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嫁妆和聘礼的规矩
彩礼:彩礼是中国旧时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所以,彩礼是男方送给女方的。
嫁妆: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其本意在于娘家希望为出嫁的女儿备齐所需,以防新娘在夫家过得不好以致于看人脸色。所以,嫁妆是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属于新娘的个人财产,男方无权动用新娘的嫁妆。
彩礼与嫁妆一般是成正比的,即彩礼越多,嫁妆也越多。也有一些父母,会干脆把彩礼全部放进女儿嫁妆里并倒贴一部分以缓解婚后女儿女婿的经济压力。具体的还是要看地方习俗。
1、送彩礼的讲究:
①送彩礼的时间,一般都是在订婚时送上,并且要双方父母都在场的情况下。这也没有很强制,只要是在婚前就行。
②送彩礼也就是送聘礼。直接拿钱出来是不合适的,一般都会搭配起来一起送。如:猪肉一刀、鸡两只、三金首饰再加上彩礼礼金。前面提的,可以根据你们当地的结婚风俗来搭配。
③喜事不沾“4”,彩礼礼金也是如此,送的数额中不能出“4“”,最好的是一些吉利的数字如:二万一千八、六万八等等,这方面根据男方家庭情况来定。
2、送嫁妆的讲究:
①如果是在婚前派送嫁妆,女方应该跟直系的男童前往到夫家,将这些嫁妆送到夫家去即可。
②一般嫁妆要系上红色的绸布,送嫁妆的车辆也应该系上红绸布,以表示结婚吉日庆典。
③嫁妆一般包括衣物、一床红被子、家电家具即可,不应该配送床、时钟这些东西。
④在我国双数是吉祥的数字,应该在配送嫁妆的时候,跟随的人员应该为双人,婚车也应该为双辆。
彩礼起源于中国哪个朝代?在那时都是怎么规定的?
在中国,男女结婚自古以来都有“明媒正娶”一说,而且男方在结婚之前就会约定好向女方赠送聘金和聘礼等,在现代被称为“彩礼”,在中国成为了一种婚嫁风俗,是现在结婚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根据史料记载,“彩礼”最初起源于周代,《仪礼》中有记载“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征”就是现在所说的“彩礼”。
在古代结婚,男方需要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方有了初步的意愿之后,就会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请人占卜,如果认为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然后就开始了“纳征”的环节。男方只有在娶妻之前商定好给予一定的彩礼,女方家里觉得合适,才能商量结婚的日期,结婚时女方也会带一些嫁妆作为回馈,然后进行迎亲和拜堂等一系列结婚的仪式,这就是在古代结婚时对于彩礼的规定。
而在现代,彩礼不仅仅是用来表达男方的诚心,也是向女方展示家庭经济状况的工具,由于时代的演变,彩礼也越来越变了味道,许多人结婚时,女方都会提出高昂的彩礼,男方不同意,则这桩婚事就做不成,也破坏了许多年轻人的爱情。所以我们需要纠正观念,彩礼在古代来说只是作为一种迎娶新娘的诚意,不是用来攀比和赚钱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延伸其积极的意义,而不是一味的追随其不好的一方面。
彩礼在中国几千的历史,都没有被舍弃这种仪式,足以可见彩礼在中国的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彩礼在结婚时象征着男方的心意,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现在中国的家庭结婚越来越看重房子和车子,女方根据男方的家庭经济能力商量彩礼的多少,也越来越成为流行趋势。
古代人们结婚的彩礼是什么?三媒六聘是什么呢?
相信大家对三媒六聘这个词并不陌生,平时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个词,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三媒六聘具体是指的什么却并不了解,那么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人成亲前的三媒六聘具体是指什么呢?
