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嫁女儿要准备什么嫁妆
潮汕嫁女儿要准备的嫁妆有:
1、礼金;
2、床上用品;
3、礼品花胶;
4、缝衣针和骨梳。潮汕人对传统文化十分推崇,在婚礼前会早早的为女儿准备嫁妆,嫁妆主要包括礼金、床上用品、礼品花胶和针梳。
揭阳女孩子出嫁要准备什么东西呀,要详细一点哦
一、订婚(也叫拿定)
订婚是在晚上,也没办什么程序,就公婆跟老公来女方家提亲,谈好后就算订婚了,由男方拿了只金戒指
给女方。这样就算订婚了。至于称呼方面没改,还是叫叔叔,阿姨。
二、下聘(也叫过银)
民政局登记,先去那里登记表格——然后去银行交了9块钱——跑去指定地点复印证件——回民政局交银行回折单跟送上复印件——宣誓——盖印。吉时到了,下聘礼开始,男方从他家出发,带着礼金,四件金首饰,给父母,爷爷奶奶,妹妹吃甜的红包,喜饼喜糖钱,大吉来到女方家,一进门就叫女方爸妈做爸妈,然后把带来东西放到桌上面的“湖底”然后一家人去到饭厅吃了一碗甜粥,这碗甜粥是不能吃光的,还要剩点底,吃好了回到客厅,男方就把礼金跟四件金都交到女方手上,把父母,公玛,妹妹的红包也送到他们手上。最后女方妈回了一对大吉,还有一点喜饼给男方带回家,女方也跟着回婆家。去到婆家进门时,婆婆说不能踩到门第,大大步跨过去,这时婆婆端来了两碗红糖水煮鸡蛋给两人吃,一个一碗,一碗一粒,吃的时候只能咬一半,不能全吃光。吃好鸡蛋就吃晚餐,晚餐很丰富,还有一道甜汤叫做“莲子百合”说一定得吃一点,取为“连生贵子,百年好合”之意。吃完饭后接着回到客厅,本来想帮忙收饭桌的,这天不能进厨房。男方母亲拿了只戒指给女方赏脸。婆婆帮女方带上了戒指,女方敬杯茶,等到吉时快过了,就反回娘家。
三、婚前准备
婚前要准备什么呢?多着呢。女方要买面盆底,被子,衣服,枕头……男方要准备买几打红包,双喜字贴,对联,“安床大吉,进门大吉,麒麟得子”三种标条,请客名单,提前定好酒楼,菜单等等。
新娘衣服方面:陪嫁衣服要双数(包结婚当天穿的上轿衣服算在内)鞋子要6双或8双,其中一双要平底红色的叫做上轿鞋,出嫁穿的。一套上轿衣服(红色运动服)一套小凤仙或是一套礼服到时摆酒可以穿。父母,亲姐妹兄弟的衣服,公婆的衣服,老公的衣服,老公未结婚的亲兄弟姐妹的衣服。
生活用品方面:几打毛巾(要拿去婆家送给亲戚回礼跟老辈拿钱赏脸给的回礼),一对枕头,买好枕头要叫老公拿枕头套来装,然后等结婚那天嫁过去。一对枕头套,一条被子(拉舍尔或是棉被),两条毛巾被,(其中一条陪嫁,一条压在娘家的湖底)。肚腰跟对衫各一个(用拉舍尔折成的,以后生小孩给孩子盖)。面盆底清单:面盆一个,口壶两支,尺一支,梳二支,骨梳一支,头巾一条,剪刀镜子一套(用红纸包),红针线一捆。百合粉二盒,精带一块(树尼),香皂盒两盒,腰布一条,种子一包(放肚腰里面),六礼包一套(6个:对衫,肚腰,喜鞋,寿仪,六礼俱全,鸡头旦仔这6个大红包,这六个里面都要装钱,对衫的红包就两个硬币,肚腰的红包装我们要嫁的钱,喜鞋的红包就装60或是80随便装,那是给婆婆买鞋的,寿仪的红包就装给明年给公婆生日的红包,六礼俱全的红包就得看新郎家拿来的六礼包包了多少钱,我们女方要装比男方少,鸡头旦仔的红包就是包生小孩的月内费),剪带尾一份(放肚腰里面),贴壁灯跟油壶各一支,如意两支,两条毛巾,两条浴巾,沐浴露两瓶,洗发露两瓶,牙膏两只,牙刷两支。
迎亲阶段
女方要提前准备女婿包,16个,到时嫁包子12个,留下两个盖双喜的包子放娘家。还要准备红花,成,竹各一大支,到时要放对罗的最上面。新娘出嫁前还要跟家里父母亲戚,伴娘门吃一餐便饭,意思就是送嫁。男方家要在吉时赶去女方家接新娘,男方需要拿红伞,带6礼包,带喜糖豆几,都要装在罗筐里面,里面也要放两个双喜下去,带着伴郎,人数要双,包新郎在内要双数,来到女方家,女方要事先把门打开,等新郎直接进去,新郎来门新娘大门口就要说“来接新娘”然后直接进大门走到新娘的房门口,敲门,等伴娘开门。这个时候有的伴娘会出难题
