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看相术
相法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麻衣相法》全称《麻衣相法全编》,传说是宋初大相术家陈搏的师傅麻衣道者所作。宋以后的相书很多,如《柳庄相法》、《相法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等,不计其数,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麻衣相法》。
明朝相术大家袁柳庄说:「系相人之有术兮,肇东周之叔服」。叔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相士。据《左传.文公元年》记载,这年春天,周天子派遣内史叔服前来鲁国参加葬礼。公孙敖请叔服给他的两个孩子看相。叔服说他的儿子「谷」地阁(即下颔)丰满,晚年运气好,子孙兴旺。公孙敖听了非常高兴。战国时代,中国相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较为著名的相术家有唐举、尉缭、邓通、条侯等人。而当时名满各国的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也很会看相。他在渑池之会上观察秦将白起的瞳仁和眼神,判断他的性格刚强但暴躁,「可也持久,难与争锋」,从而制定正确的战斗策略。刘邦当泗水亭长时,相士吕公给刘邦看相,说他面孔像龙、鼻子丰隆、胡须漂亮,左大腿生有七十二颗黑痣,其相「贵不可言」。吕公愿意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邦作「箕帚妾」。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年少时,有相士说他「耳白於面,朝野闻名,唇不盖齿,无事招嫌」。刘邦日后成了汉高祖,确实贵不可言。而欧阳修日后成了宰相,也确实惹出过麻烦,被贬夷陵,应验了相士的预言。
关键是自己的领悟啊!
学算命,看什么书?或者有哪些高人可以教我?
占卜算命有多种分法,我一般定义为 命理,占卜和相术,这是个特别粗糙的分法,命理是指算命,八字,紫薇,星盘一类,算人一生的那种,占卜算命是指六爻,梅花,奇门,塔罗这种,比较倾向于算具体的事物,相术算命可以指相面,我一般把风水也放过来,形势派就是明显的相面
个人建意学算命的话可以先去读一本周易入门的书,再深入的读易经权威方面的书、比如《周易折中》…再看一些方术类的书,比如《四库全书》中的术数类,有《中国方术概观》的系列丛书.如:堪舆(风水)、占卜、相术、医药、祝由(符法)、炼丹、养生、命理等门类(这类书有些在民间还是应用的,是清朝皇家编簒的,较正统和权威)
图中右下角处注意看一下,这些算命的书籍均可在那里找到,都是电子版的
1、相术、手相算命入门类书籍
《相观天下》是一本相学书籍,囊括了中国众多相法内容的精髓。初期只是我自己好奇学习而已,不断完善成书。他整理融合了《麻衣相法》 , 《柳庄相法》 , 《曾国藩相法》等8种手相面相知识。并且就自身经验和学习,增加一些看相实例,便于大家理解。相学爱好者学习和自用。
其它看相算命书籍也不错,如:《相学绝学:惊天眼》《中国秘传手相术》《伍柳仙宗》《伍柳仙宗》《中国古代算命术》《五枚硬币算命》《神相水镜集全编》《神相全编》》《五台山秘传-手相绝对符5》《相学实战》《相面算命真相》《医学手相》《五官相手抄本》《五形相法》《三世演禽》《中国古代测字秘传心法》《中国古代算命术》《中国鉴人秘诀》
相术方面比较全的是《神相全编》,《神相全编》的缩减版就是《麻衣相法》。风水方面现代有一些,比如关凤翔、王亭之的书。
2、四柱命理算命书籍
自学四柱命理算命类的建议先从《千里命稿》看起,了解子平格局算命的大概程序,然后再看子平真诠,这两本书看熟了,吃透了,也就摸到门槛了。记住,这些古书靠自学,十人会有9.9人学歪,在测算时永远记得别跟别人杠,别认为自己就是对的!否则路子越走越偏,人也会很偏激,这辈子可能都无法登堂入室。命理书以《渊海子平》为掣要精简、其它的命理书多数是《渊海》的后世命理家的理解心得及阔编版,以《三命通慧》收录阐述最全面.进阶《神峰通考》《滴天髓》《子平真诠》《三命通会》《渊海子平》,四柱命理其它书籍:《滴天髓征义》《子平真诠》《星学大成》、《兰台妙选》《穷通宝鉴》《渊海子平》《千里命稿》、《荫符经》、《相字心经》
3、易经算命类书籍
算命基础理论书籍的话,建议你看张延生老师的《易与和谐》《易理数理》《易学入门》《易学应用》《心易》《易侠》《易象延》《气易》。梅花的古籍可以看《梅花易数》,现代的可以看台湾的梁湘润、王士文,大陆的黄鉴都比较畅销。六爻的精华在古籍中很多,尤其是七大经典《易隐》、《易冒》、《火珠林》、《断易天机》、《卜筮正宗》、《增删卜易》、《易林补遗》。如果要学易经预测技术的话,建议你看黄鉴老师的《易魂》系列,如《八卦象数预测法》,还有邵伟华的《周易与预测学讲义》也可以看看的。
如何从面相识人知乎
