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9位相术名家,个个都是狠角色,相面孔子是“丧家之犬”
相术在古代备受推崇,它将人的吉凶祸福与面貌、五官、骨骼、手纹等联系起来,对古人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需多的相术名家,他们在当时的 社会 威望极高。
一、姑布子卿
姑布子卿是相术学的开山鼻祖,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闻名于世,姑布子卿出生于郑国。自幼酷爱相术,他的相术法不同于一般相士对于相术,他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他觉得长相怪异的人实乃圣人,比如孔子,姑布子卿说他是“丧家之犬”的面相,但不妨碍他成为儒学大家。
二、唐举
唐举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相士,每天找他看相的人多如牛毛,他从一个人的外貌气色,就能知道此人的吉凶祸福,《荀子.非相篇》有云:“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从《史记》的记载中得知,唐举有两个关于相术的故事。其一,相李兑,曰“百日之内持国秉”。相蔡泽,曰“先生之寿,从今以往者四十三岁。”二者言发必中,果然灵验,于是,唐举名声更大了,最终成为相术界的权威。
三、许负
许负是秦汉时期的一位女相士,相传她出生时手握美玉,此美玉上有阴阳鱼转动不停。许负最著名的事迹有三,其一,预言薄姬会生下天子,其二,周亚夫会封侯,最终会被饿死。其三,刘邦能成大事。这三个预言最后都应验了,可见其相术高超,有《许负相耳法》、《五官杂论》、《听声相行》、《德器歌》流传于世。
四、袁天罡
袁天罡是唐朝著名星象学家、相士、预言家,著有《推背图》、《袁天罡称骨算命法》、《四弹子》等。传说袁天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曾预言了襁褓中的武则天会当皇帝,后来果真如此。根据《推背图》他预测了唐朝以后近两千年的 历史 事件。
五、李淳风
李淳风是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他著有《乙巳占》一书,将风划分为八级,是中国气象史上最早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预言的武氏称帝和安史之乱,准确度百分之百。
六、麻衣道者
在民间有一本流传了几百年的著名相书《麻衣相法》。这里的“麻衣”便是陈抟老祖的师傅,也就是麻衣道者,关于他的 历史 记载少之又少,但他在当时的影响却是举足轻重。《麻衣相法》就是将古代大部分相学整合在一起的汇编,却选用麻衣之名,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七、陈抟
张三丰的老师陈抟,是中国道教的代表人物,也是太极文化的创始人,他曾预言赵匡胤能做皇帝,后果真如此。一生著有《指玄篇》《先天图》《无极图》《易龙图》。
八、袁珙,
袁珙是明朝第一相术大师,是明成祖朱棣的宠臣,他精通相术,能力不低于袁天罡,据说他相人时只需夜里点燃两支蜡烛,借助蜡烛的微光,看人形状气色,结合其人所生年月。就能道出其人之生死祸福、并预测时间,百发百中。其著作多以“柳庄”命名,已成后世相术的重要参考书。
九、曾国藩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为官时以知人善任著称。他在知人识人方面,有着其独特的见解。他曾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看人识面的总结:“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为后世所借鉴。
曾国藩传记系列2——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
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萧一山《曾国藩传》,收录了“曾国藩及其幕府人物”一书的内容,作者是李鼎芳。
网上找不到李鼎芳的详细资料,在古籍网上看到1946年就出版了这本书。
该书的语言风格与萧一山一样,都是早期的白话文,估计是和萧同时期的人物。
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门客,那时贵族们养士成风,战国四公子号称食客三千。