拦住新郎,比如提问题,答对就放过。当新娘接过新郎的捧花时,表示新娘已经接受了新郎。两人要一起走出房门,到客厅来,新娘的爸爸要用骨梳帮女儿梳三下头发,新娘的妈妈要帮女儿插上如意夹,仙草。这时新郎带来的伴郎就要去吃甜糯米粥,这时有的习俗新郎新娘还要去吃饭跟菜,鱼,肉。有的习俗就新娘新郎一起吃甜粥就好。无论是谁,甜粥都不能吃完,一定得吃剩个底。吃完后,新郎新娘就要端茶给父母喝,答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完毕后就准备启程了,新娘的父母就要分红包给伴郎吃甜……伴郎会帮提新娘子的所有嫁妆走最后面,新郎新娘走最
前面,一出门口,新郎就要打开娘伞,因为新娘不能见天,所以要打伞。随在后面的就是伴娘,青娘,伴郎。伴娘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没出嫁的女孩子。何谓青娘,就是老女人,生育过孩子的女人,一般找青娘陪嫁就找生过儿子的,意思就说以后新娘可以粘上她们的喜气会生子。当新郎新娘走出娘家门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不能踩到门第,二两人不能说话,一直到婆家的房间内两人才可以开口说话。
到了男方家,新郎要把新娘带来的“成”“竹”“红花”都放在衣柜顶面。伴郎回把新娘的嫁妆放下,这时候,新娘陪嫁的伴娘跟青娘要进新人房帮新娘把嫁妆摆放在新人床上的湖底。摆完后就要帮新娘子换掉上轿衣服跟鞋子,上轿衣服鞋子要藏在衣柜里或是箱子里不能给公婆看见,而且要藏满四个月才可以拿出来穿或洗。换好衣服很多人都是换了旗袍或是小凤仙。换好衣服后,新郎新娘就要一起吃饭配鱼,菜,莲子百合甜汤,粉纤蛋……每一种菜都要吃个意思。吃好后就得去拜神,新娘要先拜,要点头12下,拜好后新郎在下去拜,也是点头12下。起身后回客厅跟公婆敬茶,这时婆婆帮新娘插上如意花跟红花,完
毕后,新郎新娘要立即回门,带上香蕉,大吉,拉饼……好像有6样,回娘家门。到了娘家,新娘父母要准备好舔鸡蛋,一碗两个,都不能吃完,要留个底。吃完后就回婆家。到了婆家,婆婆会准备一餐便饭,这个时候就公婆一对新人一起做下去吃个团圆饭。OK了,过门礼就完成了。这个时候就可以休息一会,等中午的婚宴了。
接下来就是酒楼的婚宴了,这个都是有主持人主持的。
婚礼后第三天,新娘子回门,带上老公回娘家。这里习俗有两个,一个就是夫妻两人吃完中午饭就要返回婆家,一个就是吃完中午饭,新郎回婆家,新娘留住娘家两天,第三天在回婆家。第二次回门后,整个婚礼就全完成了。
左边的叫如意夹,出嫁前妈妈帮带上还有仙草,仙草也有人叫做拨草,右边的叫如意花,去到婆家,婆婆帮带上,也要带上红花。
肚腰,里面的红包是用来装新娘子要嫁的现金或是存折。
对衫,里面的红包就装两个硬币就行。肚腰跟对衫都是用小孩子盖的垃舍尔折成的,以后留给小孩盖。至于那两个红包,买六礼包里面有,不用单独去买。结婚没过四个月不要拆。
面盆底,想知道清单就看我上面介绍的清单就行。
很多人跟我说新娘子要嫁条被子,我就买了拉舍尔。
上轿鞋,要红色的。有的人就买运动鞋,上轿鞋跟上轿衣服(运动服)一进新人房就要马上换掉,压箱四个月,不能给公婆看见
这是整个过程,东西里面也有说。 这是网上找的。不过我觉得不太一样,女方主要准备的应该是衣服、鞋子等等很多东西,我记得是没剪刀什么的,像这些东西一般都只有长辈才知道。。。
潮汕婚嫁习俗提亲要准备什么?
