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十年代就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名家还有多少人?
七十年代是个比较尴尬的时期,能够活跃在舞台上的相声名家不多,当时侯宝林马三立等大师都已经沉寂,等着黑暗时期的过去。至于马季唐杰忠等名将,主要精力也不在相声舞台上,具体就不展开说了,一个非常让人不堪回首的时代。
但在七十年代末期,一批新兴相声演员崛起了,姜昆李文华凭着《如此照相》一炮走红,常贵田常宝华的《帽子工厂》也是同类型作品,很多优秀的相声创作者在经历沉寂期之后,把一腔愤懑都宣泄到了创作上,用唇枪舌剑对特殊时期进行了反击。
八十年代是相声真正的黄金时期,当时小品还没有崛起, 娱乐 形式还是以电视舞台为主,相声这种简单快捷的文艺形式,成为了艺术表达领域的轻骑兵,各地的相声团体也井喷式的推出优秀作品,催生了一大批真正的相声名家。
现在的追星粉最爱用形而上的眼光看待一切,觉得自己喜欢的偶像就是整个宇宙,不但是现在的宇宙,过去的宇宙也属于他的爱豆。比如在郭XX之外没有过相声,全世界只有神社能赚钱,所有相声名家都是沽名钓誉吃国家粮食的蛀虫等等。这种用饭圈思维衡量一切的单细胞动物,是不可能欣赏相声的,他们只喜欢听郭宗师的生意口,然后再去谩骂诋毁所有神社以外的相声名家。
实际上真正享受到时代红利的,恰恰是郭德纲这种商人,如果让他穿越回八十年代,郭德纲只会是一个末流的相声小艺人,连炒作都找不到平台。因为那个时代电视只有最顶级的相声艺人才能出镜,而报纸媒体也不会去吹一个末流艺人的彩虹屁,更不会捧一个德不配位的商人。有真能耐才能成为老百姓支持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也会被时代记忆。
八十年代活跃在荧幕上的相声名家,十大笑星有马季、姜昆、李文华、赵炎、侯耀文、石富宽、高英培、郝爱民、师胜杰、常宝华,名气跟实力不下于十大笑星的李金斗陈涌泉,名气不大但实力顶尖的王谦祥李增瑞,还有天津系的马志明、谢天顺、赵伟洲、高英培范振钰、李伯祥杜国芝等大腕,他们当时到任何地方商演都是一票难求。
而第一个提出“打破大锅饭自负盈亏”的杨振华,离开体制自己承包了一个相声团队,在全国各地巡回商演,不但没有要国家一分钱补助,还每年给国家上缴几万元的分成(八十年代的几万元等于现在上千万)。而杨振华先生摸着石头过河,却被他原单位的人一路围追堵截,直到杨先生彻底失去市场,只能默默回到沈阳,成为一个闭门谢客的个体艺人。
八十年代的相声名家,给活跃在如今的相声艺人留下的财富数不胜数。电视媒体上强行要求出新,各种经典作品刷屏一样不断涌现,很多都被现在的相声艺人直接拿来就用。而在商业演出领域,国营艺术团也好,杨振华先生这种先驱也好,进行了一切可能的 探索 ,虽然有成功也有失败,但那些经验教训,都传授给了现如今的艺人。
曾经有个观众问常佩业先生“相声现在面临低谷,你有什么看法”,常先生的回答是“相声并没有低谷,只是从原来第一的位置掉了下来而已,我们的相声曾经太辉煌了,一度是人们主要的 娱乐 消遣,但这个时代百家争鸣,相声不再那么一家独大了而已。但好的相声仍然是很受欢迎的,我们到任何地方演出,都能感受到大家的拥护,所以不存在低谷一说”。
说白了,八十年代那一批优秀的相声名家,是给现在那些所谓的宗师明星顶流赏饭的人,没有他们的不懈努力,疯狂创作以及各种市场 探索 ,你们连炒作都没地儿找去。结果某些商人却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为了自己的人设和钱包,不惜把所有前辈都踩在脚下,这不是拯救相声,而是把整个相声行业往下拉,然后凸显自己的小矮个儿。用所有相声界的黑料,来掩盖自己道德沦丧的本来面目。
时至今日,那批相声名家大部分都已经去世,或者就转入其他领域继续贡献,姜昆转入了曲艺理论建设领域,冯巩去了小品和影视舞台,更多的则全力以赴在培养自己的弟子,为相声界注入新的血脉,比如马氏相声传人马军盛伟,李增瑞的弟子董建军李丁,王谦祥的弟子刘金霏,都是非常优秀的青年相声演员,他们或许不能重现相声八十年代的辉煌,但只要有这些认真说相声,不乱炒作乱骂街的青年才俊,相声就不会变成下三滥的饭圈 游戏 。
姜昆、冯巩、李金斗、石富宽、牛群……
让人口普查组织回答吧!迷们希望健在的越多越好!宝字辈可能只剩张寿臣关门弟子,再就是杨少华,文字辈掌门李伯祥,魏文亮,王佩元,其它不好说,如常宝丰九爷辈大,七八十年年少有作品。
只能这样说,越来越少。一是故去。如侯宝林、候耀文、师胜杰、王平、常姓某某等。二是改行。如牛群,当完县长演小品,演完小品兼摄影。如冯巩,演小品,拍电影,拍电视剧。为什么相声有主流与非著名之争?其实人们还是非常喜欢这门艺术的,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罢了……
好多己作古!屈指可数现在还有几位当初的少壮派也老了许多!叫上名的有冯巩姜昆马云录,刘际等。
不多了,现在的相声名家都活跃在各种研讨会、座谈会、批判会,哪有时间上台说相声啊[捂脸][捂脸][捂脸]
七八十年代的相声名家,至今还能活跃的都是厉害的角色。以下这几位,你认识谁呢?
