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侗族婚俗文化
导游在车上滔滔不绝地给我们讲解广西侗族的婚俗文化。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侗族是一个母氏家族,女人的地位高高在上。
这个民族若是谁家生了女孩,脸上尽是光彩,大摆筵席庆贺一番。要是生了男孩,则闭门三天,不敢声张。
未婚的女性被称为“阿妹”,未婚的男性被称为“阿哥”。适婚年龄的阿妹通常是靠“抢亲”来成就自己的一段婚姻的。
在一年一度的传统歌节,或者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夜晚,都是阿哥阿妹们聚会的好时辰。
成群结队的阿哥们登上阿妹家的木楼,找阿妹对歌。聪慧的阿妹往往通过对歌,了解阿哥的性格、爱好、才智、情操和理想等。当阿哥与阿妹相互看对了眼,阿妹会想尽办法把阿哥留下,扛也好,拖也好,拉也好,总之就是要把他留住。
阿哥留下之后,就慢慢进入恋爱阶段,然后开始试婚。这试婚可有趣了,阿妹的父母会把什么脏活累活都交给阿哥做,如此一试便是三年!哈,待三年之后,阿妹及其父母都满意了,才能正式结婚哦。哈!有意思吧!
我们这儿结婚送的嫁妆讲究的是三件套,一是巨额现金,二是房子,三是车子。而侗族人结婚时,阿哥也送给阿妹三件套。一把银梳,是送给妻子的;一只银碗,一双银筷子,这是送给将来的孩子的;一套银饰也是送给妻子的(包括银头饰、银项链、银卦、银耳环、银手镯、银脚环等)。
结婚时,阿哥将家里备好的肉呀菜呀,生活用品等,用担挑挑到阿妹家。他们没有迎亲车队,一群阿哥们挑着担子,一个跟着一个排着长长的队伍悠悠然地走到阿妹家。这是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因为他们最初走的可是山路啊!即使后来修建了公路,这文化依然得到了传承。
女人结了婚的都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头顶都要佩戴一个“结婚证”——一把银梳。结婚之后有一个可爱的称呼——阿嫂,这个称呼男女老少均可呼之。
结婚一年之内,阿哥必须要让阿妹肚子大起来,否则将被阿妹退婚。哈!这与我们汉族的传统文化截然不同……当听到导游这么说时,我乐了!大笑三声!哈~哈~哈~
那天坐缆车攀上尧山,我们来到山顶上观看侗族婚嫁表演之后,我兴致勃勃地挑选了一套他们的民族服饰,狠狠地臭美了一回。
我想,让我也做一回高高在上的女主人吧。哈哈!
当我穿上一套鲜红的绣花长裙,头戴亮闪闪的银冠,胸前挂一串同样闪闪发光的银环,款款站在镜子前面时,呵!差点连自己认不出自己了。
看!一个漂亮的侗族阿妹马上呈现在你的眼前!
他们的语言也很特别。“牙赖”就是您好、“阿麻赖”就是欢迎光临、“粘亏牙”就是谢谢、“嘎佬”就是侗族大歌、“遥硕牙”就是我爱你……
我对先生说:哈哈,快点学吧,学会了请对我说“遥硕牙”!
侗族文明礼仪常识有哪些?
