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谁知道茂名平定端午节的风俗
化州圩名分类
“定期集市点”通称“圩集”,尤以闽粤桂称谓“圩”者甚多。古代不书“墟”,而定“虚”,今“墟”简作“圩”。
化州市的圩集,除化州镇(市府驻地)外,还有农村圩集35个。它们的专名由来,可汇总分为:沿用继承、美好意愿、地形地物、人物姓氏等4大类型。然而,自明清朝代以来,历史上三个人物姓氏型圩名,早已更换圩名了。还有沿用继承、美好意愿、地形地物这三种类型的圩最多,稳定、知名度高。
沿用继承型有长岐、南安、杨梅、朱砂、大坡、莞塘、兰山、岭下、文楼、大贵、那务。这种类型的圩名,都是因村名命圩名的,而村名的由来也因地形地物而得名。比如:杨梅,陈氏祖先于宋朝从福建蒲田县珠玑巷迁来。宋景定年间,有一陈姓官员退休后到此定居。初建村时,周围杨梅树绕,故名。之后在村北附近建圩集,以村名命圩名。那务,约400年前明朝中期,“那”属壮语,即“田”之意,由于那里田地多雾,日中不散,得名那雾村,之后才发展成圩集。为方便书写,把“雾”改写“务”,今叫那务。因六王嶂多贼抢圩,那里交通又不便,明朝末年,将圩集迁建于陵江西岸现址,圩名仍之。
美好意愿型有同庆、和平、良光、出拔、新安、平定、甲隆、新圩、南盛。这种类型圩名,多属人为地从美好意愿出发而命圩名的,不一定受其它因素的限制。其中有原是因地形地物特征所得名者,都因名不雅,才更换此类圩名。比如:同庆,过去当地只有三个丫圩,但社会治安很乱,路有劫贼,人们不敢去赶集。民国五年,竹山村梁耀柱发起各村组织股份,新建同庆圩。圩内又建个“乡义祠”,每年春秋二季,人们到祠内拜祭杀贼有功的英烈。同庆就是“同”心同德抵抗盗贼,“庆”即贺升平丰年之意。
地形地物型有滨江、笪桥、官桥、石湾、格塘,宝圩、壶垌、合江、连界、坦塘、丽岗。这种类型圩名,多属因地形地物的特征取名。凡“江、湾、塘、湖”与水有关。比如:“山、岗、岭”与山有关:“垌、桥”与田桥有关。比如:合江、因宋元明清朝代曾在此设盐埠,供化北及广西陆川、北流一带民用食盐,后逐渐成圩集。圩址在罗、陵两汇合的江口附近,故名。江湖,因过去圩址东有个大湖,故名。官桥,历史上是上驿站,是广西至化州、高州必经之地,来往官员常于此留宿。圩集前有条小河,每当夏秋季,洪水泛滥,人马不能过,因此,来往“官”员发起的捐款建好了“桥”,当地人把这桥叫官桥,因桥名得圩名。
其实,沿用继承型圩名是地形地物型圩名的一个分支,它们原属同宗。这两种类型圩名最多也稳定。它之所以“多”和“稳”,是因为地形地物的特征长期稳定不易改变,其面貌,地形特征留给人们的印象深刻。
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称鬼仔戏,因“琢木为偶”而得名,是高州市城乡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品种。相传于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后经高州民间艺人不断改造、发展、加工,形成今天的木偶戏。目前,该市拥有木偶班150多个,艺人500多人,他们一年四季活跃在城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为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高州也因此而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广东省首批“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高州木偶戏在品种上属杖头木偶。其造型制作十分讲究,一般是选用质地细软的枝松木经精雕细刻而成,并采用变形和夸张的艺术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眼、口、舌、鼻均可活动,逼真、传神,酷似真人。头部和手部串以竹杆,由艺人操作可以表演穿衣、戴帽、舞剑、开弓射箭等各种动作。服装、发饰、头盔以及各种道具丰富多彩,因人而异。一班木偶戏,30来个木偶,角色上有生、旦、净、丑之分,脸谱各异。唱腔多为七字句和十了句的“木偶腔”,是高州山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白话说唱形式。在门类上分为小班、中班、大班和木偶剧团四种类型。
