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华兰出嫁十里红妆,明兰的陪嫁到底有多少?
宋朝有厚嫁之风,女儿出嫁,娘家要备下一笔厚厚的嫁妆。有俗语说:家有五女,贼盗不过其门。意思就是说,谁家要生了五个女儿,光是陪嫁这一项就能让一个家庭破产,连贼都不愿惦记。《知否》开场是袁盛两家文定之喜。外屋宾客如云,席面好不热闹,内宅盛家祖母与华兰谈心。祖母说到:你的性格最是和顺,又坚韧有盘算,我是放心的,但嫁妆压箱底,还是越多越好。
到底,祖母给华兰多少嫁妆?剧版里只有两个盒子,一盒各色首饰、一盒田庄铺子的契约,要说这也不少,但原著还是说得更为详尽。作为盛家的嫡长女,华兰出嫁时,风光无限,这让当时得宠的林小娘分外眼红:华姐儿足有一百二十八担嫁妆,还有田地庄子和许多陪房人口,真好气派啊!盛家主君也有过介绍:老太太虽放过明言,每个丫头都贴补妆银一千五百两,可当初华兰出嫁时,她贴的可远不止这个数!这还不止,老祖母特地将当年自己出嫁陪送来的一副红宝赤金头面送给了华兰。
这副首饰何其珍贵、何其奢华!原著里这样描写到:盒子一打开,屋内顿时一片金灿流光。那黄金赤澄,显是最近刚刚清洗过的,红宝石硕大闪亮,每颗都有拇指那么大,大红火热,耀眼夺目,连出身富贵之家的王氏也惊住了,有些挪不开眼。房妈妈解释说:这上面红宝石可是当年老侯爷从大雪山那边的基辅国弄来的,打成一整副头面给老太太做嫁妆的。从头上的、身上的,到手上的,足足十八颗,用赤足金仔细镶嵌打造出来,两班工匠费了三个月才打好的,就是戴着进宫里参见贵人也够了。所谓千金小姐,当如是了!
嫁妆对于古代女子有多重要?顾廷烨生母白氏,商贾人家之女,可因为嫁妆丰厚,甚至可以说是富可敌国,那汴京城里的宁远侯府老侯爷亲下扬州上门提亲。林小娘也曾奢望,让她的纮郎备下十里红妆,为墨兰争取与齐国公府小公爷联姻。可以说,嫁妆代表的是娘家的实力,而且不单单是经济实力,嫁妆丰厚,出嫁的女儿不必仰仗夫家存活,在婆家的日子有底气。嫁妆之于古代女子十分重要,当然也只是高门贵女,普通人家怕是艰难。原著也曾提到:有些钟鸣鼎食的考究家族里,那些受重视的嫡女,从牙牙学语始,长辈们便要一件件的攒嫁妆了。
就是一样厚薄的嫁妆,也有从繁从简两种情况,就是除却陪嫁的丫环、婆子、管事和固定资产,大到床、桌、柜、箱等家具,小到四季衣裳,甚至红木金箍的马桶和洗澡盆,夸张一点的搞不好寿衣都要备下了。华兰出嫁时,父亲盛纮任职通判,官阶不高,而当如兰、明兰出嫁时,盛纮已从地方官员一跃而为京官,身份不同,俸禄不同。
虽然,在明兰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盛纮多有疏忽,但是在嫁妆这件事上,他却特地关注过。在原著小说里写到,他特地就此事叮嘱王大娘子:我与你把话说明白了!这回无论明里暗里,还有前儿你给如儿置办的那座宅子,你都把两个丫头的陪嫁置办得一般厚!并且,他还威胁王氏:老太太无论想给明丫头多少,你都不许啰嗦半句!如若不然…… 这话说得把王氏吓得当场面色苍白、周身颤抖。
盛家给明兰的是早年积存的绫罗绸缎和贵重木材,还有长柏海氏准备的贵重精致的首饰摆件。第二部分是老祖母的陪嫁,这就海了去了。在剧里,明兰大婚前夜,老祖母亲自从柜子里取出一个盒子,逐一给明兰清点,有田产、房产、铺子、店面,还有京郊的一处庄子,五六百亩良田,并且自带一处风水极好的小山林。
而在原著里,盛家祖母更是想把自己当年陪嫁还剩下的箱子悉数都要给予明兰,明兰劝祖母留给长柏哥哥,祖母说到:这箱子不敢说价值连,也够你一世无忧的,你真不要?祖母最是疼爱明兰,幼时把她收于身边,悉心教养,给孤苦伶仃的明兰一世的温暖,嫁妆也备得丰厚,总担心明儿不够。第三部分是顾廷烨的聘礼。剧中介绍说,顾廷烨求娶明兰时搬了二十多个大箱子到盛家,这些都放在明兰的陪嫁里。原著里是这样描写的:送来的彩礼足足堆满了一个院子。