第一位:冯巩
冯巩连续在这个舞台待了32年,每年最开心的就是他的那句:我想死你们了。他的这么多个节目都是延续上一年的语言类节目,去年他准备延续的''我爱记诗词'',只不过最终这个节目我们无缘见上,原因是审核没有通过,笑点不够。
冯巩陪伴我们32年的春晚了,也就意味着他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好好陪在家人身边,能够好好跟着家人围炉吃饭也是好事。算的上是活跃在舞台相声名家之一!
第二位:姜昆
提到相声的代表人物,姜昆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代表人物,80、90年代姜昆风头盖过侯耀文甚至马季,略输牛群冯巩,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当时姜昆的相声风靡全国,但现在好多人觉得过时了,而且姜昆的表演似乎也不符合现在的审美了,太多的小动作让人看着不舒服,甚至有人都纳闷姜昆相声说得不怎么样啊,怎么就红了?也许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人物吧,姜昆如今作为曲协会长,算是活跃在舞台相声名家之一!
七八十年代的相声名家不少,有耳熟闻详的,也有比较生疏的。在这两年里,真的是相声界最为寒冷的一年,因为从年初到现在已经有十位说相声的老同志一个接一个的走了!
常贵田
在11月30日,相声表演艺术家常贵田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6岁!而他的叔叔常宝华也是在在今年的9月份离世,两人曾经开启了相声界的新时代,如今却双双离去。
师胜杰
2018年9月28日晚上21时43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因肝癌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6岁!师胜杰是侯宝林弟子,曾经在198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笑星之一。
常宝华
常宝华同样也是1985年评选出的中国十大笑星之一,这位老艺术家一家人都位相识演艺事业做贡献,他的亲孙子就是演员常远。在9月7日上午10点46分,常宝华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谢天顺
谢天顺是“宝”字辈相声演员,曾经与马志明、郭德纲、曹云金等人合作,2018年10月5日,晚上8点左右,相声艺术家谢天顺去世,享年72岁!
张文霞
张文霞是一名女相声艺术家,她与丈夫田立禾是相声界不可多得的一对伉俪,只可惜的是在2018年9月28日上午10点20分,天津相声名家张文霞老太太因病医治无效离世享年81岁!
刘文步
刘文步是杨少奎弟子,在圈内有着“双簧第一人”和“太平歌词第一人”之称,不过关于他的争议也很大,不仅和德云社有纠葛,刘文步曾因耍流氓三进劳教所,所以被称为“刘坏水”!2018年9月21日下午16:30分,相声名家刘文步因病医治无效
丁广泉
丁广泉曾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爱徒,不过他也被称为相声界的异类,因为他前后收了100多位外国人做弟子说相声,著名笑星大山就是他的弟子。2018年1月18日18:58分于北京协和医院因肺癌逝世,享年73岁!
魏文华
相声界女艺术家很少,魏文华算是一位,魏文华的亲弟为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而其丈夫为相声名家刘文亨。2018年8月5日11:53分在津逝世,享年81岁。
人生在世,能够一路长虹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像烟火一样绽放一次就不枉此生了。最后,缅怀这些带给我们欢乐的相声名家吧!
