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后嫁妆钱具体怎么处理呢?你知道吗?
在我国结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结婚前有一些列的事情,对于男方女方来说都需要做准备,比如说在结婚之前女方就会准备一些嫁妆钱。那么在结婚后嫁妆钱怎么处理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国家。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着一系列的步骤,对于结婚证重要的事情来说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说现在比较流行的婚前财产,作为一个中国人,平时你应该听说过嫁妆这个东西吧。那么一般在结婚后嫁妆钱怎么处理呢?嫁妆一般是女方的陪嫁,是在结婚之前,女方要为男方准备的一份礼物。现在无论是民间习俗还是法律规定,嫁妆都是女方的私有财产,不是两个人共同的,所以嫁妆是一般由女方处理。
上面我们已经了解到,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民间还是法律规定,嫁妆都是女人的私有财产,婆家以及新郎是无权干涉的,一般嫁妆是女方父母给女儿保底的钱和物品,其实嫁妆还有一层含义就是为了不让婆家瞧不起女儿。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些人的嫁妆会准备的越来越多。嫁妆的多少同时也代表了一种对女儿的感情,因为自己的父母不希望女儿在婆家过得不好,所以就希望多给一些东西给女儿。
上面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嫁妆是一个什么东西,以及它的含义。在结婚之后嫁妆钱怎么处理的呢?
1、首先,如果对方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一般来说有可能会用嫁妆来来作为买房或者买车的资金。
2、除此以外。男方和女方在结婚以后还可以选择将结婚的嫁妆钱用来存着,避免防止在结婚之后有什么事情非常着急要用钱。
3、其实还有另一种情况,对于有的人来说,嫁妆钱还可以用来作为孩子的上学费用。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以对结婚之后嫁妆钱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嫁妆钱对于不同经历情况的人来说,用法也不一样。总之,不管是怎么样,如果是结婚后的嫁妆钱都是一种共同财产,是需要两个人都同意才能够用的。因为在结婚后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用到钱的,所以每个人对于结婚以后得嫁妆钱都要有一个好的打算。
结婚嫁妆怎么拖
你好。结婚拖嫁妆,在结婚当天,都是嫁妆出门了,新人再出门的,这是我们这边的习俗。要以你们当地的习俗为准。
婚礼接亲流程
参与婚礼接亲流程运行的人员分工
总管:负责婚宴现场总体指挥协调。例如:同酒店方面加减席位避免浪费和预算外开支;同婚庆公司方面协调可能突发的程序变化。由于婚礼当日会有很多现场结算的项目,建议后期结算也由此人担当。
现场接待:负责客人的接待及领位引导,该组至少需要二人,帮忙发放喜糖等。