一百二十八对足金猪,足有五六百两;布料有江南的绡纱八十八匹、江北的羽绡八十八匹、各色彩绣的云锦蜀缎一百零八匹;三四两重的龙凤赤金镯十八对,嵌珠龙凤赤金簪十八对;还有鲍鱼、蚝豉、元贝、冬菇、虾米、鱿鱼、海参、鱼翅和鱼肚,外加发菜等上品海味。海氏和老太太瞧了后,严重怀疑这些都是进上的贡品。至于其他各类三牲鱼酒、四季茶糖果子等物件,更是不计其数。最后是一对呱呱乱叫的肥胖大雁。而其中的金珠首饰,两个丫环足足清点了半个时辰,把祖母送来的九层八十一套盒的乌木梨花雕漆的妆奁大箱笼塞得满满当当。
就说这明兰的陪嫁得多大一间屋子来装?当然,作为当朝新贵,顾廷烨备下的婚房也是大到惊人了。可以说,盛家三姐妹里,明兰的陪嫁最是丰厚。嫁妆的确重要,但丰厚的嫁妆委实不能等同于幸福的婚姻。十里红妆的华兰苦熬十余年,才得以真正过上美满的小日子,而明兰婆婆白氏虽有万贯陪嫁傍身却只落得个一尸两命的悲惨结局,真正能如海氏自新婚便是幸福美满的有几人?说起来,嫁妆重要,运气也重要,更重要的是婚后的经营。
知否:盛家女儿出嫁时,嫁衣颜色各不相同,究竟为何?
在男女婚嫁方面,剧中多有体现,盛家共出嫁了4个女儿,娶了2个媳妇,对于他们的婚嫁过程,剧中介绍非常详细,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女子地位极低,所以对于自己的婚事没有主宰权,大多都是父母做主,而那个时候的女子在家族也是不受重视的,为了家族利益,她们会被强行嫁给自己不喜欢的人,甚至可以是自己的姐夫!
知否
女子出嫁的时候嫁妆在当时也尤为重要,嫁妆多婆家就会高看一眼,日后也不敢欺负,如果嫁妆少,在婆家就没有地位。剧中体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华兰和明兰的“十里红妆”,明兰的十里红妆是二叔准备的,二叔家底丰厚很轻松就拿出来了,而盛家家底一般,华兰的十里红妆是大娘子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嫁妆,老太太又凑了一些才凑齐的。
知否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兰是高门低嫁。在宋代,青衣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穿的,而且明兰出嫁是头戴凤冠霞帔的。这也是四姐妹中的独一份了,主要是因为夫家冯绍峰饰演的顾二叔。为赵丽颖饰演的明兰争取的荣誉,必须是身负诰命的妇人才可以穿的。
在明兰未嫁时,墨兰是四姐妹中嫁得最好的。也没有身穿凤冠霞帔出行,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新娘的服饰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男方的权势地位的,大家都知道如兰的相公出身平民家庭。
知否
所以有父母宠爱的如兰,反而在出嫁时是最寒碜的那个。在下面的剧情中,大家就可以看到文家跟顾家同时下聘礼求亲,两方在聘礼方面是有多大的悬殊了!用如兰的话说,顾二叔就快把暮苍斋堆满了。
要知道顾二叔的婚事可是受到皇上看中的,所以明兰的服饰穿戴,都是按照当时非常高的规格来设计的。而在宋朝青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高过红色的,所以像明兰这样低门高嫁的新妇是身着青衣的。
宋代女子出阁,为什么厚嫁成风?