历史上相面奇人有哪些
第一位是鬼谷子。
鬼谷子是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显赫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没人知道他是谁,也没人见过,我们只知道他有四个徒弟:孙膑与庞涓,张仪和苏秦。这四个人操纵了整个战国时代,战国就是他布下的一个局。
鬼谷子不仅通晓天文地理、军事政治、百工科技、医学心术,而且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不过有人说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因为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所以叫鬼谷子。真伪我们不得而知。
反正二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家尊他为谋圣,名家尊他为师祖,道教尊其为王禅老祖。
第二位是袁天罡。
袁天罡是唐代最著名的道士,中国相术大师,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相传此人懂得“风鉴”,即凭风声风向,可断吉凶。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
少年时,袁天罡家境十分贫寒,但他自幼好学,酷爱并精通相术。他经常与人谈论相术。
有一次,他在洛阳给杜淹、王硅和韦挺三人看相。他说杜淹“兰台、学堂全且博,将以文章显”。王珪“法令成,天地相临,不十年官五品”。韦挺则是“面如虎,当以武处官”。
三人听后都十分高兴,但袁天罡又说,并非一帆风顺,日后将遭受贬遣,到时大家还会见面。
果不其然,唐高祖武德年间,杜淹被选为学士,王珪受太子李建成举荐当上五品太子中允,韦挺也出任武官左卫率。
而正在三个人仕途顺利之时,玄武门政变发生了,结果三人果然遭贬。之后三人再度与袁天罡相遇,袁天罡说:“不久后都会重新回朝做官,并且位居三品。”
后来,袁天罡预言果然一一应验。
从此之后,袁天罡的相术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到唐太宗贞观初年,袁天纲的相术预测已是名震天下。他最神奇的就是预言武则天。
据《旧唐书·方技》记载,当时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夫人法生贵子!”
接着武则天的母亲便把两个儿子叫出来让袁天罡相面,袁天罡一看说可以官至三品。之后杨氏又把武则天的姐姐让袁天罡看,袁天罡看后说“此女贵而不利夫!”
最后,杨氏又将还是婴儿并且男孩装扮的武则天,袁天罡一看还是婴儿的武则天大吃一惊,脱口而出“龙瞳凤颈,极贵验也!可惜是个男子,若是女子,当为天下主!”
第三位是李淳风。
有人说李淳风是袁天罡的徒弟。二人合力写了一部旷世奇书《推背图》,被称之为是中华预言第一奇书。
据说预言大师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未来,结果此人一算起来就上了瘾,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三千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
但此时真伪我们不得而知。
关于李淳风的奇人异事,还有一个故事。
有一天,有暴风从南方刮来,李淳风认为在南面五里远的地方一定有人在哭,但他的好友说是音乐声。之后皇帝身边的人便骑马跑去查看,结果碰上一支正在哭着的送葬队伍,队伍里面又有吹鼓手奏着哀乐。
足见李淳风的能力。
第四个是袁珙。
袁珙是元末明初时期的人物。他天资聪慧,学识渊博,后来四处游学。
据《明史方伎》上记载,有一次,袁珙乘船出海到了洛伽山,巧遇一神僧。神僧见袁相貌不凡,于是将平生相术传给他,学成后就在宁波城里为人看相。
据说袁珙在给人看相之前,叫要看相的人抬头看太阳,等到眼睛头晕目眩的时候,再在布满红、黑色豆子的黑暗房间里一一分辨它们,如果能分辨出来,他又会在夜晚辨认悬挂在窗户外五颜六色的缕带,如果无误,他才会相人。
袁珙相面过的人很多,朱棣、姚广孝、景清、金忠、来复等人都被他看过相,而且他的预言最后都成真了。
据说袁珙姚广孝的时候,姚广孝还是一名嵩山寺的普通和尚。袁珙一见姚广孝就觉得特别惊讶,直惊呼道:“必飞黄腾达”。
后来,姚广孝投靠于朱棣,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辅助朱棣成为皇帝。姚广孝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历史上真有袁天罡这个人吗
袁天罡,历史上是真有其人,但生卒年不详。唐代最著名的相师,中国相术大师。四川成都人。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
姑且不论种种传说,仅从人物的真实存在性角度论证:
在长安县东南有座杜公祠,是纪念诗人杜甫的祠堂。祠堂座落在一个黄土坡上。而黄土坡上面就是一片平整的田地。在这片高高的田地里,相距不远,有两位唐朝名人之墓,一位是当朝太史令李淳风,另一位便是唐朝国师袁天罡。
相声界依然在世,辈分最高的相声演员是什么辈分?还有多少人?
