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婚嫁文化礼仪传承与变迁的意义?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下父母养育儿女万般辛苦,盼的就是这一天。他们成婚之日就是父母开心之时。实在是可喜可贺。理就欢乐隆重。然后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人类社会从原始母系社会发展至今的你父系社会,自然、本能、公平的男女婚配,变成了男娶女嫁,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使得女性变得可以买卖的商品,婚后的女性成了男性家庭的奴隶,成了男性泄欲的工具,于是男女成婚后的欢乐喜庆原本应该是男方共享的,可到头来只留给男性一方了,这一天变成了女性悲哀的日子,导致了一悲一喜的局面。
逐步形成了请媒婆提亲、合八字、封门定亲、报吉日、十姐妹叙事对歌、哭嫁歌、众姐妹攻媒婆歌、众姐妹刁难轿夫歌、过桥送亲队伍与迎亲队伍对歌、进村仪式、新娘关伞下轿走门仪式、拜堂堂敬茶仪式、闹洞房仪式、夫妻对拜对歌仪式、回门等十五个大项的龙王壮族婚嫁习俗。这种不成文的礼仪,标示着龙王传统婚嫁习俗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的习俗,虽然有保留传统的礼仪活动,但由于受到**解放战争,以及解放初期清匪反霸和历次运动的影响,传统的婚嫁习俗活动活动被纳入破除四旧项目,为封建活动人们的婚嫁活动,只是保留简单的追媒人认亲、定吉日娶亲,哭嫁及抬轿子等传统的项目再也不敢出现了,故这个时期为衰落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得到了继承的发展,传统的婚嫁习俗活动得到了恢复的发扬,特别是近三年来,合山市连续在龙王村举行了三届龙王壮族文化艺术节,故传统的婚嫁习俗,作为一项传统的展示项目,恢复得较快,作为一项具有独得鲜明的传统文化项目,它对于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男婚女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具阶段,由于关系到家族的延续,婚姻的幸福和人类的发展繁衍,因此壮族婚嫁礼仪历来受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人们一旦成婚便要举行一定的仪式,以此来确定事实,昭示同伴,隆重庆祝,其婚俗的演变形式最为完备,场面气氛最为隆重,文化内涵最为丰富,也最能体现壮族传统婚嫁习俗的鲜明特点,如果你有幸到龙王参加壮族婚嫁典礼,你将饱览壮族传统婚姻习俗文化的千姿百态。一般来说,壮族青年男女从对歌恋爱到定情结婚都需要以对歌的形式来体现,青年男女社交依靠择配婚嫁仪式中也处处以歌相伴随。成婚前,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亲友要唱《求亲歌》《订婚歌》,还有《讨八字歌》;男女婚事定局后,男方拿礼物前往女方家拜见老人,离别前女方父母送布匹给女婿,女儿送布鞋给好友歌伴,在接收这些礼物时,要唱《谢衣鞋歌》和《答谢衣鞋歌》;办嫁妆期间,同村姐妹来缝新被时要唱《缝新被歌》;姑娘出嫁前,同村姐妹女友来到新娘家,通宵达旦唱《伴女送友歌》;更有那如诉如泣千咏万叹的《哭嫁歌》;婚嫁当天,姑娘出门前,有《嘱女谣》、《贺婚歌》《梳头歌》《嘱姐歌》;出门时唱《撑伞歌》;男方接亲队伍来到时则唱《叫门歌》《接亲歌》新娘到男家后唱《拦门歌》《敬茶敬酒歌》《迎新娘歌》;新郎新娘拜堂时有《 拜堂歌》 ;婚嫁筵席上有 《筷子歌》《贺新婚》《十贺歌》《敬喜酒歌》《嘱婆歌》《夸媳妇歌》《敬饭歌》新人进洞房时唱《喜堂对歌》《闹洞房歌》送亲队伍将要离开男家时还要唱《敬茶歌》《送新衣鞋歌》等等都须要经过如下程序:
一、遣媒说亲
传说壮族婚姻特点是恋爱自由,婚姻不得自主.壮族青年男女无论是从歌圩上对歌认识私定终身,或者是通过劳动中相互认识,恋爱定情后,经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一 般先是男方父母了解女方本人及家庭情况,觉得满意后,便托媒人找女方父母说亲.