在我们如今看的形形色色的古装电视剧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宋代女子出嫁尤其注重嫁妆的多少。这其实是由于宋代女子地位的提升、家庭观念的增强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十里红妆似乎是每个女孩子的梦想,宋代的女子更是如此,多少的嫁妆就意味着掌握在她手里的财产有多少,这也算是一个女子的脸面。嫁妆过少的话女子在夫家便会遭人嘲笑,而且女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会受创。在宋代这样一个给女性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后架就成了当时的风俗。那么宋代女子出嫁需厚嫁的原因有哪些呢?
一、宋代女子社会地位提升
宋代对于女性是比较宽容的,甚至在宋朝历史上出现了皇后是二婚的情况,这在历朝历代是极为罕见的,由此可见宋代是多么包容开放。在宋朝作为一名女子是比较好的,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宋代还有许多女子乔装打扮成男子去学堂读书,这时候教书先生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见宋朝的女子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这也是女子出嫁需厚嫁的风俗的来源。
二、家庭观念的增强
宋代的女子出嫁要想在婆家获得较高的地位,也与嫁妆有些许的联系。女子嫁到夫家,实质上并没有多少个人财产,家中所有的财产都归夫家所有,而女子所能掌握的便是自己的嫁妆,女子的嫁妆便是他一生所持有的财富。为了保证家庭的和睦,往往女子在出嫁时会带有丰厚的嫁妆。
三、商品经济的繁荣
女子出嫁所需的嫁妆都是由自己提供的,这也隐约的要求嫁女儿的人家要有较雄厚的财产。这对于宋代的人家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宋代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从上至下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很少有人穷困潦倒。
宋代女子出嫁所持有丰厚的嫁妆,是为了让女儿在夫家的地位更高,也是女儿一生所能够持有的财富,这些都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有关。
嫁妆自古以来就有,古人们的嫁妆有多么的贵?
结婚需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放在现在并不难回答,但是却成为了很多感情的拦路虎,如今高彩礼的现象使得很多有情人留下遗憾,更是让很多男性同胞望而生畏。但在古代结婚的开销远不止现在这么简单,相反古代结婚的压力多来自于女性方面,也就是说嫁女儿是一件十分花钱的活动。自古以来就有着厚嫁之风,甚至因此而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会现象,更是诞生了很多人间惨剧。在现在人看来古代的女子地位低下,是无法获得财产继承的,更不要说嫁人之后的基本保障了。但事实却与之相反,古代不但是嫁女儿的开销很大,而且到了一个家庭都难以承担的地步。
古代女子出嫁
另类的女子财产继承
在汉代时女子其实是拥有财产继承权的,如同在《二年律令》之中就曾有记载提及家中如果没有儿子的话,那么女子可以成为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其中说“死毋子男代户”就表明了在古代史女子是可以继承财产的,这也是对女子地位的认可。这一点在《太平御览》里同样能找到答案,其中还讲解了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个名为精宗的地主在去世之后,兄弟姐妹之间互相争夺财产的案件。而在精宗去世前三年,便将八石田产遗留给了自己的女儿。而后精宗的女儿因为过早去世,又将田产交给了精宗女儿的长子。从此也能看出遗产分配上,女子也一样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属于法律保护的范畴之中。
古代女子出嫁
但是这也只是少数情况,毕竟也并非所有家族之中都会出现没有子嗣继承的情况。那么这也就产生了另外一种遗产继承的方式,那便是“奁产”,俗称也就是嫁妆。而这种财产继承的方式自古油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女子带资出嫁的风俗习惯。而且这些带来的财产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但是终身拥有所有权,而且还能在丈夫去世之后作为自立门户的资本。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这一现象在汉代时更为显著,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就是一个典范。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这让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感到羞耻,可即使是这种情况下,卓文君依旧是得到了一笔不错的资产,《史记》之中记载“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足见古人在对待女儿出嫁上,从来都不吝惜钱财,更以此视为一种惯例。