请客礼请吃泡汤在北部侗族地区,流行着请吃泡汤的习俗。平常或逢年过节,不管是谁家杀猪,都要请房族兄弟或邻里乡亲来尝尝,叫做“吃泡汤”,病人或年老行动不方便者也要用碗盛上一碗送去。
吃聚宴吃聚宴(又称为合拢饭),是侗族好客的集中表现。一个家族来了客人,客人又不可能每家都去吃饭时,大家就办聚宴招待,聚宴一般以宽敞、干净的一家为集中点,家族内的每家每户派一个成年男子为代表(若是女客则由妇女们操办),献出自家最好的采肴、美酒和糯米饭聚在一起陪客。聚宴开始,首先由长辈端起酒杯致欢迎词。宴席上,一般要喝“转转酒”和换杯酒。即每人都喝邻座酒杯里的酒,左右各一次。酒至半酣,为首的主人斟上两杯酒,和客人换杯对饮,然后再按长幼秩序或班辈大小和客人喝“换杯酒”。吃菜也要吃“转转菜”。每家的菜,一人接一人地往下传,使每个都能品尝到。席散,以自家带去的菜被吃完为荣。侗族吃聚宴,小到一家几个兄弟,大到一个家族,甚至整个寨子的人。如果客人曾在这个寨子当领导为大家做过好事,继后又回到了这里,那么他就成了整个寨子共同的客人,聚宴则以整个寨子为单位举行。届时,全寨子每户人家派一个成年人参加。
摆长席在湖南通道和广西三江、龙胜一带,凡大型的饮宴均喜欢摆长席,即用板子连接摆开,两边坐人,菜肴按人分串,另设若干碗公共菜肴菜汤以佐酒。男子于席间饮酒,自食串肉;妇女则吃公肴,分给的串肉则自带回家。这是当地侗族特有的一种风俗。客人把主人分的串肉带回家去分给家里的人吃,意思是他们家人人都吃上了主人家的喜酒喜肉,表示同贺。若是白喜,则表示虽然没有来参加悼念,但吃了丧家的串肉,也是对死者的一种怀念和哀悼。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婚俗礼侗族的婚俗十分简单朴素,古雅而饶有情趣。千百年来,依歌择偶,以歌为礼是侗族的传统习惯。奇异的婚俗,令人久久寻味。
见面礼:侗族情人的见面礼,不需要很多或者很贵重的物品,要的却是很多的歌。双方见面前要准备很多动情的歌,通过走亲串寨来交朋友找对象。应准备的歌有敲门歌、探情歌、坐夜歌、十八歌、六十歌。寨里来了年轻客人,姑娘后生们会邀来成群的歌伴来对歌,老人小孩们来听歌。侗族不希望客人带什么礼物,只要带歌来。族人常唱道:不要绫罗要山歌,十担白米斟箩歌。挑担白米哪个想,不会唱歌莫进屋。来客一定要大显歌才,唱赢了寨里姑娘后生,主人就很高兴,半夜起来烧茶宵夜,第二天更加盛情招待。寨里的姑娘后生由你选择。假如来走寨的不会唱歌,主人会给你脸色,给你粗茶淡饭,不仅受奚落,年轻人还会送你一首歌:不会吹柴莫上坡,不会洗澡莫过河,庙里的菩萨不讲话,回到庵堂敲木鱼。
定亲礼,侗族青年通过走寨,交了情人,然后双方暗暗约好地方会面,以歌传情,依歌择偶。情侣们从日出唱到日落,从日落唱到日出。立下山盟海誓,当面订下终身大事。“山梁高高高有顶,溪水长长长有源。我俩好好好到老,夫妻爱爱爱百年。”姑娘取下耳环或项圈或手镯,把所心爱的东西赠给后生。后生当场脱下一件贴心的衣服赠给姑娘。相互赠送,名曰:斟彩。
接礼:侗族只要双方自愿订亲后,约好日期,男方只要担糯米粑,两只猪腿,一担禾把,即可去接亲。女方家庭从不向男方索取礼物。不过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几个好歌手,要用很多很多的歌去应付姑娘家的“关亲礼”
关亲礼:“关亲有三层意思。一是表示姑娘的同伴和亲人舍不得姑娘出嫁。二是通过“关亲”,造造喜事的热闹气氛。最主要的还是姑娘们要见识见识新郎的聪明才智。姑娘们远远看见接亲的来了,就赶快把凉亭门关起来,不准接亲的进寨,进行“盘问”。这时姑娘们就唱起“盘门”歌,如:“哥你姓吴还是杨,世界共有几大洋?中国共有几个省?湖南城市有几阳?”新郎和接亲的必须准确对答……答对了姑娘们才开门,答错了要继续盘问。开了凉亭门又关堂屋门,这时就点名要新郎对答。如:“什么鸟叫要下秧?什么节气谷子黄?什么节气牛洗澡?哪月哪日是重阳?”新郎必须回答:“八月十五谷子黄,阳雀声声就下秧,五月端阳牛洗澡,九月初九重阳。”如果对答不上,不管挑金挑银也进不了屋,把接亲的关在门外。新郎如能很快对准关亲歌,就是给了新娘家最大的面子,人们会夸姑娘嫁了好郎君。
