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考察相士相术如何 古代神秘八字算命怎么算?
我国古代神秘的八字算命举例都有哪些呢?古代有很多神秘的八字算命举例故事,今天我大家分享几则,大家可以当故事听,也可以来在心中有个判断。
古代八字算命举例一——惟齿贵耳
清朝康熙年间,一个姓贾的相士,相术高明,每看必中。
当时一官员孙某打算考察一下他的相术准不准。于是,他宴请家人亲友并邀请贾相士前来赴宴,他先让仆人穿上官员衣帽坐上座,主人们则穿上仆人的衣服立于阶前。
贾先生前来的时候,看到座上的仆人大笑说:“哪有奴婢学夫人的,这不是逾越了等级伦理了吗!”他于是到阶前,把各之人引到座上。轮到孙某的时候,贾却不管他准备离开了。
孙某嬉笑说:“先生观察诸公都神准,为何独视我不见呢!”贾某大惊:“你骨格下贱无足取,惟齿贵耳!方才不是你笑着说话,必然要漏掉你了!”
孙某听后不快,怏怏走入后堂。家母问他什么事不高兴,孙某便将事情原委告诉他。
他母亲说:“哎呀!这相士太神了!我当初生你的时候,很艰难,我那时候朦胧中听见空中有人说,这家有善行,应该产一个上佳儿子的,可是如今小孩的骨格已经生成了,怎么办呢?让他生一副贵齿吧!”
孙某听后,就出去惭愧地向相士道歉了。
原来当初孙家贫寒,孙家先人是私塾老师,略有积蓄。有一次孙家老翁回家的时候,看到一妇女抱着小孩子在水边哭泣。
他就上前询问,妇女说:“我被丈夫休了,家境贫寒过不了年关,不想多活了!”孙家老头恻然,于是赠她家财让她生活下去。
所以孙家以此获报。
古代八字算命举例二——僧算科名
清朝浙江嘉定人朱某,未曾贤达的时候,游西湖。当时,有个僧人从云南来,居于灵隐寺。
朱某前往问科名。僧人说:“你不是科名中人,但是来年秋天可以点考生的花名册,看着诸考生入场考试。”朱某愕然,僧人笑说:“绝非我狂妄之言,不多日便灵验的!”
不多日,他舅舅来信说,我已经为你举荐了,你赶紧前来京都准备上任吧!朱某把书信放于靴内,再去拜见僧人。
僧人迎上来笑着说:“你靴中是什么东西啊!我说的对吗?”朱某惊服。
后来,朱某北上,负责在曲阳县任差,正值省试,他负责点名册。
古代八字算命举例三——骨格嵌奇
桐城方问亭年少的时候,家境艰难,唯有投靠到黄州的一个在官员亲戚家中去。该官员对他并不好,时日久了便产生了厌烦刻薄之意。
一年除夕,该官员众亲朋一起聚宴,大家极其高兴,只有方问亭独然不乐,也没人搭理。这时候,正好有一相士在座,他就对方问亭说:“小兄弟骨格嵌奇,来日飞黄腾达,虔诚不可估量啊!”
大家听了相士的话,一起哄笑,说他怎么可能会有出息!相士愤然说:“你们都是井底之蛙!又怎么能辨别天下士人呢!”
于是,相士继续对方问亭说:“你明年秋天必定发轫,你没钱我倾囊资助,不要再在这个破地方逗留了!”
后来,方问亭便北上,在平郡王家里做幕僚,平郡王对方的才能很是称奇,于是便把他推荐到朝廷,后来他果然步步青云,正如相士所说的那样!
【叶兰慧】:yelanhuizhe
各行各业的祖师都是谁?
