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厉害的术士是谁?
袁天罡,生卒年不详。唐代最著名的道士,中国相术大师。益州成都人。 隋末唐初天文学家、星象学家、预测家、风水大师、道士、相士。善风鉴,累验不爽,隋时为盐官令,入唐为火井(临邛)令。
中国现代最著名的术士
王耀辉 逸尘真人 现居在湖北省黄冈市 团风县大崎山顶真武观中修炼,从不轻见来访信徒。有时四处云游,不知行踪,他善卜卦,卜过挂的人都称其神,别人家牛不见了,只要找到他就能找到牛,不用说他就知道你的目的,并告诉你在何方能找到,算无遗卦。他的绝活还有不少,只能用一句神秘莫测,来形容,外地人很少有人知道他,就算知道恐怕也很难见到他,这是我见过的唯一神人。
中国古代的方士、术士都是什么?
方士和术士没有区别。
指的都是古代从事星占、神仙、房中、巫医、占卜等术的人。也就是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道教人士。
中国的古代大都相信迷信,道教的人就是把这些东西实体化了,术士经常宣称自己是得道中人,不过有的只是骗人的把戏。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用江湖术士来形容骗子,可想而知,他们大多是打着道教的旗号,去招摇撞骗的人。
扩展资料:
类型
1、学究型
“学究”型的方士往往都出身于知识阶层,他们最擅长研究命理,探讨延长生命的方法,著书立说,算命术的产生、变革和流传,都离不开他们的开作和整理。他们研究命理或为人推命,往往都只是个副业的,就其身分本质而言,大多属于封建社会的“士”阶层,即封建知识分子。像周文王,他擅长周易算卦,实际上他是一个诸侯。
2、隐士型
“隐士”型方士则又是一种特点,他们大都是些“异人”、“高人”,既具丰富而又极有理性的思想,却又往往避开人世,尤其远弃凶险黑暗的官场。一般都是一些看但了人世间的万物的人。俗称大师。
3、僧道型
“僧道”类的方士,其身分则是和尚、道士,他们当中有的深谙术数,精通命理,淡泊名利,以救死扶伤为自己的责任,但相当一部分不过是“半瓶”水平,其主要目的只是为施主起课、抽签,略表菩萨心肠而已。大部分的人是有真才实学的,但是不是很理解世事。
4、食客型
“食客”型的方士,也是中国的一大特色。“食客”之风起于春秋战国之际,“客”者依附于主人,主人则负责“养客”,养客多者达三千余人。大部分人都是作为门客的形式,古代的贵族养门客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些人有走仕途的想法,依据自身的本事来取得贵族的青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术士
南京流行蒋子文信仰,此人不是显赫人物,对他的信仰为何持续千年?
蒋子文信仰是我国民间一个很有特色的信仰。其实蒋子文并不是什么显赫人物,但在宗教世界里,蒋子文信仰却延续了一千多年,尤其在六朝时期,蒋子文信仰还进入了国家祀典,现在中国台湾地区,蒋子文还拥有很多信徒。那其信仰是怎样产生的呢?