目前相声界中在世者辈分最高的是“宝”字辈,这些相声演员有常宝丰、常宝庆、马志明、杨少华、田立禾、姜宝林和陈涌泉等人。
相声界历来讲究师承辈分,早年很多相声演员拜师排字辈时,还会特意改下名字,以此证明自己是某个师承辈分的。当然,拜师也是为了在相声界能有更好的发展。
坊间对于相声界辈分排名流行最广泛的就是 “德寿宝文明” 这样的排序。其实,早在德字辈之前就有好几代相声演员,只是那时相声演员并不多,也没有特意去排字辈。
相声界到了第四代开始,相声演员就发展的很兴旺了,最为知名的就是 “相声八德” ,这就包含裕德隆、马德禄、刘德智、焦德海、李德祥、李德钖、张德泉和周德山八位相声演员了,这些都是“德”字辈。
到了第五代“寿”字辈相声演员里,他们有张寿臣、朱阔泉、郭荣启、郭启儒、马三立、马桂元、宝寿华、常连安等相声代表。
第六代“宝”字辈相声演员,则有侯宝林、马志明、王凤山、赵佩茹、常宝华、常宝霖、常宝庆、常宝丰、杨少华、尹笑声、姜宝林、田立禾、陈涌泉等人。
第七代“文”字辈相声相声演员里,则有侯耀文、石富宽、马季、常田贵、张文顺、高英培、牛群等相声演员。
再到第八代“明”字辈相声演员,则有郭德纲、于谦、姜昆、冯巩、李金斗、李菁等人。而再往后相声界就没有再排字辈了,即使郭德纲徒弟里有按照“云鹤九霄、龙腾四海”这样的顺利收徒,但终究还是同一辈人。
目前在世的相声演员里,辈分最高的就是“宝”字辈了,他们分别是常宝丰、常宝庆、马志明、杨少华、姜宝林、田立禾和陈涌泉等人,其中又以马志明最为知名。
原本前几年相声界里辈分最高、年龄最大的还属“宝”字辈里的杨宝璋,他的师父是陶湘九,而陶湘九的师父是郭荣启的父亲。不过,在2013年不幸离世。
马志明作为马三立的长子,出生相声名家,师承侯宝林、朱阔泉,人称“少马爷”。而且他的相声表演功底深厚,可深得马派相声的真髓。
常宝丰和常宝庆是常连安的儿子,他们都是天津的相声演员,常宝丰的师父是马三立,现为中国曲协会员,早年郭德纲在天津时,还向他学习过相声,可以说是郭德纲的开蒙老师。而常宝庆作为常连安的八公子,擅长捧哏,现为天津名流茶馆相声演员。
田立禾是张寿臣的关门弟子,曾经常与尹笑声、范振钰等人搭档说相声,《八扇屏》就是他的代表作,目前也是资历比较老的相声演员。
陈涌泉出身相声世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后来拜谭伯儒为师。这位相声演员可是能逗能捧,擅长单口相声。曾和李金斗一同搭档说相声,可是非常的默契。
而杨少华也是一位知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承郭荣启,70年代就开始和马志明搭档说相声,到了本世纪初,杨少华和儿子杨议等一同搭档出演了多部戏剧。
所以说,现在相声界里在世的辈分最高的是“宝”字辈,他们分别有常宝丰、常宝庆、马志明、杨少华、田立禾、姜宝林和陈涌泉等相声演员。当然也许还有一些辈分比较高或者辈分比较“模糊”的相声演员,被大伙给忽略了。
对于相声圈里,辈分一事对相声演员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不然早年郭德纲也就不会为了拜师而落魄无门,侯耀文也就不会为了提携郭德纲,而不顾多人的反对收他为徒。
当然,在“明”字辈之后,相声界也没有再排什么辈分了,也许相声演员也意识到相声界的辈分并没有真正对相声起到多大作用,反而有种为了名门而拜师,而不是为了学习相声艺术而拜师。
不过,这些辈分高的很多相声演员,他们一生为相声事业和相声的传承可是做出巨大贡献,这一点也是大家所认可的,他们也希望相声能够永远繁荣昌盛。
只是岁月催人老,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欢声笑语的那些相声表演老艺术家们,多已渐渐步入晚年,很多都已不在人世。这些相声演员里,郭德纲可都得称他们一声“师爷”啊,而常宝丰更是郭德纲的“开蒙老师”!
从“相声八德”开始,整个相声界排了“德、寿、宝、文、明”五个辈分,从“明”字往后,相声界同一代传人就没有了统一的排字,比如同样是郭德纲的弟子,却有“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八个字!
随着最后一个“寿”字辈相声演员于佑福的离世,相声门里的“德、寿”两科目前已经全部驾鹤西去。 健在的最高辈分的相声演员是“宝”字辈,他们分别是常宝丰、马志明、陈涌泉、杨少华、田立禾、姜宝林、常宝庆等等 (如有补充,请评论区赐教)。
其中,马三立的公子马志明先生是最年轻的“宝”字辈相声演员。也因为他年轻,辈分又高,所以很多想拜他为师的相声演员,都被他拒绝了,辈分高也是他至今没有收徒的原因。少马爷很明智,你想啊,如果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拜他为师的话,出来就是“文”字辈,像郭德纲这样的中年人都要规规矩矩的喊一声“师叔”,是不是有点尴尬呢?