小班又称单人木偶班。这种木偶班由一个人表演,表演难度最大。表演者除操作木偶外,还要吹、打、弹唱。一担衣箱,容纳他全套的表演道具;一张方桌就是他的舞台;一个艺人,承担全部角色。
中班又名四架木偶班,由4——5名艺人组成。表演时有基本的分工,配以打击乐、吹奏乐,表演气氛十分热烈。
大班又称木偶大戏班,由10名以上艺人组成。表演有较明确的分工,行当齐全,能胜任一些表演容量较大的剧目。但由于大班的艺人,道具较多,行动不及中小班灵活,因此,目前发展数量不多。
木偶剧团是在木偶戏大班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大型文艺团体,它来源于广泛的木偶艺术活动,又指导于群众性的大中小木偶班。
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就是从业余大班发展而成的。该团的前身为民间业余木偶班“乐尧天”1975年转为县办,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支初具规模、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专业文艺团体。该团在木偶造型上力求逼真、生动、传神;表演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音乐、唱腔明快流畅,富于人性,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加上演员配合默契,唱做吻合,服装、布景、灯光新颖别致,观众置身剧场,犹如观看真人演出。1987年以来,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和梁东兴、朱兆庚的单人木偶班先后应邀参加了“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等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受到主办单位和各界人士的好评。1992年9月,高州市木偶粤剧团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一举夺得剧目、导演、音乐、表演和演出5项优秀大奖,受到国内外专家的赞赏和好评。1997年春该团应邀赴香港、深圳等地演出,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强烈反响,深受港澳同胞和外国朋友的喜爱和欢迎。该市永长春民间木偶艺术团还应邀到德国多个城市演出10多场次,深受德国朋友的欢迎,被当地的新闻媒介评价为“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好”。
粤西客家婚俗趣谈
出嫁姑娘要分姐妹钱
在粤西北部山区,居住着数十万客家人,他们的婚俗很有趣。
大姑娘在出嫁的当天,要用红纸封好姐妹钱,钱不论多少,多则一元两元亦可,少则三角两角也行。临出门时,亲人们都汇集在屋厅为姑娘送行。姑娘的兄弟姐妹更生怕她远去,都围绕在她的身边,依依不舍。这时,姑娘就把早已封准备好的钱包默默地塞到兄弟姐妹的衣兜里。分发完毕,姑娘接过长者早已打开的雨伞,跨过门槛,出嫁了。
送嫁途中,手持雨伞的新娘在送嫁娘的陪同下,跟在新郞后面慢慢地前行。路上,新娘决不同别人说话,即使是很知已的朋友同她打招呼,也只能报以一笑。这不是出于腼腆,据说如果应了,会有“半路夫妻”之嫌。大家都知道这是新娘的忌讳,也不会同新娘说话。
新婚夫妇互敬鸡腿
结婚那天,新娘去女家接新娘,要带去一只煮熟肥鸡。这只鸡被称为“熟盒鸡”,是给女方招待来送嫁的亲戚朋友的。当女方厨工把这个肥鸡切碎招待客人时,细心的岳母便会叮嘱厨工留出一对鸡腿。
当晚,洞房花烛。送嫁娘就将夹在嫁妆用红绳缚住的一对鸡腿拿出,放在新郎新娘的面前。然后,满满斟上两杯合欢酒菜。新郎新娘同时拿起酒杯,轻轻呷一口,相互交换酒杯,各自一饮而尽。以示同结夫妻,白头偕老。然后各自拿起一只鸡腿互送。这时,送嫁娘已悄悄离去。真是:“洞房花烛夜,合欢酒甜,肥鸡腿香,夫妻共饮嚼,同享新婚乐!”
