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各个年代得结婚都需要什么彩礼
各个年代的结婚彩礼都有自己深厚的时代烙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让我们盘点一下不同年代的彩礼变化。
70年代的彩礼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如果有了这三大件,那姑娘出嫁的时候是很有面子的。天津飞鸽自行车,70年代每个男孩子梦寐以求的梅花手表,也是他们送给自己未婚妻最好的定情信物,还有重中之重的大件缝纫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一台缝纫机,代表的是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
80年代的彩礼三大件:冰箱,彩电,洗衣机。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老三大件已经无法满足婚姻彩礼的需求。新飞冰箱,北京牌电视机,威力洗衣机,几乎成了80后结婚的必备品,在80年代,如果谁家的客厅能摆上一个这样的电视机,那可是太时髦了!而洗衣机,对于80年代的女性而言,简直就是她们的最爱。
90年代的彩礼三大件:电脑,空调,手机。到了90年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于是三大件也就水涨船高,直接变成电脑,空调和手机了。我奶奶还在自己的老衣柜里存放着我爸以前用的小灵通手机,一直不舍得丢。
近三十年中国婚嫁彩礼变化史
近三十年中国婚嫁彩礼变化史
如今彩礼三大件:车子,房子,票子。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中国各个省份的彩礼都不相同,江浙地带特别讲究礼尚往来,男女双方结婚,如果男方家庭买了一辆车,女方家庭通常就会赠送当地的一套房;广东地区也很人性化,广东潮汕,清远,河源等地结婚彩礼很少,一般情况2到3万就够了;广西基本不要彩礼,女方倒贴,湖南四川等地要高很多,基本上8万起步,车子房子啥的另外算;重点说一下江西,Steven作为江西人,面对江西的彩礼,也很汗颜,被全国人民吐槽的江西天价彩礼,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基本都是10万起步了,什么三斤三两(三斤三两重百元大钞)和万紫千红一片绿(百元大钞和50元面值人民币,加起来18万),一动不动(一动是指车子,不动是指房子),四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 金手环)等等都是必要的硬性条件,女方的颜值,学历,年龄大小都被作为彩礼的评判标准,还有的条件更是离谱,家里有弟弟的不嫁,独生子结婚都几乎耗尽一个家庭几十年的积蓄了,更别提还有一个弟弟。
全身镀金的"巴渝第一拔步床",是100年前大户人家的嫁妆吗?
拔步床,也称为"八步床",是中国传统家具中,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类床具,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相比于一般的架子床,它多了一个"小木屋",即用木架构成的一个廊架,就像一个小房子。
这张拨步床是"巴渝第一床",可以说是拔步床中最复杂最精妙也最奢侈的一张,不光是全身雕花刻案,还镀上了黄金,整张床金光闪闪,豪气异常,是皇宫里都难见的规格。 这张拨步床位于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中,是清同治年间的作品,本是一家大户小姐的嫁妆,后代代流传,至民国时期,这张床还作为嫁妆为大户小姐陪嫁,后慢慢国内动荡,这张床也就被捐给了当代的博物馆。
这是一张雕满了金漆花鸟的楠木拔步床,体型非常大。据博物馆人员介绍,这张床共有六根柱子,且都雕满了花鸟,镀上了黄金,光是制作就用了三年,是非常难得一见的"大器"。床不光体量大,还非常讲究艺术造诣和吉祥寓意,毕竟是作嫁妆,这张床穷尽了技艺和材料,毫不掩饰地展现了娘家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娘家对女儿的疼爱程度。
