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内的天元一气四柱八字(附计算结果)
四柱八字的搭配虽说五花八门,但变来变去总是在六十甲子中。其中,天元一气属于非常特别的搭配,即,年月日时的四柱干支全都一样,突然望去,会有一种震撼的感觉。如,古书中就有所谓的六壬归艮格(壬寅,壬寅,壬寅,壬寅)。就中和理论而言,这类五行往往不全且常常属于纯阴或纯阳的组合似乎相当偏颇和极端。为检验六十甲子中究竟有多少诸如此类的组合,做了个反推程序,搜索了公元3年至3000年的区间,发现只有10种可能,相关计算结果罗列如下(日期和时间分别为格里历和北京时间):
1.甲戌 甲戌 甲戌 甲戌(1934年10月30日及1994年10月15日戌时生人)
公历:0014年10月15日 (19:00-21:00) 时代:新朝王莽
公历:0194年10月31日 (19:00-21:00) 时代:东汉献帝
公历:0254年10月17日 (19:00-21:00) 时代:三国时代
公历:0434年11月02日 (19:00-21:00) 时代:南北朝 刘宋/北魏
公历:0494年10月18日 (19:00-21:00) 时代:南北朝 南齐/北魏
公历:0674年11月04日 (19:00-21:00) 时代:唐高宗
公历:0734年10月21日 (19:00-21:00) 时代:唐玄宗
公历:0914年11月06日 (19:00-21:00) 时代:五代十国
公历:0974年10月22日 (19:00-21:00) 时代:北宋太祖/辽
公历:1214年10月24日 (19:00-21:00) 时代:南宋宁宗/金/元
公历:1274年10月09日 (19:00-21:00) 时代:南宋度宗/元世祖
公历:1454年10月26日 (19:00-21:00) 时代:明代宗(景泰)
公历:1514年10月12日 (19:00-21:00) 时代:明武宗(正德)
公历:1694年10月27日 (19:00-21:00) 时代:清圣祖(康熙)
公历:1754年10月13日 (19:00-21: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934年10月30日 (19:00-21:00) 时代:中华民国
公历:1994年10月15日 (19:00-21:00)
公历:2174年10月31日 (19:00-21:00)
公历:2234年10月17日 (19:00-21:00)
公历:2414年11月02日 (19:00-21:00)
公历:2474年10月18日 (19:00-21:00)
公历:2654年11月04日 (19:00-21:00)
公历:2714年10月21日 (19:00-21:00)
公历:2894年11月05日 (19:00-21:00)
公历:2954年10月22日 (19:00-21:00)
2.乙酉 乙酉 乙酉 乙酉(1945年9月13日酉时生人)
公历:0145年09月29日 (17:00-19:00) 时代:东汉冲帝
公历:0205年09月15日 (17:00-19:00) 时代:东汉献帝
公历:0385年10月01日 (17:00-19:00) 时代:东晋孝武帝
公历:0445年09月16日 (17:00-19:00) 时代:南北朝 刘宋/北魏
公历:0625年10月03日 (17:00-19:00) 时代:唐高祖
公历:0685年09月18日 (17:00-19:00) 时代:武则天
公历:0865年10月04日 (17:00-19:00) 时代:唐懿宗
公历:0925年09月20日 (17:00-19:00) 时代:五代十国
公历:1105年10月07日 (17:00-19:00) 时代:北宋徽宗/辽
公历:1165年09月22日 (17:00-19:00) 时代:南宋孝宗/金
公历:1405年09月24日 (17:00-19:00) 时代:明成祖(永乐)
公历:1465年09月09日 (17:00-19:00) 时代:明宪宗(成化)
公历:1645年09月25日 (17:00-19:00) 时代:清世祖(顺治)
公历:1705年09月11日 (17:00-19:00) 时代:清圣祖(康熙)
公历:1885年09月27日 (17:00-19:00) 时代:清德宗(光绪)
公历:1945年09月13日 (17:00-19:00) 时代:中华民国
公历:2125年09月29日 (17:00-19:00)
公历:2185年09月14日 (17:00-19:00)
公历:2365年10月01日 (17:00-19:00)
公历:2425年09月16日 (17:00-19:00)
公历:2605年10月03日 (17:00-19:00)
公历:2665年09月18日 (17:00-19:00)
公历:2845年10月04日 (17:00-19:00)
公历:2905年09月20日 (17:00-19:00)
3.丙申 丙申 丙申 丙申(当代不存在!)
公历:0096年08月27日 (15:00-17:00) 时代:东汉和帝
公历:0156年08月13日 (15:00-17:00) 时代:东汉桓帝
公历:0336年08月30日 (15:00-17:00) 时代:东晋成帝
公历:0396年08月15日 (15:00-17:00) 时代:东晋孝武帝
公历:0576年08月31日 (15:00-17:00) 时代:南北朝 陈/北周/北齐
公历:0636年08月17日 (15:00-17:00) 时代:唐太宗
公历:0816年09月02日 (15:00-17:00) 时代:唐宪宗
公历:0876年08月18日 (15:00-17:00) 时代:唐僖宗
公历:1056年09月04日 (15:00-17:00) 时代:北宋仁宗/辽
公历:1116年08月21日 (15:00-17:00) 时代:北宋徽宗/辽/金
公历:1296年09月05日 (15:00-17:00) 时代:元成宗
公历:1356年08月22日 (15:00-17:00) 时代:元顺帝
公历:1416年08月08日 (15:00-17:00) 时代:明成祖(永乐)
公历:1596年08月24日 (15:00-17:00) 时代:明神宗(万历)
公历:1656年08月09日 (15:00-17:00) 时代:清世祖(顺治)
公历:1836年08月26日 (15:00-17:00) 时代:清宣宗(道光)
公历:1896年08月11日 (15:00-17:00) 时代:清德宗(光绪)
公历:2076年08月27日 (15:00-17:00)
公历:2136年08月13日 (15:00-17:00)
公历:2316年08月30日 (15:00-17:00)
公历:2376年08月15日 (15:00-17:00)
公历:2556年08月31日 (15:00-17:00)
公历:2616年08月17日 (15:00-17:00)
公历:2796年09月02日 (15:00-17:00)
公历:2856年08月18日 (15:00-17:00)
4.丁未 丁未 丁未 丁未(当代不存在!)