陪嫁礼:侗家嫁女,嫁妆十分简朴。女方家也不向男方要什么嫁妆费,也不陪嫁箱笼衣柜,男方也不要求女方有什么嫁妆。新娘出嫁只提一个编织有花卉图案的花篮。篮里装着姑娘亲手绣的侗绵、锦带和亲手织的衣、布。娘家只陪嫁一辆漂亮的纺织车、崭新的织布机、染缸、锄头、镰刀等生产工具,还有菜籽、谷种……新娘不要背,不要抬,由女伴陪着走路到婆家。路上要遇到同时出嫁的姑娘,就主动赠给对方一条绣有美丽图案的背带,表示祝贺对方吉祥幸福,早生贵子。
陪客礼:无论嫁女或娶媳妇,本寨的亲友,邻居都来接客。办喜事的家里也不杀猪宰羊。亲友们也不送钱送物,各家却都来陪客,端来腌肉,腌鸡……有的端来侗禾米酒、糯饭,十分丰盛。主人可以不花很多的钱办一场喜事,显示了侗族人团结友爱,热情好客,一人有事,大家帮忙的风貌。
洗脸礼:新娘接进婆家,晚上寨里的年轻人要行洗脸礼(汉族叫闹洞房)。新娘新郎入洞房后,后生们要来闹吃新娘茶。后生们在吃茶时要向新娘讲奉承话,如:“正月配成对,八月生贵子……”“孩子的叔叔吃茶”,“孩子的叔叔抽烟”,要新娘点烟等。吃完茶,后生们就要新娘洗脸,要给后生一人洗一把脸。当然新娘不会那么老实地给后生洗脸,她有时手里早藏有黑锅烟灰,给后生们打个大花脸,逗得大家捧腹大笑。洗完新娘脸,大家才高高兴兴离去。
迎客礼人们到侗寨去做客常常会遇到一种不寻常的欢迎方式拦路。主人们或在寨门,或在街巷,或在道囗,或在鼓楼下,或在风雨桥头,或在家门前摆上路障,拦住客人的去路。在路障的后面,是由寨老率领的穿著侗族盛装的小伙子和姑娘们。他们一个挨着一个横排站着,客人要想穿过路障和人墙,就必须和姑娘们对歌。他们每个人手里还端着一大碗家酿的米酒,如果不唱歌、不喝酒,那是休想过去的。
拦路在侗族地区特别盛行,当一个寨子里的小伙子到另一个寨子去做客时,往往会遇到主寨的姑娘们在路口、寨门前把树叶、禾草拴在绳索上,拦住去路。有时还会放置纺车、布机、竹篓、鸡笼等障碍物。主寨姑娘们列队于后,摆开对歌的阵势。她们首先唱起拦路歌,歌中提出客人不能进入寨子的各种理由。小伙子们则要唱开路歌,推翻姑娘们拦路的那些借口。路障内外一唱一答,旁观者不断唱采助兴。
下面是一组侗族青年男女互唱的歌词。
姑娘们唱我们正忌寨,忌寨忌门你们莫要来。
不信你们去到天上问玉帝,让他写个文书来,若是他愿把这忌寨的天条改,我们就把寨门开。
小伙子们唱你们莫忌寨,快把寨门开。
玉帝我们已问过,他让我们自己来安排,人间的事情他不管,人间的字他写不来。
姑娘们又唱我们正忌寨,昨夜寨里下猫仔。
刚下猫仔生人不能进,今天回去明天来。
小伙子们又唱你们莫忌寨,这个月份不会生猫仔。
若是真生猫仔你们交好运,不必忌讳大多快把寨门开。
小伙子们的开路歌唱得再好,也还是进不了寨门,因为姑娘们还要用歌提出各种问题,他们必须给以巧妙的唱答,最后还必须用歌请姑娘们一件件地撤走拦在路上的那些路障,并且还要喝过姑娘们送上的米酒,才能进入寨门。这种拦路活动往往是两个寨子的青年男女交往或迎娶新娘子时进行的。拦路歌的歌词常带有逗趣和爱情的内容,通过拦路对歌两个寨子的青年男女从陌生到相识,到相互了解,为彼此进一步交往打下了基础。遇到婚庆时主人一般在进入家门必经的小巷口设下拦路的路障,在拦路的绳索上拴着草标,绳索下面的桌子上摆着一碗碗米酒,还有鱼、肉、糯米饭和染成红色的彩蛋。唱过拦路歌后,客人们人穿过路障,姑娘们在客人胸前挂上两个象征吉祥如意的彩蛋,并且饮下那喜庆的米酒,接着他们又夹来了侗族特有的咸鱼和彩色的糯米饭,直塞得人们嘴里鼓鼓的说不出话来才肯罢休,让客人到新房去看新娘。
侗族人结婚怎么样的,有什么风俗么?
