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妆在古代有哪些讲究,真的是不丰厚就嫁不出去吗?
大多数人认为,古代男子娶妻需要彩礼,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古代女子出嫁还需要嫁妆,而且是必须配备的。尤其在宋朝,如果没有嫁妆,女儿可能面临嫁不出去的风险。即便是嫁出去了,也会被别人瞧不起。所以,古代女子在出嫁的时候必须置办丰厚的嫁妆,有时出嫁的嫁妆甚至比男方家出的彩礼还要多。为什么古人在嫁女儿时,如此看重嫁妆呢?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古人结婚也喜欢攀比,怕出的嫁妆少了被亲朋好友笑话。第二:为了提高女儿在婆家的经济地位,嫁妆越多,在婆家越有发言权。如果嫁妆太少,在婆家会被瞧不起,甚至被冷落。第三:嫁妆属于女人的私人财物,如果有什么变故,女子还可以变卖嫁妆谋生。所以,在古代,嫁女真的是要赔本的!
《芈月传》中的媵婚
先秦时期,女子出嫁备嫁妆,被历朝历代效仿!
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中有一句歌词:“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估计很多人很好奇,难道在新疆结婚还要带着嫁妆和妹妹一起出嫁?据说,歌词中那句“领着你的妹妹”,由于翻译错误“妹妹”其实是“伴娘”的意思。其实,在先秦时期,诸侯嫁女的时候,还真是让女儿带着嫁妆,领着妹妹,赶着马车一起出嫁。
根据《左传•成公八年 》记载:“凡诸侯嫁女,同姓媵(yìng)之,异姓则否。 ”这句话意思是说,凡是诸侯嫁女,同姓女儿一起随嫁,而不能使用异性女子作为陪嫁。
什么是“媵”呢?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仪礼•士昏礼》中解释说:“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意思是说,古代诸侯嫁女,必须以侄女或者女儿的妹妹一起跟从随嫁一夫,称之为“媵”。
而这个“媵”原本的含义指的是随嫁的人或物,男女都可以作媵。所以,“媵”和现在女子出嫁时的嫁妆道理是差不多的。当然,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五张羊皮换宰相
比如在司马迁《史记•秦始本纪》中记载:“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马赂於虞故也。既虏百里傒,以为秦缪公夫人媵於秦。”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用璧玉、良马贿赂虞国借道伐虢。在灭了虢国以后,又灭了虞国,并俘虏了虞国君主和大夫百里奚。被俘虏的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仆送到秦国。《史记》当中的“媵於秦”,其实就是将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的嫁妆,一起送到秦国。
据说,春秋时期诸侯嫁女,会铸造青铜器作为嫁妆。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记载出嫁女子的身份、称谓、祝福语等相关信息。当然,青铜器只是诸侯嫁女时嫁妆的一部分,除了媵从、青铜器还有马车等物品。
晋文公
例如,晋文公重耳,曾经流亡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把女儿姜氏嫁给他为妻,并且还送给他二十乘车马作为嫁妆。
从春秋时期诸侯嫁女来看,诸侯在嫁女儿的时候,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车马,总之陪嫁的嫁妆相当的丰厚。当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出现内乱。晋文公因为陪嫁丰厚,安享富贵,都不打算复国了。姜氏为了逼迫晋文公离开,直接将晋文公的侍妾杀了,并将其灌醉才让随从偷偷用马将他运载出齐国。所以,先秦时期贵族嫁女,嫁妆丰厚真的没的说。
两汉时期,富豪嫁女流行送奴婢!