潮汕结婚习俗是有一定讲究的,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 其礼俗虽各地繁简有异,但较一致的提法和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也有将其概括成“四礼”:文定、请期、送聘、迎娶。
提亲,首先要男女双方的父母给两人分别买衣服,订婚时就要穿它。衣服包括内外,包括袜子,腰带等。还有就是要给改口的钱,男给女10001,女给男6000。
男方要给女方买订婚戒指,有的要给买三金(项链、戒指、耳环)。还有就是买大的红皮箱,男方要把给女方的袜子内衣(应买红色),三金等放到里面。
扩展资料:
潮汕婚礼中的“虐郎”习俗
虐郎,民间又称之为“难新郎官”,是女家眷属对前来迎亲的新郎进行戏弄、取笑的一种习俗。
原本,男娶女嫁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类繁衍后代的需要,女家理应对前来迎娶的新郎给予最高的礼遇和热情的接待。但是新郎将姑娘娶走,也使女家面临遭受丧失劳动力和亲人离别之痛。所以自男娶女嫁婚俗兴起的同时,新郎就成为女家打击的对象,从而产生了戏弄和“虐待”新郎的习俗。
按照本地的民间风俗,新郎对同寅姐妹的“虐待”行为虽然感到十分难堪,即使忍无可忍,也不能当场生气,而是要和颜悦色,态度诚恳地奉陪到底。只有这样,迎娶之事才能按时顺利完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潮汕婚嫁习俗
潮汕地区嫁女儿要备什么嫁妆
1、礼服,一套上轿衣服,一套敬酒衣服,一套婚纱。
2、生活用品,床单被罩,被子和枕头。
3、面盆清单,梳子头巾剪刀和镜子。
4、红包。
想知道潮阳人结婚的风俗习惯?
提亲,亦称求婚。即由媒人到男方提亲,或由媒人先到男方介绍女方情况,男方认可再到女方提亲。
合婚,这里有两个环节,双方提亲认可后,即由媒人把女方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祖宗三代写成庚贴送交男方。三天内若男方家里没有发生意外不吉祥的事,如碰破碗、锅等,这叫做“三 日好”。有这个好兆头,男方才答应互换 庚帖。换了庚帖再各自 请人占卜合婚,确认男女双方是相生还是相克;如果相克,婚只好告吹。
定亲,合婚之后,就进入了定亲阶段,即由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定下亲事。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枚金戒指,也有送金项链的,还有白糖、面条,这是表示订婚的信物。女方在定亲礼时, 要给亲朋邻里分送糖果饼食,告知亲事已定,定亲后便行聘礼。
行聘,亦称送聘。过去的聘礼,富有人家是金银、彩缎、猪、羊、酒果;贫者则是槟榔、鸡酒而已。潮州人把槟榔当作吉祥如意的象征,是甚有特色的行聘礼物。现代的聘礼包括实物和现金。实物必各四式以上:白糖、面条、大吉(潮州柑)、金银首饰、布料、饼食等,但不能为奇数,务必偶数。现金也称为聘金,分 一份、二份、四份不等,但都是成倍数的。在买卖婚姻相当盛行时,聘金多少成了婚姻成败的关键。双方为了避开赤裸裸的讨价还价,便把聘金美称为“茶仪”,使它变为男方对女方父母育女的报答之意。