羌族婚俗文化
羌族婚俗文化是羌族文化中引人入胜的一部分。传统的结婚仪式复杂而隆重。大致分为订婚和结婚两个阶段。订婚过程分为三步:“开口酒”(说亲)、“小定酒”(备酒宴招待女方近亲)、“大定酒”(商定结婚日期)。婚礼前后要操办5天,包括“女花夜”、“正宴”(也作“正酒”)、“谢客”三个仪程。
羌族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又称“云朵上的民族”。主要以游牧为主。传说5000年前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大战,战败后炎帝率其大部与黄帝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汉族);少部分西迁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藏族、羌族等。
羌族主要聚居地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其余散居在阿坝州松潘、黑水、九寨沟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成都市都江堰地区、雅安地区、四川西南,贵州省江口县、石阡县,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宝鸡市凤县部分地区,甘肃南部、云南、现有人口约309,576人左右。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部分传统文化的一支,与汉族、藏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僳僳族、普米族、景颇族、拉祜族、基诺族等为兄弟民族,皆具有部分炎帝部落的血统。
羌族婚俗文化是羌族文化中引人入胜的一部分。传统的结婚仪式复杂而隆重。大致分为订婚和结婚两个阶段。订婚过程分为三步:“开口酒”(说亲)、“小定酒”(备酒宴招待女方近亲)、“大定酒”(商定结婚日期)。婚礼前后要操办5天,包括“女花夜”、“正宴”(也作“正酒”)、“谢客”三个仪程。
羌族婚姻形式: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男女青年无恋爱自由,视自由恋爱为有损家风,婚姻不能自由,封建买卖婚姻盛行,儿女婚事均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羌族婚俗简介:
过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没有选择配偶和自由恋爱的权利,因幼小时即由父母代订婚约,甚至指腹为婚。择婚时,讲究门当户对和亲上加亲。在结婚年龄上往往女大於男,因此,羌族地区流行着这样一首民谣:“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
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上,以示庄重。“大订酒”上,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待女方亲朋,此时男方根据议定交清聘礼,特别要备一分银子奉送岳母,在整个订婚过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内或亲友家中。
结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三匹马前来迎亲,一匹新娘乘骑,另二匹伴娘骑,伴娘系内亲闺女。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背出大门上马,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仅是走走过场。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背兜,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
送亲途中,如经过亲戚家门口,便由亲戚摆设茶席、备糕点水果等招待送亲队伍,炮手放三声明火枪以示到达,男方亲戚手捧面条上前敬献,伴娘同送亲的即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集寨头,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给伴娘和牵马人少量下马钱,否则不下马。下马后新郎在门口撒把米于地下,厨师提只雄鸡,宰杀后洒鸡血于大门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进门抢坐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设在露天坝子的盛大宴会便开始了。贵客们边吃边喝、边歌边舞,先唱“赞新娘”的酒歌,歌词内容是赞颂新娘的美貌,从头唱到脚下,后唱“赞新郎”,称颂新郎人品端庄、精明能干。人们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备两席“谢客”,整个仪式才结束。婚后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娘家要备好“回门酒”,亲友要向新婚夫妇馈赠礼物,并致词祝福。羌族民间有的地方还有“逗新郎”的习俗。即在回门酒的宴席上娘家人要给新郎用四尺长的筷子,而且还要在筷子的后面加几个用马铃薯做的筷子坠,要新郎使用这种筷子,隔着几盏油灯去夹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为筷子长,夹不起菜,或油灯烧着下巴,就要被罚酒,这种活动既是节日聚餐,也是一种娱乐。
