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女性的嫁妆,是如何解决洞房花烛夜的难题的?
婚姻,自古以来就绝非男女双方的简单组合,而是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以及所有社会关系的有机融合、复杂配置。作为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彩礼和嫁妆几乎伴随着婚姻的发展历史而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嫁妆对于婚姻而言,意义重大。
清代女性出嫁时的嫁妆,虽然根据娘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乃至风俗习惯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基本和现今的嫁妆种类类似,一般分为生活用品和不动产两大类。不动产,指的是土地、 店铺 、 宅院等,但此等嫁妆也只有“穷极奢侈, 无有止境”的权贵人家才行。“无他长物”的普通人家,也就只能配给“止银簪耳环戒指衣裙,寥寥数件而已”的普通生活用品和女性首饰。
但不管是勋贵人家乃至皇室公主,还是中产家庭乃至贫困人家,在必备之生活用品嫁妆中,都会专门准备一个容积不小的箱子,放置各种被出嫁女性视为“压箱底”的神秘嫁妆。特殊背景下出现的特殊嫁妆清代乃至之前的历朝历代,男女之间的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结婚对象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除了“童养媳”或者娃娃亲”等能让男女双方有机会在成婚之前见面的婚配方式以外,清代男女双方在成婚之前基本都是陌生人的状态。洞房花烛夜,大红盖头一揭,才算大多数人见到婚配对象的第一面。另外,在思想封闭、传统伦理观念严重的清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对于女性的约束程度,远非现代人所能想象。清代女性乃至皇室女性能够见到除父亲、兄弟之外男性的概率少之又少,成婚之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绝非相关文献乃至影视作品中的夸张描绘。在《清史稿·列女传》中,因为被男性看到自己的脚,或者被无意碰到身体就“自杀殉节”的女性不在少数。
在严苛的传统伦理道德约束下,这种带有严重赌博性质的婚配方式势必会带来两方面的严重负面后果:
1、清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其作为男性附属品的所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宗接代。可一个思想极为僵化的女性,该如何完全放开,把自己交给一个从未蒙面的陌生男性?
2、清代女性出嫁之前,一般会有家族中的已婚女性给予婚前教育,就洞房花烛夜中会遇到的种种“难题”予以简要解析和指导。可一个未经人事的新娘子,初尝人事,势必会紧张、羞怯,能不能记住婚前的指导?会不会遇到突发情况?
这个势必会留下一生记忆的关键时刻该如何顺利完成,就成为出嫁女性乃至女性娘家最为关心的所在。所以,就有了专门用以应对这种尴尬局面之特殊嫁妆的存在。
特殊嫁妆,五花八门
在清代女性的嫁妆中,除了类似“被褥及箱柜、 梳匣 ”等日常用品、“金珠头花、银卷手镯”等女性首饰外,还有一个神秘的大箱子,专门用以盛装这类特殊嫁妆。根据《清稗类钞》、《谈美人》等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这些特殊嫁妆包括小脚瓷鞋、形象瓷器、画册画本乃至开裆裤和一些银质特殊器具等。这些特殊嫁妆,如果按照具体功效分类,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检验物品
在这个神秘的大箱子中,一般会有一个小脚陶瓷存在,鞋子里面会放置一个洁白的白手帕,专门用以验证女性之“落红”。对于封建女性而言,贞节的保证绝非仅仅关乎女性自身,而是关乎整个家族荣誉、名声、影响之关键所在。这块白手帕就是用以检验女性贞节,是否完璧的关键物品。
将白手帕作为嫁妆,表明了出嫁人家对自家闺女恪守妇道的绝对自信。
2、指导材料
清代皇室女性出嫁,一般会准备“欢喜佛”用以教育指导;而普通人家因为没有“试婚格格”或者“指导嬷嬷”的存在,就必须在相关指导材料方面,给予更为精心、全面的准备。
比如详细描绘肢体动作、方式方法的“画本画册”;比如带有逼真形象动作的“形象陶器”等等。甚至,在清代个别地区还会专门准备相关药物,从根本上解决“洞房花烛夜”可能遇到的尴尬局面。
3、协作物品在“协作物品”中,开裆裤绝对是一个登峰造极的所在。在深入骨髓之传统思想的制约下,女性在初次人事中一般会以被动一方存在,但在羞怯、紧张的情况影响下,面对初次相见的陌生丈夫,护住自己的衣衫或许会成为女性下意识的动作。简单粗暴的强制,绝非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了开裆裤,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开裆裤的存在,既让女性保证了该有的矜持,又能让男性顺利完成人事,简单而有效,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特殊嫁妆的全部所在,那就特错特错了。在新婚之夜,因为紧张或者突出状况的出现,导致男性功能不成而严重影响初次人事的情况,也不无可能。或者,在女性身体不便而男性又箭在弦上,又该如何解决?