这张床如今放在博物馆的主馆,非常霸气地抢占了中心位置,全身都布满了雕刻,且雕刻手法非常多样,有镂空,有浮雕,层层透叠,高达五层,无不令人感叹雕工的精妙。床高2.9米,宽2.8米,浑身上下金碧辉煌。
整张床进进出出共有五层,每一层都刻满了扶手瓜,数量共44个,佛与福谐音,而44则象征世世代代幸福延绵,非常讲究。另外还雕了牡丹和绶带鸟,绶与寿谐音,牡丹则代表富贵长寿。最后还有鼠食葡萄图,9只小老鼠分食大堆葡萄,葡萄多籽,老鼠也叫耗子,谐音好子,寓意多子多福,人才辈出。
结婚风俗
诸暨,姑娘出嫁,须随嫁两箱上锁素衣。嵊县山区,新娘则穿素服上轿,至夫家方易吉服举行婚礼。 花轿循原... 新昌、嵊县、诸暨一带,则让新人食糖拌饭、团圆果。此后,“顺流”太太各给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
订婚
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略有头绪后,即须“合肖”。旧时以为生肖不合则不能相配,如龙与虎、蛇与鼠均会发生争斗,鸡与犬、羊与鼠均索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羊鼠相配会“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男女年龄相距及属相亦有忌讳。男女年龄相差六岁称“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绍兴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以为男子属革命佳。女子属羊运舛,以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此俗表明旧式婚姻不仅须门当户对,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须获得迷信认可。
昔日,绍俗同族不许通婚,同性亦不能联姻。金、刘两姓虽不同姓,但据称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亦不得通婚。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
男女双方如合肖,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贴”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庄敬顿首诚拜”。求帖余书“全福”或“正肃”字样外,另附“敬求台允”四字大红签条一纸。允帖与求帖相同,但签条上改写“敬遵台命”。
男家送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大部礼物。女家出“允帖”后择日,男家“发盘”(即送彩礼),过礼订婚姻。
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为姑娘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一般按女子年龄计价:清道光前,“越风,贫女许字,婿家聘以钱,按女齿每岁贰仟文”计;清同治后,“女稀,钱增数倍”;民国8年(1919)前后,绍兴“女子每岁须洋钱六元,至少四元”;1949年,“订婚付的聘金,在乡下有以一石米或石半米合女人一岁”。范寅《越谚》“发盘”条云:“结婚姻行聘盛,备钱银、绸缎、喜花、红贴、钗镯、粘果、结果、响果、鸡鹅、鱼肉、船亭、果亭、茶架、花雕酒、拜柬而往”。女家收下彩礼,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故有“男酒女茶”之说。此礼仪,即“三茶六礼”。新昌、嵊县等山区农家贫女订婚,男方一般准备一篮外货、两#壶老酒及少量聘金,由媒人送至女家即可。
男家发送头盘彩礼后,即向女家“请庚”,请问女方生日时辰,再将男女双方生辰送至择日店,请星相家排“八字”,拣定“安床”及“合卺”吉日。请庚时,男家备两份红全贴及一对提盒送至女家。红全贴亦称拜贴或求贴,只是求贴书有“敬求淑造”字样。提盒内盛湘莲、白糖等“茶料”。女家循例璧还茶料,将拜贴与允贴送至男家。
