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人为什么,把结婚习俗分为四个部分?
一、布依族人是少数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比如说结婚习俗分为4个部分,主要是根据原来的风俗遗传下来的,可以说这个风俗习惯已经成为了他们特有的特色,其实不光是少数民族有自己的特色,像每个地方结婚的习惯都是不一样的。
二、追赶:“守望”是一项在布依族青年男女中流行的公开社会活动。对于未婚青年来说,就是要找到一个爱的对象。对于已婚的年轻人来说,如果自己的婚姻是令人满意的,那就是炫耀自己的歌唱能力。否则,就意味着你指控并抵制了你父母的婚姻。这种以歌为主要形式的捕捉事件
三、通常是在传统节日或收藏之后,年轻人留下来,女孩和戴着头的年轻人站在两边,互相寻找,中间的媒体称为“丝乳头”,如果有年轻人在女孩身上,“银鸟”把礼物“飞”到女人身边,唱起了“哨声的波浪”,如果女孩同意,她会回头看。
四、在其他男孩的“冬青”声中,在每个人的眼里,男人和女人都会走出人群,上山去唱歌。双方了解感情后,可以征得父母同意订婚。订婚时,男方父母要求媒体到女方家里送上一定的酒、肉、痰礼物。如果对方同意,第二个媒人会用男女“八字”作为“效力”。只要“八字”吻合,结婚日期就可以确定。
可以说布依族人的结婚习俗非常的有意思,和我们很多地方都不一样,这也是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
哪位大哥大姐知道贵州安顺紫云县哪里结婚的风俗是怎么样的?
凡男宾到家,主人不管有无下酒菜先敬以酒。若无酒而满桌鸡鸭鱼肉,主人也自感不成敬意。在婚宴酒席上要唱“酒歌”,叙述族源历史。布依族尤其喜食狗肉、牛肉和腌肉。凡上等贵客到来,主人都要设法弄一只狗来杀给客人吃,以表敬意。杀狗又很重视狗灌肠。布依族妇女服饰有四种:其一,头戴银碗,包刺绣土布青帕,两端翘于耳后,额上一块条形白果花勒帕拢着头发,额前一串银铃花吊。发辫盘于头顶,斜插银簪,耳垂银环。其二,青布挑白果花条形勒帕把发辫拢成一股,独辫垂于脑后。其三,独辫拉于脑后,耳垂银环,穿斜短上衣,长短适中,领扣锁三道白果花疙瘩纽扣,腋下亦如此。其四,头帕为花格青白色,青为主色,两端为扁形,交叉搭于两耳上方。
紫云境内布依族婚姻缔结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凡婚姻缔结均须遵守,具体规定是除磨安乡的韦姓,同姓不同宗可通婚处,其他各姓包括韦姓在内同姓严格禁止通婚。另有李、罗两姓,据说是同胞兄弟繁衍,也不可通婚。父母为子女定婚较早,结婚也较早。过去有开“背带亲”的,有的六、七岁就结婚。
布依族婚姻缔结过程
说亲。首先由男方特色婚姻对象。媒人带去的礼品者若女方家收下,即暗示缔结婚姻的门没有关闭;如媒人出门便退礼品,则表明这桩婚事联不成。这样一般要往返三次以上。许婚后,杀一只大公鸡款待媒人,俗称“开口鸡”。订婚。当女方家答应这桩婚事后,男方家就择吉日到女方家吃“订亲酒”。吃小酒。要由老人和女婿赶一头百多斤重的肥猪去杀给女方家族和亲戚“喝活血”。结婚,布依族称“办酒”或“接大回”,男方家“办酒”的头一天是女方家的酒。届时,女方家的亲戚,朋友都带上礼品前来祝贺,谓之“送礼”。男方请一位能方善辩,有较强应变能力的人当“押礼先生”。男家请一位父母双全、机灵伶俐的男童去“背八字”,另请两位父母健在的兄弟姐妹的男音及两名机灵漂亮的姑娘去作接亲。布依族结婚时,有的地方有“打接亲”的习俗。男方的接亲客进入女方家的寨门时,就会被女方寨中的男女青年、孩童团团围住,一坨坨的粘草籽向他们飞掷。因此,抬嫁妆嫁奁的男青年们,一般不与接亲者同时进入女方家寨子,以免遭此“迎击”。入家手续,礼仪繁杂,有开伞、关伞钱、新娘钱、进家钱、脚步钱街等等。“接小回”。布依族结婚有不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一般结婚后的第二年农历正月间,夫家备些礼品,请原来迎新的两位姑娘或新郎自己妹妹去接新娘。新娘坐家,生第一个孩子,无论是男是女,立即着人带上鸡和酒到外家去报喜。如生男孩子,报喜鸡是公鸡;如是女孩,则抱母鸡去报喜。接着是做“三朝”和办“月米酒”。