杨少华也是“宝”字辈里最有争议的一位老先生,因为他没有明确的师承关系,早年间,杨少华在启明茶社说相声,启明茶社的创始人常连安曾经让杨少华喊郭荣启为师父,不过刚开始的时候,郭荣启并没有答应。后来也只是口头承认了这个徒弟,但一直没有举行正式的收徒仪式。在当时那个年代,“口盟”收徒属于常事,以后可以再补办一次收徒仪式就行了,但随着相声前辈们的相继去世,这就成了隐患,能够证明他们是“口盟”师徒的已经越来越少了,杨少华也始终没有能够完成正式的拜师礼,郭荣启去世后,杨少华就变成了现在这样的尴尬处境!
正是有了相声界老前辈们的口口相传,很多经典的传统段子才得以保存并流传下来,相声界注重辈分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一种传承,也正是在这种传承下,相声才有了今天全民皆喜欢的局面!
看到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马志明、杨少华等人,毕竟这些人的名气比较大。马志明作为马三立的儿子理所当然地成了第六代相声艺人,其师从朱阔泉,是由侯宝林带收师弟入的门。杨少华师从郭荣启,对于杨少华的师承,相声圈的很多艺人不承认,后来是马三立老先生带头承认了杨少华的师承。
如今马志明依然活跃于天津相声圈,而杨少华年事已高基本在家颐养天年。除了以上两位,当今相声界还有几位第六代“宝”字辈的相声艺人,他们分别是 常宝丰、田立禾、陈涌泉、赵春田、杨宝璋、于连仲 ,若有纰漏,欢迎大家补充。
常宝丰 的师父是马三立,其父亲是相声名家常连安,在父亲的影响下常宝丰自幼便对相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9岁时常宝丰便进天津电视台录制节目,1985年常宝丰拜相声大师马三立为师从而正式踏入相声门。
田立禾 是张寿臣先生的关门弟子,田立禾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相声艺人,其不仅能创作,而且表演别具一格,他曾和多位捧哏名家合作过,在天津相声圈其更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艺人,除了表演相声,田立禾老师还曾参演过几部电视剧,如《有困难找民警》,相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朋友对田立禾老师的演绎还有印象。
陈涌泉 出身于相声世家,其外祖父是“清门”相声的代表人物,陈涌泉自幼对相声痴迷,其是“清门”相声的正统传人。陈涌泉师承谭伯儒,谭伯儒师从郭瑞林,故而陈涌泉也是第六代“宝”字辈相声艺人。陈涌泉是一位创作型相声艺人,其总能从生活中获取灵感创作出深受大众喜爱的段子。
赵春田 师承侯一尘,其曾于1998年获得过相声大赛捧哏一等奖,其基本功扎实,贯口是他的专长。赵春田善于挖掘改良传统段子,20几岁时赵春田在京城就已小有名气,其和常宝华合作表演的多段相声也成了经典。
杨宝璋 原名杨云贵,师承淘湘九,后赐名杨宝璋。和很多相声老前辈不同,杨宝璋的从艺经历略显坎坷,杨宝璋出身于贫困家庭,年幼时杨宝璋迷恋上了相声,其时常去开封相国寺听相声,后来淘湘九来到开封相国寺献艺,杨宝璋便恳求淘湘九收自己为徒,淘湘九被杨宝璋的真诚打动收了杨宝璋为徒,杨宝璋拜师学相声一事遭到了其父亲的极力反对,奈何杨宝璋执念于相声,最终其父也只能妥协,就这样杨宝璋成了第六代相声艺人。
于连仲 师承郭启儒,其是地地道道的第六代相声艺人,之所以大家对于连仲不太熟悉主要是因为其很少在大的媒体平台表演节目,于连仲是一位军人,更多时候其是在部队演出,他把才华全部奉献给了部队。
以上,便是我知道的还在世的辈分最大的几位相声艺人,若有纰漏,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补充。
相声界是最注重师承辈分的,说到这个相声的辈分,我们就从头说一下。相声界公认的开山老祖是朱绍文先生,朱绍文先生有四个徒弟,分别叫做贫有本、富有根、徐有禄、范有缘。这是相声辈分最初的一个情况,朱绍文先生给四位徒弟取名字都带一个“有”字,从此之后的相声界每一辈,也都有一个字。
“有”字辈的下一辈是“德”,李德杨、裕德隆、马德禄,马德禄就是相声大师马三立的父亲。之后是“寿”字辈,张寿臣、李寿增、郭荣起、马三立。不过,目前“寿”字辈以前,包含“寿”字辈的相声演员已经没有健在的了。
现在辈分最大的是比“寿”字辈晚一辈的“宝”字辈, 侯宝林大师就是这一辈,还有刘宝瑞、常宝华等,不过均已过世。
健在的还有马三立大师的儿子少马爷马志明,郭德纲的开蒙师父常宝丰,还有杨少华、常宝庆、田立和、姜宝林等。
之后是“文”字辈,这一辈的相声名家也很多,马季、侯耀文等。之后是“明”字辈,郭德纲、于谦、姜昆、冯巩都是这一辈分。明字辈以后,就没有一个统一的辈分了,所以郭德纲的徒弟至今还是按照“云鹤九霄,龙腾四海”各科取名。
说起这个相声界的辈分,往好了说是讲就一个师承,不忘传统。可是实际上,就是一个老旧观念。一方面它就是一个派系划分的意思,不利于相声界的团结。另一方面它限制相声名家收徒。如今的少马爷马志明,那可是顶尖的水平,可惜辈分太高,一旦收徒影响太大,导致一身手艺很难传下去。
其实,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侯宝林大师就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所以我们看到当时的马季就没有按照“文”字辈取名,也有打破这些旧观念的意思。可惜,到如今这个相声辈分对于相声演员的影响依然很大!