一、魏晋的“厉神崇拜”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当时百姓无比渴望安宁,但在现实中他们看不到希望,只能求助于神灵以求庇佑。这一时期儒、释、道彼此融合影响,导致民间信仰也变得多种多样,涌现出一批极具特色的神灵,即厉神。
《楚辞》中就有厉神的记载“吾使厉神占之兮”,《左传》中有“晋侯梦大厉”的记载。所谓厉鬼,即殇鬼,可见厉神指在生前非正常死亡,然后成为厉鬼。出于对他们的恐惧或同情,人们开始祭祀这些厉鬼。古人认为人死为鬼,但是当这些鬼变成民间信仰的神之后,厉鬼也就变成了厉神。厉神中的“厉”字解释为邪恶、凶恶,可见这些厉神常常以凶恶的面目出现在人们印象当中。
二、魏晋蒋子文信仰的兴起
《搜神记》中对蒋子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他是三国时期广陵(今扬州)人,书中记载他“嗜酒好色,挑挞无度”,但他总是认为自己骨骼清奇,死了之后会变成神仙。在担任秣陵尉时追逐贼人至钟山脚下时,被贼人伤到额头不幸身亡。
蒋子文埋在钟山脚下后变成厉鬼,他自称是土地神,要求当地百姓祭祀他,否则就降灾给他们。人们起初并不重视,当年果然就出现了疫情,所以当地百姓不得不立祠堂祭祀他。但蒋子文并不满足,他还想得到孙氏集团的承认,又说如果孙氏给我立祠我就会庇佑他们,否则就“将使虫入人耳为灾”,果然有虫子进入人耳致死,但孙氏仍以为不过妖言惑众,蒋子文又说如果不祭祀他就会发生火灾,继而火势蔓延至宫廷。孙氏集团不得不为蒋子文立祠,封蒋子文为中都侯,改钟山为“蒋山”。
南京钟山
蒋子文能从厉鬼变成厉神,原因说法不一。第一种是骨相说,上文提到蒋子文认为自己骨骼清奇,日后当成为神仙。在汉末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骨相之术十分发达,民间百姓也多相信骨相之说。如果蒋子文生前真的常常说自己骨骼清奇,那些相信骨相之说的人一定会据此创造蒋子文成神的故事。假如蒋子文不曾这样说自己,那说明“骨清成神”成为当时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观念,相士们利用民众对这一观念的信任,从而创造了蒋子文成神的故事。
漫画中的蒋子文形象
第二种说法主要强调政治的考量,孙权当时刚刚定都建业,最重要的是证明其政权的合法性,以此获得江东民众的认同感。蒋子文下巫祝的时候说“吾将大启祐孙氏,宜为我立祠”,将蒋子文立为神,更能说明孙吴政权的建构是“承奉天命”。
另外这与孙权个人迷恋旁门左道也有关系,他本人接触过很多术士,这些术士为了投其所好,故意在蒋子文的身上大做文章。尽管孙权起初对此还是有些犹豫,不过最终还是立了蒋子文为神。
影视剧中的孙权
三、蒋子文信仰的流变
《礼记正义》中说:“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结合蒋子文的生平,他显然没有达到祭祀的标准,因而最初百姓没有意愿去祭祀他的。只是迫于对蒋子文的恐惧,人们只能偷偷祭祀他。
蒋子文祭祀是不被官方承认的淫祠。所谓淫祠与正祠的区别标准,就是看这个神该不该祭祀,以及祭祀这个神的人有没有达到一定的资格。不久之后,蒋子文神获得东吴政权的承认,他们为蒋子文立祠封侯,蒋子文神也就由淫祠变成了官方正祠。
到东晋时期,蒋子文神信仰进一步发展。《宋书》中记载,晋成帝时期立了天郊六十二神和地郊四十四神,其中蒋山就属于地郊之一,这样与蒋山有关的蒋子文自然也成为了东晋的保护神。《晋书》还记载司马道子在孙恩叛乱时求助于蒋子文神。
进入刘宋时期,蒋子文神信仰经历了一个由淫祠到正祠的转变过程。宋武帝刘裕一向简朴,出于“惑民费财”的考量,他将蒋子文神信仰列为淫祠加以禁绝。宋元帝刘劭发动叛乱时,求助了蒋侯神。到宋孝武帝时开始转向扶持蒋子文信仰,到宋明帝时,给蒋子文加封爵号为相国,还封为钟山王。在此之后的萧齐、萧梁、陈,对蒋子文的信仰都摆在一个很高的地位。
宋武帝
隋唐时期结束南北分裂的困境,实现大一统,蒋子文在中央祭祀中的光环退散,蒋子文信仰又被列入淫祠行列。但是在民间百姓心目中,他还是保一方安宁的神灵。
