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是谁的陪嫁之物?其寓意又是什么?
中国有几颗国宝级的“翠玉白菜”呢?传说有6颗,最值钱的翠玉白菜是在北京故宫的永和宫内发现的,永和宫是光绪帝瑾妃的住处,据说她是这件稀世国宝的主人。关于这件翠玉白菜,还有一个数百年来让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相传,这件翠玉白菜是瑾妃和珍妃的母亲、当时礼部侍郎长叙的夫人,留给小女儿珍妃作为陪嫁添妆的物件。在这位母亲看来,这件一半洁白、一半翠绿的翡翠珍品清清白白的寓意,正好与善良的珍妃匹配。
(翠玉白菜)
光绪六年(1880年),姐姐瑾妃和妹妹珍妃两人同时被选入后宫,封为嫔位。姐姐瑾妃在入宫前一晚,发现母亲没有将贵重的翠玉白菜作为嫁妆陪送给自己,便大哭大闹起来。
瑾妃和珍妃虽同为姐妹,但性情和相貌天差地别。瑾妃脾气极坏、长得矮胖;珍妃知书达理、端庄美丽。父母在为姐妹两人选嫁妆时,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姐姐瑾妃偏爱钱财,父母就陪嫁了很多金银首饰;妹妹珍妃喜欢读书,早先也告诉父母嫁妆只要书籍就可以了。但为了让小女儿的嫁妆不致过于寒酸,父母决定把这件翠玉白菜作为珍妃的嫁妆。
但谁知,霸道的姐姐瑾妃在得到满箱金银珠宝后,仍然不知满足,大吵大闹要母亲将翠玉白菜给自己。
懂事的妹妹珍妃不忍心看到父母为难,便主动将翠玉白菜从自己嫁妆中取出给了姐姐,此事才算了结。
还有一种说法是,珍妃带着翠玉白菜嫁进皇宫。后来被慈禧下令投井以后,瑾妃从珍妃房里将翠玉白菜偷出来据为己有并放在永和宫,这也只是一种说法。
瑾妃得到宝贝爱不释手,但因不通诗书、不懂翠玉白菜,竟暴殄天物将价值连城的宝贝种在珐琅花盆里,旁边还配着一株灵芝。
估计1925年人们在永和发现这等操作时,怕是差点笑破肚皮:这等清新脱俗之物,竟被养得如此世俗,闻所未闻啊。
后来,经历数十年战乱,这件翠玉白菜又经过多次辗转流离。国民党退守台湾时带走许多珍贵国宝级文物,这件翠玉白菜在65万件珍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一颗最闪耀的明星。
当时曾有消息传出说镇院之宝遭到毁损,菜叶上螽斯的一根长须断了一小截。有说是2013年在高雄展出时发生的,但照片证明至少1996年就已损坏。
后有研究人员认为,最可能是在1948年运送台湾过程中损坏的,因为从1966年和1972年的照片中就已发现翠玉白菜已是损坏状态了。
(翠玉白菜)
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共有3件翠玉白菜。
除了这件稀世珍品外,另1件翠玉白菜黄绿相接,高度约13.4厘米,菜叶上也有菜虫;
还有1件来自紫禁城南库,白菜中间有一个小洞,人们认为它最早应是用来插花的。
其实,除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3件翠玉白菜外,大陆也有翠玉白菜,1件在北京博物馆,1件在天津博物馆,但这两件相较于台湾博物院的那件稀世珍宝及另两件翠玉白菜而言,就显得默默无闻许多了。
但据说,世间还有一件更精绝、更顶级的“翠玉白菜”,至今下落不明,让人着实惋惜,那就是传说中慈禧手中的那件翡翠大白菜。
《爱月轩笔记》记载,慈禧死后随葬品中就有一件大型的翡翠白菜,绿叶白心,菜梗上刻着一只振翅的蝈蝈和两只红白相间的马蜂,可惜的是由于慈禧陵寝被盗,这件翠玉白菜就再也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了。
来看看台湾博物院的这件稀世珍宝-翠玉白菜~~
这件翠玉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从体积上看的确不算大,看过真实的翠玉白菜的人戏谑说,不像大白菜,像“娃娃菜”,但不管大小如何,它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翠玉白菜的原材料是一种半白半绿的翠玉,这使得当时的工匠不用过多地人为改变玉料,而是巧妙地借助玉料最初的色泽分布及色彩变化,雕出了这颗菜茎白嫩、菜叶翻卷,如同刚从地里拔出来的新鲜翠绿的白菜一样的翠玉白菜。
最令人叫绝、又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件翠玉白菜的白菜叶片上居然还有两只昆虫。大的一只是螽斯,小的一只是蝗虫,它们被雕得十分生动形象,见过的人都无一不惊叹工匠们的精巧技艺。
(翠玉白菜)
为何要雕刻螽斯和蝗虫呢?