我是雨天论 娱乐 ,欢迎点赞关注!
陈涌泉——疑似寿字辈艺人
陈涌泉先生跟马三立是平辈,这种说法在相声界一度很流行。原因也很简单,陈涌泉父子两代人经历了中国相声族谱里面最难弄的两个特殊情况,怹也算是相声辈分乱象的最好见证者。
乱象一、父子隔两辈
陈涌泉先生师承“清门”名家谭伯儒先生,谭伯儒在相声谱系里面是“寿”字辈,所以陈涌泉先生应该是第六代宝字辈艺人。
但陈涌泉先生的父亲陈子贞是大名鼎鼎的万人迷李德鍚代拉师弟,所以陈子贞先生应该是第四代“德”字辈艺人。
那么按照相声界的规矩,父子都是相声门里人,儿子必须拜师跟父亲同辈的人。就像马三立先生给马志明找门户,直接找到侯宝林先生代拉师弟,谢天顺儿子谢金由李文山代拉师弟一样。
而陈涌泉先生拜了寿字辈艺人为师,自己成了宝字辈,也就是说他父亲陈子贞在相声门里就是他师爷,一听就够乱的,所以这里需要有一个降辈处理。
乱象二、主动降辈分
相声门里降辈分的案例,在第五代门长张寿臣时期最多,因为当时相声行业空前壮大,各种代拉和关系户拜入名师门下,还有很多娃娃腿直接变大辈,弄得一些四五十岁的老先生得喊十几岁孩子师叔。于是在门长张寿臣的强势压力下,部分为了继续在行里混饭吃的艺人,不得不主动降低辈分。其中就有陈涌泉先生的父亲陈子贞,他跟张寿臣结拜兄弟,等于是从“德”字辈降到了“寿”字辈。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就是石富宽先生的师爷高德亮先生,他也主动降到了寿字辈,所以石富宽先生本来应该是宝字辈艺人,被师爷给带成了文字辈。当时张寿臣还要求马三立降辈分,但马三立顶住压力没理他,否则德云社的高峰今天就比郭德纲小一辈了。
但这种自愿降辈分的事情,相声行里面也有不认账的,掉头继续用自己之前辈分的也不少,所以陈涌泉先生也可以是寿字辈艺人。
薛永年——正经寿字辈但没几个人认
1941年出生的薛永年先生师承第四代相声艺人韩子康,所以薛永年应该是寿字辈艺人。
但薛永年先生年轻时候因为崇拜张寿臣先生,差点又跳门到他那里,变成宝字辈艺人。
结果约定好的时间到了之后,薛永年先生找到张寿臣先生,张寿臣语重心长的告诉他,因为他年龄太小,所以大家商量决定让他拜张寿臣徒弟朱相臣为师。于是年幼的薛永年先生成了文字辈艺人,跟着朱相臣先生学习相声技艺。
但到20岁那年,薛永年先生正式摆知拜入韩子康先生门下,成为最年轻的寿字辈艺人,至今仍然活跃在文艺战线上。但怹的辈分实在太乱,而且拜两个师傅也在门里比较特殊,所以很多明字辈艺人叫他师叔,而谱系里面他又是寿字辈,可谓一人占几辈。
对于中国相声而言,坊间一直流传着“德寿宝文明”的排辈之序,这个被大多数人认可,但也有“德寿立仁义”的说法,都缺乏明显的确证,没有一本相声史书记载着按什么排辈,但是不代表他们没有辈分划分。
马三爷出版过一些关于相声史的书,这些对我们要说的排辈至关重要,1985年马三立出版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还有就是1995年出版的《中国相声史》对相声界人士记载比较详细。
根据这些资料记载,我们大致可以看出目前在世的相声老艺人中,只有“宝”字辈了,马志明应是“宝”字辈的代表人物,寿字辈的应该是没有了,在“寿”字辈中最后一位是2013年去世的于佑福于老姑,在她之后“寿”字辈绝迹江湖,少马爷马志明是宝字辈,他也是马三爷之子,1945年生人,他是朱阔泉的徒弟,也向侯宝林学过。
杨宝璋是“宝”字辈的老人了,健在年龄最大的“宝”字辈老艺人就是杨宝璋,他是1926出生,如今已经93岁了,算是高寿,师从陶湘九。据说他参加过德云社十周年庆典,在典礼上还表演了一段“竹城水寨”,其实杨宝璋还有一层特殊关系,他跟侯耀文应该是叔侄,也是郭德纲师爷辈的。