比较有名的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荆轲,“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豫让,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的毛遂,弹铗而歌的冯谖,还有帮助窃符救赵的侯嬴、朱亥,以及鸡鸣狗盗的那两位先生。
古时称“门客”“食客”,本文中称“幕府宾僚”或“幕宾”。宾也好,客也好,都说明与主人不是体制内的上下级关系,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雇佣关系,类似于朋友、下属兼而有之的关系,没有那么严格的约束。
如李鸿章,与曾国藩发生争执后,说不干甩手就走。当然后来曾国藩一伸橄榄枝,说回来也就回来了。
给曾国藩当幕宾真是件幸运的事,他对宾僚培养提携,不遗余力,“幕府中往往有名臣大将出焉”。
大名鼎鼎如李鸿章、左宗堂,其他省长、市长的一大堆。
曾国藩对人才不是单纯的提携,首先是培养、历练。
比如他见李鸿章有些恃才放旷,便有意敲打他。
曾国藩每天早上6点与宾僚们一起吃早饭。李鸿章贪睡,不想过来,有一次推托自己头痛。
结果一会儿一个仆人过来催,一会儿又来人催,说人不齐就不开饭。李鸿章没办法,赶紧披衣服过去。
吃饭的时候曾国藩一句话没说。吃完了,严肃地说:既然来这里,有句话必须说,这里所推崇的,“惟一诚字而已”。李鸿章吓得再不敢了。
后来李鸿章自己当了大官,每天早上仍然是6点起床,起居饮食做事很有规律,可见曾国藩对他的影响。
当然,帮助是相互的。曾国藩能成大事,“亦即由于其幕府宾僚之群策群力互助建功也。”
没有宾僚的劝说,他可能就不会出山了;没有宾僚的相救,他可能早就死了;没有宾僚的出谋划策、鼎力相助,他纵然是三头六臂,也完不成这丰功伟绩啊。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凡夫俗子,来这世上走一遭,能有一两知己,三五朋友,那也是事业、生活之一大幸事啊。
关于曾国藩湘军人物,有哪些详细资料?
曾国藩,任何一位对历史人物有所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名字。确实,曾国藩身上的“名头”太多了,如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等各种“家”,更是晚清中兴名臣,有旷世救国之功绩,身后更是谥号“文正”(乃文臣第一谥)。曾国藩一生,可圈可点之处太多了,值得后人学习之优良品质就更是不胜枚举。他生前留下的家书、日记等文字,不但成为重要史料,更被后世之人用作为人处世之标杆。
曾文正公一生可以歌颂之处太多,笔者只能摘择其中之一与读者朋友共勉之。一起学习一下,曾国藩逆流而上之精神。
成功之路总是荆棘密布,尤其是对于出身平平之人,荆棘之利则更为甚之,这也是世间能够达到“成功”之成就的人,如此寥寥之原因。然而,曾国藩用亲身事迹为我们后人诠释了,普通人能够成功所需具备的各类品质,而众多高贵品质之中,又以锲而不舍,逆流而上更为第一要义。
图1 曾国藩(1811年-1872年)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以及各类文字自述中,都说自己天资十分一般。这话并不全是谦虚,曾国藩一生之经历以及为人处世之风格,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他老人家确实并不是一位头脑思维十分敏捷之人。比如说,这科举第一阶段——秀才,他就前后考了七次,前六次都是他父亲和他一同赶考,父亲并非是陪考,而是父子俩同上考场。曾国藩第六次考秀才落榜,但是他的父亲曾老童生终于脱胎换骨“高”中秀才。
对于曾国藩来说,父子俩总算有一位考上了,多少是个安慰,但是让他比较受打击的是,他的试卷竟然成了反面教材被公布于众,主要问题是文理浅显,供今后考生们参考以引以为戒避免之。这让曾国藩自尊心倍受打击,但是曾国藩那股子愈挫愈勇的劲头,这会儿发挥了作用。
曾国藩清楚雪耻唯一出路就是成功,这一次曾国藩在原本刻苦用功的基础上,又积极总结以往学习之法的不足之处。他发现,自己之前学习多为死记硬背,事倍功半效率极低,且不能掌握精髓,所以,曾国藩积极改进了学习方法。茅塞大开的曾国藩果然不负众望,在他人生第七次秀才考试中,终于拿到了“秀才”资格文凭。通晓其理的曾国藩似乎一发不收,在次年举人考试中,又中!看过《范进中举》的朋友都知道,中举难度系数很大,曾国藩居然来了个“连捷”。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图2 科举制图解