“茶仪”以一担茶为单位,双方通过媒人两头奔走, 定下了双方都满意的担数,然后按市价换成现款,尔后才行聘。男方有的早在定亲阶段就预支了部分“茶仪”,这就是买卖婚姻最为商品化的典型(解放后,这种买卖婚姻已在潮汕地区基本消 失)。在送聘中,女方要有回礼,即把聘礼中的饼食部分退还, 并回赠“鸳鸯蕉”、桔、猪心等。鸳鸯蕉即两个并生的香蕉,象征百年偕老;桔谐音“吉”,象征大吉;猪心(一半留在女方) 象征同心。双方这时还要用对方礼物中的饼食郑重其事地分赠给亲朋邻里,报告结婚喜期。亲朋邻里也要回赠礼物表示祝贺。
请期。行聘礼后,就要选择结婚的日期,并转告女方,包括通知女方什么时候剪裁结婚礼服,什么时候“挽面”(开脸,即 用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什么时辰沐浴,什么时辰迎娶等。请期 所请的时辰大多在黑夜里,潮俗保持黑夜迎亲的婚俗,实是远古 的遗风。在古时候,婚礼总是以昏为期,因此迎亲一定要在黄昏之后,甚至深夜。因此,《释名》给婚姻下定义说:“婚,昏时成礼也;姻,女因媒也。”《白虎通义·嫁娶篇》也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
粤东的饶平姑娘,每当她们到了适婚年龄,为了祈求得到一个如意的夫婿,元宵夜里她们总是成群结队地跑到菜园里,坐在芥菜上(芥菜,潮俗称大菜)虔诚地祷告:“坐大菜,将来嫁个好儿婿。”如果是儿女年龄大了,而婚事又迟迟不就,做父母的当然心里焦急。于是,他们往往向别人家要来一条捆缚烟叶的草绳,带回家门口念念有词地说:“阿奴个姻星浮了。”
饶平人当男方给女方送去了聘金、聘礼之后,女方应该回赠一块割而未断的猪肉,美名曰“鸳鸯肉”,以示“血肉相连”。新娘于出嫁前的沐浴、更衣更有一番讲究:浴盆中须放入石榴等十二种植物的花或叶,浴毕,让新娘坐在浴盆里吃下两颗熟鸡蛋,以祈婚后产育顺利。而且,新娘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缝上袋子,意在不把父母的幸运带走。
二、迎亲
迎亲,这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 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新郎迎 娶之前,新娘要“分钱米”,即把一大堆混有钱币的大米,均分给家中兄 弟姐妹,表示把财富分给大家。沐浴时,要用仙草、石榴花沐浴。浴毕则 站在一只预先准备好的竹葫(大笸箩)里,由男方派来的“好命人”替她 穿上结婚礼服。打扮好之后,向长辈一一告别,由未婚的弟弟送至门口, 再由“好命人”搀扶上轿。这时,新娘往往放声大哭,这叫“哭嫁”。一 方面是为远别父母亲而哭,另一方面据说只有流泪,才能使娘家富裕。新 娘走后,家人要即刻关闭大门,以期今后不会因夫家发生意外或夫妻闹翻而离异回转娘家。
新娘的嫁妆过去一般是衣服木箱之类。过去隆重的陪嫁,就是“全厅面”。“全厅面”即新娘到夫家后,卧室、堂厅上面所必需的一切物品,如 炕床、圆桌、鼓椅、成对交椅、皮箱、五桶(饭桶、碗桶、脚桶、腰桶、马桶)、梳妆台、金银首饰等。还要用红口袋装上谷种,用整根竹苗当扁 担挑着,随着新娘带到夫家。替新娘挑随嫁物品到夫家的人叫“青郎”。
