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相人之术那么厉害吗?怎样知道大清气数已尽?
曾国藩的相人之术确实厉害,第一次与慈禧见面,就知大清气数已尽
十九世纪的大清王朝,已经不复康乾盛世的荣光,陷入风雨飘摇当中,盛世有能人,走了下坡路时也会有很多手腕高超的人出来拯救时局,晚清就有所谓“中兴四大名臣”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名单有两种,一种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个人都是当时很有声望的人,所以被后世并列。
但是古人又是最讲辈分的,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怎么能够和他并列而称呢?另一份名单则是“曾国藩、胡林翼、阎敬铭、左宗棠”。我们由此可见,无论哪种说法,曾国藩都是当之无愧的晚清第一名臣。
曾国藩乃是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人士,生在农家的他,虽然不算十分尊贵,但仗着家中略有田产,父亲又在私塾中当老师,有了秀才的功名,他自小也有读书的机会。
求学时候的他资质并不好,但是贵在他勤奋刻苦,比别人用功颇多,所以最终也将经史子集记入脑中。长大之后的他考取功名,在地方历练,因为表现突出,在短短十余年里,他接连经历了七次升迁,升到了工部侍郎的位置。
接下来的日子,晚清王朝的种种弊病都逐渐浮现出来了。曾国藩升任侍郎不久,洪秀全就在中国东南部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靠着宗教和迷信,俘获了一大批信徒,很快就席卷了小半个中国,太平天国甚至得到了半壁江山。
于是朝廷便开始让曾国藩着手清除太平天国叛乱。得到了朝廷首肯的他,在湖南招收了一批子弟,组建了纪律严明的湘军。之后虽然几经波折,但终于顺利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了。
之后的曾国藩的功绩没有停止,他又继续带领自己精心培训的湘军去清剿捻子军的叛乱,在山东镇捻的同时,他也往来于京师,同李鸿章筹建军备,试行船舰,同治七年他处理天津教案,同治九年有暴民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他又前往担任两江总督,两年之后,疾病缠身的曾国藩去世。
纵观曾国藩一身,虽然在诸多事情的处置上不乏污点,比如天津教案中对外态度是否软弱,对于国内爱国人士是否有血腥镇压之举,但是无论如何,论起对晚清朝廷的影响,论起个人的才华和为政水平,他是当之无愧的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一生历程,贯穿了风雨飘摇的晚清历史。
曾国藩也是后世很多大臣和将领的楷模,不少人都精心研究曾国藩的学问,一套《曾国藩家书》是无数官员枕边的睡前书,大家都推崇曾国藩的处世绝学。
然而比起他的治国理政,筹办军务,运筹帷幄等才学,更为世人向往和称道的,是他独有的相人之学。
史书记载,曾国藩第一次见到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有几分钟不说话,也不做什么,只默默地看着这个人的脸庞,让很多来客为此害怕。
曾国藩善于通过人的长相与外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在曾国藩的眼中,一个人的五官排列,和举手投足,行走坐卧无一不是他内心的写照。
曾经有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过来,要他的老师考验一下他们三人的才能和品行。没想到,还没等对三人发问,曾国藩就对三人给出了结论。他指出,第一个人才能平常,但贵在忠厚老实,这个人可以给委任一下后勤补给的工作,但临变处置之事则不适合。第二个人坐在那里眼睛左右观看,他为人心性不定,善于逢迎,绝对不能委以重任。
然而第三个人,器宇轩昂,面容坦诚,举止不凡,显然是个人才,他日必将有非人之举。这第三个人,名叫刘铭传,后来果然做出一番大事业,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就是刘铭传。
曾国藩相人最知名的一次判断,无疑是他第一次觐见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对他们进行的相语。曾国藩屡立奇功,颇为朝廷看重,于是将他召入宫中,准备当庭问话。
事后,果然还像他所预料的,曾国藩死后,慈禧太后治理下的清朝江河日下,在外受欺负,对内也总有反叛,没过多久,清王朝就作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朝代,被推翻了。
曾国藩的相面术究竟有多准,他看出了哪些人的一生?