二、合八字
如果女方父母同意,媒人便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拿回来,请师公“合命”,把男八字和女八字放在一起推算,如果两人的八字中没有相克和相冲的现象,为“命合”。媒人既带男方的礼物到女方家,通知女方父母,然后男女双方初步确定婚嫁关系。
壮族有哪些礼仪?
一、 婚姻壮族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过去盛行媒妁之言、父母包办,早婚现象很普遍,一般十三、四岁即由父母包办订婚。订婚由媒人把奶银钱、酒菜及孝敬女方父母的衣服和给姑娘置办的衣服、首饰送到女家。成婚时,向祖宗献饭,拜家堂,告祖宗,婚仪与汉族相同。人赘婚俗称“上门”,礼与娶妇同,但仪式从简,不要男家聘礼,由女家酬客宴宾。有“转房”婚俗,但仅限于兄死嫂转为弟妻,今已少见。长期以来,盛行婚后“坐家”,女子婚后即回娘家。“坐家”期间,男女双方有社交自由,但行为必须在父母管教下进行,待怀孕或生子后才开始到夫家长居(逢年节和农忙时节,可由丈夫或其弟妹接回来短住)。若是三、五年仍不孕,但弟妹已长大结婚,就得“落夫家”,反之则改嫁。1981年以后,“坐家”的时间已大大缩短,约三、五个月甚至个把月就能与丈夫长久同居。个旧、蒙自、开远等市、县称“土佬”的壮族,“坐家”的习俗已有改变,婚后即落夫家。男女青年也有自由恋爱的,凡赶街子或节日,通过对唱山歌、抛花包(刺绣的球形香袋)等方式进行择偶,但即使双方情投意合,也须征得家长同意并通过“合八字”方可成婚。结婚时,“土佬”和“侬人”盛行水泼新郎,“沙人”则盛行水泼媒人。接亲之日要挑粑粑去新娘家。“侬人”拜堂时长辈要为新郎、新娘起结婚名,以后公婆呼媳妇的结婚名,岳父母呼女婿的结婚名。
开远、蒙自的“土佬”请媒说亲,第一次就要带酒肉,俗称“打狗菜”。订婚称“吃水酒”,结婚则称“献饭”。接亲时,女方大门紧闭,男方陪郎要从门缝中塞”红包,并送“姑娘鸡”才开门。“姑娘鸡”当日宰杀以招待客人,酒筵持续到次日天亮,边吃边唱。次日,女方家仍招待迎亲人,但有饭无菜,必须唱“要菜歌’才送出来。饭后迎亲人接新娘上路,女方家要送“晌午”,其中必须有一块猪头肉。新娘到家要给“进门钱”,门槛上放一根扁担,以示新娘从此要挑起一家人的生活担子。
大门的两边放“弯刀”或弓箭,新娘用随身带的花伞挑开,表示新娘的机智勇敢。金平、河口、元阳的“侬人”、“沙人”,订婚叫“吃小酒”。结婚头天,从小与姑娘相处很好的女伴,各自从家中带着炒黄豆、炒蛋饼送到新娘家共餐,陪新娘边吃边唱。弥勒地区互相认识并建立感情后,由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求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的生辰交媒人带给男方家。如“八字”相符,男方家请算命先生择算吉日,由媒人转告女方家,女方家就忙着给姑娘做嫁妆。结婚的头一天,男方家选1个伙子代表新郎,1个姑娘和两个年纪较大的男子挑着酒肉到女方家接亲。吉日早上,女方家把亲戚都请到家中吃一顿“嫁囡饭”,然后从其中选出男女各6人送亲。姑娘到了男方家并不和新郎同房,而是跟前来送亲的6个姐妹住在一间屋子里。第二天和新郎到酒席上敬酒,第三天回门。待来年裁种季节,由新郎亲自到岳母家领回新娘,从此夫妻才共耪田园,长久合一。个旧地区结婚的年龄一般不超过20岁,18岁前父母就为他选择对象,也有自由恋爱的,但必须征得父母同意,先请两个媒人去“说亲”,叫“讨话”。媒人第二次带着两块肋骨肉(又叫“讨亲菜”)和酒、菜等到女方家要生辰八字合婚。合婚到正式拜堂,要有三次礼仪:
包小婚:合婚中认为男女无“相克”之处,就包小婚(订婚)。男方给女方送“小水礼”,一般送酒7.5公斤、半头猪、大米77.5公斤、礼银160元、奶银66元、两个长头土布以及首饰等。订婚后,每逢节日要给岳父家送礼物,如端午节送糯米,中秋节送月饼,春节送肉和粑粑等。
包大婚:双方家庭通过媒人商定结婚日期。婚期决定后检查身体,领取结婚证书。婚前半年内,女方根据男方家庭经济情况要“包大婚”的礼物,钱多少不定、但要求带六字,如260等。其他还要有如1头猪、一驮米及够办酒席的酒和菜、几套衣服及鞋子、银手镯、双股圆腰后链、银、“蓝丝”针筒、管头等。如果男方经济情况好,女方则要金戒指和耳环等。包大小婚都要请客,送去商定好的礼银,作为准备女方的嫁妆如双人床、垫盖用品、箱子、衣物等。
结婚:婚期前一天男方家要“过礼”,即送1头猪,挑一份“水礼”包括糕点、茶、酒、小菜钱、新娘穿的红绿衣裤等。“过礼”后第二天举行婚礼。男方新郎。媒人及陪郎骑马到女方家时,要有人出来迎接。拜天地后,女家摆出鸡、鱼、肉3碗茶招待,意为鸡飞鱼走,吃完后就起身返男方家,嫁妆也跟随送走。过去,新娘坐轿,解放后改为步行,80年代以来盛行坐马车、拖拉机和汽车。男家门口以席于铺地,门槛上放一马鞍,新郎新娘未跨鞍前,请“撒帐”先生口念“退马车”的口诀,边念边用五谷、稻草,铜板向四方抛撒,谓之“撤帐”。大门口用桌子摆1杆秤、1斗米,米上放剪子和尺子。撒帐结束由两个未婚的姑娘把新娘接到新房,新郎则先站在房门口,用扇子敲新娘三下象征夫权。另一女子用1个装着七星灯的筛盘放在新床底下,七星灯要连续点3天。当晚,送亲的陪娘在新房同宿,新郎只能到别处就寝。第二天,新郎新娘同拜天地、祖宗、父母及亲戚长辈。拜后,长辈要赠送首饰或钱,壮族叫作要“耍板凳钱”。
寡妇再嫁由自己作主,但改嫁前要向婆婆说明,由婆婆去“敲”男方的礼银,说定利银数目。嫁时只能带走平时的穿着。去男家时,有个别的村不能让人发现,如被发现就要罚钱。有的不举行婚礼,只请亲友吃一餐饭就算结婚。
二、家庭壮族由一夫一委组成家庭,解放前有个别多妻情况。家庭内多喜三代同堂,儿子婚后有能力的另盖新房分居。父母习惯留最小的儿子在老屋安家。小儿子有孝养父母及继承祖房的权利和义务,其它财产则由全家儿子平分。妇女和男子作为家庭中的成员,共同操持家务,在生产劳动中男子多承担耕犁和修房盖屋等,妇女多担负插秧、运肥、除草、种棉、收棉、纺织及饲养畜禽等。
壮族的家族观念较深,只要打听到祖辈弟兄们居住的地方,再远都要去攀亲联系。最先立寨的姓氏受到尊敬,该姓的长辈常被推举为村寨的“长老”,主持调解民事纠纷和全村的祭祝活动。
三、节日春节被壮族视为1年之中的大节。腊月中旬修路和打扫房屋、采办新衣。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近似汉族的“送灶”。小年之后,家家户户开始筹办节日食品,杀鸡宰猪,做年糕,泡米花糖,河口一带还要包粽粑。大年初一,争先恐后地挑新水,边走边拖着草扎的象征牛、马、猪。鸡等的头,口里模仿六畜叫声,以求“六畜兴旺”。有的地区初一清早祭祖后,要让儿童读一会书,家长拨弄一下算盘,妇女则拿少量肥料、谷种撒到田里,以示新年百业兴旺,生计有成。河口县居住在红河和南溪河畔的多为“黑旗军”的后裔,正月二十九日还要过“小年”,又叫“吃立节”(壮语意为过晚年)。相传中法战争时期,因战争繁忙不得如期过春节,战争胜利后已是正月二十八,人们方补过春节,共庆胜利。自称“侬人”的每年到农历二月初一、初二要进行拜年活动。
元阳县“故密给”节,每年过两次,第一次是旧历正月或2月属牛日前10天,准备1只小母鸡、1只公鸡、1条狗,用山草扎成草人,并用红纸剪成衣裳穿上。由寨老抬着草人在前引路,选择4个结实精干的汉子拖着猪、狗,提着鸡跟在后边,沿着村里的主要街道转一圈。把草人和拖着的猪、狗等送到村寨东边固定的石头或树脚下,搭起茅草房,将猪、狗、鸡等宰杀,拿去献祭。第二次在旧历7月,属龙口将大路修好,属马日“打扫寨子”。这次祭扫除杀鸡代替狗之外,与上次祭扫活动相同。祭扫这天,凡是村里的农户都要派1人参加。肉食必须当场吃完,不得带回村里。认为把寨子打扫干净,把妖魔鬼怪驱赶出村,人畜就会免受灾难,庄稼才会长好。