1、蔡伦,造纸业的祖师,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 ,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 。
2、毕升,印刷业的祖师,北宋布衣,我国古代伟大的发明家,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3、范蠡,商业的祖师,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4、伯乐,兽医行业祖师,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
5、鲁班,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手艺巧夺天工,非常高明。传说他曾用木头做成飞鸟,在天上飞三天三夜都不下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祖师爷
明氏家族的由来,有哪些姓明的
姓氏源流 出自谯明氏、姬姓、北魏时的鲜卑族。明姓历史名人有明玉珍、明崇俨、明安图、明僧绍、明亮等。
一、由来
1、源于谯明氏
出自燧人氏的部下明由,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燧人氏为部落首领的时候,他的部下有一个叫明由的大臣,是谯明氏的后裔,因为具有才能而很受燧人氏的看重,后来成为“四佐”之一。
2、源于姬姓
出自春秋时期秦国丞相百里奚之子百里视,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百里视逝世后,其后代子孙就用他的名字“孟明”作为姓氏,称孟明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明氏、孟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鲜卑族
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斗眷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鲜卑族部落有一斗眷氏部落。
在北魏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北魏王朝的铁碗太后冯太后逝世后,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开始亲政。他巩固了冯太后留下的改革成果,并将政体改革推向了高潮,迁都和汉化改革就是他坚持执行的主体政策。
在北魏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时,鲜卑斗眷氏族改为汉姓明氏。
4、源于姬姓
出自西周初期周公旦之子姬明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在周公姬明保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明保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明氏、保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成周明氏(今河南洛阳)。
5、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明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明府,全称为明府君,就是对地方县一级最高行政长官太守的尊称。唐朝以后,多用“明府”称县令。
在明府的后裔子孙、门人衙役中,有以其官职尊称为姓氏者,称明氏。
二、名人
1、明玉珍
明玉珍(1329年10月2日―1366年3月17日 ),原名瑞,字玉珍,湖广随州随州(今湖北省随州)人,元末义军领袖。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末农民战争爆发,明玉珍集乡兵千余人屯青山,结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一说为至正十二年),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天完红巾军,任元帅。
至正二十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不与相通,自称陇蜀王。之后,受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春,明玉珍病故,庙号太祖,子明升继位,后大夏国为朱元璋所灭。
2、明崇俨
明崇俨(646年—679年),洛州偃师今(洛阳)人,唐高宗时期政治人物。其祖先是平原士族,世代在南朝为官,南朝梁国子祭酒明山宾五世孙。父亲明恪,豫州刺史。
其人容貌俊秀,风姿神异,出身士族,却精通巫术、相术和医术。年少时,父明恪任安喜县令,县吏有个会召鬼神法术的,明崇俨学会了他的法术。入仕途后,最初担任县丞一职。
唐高宗时期,皇帝总犯头疼病,明崇俨竟真的看好了皇帝的病,由此深得唐高宗和武则天喜爱。仪凤四年(679年)五月初三,被盗贼杀死。唐高宗追赠他为侍中。谥号庄。
3、明安图