到了宋代,因与金的矛盾进一步深化,蒋子文作为南方保护神的地位随即又被提高,蒋子文信仰又获得了朝廷的封号,并获赐庙额,变成了正祠。地方上一些官员和富商纷纷出钱修缮蒋庙。宋代文人的一些作品中也有蒋子文或者蒋庙的反映,如苏泂的《金陵杂兴》中就记载了“庙门贴在烟云上,此是江东第一祠”。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册封南京的十座神庙,蒋庙就是其中之一。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还加封蒋子文为“忠烈武顺昭灵嘉佑王”,史籍中还有明成祖修缮蒋庙的记录。在此后的200余年,有关蒋子文的记载又突然戛然而止。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仍旧有修缮蒋庙,由此可见他还是被崇祯皇帝认可的正神。清代,蒋子文作为地方保护神的信仰在一些地方仍在延续。
朱棣
四、蒋子文神的职责
蒋子文最初是以土地神的形象出现的,《搜神记》中他自己说“我当为此土地之神,以福尔下民耳”,说明他的职责是要庇佑一方安宁。得到孙吴集团册封之后,蒋子文信仰在地方上兴盛起来。
在南朝萧齐和陈朝时,蒋子文还扮演着地方雨神的角色。《南史》中记载十旬不雨,天下大旱,梁武帝认为是雨神蒋子文没有尽到职责,一气之下要焚烧蒋庙,但是紧接着天降大雨,梁武帝又感谢蒋子文助雨有功。可见在那时候蒋子文作为雨神的形象是被普遍认同的。《陈书》当中也描写久旱不雨,陈武帝亲自到钟山蒋庙求雨。到了明代,依然有关于祭祀钟山祈雨的记载。明太祖洪武年间数月不下雨,朱元璋就打算去钟山祈雨。
八仙有哪八仙?多少传说?
八仙之一 -吕洞宾
道教八仙之一。名岩,字洞宾,自号「纯阳子」。唐京兆府(今陕西省长安县)人。曾以进士授县令。他的母亲要生他的时候,屋里异香扑鼻,空中仙乐阵阵,一只白鹤自天而下,非如他母亲的帐中就消失。生下吕洞宾果然气度不凡,自小聪明过人,日记万言,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后「身长八尺二寸,喜顶华阳巾,衣黄 杉,系一皂 ,状类张子房,二十不娶。」当在襁褓时,马祖见到就说:「此儿骨相不凡,自市风尘物处。他时遇卢则居,见锺则扣,留心记取。」后来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授天遁剑法。六十四岁时,游长安,在酒肆遇见一位羽士青一白袍,在墙壁上题诗,吕洞宾见他状貌奇古,诗意飘逸,问他姓名。羽士说:「我是云房先生。居於终南山鹤岭,你想跟我一起去吗 ? 」吕洞宾凡心未已,没有答应。这位云房先生就是「锺离权」。
到了晚上,锺离权和吕洞宾一同留宿在酒肆中。云房先生独自为他做饭,这时吕洞宾睡着了,他梦见自己状元及第,官场得意,子孙满堂,极尽荣华。忽然获重罪,家产被没收,妻离子散,到老后了然一身,穷苦潦倒,独自站在风雪中发抖,刚要叹息,突然梦醒,锺离权的饭还没熟,於是锺离权题诗一首「黄良犹未熟,一梦到华肴。」吕洞宾惊道:「难道先生知道我的梦 ? 」锺离权道:「你刚才的梦,生沉万态,荣辱千端,五十岁如一刹那呀 ! 得到的不值得欢喜,失去的也不值得悲,人生就像一场梦。」於是吕洞宾下决心和锺离权学道,并经「十试」的考验,锺离权授他道法。吕洞宾有了道术和天遁剑法,斩妖除害为民造福。
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北方五祖之一(王玄甫,锺离权,吕洞宾,刘操,王重阳),世称吕祖、纯阳祖师,吕洞宾在八仙中最为出名,有关他的传说很多。
八仙之二 - 何仙姑
道教八仙之一。其身世有多种说法。浙江,安徽,福建等地皆有本地之何仙姑。然多传说为何氏女,途遇仙人,赐仙桃或仙枣食之,成仙,不知饥饿。能预知祸福,善轻身飞行。一说乃吕洞宾弟子。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於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何仙姑经常手持荷花。
八仙之三 - 蓝采和
道教八仙之一。唐开元天宝时人。夏服絮衫,冬卧冰雪,常於长安市唱踏踏歌,歌词多神仙之意。有人孩童时见过他,及至年老再见,采和颜状如故,后於酒楼乘醉骑鹤而去。元人以此逸事,撰杂剧汉锺离度脱蓝采和。