此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所送帖为红绿帖,分别书安床与合卺日辰,格式通常为“谨詹×月×日×时安床(或合卺)大吉”。同时,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
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
结婚前夕,男家须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致送孝敬钱及礼品。花矫临门迎娶时,男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贫素之家有以下几种节省聘金办法:
以劳动力代聘金。经媒人从中周旋说妥,并立下条规:男方须至女家无偿劳动若干年,期满男家不必筹办彩礼,只须张罗—笔结婚时所需费用即可完婚。
调亲,即换婚。双方各将女儿许配对方为媳,藉此省却彩礼及节约婚礼费用。
老亲结亲。 旧时,此俗普通流行,多为姑表、姨表、舅表亲联姻。除为增强戚谊,亦可少花彩礼,但近亲结婚,常祸延后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虽多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大都仍赖介绍撮合。80年代,共青团、工会、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团体机构组织婚姻介绍所,为男女青年乐当“红娘”。恋爱成熟,即至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旧时婚姻陋习基本不存,但婚时大办酒席之风甚炽,靡费之习未止。
结婚
旧时,新人眠床之棕棚暂用木棒搁架。婚礼前,男家须择吉“安床”, 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绍俗,新人眠床不可空,自安床之日起至结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须睡新人眠床。陪郎须为童男或夫妻双全之族中男姓。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嫁妆中梳头桌等称方件,脚盆等称圆件,并须有火熜等铜器,饭锡锅等锡器,彩瓶等瓷器及首饰、衣箱等。除首饰等少数嫁妆于婚日随花轿送至男家外,大部分嫁妆均由执喜役者(俗称“行郎”)用“眠桥”或船先送至男家。行郎多为男女双方亲友、佣工、人数视嫁妆多少而定,但务必成双。
婚前,新人须举行淴浴仪式。仪式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之夫妇主持。一人手拿砻筛。上放红色喜果、鸭蛋,下接大脚盆,另一人以热水自砻筛淋入脚盆,再以毛巾浸盆内热水,绞干后让新人揩试,如此重复三次,仪式即算完成。
同时,男方须剃头。先点烛,供茶食。理发匠进门须恭喜道贺,口念“七子保团圆”或“十全如意”等吉祥语,并拔下7根或10根长发,挽成花结,准备送至女家。女方则须“开脸”,雇用老嫚用纱棉线绞除脸上汗毛。开脸时,亦须拔下7根或10根长发,与未婚夫之长发混合搓线。扎于发髻,称“发线”,为结发夫妻象征,系妇女最为珍贵之信物。
婚前一日,男女双方均须祀神(俗称祝喜福)、祭祖(俗称请大人羹饭)。祀神礼仪与祝福相似,但唯新人及主婚人朝拜。祭祖礼仪与平时相同。但最后跪拜者应为新人。
绍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舆。不坐花轿者多为妾或再醮之妇。花娇顶有“五岳朝天”的锡制饰物,遍置灯彩,嵌空玲珑。花轿多向轿店租用,每逢嫁娶之日,必先期赁定。
男家在发轿迎娶前,须请两位夫妇齐眉、儿孙绕膝之长者作“福星”、“禄星”,至花轿内借烛光以镜映照—遍,再以满燃檀香之熨斗熏轿,俗称“搜轿”,意在驱逐轿内妖魔鬼怪。