结婚的头一天,由女方办“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同辈的亲友、介绍人一齐到女方家去赴宴,并抬着花轿到女方家接亲。这天晚上,新娘邀请全寨的姑娘“话夜”,通宵唱歌跳锅庄舞。黎明时分,男方接亲的人催新娘上轿,新娘与家人润泪,并由兄长背上轿去。新娘到了新郎家,新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进新房,随后即拜堂。结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并带去酒肉等礼物。往后新娘便留在娘家,到当年的腊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归夫家。
羌族婚嫁过程:
订婚
羌族婚俗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上,以示庄重。“大订酒”上,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待女方亲朋,此时男方根据议定交清聘礼,特别要备一分银子奉送岳母,在整个订婚过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内或亲友家中。
结婚
羌族婚俗结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
“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
“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三匹马前来迎亲,一匹新娘乘骑,另二匹伴娘骑,伴娘系内亲闺女。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背出大门上马,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仅是走走过场。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背兜,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送亲途中,如经过亲戚家门口,便由亲戚摆设茶席、备糕点水果等招待送亲队伍,炮手放三声明火枪以示到达,男方亲戚手捧面条上前敬献,伴娘同送亲的即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集寨头,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给伴娘和牵马人少量下马钱,否则不下马。下马后新郎在门口撒把米于地下,厨师提只雄鸡,宰杀后洒鸡血于大门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进门抢坐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设在露天坝子的盛大宴会便开始了。贵客们边吃边喝、边歌边舞,先唱“赞新娘”的酒歌,歌词内容是赞颂新娘的美貌,从头唱到脚下,后唱“赞新郎”,称颂新郎人品端庄、精明能干。人们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
第二天,主人再备两席“谢客”,整个仪式才结束。婚后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新郎住一两日,新娘得住数日甚至数月,也有的住l~3年后,才由丈夫接回。
羌族婚嫁特色:
抢婚
羌族还有抢婚的习俗。当男方求婚遭拒绝对,乘女子在外劳动或外出时将她抢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猪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于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也就答应。女子不愿者,可于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抢婚时可抢姑娘,也可抢寡妇。
女儿麻