所以,在女性嫁妆中一般还会预备一个名为“银托子”的特殊工具,这个被誉为“第一协作工具”的特殊器具在诸多传统小说乃至历史文献中,都曾经高频率出现。
《金瓶梅》第二十七回:西门庆坐在一只枕头上,向纱褶子顺袋内取出包来,使上银托子,次用硫磺圈束着根子,初时不肯深入,只在牝口子来回擂晃。
在中国性文化博物馆中,就陈列着这一神秘器具。据相关专家介绍,这个“银托子”的作用就是在男性不起,又执意要行人事的时候,将其放置于器官之下,再用绳子固定,借助其硬度来达到实际效果。甚至在女性身体不便的时候,这个特殊器具依然能助之成事。
后记
纵然清代父母对于女性嫁妆几无死角的细致考虑,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配制度带给女性的尴尬程度,但这依然是完全站在男性角度考虑的不公平待遇。如此荒唐的婚姻制度,被迫衍生出如此荒唐的嫁妆,用以消除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人不禁庆幸现今婚姻制度的人性、合理、公平。
古代新娘陪嫁嫁妆都有些什么?
女子结婚需要准备嫁妆,娘为即将出嫁的女儿置办嫁妆这个习俗从古到今都有。而这些嫁妆不仅仅代表着娘家人对女儿的关心,也是体现这个女儿在娘家的地位,娘家人对他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结婚女子娘家的身份地位,而陪嫁的物品每个也都有其深意。
现代的嫁妆多少不会那么讲究,但是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妆是非常讲究的。大户人家的嫁妆更为讲究,他们为女儿准备的嫁妆物品一定是非常齐全的,可以说这些东西已经包括了新娘从出生到死所需的一切东西。一般情况下想让女儿在婆家过得好过一点,娘家人都会尽其所能地将嫁妆准备得更齐全一点,生活用品,猪狗家禽,还有佣人丫鬟等等。有那么几样东西在古代新娘的陪嫁嫁妆中是必不可少的。
女子出嫁都会坐轿子走,有饺子里面装满了鸡鸭猪狗等东西,这些东西在古代时候都是象征着娘家的经济情况。在这个里面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须要带的礼物就是“大雁”,因为有“执雁为礼”这一说。还有一样东西是香的女子贞洁的,也是两家人在嫁妆里面准备好的,就是一张白床单,在古代女子贞洁比命还重要,所以在女子出嫁之时都会准备一张白床单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陪嫁的丫鬟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毛巾脸盆鞋子,衣服新郎,金银首饰,桌椅板凳,柜子箱包等生活用品;嫁妆里面甚至包括棺材和“马桶”。总之有条件的会出嫁的女儿尽量准备的齐全。
“十里红妆”也就是形容古代女子出嫁的陪嫁物品众多,不过这些主要还是看出嫁女儿的人家,要看这家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情况。地位越高,经济条件越好,当然准备的嫁妆就会更多,其实在现在也还是这样。
清朝公主嫁人时的嫁妆都有些什么,有固定的清单吗?