公历:0047年07月27日 (13:00-15:00) 时代:东汉光武帝
公历:0107年07月13日 (13:00-15:00) 时代:东汉安帝
公历:0287年07月29日 (13:00-15:00) 时代:西晋武帝
公历:0347年07月15日 (13:00-15:00) 时代:东晋穆帝
公历:0527年07月31日 (13:00-15:00) 时代:南北朝 梁/北魏
公历:0587年07月16日 (13:00-15:00) 时代:隋文帝
公历:0767年08月02日 (13:00-15:00) 时代:唐代宗
公历:0827年07月18日 (13:00-15:00) 时代:唐文宗
公历:1007年08月04日 (13:00-15:00) 时代:北宋真宗/辽
公历:1067年07月20日 (13:00-15:00) 时代:北宋英宗/辽
公历:1247年08月05日 (13:00-15:00) 时代:南宋理宗/元
公历:1307年07月22日 (13:00-15:00) 时代:元成宗
公历:1487年08月07日 (13:00-15:00) 时代:明宪宗(成化)
公历:1547年07月24日 (13:00-15:00) 时代:明世宗(嘉靖)
公历:1607年07月09日 (13:00-15:00) 时代:明神宗(万历)
公历:1787年07月25日 (13:00-15: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847年07月11日 (13:00-15:00) 时代:清宣宗(道光)
公历:2027年07月27日 (13:00-15:00)
公历:2087年07月12日 (13:00-15:00)
公历:2267年07月29日 (13:00-15:00)
公历:2327年07月15日 (13:00-15:00)
公历:2507年07月31日 (13:00-15:00)
公历:2567年07月16日 (13:00-15:00)
公历:2747年08月02日 (13:00-15:00)
公历:2807年07月18日 (13:00-15:00)
公历:2987年08月03日 (13:00-15:00)
5.戊午 戊午 戊午 戊午(1978年6月25日午时生人)
公历:0058年06月10日 (11:00-13:00) 时代:东汉明帝
公历:0238年06月27日 (11:00-13:00) 时代:三国时代
公历:0298年06月12日 (11:00-13:00) 时代:西晋惠帝
公历:0478年06月28日 (11:00-13:00) 时代:南北朝 刘宋/北魏
公历:0538年06月14日 (11:00-13:00) 时代:南北朝 梁/西魏/东魏
公历:0718年07月01日 (11:00-13:00) 时代:唐玄宗
公历:0778年06月16日 (11:00-13:00) 时代:唐代宗
公历:0958年07月02日 (11:00-13:00) 时代:五代十国
公历:1018年06月18日 (11:00-13:00) 时代:北宋真宗/辽
公历:1198年07月04日 (11:00-13:00) 时代:南宋宁宗/金
公历:1258年06月19日 (11:00-13:00) 时代:南宋理宗/元
公历:1438年07月06日 (11:00-13:00) 时代:明英宗(正统)
公历:1498年06月21日 (11:00-13:00) 时代:明孝宗(弘治)
公历:1558年06月07日 (11:00-13:00) 时代:明世宗(嘉靖)
公历:1738年06月23日 (11:00-13: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798年06月08日 (11:00-13:00) 时代:清仁宗(嘉庆)
公历:1978年06月25日 (11:00-13:00)
公历:2038年06月10日 (11:00-13:00)
公历:2218年06月27日 (11:00-13:00)
公历:2278年06月12日 (11:00-13:00)
公历:2458年06月28日 (11:00-13:00)
公历:2518年06月14日 (11:00-13:00)
公历:2698年06月30日 (11:00-13:00)
公历:2758年06月16日 (11:00-13:00)
公历:2938年07月02日 (11:00-13:00)
公历:2998年06月17日 (11:00-13:00)
6.己巳 己巳 己巳 己巳(1929年5月24日及1989年5月9日巳时生人)
公历:0009年05月09日 (09:00-11:00) 时代:新朝王莽
公历:0189年05月25日 (09:00-11:00) 时代:东汉少帝
公历:0249年05月11日 (09:00-11:00) 时代:三国时代
公历:0429年05月27日 (09:00-11:00) 时代:南北朝 刘宋/北魏
公历:0489年05月12日 (09:00-11:00) 时代:南北朝 南齐/北魏
公历:0669年05月29日 (09:00-11:00) 时代:唐高宗
公历:0729年05月15日 (09:00-11:00) 时代:唐玄宗
公历:0909年05月31日 (09:00-11:00) 时代:五代十国
公历:0969年05月16日 (09:00-11:00) 时代:北宋太祖/辽
公历:1149年06月02日 (09:00-11:00) 时代:南宋高宗/金
公历:1209年05月18日 (09:00-11:00) 时代:南宋宁宗/金/元
公历:1389年06月03日 (09:00-11:00) 时代:明太祖(洪武)
公历:1449年05月20日 (09:00-11:00) 时代:明英宗(正统)
公历:1629年06月05日 (09:00-11:00) 时代:明思宗(崇祯)
公历:1689年05月21日 (09:00-11:00) 时代:清圣祖(康熙)
公历:1749年05月07日 (09:00-11: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929年05月24日 (09:00-11:00) 时代:中华民国
公历:1989年05月09日 (09:00-11:00)
公历:2169年05月25日 (09:00-11:00)
公历:2229年05月11日 (09:00-11:00)
公历:2409年05月27日 (09:00-11:00)
公历:2469年05月12日 (09:00-11:00)
公历:2649年05月29日 (09:00-11:00)
公历:2709年05月15日 (09:00-11:00)
公历:2889年05月30日 (09:00-11:00)
公历:2949年05月16日 (09:00-11:00)
7.庚辰 庚辰 庚辰 庚辰(1940年4月7日辰时生人)
公历:0140年04月23日 (07:00-09:00) 时代:东汉顺帝
公历:0200年04月09日 (07:00-09:00) 时代:东汉献帝
公历:0380年04月25日 (07:00-09:00) 时代:东晋孝武帝
公历:0440年04月10日 (07:00-09:00) 时代:南北朝 刘宋/北魏
公历:0620年04月27日 (07:00-09:00) 时代:唐高祖
公历:0680年04月12日 (07:00-09:00) 时代:唐高宗
公历:0860年04月28日 (07:00-09:00) 时代:唐懿宗
公历:0920年04月14日 (07:00-09:00) 时代:五代十国
公历:1100年05月01日 (07:00-09:00) 时代:北宋哲宗/辽
公历:1160年04月16日 (07:00-09:00) 时代:南宋高宗/金
公历:1340年05月02日 (07:00-09:00) 时代:元顺帝
公历:1400年04月18日 (07:00-09:00) 时代:明惠帝(建文)
公历:1580年05月04日 (07:00-09:00) 时代:明神宗(万历)
公历:1640年04月19日 (07:00-09:00) 时代:明思宗(崇祯)
公历:1700年04月05日 (07:00-09:00) 时代:清圣祖(康熙)
公历:1880年04月21日 (07:00-09:00) 时代:清德宗(光绪)
公历:1940年04月07日 (07:00-09:00) 时代:中华民国
公历:2120年04月23日 (07:00-09:00)
公历:2180年04月08日 (07:00-09:00)
公历:2360年04月25日 (07:00-09:00)
公历:2420年04月10日 (07:00-09:00)
公历:2600年04月27日 (07:00-09:00)
公历:2660年04月12日 (07:00-09:00)
公历:2840年04月28日 (07:00-09:00)
公历:2900年04月14日 (07:00-09:00)
8.辛卯 辛卯 辛卯 辛卯(当代不存在!)