“故密给”节这天,村里人要到寨子上边固定的树林里,在选定的树脚下立一块石头,杀猪祭神。献祭寨神的“寨主”需选择五官端正、四肢齐全、有儿有女、夫妻双全的人担任。“老祭主”要先带领两个助手和其他6个人把树林打扫干净。猪头、猪脚在祭把时煮吃,其余的猪肉、糯米和白酒每户分一份带回家里,认为是“密给”分给的酒肉,这一份酒肉各家都要留到种棉花和开秧门那天带到棉花地头和稻田里去献祭。节目有孕妇或刚死了人的农户,只能在围墙外边等候,由其他人送出酒肉来。主持祭祀的“老祭主”和助手在节日的头两天,必须到温泉洗澡,不得与妻子同床,7天前不准吃牛肉、狗肉、鱼等腥物。过节这天,在划定“密给”的树林外放一盆香面水,凡进入场内的人,先要用香面水洗手。杀猪烫猪的水,刮下来的猪毛,全部要挖塘深埋,如埋得不深,引来苍蝇,就认为这年村里的苍蝇蚊子会多。当天,要搞“赶豹子”活动,即由参与“密给”的人中挑选1名当“豹子”,在吃饭之前、天快黑的时候,端碗肉给“豹子”。“豹子”抬着这碗肉提着一根火柴头正反绕三圈,众人便高声叫喊,意为追赶“豹子”。当“豹子”的人当天吃饭后不再返回和大家共餐,也不许出门串寨,否则就认为当年村里的人畜会遭害。节期,家家户户都要蒸黄、红糯米饭,煮颜色蛋给孩子们吃,还用松树砍成小马给孩子们拖着在村里跑。这天,外村人不得进村,本村人不许上山背柴,当天早上不到水井洗菜,违犯者寨老按规定处罚。节日期间互相请客,全村休息4~5天。男女老少穿上新农,白天男女青年到山上对歌,晚上在村子里唱歌跳舞。
吃新米。每年在谷子收割前到稻谷黄熟后,各家自己选定吃新米饭的日子。谷子成熟后,到田里选割4~6把稻谷背回来加工成米,杀一只红公鸡,做水豆腐,煮熟新挖回来的芋头,抬到供桌上献神及在饭桌上献老祖宗。去割谷子的男子要早起,吃饱再下田,如饿着肚子割新谷,被认为当年全家要饿肚子。在往返路上,碰到人不准答话。吃新米饭时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来。长辈先吃一口后,其他的人才能去添饭。第一碗饭不能泡汤。
“土佬满年”。个旧、蒙自等地旧历九月二十八日,为当年去世的老人过“满年节”。节日前,老人的女儿同女婿要带着鸡、酒回娘家烧纸、献饭,请亲友上坟献祖宗。过去,“满年节”要连续举行3年,现在一般只做1年。“满年节”民间有两种传说:一是古时有1个皇帝,请壮族厨师做御膳。有一天皇帝问他:世上什么最甜?”厨师说“盐最甜”。皇帝一怒之下杀了厨师,又另请了1个厨师。这个厨师做菜不放盐,皇帝问厨师:“为什么不放盐?”厨师回答:“皇上说盐不甜,所以不敢放。”皇帝才知道错杀了人,就给杀错的厨师做“满年节”。二是古时有1个皇帝的妃子,是个土佬女子。有1年,妃子的母亲去世。她选好启程的日子(九月二十八)回家给母亲送丧。皇帝说:“天下雨,你不回去。”妃子说:“再大的雨也要去。”皇帝说:“天要下雨,天要下雨。”到了这天真的下雨了。据说,后来每到九月二十八日这天都会下雨,不下雨也要阴3天,天不阴,收成就不会好。