清朝公主嫁人都是有固定清单的,公主一般出嫁的嫁妆都会有衣物,字画,田地布匹等等,除了一些固定的用品之外,公主比较受宠的话,就会送一些比较珍贵的东西。
古代公主出嫁是一个很常见的事情,皇帝的妃子那么多,所以子嗣也是比较多的,一般在古代公主要么是拿来和亲的要么就是嫁给王族显贵来巩固皇帝的势力,因为有了公主嫁过去,那么那一方的势力必定也会为皇帝所用。
而且在当时,公主是基本上不能够出宫的,所以就算有心上人了,那也是看上了某个官员的儿子,或者是正在任职的年轻官员,如果公主的地位很高,那么一般她的母后和皇帝也是不愿意就把公主嫁出去的,要找一个能与之般配的人物然后把公主许出去,一般也都是在当时有实力官权比较大的人,所以还是有一些是不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的。
所以说公主其实就是皇帝的一枚棋子,不管是有多受宠爱,都差不多是一个结局。在清朝,公主嫁出去了,都是住在公主府的,驸马未经宣召是不可以进入公主所在的内院的,而公主身边的教养嬷嬷也不会让她们时常见面,如果想见面了,还要给嬷嬷送礼,才能见面。
所以在古代还是很苦逼的,有着各种各样的规矩来限制着人们的行为,在出嫁前,公主都是无忧无虑的, 出嫁后就变成了想见夫君一面都很难的人,所以嫁妆再多,不幸福不快乐有什么用。
嫁妆在古代有哪些讲究,真的是不丰厚就嫁不出去吗?
大多数人认为,古代男子娶妻需要彩礼,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古代女子出嫁还需要嫁妆,而且是必须配备的。尤其在宋朝,如果没有嫁妆,女儿可能面临嫁不出去的风险。即便是嫁出去了,也会被别人瞧不起。所以,古代女子在出嫁的时候必须置办丰厚的嫁妆,有时出嫁的嫁妆甚至比男方家出的彩礼还要多。为什么古人在嫁女儿时,如此看重嫁妆呢?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古人结婚也喜欢攀比,怕出的嫁妆少了被亲朋好友笑话。第二:为了提高女儿在婆家的经济地位,嫁妆越多,在婆家越有发言权。如果嫁妆太少,在婆家会被瞧不起,甚至被冷落。第三:嫁妆属于女人的私人财物,如果有什么变故,女子还可以变卖嫁妆谋生。所以,在古代,嫁女真的是要赔本的!
《芈月传》中的媵婚
先秦时期,女子出嫁备嫁妆,被历朝历代效仿!
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中有一句歌词:“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估计很多人很好奇,难道在新疆结婚还要带着嫁妆和妹妹一起出嫁?据说,歌词中那句“领着你的妹妹”,由于翻译错误“妹妹”其实是“伴娘”的意思。其实,在先秦时期,诸侯嫁女的时候,还真是让女儿带着嫁妆,领着妹妹,赶着马车一起出嫁。
根据《左传•成公八年 》记载:“凡诸侯嫁女,同姓媵(yìng)之,异姓则否。 ”这句话意思是说,凡是诸侯嫁女,同姓女儿一起随嫁,而不能使用异性女子作为陪嫁。
什么是“媵”呢?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仪礼•士昏礼》中解释说:“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意思是说,古代诸侯嫁女,必须以侄女或者女儿的妹妹一起跟从随嫁一夫,称之为“媵”。
而这个“媵”原本的含义指的是随嫁的人或物,男女都可以作媵。所以,“媵”和现在女子出嫁时的嫁妆道理是差不多的。当然,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五张羊皮换宰相
比如在司马迁《史记•秦始本纪》中记载:“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马赂於虞故也。既虏百里傒,以为秦缪公夫人媵於秦。”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用璧玉、良马贿赂虞国借道伐虢。在灭了虢国以后,又灭了虞国,并俘虏了虞国君主和大夫百里奚。被俘虏的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仆送到秦国。《史记》当中的“媵於秦”,其实就是将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的嫁妆,一起送到秦国。
据说,春秋时期诸侯嫁女,会铸造青铜器作为嫁妆。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记载出嫁女子的身份、称谓、祝福语等相关信息。当然,青铜器只是诸侯嫁女时嫁妆的一部分,除了媵从、青铜器还有马车等物品。
晋文公
例如,晋文公重耳,曾经流亡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把女儿姜氏嫁给他为妻,并且还送给他二十乘车马作为嫁妆。
从春秋时期诸侯嫁女来看,诸侯在嫁女儿的时候,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车马,总之陪嫁的嫁妆相当的丰厚。当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出现内乱。晋文公因为陪嫁丰厚,安享富贵,都不打算复国了。姜氏为了逼迫晋文公离开,直接将晋文公的侍妾杀了,并将其灌醉才让随从偷偷用马将他运载出齐国。所以,先秦时期贵族嫁女,嫁妆丰厚真的没的说。
两汉时期,富豪嫁女流行送奴婢!