湖南大湘西侗族,世世代代把婚事当成配偶双方一生中的一件大事。这儿侗族结婚有其特殊的婚嫁习俗,新娘新郎结婚时的风俗就盛放着别样的风情。
侗女出阁时,姑娘沿着充满神秘、野性的乡间小道来新郎家。侗族结婚就是把侗族姑娘从新郎家门口接到家,喝三天二夜酒,客人喝完酒回家的风土人情。当新郎一方的关亲客陪着正客(陪送新娘到男方家的尊贵客人,又叫皇客,一般是新娘的长辈姑姑、舅舅、叔伯和婶婶,同辈的哥嫂、姐姐、姐夫等)和抬挑东西的壮小伙子(大多是未婚帅哥,还要有力气)一行快到新郎家门口时,新娘留下,其余人先进屋。到中堂屋门口时,新郎不能自己进去,由圆亲娘(主人家请的二位能说会道,模样好,家里女儿孝顺,人丁兴旺,家庭殷实的妇女)指点才能进去。新郎快到家门口,圆亲娘就会正式履行职责。首先,给新郎受步(进入中堂的指令),她们说道:“今日皇大人开,首为良日吉时到,此到为恭(我们侗族的酒歌和圆亲娘说的话,一般讲究押韵,还能结合古今的经典故事和英雄人物说唱,很贴近百姓的生活。圆亲娘和大家说的话,我们叫四言八句)。这时新郎才能一边进入中堂,一边虔诚地给正客行礼。
接着圆亲娘开始为新人铺床,床和床上的所有东西,都是新娘家准备的(家具、电器也是新娘家准备),家庭条件好的送二铺二盖,一般的就少点。圆亲娘一边铺(过去给新人铺床时要在垫被下面先铺一层稻草),一边念:
两脚忙忙走进新房,手拿金草铺上牙床。
牙床四四方,早生贵子尚员郎。
一草上床一还富贵,二草上床龙凤成双。
三草上床三月早众,四草上床四代出关张
五草上床五子登科,六草上床儿孙满堂。
帐子挂得高,今年吃烧酒明年吃酒糟(甜酒,生孩子之意)
垫单上床子孙满堂,被子上床金玉满堂。
金帐棍银帐钩,中间摆起锦丝被,
两边摆起落花枕,问你妹妹睡哪头。
个人睡一头你不睡,硬要两个睡一头。
同时把新娘家带来的糖、瓜子、花生、熟鸡蛋放到床上、被子里、柜子里、新鞋里、马桶里(尿桶是有盖有手柄的木桶),这实际上是藏而不是放,凡是可藏的地方全放上吃的(我们这叫杂包,新娘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吃的东西之总称)、红包。圆亲娘动作麻利,应了我们这的俗话,口一张手一双,场景让人感觉喜庆,忙而不乱且新奇,当然贺喜之类的吉利话是不离口的。铺好床后,男女老少开始“抢”东西吃,“抢”红包,这是图个热闹喜庆,同时也可显示新娘家庭环境好坏,带来的又多又好和红包封得多的话,当然就说明她家条件不错且爱好(客气之意)。
这时,新郎家早已是热闹非凡。铺好床后该新娘进屋了,如果坐轿子,轿夫会把新娘抬到禾堂中央;如是走来的,那么由新郎亲自去背新娘,有的新娘人比新郎高大的话,新郎背不了时,新娘心疼新郎就自己走,有的好强和有心计的新娘一到大门口就跑,准备在圆亲娘和新郎无准备之时,冲进家里。我们的风俗是说:拜堂时新人谁先到家谁今后就掌管家庭大事,就是谁说了算。可想而知,这可不是那么容易冲进去的,圆亲娘们早已做好了准备。她们首先发蜡,一边念一边点了一对大大的喜蜡。
日出东方喜洋洋,今日发蜡大吉大。
来日生男生女多成双,贺喜他们姊妹白头到老、富贵久长。
随后就在大门口等新娘,新娘快到家门口时,她们会跑过去“接住”新娘,这显然是不能让新娘子自己跑进家里抢新郎的先。这时,桌子上早摆了四个盘子的糖果,安排好正客坐好了,在新娘进家前已经吃过三般茶(三道),一班是清茶,二班是姜茶,三班是白糖水茶。这意思是:主人好客和爱好之意。 。
说到这里,我们接着说新人拜堂了,一对新人一定在圆亲娘的授意之下才能进中堂屋。圆亲娘说:
喜雀门前叫三声,主东请我来圆亲。
并请几位来升轿(请轿夫抬轿子),接个美女配书生。
于是,圆亲娘搀着新娘进入中堂,新娘只能站在中堂的右边,然后开始拜堂,圆亲娘说:
一对蜡烛亮堂堂,新娘新郎请进中堂。
一拜天和地,二拜祖宗王。
一进门二进天,三进四进瓦屋间。
瓦屋里面生贵子,双双贵子跳龙门。
接下来是夫妻对拜,给正客敬礼,沿着堂屋进一圈,走向新房门口。圆新娘一边说一边领着一对新人国家统一新房:
新娘新郎请进绣房,一来成对二来成双。
贺喜你俩姊妹,天长地久,地久天长。
此刻,新娘新郎在一片尖叫声、欢笑声中拥入洞房。笑声会久久回荡在小山寨的上空。这时大家会纳闷,到现在为止男方家的家庭成员一个也没露面。原来,这是我们侗族特有的风俗。在这个过程之前,新郎家所有的人都得躲起来了,不能让新娘看见的。说是不能撞日脸(双方不能碰面,如碰见了,说今后会有矛盾,生活不愉快,会经常打架相骂的),等到新娘进入房间后才出来。
新娘羞搭搭地坐在床沿边上,房子里早已高朋满座。此刻,新郎家屋前屋后到处都有青年男女的身影。因为是民族特有的风俗,家长对未婚男女管束很严,他们很难单独相处,订了婚的情侣们也很少有单独在一起的时间,传递信息都要介绍人出面。因此,逢场赶集、喜庆、赶坳集会等等场所就成了姑娘小伙子们的相知相爱相处的重要场所。他们情感的表达也很含蓄,一个不经意、暧昧、多情的眼神,还有接递东西时的碰手,就会让他们全身如过电般的幸福。这种幸福会融入他们骨子里,不易外露。当然小媳妇们也会装扮精美,面带淡淡羞涩,欲言又址在忙里忙外,偶尔也大胆地瞟一眼新娘,更过份的是还会偷看来来往往的帅小伙子;订了婚的青年男女们,参加喜庆活动是为了增进感情;未婚男女们是不会错过这种寻找心爱的另一半的好时机,他们都是盛装出席。他们心中溢满的兴奋和喜悦,如同为自己办好事一样做事卖力,走路都带小跑,真是步履轻云。你不小心就会被山寨处处弥漫着办喜事的喜气和人们幸福、开心的气息所醉倒。
随后,就要给一对新人洗脸了。圆亲娘当然亲自动手给他们洗,洗时规定毛巾拧干两位新人都洗完后毛巾才能再下水。圆亲娘一边洗一边说:
瓷盆打水清又清,绣花帕子放瓷盆。
二人洗个和气脸, 甜甜蜜蜜更恩爱。 。
这个和气脸,寓意今后他们俩和和气气,生活幸福甜甜美美。然后,还要喝一杯和气茶。专门负责给客人倒茶的大婶、大嫂或是待嫁的姑娘们,早已准备了二杯热茶,圆亲娘会一边递茶给新人,一边念道:
新娘新郎来喝茶,步步高升踩莲花。
新娘新郎把茶饮,贺喜家发人也发。
准备开席了。侗族办喜事时,帮忙的族人分工非常细,分工明确又有互相合作。大家协商定在什么时候开席如不准时,一定会被管家骂的,所以人人都一定按时完成自己的工作。晚饭准时开始了,是大家斗嘴、斗智和拼席才(饭桌上的才华)的好时机,当然村寨有头有脸的人都会出场,有身份的人是不会放弃这个展示身家和才华的好时机。吃饭也有很多规矩和讲究,首先是安席。婚宴的主要原则是:首重皇客,据民间习俗,一般以女皇客尊,亲迎之日,圆亲娘会安居中堂首席首位。男皇客另屋安之亦同。次日男女皇客易位安席。其余众亲分别母系和父系血缘亲疏序安,姨姑并重,家族论辈,乡党论齿,这不能错。皇客有专人陪的,也是要能喝酒,会唱酒歌,会做转挽(就是机灵、圆滑、能说会道)的人。席间,主人自己也要敬酒,如不会唱歌,都由圆亲娘帮唱歌敬酒、打理,酒主人自己喝。吃饭前还要皇客开令:
一朵鲜花活鲜鲜,一志飞到膀中间。
手拿银筷子把它掀,二人夫妻永久年。
开令后,开始吃一道用猪后尾部的圆尾做的菜--圆膀,表示开席了。
敬介绍人、皇客和其他的客人的酒都是同时进行的,他们在不同的席位上。现在先说敬介绍人的辛苦酒:
这杯酒来黄又黄,介绍人来有力量。
这回介绍做得好,才子佳人配成双。
好比牛郎配织女,好比梁鸿配孟光。
介绍饮了杯中酒,龙凤成双喜洋洋。
这杯酒来青又青,你做介绍操了心。
走了许多盘山路,过了许多滑田埂