公历:0091年03月22日 (05:00-07:00) 时代:东汉和帝
公历:0151年03月08日 (05:00-07:00) 时代:东汉桓帝
公历:0331年03月25日 (05:00-07:00) 时代:东晋成帝
公历:0391年03月10日 (05:00-07:00) 时代:东晋孝武帝
公历:0571年03月26日 (05:00-07:00) 时代:南北朝 陈/北周/北齐
公历:0631年03月12日 (05:00-07:00) 时代:唐太宗
公历:0811年03月28日 (05:00-07:00) 时代:唐宪宗
公历:0871年03月13日 (05:00-07:00) 时代:唐懿宗
公历:1051年03月30日 (05:00-07:00) 时代:北宋仁宗/辽
公历:1111年03月16日 (05:00-07:00) 时代:北宋徽宗/辽
公历:1291年03月31日 (05:00-07:00) 时代:元世祖
公历:1351年03月17日 (05:00-07:00) 时代:元顺帝
公历:1531年04月03日 (05:00-07:00) 时代:明世宗(嘉靖)
公历:1591年03月19日 (05:00-07:00) 时代:明神宗(万历)
公历:1771年04月04日 (05:00-07: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831年03月21日 (05:00-07:00) 时代:清宣宗(道光)
公历:1891年03月06日 (05:00-07:00) 时代:清德宗(光绪)
公历:2071年03月22日 (05:00-07:00)
公历:2131年03月08日 (05:00-07:00)
公历:2311年03月25日 (05:00-07:00)
公历:2371年03月10日 (05:00-07:00)
公历:2551年03月26日 (05:00-07:00)
公历:2611年03月12日 (05:00-07:00)
公历:2791年03月28日 (05:00-07:00)
公历:2851年03月13日 (05:00-07:00)
9.壬寅 壬寅 壬寅 壬寅(1962年3月5日寅时生人)
公历:0042年02月18日 (03:00-05:00) 时代:东汉光武帝
公历:0282年02月20日 (03:00-05:00) 时代:西晋武帝
公历:0342年02月06日 (03:00-05:00) 时代:东晋成帝
公历:0522年02月22日 (03:00-05:00) 时代:南北朝 梁/北魏
公历:0582年02月07日 (03:00-05:00) 时代:隋文帝
公历:0762年02月24日 (03:00-05:00) 时代:唐肃宗
公历:0822年02月09日 (03:00-05:00) 时代:唐穆宗
公历:1002年02月26日 (03:00-05:00) 时代:北宋真宗/辽
公历:1062年02月11日 (03:00-05:00) 时代:北宋仁宗/辽
公历:1242年02月27日 (03:00-05:00) 时代:南宋理宗/元
公历:1302年02月13日 (03:00-05:00) 时代:元成宗
公历:1482年03月01日 (03:00-05:00) 时代:明宪宗(成化)
公历:1542年02月15日 (03:00-05:00) 时代:明世宗(嘉靖)
公历:1722年03月03日 (03:00-05:00) 时代:清圣祖(康熙)
公历:1782年02月16日 (03:00-05: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962年03月05日 (03:00-05:00)
公历:2022年02月18日 (03:00-05:00)
公历:2262年02月20日 (03:00-05:00)
公历:2322年02月06日 (03:00-05:00)
公历:2502年02月22日 (03:00-05:00)
公历:2562年02月07日 (03:00-05:00)
公历:2742年02月24日 (03:00-05:00)
公历:2802年02月09日 (03:00-05:00)
公历:2982年02月25日 (03:00-05:00)
10.癸亥 癸亥 癸亥 癸亥(1983年12月1日亥时生人)
公历:0003年12月01日 (21:00-23:00) 时代:西汉平帝
公历:0063年11月16日 (21:00-23:00) 时代:东汉明帝
公历:0243年12月03日 (21:00-23:00) 时代:三国时代
公历:0303年11月19日 (21:00-23:00) 时代:西晋惠帝
公历:0483年12月04日 (21:00-23:00) 时代:南北朝 南齐/北魏
公历:0543年11月20日 (21:00-23:00) 时代:南北朝 梁/西魏/东魏
公历:0723年12月07日 (21:00-23:00) 时代:唐玄宗
公历:0783年11月22日 (21:00-23:00) 时代:唐德宗
公历:0843年11月07日 (21:00-23:00) 时代:唐武宗
公历:1023年11月24日 (21:00-23:00) 时代:北宋仁宗/辽
公历:1083年11月09日 (21:00-23:00) 时代:北宋神宗/辽
公历:1263年11月25日 (21:00-23:00) 时代:南宋理宗/元世祖
公历:1323年11月11日 (21:00-23:00) 时代:元英宗
公历:1503年11月28日 (21:00-23:00) 时代:明孝宗(弘治)
公历:1563年11月13日 (21:00-23:00) 时代:明世宗(嘉靖)
公历:1743年11月29日 (21:00-23:00) 时代:清高宗(乾隆)
公历:1803年11月15日 (21:00-23:00) 时代:清仁宗(嘉庆)
公历:1983年12月01日 (21:00-23:00)
公历:2043年11月16日 (21:00-23:00)
公历:2223年12月03日 (21:00-23:00)
公历:2283年11月18日 (21:00-23:00)
公历:2463年12月04日 (21:00-23:00)
公历:2523年11月20日 (21:00-23:00)
公历:2703年12月07日 (21:00-23:00)
公历:2763年11月22日 (21:00-23:00)
公历:2823年11月07日 (21:00-23:00)
和氏璧资料
和氏璧的前世今生
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
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们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未发迹的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入秦为相后也还以报复。但和氏璧终无下落。此案至今无解。
再后,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
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27),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
东汉末,宦官张让、段珪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珪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璆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
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
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似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
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石鉴,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
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 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
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又见《南齐书》卷一七《舆服志》曰:“乘舆传国玺,秦玺也,晋中原乱,没胡,江左初无之,北方人呼晋家为白板天子。”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五代会要》)