彩轿来到夫家门口,夫家要放鞭炮迎接。新郎用脚踢轿,卷轿帘,拔下新娘头上的如意,往新娘额上作势欲扎。踢轿、扎如意,意在给新娘下马威:今后一切须如夫意。这是夫权的暗示(有趣的是新娘临睡前要“使劲”踩新郎一脚,作为对扎如意的报复)。接着新娘在伴娘搀扶下跨过门 槛底下一堆燃着的“火烟”。新娘进门之后,要在婆家请来的“青娘母”陪伴下,与新郎吃“合房圆”,进洞房,上厅堂给长辈、平辈端茶行礼等。 这时,青娘母应在旁诵祝颂歌辞。例如:
新郎踢轿门歌
姜叶红,就请娘仔过君旁。
今日就是好日子,二人相惜心相同。
“开轿门,跨火烟”歌二首
手牵阿娘跨火烟,夫妻偕老二百春。
金马上堂玉堂客,五代同堂公抱孙。
火烟踏毕步再移,轻轻迈步入房边。
梦得明年得贵子,双双贵子读书诗。
新娘举步踏火烟,早得麒麟是男孙。
夫唱妇随同心腹,孝顺爹娘欲殷勤。
金莲移步踏火烟,夫妻偕老百年春。
儿孙金马玉堂客,五代同堂孙抱孙。
进厅歌
火烟踏毕步再移,款款莲步进厅边。
金玉满堂福禄寿,来年定得状元儿。
进房歌
阿娘玉步进房中,琴瑟和鸣早得男。
夫荣妻贵同偕老,子子孙孙掌朝纲。
佳人进步洞房边,好像唐朝郭子仪。
七子八婿来庆寿,儿孙个个穿锦衣。
新娘移步进蟾宫,鸾凤成双得和鸣。
老君来送麒麟子,代代儿孙做公卿。
婚宴举行的过程中,新娘照规矩是不能出来坐席的,只能在洞房里头, 由婆婆或是小姑送一点东西进来吃。宴席吃到差不多时,就由婆婆带新娘出来向亲友客人们敬茶,或者敬槟榔。以前,敬茶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辈序, 但现在就简化了,只需一桌敬完再敬一桌。敬茶的时候,婆婆要在旁边挨 个教给新娘:这个是谁,那个叫什么。长辈喝下一杯喜茶,就得回赐一个 红包,并说上一些祝福的话语。
娘家在新娘迎娶当天,要派小舅子送百合汤赠与男方,愿新娘在婆家人人合意。第二天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亲人。 第三天,新娘还要举行祭祀主宰功名利禄的司命帝君,并举行“开井”、“舂米豆”、“搅潘缸”等仪式。四个月后,新娘要举行“归宁”礼,即回娘家。连续三次,俗称“头返厝”、“二返厝”和“三返厝”。头两次回娘家,新娘需在娘家吃过了午饭,但未见娘家晚饭炊烟之前就得返回。只有第三次才能在娘家住上几天,好好倾吐思念父母之情。
饶平的风俗,在新娘的嫁妆中,一定有针、梳子等。到了夫家后,新娘把针分别送给上门的亲戚,表示要和他们切磋手艺,梳子则象征着新娘 做事有如梳头,有条不紊。
惠来县葵潭一带的姑娘出嫁到夫家后,要把从娘家带来的两株连根的草头香(莎草)配上两株良蕉(美人蕉,与“良宵”谐音)种在夫家菜园里,以祈福禄联绵,千子万孙。
这里的姑娘出嫁时还有分赠“姐妹钱”的习俗。“姐妹钱”是由前来 迎娶的新郎分赠给送新娘上路的弟妹们,一般是4元4角8分。分赠姐妹钱选一对男女代送,含意“好”。448分,寓“世世好”和“世世不分(离)”之意。
惠来民间婚礼另有特色:新娘将入夫家门时,屋里人都要回避。新郎在新娘尚未到来时,要用瓦片做成一个叫做“阴子”的圆筒放在门坎上,里面装着百合、甘草等,寓意百年和合、同甘共苦、阴调阳顺、福荫子孙。 然后站在门坎上伸出一只手按在门框上,让新娘从新郎腋下钻过去,跨过门坎及瓦筒。接着,夫家人方可出来相会。