古人结婚的时候彩礼有两种含义,聘礼跟聘金两种,这种婚俗是从西周的时候开始的,在不同的朝代内,它有不同的特点,很多人都说现在的彩礼贵,其实古代的彩礼更多,因为厚重的彩礼对婚姻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因此就形成了三媒六聘。
三媒六聘中的三媒其实就是三个媒人,男女双方各有一位媒人代替新人去交谈,然后再有一个中间人做媒,可能这里大家会有些不解,要那么多媒人干嘛啊?主要是因为在古代,女子通常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不可能直接去跟男方谈论婚事,所以就需要托付给媒人,让她们去交谈。
而六聘则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跟亲迎。纳采其实就是提亲,男方家如果看上女方的话,就会通过媒婆向女方家提起成亲,然后让媒婆拿着礼物去女方家,如果女方也同意了的话,就会进入问名的流程了,问名其实就是女方将八字给男方的媒婆,然后男方就会将双方的八字给合一下,看看两个人是否适合成亲,合八字的时候其实就是纳吉。纳吉成功了以后男方就会给女方送上一定的厚礼,之后就可以定下婚约了。
男方跟女方字定下婚约以后,会行一次大礼,这里的大礼跟正式成亲时的婚礼是不同的,定下婚约以后行的这次大礼其实就是纳征,然后男方会将彩礼给女方,之后女方也会给男方回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嫁妆,但是不同的是,古代的嫁妆要比彩礼多出好几倍,因此古代嫁女儿比给儿子娶媳妇还要费钱。
纳征完成了以后,就是定婚期了,婚期通常都是由男方定好了以后,会带上礼物去到女方的家里告知女方,看看女方是否会同意,这个过程就被称为是请假。
等到这一切结束了以后,就剩亲迎了,其实亲迎就是新郎官亲自去娶新娘子,然后将新娘子从娘家接走,之后就是正式的成亲流程了,将这一切都做完以后便算是成了。
而且这六聘当中的每一节所送的礼都是有不同的讲究,纳采的时候需要用雁,因为古人认为大雁代表着吉祥,并且大雁还必须是活着的,放在女方家还需要好好养着,另外大雁最好能够是一对,预示着夫妻二人长长久久。不过大雁并不会只待在一个地方,它们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去不同的地方,因此通常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可能用大雁,普通人家都是用鸭子或者是鹅的。
其实在不同的朝代,彩礼也会发生不同的改变,比如说在南北朝的时候,有条法律规定,女子十五岁不嫁出去,父母就得坐牢,在这样的情况下,哪还顾得上要彩礼啊?倒贴也得将女儿嫁出去。而在汉代的时候,彩礼贵到人神共愤,很多人家为了给儿子娶媳妇,倾家荡产都是有可能的。
其实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彩礼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象征吉祥,因此只要小夫妻二人能恩恩爱爱的就好了。
彩礼在周朝已经出现,历朝历代的彩礼形式有何不同?
最近几年古风不断兴起,很多古人的婚俗也被重新翻了出来,比如著名的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这回事,而“三书六礼”与“三媒六聘”,都是同样的意思。
三媒六聘,自然分成三媒与六聘。
三媒(三书)指的是:
聘书:为结婚而准备的聘请书,也就是婚书,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的时候需要用的,在六礼之中的“纳吉”环节交过去,而女方接过了聘书,就意味着接受了求婚,在古代,倘若接下聘书又随意退还的话,那么这个女子就很难再嫁出去。
迎书:为迎娶新娘时准备的文书,在成婚的当天,新娘过门的时候需要使用,是对新娘还有岳父母的承诺,有点类似于现代的结婚证。
礼书:为列清结婚礼品种类数量而准备的礼单,一般礼书越长,自然也就表示女方嫁得越风光,在古代,彩礼与嫁妆的数量,往往都意味着家庭的地位与财力。
六礼(六聘)指的是议婚到完婚的过程中需要的六种礼节:
纳采:这是排列在六礼之首的礼节,等同于现代结婚之前的提亲,男方若想要与女方结亲,需要先找个媒人上门去说亲,将纳采礼带上,跟男方父母一起到女方家中。
