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黎族的结婚习俗有哪些
婚礼,无论在古今中外,都被认为是人生仪礼中的大礼。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的婚俗都呈现出很大的不同,众多绚丽多姿的婚俗习惯中,黎族婚俗礼仪构成了一道独特亮丽风景线。
琼中黎族自治县的黎族同胞,能歌善舞,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当属身着民族服装的八音队。在整个婚礼的过程当中,黎族传统乐器演奏的八音队,全程走在队伍最前面,新郎和伴郎跟随其后,最后是拿着彩礼的队伍。
黎族的彩礼一般是槟榔、烟草、山兰米、山兰酒以及猪肉等,随着新郎家庭条件而有所差别,到了女方家要把槟榔破开分给众人吃。过去黎族的接亲过程哪怕是翻山越岭、涉水过河,也是要靠步行的。而现如今虽然很多习俗都变了,接亲的过程也由乘车代替了步行,但是出村和进村的这段路,还是要下车走的,以示接亲的诚意。
图片
而此时新娘一家已经备好碗筷,在家里等待着。新娘出嫁前三天要洁身,请人妆饰打扮,拔脸汗毛,修眉等。新娘身穿传统服饰,颈脖戴银项圈、玉珠圈,胸前挂银牌、银铃、珠链,腰系银链,银铃,手戴镯子、戒指,脚戴银圈。
随着新郎的队伍音乐的声音越来越大,新娘父亲点燃了鞭炮迎接。到达新娘家,由新娘的父母查看彩礼,合格了新郎才能进屋见到新娘。而这个过程中新郎要和伴郎等在屋外,等到时辰到了,才进去接新娘,一番等待之后,新郎终于见到了身着正装的新娘。
图片
新郎接走新娘之前,要先在女方家里吃一顿饭,酒桌中,迎亲队伍与女方家眷饮酒对歌,气氛十分热闹。一位长辈会用箭杆与骨头穿钉起来,向众人展示,代表新娘就此许给新郎,不能再许给别家,也不允许其他人抢亲,这便是黎族穿骨折箭定亲。
吃完饭后,送新娘队伍要及时赶往男家的村口,举行迎亲仪式。八音队又重新吹奏起来,新郎新娘打着红伞走了出来,又没下雨为什么要打着伞呢?原来这是黎族的风俗习惯,为的就是图个吉利。象征着今日日子红红火火。
这时我们看到一位黎族老人,远远就拦在了入村的道路中间,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根据风俗,要由黎族村寨的一位长者,手持一把弓箭或镰刀,在进村路口中央铺一片芭蕉叶,放上一个鸡蛋,面向送新娘队伍,念祈平安词,大意是“今日两位成婚,希望未来吉祥如意,早生贵子”。祝福过新郎新娘之后,长者将鸡蛋打破,代表开吉、吉利的意思,认为这样会使一家得到平安。过去的新娘和送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基本是晚上了,所以新郎村寨的人,会在村寨前点亮火把,为到来的新娘,照亮回家的路。
黎族独木凳是怎么演变来的有怎样的造型?
黎族独木凳是用高0.25米至0.4米,直径0.2米至0.3米的原木雕琢。把原木头尾各留有三四厘米厚作为凳面,中间部位凿空,在其周围留下6根至12根约4×4厘米的方柱子或圆柱子为支撑,柱脚向外稍弯曲,呈弧形,既减轻重量,造型又美观大方。
如果凳子过高或者为了增加它的层次感,往往把它制成二层,即中间加一个台面,这个台面是连接、支撑上下层的柱子。柱子太长易损,增加一个台面,既缩短柱子长度,增强牢固,又可增加美观。
有时还在凳面和边沿刻花纹图案,装饰美化。这种多脚独木凳,造型古朴、独特,方便使用,坚固耐用。
它是从圆木墩演变而来,以前黎族家具制作尚不发达,品种较少。独木凳曾是乐东黎族妇女出嫁时所带的嫁妆之一。独木凳除了以上造型外,还有形似椅子的树干或树根椅,即有靠背、椅面、脚,略加工便成,并适当装饰。
海南木雕神像
黎族和苗族是一个族吗?如果不是哪个早点!想知道他们的东西?求!