饶平海山镇,新娘出嫁那天要与兄弟分钱米。由母亲在簸箕或竹筛中 放上钱米,用力摇簸,边摇边念:“簸圆圆,簸后儿孙大有钱;簸匀匀,明年抱个男外孙。”然后把钱和米按兄弟人数和女儿各分一份,新娘拿后装入一个特别制作的肚兜,将钱米放在夫家的米瓮里。
揭阳民间婚礼,在新娘出嫁当天,新娘的兄弟要先备好礼品到男家, 这礼品有雌雄鸡一对,还有一瓶化妆油。小舅子到了亲家家里,会受到热烈款待。
普宁人在回赠男方送来的聘礼中,除糖果外,还送上春草二棵,谓之草头结发;猪心一个,谓之同心;五样种子(稻谷、绿豆、酵母饼、龙眼干、薯粉丸),谓之五子登科;香蕉若干,谓之招子成行;甜糖乌豆球,谓之拿给箕裘。另外,有的新娘出嫁前夕,还要邀同辈姐妹吃“厚合”甜菜,并一起睡在下垫稻草上铺草席的灶前。为什么有这习俗呢?传说以前有一继母,虐待前氏女,十分残酷,即使是姑娘临嫁日子,也不给她好脸色,反而喝令她在灶前席地而睡。没想到这姑娘嫁过去后,夫家立即发迹。 因此,人们纷纷仿效,以至相沿成俗。
澄海流传一首“出嫁歌”,其词曰:
正月荆春箩,四娘欲嫁物哩无,
也无剪刀共鞋尺,也无梳仔好梳毛。
急急寄字分大哥,大哥赠伊金被箱,
二哥赠伊金鸳鸯,三哥赠伊金交椅,
四哥做官未返圆;大嫂赠姑头上钗,
二嫂赠姑脚下鞋,三嫂赠姑龙凤髻,
四嫂赠姑鬓脚钗;外公外妈赠耳钩,
内公内妈赠枕头,同寅姐妹赠雨伞,
雨伞挈起遮娘头。
这反映了澄海的婚礼习俗:姑娘将要当上新娘时,亲朋好友都会纷纷向她送礼,这叫“送花粉”。新娘将嫁妆和亲朋所送礼物带过夫家后,都堆放在新婚床上让人观看。嗣后,从嫁妆布料中,找出合适的布料分赠家公、家婆及丈夫的姐妹兄弟,以示礼貌。观看新娘的人要给新娘“赏面钱”(见面礼)。新娘将这些赏面钱敛在一起后,送还家公家婆。实际上,家公家婆过目后,一般分文不取,送回给新娘做私房钱。
新郎在布置新房时,要举行庄严的“安床”仪式。安床之时宴请算命先生择日,床头朝向也有个讲究。在安床时,要做“四句”以图吉利。 如:
良辰吉日来安床,东西南北向四方。
月老仙翁童子到,明年公妈来抱孙。
一盘大桔放落房,新娘进房教新郎。
明年双生两贵子,一个尚书一侍郎。
大被来牵四角头,千子万孙发齐齐。
招财进宝童子到,寿比南山福禄高。
安床完毕,要将一条“安床大吉”的条联以及事先请到的神符贴在床 上,然后叫一个男孩到床上躺一会,意味着早生贵子。忌床刚安好,女子便坐到床上去。还要祭拜祖先,告诉家中又有人成家立业,并做“四句” 云:
点起喜烛照万庭,满堂光辉大光明;
金龙飞舞真富贵,欢喜鸾凤共和鸣。
潮阳女子出嫁,也保留着一些古老习俗,如“吊猪朥”。过去,新郎家前来迎娶的花轿,轿前必须挂一块肥猪肉。
传说此俗始于明代。当时任江西提学的县城人李陵告假在家,一日见到邻居抬着花轿要去娶新娘,李 陵说此日是“罗猴”(民间传说中凶煞的一种动物)弄食日,不吉利。但花轿已经出门,邻居请教李陵有何解救方法,李陵便建议在轿前吊一块猪朥。如果遇“罗猴”,猪膀可为食物,新娘便可保平安。邻人照办,果然无事。此后,其他人家要娶新娘,也依法在轿前“吊猪朥”,以避煞驱邪, 逐渐形成习俗,沿传至今。现在虽然没有花轿;但仍然有人将一块肥猪肉挂在载新娘的自行车把上。当新娘艳妆浓抹、将上花轿的时候,新娘娘家的人,便要端一盆清水, 向花轿泼洒,边泼边念:“钵水泼上轿,新娘变新样。”寄寓对出嫁新娘 的祝愿。不过,现在泼洒的当然不再是花轿,而是自行车或是摩托车、小轿车了。