先秦时候,庶人地位低,本身没有什么钱财,所以陪嫁自然就不流行。据说,很多在宫中或者士大夫家里做奴婢的女子,都是被奖励给下人。心好一点的地主就附送嫁妆,将其嫁出去。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以前的六国贵族也沦为庶人。秦朝灭亡以后,先秦嫁女送“嫁妆”的风气,在民间也流行起来了。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先秦时期贵族嫁女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车马。其实,到了汉代也是如此。例如,西汉时期的卓文君,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跟司马相如私奔。由于司马相如家里很穷,两人过着贫困的生活,卓王孙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当中有“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本身是富豪,见女儿这么穷,实在有损自己的颜面,不得已就赠予女儿卓文君一百个年轻的仆人,和上百万的钱财。其实,卓王孙赠予卓文君的仆人和钱财,就是嫁妆。卓王孙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过贫困的生活,所以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财。
卓文君有了钱以后,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产和豪宅,成为了富人,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真的有点像童话故事。估计,很多人会说,司马相如在“吃软饭”。其实司马相如并不是在吃软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并非看中卓文君家的钱财,而是出于爱情。
而卓文君的父亲给一大笔钱财给他们,并不是同情司马相如,而是同情自己的女儿。其实,在我国历史上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很多时候,都是出于攀比才置办很多嫁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送奴婢是不可能的。但是,出于面子和婚礼仪式的需要,普通家庭送不起奴婢怎么办呢?
据说,现在的“伴娘”和“伴郎”就是从先秦时期的“媵婚”送奴婢作为陪嫁演变而来的。在汉代富裕家庭在女儿出嫁的时候送奴婢,而普通穷人家庭送不起奴婢。所以,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请兄弟子女做“伴娘”和“伴娘”来充当奴婢。如果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就送家具,或者送其他值钱的东西。所以穷人家庭送家具是最好的办法,这种结婚仪式,从汉代也逐渐流传下来。
唐朝嫁女如同王恺与石崇斗富,奢侈程度令人咂舌!
很多人应该看过南朝刘宋王朝临川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里面有王恺(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与富豪石崇斗富的故事。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而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编成屏障,石崇就做五十里的彩绸为屏障。晋武帝觉得斗富很有趣,就赏赐了一个珊瑚树给王恺。有一次,王恺请客吃饭,饭后用珊瑚树显摆,被石崇用铁如意敲得粉碎。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王恺让石崇赔偿。石崇就叫家奴从家里搬来六七个光彩夺目的珊瑚树,让王恺随便挑选,最后王恺不得不认怂。
王恺与石崇斗富
虽然说,王恺与石崇斗富没有涉及到婚姻,其实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两家人娶妻或者嫁女,那种场面是多么壮观,真的不敢想象。其实,从魏晋南北朝以后,王恺与石崇斗富的情况就一直没有间断,直到唐朝还沿袭了这种奢靡之风。
在《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唐懿宗李漼与郭淑妃生的女儿同昌公主出嫁,由于唐懿宗特别喜爱这个女儿,他将宫廷中的珍宝古玩几乎全部作为嫁妆。并在长安广化里还赐予了豪宅,据说豪宅的窗户都用珠宝修饰,院内的井栏,平时用的药臼和马槽柜子也用金银制造,还有用金丝编成筐箕,赐给钱币五百万缗(串),其他财物不胜枚举。可见,唐朝皇室嫁女的陪嫁有多么的奢侈。估计,连王恺和石崇看了,都甘拜下风。
唐代装饰(景甜)
唐朝贵族结婚的陪嫁奢侈之风,其实从唐太宗时期就有了。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生了一个天生丽质的女儿,并取名李丽质。唐太宗十分疼爱,贞观二年(628年),李丽质诏封长乐郡公主。公主成人到了出嫁的年龄,唐太宗害怕公主嫁到夫家受人欺负,最终选择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为驸马。后来公主出嫁,唐太宗给长乐公主准备的嫁妆,都超过了长公主出嫁时的嫁妆。由于不符合礼节,遭到魏征和长孙皇后的反对,但是唐太宗还是给了公主一个盛大的婚礼。
由于社会风气不好,当时的宰相高俭曾上书唐太宗,希望禁止奢靡的婚俗习惯。所以,在《新唐书•高俭传》中就记载:“三品以上官员家纳币不得超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之家二百匹,六品、七品之家一百匹,全为嫁妆,夫家禁止收受陪门资财。”其中的“纳币”就是现在的彩礼,而在陪嫁的时候,夫家不能收受女方家陪嫁时的资财。虽然说,唐太宗也有禁止这种行为,但是无法落到实处。就像唐懿宗当政时期,皇帝嫁女都这么奢侈,贵族也不能示弱是吧!
宋朝轮财力说媒,女性出嫁必备嫁妆,不然嫁不出去!