先秦时候,庶人地位低,本身没有什么钱财,所以陪嫁自然就不流行。据说,很多在宫中或者士大夫家里做奴婢的女子,都是被奖励给下人。心好一点的地主就附送嫁妆,将其嫁出去。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以前的六国贵族也沦为庶人。秦朝灭亡以后,先秦嫁女送“嫁妆”的风气,在民间也流行起来了。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先秦时期贵族嫁女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车马。其实,到了汉代也是如此。例如,西汉时期的卓文君,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跟司马相如私奔。由于司马相如家里很穷,两人过着贫困的生活,卓王孙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当中有“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本身是富豪,见女儿这么穷,实在有损自己的颜面,不得已就赠予女儿卓文君一百个年轻的仆人,和上百万的钱财。其实,卓王孙赠予卓文君的仆人和钱财,就是嫁妆。卓王孙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过贫困的生活,所以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财。
卓文君有了钱以后,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产和豪宅,成为了富人,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真的有点像童话故事。估计,很多人会说,司马相如在“吃软饭”。其实司马相如并不是在吃软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并非看中卓文君家的钱财,而是出于爱情。
而卓文君的父亲给一大笔钱财给他们,并不是同情司马相如,而是同情自己的女儿。其实,在我国历史上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很多时候,都是出于攀比才置办很多嫁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送奴婢是不可能的。但是,出于面子和婚礼仪式的需要,普通家庭送不起奴婢怎么办呢?
据说,现在的“伴娘”和“伴郎”就是从先秦时期的“媵婚”送奴婢作为陪嫁演变而来的。在汉代富裕家庭在女儿出嫁的时候送奴婢,而普通穷人家庭送不起奴婢。所以,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请兄弟子女做“伴娘”和“伴娘”来充当奴婢。如果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就送家具,或者送其他值钱的东西。所以穷人家庭送家具是最好的办法,这种结婚仪式,从汉代也逐渐流传下来。
唐朝嫁女如同王恺与石崇斗富,奢侈程度令人咂舌!