上文是曾国藩科举之例,终于顶住各种压力,以一个漂亮的“连捷”来一雪前耻,所以人之潜能往往就是在迫于压力情况下而迸发出来。下面这个例子更能说明这一事实。
众所周知,曾国藩一生最大之功绩就是创立湘军,并且帮助清政府剿灭了太平天国,又让大清王朝延续了半个多世纪。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在曾国藩创立湘军之初是何等之艰难。
咸丰皇帝上位伊始,大清王朝就是内忧外患之局势。咸丰元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本就是广西地区一些百姓因受到“邪教”蛊惑,组织的民间暴乱而已。出人意料,竟成燎原之势,“邪教”组织愈发壮大而不可收拾。咸丰二年之时,太平军就席卷广西而进击两湖,而且开始东转大有侵袭江南之意。由于国家正规部队绿营兵战斗力低到能让人下巴着地之程度,基于根本无法有效抵御太平军之客观事实,咸丰皇帝决定效仿其祖父嘉庆皇帝发动地方团练以挽回颓势。此时,曾国藩正因母亲去世在家丁忧赋闲,曾国藩就被咸丰皇帝提名以在籍侍郎之身份组织地方团练,配合地方军队剿灭太平军,当然,同时被皇帝点名的官员有三十几个之多。
图3 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丰皇帝
起初,曾国藩对咸丰皇帝的旨意并不“感冒”,原因是曾国藩对咸丰皇帝是比较失望的。原本,咸丰皇帝御宇之初颇有焕然一新之风,曾国藩更是对这位年轻皇帝寄予厚望,认为新皇帝可以一改道光朝之沉沉暮气,没想到,咸丰皇帝三分热血之后便也说多做少。曾国藩大有不再“伺候”之意思,因此接到谕旨曾国藩并没打算出山。
曾国藩全书的人物介绍
曾国藩(1811-1872年),原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他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曾国藩的识人术
《曾国藩年谱》里记载有这样一段话:
江公素以任侠自喜,不事绳检。公(曾国藩)与语市井琐事,酣笑移时。江公出,公目送之,回顾嵩焘曰:"京师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曰:"是人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时承平日久,闻者或骇之。
乍一见面,即预料别人必将建立功名,而且又会死于节义,不光是听者不信,就是江忠源本人要是听了也会大吃一惊。当是时,谁也无法预料到会有太平天国这种战事发生,此时离太平天国造反尚有数年之遥。若干年后,曾国藩的这番预言竟然都一一应验。
再举一例。曾国藩在见到恭亲王奕欣之前,曾看到一张他的照片,曾氏就对他的幕僚说了这样一番话:此人倒是一个翩翩美少年,可惜举止略微轻佻了一些,看来难以托负重任;身处周公之位,却无周公之望。还有一回,曾国藩的门生李鸿章带三个人来见曾氏,曾从外面回来,目不斜视三人,坐定,李鸿章请老师派此三人的工作,谁知李刚开口,曾国藩便径直把三人的工作分派待定。原来曾国藩只看他们的面相即已知他们各自所长。据载,曾国藩对"相术"颇有研究,并且总结道:斜正看鼻眼,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主意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全在言语中。
曾国藩识人有术,如今也渐为世所公认。那么,他识人凭的是什么呢?
曾国藩识人之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点:一是他深知人物心性才情变化的九大征状。"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哪九征呢?"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这实际上就是九种识相之法。观神识人,可以辨别他的忠奸贤肖;观精识人,可以看出他是否聪明;观筋识人,可以识出他的胆量;观骨识人,可以知道他的强弱;观气识人,可以发现他是否沉得住气,是否具有临危不乱的素质;观色识人,可以知道他的情绪状态,厚道之人,气色温和柔顺,勇敢之人,气色刚毅,聪明的人,气色豁达;观仪识人,可以识其修养高低,"端庄厚重是贵相";观容识人,可以识其内心品质;观言识人,可以判断其性格,所谓言为心声,性急之人,说话爽快;性柔之人,说话平缓。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