明安图(1692—1765) ,字静庵。清代蒙古族杰出数学家、天文历法学家和测绘学家,是历史上少有的多学科科学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研究领域广,不仅在数学研究中有重大突破,而且在天文历法、地图测绘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乾隆二十一年(1756)、二十四年(1759),两次参加对新疆西北地区的地理测量工作,获得大量科学资料,为绘制《乾隆内府舆图》和《皇舆西域图志》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天文学工作中也成绩卓著,对天文、历法、气象进行实地观测,进行科学研究。
在钦天监任时宪科五官正时,每年将汉文本的《时宪书》译成蒙文,呈清廷颁行,供蒙古使用。雍正八年(1730),修订编出《日躔月离表》。
从乾隆二年至七年(1737——1742),参加编成《历象考成后编》十卷,反映了中西天文历象科学的新成果,成为清代编制历法的依据,从乾隆九年至十七年(1744一一1752),参加《仪象考成》一书的推算工作。
亦是杰出的数学家。以中国传统的数学,结合西方数学的成果,论证了三角函数幂级数展开式和圆周率的无穷级数表示式等九个公式,成功地解析了九个求圆周率的公式,写成《割圆密率捷法》一书。
在清代数学界被誉为“明氏新法”,在我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安图生活在清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具体生年不详,大约在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前后逝世。是清代著名的科学家。
4、明僧绍
明僧绍(?-483年),字承烈,平原郡鬲县(今山东德州市)人。南朝隐士,著名经学家。
宋文帝元嘉年间,举秀才,明经有儒术,不就朝廷征辟。隐居崂山,聚徒立学。淮北沦陷后,南渡长江,遁还摄山,筑栖霞精舍(栖霞寺前身)。永明元年(483年),征国子博士,不就而卒。
5、明亮
后魏阳平太守,字文德,平原人。性情文静厚道,知识丰富,很有才能。被授以勇武将军,除阳平太守。清白爱民,颇有惠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玉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崇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安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明僧绍
曾国藩“见好就收”保平安
曾国藩被人们称为“完人”,这里的“完人”可不是郭德纲说的快完了的人,而是说他在各个方面接近完美,没有明显的缺点,都做的很出色。其中,曾国藩浸淫官场多年,能够位极人臣还能善始善终,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与他办事圆润,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深刻理解中庸之道的精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曾国藩作为汉臣,虽然对清朝廷忠心耿耿,但仍屡遭疑忌,清朝毕竟是满族贵族的天下,为了防止曾国藩生变,朝廷在重用他的同时也安插了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等贵族钳制他。在第一次攻陷太平军据守的武汉后,捷报传到北京,咸丰皇帝非常高兴,赞扬了曾国藩几句,但咸丰身边有个近臣却说了句:“如此一个白面书生,竟能一呼百应,并不一定是国家之福。”咸丰皇帝听了,沉默不语,陷入沉思。想想曾国藩只是刚刚做出点成绩,就让远在北京宫廷之中的君臣如此,可见此时他的处境有多凶险。
不得不说,曾国藩真的是个头脑清醒,能看清形势的人。他知道锋芒毕露,定会遭人疑忌,于是见好就收,借回家守父丧之机,带着两个同在湘军中担任重要将领的弟弟回家,辞去一切军事职务,消除了清廷的疑忌,当然更让自己避开了凶险的处境。说来也是清廷腐朽无能,曾国藩赋闲在家一年,结果太平军进攻稻米和布匹生产大省浙江,清廷束手无策,又恐慌起来,于是又请他出山。这次又给了他一个十分重要的职务,兵部尚书,这说明什么,说明曾国藩手里有了军政实权啊。不久,慈禧太后掌权,重用汉人,曾国藩进一步大权在握。说到这,有人肯定会问慈禧为什么会重用曾国藩等汉人呢?要知道,在清朝275年统治时期的大部分时间,汉人都是处于 社会 最底层,汉臣在整个国家权力机构中毫无地位可言,也没有任何实权。就连被称为清代第一汉臣、配享皇家太庙的张廷玉,最高官职也不过是从二品的吏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副部长。而曾国藩却受到如此重用,其实这要从慈禧和清朝的实际说起,1862年,“辛酉政变”后,慈禧牢牢掌握了清廷大权。但她却没心情坐享胜利果实,因为大清王朝正面临着来自太平天国的严重冲击,已经岌岌可危。从1851年的金田起义,到1861年慈禧开始掌权,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最高峰时太平军拥兵超过百万,最多时占领了18个省,总面积达150多万平方公里。而曾经英勇善战的八旗劲旅已经今非昔比,在多年的养尊处优之后,早已雄风不再,失去了祖先的血性。不管是八旗主力,还是绿营汉军,只要与太平军对阵,几十万大军一触即溃。