在《警世通言》第十六卷有一个故事叫做“小夫人金钱赠年少”,故事发生在北宋首都汴京。有一个开线铺的员外叫张士廉,年过六旬,他家里有十万资财,但是无儿无女。为了续香火找来两个媒婆去说媒,并对她们开出了三个说亲条件。第一件,对方要人才出众,相貌要好。第二件,要门户相当。第三件,对方必须有十万贯房奁(嫁妆)。
大家看完这一段描述有何感想,在宋朝是不是觉得有钱就是大爷。一个60岁的员外,家里有十万资财,还必须要对方有十万的嫁妆。有嫁妆还不行,长相还要漂亮的,没有姿色还不要。也许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个例,其实在宋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仿宋美女
比如北宋末年,秦桧投降金国以后,他的妻子王氏担心被甩,就在秦桧面前吵闹说:“我嫁到你们秦家那可是明媒正娶的,光嫁妆就有20万贯,难道你现在想要丢下我吗?”古代1贯大约1000文,1000文大约现在的200元钱,20万贯合计4000万元。即便是现在4000万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谁嫁女动不动就送4000万嫁妆,估计在现代社会也是罕见的。秦桧的老婆说这番话,意思是说,我把全部家当都送给你了,你必须把我也带走,否则都对不起自己的嫁妆。
所以,在宋代嫁女必须有嫁妆,如果没有嫁妆,那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卖女为妾”。也就是把女儿卖出去,不用嫁妆,且还会收到一笔彩礼。如果,是明媒正娶的嫁女,那么必须准备隆重的嫁妆,不然就是将女儿卖给别人做小老婆。即便是出嫁了,也会被瞧不起,甚至被退婚。
例如,《太平广记•阎庚》里面有一个鬼故事,一个叫张仁亶的人,幼时家里贫困。当地有一个叫阎庚的人,家里在经商,由于仰慕张仁亶品德,一直去父亲那里偷钱救济张仁亶。后来被父亲发现,将阎庚臭骂了一顿。张仁亶为了不连累阎庚,决定离开住地去白鹿山。由于两人关系很好,阎庚不忍心,于是跟张仁亶一起到白鹿山。两人在晚上住店的时候遇到一个客人,张仁亶好心请客人喝酒。结果发现这个人是鬼,张仁亶问鬼,自己能否做官。鬼说,可以做官,而阎庚不能。张仁亶想帮助阎庚,于是鬼就告诉他一个方法,可以娶一个女子,以后就可以富贵。
古代新娘
由于这个鬼是负责当地姻缘的,于是将那户人家的姓名告诉二人。让他们去找,并说,半路会下雨,躲雨的时候就会遇到。他们走了六七天,果然下雨了。就在躲雨的时候,张仁亶去敲门。过了很久,这家人因为一些事开门迟了。开门老妇解释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先前许配西村张家。今天过嫁妆,无礼嫌少,这是轻视的意思,已经决定解除婚约了。”
从这个故事来看,嫁妆少了还会被退婚。可见,宋代真的是以财力说媒。如果家里的嫁妆不丰厚,还面临被退婚,甚至嫁不出去。据说,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了嫁女而,出售了一处田产,凑了9400贯的嫁妆。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说这是“破家嫁女”。连大文豪都难以避免宋朝的厚嫁之风,更别说其他人了。在宋朝普通家庭要是没有嫁妆,女儿还真的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家。
明清嫁女也很丰厚,谁都无法逃避嫁妆这一关!
根据明朝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在《王文成全书》一书中说:“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约长等其各省谕诸人,自今其称家之有无,随时婚嫁。”
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孩和女孩长大成人了,要及时结婚。在结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女方嫌弃男方聘礼少,男方嫌弃女方嫁妆少,而导致结婚日期被延误!一旦有这样情况发生,要及时报告。而且约长(乡长或族长)等人,要上下协调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确保男女都能够在适龄的时候结婚或者出嫁!
