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相学:忽悠西方人的摸骨看相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美国发明家爱迪生……这都是当时的大名人。有趣的是,他们都曾经是一种伪科学的忠实粉丝。这种伪科学就是十九世纪前后在欧美盛极一时的摸骨看相——颅相学。
颅相学的创立者高尔,是一位维也纳的医生。在学生时代,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一些没有他聪明的学生总能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
后来他突然想到,这些同学的头都很大,眼睛都往外鼓。高尔认为这意味着眼睛后面的大脑区域是掌管记忆力的,而记忆力很好的人这个区域就非常发达,于是就把眼睛挤得鼓了出来。由此他进一步想,或许每一种较高级的能量都取决于大脑皮层的某个特定区域或者“器官”。
为了验证这个“理论”,高尔开始到处寻找“证据”。说来也怪,当他开始寻找证据的时候,他发现到处都是“证据”。当时,高尔和一位名叫斯伯茨海姆的年轻医生一起检查了好几百位病人、朋友、犯人的头。高尔用来进行分析的装置十分简单,就是一顶纸帽,纸帽里 有不少小针,把它戴在头上时,颅骨表面的突起就会使这一部分的小针刺破纸帽。
最终,高尔和斯伯茨海姆认定了好色区、仁慈区、好斗区、威严区等等。高尔画了一张有27个区域的颅骨图,每个区域都代表一个“器官”或者皮质层,某种特别的功能就位于这些地方。那些某种特征很突出的人,相应部位的颅骨就会凸出。1819年高尔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颅相学著作。
在当时,颅相学极大地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因为无论何人,最希望却又最不易了解的就是人的大脑。而颅相学则提供了一种十分“科学”和简便的方法,再加上高尔和他的弟子的起劲儿宣传,这种“科学理论”在欧美迅速家喻户晓。
1832年,斯伯茨海姆应邀赴美国访问,他四处发表演说,兜售颅相学的“科学理论”。所到之处,受到了上至政府高官下至贩夫走卒的顶礼膜拜,人们迫切希望从颅相学中获得实用知识。很快,在纽约市,颅相学“诊所”在百老汇一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各路“颅相学大师”闪亮登场,在美国各地巡回“摸诊”。“大师”们通过摸脑袋来判断出人的心理和智力特征,进而给出“权威意见”。
比如,有一个学生颅骨上的“破坏区”比较发达,“大师”就建议他去当外科医生;后脑是集中了慈爱、友情的区域,有位女士后脑部位相当发达,“大师”就认为她是一位善于交际、注重感情的人,而事实上也差不多。颅相学在当时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关颅相学的小册子、书籍满天飞。当然,“颅相学大师”们个个眉开眼笑,赚了个盆满钵满。
人们很快就把颅相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在欧美的学校、警局、监狱和医院里,到处都能见到颅相学家忙碌的身影。颅相学在教育领域影响非常大,很多人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长成理想人物,就按颅相学的阐述,用木板和布带把婴儿头部捆扎成相应的形状。颅相学家认为有些人犯罪正是因为大脑掌握暴力的部位过于发达,于是一些司法人员就用特制的工具来按压这些凸出的部位以消除其暴力倾向。
一些名人正是在这时“中枪”的,其中最突出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按照颅相学的理论,他应当是一切官能良好。对此,他颇为自豪,就把一张他头部颅骨的图表出版了5次。他的名作——《草叶集》中充满了颅相学的术语。评论家们多年来对于惠特曼的一些手稿中反复出现的“16”和“164”一直迷惑不解,后来才发现原来16和164竟然是一本当时流行的颅相学著作中的两节!
在颅相学泛滥的时候,一些严肃的科学家开始发表不同意见。给颅相学致命一击的是法国生理学家弗楼伦和解剖学家勃洛卡。弗楼伦对高尔粗制滥造的方法非常愤慨,决定以实验方法来进行驳斥。比如,他切除了一条小狗的“好色器官”后,狗失去的是有顺序的移动能力,比如它本想向右转的时候却转向了左边,而这与好色与否根本没有关系。勃洛卡则于1861年在法国碰到了一个不会说话的人。这个人六天后不幸去世,使勃洛卡有机会研究他的脑。结果勃洛卡发现,他的大脑受损区域与颅相学的说法完全不同。
也许是颅相学家们知道自己是在玩虚的,所以当严肃的科学家发声以后,他们集体沉默了,而且沉默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快。人们惊讶地发现,大量的颅相学的学术团体似乎一夜之间从人间蒸发!此后,颅相学这门伪科学,除了偶尔有游方算命的人还谈论它,几乎已完全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不过,这门伪科学倒也有其功劳,正是它的胡编乱造促使严肃的科学家开始实验,以便对人脑的功能分区做深入研究,这大大促进了人类对自己大脑的认知。颅相学的祖师爷高尔如果泉下有知,对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结果又会做何感想呢?