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2传国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宇文氏兵败,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又十三年后,石敬塘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废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携传国玉玺登玄武楼。石敬瑭陷洛阳,李从珂自焚,于是传国玉玺失踪,又成就千古疑案。
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
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 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这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
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
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
明弘治十三年, 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
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后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计”,改“金”为“清”国号。
清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此处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日下旧闻考》卷14《国朝宫室》)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 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作成的玉玺。
由此,和氏璧也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最近又有新闻说发现什么前年玉玺,莫知真假。
戊戌前一年是什么年,戊戌是什么时间
戊戌前一年是什么年
历史上的那些戊戌年太史慈子义
2022 年农历狗年在中国古代纪年中称之为戊戌年,这是中国历的天干地支纪年法(简称干支法),该法以60年一个周期,循环往复,称为一甲子。需要提出的是,古人将与时间有关的全部用干支法来记录,如选择婚配时会询问对方的生辰八字,至今许多算命的先生还在用算命。所谓生辰八字,即用出生年月日时作为一个人的生日密码,来匹配对方的生日密码,此中 着命运的好坏。所以会有人的生日是戊戌年戊戌月戊戌日戊戌时出生,因 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且对这方面毫无兴趣,姑且点到为止。
对于戊戌年,大家最近熟悉的应该就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有名的那次――戊戌变法,这就是以干支法纪年的典型,再如辛酉(1861年)、中日甲午海战(1894年)、庚子赔款(1900年)等等。“戊戌变法”是清末由光绪帝亲自主导的一次自强变法运动,仿效的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背景是清经历一次次败战,与帝国列强签署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只可惜变法运动仅坚持了103天,就被掌握实际的慈禧太后废止。十三年后,清就被“戊戌变法”中培养的新军所。
戊戌六君子
再说一个也很有名的“戊戌年”,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时任皇帝为明神宗朱翊钧,虽然这个皇帝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在他任上的“万历三大征”却很有名。其中的一次就与、日本有关,时为日本战国时期,日本大名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就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发动了进攻的战争,军节节败退,被迫向宗主国大明请求援军,明神宗派出宋应昌、李如松、麻贵、刘綎等将领的援军,在取得平壤大捷后打退。五年后,日本又卷土重来,再次被大明、联军打败,中韩合拍的《鸣梁海战》讲述的就是这一次海战。丰臣秀臣回国不久后即病死。联军抗击日本这不是之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最早的一次应该是唐朝高宗时与新罗国一起打败日本那次)。所以了解一点历史还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特别是中国与周边的历史,对于处理一些地缘非常有帮助。
同样是1598年,在的欧洲上,法国国王亨利颁布了著名的“南特令”,允许信教自由,新旧有同等权利,新自是始保障。这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次。
现将历史上有记载的50个戊戌年记载如下:
周厉王三年(前863年)
周封卫顷伯为侯。
周平王二(前743年)
郑庄公姬寤生封弟姬段于京邑(河南荥阳),谓之京城太叔。
周庄王十四年(前683年)
宋国报复去岁乘丘之役,再攻鲁,战于鄑邑(山东曲阜南),宋军又败。鲁释南宫长万返宋,宋闵公子捷谑谓之曰:“吾初敬君,今君乃鲁国囚犯,吾不再敬君矣。”南宫长万惭怒。
周襄王二十九年(前623年)
1、楚灭江国。
2、秦用由余谋,攻蜀,十二,开地千里。周襄王姬郑赐秦穆公嬴任好金鼓。
周灵王九年(前563年)
1、晋灭逼阳国(山东枣庄南)。
2、楚令尹芈贞、郑公子姬耳围宋国,攻其桐门(宋都睢阳北门)。卫救宋,军至襄牛(河南范县)。郑大夫皇耳击卫,大败于犬丘(山东鄄城),皇耳被掳。楚、郑联军攻宋,转攻鲁,陷萧邑(安徽萧县)。
3、晋会宋、鲁、齐、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联军伐郑。郑内乱,诸公子姬驷、姬国、姬耳被杀。晋联军进屯虎牢,郑乞和,再叛楚附晋。楚令尹芈贞救郑,晋联军不敢战,向楚乞和而退。
周敬王十七年(前503年)
周王子姬朝之党儋翩,联合郑国攻敬王姬匄,姬匄奔晋,晋使之居姑莸(河南偃师)。儋翩兵败,周敬王姬匄返王城(洛阳西金谷园)。
周贞定王二十六年(前443年)
秦厉公嬴刺卒,子躁公嗣位。
周安王十九年(前383年)
1、魏攻赵,败赵军于兔台。
2、秦筑栎阳城(陕西临潼),自雍城(陕西凤翔)。
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年)
1、秦相张仪,与齐相、楚令尹,会于啮桑(江苏沛县西南)。
2、韩、燕二国同时宣布称王,分别建韩王国与燕王国。
3、痛饮狂醉,暴卒(前336─前323),年33岁。其后舍那杀另一后大流士之女巴星尼生遗腹子,名阿杰斯。
周赧王五十二年(前263年)
1、秦武安君白起攻韩,陷南阳(河南修武以西),绝太行山道。
2、朝阿育王,屡颁诏书,制定生活规范,皆刻于岩石或柱竿之上,以使国人周知,史称岩石诏书、柱竿诏书。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
1、韩信攻齐,西楚救齐,战于潍水,西楚军大败。韩信杀西楚大将龙且,掳齐王田广。汉封韩信为齐王。
2、项羽与刘邦中分天下,以鸿沟(河南开封西)为界,项羽退军。
西汉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
1、丞相刘舍免,以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卫尉南阳直不疑为御史大夫。
2、刘启诬前丞相周亚夫谋反,下狱,周亚夫绝食死。
西汉昭帝始元四年(前83年)
1、汉昭帝刘弗陵娶左将军上官桀孙女为皇后,年六岁。刘弗陵岳父上官安为车骑将军。