从面相识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电视或者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恋爱中的男女往往用语言和眼神的微妙配合去表达情感,女人有时用语言去表达拒绝和不情愿,但男人不仅仅听这些语言,他还可以从对方眼睛里体会她的真实想法,有时拒绝往往意味着有条件的同意,生气不过是掩盖心中的欣喜;只有傻瓜才会受到女人语言的束缚。青年男女通常所说的“来电”也正是这个道理。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梅赛因说:眼睛是了解一个人的最好工具。真是此言不虚!语言可以说谎,但眼睛不会。
从社会调查经验看,我们可以对不同的眼睛可以做出如下概括:
1. 两眼对称,外形稳定,与面部其他器官配合较为和谐。这种人做事情中规中矩,能够合理安排调度自己的时间和工作,并且往往是一个成功者。2. 眼窝深陷,眼球四周看起来有较大凹陷空间。这种人智虑比较深沉,考虑事情详细周到,但是尽管面面俱到,其人所经历挫折也会接连不断。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就很符合这种特质。3. 眼球外凸,眼睛大而明亮。这种人智商很高,个性很强,学习上往往是佼佼者,业务上通常是领头羊;目光显露天真无邪的,其人缘较好,大家都喜欢这样的朋友,聪明又够意思。目光比较敏锐的,属于能力很强的领导型人才,往往能够用自己的手腕控制局势,果敢坚决,是事业型人才。清末民初的枭雄袁世凯就是这种特征,外国记者评论说:他有一双智慧而又充满魅力的眼睛。能被李鸿章赞赏为“当今之世,无出其右者”,也就不足为怪了。4、短眉无尾者:情义淡薄。眉短的人情义也淡薄;这些是眉相的基本看法。有了这种短眉面相的人,在人际对应上及情感上,都是属于比较不相信人、也比较不容易泄露自己情感的人。这种性格或许是现实环境造成的,不过,一旦你遇到这样的人,最好要有心理准备,一切实事求是,少跟这种人套交情或玩人情,否则到头来会一场空。5.鸡胸脯人面相。生有鸡胸脯的人,心胸比较狭窄,处事不会为他人考虑,性格比较偏于自私,自己的利益会放到第一位,处处与人争先,往往朋友会较少,人缘很差。
古代有哪些周易高人?他们各都著过什么作品?
黄帝
《周易》周文王
田何:西汉经学大使。孔子授[易],五传至田何。始皇焚书,赖田何口授,始得传于后世。汉代易学宗师,汉初因年事已高,惠帝曾至其家授业。
董仲舒:通晓《周易》,擅用易之阴阳五行说解释灾异之事
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其父孟卿善治《礼》《春秋》,孟喜遵父命习《易》,为汉代易学家田何的再传弟子。孟喜以阴阳说《易》,以此推算气候的变化,判断人事的吉凶,为“卦气说”的倡导者。其《易章句》已失传,一部分内容保存在唐僧一行的《卦议》中。
焦延寿:西汉易学家,字赣,梁国(今河南商丘)人。家贫寒,曾因好学而得到梁王资助。学成之后,为郡吏察举,补小黄令,元帝时为三老。政绩优异,专攻易学,曾从孟喜学《易》,自称得孟喜真传,后传之与京房。其说长于灾变,注重易象,以一卦变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共演变为四千零九十六卦,每卦之下皆有韵文繇辞。著有《易林》十六卷,《易林变占》十六卷。
京房:(前77—前37) 西汉今文易学“京氏学”的开创者、律学家。东郡顿邱(河南清丰西南)人。曾学《易》于焦延寿,以通变说《易》,好讲灾异。元帝初元四年,以孝廉为郎,后立为博士。因弹劾中书令石显等专权,被捕下狱处死,年仅四十一岁。其易学理论,进一步发挥了孟喜的卦气说,并吸收了当时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其主要成就有:1、八宫卦说,把六十四卦分别纳入了八宫。2、世应、飞伏说。3、纳甲说,将八宫卦配以十天干,各爻分别配以十二地支。4、五行说。以五行学说解卦,包括五星配卦、五行爻位、五行生克、八卦休旺等。5、卦气说,以消息卦和杂卦的关系,解释气候反常现象,演讲灾变。6、阴阳二气说,以阴阳二气的变易,用来解释卦象和爻象。其著作颇丰,今只传《京氏易传》三卷,其余皆已失传。
郑玄:(127—200) 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东南)人,东汉末年经学、易学大师。博通经学精于天文历法。少而好学,不乐为官。游学十余年,复归乡里,聚徒讲学,弟子众多。后因党锢事被禁,便潜心著述。其著述以诠释古今经文为主,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注》、《易赞》、《易论》、《易纬注》,现仅存《易纬注》,其余已失传。其易学的主要观点有:1、以爻辰说解释《周易》经传,力图揭示卦辞和爻辞之间的内在联系。2、以五行解释《周易》,将“大衍之数”看成是五行之气生化万物的法则。