“女儿麻”是羌族的独特婚俗方式。在羌族无论多么美丽的姑娘,如果她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爱情的土地上播种女儿麻,是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的。羌族男女青年相识相爱,而且双方已经正式吃过订婚酒后,待嫁的姑娘就开始准备种植女儿麻了。姑娘在山坡上选定一块荒地,进行开垦。开春后就在这块土地上种下麻,待到秋季收获后将麻织成布,缝成新衣或织成腰带准备结婚使用。从开荒播种、施肥管理、收获到把麻织成衣,整个过程不许任何人插手帮忙,全由姑娘亲手完成。如有他人帮忙耕种就会被认为姑娘对爱情不忠诚。
因此羌族姑娘为了追求美好的爱情,为了能和心爱的小伙子结成美满的婚缘,从种到收都是一人悄悄地进行。她们早出晚归,避免与他人交谈答话,不向任何人及亲朋好友提及种植女儿麻的事,保持姑娘出嫁前的羞涩之情,免得让人背地笑话或议论。凡种有女儿麻的地方,任何人不得随意到那里去,以示对姑娘的尊重。新婚之前羌族姑娘亲手将女儿麻织成七根腰带,结婚时系于自己身上,洞房花烛夜由新郎亲手解开。女儿麻织成衣服,作为姑娘结婚时的嫁妆。然后夫妻双方都把这件衣服留为永久的纪念,一般不再继续穿,而是传给儿孙,以教育后代要保持羌族的勤劳朴实节俭的传统美德。
羌族现代婚嫁习俗: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羌族人民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他们抛弃了婚俗中陈腐、落后的方面,保留了优秀的方面。特别是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年轻一代的思想有了很大改变,自由恋爱流行,当地人称为“耍朋友”,父母一般不加干涉,一旦男女青年相好后,就请家长拜托“红爷”出面作形式上的说合,但古老的仪式还是要照样举行的,因此,古老的婚俗还是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一)说亲(开口酒)
当子女成人时,家长就开始为他们物色对象了,也有男女自由恋爱后告诉父母的。若是某男方看上某女方时,男方父母就找时机通过闲聊从侧面向女方试探有无结亲之意,若女方没有表示异议就有结亲的可能,男方就请“红爷”带上酒、挂面等作为“手情”去女方说亲,若女方没有退回礼物就表示有商量的余地。
(二)“吃小酒”,定婚
送完第一道“手情”后过一段时间,男方就叫“红爷”带第二道“手情”(较丰盛,有猪肉、挂面、酒、饼子、点心等)去女方说亲并索要女方的生辰八字。男方的父母请端公占卜,一旦男女双方的八字相合,就可定亲。此时女方不请外人,只有本家和“红爷”商量“吃小酒”(订婚)的日子。到了“吃小酒”这一天,男方要按女方房族的多少备礼,送给女方的老辈子,男方一般派“红爷”、母亲带儿子去。“红爷”要在吃酒前亲自烧香、敬神、祭祖,向女方、祖先禀告两家结为亲家之事,并致古规“说亲词”,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去女方探望并送礼。
(三)“吃大酒”,定婚期
若男方认为男女双方的年龄足够大,男方已经做好了一切物质上的准备,该办喜事了,就请“红爷”带上礼物去转告女方,商定婚期,叫“吃大酒”。届时男方拿一定数额的酒、肉、米和女方穿戴之物,如头饰、耳坠、手镯、金箍子、银坠子、衣服、裤子、鞋袜等,全要双份。财礼视各地规矩而定,反正要让女方满意才行。以前从“吃大酒”到接亲要间隔几个月到几年才能完成。
(四)成亲
一旦婚期定好,就要准备成亲,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男女双方各自请寨中的家门、房族、邻居喝“开笼酒”,即正式邀请各家帮忙。商定每个人负责的事项,并给自家神龛换新衣,彻底清扫房屋。接亲这天,男方由红爷、新郎的老辈子(叔辈)、同辈的小伙子及兄弟姐妹和唢呐手等近20人组成接亲队伍,背上喜蜡、喜酒、鞭炮、娶亲帖子、喜钱等,到女方家后,女方家人会竭力阻止接亲队伍进女方家门,男方要给女方的姑娘们发红包,一次一次地给,等女方满意了才打开门请男方的接亲队伍进去。进门后女方唱欢喜歌,男方给钱,再唱再给,满意为止。
另外,男方要给女方送1个太阳馍,馍上挂有1条白布、1条红布、1根羊毛线、镶有1颗珊瑚珠。男方把礼品放在堂屋的神龛前的桌子上,红爷致“接亲词”,用羌语说:“世间万事有来由,羌人婚配从头说。理不讲来人不知,须将此事晓众人。自古男女皆婚配,此制本是木姐(羌族女始祖神木姐珠)兴,所有规矩她制定,后人不敢有增减。一代一代传下来,羌人古规须遵守……”。女方答词:“贵客辛苦到我家,迎亲之日上门来。开天辟地到如今,男女婚配木姐定……此次婚事按古规,女家东西很齐备。主家接待如不周,敬请贵客多原谅。”答谢完毕后,女方家人用规模最大的宴席宴请众人。称之为“正席”。当天晚上,新娘要邀集全寨的姑娘们到家里来“花夜”。
(五)举办男女“花夜”
羌族结婚,“花夜”最为隆重,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就是为新人开个娱乐晚会,男方办的叫“男花夜”,女方办的叫“女花夜”,男的庆祝娶妻,女的欢送出嫁。“女花夜”时,新娘堂屋里灯火通明,中间摆着2张并拢的八仙桌,周围摆设条凳,桌上放有咂酒和12盘“干盘子”,即花生、核桃、红枣、柿子、苹果、桔子、糖果等,饱含圆满、吉祥、喜庆之气。另外还有一些菜肴,十分丰盛。晚上七、八点钟,花夜开始,新娘要坐上席,姐妹们依次入席,男方接亲的人也在座,新娘入席时要哭,倾诉父母养育之恩。