物品主管:负责保管换衣间的钥匙,看管好提前放入酒店换衣间的烟酒糖及新人礼服等。婚礼当天早上安排酒店服务人员将糖烟及干果摆盘。在典礼结束后新人准备敬酒前,安排好酒盅、托盘及敬酒敬烟、火柴等。
行程总管:负责接亲过程车辆指挥,客人的乘车安排,与新房及酒店的联络。婚宴过后协调物品还送,新人家属乘车返回等事项。
新房联络人:车队快到新房时组织施放礼花(物业允许的情况下)及准备桂圆莲子汤。
新人助理:男女各一人,全程陪同新人充当伴郎伴娘的角色,给新人提供婚俗指导和细节的服务。
化妆造型师:提供婚礼全程的跟踪服务,提供首饰化妆品。
摄像师:负责从婚礼当日新人出门开始至下午外景结束的全程拍摄,传统婚俗的指导,及现场气氛的协调。
婚礼摄影:提供婚礼全程拍摄,电子像册制作。
投影仪1台:给新人迎宾时播婚纱相册,开场时播新人识开场视频。
酒店提供:音响,桌面及宴会厅服务。
喜庆物品的采购准备
一、酒店所需物品
1.手持彩礼花10支(1米或80厘米长,在购买时一定要选购正规厂家的产品(城隍庙就有卖),保证质量和安全),在新人出门时释放,热闹喜气。
2.造型鲜花2盆,在房间内摆放,美观又香味芬芳。
3.给小孩子准备好小面值人民币的红包若干,备用。
4.新娘的婚纱及配饰,新郎的礼服等,新人的化妆师会提示准备。
5.客桌席卡。
6.主婚车、副车、摄像车的联系。
7.花车装饰(包含:手捧花1束、胸花7朵、腕花1朵、付车拉花、双喜(根据车数核对等)。
二、新房所需物品
1.手持彩礼花10支(1米或80厘米长,在购买时一定要选购正规厂家的产品,保证质量和安全),在鞭炮放后,新人下车时释放,热闹喜气。
2.大枣、花生、桂圆、莲子各2斤,完成“早生贵子”的婚俗,摄像师指导使用。
3.造型鲜花2盆,并在房间内摆放些婚品小装饰给摄像摄影师拍摄。
4.大喜字5个(小区入口2个、门洞2个、大门1个)、小喜字N对(窗户和镜子)。
5.桂圆莲子汤若干,提前有专人准备,新人同家人一起享用。
婚前基本准备
1.草拟客人名单;确定伴郎、伴娘,确定主婚人、证婚人,成立婚礼筹备组:制定人员名单,任务分工。
2.制定任务表格,以备任务完成情况。
婚前筹备
1.就婚礼筹备计划与父母沟通(必须的)。
2.与婚礼筹备组人员沟通。
3.发喜帖给亲友/电话通知/网络发布通知。
4.再次确认主、证婚人。
5.及时反馈亲人受邀信息(对于重要人员/亲友再次确认)。
6.结婚物品采购:新家布置用品;家电、家具选购;床上用品;新房布置物品(彩色气球、蜡烛、彩带拉花、装饰花瓶等)及各种婚礼用品/喜品(喜碗、子孙桶、喜娃、礼单、喜字、红包、喜帖、签到本、礼花等)。
7.新郎新娘婚纱礼服订制及租赁(款式、尺寸确认)。
8.结婚戒指。
9.新娘化妆品(皮肤过敏情况下)。
10.烟、酒、饮料、喜糖订购。
11.糖、花生、瓜子等(婚宴当天摆放在各个席位上待客)备注:个别高档酒店不允许摆放带壳食品请酌情更换其他代替(如葡萄干、香蕉片等)。
12.新郎新娘形象准备:新娘皮肤保养/新郎修剪头发。
13.婚纱影楼挑选确认:拍照/选片/冲印。
14.打扫清洁新房,着手布置新房。
15.婚宴预定及确认:估计及后期再次确认来宾人数;酒席桌数估算及后期确认;确认酒席菜单、价格;确认酒店音响效果及酒店台型图:与酒店协商进场费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是由客人支付。
16.与婚庆公司确定当天服务项目(司仪/化妆师/摄像(台数/机型)/摄影及婚礼督导等应及早确认以防后期优秀人员缺乏);确定布置方案,婚礼前一周必须确认。
17.确定婚车数量(以双数为准6--12辆)及预定婚车装饰时间地点。包括行车路线图,打印成品,每个司机手上都要有一份。