问名:这里指的是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在女方接受纳采礼之后,就代表接受婚事,此时媒人会问女方的姓名与生辰八字,再进行测算,看未来婚姻运气会如何。
纳吉:男方知道女方生辰八字之后,会去庙里找人占卜测算,如果两人八字相合,那么男方接下来就会准备结婚的相关礼物与事宜。
纳征:纳吉与纳征都是同时进行的,纳征是说男方将准备好的聘礼送去女方家中,纳征的聘礼由礼金与其他礼物组成,具体看男方家的经济条件。
请期:这里是说男方家在选定良辰吉日后,将日子告诉女方家,征得同意,如果两家都没有异议的话就可以进行接下来的准备活动。
亲迎:这是六礼中的最后一步,结婚当天,新郎要亲自去迎自己心爱的新娘,以此表示对于自己未来妻子的尊重与爱意,这是不可或缺的。
彩礼在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
周天子时代正式确定各种婚俗礼节之时就出现了彩礼。《礼记》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彩礼
彩礼的意义与三书六礼三媒六聘都是一样的,在六礼之中“纳征”这个环节,就要用上彩礼,男方的家里会让双数的女性亲戚,带上聘书、聘礼与聘金去女方家里,而聘礼与聘金等这些,就是所谓的“彩礼”。
所谓礼多人不怪,其实六礼每个步骤之中,都会有备礼出现,而这些备礼,都可以称作彩礼。
男方家提亲的时候,需要准备上寓意吉祥的聘礼,古代用的一般是大雁。《仪礼》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
大雁是忠贞之鸟,古人认为大雁南北迁徙也符合阴阳之道,因此在古代大雁预示着夫妻之间琴瑟和谐,这只大雁送到女方家之后就要好好伺候着,六礼最后一步,也就是“亲迎”的时候,需要让主持婚礼的人捧着大雁走在前面,称“奠雁礼”。
不过,因为作为候鸟的大雁,并不容易捕捉,所以除了显赫富贵人家,普通人家里只能用鸭子或者鹅代替。
彩礼象征吉祥,历朝历代的情况均有所不同
虽然彩礼文化出现得非常早,但是古人早期对于彩礼的数额有明确的约束。《周礼》就记载:“凡嫁人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古代早期的彩礼,只是作为吉祥的象征,遵从礼节,而并非是一种买卖行为,因此在西周彩礼诞生的时候,就对彩礼的数量进行的约束,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有限,官方对彩礼进行约束,可以减少婚礼负担,以确保婚姻顺利达成。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彩礼在汉朝时期就开始变味。
东方朔
《汉书》之中就有记载,当时有男子“一飨之所费,破毕生之本业”,就是说办了场婚礼,结果花掉了大半辈子的积蓄,著名的东方朔,做公车令时岁俸仅六百石,可其聘妻却花费十万钱。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因为当时规定“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当时很多的父母着急将女儿给嫁出去,根本顾不上要彩礼,恨不得倒贴钱。
在古代,女方得到彩礼之后,需要进行回礼,而回礼往往是彩礼的数倍,称之为“嫁妆”,古代的嫁妆数额,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彩礼。
三书六礼明媒正娶是极其重要的
古代有妻妾之分,自然,在对待妻与妾的时候,也有截然不同的规矩,所谓娶妻纳妾,简单的意思就是娶妻,需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礼节,郑重相待,才能将妻子娶进家门,然而妾之所以用一个“纳”,就是说,只要花钱就行,没有三书六礼,没有明媒正娶。
三书
古代与现代不同,现代人结婚登记领证之后就受到了法律的保护,而在古代,除了需要官府承认的文书,还要经过三书六礼的程序,这样婚姻关系才算正式缔结,才受到法律保护,如果没有明媒正娶,那就只算妾,而在宗法之中,妾通买卖,如若物品一般。
除此之外,古代男方给女方提供的是三书六礼明媒正娶,而女方需要的则是“十里红妆”,也就是丰厚的嫁妆,当然,古代的嫁妆所谓的“丰厚”,其实与彩礼一样,并非是指其贵重,同样还是各种象征吉祥的物品,显贵之家自然陪嫁众多,主要还是看情况而定。
无论三书六礼还是明媒正娶,这些都是古人在缔结婚姻的时候必不可少的礼节,不过演变到如今,大多都已经被省略,仅有部分保留。
从委禽到纳财,古人结婚有彩礼吗?