姐妹们开始唱歌,主要有以下3种:1、“花儿纳吉”,如:今晚姐妹坐得全(哟,花儿纳吉),齐家一首唱起来(哟,吉吉儿来),唱歌不要银钱买(哟,花儿纳吉),只要心中有肚才(哟,吉吉儿来)。2、“盘歌”,如:女方伴娘问:这首盘歌你来解(哟,花儿纳吉),什么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接亲姑娘答:这首盘歌我来解(哟,花儿纳吉),月亮弯弯(儿吉来,哟唉)天边转(哟,吉吉儿来)……3、“格妹哟呀”,如:女方伴娘问:(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什么帕呀(格妹哟呀)?接亲姑娘答:(格妹哟呀)新人包的呀钢青帕呀(格妹哟呀)。问:(格妹哟呀)新人穿的呀什么衣呀(格妹哟呀)?答:(格妹哟呀)新人穿的是葱白衫呀(格妹哟呀)……接亲的人也要演唱“花儿纳吉”助兴,一直要唱到午夜待凑热闹的人逐渐散去后,花夜才告终。男方也办花夜,内容与新娘相似,所不同的是新郎要由母舅来升冠,挂红。4、冠是形似清朝官帽的红穗圆形双层帽,上面插一对红色喜牌。舅舅给新郎升冠,赋予新郎以新的社会角色,预示他已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就要成家立业、另立门户了。接着给新郎挂第一道红,并致辞:“一对金花亮堂堂,今天拿来贺新郎,左插一支生贵子,右插一支状元郎,儿子儿孙入朝堂。”接着母舅家人依长幼排序依次给新郎挂红,然后由新郎家门房族中的人依长幼排序给新郎挂红,最后由新郎的父母挂红,即“收拜”。每人都要说一段祝福的话,祝新郎娶回一个如意娘子,日子和美。
(六)出嫁和迎娶
女家正席、“花夜”的第二天是出嫁的日子,女方做一对太阳、月亮馍,装在一个新竹篓里,选派一个父母双全的男童随新娘背到男方家去,馍上刻有松柏图案,象征一对新人与日月同寿,似松柏常青。发亲时间一到,唢呐响起“留念调”,新娘在闺房里哭,母亲、姑嫂也陪着哭,男方接亲队里的女人劝其停止哭泣,一对父母双全的姑娘扶新娘到神龛前,边哭边拜祖先、父母、长辈、哥嫂,拜毕转向大门,这时年老的妇女就反复叮咛新娘:“千万不要回头看,规规矩矩走出去”。
同时,释比高举一个插有白色小旗的馍站在门边,新娘从馍下走出门,伴娘代替新娘的父母唱哭嫁歌。迎亲和送亲的队伍快到男家时,早有新郎的姑婆、姑母、姨婆、姨娘在大门外等候,她们一手执香,一手端酒,给送亲的人敬酒,紧接着释比做法事,口云:“天地开张,新人到此,大吉大昌……”,“东方一朵青云起,南方一朵紫云开,两朵腾云接成彩,新人下轿迎进来”。新郎在楼上或大门里用生米打新娘,新娘由两名姑娘扶着踩烂一个倒扣在门槛上的碗后进门,以示退煞。一对新人在男方神龛前一拜祖宗创业恩,二拜父母养育恩,三拜夫妻偕百老,四拜子孙个个强。再拜来客,帮众,最后夫妻对拜,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双双进入洞房。
接着开始宴请宾客,依次请送亲的女方近亲、男方母舅、家门长辈、远客、邻居、新郎家中近亲,一轮一轮往下吃。饭毕跳“莎朗”,唱“赞新郎新娘歌”如:“我家妹子十八岁,她本天仙女下凡。人品好来又能干,内外料理都周全。头发乌黑巧梳妆,穿戴样样好上好。银牌耳环已备足,圈子簪子也齐全。”赞美新人,然后新人跪下,撩起围腰,众人撒米、麦、青稞、花生、红枣,祝福新人。笔者认为,男女双方的“赞美歌”中蕴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了羌族的自尊心、自信心,他们向往真、善、美,期盼每个家庭美满幸福,同时也是对本民族青年男女的关心、爱护、颂扬,体现了羌族人民的谦虚、坦诚的民族性格。
羌族婚礼的程序十分复杂,婚礼的过程很长,往往要持续半年到几年不等,男女双方家族为了达到婚姻关系的认同感,展开了漫长繁琐的渲染和接触过程。从女方父母的认可,到女方亲族的赞同,可见这种婚姻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在双方亲家的交往中逐步做到的相互了解并建立了一定感情,这对于子女婚姻的成熟、婚后和睦打下了基础,这充分显示出羌族对血缘传承的重视。
另外,在整个订婚过程中,男方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要多次到女方家送礼,显示了女方家族的身价和在婚姻关系中的社会地位。“女花夜”是女方家族主持的最隆重的一次盛会,是给新嫁娘挣面子的最好机会。表现了羌族生活中十分重视母亲家族的血缘和素质。这一方面说明羌族对婚礼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羌族对人生礼仪的投入之大和受民族宗教的影响之深。通过婚礼仪式,使羌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提炼、升华、发展,从而传承下来。
浙江杭州建德新安江这里结婚的习俗都是什么样的?