女子出嫁成为负担
等到了宋代时期,女子的嫁妆逐渐增多,而且嫁妆要远远高于彩礼,这也就给但是的百姓增添了很多的负担。比如在《宗法条目》之中就曾有过记载“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钱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女子嫁出去所携带的嫁妆多达五十千,即使是第二次嫁人也仍然需要高达三十千的钱财,而这是男子娶妻话费的两倍之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宋朝时期会出现生了女儿很忧愁,生下男孩却很高兴的原因。看来在古代女子反而更加愁嫁,而不像现在因为彩礼望而却步。
古代女子出嫁
而且宋朝时期生下了女儿则意味着一生都要为其嫁妆做准备,比如在《袁氏世范》之中就记载了“至于养女,亦当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费力。”这一事实。这也是说当时生下女儿的人家需要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前准备嫁妆,这样才不至于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因为没钱而感到尴尬。而且双方新人的结合钱财也是一个新家庭幸福与否的标准,甚至会成为影响婚姻的重要条件,在《书仪·婚仪》之中记载到“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先问聘礼之多少。”也就是说在结婚前双方家庭就会先问好嫁妆多少和聘礼多少,要是都不能满意的话,恐怕只能是棒打鸳鸯了。
古代女子的高嫁妆
也正是因为嫁妆问题导致了恶劣的社会矛盾,本身有机会出嫁的女子也因为无法承担嫁妆的原因而不得不成为剩女。而男子为了能够获得钱粮,也开始对女子有了挑选的余地,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男女失衡的情况,甚至很多女子终身无法出嫁。
嫁妆都需要什么?
在《诗经》中有提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么一句,这也意味着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女子出嫁要携带嫁妆的习惯。而这一句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陪嫁妆不但是很普遍,而且嫁妆也象征着一个家庭是否富有,女子出嫁后能够占据多少地位。
古代嫁妆
有关于嫁妆的挑选则五花八门,比如说《左传》之中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这是说但是鲁国的大夫辕颇为了自己的女儿出嫁,不惜将田产作为嫁妆陪嫁。而在考古的发现之中,则有着关于嫁妆的更多描述,比如动物家畜,像是猪、狗等等都是先秦以前陪嫁最为常见的财富。更为直接的则是除去家庭财富以外,以人或者劳动力作为嫁妆的方式,比如经常能听到的陪嫁丫环便是一种。不但是要随着主人家一起出嫁,还要继续服务于新家庭。
司马炎
等到嫁妆发展到了后期则不再是使用具体的物资作为嫁妆,比如《晋书》之中就记载了司马炎在出嫁公主时,直接将嫁妆折现,而这也就开启了之后嫁妆为钱的先河。其中记载:“公主嫁由夫氏,不宜皆为备物,赐钱使足而已。”;这也是一种灵活的转变,但一样也是一种恶性风俗的开端。等到了宋朝及以后,嫁妆的准备也是越发夸张,像是一些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家庭,可能还要因为女儿出嫁而背负债务就如同苏东坡曾借了两百贯钱,只是为了能让自己的外甥女出嫁。
之所以会造成这中嫁妆越发偏高的现象也很好理解,古人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出嫁之后能够在夫家有一席之地,之后的生活不至于太苦。同时也是长辈对于新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帮衬一把。但社会的风气却像是连环反应一样,造成了剩女增多,甚至穷苦人家不敢生养女孩,为了能避免将来的负担,遗弃或者杀死,这些都违背了本来的美好初衷,实在是得不偿失。
宋朝嫁女有多贵?为何连宋神宗都抱怨公主陪嫁太贵?