2、西南夷姑缯族及叶榆族叛,杀益州太守,水衡都尉吕辟兵平定,战败,军死四千馀人。冬,又遣大鸿胪田广明击之。
3、第二次米特拉达梯战争(前83~前81),拉闻国内有变,向本都王密斯提乞和,统军西返,陷罗马城。每月在公共会场上张贴其政敌名单,宣布不受保护,任何人皆可加以杀害,屠戮五千馀人。
西汉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
御史大夫张忠卒,以侍中、太仆王音为御史大夫。王氏益盛,郡守、国相、州刺史,皆出王氏门下。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四年(38年)
1、夏邛谷王任贵归降,授越巂太守。
2、莎车王、鄯善王,均遣使入朝中国,请设西域都护(总督),刘秀以中国新定,无力西顾,不许。
东汉和帝永元十年(98年)
1、迷唐羌降汉,入居金城(甘肃永靖)。
2、南匈奴亭独尸逐侯鞮单于(32任)卒,子万氏尸逐侯鞮单于(33任)嗣位。
3、罗马帝国皇帝涅尔瓦(第12任)卒(69─),养子图拉真(第13任)嗣位(─117)。
东汉桓帝延熹元年(158年)
南匈奴诸部并叛,与乌桓、鲜卑连兵攻沿边九郡。北中郎将张奂潜与乌桓和解,击斩诸部渠帅,其众悉降。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三年(218年)
1、代郡、上谷乌桓部落叛,骁骑将军曹彰击平之。
2、刘备攻(陕西)汉中,荡寇将军张郃屯平阳关,刘备不能进。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年)
东吴帝孙皓忌胜己者,杀中书令张尚。
成帝咸康四年(338年)
1、后赵石虎与前燕王慕容皝,联军攻击段部落酋长段辽。段辽军败,奔密云山(密云北)。
2、石虎以慕容皝不待会师即退,大怒,进围棘城(辽宁义县),猛攻十馀日,不克,引退中伏,后赵兵大溃,死三万馀人,唯游击将军冉闵一军独全。
成汉帝李期日益骄虐,汉王李寿起兵废之,李期(三任)。李寿称帝(四任),是为昭文帝。改国号为汉。
安帝隆安二年(398年)
1、后燕范阳王慕容德弃邺城,南奔滑台(河南滑县),称燕王(一任),史称南燕(十九国之十五)。
2、后燕惠愍帝慕容宝(二任)自龙城大举南下攻北魏,欲复旧疆,士卒不堪役征,哗变。慕容宝返龙城,军又内变。再奔慕容德,闻其已称王,惧而北返。尚书兰汗遣使来迎,慕容宝遂再还龙城,既至,兰汗杀之。子慕容盛袭斩兰汗,即帝位,是为昭武帝(三任)。
3、北魏王拓拔珪称帝,是为道武帝(一任)。平城(山西大同)。
4、南凉秃发乌孤称武威王。
5、王恭再讨谯王司马休之,部将刘牢之内叛,擒王恭送建康(江苏)斩之。
南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458年)
1、南宋孝武帝刘骏诬中书令王僧达谋反,斩之。
2、北魏文成帝拓拔浚亲击柔然,柔然处罗可汗远遁。
南梁武帝天监十七年、北魏孝明帝神龟元年(518年)
无
南陈宣帝太建十年、北周宣帝宣政元年(578年)
1、南骑大将军吴明彻攻彭城(江苏徐州)急,北周遣徐州总管王轨救之,大破,生擒吴明彻。
2、北周武帝宇文邕(三任)卒,子宣帝宇文赟(四任)嗣位,昏暴猜忌,诬其叔齐王宇文宪谋反,杀之。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
1、吐蕃()王弄赞发兵击吐谷浑,大败之,又攻中国松州(四川松潘),不能克,始退。
2、陷东罗马帝国耶路撒冷。
南周武则天历元年(698年)
1、武曌召其子庐陵王李哲返洛阳,命皇嗣李旦逊位,立李哲为太子,改名李显。
2、默啜可汗陷静难军(河北赤城),攻妫州(河北怀来)、檀州(密云)。尽杀所俘赵州(河北赵县)(河北)定州男女万馀人,分五道撤退,所过杀掠,死亡不可胜记。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1、唐帝肃宗李亨任乌承恩为范阳节度副使,使图史思明,事泄,史思明杀乌承恩,叛。
2、中书令郭子仪、司空李光弼等九节度使,合兵二十万攻邺城(河北临漳),李亨命宦官鱼朝恩为元帅。
3、史思明发范阳()兵十三万救邺城,陷魏州(河北大名),屠三万人。
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
李师道、王承宗闻吴元济败,大惧。李师道献沂(山东临沂)、密(山东诸城)、海(江苏连云港)三州,王承宗献德、棣二州。李师道寻悔。李纯下诏讨李师道。
唐僖宗乾五年(878年)
1、(山西)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减军士衣米,用法严苛,沙兵马使用执之,令军士割而食其肉,自任防御使。用父李国昌时为振武(内蒙和林格尔)节度使,父子二人,分据两镇。
2、招讨使曾元裕大破王芝于(湖北)黄梅,斩之。时黄巢正攻(安徽)亳州,馀众悉归之,黄巢遂称冲天大将军。
3、教皇被迫每年向帝国进贡二万五千曼苦割。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
1、后晋帝高祖石敬瑭尊辽帝太宗耶律德光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今年,耶律德光年三十七,石敬瑭年四十七。
2、后晋杨光远围晋昌府久不下,石敬瑭命赦范延光罪,范延光始出降。
北宋真宗咸平元年、辽宗统和十六年(998年)
无
北宋仁宗嘉佑三年、辽道宗清宁四年(1058年)
无
北宋徽宗重和元年、辽天祚帝天庆八年、金太祖天辅二年(1118年)
1、金帝太祖完颜阿骨打认为英雄开国,必先有大国册封,乃自定尊号,并命辽帝奉己为兄,遣使赴辽请和,命依式册封。
2、宋遣武义大夫马政,由登州(山东蓬莱)海道使金,约共击辽,金遣使李庆善持国书报聘。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金世宗大定(1178年)
宋婺州(浙江金华)民陈亮赴临安上书,论光复之计,宋帝孝宗赵伯琮感动,欲榜朝堂,以励群臣,用种放故事(992),将召上殿。幸臣曾觌知之,欲先相见,陈亮鄙其为人,逾墙逃,曾觌惭怒,会诸大臣亦恶其言直,力沮之,遂不得见而去。
南宋理宗嘉熙二年、元太宗十年(1238年)
1、东路军察罕攻庐州(安徽合肥),宋淮西制置使杜杲拒之,不能进,撤退。
2、陷兀拉的迷儿城,,尤里二世战死。
元成宗二年(1298年)
无
元顺帝至正(1358年)
1、韩宋东路军毛贵破蓟州(天津蓟县),兵至柳林,大都()大震,元欲,左丞相贺太平力持不可,遣知枢密事刘哈利不花迎战,韩宋军不利,退还。中路军刘福通陷汴梁,迎韩宋帝韩林儿。北路军关先生,陷(山西)大同,破上都(内蒙正蓝旗),焚宫阙,转战而东,攻(辽宁)辽阳。
2、韩宋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陷婺州(浙江金华)。
3、天完中书平章陈友谅陷(安徽)安庆。
4、法国巴黎发生吉约姆•卡尔的“扎克雷”农民。
明成祖十六年(1418年)
丰城侯李彬镇交趾,宦官马骐监军,横征暴敛,交趾人苦之,清化府俄乐县土官巡检黎利起兵反。
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
汪直诬兵部右侍郎马文升擅禁农器,下狱,窜(四川)重庆。
明世宗嘉靖十七年(1538年)
无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
1、援军邢玠大举攻,会日本关白(宰相)丰臣秀吉卒,扬帆尽去,中国追击,斩获甚众。万世德初受命不敢进,至是兼程驰至,会同邢玠奏捷。
2、四川播州(贵州遵义)杨应龙陷桥卫城(四川綦江南),得其仇宋世臣之父,及指挥陈天宠等,令诸苗对父奸其女,面夫其妻,或裸坐木丛,烧蛇从阴入腹。
3、日本关白(宰相)丰臣秀吉卒,子丰臣秀赖冲幼,乃托孤于部将德川家康、毛利辉元等五“大老”(更高执政)。
4、亨利于南特颁布诏书,许信教自由,新旧有同等权利,新自是始保障,史称南特令。
5、沙皇锡奥铎尔一世卒,无子,罗瑞克王朝终(862─)。由锡奥铎尔一世妻兄高笃继位。至1613年,史称“混乱时代”。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1658年)
1、明延平郡王郑成功、兵部侍郎张煌言,大举北伐,入长江,直趋。至羊山,遇飓风,碎巨船数十,漂流士卒七八千,郑成功子郑浚、郑浴、郑温皆溺死,乃引军还。
2、清大军攻云南,明西宁王李定国据双河口(云南曲靖北)御,大败,明帝朱由榔奔永昌(云南保山)。
3、英国执政克林威尔卒(1649─),子李查继为执政,寻自知不能御下,辞职。
清祖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1、清封琉球王尚敬为王。