四、丧葬壮族曾实行木棺火葬。旧志载:“土僚”“人死掘窖,置棺于上,乱击之,名日击土鼓,三日舁出而焚之。”“沙人”“死用薄棺葬,女媳盛妆罗立,曰站场,毕,舁于野,焚而掩之。”“依人”“亲死,素食麻衣,土巫卜朝火葬,不拘日月,岁终即除。”近代壮族普遍和汉族一样实行木棺土葬。唯蒙自称“依人”的分姓戴孝,如伍姓戴白帽,穿白色短衣;张姓包白头,穿白色长衣;沈姓、陆姓戴麻布帽,穿麻衣;王姓,人死棺木横停。“浓人”人棺前要先用筛子筛灰于棺底,然后用手拍击棺木查看灰有无异样痕迹,以断定死者魂魄是否离家妇于祖宗处。死者的枕头,要用三角形的白布装进筛净没有谷稗的大米。元阳壮族送葬时,长于肩挂装有谷子、稻花的黑布包,抱1只母鸡,跪在棺前,头上放一把长刀,刀口朝内,叩头3次后把刀抖落在地下看刀口方向,朝内表明死者不愿出门,还要继续叩拜,朝外说明死者已无牵挂。死者子女直至下葬后1个月内都要反穿孝衣。下葬后的第三天和第30天要杀鸡到坟上献祭。河口“沙人”死3年以后,要择吉日从棺木中把尸,骨捡出来,装在瓦缸中重新安葬。弥勒的壮族人死,即敲起铜鼓,村民听到鼓声,便知死讯。女人死,须待娘家主要亲人到场方装棺木,来者携祭帏、猪羊等。男人死,只须其同胞兄弟赶到即可人棺。无论男女死后人棺,均以糯米面仿做成牛、羊、房屋等置棺前祭奠,以供死者“受用”。守孝之子,1年内不得理发、刮胡子。包头孝布只可留为孙辈做衣服之用。
五、禁忌有关社交方面的禁忌:公公不能进儿媳妇的卧室。识字人不敢给人写离婚书。有客人在家女人不上桌同吃。下一代不能陪同客人慢慢喝酒。哥哥不能同弟媳随便交谈。
有关生产方面的禁忌:阴历五月份属龙日不能挑粪、倒尿。六月六日忌下田做活。开工建房要看历书。如果历书上有“不宜动土”的意思,就另择吉日。
有关迷信方面的禁忌:春节忌说不吉利的话。正月初一不准吹火,不准扫地,不得串门,禁止舂米、洗衣服和动刀斧,不准外借东西。除夕前要还清借款和借物。不能坐门槛,不能用脚踩灶台和火塘上的三脚架,不能抬着锄头或戴着斗笠进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龙山上的树木。
有关妇女方面的禁忌:结婚之家,孕妇不准看新娘。家有产妇时,门上挂草帽1顶,暗示外人不能人内。出嫁的妇女回到娘家时,不能取祭坛上的东西。不准在孕妇的厨房顶上盖新瓦。妇女生孩子不满3天,卧室内不得点灯。产妇的衣服不能和男子的放在一处洗。大年初一女人不能梳头。
壮族有哪些结婚习俗
壮族女子出嫁日一是梳头:由媒婆、送嫁婆帮新娘梳头,新娘则边唱“哭嫁歌”,从早上哭到离开娘家,有哭“爹娘”、“兄弟姐妹”、“姑爷”等多种哭嫁歌。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或是对一同长大的姐妹的留恋等等,曲调婉转缠绵,催人泪下。
“哭嫁”是壮族农家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壮族农家大部分人居住的地方,群山连绵,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姑娘出嫁之处,近到2至3里,远则数百里,跨省、跨县、跨乡、天隔一方,一别难见。“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何时是归期,思前想后,不禁潸然。“哭嫁”,是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尊老爱幼,热情好客的壮家人告别家人,答谢亲友的感情流露和心灵表白。所谓“哭嫁”,就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 壮族妇女生第一个孩子的礼仪特别隆重,女方一但有孕,母亲就要忙着为孩子准备衣裳鞋袜,丈夫家就要准备鸡、蛋、糯米给孕妇吃。婴儿出生后,产妇的门上要挂一枝柚子树枝,或者插一把刀,表示这家人有产妇,禁止外人进家借东西或其他孕妇进入。婴儿满1个月,亲戚都要带着礼物,一般是鸡、蛋、糯米和小孩的衣服前来祝贺,主人家要杀鸡杀鸭招待,并抬出准备好的壮家甜酒让亲戚品尝,称为“吃满月酒”。吃过满月酒后,产妇择吉日,背着孩子回娘家住几天,临行婆婆要将锅烟灰抹在婴儿脑门上,意在避祸,平平安安快长大。返回夫家时,娘家要送一只鸡、一升糯米和一箩粑粑。待孩子满1周岁时,还要举行“抓周”仪式,预测孩子的天赋和未来前途。