18.确定婚礼当天婚车行进路线,最好走一遍估算当天大概要花多长时间。
19.调换崭新钞票(包门缝钱),最好去银行换新钱。
婚礼接亲流程分配
一、分工及岗位职责
1、总管:负责总体指挥协调及指导各项工作。
2、主管:负责布置现场、联络沟通、调度协调各项工作。
3、文书:负责协助总管、总协调做好事务性的工作,书写好喜宴安排、桌牌、喜礼薄、致词等各项文案。
4、车辆负责人:负责全程车辆调度,新人、客人的接送;负责全程迎亲引导,提前实地安排、印证路线。
5、主婚人:致词,证婚人:负责宣读结婚证书并致词。
6、物品主管:负责送到酒店的各类物品的人员,安排工作人员用餐。
7、鞭炮主管:负责鞭炮的准备,迎娶、开席等放鞭炮、彩带、工作安排及与礼炮燃放人员的沟通,协调联络两方燃放时间及补缺工作。
8、酒店主管:负责协调工作与物品主管协作摆放烟酒等工作。
9、酒店迎宾主管:负责桌位的摆布,客人的入席分布及接待工作。
10、新房迎宾主管:负责新房的布置,迎新亲,招待宾客吃果茶。
二、新郎方准备事项
1、与双方家庭及新人沟通是否对婚庆有传统婚俗或其他要求。(重要)
2、根据婚庆的规模,预定酒店、确定婚宴。
3、根据接亲的人数,预定婚礼用车,并确定花车。
4、列出需邀请人的名单,书写、发放请帖。婚庆6日前确定,需知姓名、辈份,安排喜宴座次。
5、确定当天的扎花车时间、手捧花、新郎、新娘、伴郎、伴娘、双方父母的胸花,新娘的手腕花、副车拉花、双喜。
6、预选形象、气质、身高较佳的未婚金童、玉女各一人,确定摄影师、燃放烟花等工作人员。
7、备四彩礼:烟、酒、糖、茶。
8、提前选择婚车及新娘路线,来回不能走重路,并实地印证,测算好时间。
9、新郎父母预备新娘改口红包一份,伴娘红包各一份,车辆所需红包、礼袋,并提前包好。
10、结婚当日在新房摆果茶两桌(男女新亲各一桌),每桌物品为(两盘糕点、两盘水果、一盘枣栗子、一盘糖、一盘瓜子)或(两盘糕点、两盘水果、开心果——开开心心、榛子——真心真意、一盘枣栗子——早立子,一盘糖瓜子)。提前准备的物品有:桌子或茶几、椅子、暖壶、开水、水杯、茶叶、筷子、餐巾纸。
11、结婚当日在酒店设接待处,负责收取礼金,并协助安排座次。
12、结婚当日要把新人的信物、结婚证书带到酒店备用。
13、提前准备迎亲的鞭炮、门缝红包。
14、新郎父母在婚庆日把胸花戴好。
15、典礼中主婚人、证婚人、家长代表等人讲话草稿,提前与本人沟通。
16、婚庆日新郎备若干红包(5元以上不等,分别装到不同的口袋),用于打点取闹人等及晚辈改口。
17、新婚喜宴后备送新亲车辆以及处理工作的人员。
18、婚庆当日在酒店设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为:摆婚宴烟、糖、香蕉片、葡萄干等、饮料、白酒、红酒,迎接新娘、散花瓣、放礼宾花、招待宾客。
19、根据桌牌,协同酒店服务员做好喜宴的酒水的摆放工作:
一般白酒1瓶、饮料2瓶、喜糖、香蕉片或葡萄干1盘、烟2包(当宾客上座80%时摆放香烟)。
20、购婚庆用品:
A:大喜字、小喜字、喜联、车用喜字、新房喜字、气球、打气球筒、大红纸、红包、糖袋、红塑料袋、彩带、门帘勾、桌牌、别针、打包袋、礼宾花炮、鞭炮、挂气球绳、喜礼薄、签到笔、电池、拉花。
B:白酒、啤酒、喜烟、饮料、喜糖、瓜子、香蕉片、步步糕、葡萄干、水果。(仅参考)
三、新娘方准备事项
1、提前预订婚纱、礼服及化妆地点。
2、婚前一个月做护肤,多吃水果、多饮水并保证睡眠。
3、提前一天洁身,并修好指甲、涂上适宜的指甲油。提前几天做个美甲最好。
4、结婚前一天晚九点以后不要喝水,以免第二天有眼袋。(重要)
5、婚庆日早餐要吃饱吃好。
6、预选形象佳、气质好的伴娘。