2、清三路出兵击准噶尔,图复。靖远将军富宁安出巴尔库(巴里坤),振武将军傅尔丹出阿尔,西安将军额伦特出青海。额伦特至哈乌苏河(青海、交界处)中伏战死,全军尽没,他二路军不敢进。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浙江举人徐述夔早已卒,著有一柱楼诗,中有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举杯忽见明,且把壶儿抛半边”,为人检举,弘历以“壶儿”即“胡儿”,剖棺锉尸,斩其诸子。礼部尚书沈德潜亦早卒,弘历阅其诗稿,有咏黑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剖棺锉尸。
清宣宗道光(1838年)
1、鸿胪卿黄爵兹奏请严禁,清帝宣宗旻宁命各省议奏,湖广总督林则徐上言:“烟不禁绝,数十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且无可用之兵。”旻宁深以为然,即命林则徐任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海口禁烟事宜。
2、清再申令满洲妇女效汉女缠足。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1、清与德国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与签订旅顺大连租界条约,与英国签订威海卫租借条约。
2、光绪帝载湉以国势日急,决意任意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变法仅执行103日失败,慈禧太后下诏再垂帘听政,囚载湉于南海瀛台。又斩“戊戌六君子”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梁启超奔日本,户部侍郎张荫桓贬窜。
3、属地古巴起,美国支持古巴,向宣战,战败,承认古巴独立,并割菲律宾与美(1542─,357年)。
1958年
国内:
《建设征用土地办法》、《户口登记条例》公行。
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
号召全国“除四害”(老鼠、蟑螂、苍蝇、麻雀)。
中国志愿军从撤军,首批于3月15日动身回国。
3月5日,广西僮族自治区宣告成立,首府设于南宁市。1965年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在甘肃酒泉开始兴建中国之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标志着中国之一个自主发射的诞生。
5月5日-23日,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的总路线。会后,“”运动在全国展开。
8月17日-30日,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公社。全国很快形成全民炼钢和公社化运动的。
9月2日,我国之一座电视台--电视台正式开播。1973年10月1日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78年5月1日改称电视台。
10月25日,宁夏自治区宣告成立,首府设于银川市。
国外:
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共同市场成立。
1月7日,最后一台蒸汽机车的车头在荷兰的乌得勒支开进博物馆,这标志着蒸汽机车时代的结束。
1月21日,委内瑞拉。
1月24日,英美科学家完成核聚变试验。
1月31日,美国继苏联之后成功地发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发现了地球周围的辐射带。
2月1日,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联合。
2月14日,王国和约旦王国联合成立联邦。
3月27日,接任苏理,同时继续担任之一。
7月16日,美国出兵武装干涉黎巴嫩。
11月5日,法兰西第五宣告成立。
2022
待补充
2022 年2月13日星期二
以上就是与戊戌前一年是什么年相关内容,是关于历史的分享。看完戊戌是什么时间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代皇帝的生辰八字
您好,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多达829位。怎么多的皇帝是不可能把他们的生辰八字都弄清楚的。我选其中比较出名又查的到的几个答复您。
成吉思汗(1155~1227)1155/5/1(三月廿一日)辰时生,其生辰八字是:乙亥.庚辰.戊辰.丙辰.
朱元璋的生日是元天历元年戊辰九月十八日子丑。八字是戊辰 壬戌 丁丑丁未
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时,其生辰八字是"辛卯、丁酉、庚午、丙子
毛泽东公元1893年12月26日8时30分出生八字是癸巳 甲子 丁酉 甲辰
雍正八字
雍正的八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和太祖的还有重合 问他八字,把他八字发出来啊,太祖的八字又是几多
乾隆的八字有什么特点? 在康雍乾三帝皇位的继承上,迷雾丛丛,其中之一便是乾隆的生辰八字对康熙胸中帝位传承方案的最终形成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
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时,其生辰八字是辛卯、丁酉、庚午、丙子。乾隆八字深藏于宫中,清亡之后开始整理内阁大库档案,首批向社会公开的珍贵档案之一便是乾隆八字。乾隆八字有一段批语云:
此命富贵天然,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难,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方成格祯祥,别的不用。
柱中四方成格,指柱中全见子午卯酉,按命理说,称为四位纯全格,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有人说,乾隆是皇帝,哪个星相术士批他敢说不好?其实不然。上述乾隆八字是康熙六十一年形成的,这的上面有今岁壬寅(康熙六十一年岁次壬寅),流年天喜星坐命,天福星守照,四季祯祥,喜福安宁这段话可以为证。这一年,乾隆虚岁十二,身份是雍亲王第四子、康熙百数十个皇孙之一,奉命批八字的星相术士只能据命理而论,哪里知道这小孩就是第三代皇帝呢?批语中天福;、天喜星云云都是星相家术语,言其壬寅岁流年大吉,四季祥顺。
正是这年春年,乾隆以皇孙首次谒见康熙,乾隆的生辰八字亦当在这次由康熙携回。现存乾隆八字的批语即当在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所批。据说有人曾在故宫档案乾隆八字批语上见过康熙的批语此命富贵天然一段,但《掌故丛编》乾隆八字时并未以按语或加注的形式说明康熙曾亲自批语,因此乾隆八字批语极可能是康熙命精于相术者所批。批语中说此命富贵天然、为人仁孝、寿元高厚云云,已囊括了古代所谓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从命相看,这个皇孙的命已好得不能再好,又有子息极多这样的占语畅宜乎康熙对其另眼看待。而幼岁总见浮灾难免令皇祖放心不下,因此有三月二十五日再幸圆明园之行。乾隆被养育宫中,当从此开始。乾隆入宫后,在皇祖身边度过了不到八个月的短暂时光,这中间康熙一再说乾隆福祉深厚、福过于予、伊命贵重云云,其根据只能是乾隆八字。
康熙六十一年春天,康熙本欲将雍邸庶出阿哥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留在身边作长期考验,但天不容人,当年十一月大限将至,康熙仓促之间对胤祯(皇四子,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允_,或者包括三阿哥胤祉在内的其他阿哥作一权衡时,福命最好、才学优长、且文武兼资的皇孙弘历理所当然地加重了胤祯的分量。康熙综合考虑了这父子俩的条件后,才说了皇四子雍亲王胤祯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这句惊天动地的遗嘱。
及康熙驾崩,临终嘱托四皇雍正必封弘历为皇太子,雍正恪遵康熙遗嘱,于即位周年,即雍正元年八月亲御乾清宫,郑重地举行了密立皇储的仪式,他亲书立弘历为......