女方结婚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结婚女方准备什么嫁妆 结婚女方嫁妆包括哪些
1、传统的嫁妆是子孙桶、龙凤被褥、洗脸盆、暖壶等等这些东西,较初女儿出嫁父母都会带些生活常用品。如果女儿嫁的远,还有一些地方会陪嫁地方的特产,一是为了让婆家尝鲜, 其次也是怕女儿远走吃不习惯当地的实物,带些特产,也就留下一些家乡的念想。还有些女方家里会为闺女陪嫁些贵金属作为嫁妆,比如金条、金碗、玉镯子等,给钱新人可能花了就没了,可是这些饰品确是可以作为传家宝的。
新时代的嫁妆也有很多,如果男方已经购买了房子和车了,这个时候女方家一-般会以现金的方式作为嫁妆,给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奠定基础,提高地位。如果男方只有房 子没买车,女方家也可以买部车作为嫁妆,至于车子的价格,完全可以按照自身条件来确定,也是非常的体面。如果丈母娘看上了这个女婿的本身,而女婿可能还没有实力买房子,那么丈母娘也会直接送套房子作为嫁妆。男女双方达成一致, 共同来买房子的话,房子的部分首付也可以当做嫁妆。其实这样对于男女双方也是比较公平的一种方式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钦州聚集着客家族人和壮族人,钦州的结婚风俗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钦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钦州原属于广东省钦廉四属,受广东湛江的管辖。现在独立出来了,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钦州聚集着客家族人和壮族人,钦州的结婚风俗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首先,男方要托媒人到女方家里说媒,媒人当然也不能空手去女方家里了,要带上传统的四式礼,也就是茶叶、南方的桔子、烟以及饼食带到女方家里。向来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女方的家长同意了这么婚事的话,就要收下男方的礼品,并将女方的生辰八字给媒人,由媒人带给男方。 男方请算命先生来推定结婚的吉日,占卜吉凶,如男女年庚八字无“冲克”,男方即遣媒议聘。
男方议定聘金后,将自己的庚帖连同彩礼和聘金一同装进礼盒里。媒婆将其送至女方家里之后,女方也要将自己的庚帖连同自己的嫁妆等物一起送到男方的家里。 结婚当天,男女双方都要宴请宾客,男方用红色的轿车迎娶新娘,而新娘要在当天拜别自己的父母。新娘要由伴娘搀扶着,祭拜完自己的祖先,将自己将要嫁人的消息告知给祖先。
新人成婚第三天的时候,有三召回门的礼节。即新郎陪着自己的妻子回娘家走亲,当然不能空着手回家的。新娘要从男方家里做糍粑或买饼干,带回娘家发给族里的长辈,女方的这边要做或买红色尖头寿包带回给男放发给族里的人,要求女方赠的东西要少于男方赠的。 在结婚满一个月以后,新娘同样也要回娘家,男女两家包粽子、买猪肉礼尚往来。结婚第一年的大年初二上午新郎新娘要一起回娘家,及买圆提、酒、红包送给族里的几户老人,也要发红包给弟弟、妹妹等小孩。这就是钦州的结婚风俗,不一样的风俗习惯,有不一样的流程和注意事项,但是都传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之情。
壮族举行婚礼都有一些什么样的讲究?