男家发轿时,新郎身穿吉服至门口向花轿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称“送轿”。迎亲仪仗队伍,轿前为对锣、铳手、吹鼓手、后有行郎手执各种灯伞、红绳束腰之木柴(俗称膛柴)等,并有乐队随行。女家收受膛柴后,换上红绳束腰之木炭送还男家,即所谓“柴新郎炭新娘”,取人财两旺之意。绍兴城内有以“五福”、“大庆”、“宝#、“长安”、“万安”、“福禄”等吉语命名之桥,花轿自男家抬出,须绕道至少抬过其中两座桥,方至女家、以博吉利。俗以花轿与花轿不得迎头相遇,故迎亲队伍前面、手持肩头灯之两行郎,不仅带路,且负有设法回避其他花轿之责。花轿不得途中停顿,且前进时必奏乐,转弯时必鸣锣,过桥时必放铳,为驱邪亦为显示隆重。俗称结婚为“小登科”,即使官员亦须让道。
花轿临门,女家有“哭轿”之俗。除惜别外,尚有为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
男方迎亲队伍临门前,女家须请两位“顺流”妇女将新娘衣装入箱,称“叠箱”。送嫁老嫚为新娘梳太婆头、穿耳嵌等,此举均须伴以吉语。新娘兄弟则须为新娘准备行装称“打铺陈”。
女家于新娘上轿前亦须搜轿,仪式与男家相同,惟“福、禄”两星改由女性充任。新娘上轿时,不能随带剪刀之类快口,以免冲犯“轿#”,招惹不测之祸。
女家发轿前,男家行郎不时狂敲大锣,催促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前循俗进上轿饭,叩别祖宗,辞别父母亲友,扎“兜脚绸”,穿红罗大袖、全红太婆衣,戴花冠,盖袱,由兄弟抱入花轿并挽轿杠送出大门。花轿须连绕三个圆圈(俗称望娘弯)。此时,其母须坐于房内马桶上按“哭嫁调”即兴吟唱,多为劝诫、祝颂之辞。绕罢望娘弯,兄弟将轿杠前推,以示送行。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即不能接触地面,以免带走娘家财运。新昌嵊县一带,哭嫁之俗为新娘之母边哭边上楼梯。新昌,新娘上轿前有腰插铜镜避邪之俗。诸暨,姑娘出嫁,须随嫁两箱上锁素衣。嵊县山区,新娘则穿素服上轿,至夫家方易吉服举行婚礼。
花轿循原路抬至男家,新娘兄弟及轿子应接踵而至。男家铺床,按规矩叠放“铺陈”,送嫁老#献妆:向男家点交新娘首饰等物。亲送新娘之兄弟通常为4位,亦可以侄辈凑数。男家出门恭候,并须放铳与奏乐欢
婚礼在鼓乐声中举行。男家所雇老#代婆母向轿内新娘献三道茶。此时“礼生”(司仪俗称)呼:“行亲迎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4位手执“裤脚灯”、“子孙灯”行郎步入内室请新郎。新郎身穿“开气袍”,腰束“扣带”,脚登粉靴自右边步入厅堂。面南、向北各作3个大揖,于礼生赞“请新贵人回玉”后从左边步入内室。
接着,拜堂成亲。礼生依次高赞“行合卺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请新玉人降彩舆!”(各请3次)新郎、新娘各由两位“顺流”太太按到厅堂“福禄寿”星像前恭立。鞭炮声中,新郎、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内拜“三星”,最后行交拜礼。婚礼主持人为礼生,副礼生读祝词(花烛诗)。平民亦有请厨师权充礼生者。
此后,新郎、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举行“晋福杖”礼仪。其时,请长者扮“南极仙翁”,由行郎迎至厅堂,以束红绳之甘蔗所充“福杖”,向新娘头上轻打5次,每次均配以如“—闭和气”、“五子登科”之类祝同。其后,由行即送出厅堂。
待礼生呼“请新贵人、新玉人喜绾同心”、“鸣锣升炮送入洞房”时,鼓乐声、鞭炮声大作,即行“牵红”。新人至新房途中,须铺放米袋、酒盅,新人行过其上,从人即须将米袋、酒盅拿起越过新人头顶,又铺放于前面地上让其走道,如此重复,直至洞房。此举名曰:传宗接代(“宗”与“盅”、“代”与“袋”均谐音)。
进入洞房,“扶郎”、“舅爷”须帮新郎、新娘抢坐新床。俗谓占坐位置多者,日后在家权力亦人。此外,新郎须设法将衣襟覆盖于新娘衣襟之上,以示权力大于妻。坐定后,两位“顺流”太太给新郎、新娘各喂7颗小汤团,俗称“喂子孙汤闭”,“七子保团圆”。新昌、嵊县、诸暨一带,则让新人食糖拌饭、团圆果。此后,“顺流”太太各给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交换后又各呷一口,两小盏混合后再一分为二让新郎、新娘呷完,是称“交心酒’(亦名“交杯酒”)。饮毕,新郎以一对同样长短、红绳束腰之甘蔗将新娘盖头袱及花冠挑起并抛至床顶。“送嫁老嫚”迅即放下帐门,以防“热脸冲热脸”。此时,撤出喜果,贺客竞相拾取。