《仙佛奇踪》中:「蓝采和,不知那里人。经常穿着破烂的衣服,带着六寸的腰带,一只脚穿靴,一只脚赤足。夏天时在长衫内穿厚厚的内衣,冬天时躺在雪地中,呼出的气彷如蒸气一般。每次在大街中讨饭,手持大拍版,长三尺馀。醉了就唱歌。老的小的都看他唱歌,唱时好像是发狂,但又不是。歌词随意而作,歌中充满了仙意,而且变幻莫测。把得到的钱穿在绳子上,拖着走,就是掉了也不顾。有时赠与穷人家,有时花在酒肆中。周游天下,有人在孩童时见过他,至老后再见着他,蓝采和的容貌依旧。后来有人见他在壕梁酒楼上饮酒,听见有笙萧的声音,忽然乘着鹤而飞上天空,抛下靴子,衣衫,腰带,拍版,慢慢而升。 元剧《锺离权度蓝采和》则说蓝采和是艺名,真名叫许坚,在勾栏里唱杂剧,年五十时,做寿因不知犯了什么错,为官府扣打,后被锺离权度化成仙。 八仙之四- 张果老
道教八仙之一。亦作张果。据《唐书》记载,确有其人,本是民间的江湖术士,因民间相传逐为神仙。居山西中条山,自言生於尧时,有长生不老之法。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的丈夫)不时征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则天也召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庙前装死,时值盛夏,不一会,他的身体腐烂发臭。武则天听后,只好作罢。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的山中再次见到他。
唐玄宗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见到张果老老态龙锺。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锺 ? 」张果老说:「衰朽之岁,也没有什么道术可依慿,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实在令人羞愧。不过今天如果把这些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出来吗 ? 」於是便在殿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一会而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於是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偈,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此鹿与寻常的鹿相比,稍有差异。厨师刚要开刀宰鹿,张果老看见了,就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玄宗说:「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迁境异,你这么知道他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 ? 」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於是玄宗命人查检。果然有一个二寸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是哪年 ? 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 ? 」张果老说:「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无误。
张果老回山后不久就仙逝了,唐玄宗为他建「栖霞观」。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骑着一头白毛驴,日能行万里,当然这驴子也是一匹「神驴」,据说不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折叠起来,放在皮囊里。
八仙之五 - 韩湘子