管辂(209-256年),三国时魏术士。字公明,平原(今山东平原)人。年八九岁,便喜仰观星辰。成人后,精通《周易》,善于卜筮、相术,习鸟语,相传每言辄中,出神入化。体性宽大,常以德报怨。正元初,为少府丞。管辂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奉为卜卦观相的祖师,一生著述甚丰,有《周易通灵诀》2卷、《周易通灵要诀》1卷、《破躁经》1卷、《占箕》1卷。《三国志·方技传》将管辂之术筮与“华佗之医诊,杜夔之声乐,朱建平之相术,周宣之相梦”相提并论,认为“诚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绝技矣”。
诸葛亮:(181—234)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字孔子孔明,谥曰忠武,琅琊阳都(今山东济南南)人。东汉末,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草庐始从之,帮刘备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建立了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于成都,拜其为丞相。刘备死后,辅佐后主刘禅,被 封为武乡侯。足智多谋,通晓兵法,所传其通晓黄帝之兵家八阵法,并根据伏羲八卦和古代兵法,推演成八阵图。其军事思想、用兵之道,多与《周易》相通。著有《诸葛亮集》。
王弼:(226—249) 三国魏山(今河南焦作东)人,字辅嗣,魏晋易学易理学派代表。官至尚书郎。幼而聪慧,少年得志,即享盛名。其易学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穷微论》、《易变》、《周易大衍论》,前两种尚存。王弼解《易》,力排象数,注重义理,使《易》回归到孔子义理派的轨道,史上有“王弼扫象”之说。其易学观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古文经学派解《易》的阐发,排斥汉易的卜筮之说,提出“得意忘象,忘象取义”和理论,强调《周易》的哲理思想。二是用玄学观点解易,其基本命题是“天间万物皆以无为本”,认为自然无为、动息则静,将太极观玄学化,反对以太极为原初物质的观点。王弼的易学理论对后来易学研究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也有着消极的一面。
孔颖达:(574—648) 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西)人,字仲达,亦作冲达。冲远。少聪敏,强记博文,通晓经学。陏大业初,举“明经”,授国子博士。唐代时,历任文学舘学士,国子祭洒等职。曾奉唐太宗之命,与颜师古等人编定《五经正义》。其主撰的《周易正义》至今仍为最完善的注本。其著“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虽说采用的是王弼注本,又纠正了王弼“得意忘象”的主张,认为物象和义理应该是统一的,义象兼采,易理备包有无,提出“乾坤二元论”,宣扬以阴阳二气为核心的世界观。
李鼎祚:生卒年不详,资州盘石县(今属四川)人。唐代经学家,历官左拾遗、秘书省校书郎、殿中侍御史。他勤于读书,精于经学,尤通象数占学,著有《周易集解》、《连珠明镜式经》。他的易学观点,发挥了汉唐元气阴阳说,否定王弼以玄学解易,认为易学讲的是天象,提出“元气絪緼”说,用以解释“一阴一阳谓之道”及天地万物的形成。他认为,《周易》是儒、释、道的理论基础,是治国、平家、修身的正术。他是提倡汉易象数的代表人物。
陈抟:(约871—989) 毫州真源(今安徽毫县)人,字图南,宁太宗赐号希夷先生,自号扶摇子。是易学图书派的创始人。后唐长兴年中,举进士不第,遂隐居修道。先在武当山服气辟谷二十余年,后居华山四十年,被称为“华山道士”。据《宋史》载“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其易学“不烦文字解说,止有一图,以寓阴阳消长之数,与卦之生变。”以图解《易》,所提出的易学图式,包括象和数两个方面的内容。所传之易图有:龙图、太极图、无极图等,使象数易学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李之才:(?—1043) 宋初易学家,字挺之,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宋史》作青社)人。其性朴率自信,倜党不群。天圣八年中进士,初为参军共城令,后为泽州金署判官,官至殿中丞。其易得穆修所传,属陈抟图书学派,后传之于邵雍。其易学著作已失传,今保存的只有《卦变图》,一是卦变反对图,一是六十四卦相生图。他开创了宋代卦变研究的先河
