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婚俗中的“哭嫁”“行夜”都是什么意思?
独特的“哭嫁”“行夜”
黎族迎亲那天,迎亲要新郎和陪郎到女家迎接新娘,新娘也要由七八位陪娘一起上路,五指山地区的杞黎,新娘离家时要哭着唱“哭嫁歌”,诉说离开父母的悲痛,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迎亲队要待太阳落山才回到男方村口,母亲打着火把在村中迎接,举行“开寨门”仪式。送新娘的队伍要跨过路口的火堆,方能进村。晚上举行拜堂仪式,仪式由长辈主持,新郎新娘齐奉一个装槟榔的盘,对祖宗三拜九叩,然后向家中长辈(以辈分为序)敬拜,受拜者从盒中拿过一块槟榔咬嚼。拜堂仪式人称为“吃槟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新娘的穿戴是按本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装扮的。“年纪小的由母亲指点,年纪大的要请人装扮。”王国全说,新娘将脸部修饰光洁,把眉毛休得弯弯的,身穿鲜艳的筒裙,头披花巾,垂挂耳环,头顶插上饰物,脖子上戴银项圈、玉珠圈,胸前佩挂银牌、银铃、珠链,腰部系银链、银铃,手上戴手镯、戒指,脚戴银圈。保亭加茂地区送新娘的人要带着精致的草笠和小腰篓。
保亭加茂地区有“行夜”习俗,迎亲队伍在晚上出发,步行到新娘家,步行的新娘走在送新娘队伍的中间,由陪娘和其他姑娘护送,并用雨伞或草笠遮掩脸孔。
饮酒对歌逗新娘
黎族的婚宴,称为“饮福酒”,全村寨人都携带酒和米到新人家,体现“有事大家忙”团结互助的精神,他们围着大酒罐用小竹管吸酒,边吸酒边唱“祝酒歌”。男方的陪郎与新娘的陪娘对歌比赛,十分热闹。还用各种形式戏耍新娘,俗称“逗娘”。
在黎族传统的婚礼中,对歌的场面是最多的。琼州学院副教授刘厚宇在实地调查五指山地区黎族婚俗时发现,黎族在订婚、定婚、娶亲、出嫁、婚礼等场合都有对歌环节。
婚宴是黎族人展示酒歌的最佳场所。传统婚俗中,送新娘的队伍在酒足饭饱之后要离开新郎家,出村时宾主双方唱歌告别。新郎新娘也要去新娘家问候女方父母,这一习俗叫“回路”。婚礼当天,新郎家的亲戚、邻居,甚至附近的小伙子纷纷到新郎家里,和伴娘喝喜酒、对情歌,通宵达旦。婚礼结束后设“收席酒”,以答谢亲友。
与传统汉族的婚礼相比较,我觉得,少数民族的婚礼更加有趣,也更加热闹,能让人感受到对新人浓浓的祝福。
黎族独木凳是怎么演变来的有怎样的造型?
黎族独木凳是用高0.25米至0.4米,直径0.2米至0.3米的原木雕琢。把原木头尾各留有三四厘米厚作为凳面,中间部位凿空,在其周围留下6根至12根约4×4厘米的方柱子或圆柱子为支撑,柱脚向外稍弯曲,呈弧形,既减轻重量,造型又美观大方。
如果凳子过高或者为了增加它的层次感,往往把它制成二层,即中间加一个台面,这个台面是连接、支撑上下层的柱子。柱子太长易损,增加一个台面,既缩短柱子长度,增强牢固,又可增加美观。
有时还在凳面和边沿刻花纹图案,装饰美化。这种多脚独木凳,造型古朴、独特,方便使用,坚固耐用。
它是从圆木墩演变而来,以前黎族家具制作尚不发达,品种较少。独木凳曾是乐东黎族妇女出嫁时所带的嫁妆之一。独木凳除了以上造型外,还有形似椅子的树干或树根椅,即有靠背、椅面、脚,略加工便成,并适当装饰。
海南木雕神像
浅谈海南黎族结婚风俗
海南黎族结婚风俗:黎族的家庭各汉族一样,都是父系小家庭。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质。一般由父母包办,从小订婚;姨表不婚,同宗不婚。阶级的门当户对已成为习惯。聘金往往要几头牛和一笔不小的钱财。