雍正皇帝的生辰 雍正
清世宗雍正
性别: 男
所属年代: 清代
民族: 满族
生卒年: 1678―1735
相关事件: 摊丁入地、改土归流
生平简介
清世宗,名爱新觉罗・胤祯(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9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死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3帝。在位13年,传说为侠女吕四娘报家仇所暗杀,终年58岁;一说为正常死亡,葬于河北泰陵(今河北省易县西)。
乾隆的八字是什么 乾隆出生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八月十三日子时,其生辰八字是
辛卯 丁酉 庚午 丙子“乾隆八字”深藏于宫中,清亡之后开始整理内阁大库档案,首批向社会公开的珍贵档案之一便是“乾隆八字”。“乾隆八字”有一段批语云: “此命富贵天然,这是不用说。占得性情异常,聪明秀气出众,为人仁孝,学必文武精微。幼岁,总见浮灾,并不妨碍。运交十六岁为之得运,该当身健,诸事遂心,志向更佳。命中看得妻星最贤最难,子息极多,寿元高厚。柱中四方成格祯祥,别的不用问”。 “柱中四方成格”,指柱中全见“子午卯酉”,按命理说,称为“四位纯全格”,是天赋甚厚的强势命造。有人说,乾隆是皇帝,哪个星相术士批他敢说不好?其实不然。上述“乾隆八字”是康熙六十一年形成的,因为上面有“今岁壬寅(康熙六十一年岁次壬寅),流年天喜星坐命,天福星守照,四季祯祥,喜福安宁”这段话为证。这一年,乾隆虚岁十二,身份是雍亲王第四子、康熙百余个皇孙之一,奉命批八字的星相术士只能据命理而论,哪里知道这小孩就是第三代皇帝呢?批语中“天福星”、“天喜星”云云都是星相家术语,言其壬寅岁流年大吉,四季祥顺。 正是这年春天,乾隆以皇孙身份首次谒见康熙,乾隆的生辰八字亦当在这次由康熙携回。现存“乾隆八字”的批语即应该是在三月十二日至二十五日所批。据说有人曾在故宫档案“乾隆八字”批语上见过康熙的批语“此命富贵天然”一段,但《掌故丛编》所收录的“乾隆八字”并未以按语或加注的形式说明康熙曾亲自批语,因此“乾隆八字”批语极可能是康熙命精于相术者所批。批语中说“此命富贵天然”、“为人仁孝”、“寿元高厚”云云,已经囊括了古代所谓的“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从命相看,这个皇孙的命已好得不能再好了,又有“子息极多”这样的占语,宜乎康熙对乾隆另眼看待。而“幼岁总见浮灾”难免令皇祖放心不下,因此有三月二十五日再幸圆明园之行。乾隆被养育宫中,当从此开始。乾隆入宫后,在皇祖身边度过了不到八个月的短暂时光,这中间康熙一再说乾隆“福祉深厚”、“福过于予”、“伊命贵重”云云,其根据只能是“乾隆八字”。 康熙六十一年春天,康熙本欲将雍正庶出的阿哥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留在身边作长期考验,但天不随人,当年十一月大限将至,康熙仓促之间对胤(皇四子,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允_,或者包括三阿哥胤祉在内的其他阿哥作仔细的权衡时,福命最好、才学优长、且文武兼资的皇孙弘历理所当然地加重了胤的分量。康熙综合考虑了这父子俩的条件后,才说了“皇四子雍亲王胤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这句惊天动地的遗嘱。 及康熙驾崩,临终嘱托四皇子雍正“必封”弘历为皇太子,雍正恪遵康熙遗嘱,于即位周年,即雍正元年八月在乾清宫郑重地举行了密立皇储的仪式,他亲书立弘历为皇太子的密旨,封固于铁匣之中,敬藏“正大光明”匾额之上(注:按规定乾隆为雍正庶出之子,根本没有资格立为皇储。即便乾隆可以被立为皇储,雍正也没有必要这么早就确定人选吧?)。 从情理推断,雍正当“乾隆八字”呈康熙参阅时,早已算准“此命富贵天然”。 康熙、雍正父子在乾隆“养育宫中”前后必然议论过他的命运,康熙正是出于对雍正的深切了解,所以才有乾隆“必封为太子”这样的预断,亦可作进一步推论,康熙正是基于乾隆“必封为太子”的信心,才在最后一刻决定将皇位由雍正继承。 然而,清帝虽笃信命运风水之类,而且以之作为政治之参考,却绝不对外大肆渲染,也绝不可能把此类事堂而皇之记入官书,仅仅在极小的范围,以极机密的方式进行,外人则无法与闻。因为此事,关系到国家形象和皇帝颜面。其实乾隆本人也深悉自己的命运,并力图以人力战胜或回避命中的厄运,......
“雍正”的含义是什么? 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葬泰陵。45岁缵成大统,在位13年,享年58岁。这是一份雍正生卒年表,浓缩概括了他的一生,其中完整的记录下来雍正的名号,这些名号都有什么含义呢?古人起名非常讲究,或推衍生辰八字研究五行,或求神告庙卜卦问名,旨在后辈大智大勇福禄相随,鸿运当头,一生平安。古之学者都有名号,有人还有几个名号以示其志趣高雅。封建帝王的名和号与众不同,大多寄意岁运韶华,蒸蒸日上、长治久安、国运昌盛之意。雍正的姓名全称为雍正爱新觉罗.胤G,雍正是年号,爱新觉罗为姓,胤G是他的名字。康熙诸皇子的名字第一字都从“胤”字,意即皇帝后代。第二字都取意义福祉连绵,吉祥不穷的字。胤G的“G”字即吉祥受福之意。在胤G成为皇帝之前(皇子时代)就用这个名字代表他的身份。雍正是年号。年号即帝王纪元统政时期的称号,不同的皇帝做朝有不同的年号。年号大都取义为政通人和,国运昌盛之颂词。如:顺治年号意即顺利治理之意,康熙年号含义是万民康宁、天下熙盛之意。到了雍正则一反常态年号含有抨击世俗舆论得位不正之说法,是故雍正年号之意为“雍亲王得位之正”。在胤G登基后,年号雍正就成为他的名字代表他的身份。举人汪景祺好研年号,在所著《历年年号论》中认为雍正年号有不详之兆。他说:“正字有一止之象”,历代年号中代正字的:金海陵王的正隆,金哀宗的正大,元顺帝的至正,明武宗的正德、明英宗的正统都不是吉兆,看来雍正朝只有13年似与此说有关联。谥号是指古人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帝王之谥号则由朝中礼官议定,一般来讲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含有特定含义的字组成。通常是一连串赞美死者生前政绩功德的颂词。雍正死后尊谥为:“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宪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 此文白话易懂,只是句无标点,若读者四字一停顿,四字一逗点后再通读,意义就浅显易懂了。后人多嫌此谥号太长过于累赘,故简称“宪皇帝”。宪即法令之意,宪皇帝当是褒扬雍正执法严明之意。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称庙号。从汉朝开始,每一个朝代的第一皇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或世宗等,到清朝这一奉祀名号依然存在。由于雍正不是开国元君,故庙号“世宗”清人一般把他的庙号与谥号合并称呼为“世宗宪皇帝”。陵号,是为死皇帝的坟墓所起的尊号。雍正陵号“泰陵”。“泰”字,清《内阁鸿称册》有二意:循礼安舒曰泰;临正无慢曰泰。我们认为“泰陵”之“泰”取第二意比较准确,它的意思就是说褒扬雍正一生朝乾夕惕勤劳王事。