苦心经营多年的江南、江北大营和安庆重镇,在排山倒海的太平军面前也形同虚设,不堪一击。稍微了解点 历史 的人都知道,要不是太平军内部出现严重问题,估计清王朝可能就没有后面的40多年了。而此时只有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在和太平军的对抗中表现的格外出色。慈禧意识到,要挽救清王朝,就必须重用像曾国藩这样的汉臣。可以说,在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之下,重用曾国藩等汉臣属于权宜之计,是慈禧等满族贵族不得已而为之。1862年,曾国藩被授以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政权利,巡抚提督以下均需听命,不久又赐予太子太保,兼协办大学士。他在清廷中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曾国藩彻底平定太平军之后,声名远扬,进京面圣,据说当时整个北京城人头攒动,所有人都想一睹这位盖世功臣的风采,就连许多精通相术之人都来凑热闹,想给这位湘军统帅相个面,看看究竟为何他能建此功勋。
可见当时的曾国藩已经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到了这个关口,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一个抉择,对于绝大多数人,由于人的本性驱使,会变的飞扬跋扈、得寸进尺,很少有人会选择谨言慎行、见好就收。选择前者的,鳌拜的下场我们都已经再熟悉不过了,而曾国藩展现了他“完人”的强大属性。在进京之后,他做了三件事,一是怕功高震主而主动退出了一部分权力;二是怕湘军太多引起疑忌而裁减了4万湘军,同时在南京建造旗兵营房,请根正苗红的旗人军队驻防南京,并发给军饷;三是盖贡院,提拔江南士人,没有过多提拔举荐自己的亲信。
这三件事,清廷上下果然交口称赞,又因为他恭敬谨慎的态度,更加取得了清廷的信任。清廷又赏予他太子太保,双眼花翎,赐一等侯爵,子孙相袭,代代不绝。这代表啥,清廷对曾国藩已经足够信任,老曾家的手里抱上了“金饭碗”,还是世袭的。当然了,前提是清王朝还在。
作为一名汉臣,曾国藩权倾朝野,清廷自然会对他有所忌惮、防范,稍有不慎就可能处于万劫不复的境地,但是曾国藩运用自己的智慧,约束自己的欲望,见好就收,谨言慎行,最终得以保全自身,还获得了无上的地位和美名。
曾国藩告诉我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见好就收,否则你眼前看到的是无限美景,脚下可能却是万丈深渊。如果你觉得曾国藩遇到的事情离我们太遥远了,那么想想,有的人如果不是在职场中得势后,不知道进退,不控制欲望,四处得罪人,也不至于遭人排挤,落得个无立锥之地的下场;如果不是于月仙的司机自以为是的认为在凌晨3点的荒漠公路上绝不会有阻碍,从而油门见底,严重超速,也不会酿成惨剧。最后,借用赵本山小品里的的一句话做个结束:人生好比一架飞机,不在于飞多高、飞多远,重要的是能够平稳着陆。
古代的妃嫔和宫女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宫的?有没有身份限制
是通过选妃或是选宫女进宫的。
身份是没有限制的,宫女的家族大多是普通百姓,但必须是良家,即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
东汉规定,每年八月要派遣内廷官(中大夫、掖庭丞)和精通相术者,到洛阳乡中阅视良家女,挑选标准是:年龄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选 中者要载入后宫。
唐玄宗遣使到全国各地选拔美女,号称「花鸟使」。
明代选宫女的情况,以天启大婚时为例:「天启元年,熹宗将举行大婚礼,先期选天下淑女年十三至十六者,有司聘以银币,其父母亲送之,以正月集京师,集 者五千人。后亦被选入都。天子分遣内监选女,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循视之,曰: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之。凡遣归者千人。明日,诸女分立 如前,内监谛视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有一不合法相者去之。又使自诵籍、姓、年岁,听其声之稍雄、稍窳、稍浊、稍吃者皆去之。去者复二千 人。明日,内监各执量器,量女子之手足,量毕,复使周行数十步,以观其风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去者复千人。其留者亦仅千人,皆召入 宫,备宫人之选。分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於是入选者仅三百人,皆得为宫人之长矣。在宫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论而评汇其人之刚柔 愚智贤否,於是入选者仅五十人,皆得为妃嫔矣。
清代每三年选一次秀女,入选者都是八旗少女。
清代这种作法固然是为了保持满洲血统,实行时确实不扰民,有利於广大汉民的安居乐业。以往任何朝代,每当选宫女的事情落在哪一个地区时,该地区的百姓 就人心惶惶,纷纷赶在朝臣到来之前,把女儿嫁出去。如果女儿被选为宫女,在宫中没能出人头地,那麼今生再无机会见到家人了,只能在宫中默默死去,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宫女都是这种命运。