很多人应该看过南朝刘宋王朝临川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里面有王恺(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与富豪石崇斗富的故事。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而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编成屏障,石崇就做五十里的彩绸为屏障。晋武帝觉得斗富很有趣,就赏赐了一个珊瑚树给王恺。有一次,王恺请客吃饭,饭后用珊瑚树显摆,被石崇用铁如意敲得粉碎。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王恺让石崇赔偿。石崇就叫家奴从家里搬来六七个光彩夺目的珊瑚树,让王恺随便挑选,最后王恺不得不认怂。
王恺与石崇斗富
虽然说,王恺与石崇斗富没有涉及到婚姻,其实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两家人娶妻或者嫁女,那种场面是多么壮观,真的不敢想象。其实,从魏晋南北朝以后,王恺与石崇斗富的情况就一直没有间断,直到唐朝还沿袭了这种奢靡之风。
在《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唐懿宗李漼与郭淑妃生的女儿同昌公主出嫁,由于唐懿宗特别喜爱这个女儿,他将宫廷中的珍宝古玩几乎全部作为嫁妆。并在长安广化里还赐予了豪宅,据说豪宅的窗户都用珠宝修饰,院内的井栏,平时用的药臼和马槽柜子也用金银制造,还有用金丝编成筐箕,赐给钱币五百万缗(串),其他财物不胜枚举。可见,唐朝皇室嫁女的陪嫁有多么的奢侈。估计,连王恺和石崇看了,都甘拜下风。
唐代装饰(景甜)
唐朝贵族结婚的陪嫁奢侈之风,其实从唐太宗时期就有了。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生了一个天生丽质的女儿,并取名李丽质。唐太宗十分疼爱,贞观二年(628年),李丽质诏封长乐郡公主。公主成人到了出嫁的年龄,唐太宗害怕公主嫁到夫家受人欺负,最终选择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为驸马。后来公主出嫁,唐太宗给长乐公主准备的嫁妆,都超过了长公主出嫁时的嫁妆。由于不符合礼节,遭到魏征和长孙皇后的反对,但是唐太宗还是给了公主一个盛大的婚礼。
由于社会风气不好,当时的宰相高俭曾上书唐太宗,希望禁止奢靡的婚俗习惯。所以,在《新唐书•高俭传》中就记载:“三品以上官员家纳币不得超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之家二百匹,六品、七品之家一百匹,全为嫁妆,夫家禁止收受陪门资财。”其中的“纳币”就是现在的彩礼,而在陪嫁的时候,夫家不能收受女方家陪嫁时的资财。虽然说,唐太宗也有禁止这种行为,但是无法落到实处。就像唐懿宗当政时期,皇帝嫁女都这么奢侈,贵族也不能示弱是吧!
宋朝轮财力说媒,女性出嫁必备嫁妆,不然嫁不出去!
在《警世通言》第十六卷有一个故事叫做“小夫人金钱赠年少”,故事发生在北宋首都汴京。有一个开线铺的员外叫张士廉,年过六旬,他家里有十万资财,但是无儿无女。为了续香火找来两个媒婆去说媒,并对她们开出了三个说亲条件。第一件,对方要人才出众,相貌要好。第二件,要门户相当。第三件,对方必须有十万贯房奁(嫁妆)。
大家看完这一段描述有何感想,在宋朝是不是觉得有钱就是大爷。一个60岁的员外,家里有十万资财,还必须要对方有十万的嫁妆。有嫁妆还不行,长相还要漂亮的,没有姿色还不要。也许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个例,其实在宋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仿宋美女
比如北宋末年,秦桧投降金国以后,他的妻子王氏担心被甩,就在秦桧面前吵闹说:“我嫁到你们秦家那可是明媒正娶的,光嫁妆就有20万贯,难道你现在想要丢下我吗?”古代1贯大约1000文,1000文大约现在的200元钱,20万贯合计4000万元。即便是现在4000万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谁嫁女动不动就送4000万嫁妆,估计在现代社会也是罕见的。秦桧的老婆说这番话,意思是说,我把全部家当都送给你了,你必须把我也带走,否则都对不起自己的嫁妆。
所以,在宋代嫁女必须有嫁妆,如果没有嫁妆,那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卖女为妾”。也就是把女儿卖出去,不用嫁妆,且还会收到一笔彩礼。如果,是明媒正娶的嫁女,那么必须准备隆重的嫁妆,不然就是将女儿卖给别人做小老婆。即便是出嫁了,也会被瞧不起,甚至被退婚。