一是螽斯和蝗虫都是田园中常见的、繁殖力极强的昆虫,用在此处更代表多子多孙的美好祈愿;二是白菜上有了两只环绕的昆虫,平凡中更显出生命力与活力。
螽斯和蝗虫本就在真实自然界,常与花、草和蔬菜为伍。不管是在东西方、古代或现代,艺术家们常用花、草、昆虫和白菜作为创作主题,它们是充满寓意的题材,故而一直受欢迎。
作为嫁妆而言,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和美好,昆虫象征多子多孙,祈愿儿孙满堂。
不管是从翠玉白菜的自然莹润、人为形制,还是象征意念来看,搭配非常和谐,成为一件稀世珍品也是当之无愧。
“黄金有价玉无价”。
玉器不仅历史悠久(在中国近8000年)、象征万物,而且极其珍贵,因其珍贵故而会“量材就质”地去打造玉器,而单就它的雕刻技艺来看,这件宝贝就已经价值非凡了。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清朝娶老婆有多难?女方不出嫁妆还要巨额彩礼?真的是这样吗?
1924年,宣统帝溥仪被正式赶出生活了十六年的紫禁城。京师六十万旗人一夜之间需要自谋生路。(1912年,清廷虽然宣布退位,但根据协定民国还要支付皇室王公的俸饷俸米和八旗士兵的饷银饷米,但已经不是定期足额的供给。直到1924年,彻底没了。)
王公贵族尚且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而普通的旗人早已走上了从典当到出租房子再到卖房,最后不得不租房的窘况。当年提起京师旗人就是“树矮墙新画不古,住家定是内务府,话大礼多动钱急,此人必是外八旗”。
小皇帝被赶出来,内务府自然也不能独存,而旗人失去了皇粮,再也无法动钱急了,话大礼多摆臭架子的毛病也有所收敛。最显著的就表现在旗人与民人通婚上。
溥仪
光绪年间,早已放开旗人与民人通婚(其实,清朝从没有规定旗人和民人不能通婚,很多民人的姑娘就嫁到旗人家庭,但旗人的姑娘很少嫁入汉人家庭),但当时的旗人与民人之间还是很少通婚。而此时旗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已经荡然无存,他们才放下架子与民人通婚。而京师中的富商巨贾也很想与旗人通婚(尤其与那些王公贵族之家),因为在他们心中,始终认为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并相信那些没落的王公府邸中的千金自有一种平民难以企及的高贵气质。
当时在京师阜成门内经营煤铺的山西人李昆生,就让自己的独子李罗坤娶了公爵府的千金马彩萍。当时的京师,只要一说酒行、煤铺、铁铺,皮货铺,油盐杂货铺,那肯定是山西人经营的。而其中又数酒行和煤铺生意最大。清朝时京师就有三宝之说,分别是黑煤、砂锅、老米饭。老米饭就是八旗兵领的老米(饷米),砂锅(不必多说),而黑煤就是从京师西边通过阜成门运到内城,所以京师九门之一的阜成门又被成为“煤门”。京师内城的住户都用煤烧火、烧炕,所以需求量相当的大。这也让以经营煤铺的李昆生生意相当红火。
李昆生在赚得盆满钵满后,一直向往过去王公贵族那种生活,不然他始终认为自己是“暴发户”。于是,他买了一座大四合院,有东西跨所,正房,后罩房,还有后花园。这还不够,他按照当时京师世家大族家的标配“天棚鱼缸石榴树,黄狗胖丫头”来布置四合院,所以他在家中栽种了石榴树,搭建了天棚,弄了鱼缸养了金鱼,最重要的是买了几条黄狗,还买了几名白白胖胖的使唤丫头。
即使这样,李昆生还是不满足,表面上虽然能达到王公贵族的排场,但本质上却还是差得很远。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让老李家的后代中流有王公贵族的血。而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或独子李罗坤献身。虽然当时王公贵族已经大不如前,但让自己的女儿为别人做填房(妾),尤其是民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所以,唯一能办成此事的就只有未婚的儿子李罗坤。当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十岁的李罗坤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听从父亲李昆生的。