7、新娘父母准备新郎改口红包个一个(钱数自定)。
8、提前把嫁妆准备齐全,红包包好,并贴喜字。
9、告知新郎父母有几份拿喜礼人员。
10、婚庆日把闺房布置成具有喜庆色彩,并在府上门口贴喜字、挂气球。
11、婚庆日摆果茶一桌。
12、婚庆日新娘父母,在府上门口等候,等待新郎叫门。
13、新娘备晚辈取闹改口红包,5元以上不等,分别装在不同的地方。
婚礼接亲流程
一、新郎篇
1、清晨起床后吃好早餐,梳洗干净,换上新婚服装。
2、9:30伴郎等送亲人员到新房与新郎会合,协助新郎进行接亲前的准备工作,确定一下人员的到位情况。
3、10:30交通组派人员带主婚车在指定地点扎花车(千万别忘了将手捧花、胸花、腕花、车贴等随车带回)后,返回到新房等待下午的接亲任务。
4、11:20所有接亲人员吃午餐,准备好下午接亲所用的物品,一定别忘了让伴郎将四色礼、步步糕、鞭炮、礼宾花、门缝钱、新娘手捧花、腕花、胸花等准备好,核对人员。
5、12:30摄影师、摄像师、车辆组人员、花童、接亲人员等全部到位,核对人数,到新房准备出发。
6、13:10提前二十分钟排好车队,送去新娘家的烟、酒、糖上车,将红包、喜糖等发给司机,每车分发一张车队的路线图,上面有负责车辆工作人员的电话,以防路上遇红灯或有车跟丢以便及时联系。
7、13:30所有接亲人员上车出发,放鞭炮、打礼宾花。新郎父母及帮忙人员则在新房准备茶水、“早生贵子”羹等准备迎接新娘及送亲人员的到来。
8、不需去接亲的其余工作人员、车辆则回到新郎家,准备酒店用品上车赶往酒店。
二、新娘
1、清晨起床后吃好早餐,梳洗干净,保持旺盛精力。
2、9:30新娘梳洗完毕。让伴娘将酒店换妆用的衣服和配饰准备好,并一起带到主婚车上带到酒店。
3、11:00送亲人员一起吃午餐,等待迎亲队伍到来。
4、12:00新娘开始化妆,所有送亲人员到位,准备好送亲物品。
5、14:28新郎及接亲人员到新娘家。新郎下车时,伴郎给新郎开车门。
6、14:30所有接亲人员(到新娘家的送亲人员必须是双数)陪同新郎到新娘家,放鞭炮的工作人员放炮催开门,伴郎塞门缝钱。
7、14:58新郎进入新娘房间,找到新鞋给新娘穿上,将新娘接下床并单腿跪地将手捧花送给新娘,并给新娘戴上项链、手链或手腕花、胸花等饰物。
8、15:08新郎给新娘父母敬茶,改口喊爸爸妈妈,同时新娘父母给新女婿改口钱。新人与亲朋好友合影留念。
9、15:18新娘由兄弟或舅舅背下楼送上主婚车,上车时在地上垫两盒步步糕,新娘踩着糕点上车。送亲人员将陪嫁物品搬上车(此时放鞭炮、礼宾花),随婚车到新房。
10、15:30所有接亲、送亲人员上车,稍停片刻,全体出发去新房(此时放鞭炮)。新娘家里要给周围的邻居发放喜糖。
11、16:18新人到达新房,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早生贵子”羹端给新人。
12、16:28新娘给新郎父母敬茶,改口叫爸爸妈妈,同时新郎父母给新媳妇改口钱。新人与在新房的亲朋好友合影留念。
13、16:58赶到酒店稍事休息开始迎宾。
三、婚宴
1、16:00招待组和酒水协调人员赶到酒店,开始摆放酒水、(散糖、糕点、香蕉片、花生米)席卡等,并提前布置好酒店的新房。
2、17:30新郎、新娘及双方父母在酒店门口迎宾,并和来宾合影留念。伴郎、伴娘左右伴随,处理临时事宜。新人家里可以再派一个人员收礼金,并作记录。
3、17:40招待组开始引导来宾入席。安排二人负责引导男方亲友入座(最好由熟识男方亲友的人担任);安排二人负责引导女方来宾入座(最好由熟识女方亲友的人担任)。
4、18:30会场婚庆公司人员全部到位,仪式准备开始。
嫁妆钱该怎么用?