例如,《太平广记•阎庚》里面有一个鬼故事,一个叫张仁亶的人,幼时家里贫困。当地有一个叫阎庚的人,家里在经商,由于仰慕张仁亶品德,一直去父亲那里偷钱救济张仁亶。后来被父亲发现,将阎庚臭骂了一顿。张仁亶为了不连累阎庚,决定离开住地去白鹿山。由于两人关系很好,阎庚不忍心,于是跟张仁亶一起到白鹿山。两人在晚上住店的时候遇到一个客人,张仁亶好心请客人喝酒。结果发现这个人是鬼,张仁亶问鬼,自己能否做官。鬼说,可以做官,而阎庚不能。张仁亶想帮助阎庚,于是鬼就告诉他一个方法,可以娶一个女子,以后就可以富贵。
古代新娘
由于这个鬼是负责当地姻缘的,于是将那户人家的姓名告诉二人。让他们去找,并说,半路会下雨,躲雨的时候就会遇到。他们走了六七天,果然下雨了。就在躲雨的时候,张仁亶去敲门。过了很久,这家人因为一些事开门迟了。开门老妇解释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先前许配西村张家。今天过嫁妆,无礼嫌少,这是轻视的意思,已经决定解除婚约了。”
从这个故事来看,嫁妆少了还会被退婚。可见,宋代真的是以财力说媒。如果家里的嫁妆不丰厚,还面临被退婚,甚至嫁不出去。据说,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了嫁女而,出售了一处田产,凑了9400贯的嫁妆。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说这是“破家嫁女”。连大文豪都难以避免宋朝的厚嫁之风,更别说其他人了。在宋朝普通家庭要是没有嫁妆,女儿还真的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家。
明清嫁女也很丰厚,谁都无法逃避嫁妆这一关!
根据明朝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在《王文成全书》一书中说:“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约长等其各省谕诸人,自今其称家之有无,随时婚嫁。”
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孩和女孩长大成人了,要及时结婚。在结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女方嫌弃男方聘礼少,男方嫌弃女方嫁妆少,而导致结婚日期被延误!一旦有这样情况发生,要及时报告。而且约长(乡长或族长)等人,要上下协调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确保男女都能够在适龄的时候结婚或者出嫁!
古代新娘凤冠霞帔
从王阳明的《王文成全书》来看,明朝也会因为彩礼和嫁妆出现分歧。不过,出现分歧,有族人介入调解。那么,就可以避免因为彩礼或者嫁妆问题而谈崩。
在明朝奴婢可以买卖,很多大富人家依旧可以买卖奴婢作为女儿的嫁妆。不过普通家庭的嫁妆一般是手镯、项链、盆桶,床上用品等,据说在南京还有一种风俗,女方的嫁妆当中还有一把红漆筷子,寓意“快快生子”。
清朝的嫁妆大多与明朝相仿,比如清代小说集《警寤钟》有一个故事:“当地的戚知府,有个儿子生病。戚知府知儿子将危,要娶媳妇过门冲喜。当地的桂公将女儿嫁给戚知府,且嫁妆非常的丰厚,买了二个丫鬟,一个小厮作为陪嫁。”
《警寤钟》虽然是小说,但是从侧面也反应一个事实,在清代还流行买丫鬟和小厮作为陪嫁的习俗。尤其是达官贵族,这种风气直到清朝灭亡才逐渐消亡。
孝圣宪皇后
说实在的,古代娶妻时的彩礼和嫁女时的嫁妆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娶妻是娶对方的女儿,而对方嫁女反而要送奴婢和大量的钱财,可见古代嫁女比娶妻更费钱。尤其是那些大富大贵的家庭,为了女儿能过上好日子,嫁过去不受婆家欺负。几乎把一半的家当都拿出来做了女儿的嫁妆了。而那些,穷人家庭就不说了,嫁妆是没有,反而被迫卖女为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其实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一个好男人。要是嫁一个渣男,富裕又怎么样呢?结果还是过得不开心不幸福。
为了避免结婚陋习的发生,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道:“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嫁女儿选择品质好的女婿,不索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庄的淑女,不要计较厚重的陪嫁。现代由于重男轻女,导致男多女少,男方娶妻基本不敢提嫁妆的问题。现在主动权基本掌握在女性的手中,其实为了拥有一个完美而幸福的婚姻,面对经济问题,女方的要求不要过于严苛,还是要量力而行。就像古代,不同的家庭还是要不同的区分对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