摸骨、看相、寻找遗传密码……何以追溯人类祖先家谱?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栗静舒(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你的家里,是否有一本泛黄的家谱?里面记载的许多名字虽然陌生,但其承载的个体与你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
普通人的家谱往前追溯三五辈,就往往让后人感到复杂难辨。那些古人类学家,纵跨百万年甚至更长时间尺度,横览扑朔迷离的亲缘关系,仅凭一些散落的残骸断骨,又如何编写人类祖先的"家谱"?
化石保存至今,往往被复杂的埋藏过程改造得支离破碎,所以研究者获取到的多是零星的人骨片段,诸如几颗牙齿(中学 历史 教科书开篇提到的元谋人,实际上就是根据两颗牙齿而命名的),胳膊或者大腿骨,脚趾头,手指头……对于化石的观察、种属与部位鉴定、测量与比较,是研究人类遗骸的第一步。
据说,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有个习惯,常常在兜里揣几块人类化石,反复地摸索与感受,以增进对古人类骨骼的了解。虽然现在的学者不再被允许将化石揣到兜里,但是识骨寻踪的基本功训练绝不可免。如果连人和动物化石都傻傻分不清,是大腿还是胳膊的问题也没弄明白,那么何谈下一步的研究。
当然,如果足够幸运地发掘出完整的遗骸,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完成第一步了。可惜天公不作美,这种送分题出现的概率很低,不论是我们所知的北京猿人化石,还是人类的"老祖母"——南方古猿露西的化石,都是古人类学家们在长期野外调查与发掘中,找到碎片才拼出来的相对完整的遗骸。
有时候,仅仅找到头骨,也足以让古人类学家们欢呼雀跃,因为 头骨蕴含着其他部位难以比拟的丰富信息。 看面相就能找到很多信息:比如面相是像现代人类还是更像猿类,头骨是否浑圆,脑容量有多大,牙齿是否原始,等等。而高分辨率工业CT技术、3D复原、几何形态量化各个微小解剖部位等手段,使得古人类学者从头骨中获得了更多的形态数据。之后,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就能绘制出人类祖先的系统发育树。
但是,通过这种方式绘制出的家谱,存在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万一有些古人类,只是长得显老呢?
2015年,一个古人类研究团队宣布,在南非找到了当地最早的古人类——纳莱迪人(Homo naledi),因为纳莱迪人具有许多原始古人类特征,比如较小的脑容量与南方古猿的相当,研究者推测这些古人类的生活年代距今约300万年。
两年后,综合光释光、古地磁、铀系等多种测年法得出的年代数据,却让大家大吃一惊,距今300万年的纳莱迪人实际上只有约30万年的年龄(距今约33.5万至23.6万年)——纳莱迪人并不是南方古猿的竞争对手,而是尼安德特人的邻居。由此可见,仅仅根据面相判断发现的头骨是原始还是现代,是无法真正得知其所处的演化位置的。毕竟,长得显老,也不是纳莱迪人的错啊!
再比如在30万年前的非洲大陆,一些原始人类的头骨和早期现代人头骨的解剖学特征有一定的关联,可以说同时具备"原始"与"现代"的特征,而古人类学家也很难真正找到令人信服的、可以统一区分的标准。不仅如此,实际上在人类演化的各个阶段,比如处于直立人至智人阶段大多数古人类化石,都难以根据其骨骼形态特征而判断谁古老、谁年轻。
所以说,再高级的摸骨、看相,也是远不够的。
如上文所言,测年结果改变了纳莱迪人的演化位置,也正是因为年代不清楚的原因,导致学术界对很多标本的重要性都存有疑问。古人类学家高星曾说过, "年代的准确性,对研究不同地区的古人类间的演化过程、时序和迁移路线等方面,可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获取年代数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古人类研究中,能够获取到的年代一般分为 "绝对年代" 和 "相对年代" , 绝对年代一般指直接在化石上测得的年代。 但考虑到古人类化石的稀有性,很少会有学者慷慨地拿出标本让年代学家打洞磨粉(取样)。虽然舍不得人骨"套"不到信服的数据,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们仍会选择更为保守的"相对年代"。
相对年代的测定,包括对化石出土的层位,和化石一起出土的哺乳动物、文化遗物,化石中填充的沉积物等进行测年。 正是因为用来测年的对象不同,往往会出现一个遗址、多个年代数据结果。同时,由于测年技术的不断改进,很多古老的遗址,也常常出现出时而老、时而新的年代数据。
北京猿人遗址发现于1921年,算是最早发现于我国的古人类遗址,但直至今日,仍然不断地有新的年代数据刷新之前的记录。2009年《自然》杂志就曾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一个新的年代数据(距今约77万年,在此之前一般认为北京猿人遗址距今约50万年),将北京猿人置于"一个更冷的新年代",对北京猿人的耐寒能力提出了挑战。