古代新娘凤冠霞帔
从王阳明的《王文成全书》来看,明朝也会因为彩礼和嫁妆出现分歧。不过,出现分歧,有族人介入调解。那么,就可以避免因为彩礼或者嫁妆问题而谈崩。
在明朝奴婢可以买卖,很多大富人家依旧可以买卖奴婢作为女儿的嫁妆。不过普通家庭的嫁妆一般是手镯、项链、盆桶,床上用品等,据说在南京还有一种风俗,女方的嫁妆当中还有一把红漆筷子,寓意“快快生子”。
清朝的嫁妆大多与明朝相仿,比如清代小说集《警寤钟》有一个故事:“当地的戚知府,有个儿子生病。戚知府知儿子将危,要娶媳妇过门冲喜。当地的桂公将女儿嫁给戚知府,且嫁妆非常的丰厚,买了二个丫鬟,一个小厮作为陪嫁。”
《警寤钟》虽然是小说,但是从侧面也反应一个事实,在清代还流行买丫鬟和小厮作为陪嫁的习俗。尤其是达官贵族,这种风气直到清朝灭亡才逐渐消亡。
孝圣宪皇后
说实在的,古代娶妻时的彩礼和嫁女时的嫁妆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娶妻是娶对方的女儿,而对方嫁女反而要送奴婢和大量的钱财,可见古代嫁女比娶妻更费钱。尤其是那些大富大贵的家庭,为了女儿能过上好日子,嫁过去不受婆家欺负。几乎把一半的家当都拿出来做了女儿的嫁妆了。而那些,穷人家庭就不说了,嫁妆是没有,反而被迫卖女为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其实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一个好男人。要是嫁一个渣男,富裕又怎么样呢?结果还是过得不开心不幸福。
为了避免结婚陋习的发生,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道:“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嫁女儿选择品质好的女婿,不索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庄的淑女,不要计较厚重的陪嫁。现代由于重男轻女,导致男多女少,男方娶妻基本不敢提嫁妆的问题。现在主动权基本掌握在女性的手中,其实为了拥有一个完美而幸福的婚姻,面对经济问题,女方的要求不要过于严苛,还是要量力而行。就像古代,不同的家庭还是要不同的区分对待。
嫁妆一般都有什么 结婚嫁妆都需要准备什么
结婚的时候,男方会为女方准备彩礼,女方也会准备相应的嫁妆。嫁妆是女方家长给女儿的经济保证,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嫁妆一般都有什么物品呢?结婚嫁妆都需要准备什么东西?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新娘嫁妆一般都有些什么
1.家具家电
结婚的时候,一般是男方负责买房,女方负责买家电、家具。现在的大家电大家具都是陪嫁物品,比如电视、冰箱、电脑、沙发等东西,在婚前找个好日子搬进新房。
2.床上用品
在大多数地区的婚嫁习俗中,陪嫁物品之一就是床上用品。女方要准备大红色的棉被,一般是双数,也就是6套、8套或者10套。还要准备床上四件套,图案要喜庆的。
3.生活用品
一些生活用品也是嫁妆的一部分,新娘要提前准备好。根据地区的不同,需要准备的东西也不一样。一般有牙刷、毛巾、子孙桶、红色喜盆等,都是日常用到的东西。
4.贵重首饰
结婚的时候,男方家会给女方三金或者五金首饰。而出嫁的时候,女方父母也会为其准备几套贵重的首饰,一般是黄金材质的。这种首饰有保值功能,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5.陪嫁箱子
新娘出嫁的时候,还要准备2个陪嫁箱子。箱子里面除了放自己的日常服装和回门衣服以外,还要放压箱钱。压箱钱是父母给女儿的私房钱,具体金额根据经济条件定。
二、结婚嫁妆都需要准备什么
1.风俗物品
风俗物品有床上四件套2套、棉被若干,红色桶、子孙桶、红色脸盆、糖罐子、红箱子等,根据当地婚嫁习俗来准备。
2.三金三银
在部分地区,新娘出嫁要带上三金三银作为嫁妆,这是母亲为女儿准备的。这些首饰都是比较贵重的,一般是用作收藏。
3.厨房用具
新娘嫁妆还包括厨房的各种用具,有空调、冰箱、洗衣机,还有电饭煲、餐具、筷子、热水瓶等,尽量都选红色的,看上去喜庆。
4.新娘行头
新娘行头指的是新娘自己的衣服、鞋子、首饰、化妆品等,因为婚后要住新房,相当于搬家。别忘了要准备回门的礼服,以及婚鞋。
5.礼金红包
现在的聘礼一般都是彩礼钱,相对的嫁妆也可以准备礼金红包。根据自己家的经济条件,选一个吉利数字即可,比如6666元或者8888元。
总结:
以上内容就是新娘嫁妆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女方在准备嫁妆的时候,一定要避开不吉利的物品。比如菜刀、大钟、镜子等东西,都有不好的寓意,所以不适合当嫁妆。
的确良:70年代的稀罕物,曾经被当成嫁妆,现如今已经没落