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宴请宾客叫“做三朝”。这天杀一只雄鸡,再备一些菜肴,祭祖后即请族中的女家主来吃“三朝”。办月米酒。外家要送背扇、小棉被、夹被、甜酒、汤圆面,大米及鸡蛋等。水塘乡布依族的礼节更隆重,凡送有布料者,主人家都有要杀一只鸡,砍成八块煮熟,用芭蕉叶包好作为回敬礼,办一次“月米酒”,杀上百只鸡为常事。紫云的布依族对唱山歌,是两男对两女,不能单唱。这种“朗绍”的地点是向阳处,有人通行的大路边或田坝,。对歌、交谈时,双方距离在 一米 之处,而且不能面对面;相互间语言必须文明,行为必须规矩,世忌“动手动脚”;太阳落坡前必须各自回家,严禁在夜间单独幽会。布依族婚姻有入赘称之为“上门”。凡入赘所生的儿女随母姓者叫“一招二抱”。入赘者既是女婿,又是养子。其子女三代后还父姓,叫“三代还宗”。 离婚的情况在布依中不算多,但在过去男人提出离婚较易,若女人提出离婚则较难,故有“男人不愿一张纸,女人不愿除非死“之说。布依族的家庭出身,大多有分居的习惯,特别是兄弟多的人家,大都在婚后分阶段家另居,此如谚云:“人大分家,树大分丫”。布依族姑娘在未出阁前,备受父母兄嫂钟爱,大家都把她当客人对待,她们一年中要有一半以上的时间用来纺纱织布,制作自己一生的穿戴。解放前富有之家的姑娘出嫁时,除正常的嫁妆外,还要陪送一头水牛,有的还划一份“姑娘田”。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关于婚礼方面的,多些!
接亲
又称吃大酒。接亲前一天,女方家清早就将姑娘的嫁妆整齐地摆堂屋两边供亲友观看,男方家另约请家境富裕、父母双全的童男童女各两人伴亲,陪送新娘,男方家带去糖、酒、粑粑、一方肉等礼品和"鸾书"一封,并用红纸叠成类式信封样式。上书"鸾凤和鸣"或"天作之合"字句,里面装有一支毛笔主上锭墨做书写姑娘生辰八字用。接亲者还要担去一头小活猪,作为接亲礼。在代化一带,礼品则是一壶酒,一对红蛋,男童女要去迎接庚书,俗称"背八字"。
来到女方家,女方族中四位寨老即与迎亲长者中的四位明礼人同桌坐于堂屋中,验点各类礼品、礼钱封。席间,女方妇女按辈分大小依次向来宾敬酒,并说:"酒杯不干净用纸来抹咧!"客人会意,先双手接过酒杯一口饮下,随即将预先准备好的红封钱放在盘中。而后姑娘叔伯敬第二轮,姑娘瓣嫂子敬第三轮……。布依族称喝这种酒为"抹杯酒"。席上气氛和谐,谈笑风南瓜。
待畅饮完毕,撤去筵席,由女方族中长妇在大门内的地上放镜子一面,禾麻一束,再点上菜油灯一盏,然后两位长辈分别站在大门两边,手持米筛在油灯上将依笼帐被、枕套、枕巾、布鞋等伴嫁物件一一筛几转(据说如此会把一切污秽阻于门外,未来吉祥幸福),就可以拿出大门装入柜子、箱子内。这时族中小会蜂拥而至纷纷爬坐在柜子、箱子一面讨钱,小孩得钱欢呼雀跃,很快跑开。迎亲的小伙子们才抬起姑娘嫁妆高兴而去。若男方礼节不周,孩子们则赖在柜子上不下来。如此不仅男方家难堪,姑娘家孔子没有脸面,因而接亲者多早准备。
新娘入夫家之际,新郎一家老小得离家回避。相传这样可以趋吉避凶,以后大家能和睦相处。新娘入门时。新郎家堂屋大门坎下设置一张仰放的耙田用的耙,耙齿朝天,其下燃一盏菜油灯,并用米筛罩住。新娘必须从耙上跨越而过据称这样可将污秽阻于门外。通往新房门旁,有两位老夫人用度凳拦要门口,凳上放有用碗盛着的肉、豆腐、酒、也燃灯一盏,陪伴新娘的童女就将肉、酒,分别敬奉两位老人,接着就用手帕把灯扇熄(不能超不定期三次),布依族语称这方式叫"酿药"。
贵州都匀的布依族在闹新房中,有要"荷包"的习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对,一个唱,一个帮腔。必须唱满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个荷包。
荷包里一般装着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贵子,由女方的送亲婆带来。其实人们热衷于"唱荷包",只是因为这是比赛歌喉的好场所,在"唱荷包"中唱得好的人,不仅会得到当场宾客的赞誉,而且日后也会声名远播。所以参加的人非常多,持续时间也比较长,有时一唱就是一整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