清代比较而言还算人道,宫女只有一二百人,有百人左右能够和皇帝接近,青春完全旷废的女子几乎没有,因为清代还规定,宫女未被皇帝看中的,二十四岁 (有时是二十岁、二十五岁、三十岁)时送出宫,另行择配。
清代选秀女的详细情形是这样的:各旗每年要将本旗内十四至十六岁的女子造册上报。在行选期间,各旗的参领、领催负责把候选的女子运上车,送往宫城北门 神武门。运送秀女的车队按规定要在夜间行进,到达后,候选的秀女们被领入神武门内,在顺贞门外恭候,由户部官员负责管理。至时,由太监首领主持挑选工作。 秀女们每五人为一组,引到太监面前站立,太监审视。当意者,留下姓名牌子,叫做「留牌子」,牌子上书著「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洲人(或者蒙古、汉军人), 年若干岁」。到当日中午时,初选完毕,未被选上的,由本旗的车子载还。
初选通过后的女子,要入宫进行复选,「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凡不合格者被送出宫,叫做「撂牌子」。
清朝乾隆的女儿是否下嫁孔府?
没有,乾隆一共10个女儿,五个早夭,剩下的五个也没有嫁给孔府的。
1、皇长女
生于1728年,卒于1729年,幼殇,未封,母孝贤纯皇后。
2、皇次女
生于1731年,同年卒,幼殇,未封,母哲悯皇贵妃。
3、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
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6月28日-1792年8月15日),清高宗乾隆帝第三女,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二十四日生。乾隆初年,封今位号。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因乾隆帝不忍爱女远嫁,破例准其留驻京师,其府邸为清代唯一一个固伦等级的公主府。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去世,葬于北京东郊,衣冠葬于今公主岭市附近其领地内。
4、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
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2月24日—1767年10月29日)生于乾隆十年(1745)十二月初二日,为清高宗第四女,母为纯惠皇贵妃苏氏。
乾隆二十五年(1760)正月封今位号。三月下嫁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次子福隆安。乾隆三十二年(1767)九月初七日卒,年23岁。子一丰绅济伦。
5、皇五女
生于1753年,卒于1755年,幼殇未封,母继皇后。
6、皇六女
生于1755年,卒于1758年,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7、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
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8月10日-1775年2月9日),乾隆皇帝第七女。乾隆二十一年(1756)七月十五日生,母为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乾隆三十五年(1770)正月封今位号。七月,下嫁拉旺多尔济。乾隆四十年(1775)正月初十日卒,年仅20岁。
8、皇八女
生于1757年,卒于1767年,幼殇未封,母忻贵妃。
9、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
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8月17日-1780年12月14日),乾隆帝第九女,母孝仪纯皇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七月十四生。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十二月封为和硕和恪公主,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八月嫁札兰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十一月十九卒,年二十三
10、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
固伦和孝公主(1775~1823年),满洲正黄旗人。清高宗乾隆帝第十女,母为惇妃汪氏。
自幼最为乾隆所钟爱。乾隆曾说:“你如果是皇子,朕一定立你为储。”容妃去世,遗物大部分被乾隆赐给公主。
乾隆五十四年,公主下嫁和珅长子丰绅殷德,妆奁十倍于和嘉公主,辇送器玩于主第者, 槪论其直,殆过数百万金。
道光三年(1823)九月初十,去世,终年四十九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弘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