现如今,人们的穿搭方式多种多样,从而诞生出不同的穿衣风格,例如:复古风、日系风、欧美风等等,这也就对衣服的面料和质量有了更多的要求。
因此衣服面料也就有很多种,有棉布的、丝绸、皮革、混纺等等。这是当代 社会 人们的衣着穿搭,但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却有着不同的面料。
年代的不同,人们的穿衣风格也同样不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人们对穿衣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在农村,有的农民还穿着自家用粗棉布做的衣服,普通百姓的家里也只有过年才舍得买件新衣服。
孩子多的人家为了节省开支,他们的家长会让他们轮流着穿,正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这样的 社会 背景的影响下,“的确良”诞生了。
什么是确良?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家大量的进口化纤设备,从而引发了国人的“穿衣”革命。在广州,最开始的“的确良”并不这样叫,广州人叫它“的确靓”,但是由于南北方口音的差异,再加上当时的粤语并不普及,因此北方人并不理解“靓”的意思,所以叫它“的确凉”。
虽然这样叫着“的确凉”,但是人们穿上它的感觉并不是很凉爽。因为它是一种涤纶的纺织品,是属于化纤类的产品,虽然它有着耐穿,耐磨,不易变形、容易清洗并且干得快的优点。
但是它的透气效果差,夏天穿它的时候非常闷并且不吸汗,使本来就很炎热的夏天变得更热。因此它虽然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穿上凉快,但是又有很多的优点,所以人们就叫它“的确良”。
在“的确良”刚刚问世的时候,它的面料要比普通棉布的价格贵很多。因此,能穿上“的确良”的人,很可能是当官的又或者是一些知识分子,普通人家接触“的确良”做的衣服的机会少之又少,若是能有件“的确良”做的衣服,会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感觉特别荣幸。有的人家甚至将“的确良”做的衣服,当作结婚彩礼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的实行,让当时百姓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各种五颜六色的“票”,买布就要用“布票”,以前人们穿衣服,是自己买棉布自己做,但是分配下来的布票不够做成一套衣服,有孩子的人家爱子心切,做出的新衣服都是给孩子穿。
但是小孩子身体长得很快,非常耗布,但是布票又不够,因此就要买“回纺布”。“回纺布”的质量很差,很容易就会出漏洞,但是自从“的确良”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的确良”尽管价格贵一些,但是用的布票要比棉布少,而且质量要比棉布更加耐用,满足了人们对衣服的“温饱”,因此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改革开放之后,普通百姓身上穿的不再是颜色暗淡的中山装,而是颜色鲜艳且繁多的“的确良”做的衣服,使暗淡的 社会 变得五彩缤纷,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在之后几年里,我们国家大量引进设备,扩大了棉花的种植面积,“的确良”便开始风靡全国。在当时,男孩子们通常穿一双白色的球鞋,一条蓝布裤,胳膊上套件“的确良”,就成为了最酷的靓仔。
这是那个时代男孩子们的潮流,而女孩子们同样也不甘示弱,她们通常穿着用“的确良”做的裙子,精心打扮,变得婀娜多姿,回眸一笑,定会俘获男生的心。不管是男生女生,穿上“的确良”,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用“的确良”做的军装,更是受到许多男孩子的喜欢,一度鼓舞他们有了参军报效国家的决心,年轻姑娘们穿上“的确良”做的裙子,不仅洋气,还展现出女性独有的优雅。
在当时,若是男生想追求女生,送几件“的确良”做的裙子表示自己的真心;女生若是想追求男生,送几件“的确良”做的衬衫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在他们结婚之后,“的确良”成为了他们的定情信物,伴随他们的幸福到永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的确良”,确实非常的“良”,不仅给 社会 增添了温情,使 社会 更加的有色彩,又能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分担了人们对衣服质量差的忧愁。