1、首先,如果对方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一般来说有可能会用嫁妆来来作为买房或者买车的资金。
2、除此以外。男方和女方在结婚以后还可以选择将结婚的嫁妆钱用来存着,避免防止在结婚之后有什么事情非常着急要用钱。
3、其实,对于有的人来说,嫁妆钱还可以用来作为孩子的上学费用。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以对结婚之后嫁妆钱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嫁妆钱对于不同经历情况的人来说,用法也不一样。总之,不管是怎么样,如果是结婚后的嫁妆钱都是一种共同财产,是需要两个人都同意才能够用的。因为在结婚后有很多事情都是需要用到钱的,所以每个人对于结婚以后得嫁妆钱都要有一个好的打算。
地区普遍的结婚彩礼是多少,还有就是从订亲到结婚,整个流程是什么,主要花钱的名目都是什么?
日本江户时代婚礼全过程真不知道,不过可以参考下中国汉代婚礼过程
(一)汉族婚礼基本仪程
六礼: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是经典的六礼结构,但后世时有增简。增则多在“六礼”环节的基础上添加副仪节及杂俗,如催妆、送妆、铺房等;简则多简并了几项正婚前的礼仪,如宋代朱子撰《家礼》,因时俗将六礼并为“纳采”“纳币”“亲迎”三仪。
婚礼结构: 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
完整的婚礼仪节:
婚前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
正婚礼【亲迎→妇至成礼→合卺→餕余设袵】
婚后礼(成妇礼)【妇见舅姑→舅姑醴妇→妇馈舅姑】
三书: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信(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华夏婚礼基本仪程释义:
【婚前礼】
纳采 纳采即议婚,男方遣使上女家求婚。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以雁为礼有三种象征意义:
1. 雁为候鸟,秋天往南飞,春天北归,来去有时,从不失时节,用雁来象征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
2. 雁为随阳之物,大雁行止有序,雁群在迁徙飞行时成行成列,领头的是强壮之雁,而幼及弱者追随其后,从不逾越。将这个原则用于嫁娶,长幼循序而行,不越序成婚。
3. 雁雌雄一配而终,象征忠贞和白头偕老 (后来有所发展,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的)
问名 男家征求女家同意后,这时接着进行问名之仪节,以便回来後占卜成婚与否、吉凶如何。问名一般是女子姓名、排行、出生年月日及时辰等,发展到后世,称换庚帖。这一过程也相当于订婚。古语“男子称名,女子称字”,女子的名是不能轻易示人的。问名的意义可见非同小可了。
纳吉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仪礼.士昏礼》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就是说,男方问名后,以龟甲来占卜男女双方生辰八字,若得到吉兆,将占卜吉利的结果,派使者带着雁到女方家报喜,后世称为订盟,仪式如同纳釆。纳吉之后,婚姻就算正式确定。后来民间把纳吉改叫合婚了。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肖及生辰八字合一下,看生肖是否相克,八字是否相配。纳吉和纳采一样,也用雁。
纳征 纳征礼往往是婚姻六礼的关键,《仪礼.士昏礼》载:“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意即派遣者纳送聘财以成婚礼,故称完聘、大聘或过大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周朝聘礼“凡嫁女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士大夫以玄纁束帛,天子加以毂圭,诸侯加以大璋”。周制昏礼的聘礼取其象征意义,不像后世那样看重经济价值。币,意为彩色丝,后世所谓的“彩礼”就源于这个典故。可见先秦的彩礼是很简单的,士大夫仅仅只用不过五两彩丝加上一对鹿皮。但到了后世,彩礼的内涵就要实际多了,还包括饰物、绸缎、牲畜或现金等物。聘礼开始成了地位拼比的物事,难有定数。至此,周礼取聘礼的象征意义变为取义取利兼图。隋唐聘礼固定为九种,有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等,各项物品皆有祝福夫妻爱情永固的意义。