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酒,宴请宾客。男方发轿迎娶前,办“发轿酒”、“暖房酒”。婚礼日俗称“好日”,须办“正酒”。中午,女天地方办“女酒”,邀女方亲友参加喜筵。晚上,男方设筵,丈人(即岳父)、舅爷循例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尊、宾客一一敬酒。新昌有“满筵”之习,即男家在厅堂临时搭台为新娘设专座。送上第二道菜肴后,新娘开始“脱通换通”,即脱去一件外衣,另外换穿一件。至第九道莱肴上桌,新郎、新娘在伴郎、喜娘陪同下、从东首第一桌至西边末一桌,依次一一敬洒,此后方可进房。宴后,按俗闹新房。
绍兴各地婚礼一般于冬季夜间(多为寅卯时)举行、循序履行繁缛礼仪,往往至半夜,故有“舅爷怕日光”之说。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
翌日清晨,老嫚登门“送子”。即将一红衣绿裤木质“小人”送入洞房,置于床上,焚香烛奏乐祝祷,谓之送子。
是日早饭为新人首次会食,俗称头聚饭。新娘须坐上首,新郎则屈居下席。
头聚饭后,新婚夫妇循俗至附近寺庙、当坊上谷祠(土地庙)和宗祠拜谒,祈求神灵先祖保佑。回家后至厅堂“拜三朝”,即祭祖、跪拜长辈及受晚辈拜见。
婚后第三天,新人至女家“回门”,拜见尊长,俗称“过三朝”。礼仪与男家拜三朝同。新人务必当天返回夫家,绝不能在母家过夜。入夜,新娘须向各尊长请晚安,而且须到婆母房间“坐夜”。婆婆启齿放行,新娘方能回房歇息。
至“正三朝”,新娘又须与夫家及房族尊幼行见面礼。此时,方可开口按称谓呼叫家人(俗称开金口)并操持家务。至厨房应先添柴烧火,取其火红、兴旺之意;裁剪缝制应先做裤、袜,取“裤”“富”,“袜”“发”谐音求吉利,俗有“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之说。
绍兴婚姻观念与习俗亦有变化。民国时期,城区开明士绅曾倡导简化礼仪,文明结婚,但城区平民及农村依然如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趋向文明、简约。结婚时间多在五一劳动节、国庆、元旦或春节,并出现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好像是民国出的嫁妆瓶.高的耳朵没了.肯定是真的.问问大神价钱.谢谢
属于民国时期的,民间瓷器。也有一些伤残。七八百块钱一个就可以了
一代绝色美人,嫁妆排满十条街,怀十四胎生九子,后意外离世,知道是谁吗?
爱情只在深刻的、神秘的直观世界中才能产生,才能存在。生儿育女不是爱情本身的事。 —索洛维约夫
在民国时期名媛出嫁可以说是万众瞩目,因为她们自身本就光彩靓丽,家庭背景也都是有权有势的富豪和高官。
要说民国名媛谁出嫁最有排场,那还是属陆英。陆英出嫁到张家的时候嫁妆铺满了整整十条街,只要是围观的群众都有红包可以拿。
不仅如此陆英还为张家怀了14个孩子,然而如此完美的绝世女子却天妒红颜,36岁不幸得病去世。
出嫁嫁妆铺满十条街
在民国合肥有四大家族,其中张家的老爷张树声与李鸿章关系密切,两人相识于军营是过命的交情。
李鸿章是朝中重臣,在背靠如此大的背景后张树声也是水涨船高,再加上本身会经营生意,于是慢慢的在合肥跻身于名门望族的行列。
张树声有一个儿子名叫张五龄,长得很英俊又有才干,被张树声认为是张家兴旺之子。到了张五龄十五岁的时候张家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对象是扬州的陆家千金陆英。
陆英的父亲与张树声也是熟识,在陆英年轻的时候就被张树声相中,两家也结成了亲事。
张五龄从未见过陆英,而且对这种包办婚姻十分的抗拒,所以一开始并不乐意娶陆英进门。
但是张家因为时局动荡张树声病逝,只剩下张五龄这一支独苗,于是张五龄为了家族传承只好选择同意这门婚事。
然而张五龄第一次看到陆英的时候,他就动了心,因为陆英太美了,她的身上有着那种一瞥就惊为天人的优雅与美丽。
而陆英却对张五龄并不感冒,不过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听从父母的话,对张五龄也不是很讨厌,于是双方定好了婚期准备喜事。