热天走得浑身汗,冬天北风受寒冷。
冒得什么来奉敬,吃杯淡酒谢恩情。
介绍人饮了杯中酒,必定以后享安康。
这杯酒来青青,只有介绍人操了心。
一为男二为女,为男为女说终身。
男女双方同了心,情投意合结成婚。
鸽子不忘梧桐树,吃水不忘挖井人。
介绍人饮了杯中酒,龙府榜上第一名。
你来我往的吃饭场景是很有韵味的。介绍人当然要回敬主人们的,他们也是能歌善饮的人。听听她们的酒歌就明白了:
这杯酒来黄又黄,主东人家真力量。
家势好来财又旺,介绍佳女配才郎。
今年喝了富贵酒,明年来把酒糟尝。
主东饮了杯中酒,满堂儿孙把福享。
这杯酒来甜又甜,双方恋爱成姻缘。
我穿针来我引线,我做红叶把书传。
男女双方都自愿,自由恋爱不包办。
感谢主东好人家,同偕到老一百年。
这杯酒来青又青,我只做个槐荫人。
这门好事已完成,早生贵子跳龙门。
主东吃我杯中酒,荣华富贵到百头。
这一来二去,你来我往,看热闹的人在一旁欢笑,起哄……,现在说说如何陪皇客。开始,圆亲娘会说几句客气话:
把上客发架,来到舍下,
冒有(没有)礼信,酒不成酒菜不成菜,先请上客饮杯。
正客回答说:
方方有福,位位是客。
我们大家同饮,齐吃齐发。
陪皇客也不是一般人能陪的,要能说会道,边说边吃,边喝酒,还要会调动气氛,控制吃饭的节奏。陪客和其他客人也要相互敬酒、唱酒歌的,不会干坐着。敬皇客的酒了。
这杯酒来青又青,皇帝坐在北京城。
今日皇风吹动你,吹动玉生到寒门。
席上无菜简慢(不隆重)你,雪落高山融在平
上客饮了杯中酒,农夫榜上第一名
这杯酒来粉粉沙沙,今日贵客到我家。
又把酒歌来唱下,开了金口露金牙。
席上唱的真情话,句句说得总不差。
本当想把你陪下,肚内无文打哗哗(害怕)。
你要吃了杯中酒,子子孙孙管长沙。
这杯酒来红又红,我们吃个喜香红。
要想长远为姊妹,细水长流过得冬。
你要吃我杯中酒,子子孙孙坐朝廷。
同样皇客也会回敬主人和客人。这些酒都得喝,你不喝他们就站在你身边,手端酒杯继续唱歌。媒人和圆亲娘都是能说会道的,当然也能喝。新郎也是有特殊的席位,我们把新人坐的这桌饭摆在新房里面,叫富贵饭。在坐的人有圆亲娘、新娘新郎、喜欢去的都可以,菜里面一定有一道鸡,鸡头一定要新郎吃,说是凤冠头,意思是:新郎成家了,要当家理事了,事事为头之意。圆亲娘会不失时机地敬新郎的酒了。
一杯酒来亮朝朝,胡朝上树日日高,
我敬新郎一杯酒,贺喜新郎中日朝。
二杯酒来亮淮淮,官家女子配秀才,
我敬新郎二杯酒,荣华富贵自然来。
三杯酒来满满筛,梁山配合祝英台,
我敬新郎三杯酒,一年四季都发财。
四杯酒来红又红,新郎好比赵子龙,
我敬新郎四杯酒,一年四季在红中。
五杯酒来黄又黄,每日天天在学堂,
我敬新郎五杯酒,贺喜新郎管田庄。
六杯酒来绿莹莹,做个王子招登科。
我敬新郎六杯酒,得个儿孙穿绫罗,
七杯酒来青又青,双双贵子跳龙门。
我敬新郎七杯酒,得个儿子上北京。
八杯酒来青又青,八洞神仙吕洞宾,
我敬新郎八杯酒,得个儿子坐龙庭。
九杯酒来亮晶晶,亮到南京与北京,
我敬新郎九杯酒,代代儿孙坐朝廷。
十杯酒来黄又黄,十杯美酒敬新郎,
我敬新郎十杯酒,代代儿孙当帝皇。
早早开席晚晚结束,几个小时过去了,礼信也到了,客人们也尽兴了,大多数的客人散席(吃完了饭)了,还有些客人随兴唱饮。眼看天黑下来了,人们就可开始最有趣的一个环节——闹新房(洞房)了。
当夜幕徐徐降临时,激情挥洒的侗族人们,急切地想找点乐子,整整新人的欲望更加在每个人的心中蠢蠢欲动。这时的时间过得好慢好慢,似乎故意要考验大家的耐心。于是大家起哄,互相推搡(当然只是轻描淡写的)。圆亲娘看到在新房外等待的人们的焦急样子,火候到了(热闹的气氛),就请来正客发令。先是圆亲娘请正客发令。
喜家门前一兜槐,快请皇客把令开,