请期 定成婚吉日的礼,由男方决定,然后正式通知女方。后代婚礼在演变中发展出来催妆,送妆,铺房,这三项仪节在先秦文献中未见记载。 亲迎 父亲醮子,新郎接受赐酒一饮而尽,便动身去迎娶自己的新娘。女方家长在家庙设筵,在门外迎新婿。婿以雁做贽礼。彼此揖让登堂,女婿再拜。
周制昏礼亲迎婿及妇都用马车,宋代时逐渐开始婿骑马妇乘轿。出了家庙门,把新娘坐车驾好,在新娘上车时,还要亲自把上车用的引手绳递给新娘,照顾她上车。然后新郎亲自驾着马车,让车转三圈,才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坐另一辆马车走在前头。到了家门口,新郎先下车来等候,新娘车到达后,新郎带领新娘进入家中,新娘入宅,婚前礼即告一段落。
【正婚礼】
正婚礼是指新娘被接到男方家以后,所举行的正式结为夫妇的仪式。主要有拜堂(周制昏礼没有这一项)、沃盥、对席、同牢合卺和馂余设衽几项。
拜堂 周制昏礼没有夫妇拜堂之礼。司马光《书仪》:“古无婿妇交拜之仪,今世俗始祖见交拜,拜致恭亦事理之宜,不可废也。”可知宋代交拜之礼已经流行。元代拜堂,于夫妇交拜外,尚有同拜天地之礼,即先拜天地,再拜婿之父母,最后夫妇交拜。这就是如今流传下来的三拜之礼。
沃盥 指新人入席前的洁手洁面。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的意识。周制的沃盥礼节是用匜和洗配套使用。
对席 新婚夫妇交拜礼毕,要相对而坐,谓之对席。对席的位置,男西女东,意以阴阳交会有渐。
同牢合卺 “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共食同一牲畜之肉。合卺是指夫妇交杯而饮,注意——是交杯,只是交换了杯子而已,并非很多误导人的古装剧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擘酒”。合卺本意指破瓠(瓜)为二,合之则成一器。剖分为二,分别盛酒。最初合卺用匏瓜,匏是苦的,用来盛酒必是苦酒。匏既分为二,象征夫妇由婚礼将两人合为一。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这是婚礼中最具有社会意义的环节。是每对新婚夫妇行婚礼时必不可少的仪式,合卺礼流传到后世,发展成酒筵。“吃喜酒”已成为民间行婚礼的简称。酒筵由简到繁,但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婚姻得到了亲朋好友的承认。
餕余设袵 这是通常所说的合床礼,正式成为夫妻。新娘脱服由女侍接受,新郎脱服由男侍接受,新郎亲脱新妇之盖头,此时侍人持烛而出。此后男女双方正式结为夫妇。
【婚后礼】
婚后礼,使新妇成为男家的一分子,与男家的亲族融合在一起,所以又称“成妇礼”。成妇礼主要有四: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飨妇。
妇见舅姑 妻称丈夫的父亲为“舅”,称丈夫的母亲为“姑”,成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就早早起床、沐浴,新妇拿着盛着枣、栗和腶修等物的竹器到公婆的寝门外等待。盛有“枣”取早起之意,“栗”取颤栗之意,“腶修”取振作之意。
妇馈舅姑 根据《礼记》,“妇馈舅姑”之礼是随着“妇见舅姑”之后的,新妇亲自侍奉公婆进食,待二老食毕,妇要象征性地吃公婆的余食以示恭孝。之后有“舅姑飨妇”之礼 另有一说,“妇馈舅姑”指的是新妇过门后第三天,就要下厨房烧饭做菜,以馈舅姑。以示自此后将主持中馈,以尽孝道。唐代有“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谴小姑尝”的描述。该俗应是后世的演变发展。
舅姑醴妇 “妇馈舅姑”之后,公婆为新妇安食漱口,并以“一献之礼” 酬新妇,以示长辈的关怀。
一献之礼:先由主人取酒爵致客,称为“献”;次由客还敬,称为“酢”;再由主人把酒注入觯或爵后,先自饮而后劝宾客随着饮,称“酬”,这么合起来叫作“一献之礼”。在“献”的环节中,有洗爵的步骤。公公在洗爵于南,婆婆洗爵于北。