道教八仙之一。唐朝韩愈的侄孙子。生性放荡不拘,不好读书,只好饮酒,世传其学道成仙,在二十岁时去洛下探亲的时候,倾慕山川之趣而一去不返,二十多年音讯全无。在唐元和年间,忽然回到长安,衣衫破旧,行为怪异,韩愈让他入学校和学生们读书,但韩湘子和学员讨论时一言不发,只跟下人赌博,喝醉了就睡在马房中睡三天五日,或露宿街头,韩愈担心不已,问他「人各有所长,就算小贩也有一技之长,你如此胡闹,将来能做什么呢?」韩湘子说:「我也有一门技巧。只是你不知道。」韩愈问:「那你能做什么?」当时正当初冬季节,令牡丹开花数色,又尝令聚盆覆土,顷刻开花。
韩湘子后传说跟吕洞宾学道。位列仙班。
八仙之六 - 锺离权
道教八仙之一。元代全真教奉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其说始於五代、宋初。相传姓锺离名权,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
《列仙全传》说:锺离权,燕台人,号云房先生,为汉朝大将,在征讨吐蕃中,被上司粱翼妒嫉,只配给他老弱残兵三万人,刚到达目的地就被吐蕃军劫营,军士落荒而逃。锺离权也逃至一山谷,而且中途还迷路了。可是「吉人自有天相」,遇上一胡僧,将他带至一小村庄说:「这是东华先生的住处。」然后告别而去。过了一会儿,忽听有人说:「这必定是那碧眼的胡人多嘴的缘故。」见一老人披着白色的鹿裘,扶着青色的藜杖,问锺离汉道:「来者可是汉大将军锺离权 ? 为什么不来宿於山僧之所?」锺离权大惊,知道遇上了异人,於是诚心学道,向老者哀求学习救世之道。老者传授锺离权「长真决」,及金丹火候和青龙剑法。锺离汉后来遇见华阳真人,又遇上仙王玄甫,学得「长生决」。最后在崆峒山紫金四皓峰居住,得到「玉匣秘诀」,修成真仙。玉皇大帝封他为「太极左宫真人」。
另一说锺离汉为唐朝人,与吕洞宾同时,自称「天下都散汉锺离权」,后人或以「汉」字属下读,故一称「汉锺离」。
八仙之七 - 铁拐李
八仙中,铁拐李是年代最久,资历最深者,见诸於文献则较晚。亦作「李铁拐」。元剧《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始有其名。身世由来传说颇多,一说乃西王母点化成仙,封东华教主,授铁杖一根。一说本名洪水,常行乞於市,为人所贱,后以铁杖掷空化为飞龙,乘龙而去为仙。一说姓李名玄,遇太上老君而得道。一日神游华山赴太上老君之约,嘱他的徒儿七日不返可化其身。然而徒儿因母亲病而欲归家,六日即化之。第七日李玄返魂无所归,乃附在一跛脚的乞丐的尸体而起,蓬头垢面,袒腹跛足,以水喷倚身的竹杖变为铁拐,故名李铁拐。
八仙之八 - 曹国舅
道教八仙之一。相传为宋仁宗朝之大国舅,名佾,亦作景休。曹国舅的弟弟贪赴京应试秀才之妻的美色,绞死秀才,强占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诉,包公准予查究。曹国舅告知其弟,务必将秀才的妻子置於死地,以绝后患。於是二国舅投秀才的妻子入井,被她逃脱,途遇曹国舅,误以为是包拯,向曹国舅申诉,曹国舅大惊,令手下用铁鞭打死秀才的妻子,手下以为她以死, 把她弃尸於偏僻的小巷。
秀才的妻子醒了之后,向包公叫冤,包公问明真情后,就诈病,曹国舅来探望包拯。包拯令秀才的妻子出诉,逐将曹国舅监禁。又作假书将二国舅偏来开封府,令此女面诉冤情。又将二国舅枷入牢中。曹皇后和宋仁宗亲自来劝包拯释放她的两个弟弟,包拯不从,命令将二国舅处决。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将曹国舅放行。
曹国舅获释后,入山修行从此遁迹山林,矢志修道学仙,有一天,锺离权和吕洞宾问他说:「你所养的是什么 ? 」曹国舅说:「我所养的是道。」仙人笑着问:「道在那里呢?」曹国舅指着天说:「道在天。」仙人又问:「天在那儿 ? 」曹国舅指着心。锺离权和吕洞宾满意地说:「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经洞悟道之真义了。」逐授以《还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练,不多久,曹国舅就成仙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