二者不是一个族。黎族是我国岭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市、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通什市、三亚市等七县二市之内,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由于分布地区不同和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黎族人口数为1247814。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使用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不同地区方言不同。也有不少群众兼通汉语。1957年曾创制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方案。
黎族源于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汉曾以“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海南岛的黎族先民也包括在这些泛称之内。“黎”这一专有族称始于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黎族虽然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其形式活泼,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世代相传。主要包括故事、传说、神话、童话、宗教家谱等。比较著名的有《人龚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传说》、《甘工鸟》、《鹿回头》等。既反映了社会历史,总结生活经验,传播各方面的知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寄托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音乐有自己的传统乐器: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曲调旋律,各地区略有不同。
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仅善唱歌,也爱跳舞,他们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来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黎族的造型艺术,以织锦工艺最为著名。在唐宋时期,黎族的纺织技术就比中原先进。织出的黎锦、黎单闻名于世。他们利用各种不同的纺织工具,从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理经、织布、刺绣,直到生产出色彩斑斓的锦、被、单、筒裙、花带等,已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生产工艺。而且至今,著名的“崖州被”和“双面绣”,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花色艳丽又富于特色而驰名。此外,黎族的独木器制作和竹藤编织工艺,也十分著名。
现只是一些群众保存有黎族传统服饰及生产、生活工具,棉麻制品有男女上衣、女筒裙、头巾、木棉布料、麻布料、麻被、麻袋等。黎族妇女服饰主要有上衣、下裙和头巾,黎族女上衣长61厘米,腰围55厘米。麻布料长3.08米,宽25厘米,木棉布料长4米,宽17厘米,麻布料首公上衣,衣为灰色,仿铜纹,黑色浅绿,衣长76厘米,腰围57厘米,衣袖通长115厘米。首饰品有铜耳坠、银耳环、银项圈、铜铃、银手镯、银质袍钮扣、银戒指等。生产、生活工具有木竹藤制品、织锦工具、独木舂血,编压斗笠工具、纺纱工具、园木平耙、藤箩、藤罐、独木凳、捕鱼工具、狞猎工具、箩筐、斗笠、独木牛铃、男女刀篓、陶瓷、陶罐等生产、生活用品。藤罐有一圆形盖子,通体呈褐黄色,高16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12厘米;捕渔工具用麻的纠维织的,直径58厘米,陶瓷是黎族自己制烧的,褐色,素面完整,肩部有7个乳针钿,口径23厘米,高38厘米,底径22厘米。
女上衣、筒裙、棉质布料、麻质布料、头巾、腰带、彩带等,其中头巾的两侧绣有汉文字,巾长155厘米,宽23.5厘米。黎族女上衣衣的款式前下摆长,后下摆短,衣胸两侧绣花纹,长55厘米,腰围40厘米,衣袖通长106厘米,筒裙长50厘米,腰围38厘米,棉质布料彩带长4米,宽20厘米,这个彩带是黎族结婚时习惯绕在床顶边。服饰式样都显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首饰品有铜耳坠、铅手镯、银质钮扣、珠子、耳铃、脚镯、项饰、发饰等,铜耳坠顶部有一弯扣,下端一弯勾,橙黄色,铅质手镯:镯身锻成一簿铅片圈,内平滑,外原两凸起的铅片弯勾而成,表面有绳纹,弦纹。生产、生活工具有藤箱、藤萝、竹笠、鱼笼、露儿叶席、狩猎工具、捕渔工具、多种独木器物等。 风俗习惯的重要节日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目前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妇女爱嚼槟榔。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三月三爱情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
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四川嫁女儿要准备什么嫁妆
常见女儿出嫁嫁妆有7样东西,即是床上用品、家用电器、黄金首饰、嫁女三宝、红皮箱、长命灯和车。并且嫁妆的数量应为双数,寓意“好事成双”。
陪嫁红箱子当女儿出嫁时,父母总想给女儿最好的东西带入婆家,所以都会准备个箱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压箱底”的红箱子。主要是寓意婚后新人们生活红红火火,美满幸福。当然箱子的款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彩礼和嫁妆都是中国婚礼的传统习俗。嫁妆指的是娘家为女方出嫁所准备的物品,又称为陪嫁。嫁妆就是在新娘出嫁时,女方家为她准备的结婚用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