同样在1921年,非洲首次出现了古人类的踪迹。一群矿工在赞比亚布罗肯山发现了一个原始的颅骨,后来被命名为卡布韦人。古人类学家根据其头骨以及后来发现的人类骨骼,将其归入海德堡人。而学术界认为,海德堡人可能是欧洲尼安德特人与非洲现代人最后的共同祖先。
近日,《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公布了最新的年代数据。不同于"变老"20万年的北京猿人,卡布韦人"年轻"了20万年(距今约32.4-27.4万年,在此之前一般认为距今约50万年)。
也就是说,以卡布韦人为代表的这一支海德堡人,曾与智人祖先、纳莱迪人、尼安德特人等,同时出现在非洲南部?那祖先这一假说,岂不不攻自破?卡布韦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基因检测,可谓当今家喻户晓的亲子鉴定黑 科技 。 如果说近二十年来,是哪项研究彻底改写了许多古人类演化故事,非古DNA研究莫属。David Reich在《人类起源的故事》中,甚至将古DNA研究视作继碳十四测年之后的第二次考古学科学革命。似乎只要能提取到DNA信息,很多关于亲缘关系的问题就有了答案。
根据基因研究,学术界提出"非洲多地区起源说(African multiregionalism)",即在40万年—1万年间,由于气候原因,非洲大陆被分割成不同的生态区域,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种群的人常常处于半隔离状态独立演化,并产生基因变异;但是隔一段时间,这些人群就会在交界点上发生基因交流,频繁的基因交流最终产生现代人类。2020年年初,有研究团队在现代西非人基因组中,发现平均有6.6%到7%的古老基因来自一种"幽灵"古人类群体,这个群体可能就是当初人群基因交流的证据。
而在关于卡布韦人的研究文章中,研究者也不免猜测,和智人祖先、尼安德特人、纳莱迪人等古老人群生活在同时代的卡布韦人,也许就属于这样的"幽灵人群"。
不过, 古DNA信息极容易被降解,如果降解到一定程度,再先进的DNA测序手段也无法检测。 距今约700—900万年左右,人与猿就走到了揖别的岔路口,但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古老DNA证据,也不超过40万年。
2019年,《自然》发表一篇题为《DNA,请挪步:轮到古蛋白登场揭示人类史了》的报道,似乎带给了学术界新的希望。
同样保存了遗传密码的古蛋白质,似乎比古DNA更加稳定,能够保存的时间更久,留下来的概率也更大。古生物学家们甚至在距今1.3亿年前的始孔子鸟羽毛化石中,发现了保存至今的角蛋白。难怪有些乐观的学者们认为,未来,古蛋白质组学有希望解锁整棵人类演化树。
从利用古蛋白在骨骼碎片中寻找人类骨骼、鉴定人类遗骸性别,到仅仅凭借蛋白质序列,就鉴定出夏河丹尼索瓦人,再到从距今180万年格鲁尼亚的德马尼西人遗骸中提取到古蛋白序列,看起来,古蛋白质研究确实势不可挡。
2020年4月,《自然》再次发表了参与夏河丹尼索瓦人鉴定工作的Frido Welker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此次被研究的先驱人(Homo antecessor),一般被认为是最早到达欧洲西部人科成员。根据曾经对骨骼、牙齿形态的研究,研究者认为先驱人既与尼安德特人有相似点,同时具有部分早期现代人的特征,这导致无法判断先驱人与直立人、尼安德特人以及早期现代人的关系。
而在新的研究中,研究者不但在牙齿中提取到了古蛋白组信息,并且将蛋白质序列与来自格鲁吉亚的直立人、现代人的同类蛋白质进行比较,进而将先驱人放置到人类演化树上相应的位置,即先驱人是后来中晚更新世的古人类——包括现代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沃人——的一个关系亲密的姐妹谱系。
但是不置可否的是, 古蛋白研究和测年技术、古DNA研究面临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对标本的破坏性。 同时,蛋白种类繁多,序列及其结构较DNA也更为复杂,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困难重重。例如,蛋白质不能够像核酸序列一样扩增,故检测灵敏度有限,对样本中蛋白含量要求较高。此外,对于降解较为严重的样本,很难得到完整的肽段信息用于测序。
不过,我们也看到,化石本身并不具有智慧,只有靠着一代代学者对这些牙齿和碎骨进行多学科分析、多角度 探索 ,我们距离人类祖先图谱的完成、距离人类演化的真相才能越来越近吧。
参考文献:
1. Wu X J, Crevecoeur I, Liu W, et al. Temporal labyrinths of eastern Eurasian Pleistocene huma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1(29): 10509-10513.
