婚的时候,棉被里放着的水果、桂圆、大枣,当时忘了把这些东西拿出来,半年过去了这些东西早就变质腐烂了,棉被上面还残留了许多腐烂的污渍,于是女子赶紧把它们都拿出来清洗,最后只有一床棉被勉强清理干净,其他的都没办法再继续使用了,最后只能全部丢掉。
女子出嫁都会准备嫁妆,一般来说,嫁妆主要包括生活用品、床上用品、钱等,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棉被,因为棉被都是女方母亲亲手缝制的,所以意义非凡。棉被的数量为了图吉利都是双数,所以至少要做两床棉被,有的地方甚至会做六床。
在女子出嫁的时候,父母会把桂圆、花生、莲子、大枣放在棉被里,这些棉被会随着新娘一起来到男方家中。结婚当天新房里面各个角落都会撒上一些花生、桂圆大枣之类东西,寓意着早生贵子、多子多福、和和美美,婚礼结束后新娘会把这些东西收起来。如果要是遇到粗心的新娘忘了收,这些食物在闷热的环境中自然而然的就变质腐烂了。
如果是夏天结婚的话,像棉被这样的嫁妆自然是用不上的,结婚的时候就直接把棉被放在衣柜中等到冬天再拿出来用,于是放在棉被里的桂圆、花生、莲子、大枣就变质了。所以家里的长辈应该提醒新婚夫妇,否则很可能会发生类似的情况。
江西吉安婚嫁风俗有什么具体内容?
解放前,井冈山土、客籍民间是实行包办婚姻,头婚全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者可三妻四妾,贫者一夫一妻。有的贫苦之家唯恐子女长大后无力嫁娶,在子女七、八岁时,即许婚配,男方将女方接到家中抚养,待他们成年后再择吉日完婚,此谓之 “童养媳”。有的因家贫或大龄难娶,男方便到女方入赘,俗称上门。土籍居民中一些地方入赘成俗。解放前,井冈山土、客籍民间是实行包办婚姻,头婚全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者可三妻四妾,贫者一夫一妻。有的贫苦之家唯恐子女长大后无力嫁娶,在子女七、八岁时,即许婚配,男方将女方接到家中抚养,待他们成年后再择吉日完婚,此谓男娶女嫁,主要有三道程序:一、定亲。男女之 “童养媳”。有的因家贫或大龄难娶,男方便到女方入赘,俗称上门。土籍居民中一些地方入赘成俗。
到了一定年龄,由父母托媒说亲,双方有意后,写下生辰( 俗称 “八字”)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双方父母暗地打听了解对方家境和人品,双方满意即定下亲事。二、行聘。双方定下亲事后,男方将彩礼和择定的婚期送往女家,谓之“下定”。彩礼多少双方商定,贫者只送象征性的彩礼,富者彩礼丰厚,有鸡、鸭、酒、肉、布匹、现金和金银首饰。三、迎亲。迎亲之目,男女双方都设宴招待亲朋好友,曰:“讨亲酒”、"嫁女酒"。男方接亲,不分贫富,皆有花轿,伴以唢呐、鼓乐将新娘接回。
女子出嫁,有哭嫁的习惯,俗称“哭媳妇娘”。女子过门的前四天或两天,要请女伴作陪,新娘唱哭嫁歌,表示对父母、亲人及乡亲的依恋。不哭的会被认为“饿嫁”。
解放后,贯彻 《婚姻法》,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禁止重婚、纳妾及童养媳。男女符合法定结婚年龄,恋爱成熟,到当地政府办理登记手续,即确立夫妻关系。结婚时,50年代到70年代礼仪从简,有的设茶水、糖果或简单筵席款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有的举行集体婚礼:近年,男方娶亲要购置家具,宴请亲朋好友庆贺。女方嫁妆,有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冰箱等物品。接亲,城镇多用轿车,农村多用汽车
请问有谁能告诉我吉安市泰和县一带的婚嫁习俗
吉安市泰和县一带的婚嫁习俗主要有过礼,择吉和迎娶。
过礼篇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 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照执行。
择吉篇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
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
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
迎娶篇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花车队、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
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
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车、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车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车。
花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你就认命吧!当做正宗川菜楞怂吃吧);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 ..... 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
新娘上车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新娘在发车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司机(轿夫),目的是让轿夫开的稳一点。
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车停在新郎家的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开车门,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带、喷雪什么的有多少多少),将婚礼推向高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