今日皇客来开令,各位客们讲起来。
于是,皇客开令:
一把河伞吹海边,千里姻缘同线牵。
我家有个娇娇女,送在你贵府享福万万年。
各位客门要喜爱,请你们大家闹起来。
这时,不用我细说,大家就知道场景是多少热闹,加上侗族人们结婚闹新房这三天不分大小(不分辈份)。要新娘和新郎说说恋爱史、要他们表演亲昵动作、还有各种装扮的服饰要他们穿…新床上放个生鸡蛋、还要想尽办法整治新娘和新郎、人人都会说四言八句讨新娘杂包吃……当然新娘挨整要比新郎多。新娘只好拼命把从娘家带来的杂包发给大家,发了一次又一次,可大家并不领情,继续闹呀折腾……。
夜已经很深了,新人累了,帮忙的人也累了,皇客就出来收另,请客们今天不闹,准备休息了。
一把黄伞窄是窄,请把黄伞收起来。
今晚小吵吵为止,众位客们走不册(赢)。
皇客收了另,新娘呢也发了几次杂包,慢慢地闹客们意犹未尽地准备散去。新郎送皇客睡觉时。皇客说:
新郎来送歇(睡),好比天上的龙铁。
我把龙铁交予你,贺喜五福又六得。
圆亲娘接着是送新郎睡觉,她说:
鞭炮声响叮口当,送新郎进新房。
解戴脱衣裳,双手掀开红罗帐。
一对鸳鸯同上床,生双贵子一个姑娘。
当然新人都不会安心休息,因为有人会在听墙根---听新房里的动静。他们一会坏笑,一会你推我搡,蹑手蹑脚继续闹腾……
第二天起床不久,圆亲娘带新娘去厨房熟悉环境(意思是:你来了,这个家的厨房活要交给你了,也是教告新娘怎么做媳妇),圆亲娘会高声念道:
送新娘进厨房,请二位厨官站两旁。
新娘看水缸,喂猪就不要糠。
新娘站灶门,四方岩板摆灶塘。
新娘来淘米,一淘金二淘银。
新娘来烧火,做的饭菜喷喷香。
丈夫吃了好欢喜,亲爹妈吃了本喜欢。
随后,圆亲娘一边念一边带着新娘,出厨房。
青菜拍了新娘头,新娘头上光溜溜。
青菜拍了新娘身,尼龙绸缎不沾灰。
青菜来拍新娘脚,新娘脚步快动作。
接着新娘要准备拜茶(拜茶,侗族的一种风俗,由新娘家准备糖果,请新郎家亲人喝茶---认男方亲戚。喝了茶的人给茶钱,钱一律放在杯子里,钱归新娘)。
新娘拿出从自家带来的糖果,最少摆四盘糖果、姜之类的。我们侗族拜茶时,家庭和客人会自己坐好位置,圆亲娘一边招呼客人入坐,一边念道:
茶杯圆圆四季花,今日新娘来拜茶。
众位客们把茶饮,银钱来把茶杯压。
这杯茶可不好喝,喝了要给钱的,茶钱是一定要给的,过去至少给5角以上的数目不等的茶钱。各位亲朋好友喝完茶后,准备开席。接下来的二天也是一样,大家又是敬酒呀,礼信呀,吃饭上餐基本连着下餐,帮忙的族人也是吃三天饭。
皇客人们要在第三天早饭后才回家,吃早饭时还有一个重要的礼节:交盘—即交接、托付之意。就是皇客们在回家之前要对男方的父母办好新娘的交接手续,即交盘。
第二天早晨,洞房里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这是男方为交盘特意而摆设的。入席者一般由圆亲娘负责召集,除新郎新娘外,女方入座的是男女皇客,男方是新郎的爹娘,还有能作主的哥嫂等。该来的都来了,很快就坐,先由圆亲娘说几句客套话,然后是大家喝酒、敬酒、扯酒和转杯。酒过三巡,圆亲娘就把各位的酒杯团一块,然后一一筛满酒。这时男皇客就端杯酒面对新郎爹唱酒歌、敬酒,新郎爹会回敬男皇客。女皇客就一样敬新郎娘。
吃完交盘席,唱完交盘歌,拜谢了各位亲友,送亲客在男方家的噼啪爆竹声中高兴地踏上归途。其他大多数客人也一样,吃完早饭后会慢慢散去
侗族的婚嫁习俗是什么?有详细点介绍的吗?
侗族的婚姻,经过“说合”、“订婚”、“迎娶”等过程。解放前,曾流行姑舅表婚,姑妈的女儿要优先嫁给舅家为媳。
女子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婚后新娘即返娘家,遇有农忙、节日或重要事情,接回夫家住数日后又返娘家,有的往返数年,直到怀孕生子后才长住夫家。