2. Berger L R, Hawks J, Dirks P H G M, et al. Homo naledi and Pleistocene hominin evolution in subequatorial Africa[J]. Elife, 2017, 6: e24234.
3. Shen G, Gao X, Gao B, et al. Age of Zhoukoudian Homo erectus determined with 26 Al/10 Be burial dating[J]. Nature, 2009, 458(7235): 198-200.
4. Grün R, Pike A, McDermott F, et al. Dating the skull from Broken Hill, Zambia, and its position in human evolution[J]. Nature, 2020: 1-4.
5. Reich D. Who we are and how we got here: Ancient DNA and the new science of the human pas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6. Henn B M, Steele T E, Weaver T D. Clarifying distinct models of modern human origins in Africa[J]. 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development, 2018, 53: 148-156.
7. Durvasula A, Sankararaman S. Recovering signals of ghost archaic introgression in African populations[J]. Science advances, 2020, 6(7): eaax5097.
8. Warren M. Move over, DNA: ancient proteins are starting to reveal humanity's history[J]. Nature, 2019, 570(7762): 433.
9. Welker F, Ramos-Madrigal J, Gutenbrunner P, et al. The dental proteome of Homo antecessor[J]. Nature, 2020: 1-4.
10. Pan Y, Zheng W, Moyer A E, et al. Molecular evidence of keratin and melanosomes in feathers of the Early Cretaceous bird Eoconfuciusorni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6, 113(49): E7900-E7907.
11. Chen F, Welker F, Shen C C, et al. A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denisovan mandible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J]. Nature, 2019, 569(7756): 409-412.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在相学上,眉压眼的女孩会怎样
“眉压眼”,其本身包含“眉”和“眼”两个主题。其中“压”虽然是动词,但是主要是表述眉毛和眼睛的近这一点。所以不忌讳眉压眼,可以从“眉”和“眼”两个主题去考察。 大致情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眼深不忌眉压眼 何谓眼深?就是眼睛向里凹进去。为何眼深就不忌眉压眼?这主要是眼睛的作用,而与眉毛无关。眼睛深,眉来压,眼睛就深而避开了,比如挖了了陷坑,躲了过去,不和你眉毛一般见识,所以眼睛深,往往不忌眉压眼。实际性格表现也不太容易起争执。有时眉骨高,也会显得眼深,这里有个区别:眼深和眉高是有区别的,眉高有时也会显得眼深,但实际是眉高,不是眼深,所以眼深是眼睛往里凹,眉高是眉骨向外突,眉高的,脾气更暴躁,更易起口舌,也不能避开眉压眼的表现特征。眼深多城府之人。 那么眼深不忌讳眉压眼的易理为何?其实就在阴阳五行之中。 二、眼有神不忌眉压眼 何谓眼有“神”?何谓无“神”?“神”其实分很多种,有显露之神、有暗藏之神;有正“神”有邪“神”;有正中带邪,有邪中带正;有光亮之神,有无光之神;有恒久之神、有短暂之神;所以不是说眼睛亮就是有神,尤其一些女子,看起来眼睛亮亮的,但不是说就是有神;也不是眼睛无光就是无神。神不是光,但是和光有些联系。 神和近视不近视也没啥关系。近视眼也可以有神,不近视也可以无神。 “神”也有强弱程度高低之分。 “神”为相学中的高级想法,可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也。 但是比较简单的一种“神”,大致就是如一个成语描述的,眼睛“炯炯有神”,往往眼睛明亮而似含精光,看人如霹雷闪过,令人感觉其精气神充足,类似武林高手;如果其眼光偏邪,则眼光闪过,似寒风扑面,令人不寒而栗之感。此为“神”之大致一种。 眼有神之不忌眉压眼,和眼深之不忌眉压眼,乃有本质区别。眼深是眼避眉,眼有神则不避,乃以“神”来负担“眉”,比如外敌入侵,眼深则为眼遁之,眼神则为眼以精兵敌之。 故眼神充盈者,不忌眉压眼。多为贵人之象。 三、眉清秀不忌眉压眼 此为从“眉眼”两个主题之 “眉” 着手。 眉越是粗、壮、杂、乱、浓、密,这越忌压眼,眉毛如果清、秀、细、疏、整齐,则越不忌讳眉压眼。 如上所述,比如眉毛带兵来入侵眼睛,眉毛稀疏,代表兵少,眉毛整齐清秀,代表来者是友非敌,所以不忌。 眉毛本身之看法,大致有如下几种:1. 粗细2. 浓淡3. 上下4. 长短 5. 曲直 6. 聚散 7. 美恶 8. 眉骨 所以相学之道,条件也是多而复杂,需要综合来权衡,方能应证准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