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关于婚礼方面的,多些!
布依族的婚礼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解放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个别现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严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终弟及的转房制习俗。解放后,像大多数民族一样,废除了一夫多妻制。
布依族崇尚自由恋爱,男女青年婚前恋爱自由,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欢借助年庆节俗、赶集和集体聚会的时机,以三、五人到七、八人自由组合的方式,通过谈天说笑和唱歌对调,倾诉或表达彼此的感情。
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时,按照传统,必须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则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绍。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单独相约到幽静处进一步对唱山歌,表达情,直到双方互赠信物,就表明他俩已盟誓终身了。
订婚时,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类的礼品(在礼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传统节日而见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则说明此家人正筹备喜事准备迎娶女方了)。如对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则要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互为“效验”,只要“八字”相符,则可择定结婚日期。
这一带地区送彩礼的数额,特别讲究“六”或“双”数,据说是取“六”即禄的谐音,以表示婚后双双有禄必有福之意。结婚时,新郎不迎亲,只请几个相好的男女青年代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撑伞步行至男家,个别也有骑马、坐花轿的。
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区一带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称为“坐家”的习俗。有的要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长住夫家。杂居区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这一风俗。
贵州都匀的布依族在闹新房中,有个“唱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荷包里一般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由女方家的“送亲婆”带来。
扩展资料:
布依族的历史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新中国成立后,才称为布依族。
布依族与壮族有同源的关系,都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壮族主要生活在广西,布依主要生活在贵州。如今布依族人还保留着一些古代越人的风俗习惯,如居住干栏式房屋、敲击铜鼓等。也有人认为,西汉时的夜郎国,与今布依族有渊源关系。
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越”,部分布依族人自称为“布依”、“布曼”,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共同自称,统一用“布依”作为民族名称。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历朝都有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的农民起义斗争,在近代史上,又进行过反对外国教会,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民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布依族
结婚和没结婚的去世了埋法一样吗
不一样,男孩没有结婚,死去古人有说法,死了人的棺材不能上板凳,女孩没有结婚不能埋妈家坟墓。的寄埋。
中国古代富家女在结婚时,为何娘家要为其陪嫁棺材?
中国古代富家女在结婚时,娘家是要准备田产、棺材、寿衣等陪嫁用品的。田产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连棺材和寿衣都要陪嫁呢?其实有两个原因,第一娘家陪嫁棺材和寿衣,显示娘家在经济上比较富有,出嫁时有丰厚的嫁妆,死后也不会用到夫家的财产。而另一个原因,在中国博大的语言文化中,棺的谐音字是官,材的谐音字是财,陪嫁棺材的话,就是希望能给夫家带来官运和财富。而且在古代棺材的价格其实是不便宜的,所以在古代富家女结婚时陪嫁棺材是非常有面子,而且当时非常流行。
特别是在安徽地区,女方在结婚之前,娘家都会定做一对大红棺材作为陪嫁品,而且在迎亲队伍中,大红棺材必须走在嫁妆的最前面,同时后面要紧跟两个扛红漆棺凳的人 ,棺材的外面要罩着红色喜庆的大红绸缎,代表着喜庆。棺材里装着麻布和白布,这些麻布和白布据说是将来留给他们的子孙们披麻戴孝用的。
其实在古代,男女双方的结婚程序比现在可复杂多了,古代娶亲,男方要三书六聘,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和迎书、六聘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而女方要陪嫁嫁妆,陪嫁这个风俗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辕颇在春秋是征收土地税务的,他将征来的税收作为他女儿的嫁妆,之后到了战国时期,女方陪嫁嫁妆已经成了当时普遍的社会风气。
陪嫁的东西除了平常的生活用品之外,像房子,土地,生产工具都可以当做嫁妆,女方陪嫁品的多少跟女方的家庭经济能力密切相关,像一些古代官宦子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作为陪嫁,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陪嫁丫鬟。比如红楼梦中的凤姐王熙凤,她的陪嫁丫鬟平儿就被纳进了贾府,被贾琏纳为妾室。除了平民百姓嫁女须要陪嫁嫁妆,皇亲贵族也不例外,并且他们的嫁妆更为丰厚,到了明清时期,“厚嫁”之风盛行 ,女方的陪嫁品也越来越多。
古代冥婚过程有多残忍?
残忍在活人当死人。
冥婚不仅仅局限于死人与死人之间,甚至包括活人与死人之间。但是冥婚对于活着女子与死去的男子和死去的女子要求截然不同。
清末梁绍壬曾经说过:“今俗男女,已聘未婚而死者,女或抱主成亲,男或迎柩归葬。此虽俗情,亦有礼意。”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冥婚之后,女子必须为死去的男子守节,终生不得改嫁;男子在冥婚之后却可以另行婚配。
扩展资料
冥婚虽然算作喜事,但是往往夹杂着红、白两事的礼仪,具体的形式还要看主事者的主张。不仅如此,很多时候,冥婚不仅仅局限于死人与死人之间,甚至包括活人与死人之间。但是冥婚对于活着女子与死去的男子和死去的女子要求截然不同。
所谓的贞节观可以说害惨了中国封建的女性。不仅如此,甚至在一些冥婚之中为了让死去的人地下不寂寞,为达到合葬目的,甚至活活逼死活着的那个,对于不肯就死的,甚至活埋的手段都用上,令人发指。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陋习已经消失了。
冥婚是什么意思?