随着“的确良”的普及,它的缺点也不断暴露出来,这些弊端在南方地区展现得比较明显。南方地区气温高,多降雨,这也给人带来了不小的麻烦,用“的确良”做布料的衣服,若是碰到下雨天被雨水打湿,就会贴在身上,便会被“走光”,这一点对女生非常不利,显得非常尴尬。
而且“的确良”在夏天不吸汗,穿上它会感觉非常热,那么在冬天它会不会保暖呢?其实不然,“的确良”是化学工业产品,它不会像棉花那样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因此冬天穿上它并不会起到保暖的作用。
其次,也正因为它是化学工业产品,它的主要成分是聚酯,一旦碰上火灾,它会比棉花更加容易燃烧,并且发出刺鼻的味道,也增加了它的危险性。
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腾飞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伟大的决定,使我们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社会 的全面进步体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上,我们国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好了,在人们认识到“的确良”的弊端之后,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地摊货”。人们更加热爱棉花所制成的布料,棉花吸汗并且有保暖的作用,并且人们 探索 出了涤棉混纺的布,其中棉的成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使人们在穿的同时不仅可以展现出美的一面,而且穿身上的体感也会比“的确良”更加的舒适。
但是尽管如此,“的确良”并没有真正的消失,在有些棉花里也会放一些涤纶,这样就会使二者的优点很好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拥有了棉花保暖的同时,又不失其耐穿耐磨的特点。
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记忆,在七八十年代,“的确良”成为了属于那一代人的记忆,他们穿着用“的确良”做的衣服,展现青春的风采,撒发出着幸福气息,成为了这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这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的确良”不会消失,它将永存在这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上海结婚女方出什么 上海结婚男方准备什么
在中国关于婚嫁习惯,各个地方都有一些关于自己本地的特色,那么上海结婚女方出什么?来看看上海结婚男方准备什么?
一、上海结婚女方出什么
1、红包
男方先给女方送聘礼,然后上海女方会准备一个红包送给新人手中,但是这个红包不能超过彩礼的钱。
2、床上用品
好像不管是哪个地方都是女方准备床上用品的,所以上海这边也是女方带床上用品过去,一般都是大红得被子,绣花是龙凤。
3、家具电器
在上海一般是男方出房子,女方出家电,比如电视剧、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空调等电器,这些东西都是提前搬去新房的。
4、首饰珠宝
在上海嫁女儿的一方,父母会给女儿准备一些珠宝首饰作为陪嫁的东西,当然也包括婆婆那边给的三金,最好都是出嫁的时候全部戴在身上。
5、出嫁婚服
婚礼上的主婚纱是男方出钱购买的,但是出嫁以及敬酒的服装都是女方自己准备,一般婚礼都是三套礼服哦,其中两套都是女方自己准备好的,作为陪嫁。
6、生活用品
很多地方都有女方带生活用品去男方,表示自己是要安心和男方过日子的寓意,所以上海也是不例外的,日常用品准备数字、镜子、拖鞋、锅碗瓢盆等都是可以的,但一定要记得是双份。
二、上海结婚男方准备什么
1、上海男和本地人结婚
要是男女双方都是上海本地人,那么男方一般是准备买房、装修房、婚礼的事宜,而女方会出家电的费用或者是装修的费用,另外要是男方经济条件可以,会买车或者是其他的东西送给女方,要是条件一般那就给女方买点首饰。
2、上海男和外地人结婚
要是上海男娶的是外地的姑娘,那么就需要准备一些聘礼送给女方,而且基本上上海外地的人都有彩礼这个说法,还有男方要给女方置办嫁妆等,但是也有的人是入乡随俗不会要求男方置办,多数情况是用彩礼来置办嫁妆,具体事宜还需各个家庭商议。
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上海结婚女方出什么,上海结婚男方准备什么的全部内容了,相信大家看完本文一定对上海婚嫁习俗有了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