一献礼成后,本别下阶。《礼记·昏义》记:“厥明,舅姑共飨妇以一献之礼,奠酬,舅姑先降自西阶,妇降至阼皆,以着代也。”按照旧时的民居结构,西阶为宾位,阼阶为主位,新妇从阼阶下来,表示从此之后授之以室,代理家政。 庙见成妇 庙见礼为“新妇祭行于祖先”——婚后三个月,夫家择一日,率新娘至宗庙祭告祖先,以表示该妇从此正式成为夫家成员。自此,成妇礼(暨“婚后礼”)完成。
“成妇”“成妻”之辨
“成妇”是指成为男家的媳妇,“成妻”则指作为一个男人的妻子。 汪中,郑珍,等清儒仔细考证了《仪礼·昏礼》的仪节和称谓,又从《曾子问》分析订婚和解除婚约的种种可能性,目的在于探究:婚姻关系何时成立?因为他们关怀的是一个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室女守贞”。“室女守贞”就是所谓的“望门寡”。当一个女子订了婚,还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这样的一个“许嫁女”,能否另许夫家?还是得嫁去夫家奉养公婆,过继个孩子承继香火?与该男合葬?基本上,主张室女守贞者,表示他们认为成妇重于成妻,一旦订了婚(纳聘),婚姻就成立;反对者则坚持有亲迎合体之实,婚姻才成立,翁姑媳妇关系才成立。在清朝,因“室女守贞”获颁牌坊的数量很多,经考证,“夫”之称谓的出现,得等到亲迎之夜,婿入妇之寝房、妇言“若非我夫,焉入我室”时才出现。换言之,“夫妇”一词的成立要等到行过亲迎礼、喝了交杯酒、有“合体”之实时才成立。既然没有夫妻之实,又何来守寡、殉葬、侍养公婆?(节选自台湾学者 张寿安《我的清代礼学研究》 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5辑)
实际,直至宋代,女子在婚姻上都具有相当的地位。而按照后世的逻辑,若新妇在未告庙之前去世,只能归葬于娘家,既然得不到夫家成员的地位,那么“室女守贞”“殉夫尽节”“未嫁奉养夫家”等习俗,不就非常没有道理吗?清代大行其道的“贞洁牌坊”不是成了黑色幽默么?这种陋习,实为中国文化中的变异成分,并不合乎华夏礼义。
(二) 汉族婚礼的两种典型风貌
虽然婚礼仪程的结构保持稳定,但就婚礼的风貌演变来看,变化还是相当明显的,故此,本文将按照两种风格将它们分类区别:
『蓝本型』的周礼婚制——庄重典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周制婚礼,承启上古至夏商,集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发扬于君子风范的春秋战国,稳定于华夏诸族最终形成汉民族的时候,在漫漫三千年里始终为华夏婚礼之蓝本,最终蔚成灿烂的云霞。
那时候的婚礼还叫做昏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也没有喧闹的筵席。昏礼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可以喧闹嘈杂的事。那时候的昏礼简朴干净,没有后世繁缛的挑盖头闹洞房这类繁杂的玩意儿,夫妻“共牢而食,合卺而酳”,而后携手入洞房。次日拜见舅姑,三月后告见家庙,从此,新妇正式融入夫家家族。那时候的昏服也不是现在人们误解的大红一片,而是端庄的玄色礼服(玄色,黑中扬红的颜色,按照五行思想,是象征着天的、最神圣的色彩)。嫁女之家三日不熄烛火,在盈盈火光中思念着远去的女儿;夫家也三日不举乐,安慰着思念双亲的新娘……整个仪式宁静安详。但安静细致的仪式中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许这就是我们今天想要捕捉到的力量。黄昏中开始的那个安静优美的仪式,映照出一个久违的文明气息——那是纯正、优美而伟大的汉文明,直指人心。
『发展型』的后世婚礼——喜庆热闹
催铺百子帐,待障七香车。 借问妆成未,东方欲晓霞。 —— 唐 陆畅 《云安公主下降奉诏作催妆诗》 此类是指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后世汉族婚礼。其中混杂了许多非汉族来源的婚俗礼仪,有诸多变异,故此称为“发展型”。 婚礼是什么时候慢慢放在白天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也许是因为汉代以后的战乱,夜晚不安全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感染了胡俗习惯,再加上后来的婚礼排场逐渐变大,时间变长,也就逐渐放在了上午,这样,欢庆的仪式往往持续一天。