雍正属相是什么 马
姓名: 爱新觉罗・胤G
继位前所在旗籍: 满洲镶白旗
号: 园明居士(圆明主人)、破尘居士
生肖: 马
生辰: 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寅时(1678年12月13日)
八字: 戊午甲子丁酉壬寅
卒年: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时(1735年9月28)
卒于: 圆明园九州清晏
享年: 58(虚龄)
在位时间: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十三年(1722―1723)
庙号: 世宗
谥号: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陵寝: 易州泰陵(今河北易县)
星区: 射手座三
黄道宫位置: 射手座18-27度
主宰行星: 木星
象征符号: 弓箭手
理解事物的方式: 直觉
优点: 慷慨、自信、有抱负
缺点: 缺乏自知之明、内心缺乏安全感、挑剔
父亲: 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康熙皇帝)
生母: 德妃乌雅氏(孝恭仁皇后)
养母: 佟佳氏(孝懿仁皇后)
子女情况: 10子;4女;3养女
成婚时间: 康熙三十年(1691年),时年虚龄14
原配: 乌拉纳拉氏
妻妾数: 23人。其中后2人,妃5人,嫔1人,贵人5人,常在7人,格格3人(所述品级均依照其死后安葬时的身份计算)
后妃中生育子女最多的: 齐妃、敦肃皇贵妃年氏
最喜欢的颜色: 黑色
宠物: 造化狗、百福狗
最珍视最喜欢的物品: 曾祖母孝庄文皇后赐其的番菩提小扁数珠、父亲康熙皇帝赐其的凤眼菩提数珠、十三弟怡亲王遗物――玻璃鼻烟壶
最宠爱的女子: 敦肃皇贵妃年氏
最疼爱的儿子: 六十阿哥福惠
最倒霉的一年: 雍正六年、雍正八年
最轻松的一天: 雍正四年重阳节大宴群臣(所有政敌均被铲除后的第一个佳节)
最畏惧的: 暑
清朝雍正年官员李绂八字是什么? 李绂 fú (1675~1750)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县城荣山镇人,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康熙三十八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历任广西巡抚、直隶总督,因参劾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治理学宗陆王,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著有《穆堂类稿》、《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全论》、《阳明学录》、《八旗志书》。
雍正为什么年号要叫“雍正”
雍正的意思即为:“雍亲王得位之正”。
古代人起名都非常的讲究,对自己的名号都非常的重视,每个名号都各自不同的寓意。甚至有些更为注重此类的人,还要推衍生辰八字研究五行、求神告庙卜卦问名,就是为了能让自己和子孙后代能福泽绵延,平安顺遂。比如雍正帝,全名爱新觉罗。胤禛。康熙诸皇子的名字第一字都从“胤”字,意即皇帝后代。第二字都取意义福祉连绵,吉祥不穷的字。胤禛的“禛”字即吉祥受福之意。
作为帝王,他的名号自然更不能马虎。不仅要让礼部列出一系列含有深刻含义的名号,还要让钦天监之类的卜算出最合适的那一个。他们的名号大多寄意岁运韶华,蒸蒸日上、长治久安、国运昌盛之意。如顺治帝的年号顺治,即为顺利治理之意。康熙帝的年号康熙,是万民康宁、天下熙盛之意。不过相比于他的父亲和爷爷,雍正帝的年号有那么一点特殊。
雍正帝当时继位时,因为康熙的八子不甘心于争夺储位的失败,因此对于雍正的登基多有不满。更甚者还派人私下里传播谣言,散发雍正之位不是由康熙亲自指定的,而是雍正以卑劣手段从其他兄弟那儿夺来的。这些舆论在民间传的风风火火,好像真有那么一回儿事一样。世人皆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对于自己成为民间茶余饭后的谈论的焦点,雍正帝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他既不能以武力镇压,也不能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将散播谣言的罪魁祸首抓捕下狱。因此在登位定年号的时候,为了抨击世俗舆论得位不正之说法,年号为“雍正”。雍正的意思即为:“雍亲王得位之正”。
也正是因为雍正取年号的时候,是为了能纠正舆论,所以现今许多学者都称“雍正”这个年号寓意并不是那么好。不好之处就在于那一个“正”字,金海陵王的正隆,金哀宗的正大,元顺帝的至正,明武宗的正德、明英宗的正统,这些历代以来含有“正”字的年号都不是吉兆。所以为什么雍正相对于他的父亲和儿子,六十多年的在位时间,只仅仅当了13年的皇帝了。
因为雍正在争夺皇位如此激烈的情况下登上帝位,而且对他的一些兄弟处置毫不留情,因此对于雍正,民间流传的说法都是:“雍正是一个谋父、弑兄、屠弟贪财好色的人”。但是这样极端的观点,小编并不是很认同。
从为皇来看,客观的讲雍正是一个好皇帝。他上承康熙,下启乾隆,对于康乾盛世的缔造具有不可忽视的功绩。登基后,他整顿吏治,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实行耗羡归公,实行养廉银制度和取缔陋规等政策,一举扭转了康熙后年官吏腐败的作风。雍正以其铁血手段,使吏治为之一清,给乾隆留下了一个很好的清王朝。同时他设立军机处,增强皇权,在位期间兢兢业业,勤于政事。他曾明确的说道:以务实精神治天下。他刚一继位,便针对腐败衰颓之风进行了坚决地惩治与清肃。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文武百官:“朕平生最憎虚诈二字”,“最恶虚名”。一“憎”一“恶”,鲜明地表达了他对虚伪、欺诈等腐败风气的批判态度。
“而另一方面,雍正这个人实际上是有点过于严肃,过于极端的人。他爱憎分明,在年羹尧为国效力期间,他很是信任他,但年羹尧出现刚愎自用,居功自傲之后,他毫不犹豫的,就将这个他一直以来极为信赖的臣子处置了。当然也有人说,雍正过于寡情。对于给自己登位有极大帮助的隆科多,雍正上位后,就将时常以从龙之功而自傲的隆科多处置了,而且毫不留情。对于自己的几个兄弟也是贬为平民的贬为平民,处死的处死。因此这才有了他”是一个谋父、弑兄、屠弟贪财好色的人“的说法。
同时,从现今流传的史料上来看,雍正其实也是一个极会生活的人。圆明园就是他修建的,而且从他喜欢的文物器皿、他的书法来看,他的东西颜色清淡,但是极重精细,可见他是一个品味极高的人。而不久前流传的雍正萌萌的画像,也表明雍正对生活的追求。画像里的雍正或弯弓射箭,或模仿渔夫独坐垂钓,还有扮成外国人的做法,可见cosplay并不是今人创始的,这位几百年前的帝王早就在玩了。
雍正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但在了解这个为大清朝做出诸多贡献的帝王时,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些史籍史料而存在偏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