在这五辈中“明”字辈争议是最大的,常说“德寿宝文明”里面的“明”字从何而来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据说是根据苏文茂先生的大公子苏明杰而来,总之民间说法不一。
常宝华、田立禾、杨少华、姜宝林、尹笑生这些位老先生也都是宝字辈的。
现在最高辈分是宝字辈,无异议的,杨宝樟年龄最长,陈涌泉这是在世的唯一的顶门大弟子了。还有天津的田立禾先生这算非世家子弟中年龄最小的了,85了。还有几位世家子弟,于家二兄弟,少马爷,张立林,常宝庆和常宝丰。如果这几位不再带啦师弟,常宝丰是年龄最小的宝字辈。
现在世的相声届辈份最大的是"宝"字辈的,如姜宝林、常宝丰等等,其次是"文"字辈的,如魏文亮、田连禾等等。
辈分和才艺是不想干的两个问题
如果讲才艺就没必要论辈分,如果论辈分那又何必讲才艺哪。
相声不仅是辈分的事,相声行有切口,黑话,在行业 社会 范围内就是黑 社会 。你不拜师这个行业就不容你,所以拜师是致尊的大事。象马季这些新事新办的相声行业根本就不承认,不会给你饭吃的。杨少华是当年太穷,解放后在侯家待的时间里也没名份,是马三立先生拉了一把,才把海青改变了。
我国现代的相声名家都有哪些人?
相声界侯宝林、马三立应该为大师了吧。马三立是咱中国相声第五代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大师。说学逗唱功力深厚,艺术风格独特,推动了相声艺术的发展,不愧为当代的相声泰斗、幽默大师。侯宝林好像是咱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世纪相声大师,先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成就达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峰,排名第一当之无愧,他是中国人的骄傲!
提起相声,现在的观众大都会想到马季、冯巩。其实冯巩与姜昆、刘伟等人是一辈,他们的祖师爷其实是马三立。师胜杰,师胜杰是一名著名的相声演员,他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的关门弟子。不仅继承了侯派相声的特点,而且形成了自己文雅清新质朴自然的表演风格。马季,马季原名马树槐,师从侯宝林先生,曾获得过中国曲艺界的牡丹奖将终身成就奖!他的一生为艺术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冯巩、姜昆、刘伟等人的祖师都是马三立。
郭德纲是1979年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和常宝丰先生学相声,再学习于相声大师侯耀文。郭德纲先生为相声的发展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郭德纲当然也绝对称得上是大师,他和冯巩不一样的是,他更具商业性和实验性,办小剧场演出,把一个濒临灭绝的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到现在风靡全国,郭德纲功不可没!他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冯巩和郭德纲一个算是学派或者正派,一个是野生派,和姜昆的官派都不一样。官派太不接地气,郭德纲的很接地气,七荤八素都有,冯巩的则在两者之间。大家之所以不喜欢姜昆的官派,因为高高在上,也不好笑;别人诟病郭德纲,说他太俗,只有冯巩,尺度把握得最好,而且他人品过硬,淡泊名利,很值得尊重!
相术的起源和发展?