与后世婚礼不同,先秦至两汉昏礼,女父迎婿于门外,礼节甚重,更别说刁难女婿的事了,唐《封氏闻见录》6卷五云:“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自从昏礼有了贺客和婚宴开始,婚礼的世俗欢庆气氛就逐渐扩展。婚礼的欢庆的气氛本是生民常态,同时也来自华夏周边的风俗浸染。胡俗婚礼多喜庆,后世婚礼的许多杂俗,比如闹洞房,是契丹的婚俗。跨火盆,则来自满族。根据周礼,婚礼是没有盖头的,但红盖头却成了世俗婚礼的象征。仪礼中的婚礼不举乐,无酒筵酬宾的仪节,只在新房中为新郎新娘专设一席。到后世,宴众宾客会成了婚礼必不可少的一项,闹房也成了保留节目。也许,我们更加熟悉的婚礼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 ……
纵观以上两种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式,不难看出:历史的悠久,国土的辽阔,文化基因变异的程度自然不会小,毕竟,没有交流的民族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在婚礼的发展上,华夏民族的婚制婚仪,吸纳了许多外来民族的习俗。历经多次主动的、被动的民族间交流,经历多次国运纵横起伏,华夏婚礼在漫长的时光中慢慢流变。 耐人寻味的是,从历代礼书的修订,可以看出古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对周礼婚制的偏好,对世俗婚制的宽容。于是,理想与世俗便两不相悖,各有市场。这也许就是华夏文化的特点之一吧,古人已经给出了适宜的处理方式,不必苛求统一。我们今天倡议恢复传统婚礼,作为撰写者的我,坦率地说我本人偏好周制昏礼,但在这里并不苛责新人们的任何选择。所以,我们将以并行的方式,认真地写出这两种婚礼的具体方案。各花入各眼,任由人们选择好了。
三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理想型”的周制昏礼详解 (礼服、妆饰、礼器、礼物、仪程等) 【婚服】 我们今天最熟悉的汉族婚礼礼服恐怕就是彩绣龙凤的大红吉服、大红盖头了,恐怕很少人知道,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同时也是我们要探究的华夏婚礼的源头,婚礼服的颜色是玄黑色和纁红色,并且这种主流的婚服色系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前。我们今天熟悉的大红婚服其实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到了明代才有明确的定制。颜色是心态的反应,从婚服的变化也可以看出华夏婚礼风貌乃至整个文化风貌的演变
结婚的时候女方需不需要给陪嫁,陪嫁给什么,应该给多少陪嫁合适呢?
独生子女,婚前没要彩礼,妈妈要给陪嫁,我也没要,当初以为有啥好要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老公家也是独生子,说句实在的,以后也都是我们俩个人的,没必要非要这些,但是,现在作为过来人的我告诉你,能要则要。
要彩礼和陪嫁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前提是,彩礼和陪嫁都不是给双方父母的,有的地方要彩礼是给女方家里,陪嫁是给男方家里,甚至以此来给家里的弟弟妹妹作为一笔娶媳妇或者嫁女儿的钱,我是十分不赞成这样的,彩礼也好,陪嫁也罢,都给这对新婚的小夫妻,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
单身的时候大部分的工资都花自己身上了,交男女朋友之后,大部分工资花对方和自己身上了,很少有能存下一笔积蓄的,新婚夫妻属于刚刚成家,这笔彩礼和陪嫁算是新婚小两口的第一笔积蓄,这笔钱轻易是不要动的,再往后学着过日子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帮助,也在你们遇到事情的时候能够用来应急,不用再开口向父母伸手,也不用再像朋友开口借钱,即使失业的时候也可以帮你顺利度过一段没有收入的日子,因此,能要则要是有必要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