而李昆生早已从媒婆那里知道了西直门附近马公爵府邸有位十五岁的千金,是府邸最受疼爱的老姑娘(老在旗人中是最小的意思)。李昆生也多方打听到马公爵府邸并不像其他的王公府邸败得那么快,府邸的排场还是相当的奢侈。于是,李昆生花重金让媒婆无论如何给撮合成。
当时那媒婆真是拿钱后没有说不成的姻缘,那嘴能把死得说活了。不论男方家男孩子长得如何,媒婆去女方家提亲时定会说:“某家有位小生,长得相当体面,白镜子儿,四方脸儿,胖胖儿的,身子魁梧,真是好模样儿。现在他父亲有某某差事或有某某生意做得相当不错,我可以落保,姑娘过去绝不能受气,您可以打听听,要是中意,等相看姑娘之后,定一个日子,您看看小小人儿。”当然媒婆如果去男方家又是另一套说辞。(在此不多说)。单说,李昆生让媒婆去了公爵府邸说亲后。公爵府邸并没有不满意,因为他们也知道李昆生在阜成门经营的生意相当大,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如果与李昆生家通婚并没有什么不可,毕竟旗人与民人早有通婚的,何况公爵府邸也江河日落,总有一天会坐吃山空,能傍上李昆生这样的富豪商贾之家,也是留有一条后路。
公爵和福晋考虑再三后,还是要先看看李昆生的儿子李罗坤再说。后来一看,李罗坤虽不像媒婆说的那样好,但长得也不赖。于是,两家愿意作亲,接着开始互换帖儿(男女生日时辰,找了算命批的,没有什么妨碍,是中等婚),这样两人就可以在一起,“合婚”也算成功了。其中,最高兴的就是李昆生了,和公爵府联姻可见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接下来的一件事却让李昆生发了愁。公爵福晋却派人对李昆生家人说道:“姑娘出嫁,公爵府不出任何嫁妆,并且还要他预备一万元作为彩礼。如果可以,一切过程都要按照旗礼进行。”
当时,这种“奇葩”的条件让谁也无法理解。因为当时都认为“姑娘就是赔钱的货”,意思就是姑娘出嫁,娘家需要出巨额嫁妆,一般富有的家庭,因为几个姑娘出嫁,最后都能把家里掏空。现在,公爵府不仅不出嫁妆,甚至还要巨额彩礼,这才把李昆生急得团团转。一万元对于李昆生来说并不是拿不出来,但在当时也确实不是一笔小数目(当时有人建了一座普通的四合院并置办了齐全的家具,总共才用了二千五百元)。
李昆生知道自己被公爵府“吃定”了,但为了能娶到公爵府的千金,他认了,一万元就一万元。接下来的事情很顺利,按照旗礼过程,选定好日子向女方家放定,之后在临结婚一个月前,男方过礼通信,又向女方家送了很多东西。临娶之日,女方家嫁妆出乎意料的预备了六十抬,有人就很纳闷,不是公爵府不预备嫁妆吗?而其实这些嫁妆都是李昆生为了面子偷偷花钱预备送到女方家的。而一万元的彩礼钱还是一分不少的进了亲家的腰包。
当把公爵府千金儿媳妇马彩云娶进家门后,李昆生虽然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但也是“大出血”,前前后后花了二万多元。就因为此事,之后李昆生总拿这事唠叨,最终被儿媳妇马彩云知道了。马彩云并没有埋怨公公李昆生,而是忌恨自己的阿玛和额娘。因为,在当时姑娘出嫁,娘家陪的嫁妆越多,姑娘在丈夫家越有面子,地位越高,有钱人都比着看谁的女儿出嫁陪的嫁妆多。而马彩云身为公爵府的千金,自己的阿玛和额娘居然一点嫁妆都没有陪送,甚至都是公公出钱置办的。
她实在想不通为什么,阿玛和额娘为何对老姑娘如此绝情。都说旗人家的姑娘性子烈,马彩云确实如此,居然一气之下下决心与阿玛和额娘老死不相往来。
清光绪青花留白嫁妆瓶价格怎么样
清光绪青花留白嫁妆瓶,真品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00左右;真品喜欢就可以当一个品种收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