曾国藩面相看过最有名的三位就是,慈禧、皇上和恭亲王。
晚清第一功臣曾国藩是一个非常牛的人物,他打仗如同刘备屡败屡战,不过后来他改变了策略,因为他善长识人相面,于是他就利用这种特长笼络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到自己的麾下效力,例如著名的李鸿章、左宗棠等等,让他们到前线为自己冲锋陷阵,而自己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曾国藩是靠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其残酷血腥手段让后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在攻破金陵之后针对已经死去的洪秀全的羞辱这件事情,至今被史学家称为“曾剃头”。不过这并不妨碍曾国藩成为一代相学大师。这也因此成为一个争议性比较大的人物。
公元1864年,太平军被剿灭之后,慈禧太后曾经召见曾国藩。然而此时的慈禧并没有褒奖曾国藩,反而一连串的说了很多无关紧要的话题,让曾国藩顿生厌恶,因为曾国藩来的目的就是希望清廷能够兑现咸丰皇帝“先入金陵者王”的诺言,可是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满清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仅仅给了一个“一等毅勇侯”。不过通过这次见面曾国藩却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那就是他趁机观察了慈禧、皇上和恭亲王这三个人。
之后,曾国藩在自己的日记中分别记录了对这三个人的评价。针对慈禧和皇帝,曾国藩给出的评价是“两宫才地平常,见面无一要语,皇上冲龄,亦无从测之”,意思就是:慈禧这个人没什么大的政治才能,大清国在她的手里早晚要完蛋。对恭亲王奕䜣的评价是:有小智,但晃荡不能立足,意思就是做事没有主见,属于墙头草的类型。没想到他几句话就预知了清政府的未来,他的面相之术确实有点本事。
曾国藩的识人术
《曾国藩年谱》里记载有这样一段话:
江公素以任侠自喜,不事绳检。公(曾国藩)与语市井琐事,酣笑移时。江公出,公目送之,回顾嵩焘曰:"京师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曰:"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时承平日久,闻者或骇之。
乍一见面,即预料别人必将建立功名,而且又会死于节义,不光是听者不信,就是江忠源本人要是听了也会大吃一惊。当是时,谁也无法预料到会有太平天国这种战事发生,此时离太平天国造反尚有数年之遥。若干年后,曾国藩的这番预言竟然都一一应验。
再举一例。曾国藩在见到恭亲王奕欣之前,曾看到一张他的照片,曾氏就对他的幕僚说了这样一番话:此人倒是一个翩翩美少年,可惜举止略微轻佻了一些,看来难以托负重任;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还有一回,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带三个人来见曾氏,曾从外面回来,目不斜视三人,坐定,李鸿章请老师派此三人的工作,谁知李刚开口,曾国藩便径直把三人的工作分派待定。原来曾国藩只看他们的面相即已知他们各自所长。据载,曾国藩对"相术"颇有研究,并且总结道:斜正看鼻眼,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主意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
曾国藩识人有术,如今也渐为世所公认。那么,他识人凭的是什么呢?
曾国藩识人之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点:一是他深知人物心性才情变化的九大征状。"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哪九征呢?"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这实际上就是九种识相之法。观神识人,可以辨别他的忠奸贤肖;观精识人,可以看出他是否聪明;观筋识人,可以识出他的胆量;观骨识人,可以知道他的强弱;观气识人,可以发现他是否沉得住气,是否具有临危不乱的素质;观色识人,可以知道他的情绪状态,厚道之人,气色温和柔顺,勇敢之人,气色刚毅,聪明的人,气色豁达;观仪识人,可以识其修养高低,"端庄厚重是贵相";观容识人,可以识其内心品质;观言识人,可以判断其性格,所谓言为心声,性急之人,说话爽快;性柔之人,说话平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