古代的结婚程序复杂,送彩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至于彩礼要送什么,不同朝代其实,送的东西不一样。《周礼》出现后,对结婚仪礼规定了六个环节,纳征就是收取聘礼。不过和现代的彩礼意义大大不同。每个朝代的聘礼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
上古时期,纳征多用鸟兽,执雁为礼、配以鹿皮。
周朝和战国时期,聘礼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纺织品。还对数量做了规定,“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意为聘礼不超过200尺纯帛。
汉朝,聘礼从象征意义开始变成物质要求,除了大雁、布匹,还要有羊、米、酒等近30样东西,金钱开始出现在聘礼里。
到了唐代,民族大融合使得聘礼反而减少,由30多样变成几样,唐朝还对彩礼的上限做了规定。如:三品以上官员,彩礼不得超过绢300匹;五品官不能超过二百匹;七品官不得超过一百匹;八品以下不得超过五十匹。下限无要求。
经济繁荣,而且已婚女性的家庭地位取决于嫁妆,所以流行的是厚嫁,比如范仲淹为苏州范氏家族制定族规:族里男孩娶亲,聘礼统一按二十贯的标准;族里女孩出嫁,嫁妆统一按三十贯的标准。
此时茶叶成了聘礼中必备物品,取其“从一而终”的含义。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称为三茶礼。延至明清,茶礼更加成熟和盛行。
元代,风格大变,由厚嫁转为厚娶,男方必须置办猪羊美酒、花红表里以及大笔的聘金做聘礼,有记载民间中产家庭娶妻经常要花费宝钞1300贯左右,几乎要花光全部家产。连忽必烈都在1271年颁布天价彩礼令:
官员:一品、二品五百贯;三品四百贯;依次递减,八品、九品一百二十贯。
庶人:上户一百贯;中户五十贯;下户三十贯。
可惜禁令用意虽好,却在民间没有任何约束力。因为规定中有一句关键的话“德君和同不在此例。”就是协商可以不拘此令,突破上限。
明朝关于岭南一带的聘礼有记载:凡三等人户之下聘,用酒一埕,鹅两只、布两匹、茶一盒。
清朝一普通家庭的聘礼清单:礼银六十四两,迎送彩银八钱,叩门彩银四钱,净增彩银六钱,掌翰礼一两,迎书彩银八钱,物品若干。
《礼记》中说:“纳征者,纳聘财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聘礼一旦收付,意味着婚约成立,男女双方均不能随意反悔。梁祝里的祝英台和《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都是因为受了男方家的聘礼而不得不嫁,最后酿出悲剧。
古代彩礼与嫁妆都有些什么
古代彩礼与嫁妆都有些什么?我们都知道结婚有聘礼、有嫁妆这样的风俗。男方会给女方聘礼,女方父母会给女儿带着嫁妆陪送到男方家。那就来看看古时彩礼与嫁妆都有些什么。
古代彩礼与嫁妆一、彩礼物品均要记上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
例如: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古时,男方准备彩礼通常按照以下规矩行事:
1、尺子: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古代新人的着装
2、梳子: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 梳子有“结发”之意,尤白首相庄,指夫妇一生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3、绣花鞋:鞋与“偕”同音,寓意夫妻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在花繁锦绣的美好岁月中白头偕老,共沐生活的瑰丽与芬芳。
4、压钱箱:九宝中的第九宝是压钱箱,是婚庆中女方送嫁礼品之一,借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时也是女子婚后用于收藏心爱珍品之物。
新人饰品
5、镜子: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6、如意秤:取材于传统婚礼仪式中用于新郎掀开新娘红盖头的如意秤,现作为父母送给出嫁女儿的婚庆九宝之一,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称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7、都斗:原是量粮食的器具,在婚嫁礼仪中用于彰显男方的财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儿嫁过去之后也能过上丰衣足食、轻松无忧的富裕生活。
8、算盘:生活中用于算筹收入和开支的计算工具,婚庆礼仪中的千足黄金算盘,寓意新人对未来安宁富裕生活的理想与规划,能够合理的投资理财,赢得广茂财源。
9、剪刀:是传统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婚礼摆件
古代彩礼与嫁妆二、古代的嫁妆是女人的私有财产,也是女子在夫家的地位体现。
1、彩礼、聘礼是男方给女方家人的,女方父母有可能将聘礼也作为嫁妆给女儿,但不给也没问题,女方父母有全权支配。
2、嫁妆是给新娘子的,属于新娘子的私人财物,婆家是无权动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动媳妇的嫁妆,必须得到媳妇的同意,而媳妇如果不同意也是正当的。在古代,侵占媳妇的嫁妆是很恶劣的行为,对名声很不利。
3、女人去世后,她的嫁妆只能由亲生子女继承,如果没有子女,则要由娘家后人继承。这是因为从某朝代以后(忘记了是唐还是宋明),中国女子实际上有一定的继承权,而对娘家财产的继承就是通过嫁妆来体现,所以如果她没有后人要返还给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占用的。
婚鞋
4、如果女人被休离或者离开夫家,嫁妆自己带走,没有分割一说。
5、古代的现实生活中,很多媳妇还是会因为软弱被婆家霸占嫁妆,但这种事情如果有人告或传出去,婆家是要付出代价的。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妆来补贴家用(小家庭),资助丈夫读书或经商,养育并传承给孩子,也有特别“贤惠的”还用自己的嫁妆给丈夫纳妾,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所有彩礼和嫁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