相学由来已久,而相学研究是怎样出现的,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的状况,了解的人并不多,炫易为大家讲解一下:
古相学最初是来自民间,是一些身份比较低的平民根据生活的需要与要求,形成简单的相人之法,最早是相人的全身,
比如说相男人是以肩宽,手长脚长,就是好相,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能挑能抗,能干重活,不怕养不了家。因为古代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靠的只能是人体力量,
而女人是怎么相的呢?古代男主外赚钱养家为本,而女人是持家治内的,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传宗接代最为重要,所以女人的重点是要能生,那么什么样的女人是最能生的呢?古人总结出头圆身粗屁股大的女人好生养,能顺利的传宗接代,这样的女人就值得娶,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看女人都主要看大腿的粗细。
所以说最早的相人,和相畜生没多大区别。后来,相学在民间越来越广泛,所涉及的面也多起来,于是流入富人之中,又由富人流入士族和贵族,由贵族流入宫廷。再由宫廷流出民间,经过这个流入流出的过程中,社会不同的阶层不同行业的相人的方法和经验,都溶入其间,最后集为有理论有依据的相人学术。再经过历代贤德慧能之士不断改进、不断实践、不断完善,才有了我们今天可以应用于工作,生活,心理,美容等领域的大成相学;事实证明,善于运用相学精妙,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幸福的经典;
相学的类型:
相学基本内容为四类:
一是基础类,十三部位,流年运气,五星六曜五岳四渎等。
二是综合类,精神,气象,骨肉,声音等。
三是意义类,分别具体论人的人生大事,生死祝福,逐年吉凶等,如十二宫,六府三才,三停,四学堂,八学堂,五行形相,观人八法,十字相法等。
四是官纹类,即分别从头面部位,五官,四肢以及痣、纹等方面分别来推理人的命运休咎,穷通,吉凶。
历代相学名人和经典著作:
相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儒学大师荀子就说过:“相人古者亦有也”。姑布子卿就是春秋时著名的相士,同时期《左传》、《周书》中也有张仲景、华佗的一代名医据相学五行生克来判断吉凶及五脏六腑病症之所地,不过角度不同而已。三国时代还有水镜先生、孔明、徐庶等无不精通兵书战略、天文、地理、九宫八卦相术等。汉代许负,唐代的袁天纲、李淳风,宋朝陈抟,明朝刘伯温都在相术上有所发展,孔子说:“生死有命,宝贵在天。”“五十知天命”。
《左传》中就有文公元年公孙敖请叔福为自己的两个儿子相面的记载。其后名相士史不绝书,《史记》更辟有《日者列传》专章纪录相士事迹;东汉王充《论衡》虽以反对虚妄邪说为主,但对相术却给予了充分肯定(《骨相》);魏朝刘邵(著有《人物志》)和清代曾国藩(著有《冰鉴》)则更是以相学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代的人才学理论。曾国藩更以识人和得人享誉一时,其不仅发掘出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一代名臣,其幕府中人才之盛,也是历代未有;这不仅足以说明曾国藩的人才学理论有其科学性,也证明作为曾国藩人才学理论基础的相学确是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的。
历代相学名家中,有史可查者甚多。其中提出了完整的相学理论的,以汉代许负为最早。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相人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据说,许负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著作,直至现在,很多相书中还提到《许负相耳法》(可能是后世托名著作)。《三国志》记载了很多相学家,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隋书》记载有韦鼎、来和等名家;唐代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在正史和野史中更是享有崇高的名声。宋代相学也相当发达,影响较大的相学家有陈抟、麻衣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明代的相学名家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相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袁珙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后来流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神相全篇》虽托名陈抟秘传,但注明为袁忠彻订正。清代在相法和相学著作的整理上有了很大发展。相学著作方面,《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则较为精到全面,是继《神相全篇》之后的集大成者。 民国时期则在相学的传布方面有了一定进展,这时期出现了很多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
相学的作用:
相学的实质是研究人和命运之间的关系。相学是人生哲学,研究它和认识它,对于人的生存,人的自我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识已识人,知已知人,通过相学,对自已的性格健康有充分认识,生活道路的选择中,扬长避短,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交往中,相学可以在交友用人方面起到参照的作用,使周围的朋友和环境有利于自生发展,有助于趋吉避凶。
相学具有预测性和超前性,具有超出道德和法律意义的力量,假若人们都能知道自己命运趋势,及时地加以修正和改善,比如可以避免犯罪。有助于生命科学及其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心理学、生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更可直接运用相学的方法。
相学有助于为人排忧解难,相学近于心理分析,可以在程度不等的范围内指出多灾多难,事事不顺的原因,从而使之明白其中的缘故,从善去恶,以改变自身不佳的命运。有助于破除相与命运的神秘色彩,从而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从愚味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被动接受命运到积极改善命运。
相学是一门人生哲学,人生的指南。人有所长,技有所专,术有高底,相家有言:“上工相声,中工相神,下工相形”。运用最新科技“生物全息论”的观点,以“科学易”“人文易”来指导相学研究,是相学发展之必然、时代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让易学为现代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