猎奇岛手机版
首页
精美图片
奇闻异事
未解之谜
灵异事件
世界之最
迷案追踪
星座运势
历史趣闻
标签云
冥婚有多恐怖?揭秘娶冥婚妻子阴妻的全过程
小编 2020-11-10 3
为没结婚死人找配偶,就是所谓的冥婚。有很多网友但探索解密这些古代甚至近现代也有的不成文的习俗,想深入了解关于冥婚,取阴妻的过程等等,需要的朋友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解密吧。
冥婚有多恐怖?揭秘娶冥婚妻子阴妻的全过程
冥婚有多恐怖?冥婚介绍:
冥婚,是为死了的人找配偶。有的少男少女在定婚后,未等迎娶过门就因故双亡。那时,老人们认为,如果不替他(她)们完婚,他(她)们的鬼魂就会作怪,使家宅不安。因此,一定要为他(她)们举行一个阴婚仪式,最后将他(她)们埋在一起,成为夫妻,并骨合葬。也免得男、女两家的茔地里出现孤坟。
还有的少男、少女还没定婚就夭折了。老人们出于疼爱、想念儿女的心情,认为生前没能为他(她)们择偶,死后也要为他(她)们完婚,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其实,这是人的感情寄托所至。另外,旧时人们普遍迷信于所谓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当时有些“风水家”(古称“堪舆”)为了多挣几个钱,也多竭力怂恿搞这种阴婚。阴婚多出现在贵族或富户,贫寒之家决不搞这种活动。
冥婚有多恐怖?揭秘娶冥婚妻子阴妻的全过程
娶冥婚妻子阴妻的全过程
阴婚仪式,始终没有形成定例。阴婚虽然算做喜事,但不免红、白两事的礼仪混杂交错。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当事人的主张如何。故阴婚礼仪的形式出入很大。一般说来,阴婚也要通过媒人介绍,双方过门户帖,到命馆合婚,取得龙凤帖。
放定多是一次性的,就无所谓大、小定之说。男方给女方送去的定礼,一半是真绸缎尺头、金银财宝;一半却是纸糊的皮、棉、夹、单衣服各一件,锦匣两对,内装耳环、镯子、戒指及簪子之类的首饰。放定的当天晚上,在女方家门口或坟上焚化。通讯时,男方给女方送去的“鹅笼”、“酒海”、龙凤喜饼以及肘子、喜果都是真的,惟有衣服、首饰是纸糊的冥器。女方陪送的嫁妆,一般都是纸活,送至男方后,只在“新郎”照片或牌位前陈列半天,有的只是抬着环绕男方院内一周,即由鼓乐前导,送至附近广场焚化。
阴婚并不一定都举行上列仪式,但迎娶仪式是不可少的。是日高搭大棚,宴请亲友,门前亮轿。喜房里供奉“百份”全神。对面炕上设矮桌,供“新郎”照片或牌位,前设苹果、龙凤喜饼若干盘。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郎”字样。女方“闺房”中供“新娘”照片或牌位,亦如前所供,并有大红花一朵,下缀缎带,上书:“新娘”字样。花轿到达女方后,由送亲太太将“新娘”照片或牌位取下,由娶亲太太接过来,放人宝轿。
冥婚有多恐怖?揭秘娶冥婚妻子阴妻的全过程
这时,“新娘”的父、母不免要大声嚎哭,而且要追出屋外。完全不是办喜事的气氛。喜轿回到男方后,仍由娶亲太太将“新妇”照片或牌位取出来,放于喜房炕上的供桌,与“新郎”并列。并用红头绳将两幅照片拴起来,(取月老牵红线之意),并复上红、黄两色的彩绸。只有娶亲太太给全神“百份”上香叩首,就算夫妻拜了天地。然后由茶房端来“合杯酒”“子孙饺子”、“长寿面”,供于“新婚夫妇”照片或牌位之前。如“新婚夫妇”有弟弟妹妹或弟妹、妹夫等,即唤出来,给照片或牌位磕头行礼。两家亲家则互相道喜。
举行了以上仪式之后,择个“黄道吉日”宜破土安葬的好日子,女方就可以起灵了。按阴阳先生指定的时辰,将棺枢起出后,马上泼在坑内一桶清水,扔下去两个苹果。与此同时,高高扬起花红纸钱。(不是阴婚的起灵仪式也是如此)。男方则在坟侧挖一穴,露出“新郎”棺柩的槽帮,将“新娘”埋入此穴,进行“夫妻”并骨合葬。葬罢,即在坟墓前,陈设酒果,焚化花红纸钱,举行合婚祭。男、女双方的父、母等家属(即两家亲家)边哭边道“大喜”。此后,男、女两方便当做亲家来往了。
您们可否详细告诉我一下,什么叫做嫁妆?
妇女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物。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结婚为什么要有嫁妆:
彩礼嫁妆基本都送到夫妻家里了,而在传统社会,夫妻一般住在丈夫家里,即使到现在过年过节也都是先去丈夫家里吃饭庆祝。这个问题不单是文化背景的问题,在各个国家是普遍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韩国,印度,中国都是一样的。送嫁妆的原因可能有二:1. 为了女儿过得更好些,贴补家用,或以备应急。2. 尽量给女儿争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妆多可以显示女方家有经济实力(尽管普通老百姓家庭是东拼西凑的)。所以经常看到古代女人非常重视自己带到男方家的嫁妆:如手镯、玉器等。以上两点是符合经济人成本收益分析或效用最大化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