去杭州建德旅游,不管是旅行社还是当地人,他们都会推荐游客去看看新安江上的“九姓渔民水上婚礼”表演。“九姓渔民婚礼”的九姓渔民指的是九个姓氏的渔民:李、何、钱、孙、袁、许、叶、林、陈。据说他们都是明初时陈友谅以及他部将的后人。
元末明初,陈友谅与一个叫朱元璋的哥们逐鹿中原,最后鹿被朱元璋收入囊中。成王败寇,陈友谅和他铁粉的家族就被朱元璋贬到新安江、富春江一带的三江口。朱元璋为了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上个保险,规定这九姓之人世代不得上岸、不能与岸上人通婚、不能读书习字、不准穿长衫。从此,这九姓后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上,以船为家,载客、打渔为生,与岸上人很少来往,九姓之间相互通婚、从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独特习俗。水上婚礼就是其中之一,整个婚礼仪式在两条狭小的船上完成。
表演开始。在喧天锣鼓,声声唢呐中,水上的两艘挂着喜字,披满红绸的乌篷船慢慢靠近。两艘船都以灯笼上写着自己方的姓氏表明自己是九姓中的哪两姓。船头站着一群穿着新衣,喜气洋洋的亲朋好友。船停稳后,在司仪的祝福声中,两位伴娘从船舱里扶出新娘,新娘头上顶着红盖头。同时,女方的亲朋好友把新娘的嫁妆一件一件抬出来,放在船舷上。那么小的船也放不下太多东西,嫁妆都是些实用的生活用品。
女方的船上端出一个红色的大木盆放在船舷中间,新娘被扶进木盆,坐进木盆中的小板凳上。男方船上一个富态的利市人粉墨登场,手里拿着一杆枰做道具,她是来给新娘称嫁妆的。她把新娘的每一件嫁妆都意思地称一下,边称边唱“称一斤来进千金,称两斤来进万金,……”等她称完嫁妆,把所有吉利的话都唱过一遍,就退回去了。v她手上这杆枰最后会交到新郎的手上,挑起新娘的红盖头。
又换一个女方的利市人上场,这个利市人的道具是一碗饭,这是给新娘喂离娘饭的,边喂边唱离娘歌,还要跟新娘说一些规矩,大概就是孝敬公婆、夫妻和睦之类的。喂完饭,她也退场了。接着就轮到四名男子上场,他们把红色的大木盆抬起来,抬到肩膀上,绕着女方船的桅杆转三圈。表示新娘对娘家恋恋不舍,不会忘记父母养育之恩。然后就把木盆交给旁边男方船上的四名男子,男方船上四名男子先抬着新娘再绕着男方船上的桅杆转三圈,表示新娘在此落地生根。
随后,新郎、新娘在船头站好。在司仪的指挥下,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最后在锣鼓声,唢呐声中两条船上的人都向岸上的游客抛撒红枣、花生、桂圆、柏籽和糖果。游客也纷纷地送上“白头偕老、早生贵子”这类的祝福。表演就此结束,最重要的一点忘记说了,看这个表演是免费的。听说有好几对在此表演新郎新娘的年轻人,最后都在这里举办了一场真正属于他们的婚礼。
“九姓渔民婚礼”是这九个姓氏渔民被贬后,不能上岸之后产生的婚礼习俗。旧社会这些渔民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能以船为家,以渔为生。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渔民就全部上岸了。现在这一民俗被评为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了新安江上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不但有婚礼表演,还能亲身体验。很多游客都争先恐后地来体验这样一场别开生面的水上婚礼仪式。本地每年还会举办水上婚礼仪式的集体婚礼。
阜阳订婚要多少钱
订婚5w。在阜阳是太高了。前提是你家有房子吗?家庭情况。你家没房子什么的,结婚要多给礼金,订婚也要不了这么多的。对方父母是否认可。关键是对方家里认可。钱的多少在乎你和女友沟通。
一般订婚在阜阳1w左右足够了。但是涉及到对方父母不同意你们,而又找不出合适理由。可能会在礼金上给你施加压力。但是不要怕。只要女孩子狠心跟你,一切都不是问题。5w,你女朋友也应该知道你家里一些情况啊。她怎么觉得的呢。是不是被她父母灌迷魂汤了。不要怕,镇定!订婚可以,1w差不多了。我们这里最高就10001.叫万里挑一。
订婚多少是要出点钱的。结婚还要出呢。
做好心理准备。主要还是看你父母出。
现在关键是你想办法给你女朋友吃个定心丸。礼金可以协商。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我们土家族有什么特色?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
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
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生活: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节庆:
土家族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扩展资料: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家族
天水礼县 结婚
礼县的彩礼一般要3万。但是也不一定,这要看女方的父母的态度了,如果人开明些,家境好点,人家父母也看的上你,也许可以商量的。
关于规矩,这个东西是活的,有时候也不好说。据我所知,越是愚昧,风俗也越多。一般情况下,需要有个介绍人,这个人必须是男女双方都认可的人,意思就是媒人,彩礼的多少,还有女方的要求,都是要经过这个媒人来进行说和的。一般事情成了,要给媒人买双鞋子的。还有订婚,要给在座的女方亲戚带来的小孩子钱,一般都是双数,必须要给。给女方父母的要有一身衣服,彩礼也是这个时候当着对方亲戚的面给。还有“三金”等等。
结婚的时候要给女方送四色礼,意思就是四种礼物,一般就是烟酒,糖茶,四种了。
风俗习惯可以让媒人去问,像你这种情况,也许女方会给你推荐一位媒人的。女方的要求,你直接去和媒人谈就可以了。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你带来帮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