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彩礼是从什么时候兴起的?
在中国,男女结婚自古以来都有“明媒正娶”一说,而且男方在结婚之前就会约定好向女方赠送聘金和聘礼等,在现代被称为“彩礼”,在中国成为了一种婚嫁风俗,是现在结婚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根据史料记载,“彩礼”最初起源于周代,《仪礼》中有记载“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征”就是现在所说的“彩礼”。
在古代结婚,男方需要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方有了初步的意愿之后,就会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请人占卜,如果认为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然后就开始了“纳征”的环节。男方只有在娶妻之前商定好给予一定的彩礼,女方家里觉得合适,才能商量结婚的日期,结婚时女方也会带一些嫁妆作为回馈,然后进行迎亲和拜堂等一系列结婚的仪式,这就是在古代结婚时对于彩礼的规定。
而在现代,彩礼不仅仅是用来表达男方的诚心,也是向女方展示家庭经济状况的工具,由于时代的演变,彩礼也越来越变了味道,许多人结婚时,女方都会提出高昂的彩礼,男方不同意,则这桩婚事就做不成,也破坏了许多年轻人的爱情。所以我们需要纠正观念,彩礼在古代来说只是作为一种迎娶新娘的诚意,不是用来攀比和赚钱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延伸其积极的意义,而不是一味的追随其不好的一方面。
彩礼在中国几千的历史,都没有被舍弃这种仪式,足以可见彩礼在中国的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彩礼在结婚时象征着男方的心意,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现在中国的家庭结婚越来越看重房子和车子,女方根据男方的家庭经济能力商量彩礼的多少,也越来越成为流行趋势。
穿越千年看看彩礼与嫁妆的前世今生
彩礼与嫁妆的前世今生一、彩礼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 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
有些地方习俗称为纳征,征是成功的意思,即送彩礼之后,婚约正式缔结,一般不得反悔。在买卖婚姻中,彩礼表示女子的身价,有的地区和民族直称为身价礼。男方家向女方家送彩礼的多少,要由女方家的要求和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
在中国历史中,彩礼的由来和演变也是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而产生的:
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西周时确立并为历朝所沿袭的“六礼”婚姻制度,是“彩礼”习俗的来源。“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中的“纳征”是送聘财,就相当于现在所讲的“彩礼”。这种婚姻形式直到中华民国都有延续。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结婚彩礼钱”一词跃然于中国社会婚姻风俗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结婚彩礼钱”主要花费区域是有四大件之称的“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和手表”,后人沿用“四大件”之说,表达“结婚彩礼钱”的内涵。
彩礼与嫁妆的前世今生二、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
古时,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随着时代变迁,女子出嫁的嫁妆也在发生变化:
1、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彩礼之后,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亲朋,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2、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有些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3、再后来,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
4、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还和中华民国期间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5、上世纪7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时有“三转一响三十六只脚”的说法,结婚成家要准备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即所谓“三转一响”,还要准备双人床、衣柜、衣橱、床头柜、梳妆台、写字台、方桌及四把椅子,这些家具总共有36条腿,即所谓“三十六只脚”。
6、进入21世纪以后,嫁妆也不只是限于夫妻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包括:汽车,房子,首饰等。
中国的结婚彩礼是如何演变的?
婚礼作为每个人的终身大事,其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们这样一个讲求礼节的国度里,婚俗自然显得更加重要。如果把每个朝代的婚俗都展开来说,那确实是内容太多了。这里只简单谈谈我国宋代的婚俗(其实是我只对两宋比较熟悉) 。我国婚礼习俗,从历代以来要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请”六个步骤。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采用这种繁琐的方式礼节,而是只有上层的贵族和名门才用。总的来说,婚俗是逐渐由繁到简的。到了宋代,“六礼”逐渐只剩下“三礼”,即纳采、纳币、迎亲(也叫亲迎)。值得注意的是此后这三项逐渐变成民间婚俗的标准模式,很少变化,沿用至今。
纳采是婚礼的准备,就是现在的相亲、仪婚。纳币是婚礼的确定,就是现在的聘礼、订婚。迎亲是婚礼的完成,就是现在的酒席、迎亲。聘礼这个阶段自然是在“纳币”其中。相亲后如果男女双方都觉得合适,就要下定礼了。这定礼细分开来又分为:定礼、聘礼、财礼三步。定礼是男家正式向女方正式订婚的礼物。送多少根据男方家里地位和财力的大小,一般是珠宝、首饰、绸缎、茶叶加上两只羊四樽酒。跟随礼物的男方还要附上礼物清单和婚启、婚启是正式订婚的文书,共有三份,格式都很正式,前两份是一些客套话。
最后一份才是订婚文书。女方在接受定礼后需要回礼,具体就是把男方送的礼物的一半送回去,还要倒贴一点彩缎,鞋袜之类的。 总的来说宋代的婚俗比起现在来说是十分复杂的,这也体现了古代人对尊卑礼仪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婚俗不再那么讲究,而且更多的融入西方元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