云南壮族的婚礼四部曲是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耐人寻味。主要分为:接亲、送亲、成亲、回门四个习俗。接亲 在吉祥的婚日,男方请媒人带着陪郎等人去女方家接亲。接亲的队伍中,一般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妇女,一名小姑娘和一名背娃娃的妇女。寓意是:原来的小姑娘出嫁后就要生儿育女,带有祝福新娘的意味。新郎一般不去接亲,而是在家门口迎候。迎亲的队伍到了女方家,女方家要设宴盛情款待。席间,新娘的姑妈、姑姑要向接亲者敬酒,接亲者要给女方家"六六"数目的"奶水钱"。等所有的宴客都宴请完毕后,迎亲者才能迎走新娘。新娘的嫁妆和男方事先送来的结婚礼物也同时背、挑、抬到男方家。这些东西包括箱柜、衣服、被褥、自行车、电视机以及米、酒、鸡、鸭、鱼等。 送亲 新娘穿着壮家的盛装,戴着银项圈、银耳环、银手镯,用大红布盖头,在众多送亲者的簇拥下,告别家人前往新郎家。广南一带姑娘出嫁时要痛哭一场,并唱(哭嫁歌)离开家门,其他地方的新娘则不哭。送亲的队伍多数为步行,也有骑马和乘汽车、马车和拖拉机的。一路上要吹奏唢呐。鸣放鞭炮,遇有桥和沟,都要给"走路线"。送亲的队伍中,还有不少的歌手,他们一路走一路唱,更增添了婚日的喜庆气氛。 来到男方家门口,一般要等到临天黑前才让新娘跨进男方家门坎,时夺不到不能进。届时,男方家点灯上香,庭院和堂屋灯火辉煌,新娘才款款迈进男方家门坎。新娘进屋后,按习俗,送亲者要把新娘的嫁妆和结婚用品一一陈列展示,有的地方还一一过秤,以显示嫁妆的丰富和娘家的阔气。之后,要举行拜堂仪式。 成亲 拜堂时,堂屋上方坐长辈,下方坐亲戚,新郎新娘在衣袖上扎红绣球,并肩站在堂屋中央。在主婚人的主持下,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神灵,再拜长辈乡亲,宾客也纷分祝福新郎白首偕老,永不分离。拜堂过后,新郎新娘送入洞房。进洞房时有个别地区还流行新郎新娘抢先进门的习俗。据说是谁抢先,谁今后就不被对方欺侮。因此,新郎新娘都争着先进洞房,引得宾客开怀大笑。 当男方家宴请宾客时,新郎新娘要双双前来敬酒,先酒长辈,后敬小辈。这时候,宾客可以捉弄新郎新娘,或让他们表演节目。晚上,青年男女可以来闹房,还可以请歌手唱歌,还可以拿新郎新娘逗趣取乐。洞房里、堂房中、庭院内,到处是欢笑声和甜美的歌声!到了一定的时候,新郎新娘还要向大家敬献壮家特有的糖茶。喝着甜津津的糖茶。宾客的心里都暖融融的。 回门 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到女方家回门。回门的时候,新郎新娘都有人陪伴,男方要带给女方家一桌酒菜,并携带鞭炮,一路鸣送进入女方家,表示对女方父母及亲戚的答谢。有的地方,女方家的人还往新郎身上洒水,以示祝福。 云南壮族有的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时小住一两天,顺便帮岳母家干些活。直到怀上第一个小孩后,妻子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 云南壮族还有招赘的习俗。即男子到女方家从妻居。招赘后,男子要改姓女方的姓,所生子女均随母姓,并可继承母亲的遗产。 历史上,由于包办婚姻等原因,云南壮族中抢婚、逃婚等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壮族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抢婚、逃婚和追求婚姻自由的动人故事和叙事歌谣。随着时代的变迁,抢婚、逃婚等现象已基本绝迹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