侗族社会青年男女社交自由。每逢节日,农闲或劳动之余,姑娘和小伙子们便聚在一起唱歌游玩,用歌声来播种爱情的种子。这种社交活动南北地区有所不同,北部地区是白天在山坡上进行,称为“玩山”或“赶坳”,聚会的地方叫“花园”;南部地区通常在晚上的家中进行,男方称“走寨”,女方称“坐夜”,习惯称为“行歌坐夜”。
侗族的家庭是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小家庭,两代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很普遍。这种大家庭通常是祖父母、父母与最小的儿子居住。一般情况下,儿子成婚以后,生育了儿女便与父母弟妹分居。
扩展资料
侗族的风俗习惯:
1、侗族服饰多种多样,不同年龄、不同季节有不同的装饰,有左衽、右衽、对襟;有布扣、铜扣、银扣;有裤装、裙装;喜青、蓝、黑、白各色;有头饰、颈饰、胸饰、腰饰、手饰、脚饰等等。
2、侗族饮食习俗很有特色。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但一般为调剂口味而搭配。肉食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尤喜食鱼类。蔬菜品种较多,以青菜、白菜、萝卜、茄子、豇豆、黄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为普遍。
3、侗族居住的村寨多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
侗寨的房屋建筑,多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脚楼。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网-侗族
侗族的结婚风俗有什么特点?
侗族婚姻多是男女有恋爱基础后,由媒人说合缔结而成。侗族择偶不避同姓,但不能在同一房族内为婚。有“姑表舅婚”、“姨表禁婚”的习俗。
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侗族婚姻,不论是自由恋爱,还是他人说合,都得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得到女方父母的应允,才择日完娶。也有些青年摒弃“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规而自由结合,婚后,再给女方父母道歉认亲,个别甚至与家庭决裂。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婚礼简朴。迎亲的傍晚,由“接亲婆”手提灯笼,背一床铺盖,把新娘接到郎家。
新娘进门时,全家回避。新娘进门后,坐在火塘边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词,向新婚夫妇祝福。接着,新娘动手架锅作炊事仪式,表示她从此为这家主妇。只宰杀一两只鸭,合家吃饭。
所请亲友最多十来个人。邻寨的新娘子,饭后即归,外村来的新媳妇,住上三天即回这种习俗,视夫妻感情和年龄大小而定。感情好年龄大的,一年半载即可到夫家落户,包办说合或年龄小者,两三年,甚至七八年才上夫家共同生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