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为了躲拿破仑,陪嫁了一件什么稀世珍宝给远嫁的爱妹?
1788年5月11日,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给自己的情人兼宠臣波将金写了一封信,他当时正在俄土战争的前线为她充当集团军司令,那封信中说道:
"亲爱的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维奇:昨天,太子妃生了一个以我的名字叶卡捷琳娜命名的女大公。"
就在前一天,在普希金城的叶卡捷琳娜宫,沙皇保罗一世(当时还是皇太子)和皇后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当时还是太子妃)生下了第四个女儿——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
当晚,圣彼得堡周边的各处要塞响起了庆祝的礼炮声,根据祖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回忆,当时太子妃一度陷入难产境地,是她本人下令御医想尽一切办法保住太子妃的生命。
在俄国,叶卡特琳娜是个很常见的女性名字,她的词源与英文中的凯瑟琳一样,本意就是"神圣"、"纯粹",在唯一的女"大帝"叶卡特琳娜二世的推动下,这个名字至今长盛不衰。
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度过了一段比较愉快的的童年生活,从祖母到母亲,都十分喜欢她,并让她接受了严格的宫廷教育。
她的哥哥,大她十一岁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也喜欢这个昵称为"卡提什"的妹妹,这种喜欢超过了正常的兄妹之间的感情,俄国人相信他们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微妙”关系。
亚历山大一世对待家族中的女性成员,一直富有经验,在还只有9岁的时候,他就能给祖母叶卡特琳娜二世在每一封信的结尾都写上"吻您,吻您的手",让生性浪漫、男宠成群的祖母高兴地心花怒放,早早确立了他未来的继承人身份,却对自己的儿子,当然也就是亚历山大一世的父亲保罗一世横挑鼻子竖挑眼。
1796年,保罗一世终于捱到看不惯他的大帝母亲去世,他把对母亲的愤怒孩子气的发泄到国政上,废除了很多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制定的政策,搞得朝野人心惶惶,天怒人怨,被儿子亚历山大一世的同情者(当然主要是他的反对者)抓住人心,成功发起了政变,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他只做了五年的沙皇。
继任者亚历山大一世的执政风格总体来说比较平稳,沙俄在这一时期保持了难得的稳定。
"知道你爱我是我幸福的源泉,因为你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尤物之一"。
"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什么,能让我像爱我的妹妹一样地去爱它。"
"我像疯子一般爱你!我多希望能在你的怀里甜蜜地松懈下来"。
以上这些甜腻的词句,都是来自于亚历山大一世写给妹妹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的信,随着她一天天长大,变得越来越活泼可爱、明丽动人,长相有点土耳其人的相貌特征,亚历山大一世酷爱跟这位妹妹通信,哪怕同时住在一座宫殿中。
姑娘大了要嫁人,一晃到了1808年,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已经20岁了,老是腻在沙皇兄长身上,也不是长久之事,亚历山大一世也不得不替妹妹考虑一下未来夫婿。
此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正在与皇后约瑟芬陷入冷战,在成为皇后前,约瑟芬是个寡妇,有两个孩子,但自从嫁给拿破仑,始终没有为他诞下皇子,时间久了,老是没有法定的继承人,拿破仑只好协商与约瑟芬离婚。
拿破仑的手下,法国外交大臣,极富心机的瘸子塔列朗试图帮助拿破仑完成心愿,与俄国完成一次政治联姻,亚历山大一世听说拿破仑动了念头想娶他亲爱的妹妹叶卡捷琳娜公主,简直都要被气疯掉了。
不,这绝对不行!嫁给谁也不能嫁给拿破仑,这是亚历山大的心愿,他不容许心爱的妹妹嫁给这个一年前刚打败他的小个子。
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也是这样想的,她宁愿选择一个脑袋笨点但人格高贵的君主,也不想与拿破仑这样头脑聪明却个性可憎的暴发户发生关系。
为了怕塔列朗继续来说媒,也为了断掉拿破仑的念想,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火速在次年嫁给了奥尔登堡的格奥尔格王子。
亚历山大一世为心爱的妹妹准备了一份精心的嫁妆,其中包含有一枚肖像钻石,钻石是圣彼得堡的皇家珠宝商Duval的作品,Duval在俄国的珠宝行业可谓是百年老字号,他们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桂冠的制作者,被称为"皇冠上的珠宝商"。
亚历山大一世赠送妹妹的这枚肖像钻石,首先毫无疑问这个肖像是他本人的,那是他1801年登基之前的画像,他目光炯炯、注视远方,少了缠绵缱绻,多了帝王英姿;这枚钻石有34克拉之巨,时值88842金卢布,1809年的金卢布与黄金比值个人没有查到,但即便是经过七十多年的含金量流失贬值,到了1885年,1个金卢布还等于1.161克黄金,那时的88842金卢布等于103公斤黄金,可想而知其在1809年的价值!