海丰陆丰一带人家,新娘在出嫁前,要穿上“嫁衣裳”,“嫁衣裳”通常由五件上衣组成(也有三件或七件的)。上面一件由夫家送来,多为礼服;第二件为苫麻衫,必须反面穿上;第三件为白衫,俗有“死人打扮”之说。穿好出嫁衣裳之后,这才哭辞父母上轿。
另一习俗是“镖青”。“青”是用榕树枝叶做成的,在轿子抵达新郎门口时,由陪轿的“好命人”把从新娘家带来的“青”镖上新郎的屋顶, 并念四句云:
青镖上去,五男二女。白头到老,美满如意。
新郎新娘首次同桌用膳,由“好命人”喂之,各自吃半碗饭后,交换剩余的吃下。合卺时,夫妇坐在床的两端吃“合房圆”,仍由“好命人”喂之,也在吃一半之后将剩余的交换着吃。
新房的床头要放置一对油上漆的枕头,暗喻夫妻感情“如胶似膝”。“果事先了解到新人对漆过敏,可改用竹制枕头,则是取“同心同德”之意(潮语“竹”与“德”同音)。有的眠床的纱橱顶上还放上一支竹扁担,意味夫妻俩将共同肩负新家庭生活担子。新娘的嫁妆中,过去还必须备有两双木履,除方便日常生活外,也取“同偕老”或“亦步亦趋”之意。
新娘过门后,隔一天清早就要起床下厨,亲自做一碗甜米饭,待家翁、家婆及丈夫的兄弟姐妹起床后,请他们各尝一点。据说,这碗甜饭,糖要从娘家带来,做饭时还必须将一口自己的唾液掺进米汤中。当然,唾液掺米汤得悄悄进行,吃的人也不必多问。这一习俗意味着夫家的人吃了含有新娘唾液的甜米饭,新娘和全家大小就能融洽相处,生活和睦。
新婚三夭内,新娘子与公婆应避免相见。第四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所在地的公共井汲水。汲水前先将一小撮红糖和一小撮由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这是为使新娘此后不致“水土不服”,且能和邻里和谐相处。
三、闹洞房
无论是哪一个地区,婚礼的最高潮是“闹洞房”。潮汕也如此,无论老少、贵贱、贫富、相识或不相识,只要说声“看新娘”,“青娘母”就会马上掀开门帘,让新娘到门口给客人敬茶、敬摈榔,并赠送上绣祥禽瑞 兽、四时佳果的各式香包。香包是新娘出嫁前躲在闺房里刺绣的,人们要从这些刺绣工艺品的手艺高低、数量多寡来品评新娘的灵巧与笨拙、勤劳与懒惰。
潮汕闹洞房之习俗中,最有特色的要算“做四句”。“四句”即“四句”顺口溜。你如果想一睹新娘的芳容,必须说出吉祥如意的“四句”, 新娘才肯放下遮面的扇。如果有人说了不三不四的活,那么青娘就不让新娘放扇露面,只是客气地敬烟、敬茶,请他再作佳句。也有一些生性诙谐 的闹客,运用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的手法,把个新娘弄得不知如何回答。 像“新娘面似桃花红,在家上会交错(cag4)人。”这“交错人”三字, 潮俗有两个含义:一是能联系人,团结人,属褒义;一是与人搞不正当关系,属贬义,当青娘听到这种歧义句时,立即警惕起来,准备作四句回击,忽又听唱道:“所错同寅好姐妹,学文学武学针工。”于是,喜娘便笑脸相迎,敬茶敬烟。又有的唱:“新娘娶进来,十年生九个。”这两句对于重视子嗣的潮汕人来说是吉祥的,没有想到调皮的闹洞房者接下去却唱道:“五个抽鸦片,四个赌纸牌。”这就大煞风景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