宋朝嫁女远比儿子娶亲要贵得多,就以宋朝皇室为例,公主下嫁的陪嫁是皇子娶亲花费的银钱的几倍。举几个例子:
苏东坡替侄女操办婚事,因为没钱而要找同僚好友借钱,好不容易才借来了200贯铜钱;苏辙嫁女,为了给小女儿凑嫁妆,他将自己早年买的地给卖了,得了9400贯,全都是给小女儿的嫁妆,这只是给小女儿的嫁妆,他还有四个大的女儿,苏轼曾经调侃他,家有五女,负债累累;南宋一大臣家中生了个女儿,朋友写信来贺,他却愁眉苦脸,回信说,家里面有五个女儿,盗贼小偷都不会往家里看一眼。
而宋神宗本人,他给最心爱的公主准备的嫁妆更是有七十万缗之多。首先说一下,缗和贯都是铜钱的单位,一缗等于一贯,一贯铜钱一千文,也就是一两银子,按照宋朝的物价,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800~1000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宋神宗嫁一次女儿要出资七十万两,当然了,这是厚嫁厚娶,按照大多数时候来算,宋朝皇子成亲,包括彩礼和操办喜事,平均要花费一万两,而公主成亲平均要花十万两,是皇子的十倍。
宋朝的厚嫁风确确实实是从上至下的,崇尚花费之巨大,贫苦人家甚至不敢养女儿。至于厚嫁风的流行,其实是因为宋朝人认为,女儿需要丰厚的嫁妆傍身,当时的女性是有个人财产权的,新妇嫁入,嫁妆便是她的个人财产,而不属于夫妻间的共同财产,婆家惦记媳妇的嫁妆是不厚道也不合法的。但在一些地区,比如说福州,嫁妆并不能让女性好过,甚至还养成了娶媳妇是为了她的钱的风气,嫁妆越丰厚,婆家越厚颜无耻。
宋朝女儿出嫁的嫁妆有多少呢?
据史料记载,南宋初年四川一位名叫侯可的县令做过一次人口调查,竟然发现他所管辖的县境内竟然有几百个过了适婚年龄仍然未嫁的剩女,就是因为当时出不起彩礼钱。嫁妆钱远远高于彩礼钱。
有些老百姓为了给女儿凑嫁妆钱,从女儿出生就开始积攒,如果到时候凑不够就得破产卖地,甚至于有些穷苦人家干脆就不嫁女儿了,让女儿一直留在家里。
(影视里的宋朝女子)
不光光是老百姓家为女儿出嫁发愁,就连清廉的官员也一样。譬如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也曾为女儿的嫁妆发愁。他为了女儿嫁过去不受委屈,甚至卖掉了他在河南置办的一块良田,这才凑够了九千四百缗嫁妆钱,一缗即一贯钱,九千四百缗即九千四百贯。
据《宋史》记载推算,宋神宗时期汴京小贩家庭收入一年约为30贯,9400贯相当于普通百姓家庭多少年的收入?100多年!注意,这里的普通平民是京城小贩,农人的收益应该比小贩还低一些。
(南宋画师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轴》,局部放大)
等办妥这件事之后,苏辙还特意将此事写在了日记当中,说此次嫁女差点让自己倾家荡产了!要知道苏辙一家都是牛人,就是苏辙本人也曾多年为官,想必家资不菲,也算得上土豪了,但是到头来他竟然也为嫁女儿发愁,普通老百姓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
这么一对比我们也就能知晓宋朝姑娘为何难嫁了!想想现在,如果让宋朝的姑娘穿越历史嫁给现今的小伙儿,可谓两全其美,岂不美哉!
不过在今天,我们却和宋朝翻了个过,已经是男孩难娶亲了。彩礼和嫁妆这类风俗习惯也许适合古代,但在自由恋爱、婚姻自由的今天也许已经过时了,希望大家可以早日摒除古代陋俗,减轻生活的负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