然而陆英嫁到张家的那天张五龄就惊呆了,因为来的时候陆英身后跟着一排长长的车队,车上都是满满的嫁妆,装满了一些金银首饰和豪华奢侈品,车队的长度也足足排了十条街。
这样的排场也让张五龄愣在原地,张家人想接新娘却被金银珠宝阻在外面。
陆英到了张家后见人就发大大的红包,里面都是沉甸甸的钱财。
不过张家的老一辈人却对陆英奢侈的排场十分的担忧,他们觉得像陆英这样长的美丽又有钱的人更应该低调一点,否则红颜薄命会被上天嫉妒的。
不做花瓶做贤内助
陆英嫁到张家后张家的长辈们找她私下谈话,他们对陆英说来到张家后啥事都不需要做,只要能给张家续香火就行了。
陆英虽然长得好看,但是她也不想只做张家的花瓶和生育机器,张家是大家族,光保姆,管家,门卫都是几十人,于是她开始帮助张五龄管理家中内务。
人越多矛盾也会越多,然而在陆英的管理下大家却都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矛盾,私下里下人们都十分敬重陆英。
当然家务做的再好张家没有香火延续也走不了多久,于是陆英开始为张五龄生下子嗣。
然而陆英一开始生下的三个孩子都是女儿,这让张家很着急,终于第四胎是儿子了,结果不久就夭折了。
陆英也深受打击消沉了一段时间,后来又怀了一个却还是女儿。要知道生孩子不是说生就生了,生了五胎后大家都以为陆英很难再生育了,结果没过多久陆英又怀上了。
怀14胎中有9个儿子
在所有人期盼下陆英这次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甚至随后又生下了两个男孩。
然而清政府被推倒后民国成立,随后的日子因为局势动荡不安所以到处都不太平,就连张家都常常有小偷悄悄闯入,而陆英平日里都不放心孩子出门玩,生怕有匪徒会趁机趁虚而入。
但是几个孩子都是爱玩的年纪,陆英也无法彻底的看住他们。
于是出于无奈之下陆英决定带着孩子们搬家到别的地方去住。苏州当时环境优美民风也很淳朴,陆英挺着大肚子挑好了一个比较好的房子作为自己的新住所。
搬到新家后陆英决定好好教育几个孩子文化知识,为了营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张五龄和陆英二人甚至开始培养下人们去学习。
其中有四个女儿在母亲的教导下走出宅子成为民国有名的“张家四姐妹”,就连叶圣陶都感叹谁娶了她们其中一个都是天赐的福气。
在孩子的教育上陆英可以说费尽心思,不过对于家中地位的维护陆英也从未落下。
首先她前前后后就给张家生了14个孩子,有9个都是男孩,然而对于张家的老人有的对陆英还是并无好感。
但是陆英却都将他们伺候的挑不出毛病来,对待下人也特别温和,谁家有困难还愿意提供钱财帮助他度过难关。
陆英嫁到张家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与涵养也成功地摆脱了“花瓶”的戏言,丈夫婆婆对她都是赞不绝口。
自己出身尊贵却丝毫没有千金脾气,在当时可以说是一名奇女子了。然而对于这样完美无缺的女子却真的红颜薄命早早的就去世了。
红颜薄命死于败血症
有一天陆英突然感觉自己的牙齿很痛,于是预约了牙科医生准备拔牙治疗,结果在拔牙的时候突然血流不止,大家急忙将陆英送到医院。
原来陆英平时劳累过度没有注意饮食,于是得了败血症,一旦出现伤口就会血流不止。
在病床上陆英奄奄一息,也感觉到自己恐怕命不久矣,于是把孩子和下人们都叫到身边来,叮嘱他们自己如果不在也要好好维持这个家。
陆英嫁到张家的时候带了太多的嫁妆,所以到现在都还没花完还剩下不少,于是她将其中一部分分给了下人其余的都退给了陆家。
陆英交代好后事后不久就病逝了,这时候的她才36岁。陆英还是真应了刚嫁入张家时张家老人的话,红颜薄命又高调,可能也是被上天嫉妒夺去了生命。
也有人说陆英给张家生了14胎,甚至有9个都是男孩,所以把自己的元气都给耗费光了,这才导致自己去世的过早。
相比较于民国其他的名媛,陆英似乎比她们都要幸运。至少她嫁的丈夫张五龄没有对不起自己,而且还一心一意去爱她,相比较与张爱玲,陆小曼要好太多。
我有一对好像是民国时的嫁妆瓶,价值几何
民国时期的东西不值钱,4000元左右一只,一对,无破损,无缺口,无裂缝,字迹清晰地,大概在9000-1.2W左右,具有收藏价值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