在重男尊女的道德观念影响下,认为男子是传宗接代的龙子。奉女性为“圣母”、和平的代表,女子出嫁肩负生儿育女的责任。丈夫死了,其妻子不能继承家庭财产,只分享当年的口粮。送丈夫入棺后,由娘家兄弟接回去落户。
结婚前,男方家要做三件事:一要向女家送聘礼,第二筹备婚礼物品,第三动员众亲为新郎盖新房。女家也要办两件事:第一备好酒菜招待接亲队伍;第二组织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的队伍。一年之中的秋收后至春节前夕,是黎族人结婚的旺期。
结婚场面隆重,婚礼程序有趣,但各地有异。结婚普遍以接亲、迎亲、饮福酒、逗娘、对歌、挑水、送亲、收席、通报、请妻、媳规等程序。
接亲:举行婚礼的当天上午,男家派出三至五名男女,前往女家承担接护新娘。男者俗称“公鸡”,是负责联络人;女者负责陪送新娘。接亲时,女家办酒席,请来民间八音乐队吹吹打打。新娘姐妹召集亲戚朋友和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队伍,人数越多新娘身份越高,少则二三十人、多则百人。
婚俗:新娘出嫁前三天要洁身,请人妆饰打扮,拔脸汗毛,修眉等。新娘身穿艳丽衣裙,头披花巾,戴耳环,颈脖戴银项圈、玉珠圈,胸前挂银牌、银铃、珠链,腰系银链,银铃,手戴镯子、戒指,脚戴银圈。合亩制地区的新娘,还要挂精致的小腰箩和戴闪光的云母片草笠。
新娘离开父母家时,由陪娘护送,男家接亲人员带路,行走在队伍的`前头,还有乐队吹吹打打,场面十分热闹。盛行新娘不见新郎不露面的婚俗,保亭、陵水地区的新娘,用雨伞遮脸;合亩制地区的新娘,用草笠遮脸,并佯装哭骂娘家把她送去远方。
如果不哭不骂,众人会说她“想老公”,不孝顺父母亲。白沙县南开地区的新娘,由四个陪娘各拉着红毡四角,新娘躲在里面。琼中县和沿海地区的黎族新娘,披纱不露面,并且选择陪郎和陪娘,要与新郎、新娘同年出生,其身材和相貌与新郎、新娘大致相似的青年男女。赛方言区黎族,由新郎带领接亲队伍到女家把新娘接回来。
海南乐东县结婚习俗?知道的说下
婚嫁 本县境内的黎族,由于居住环境的差异生活习俗不同,在婚嫁方面有简单和繁锁两种。如保定、三平、头圹、南木等村,举行结婚姻仪式就很简单,只要男方家的父母带一筐大米(大约三四后左右)到妇方家说媒,如果女方家父母同意,就可以让女儿和一个女伴陪到男方家吃一顿便饭,目的是让男方从中窥看是否中意,如果中意,就可成亲,结婚不要彩礼。除上述四个村庄外,绝大部分地区的婚姻礼比较繁琐。结婚那天,到女方家迎新,新郎不参加,由新郎相好的未婚男青年当代表,挑着酒、肉、米、槟榔等礼物去迎接新娘。新娘出门,需待太阳落山,由陪郎 打着火把、手电筒护送,几个贴身伴娘赤着足陪伴新娘步行去夫家。进了夫家村寨,新娘要低着头钻过由火把组成的火门,烧掉身上的“邪气”,才能进屋。新郎、新娘拜堂时,在箫鼓、鞭炮声中先拜祖先,然后由新娘双手捧着精致的椰子壳盛着槟椰向公婆敬献,公婆则以“红封”(旧时用光洋,今则用人民币)作回礼。拜堂结束后,新娘还要举行宣誓仪式:跪在铺在洞房门前的新草席上,脱下手上的玉镯放进水碗里,再用浸过水的手镯洗耳眼,表明对夫的爱情将清如水、坚如玉、永不变心。仪式完毕,新郎新娘被人们拥进洞房后,方得开始闹洞房。伴娘则被安排到屋外与男青年对酒对歌,这样一直欢闹到到亮,客人才散去除此之外,新娘还要再举行一次庄严的劳动仪式:必须要直在全村姑娘的前头,用一对木桶去挑一担水(说是纯洁之水)回家。水要挑满,又不能让水溢出洒在路上,以象征将来新娘将成为寨中最功劳的人。至此,整个婚姻仪式广告结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