邵雍:(1011—1077) 北宋著名易学家。字尧夫,谥康节,祖藉河籍范阳,少时随父邵占迁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于苏门山百源之上,故被后人称为“百源先生”,晚年定居洛阳。少时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宋史》称:“自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不读,始为学,则坚苦刻历,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才数年。”共城令李之才闻其好学,授以“物理性命之学”。终身不为官,以研易为业,“探赜索隐,妙司神契,洞彻蕴奥,汪洋浩博,多自得者”(《宋史》),以先天象数之学名于世,与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并称“北宋五子”。其学在汉代象数学派的基础上,把陈抟等道教思想与易理相结合,使易学成为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使易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周敦颐:(1017—1073) 宋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的奠基者。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宋英宗旧讳故改名,谥元公。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曾筑书堂于庐山莲花峰下,取故乡“濂溪”为名,后人称之为“濂溪先生”。历任县主薄、县令、州判官、州通判、知州军等职,多为刑狱之官,政绩卓著。从政之余,“汲汲于传道授业”,程颢、程颐均是其弟子。善谈名理,深于易学。其《易》得穆修所传,“后学自有所见”,他参照道家的先天太极图和陈抟的无极图,绘制了一个新的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认为“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将道家和道教的无极观念引入于儒家的解易系统,建立了一个以易学为核心,融宇宙观、方法论、自然观、认识论以及伦理道德融这一体的、比较完整的哲学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其易学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易说》等,后有编入《周子全书》。
朱熹:(1130—1200) 南宋哲学家,著名易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谥文,世称朱文公。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十九岁登进士弟,曾任泉州同安主薄、知南康军、秘阁修撰等职。为官不过十年,其余四十年过着讲学著书的生活,弟子众多。对经学、史学、文学、音律均有研究,精于易学,“继往圣将微之绪,启前贤未发之机”,影响极大。其易学集周敦颐、邵雍、张载等北宋以来易学家之大成,批判地吸收了各家的观点,自成体系。著有《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易学启蒙》等。在《周易本义》中首次将《河图》、《洛书》等九张易图公诸于世,确立了河洛之学,功不可抹。
蔡元定:(公元1135-1198)南宋律学家、易学家,字季通,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师事朱熹,长于天文、地理、乐理、历数、兵陈之说,精识博闻。其易学继承了汉易和宋易中象数学传统,除受邵雍数学影响外,又继承和发展了刘牧图书学派的河洛之学,成为元明清象数派的主要理论依据。他与朱熹合著《易学启蒙》,实为在朱熹指导下,由蔡元定成书。《启蒙》认为,《周易》中的象数来源于河洛,河洛之数的演变,形成八卦、六十四卦卦象,而河洛之数又出于“自然之理”。其易著还有《皇极经世太玄潜虚指要》、《洪范解》、《大衍详说》、《燕京原辨》等
张理:元代清江(今江西庐陵)人,字仲纯。元仁宗延祐年间(1314-1320)为福州儒学提举。张理一生博览群书,尤精于易学。兼取以邵雍为代表的“先天图”学,以周敦颐为代表的“太极图”学,以刘牧为代表的“河图洛书”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之学说。他以解“龙图三变”而闻名。认为,第一变是“龙图未合之数”,共五十五数,上二十五是天数,偶天垂象也;下三十是地数,形地之象。第二变为“天地已合之位”。第三变而成龙图。按其说,龙图之变有两种情况:一是两图相重,即为五行生成图,刘牧称之为《洛书》;二是两图相交,即为“九宫图”,刘牧称之为《河图》。张理以图解《易》对后来的易学发展影响很大。著有《大易象数钩深图》、《易象图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