这枚钻石比现在陈列于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的钻石基金会的大塔费尔斯坦肖像钻石(the Great Tafelstein portrait diamond)更大更重,是新古典主义晚期的轻盈风格。
在现代摄影术发明之前,肖像钻石同肖像项链、手链、吊坠一样,是欧洲上流社会的风尚,亚历山大一世送给妹妹的这枚大肖像钻石,意味着极致的奢华和浓烈至极的情感。
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后来又改嫁符腾堡国王威廉一世,在拥有这件珍宝之后不过十年,也就是在她30岁那年,死于丹毒。
根据史书记载,叶卡捷琳娜·帕夫洛夫娜后来曾经到英国会见乔治四世(当是还是英国摄政王),她严厉批评"英国摄政王毫无教养","太厚颜无耻,眼睛乱瞅不该看的地方!",史书可没说当时乔治四世死死盯着的,是不是这颗项链上的肖像钻石!
这枚肖像钻石,如今正在中国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览,同时展出的还有160余件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的欧洲宫廷珍宝,拿破仑王冠上的金叶子、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子降临"吊坠等等,都将出现在这场《深圳觉醒 全球巡展》上。
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400年来的璀璨惊艳,跨越20个国家,近200件稀世珍宝,凝聚顶尖造物技艺,承载西方时代记忆,不到现场,怎可领略?
土耳其的婚姻和中国的婚姻有什么相似或不同?
楼主问的"土耳其人"是指土耳其国人还是真正的土耳其人。土耳其国家有两个民族:土耳其人,库尔德人,分东西而居。国家的文明开放城市自西向东递减。西部奉行一夫一妻制,但着装生活方式和婚姻观念日渐欧化,自由恋爱结婚离婚比比皆是:东部仍存在一夫多妻制,女性较为保守。
习俗结婚是怎样的?
里塔尼亚——专抢肥新娘 摩尔人是毛里塔尼亚的一个主要民族,他们的婚礼更是独树一帜。 长期以来,女儿的婚事都是由当母亲的做主,当父亲的不能干预。一位小伙子看重了哪位姑娘,他的母亲便会带着礼物到姑娘的母亲那里去提亲,姑娘的母亲如果同意,婚事当场便商定下来。 在摩尔人眼里,只有腰身粗、脖子短、臀部突出、乳房高耸的新娘才是公认的美人。因为肥胖的女人是财富的象征。若哪家小伙子娶了肥胖超群的妻子,其婚礼必然异常隆重,许多人都会不辞辛劳从远道赶来,一睹新娘的芳容。 事实上,为了造就“美嫁娘”,做母亲的总是竞相研究肥胖之道。富贵人家的女孩子,从七八岁开始,每日都要由女仆人用油脂抹在身上,喝羊奶,吃富含脂肪的食物,很少参加户外活动。普通人家的女儿每天也要遵照父母的安排喝下大量的骆驼奶。除此之外,女孩子几乎每天还要定时脱去衣服在软沙上转动打滚,据说这样可以将身体上凹凸不平的地方磨平,成为只见肉不见骨的胖闺女。 婚礼时,新郎新娘的结婚服装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新郎身着崭新白色或蓝色的肥大长袍,头上缠着一条长达三米多的白色头巾。新娘则穿着色泽鲜艳的花裙子,头上缠着同裙子一样颜色的布围巾。 婚礼结束后,新婚夫妇在一起共同生活一个星期,便各自返回自己父母身边去。两个月后,再共同生活几天,随后再分开。就这样反复循环,前后持续两年时间。两年后,新郎同亲朋好友一道,牵着数头骆驼来到新娘家,将新娘接回去。从此开始互不分开到夫妻生活。 毛里塔尼亚人的婚俗之所以这样,是有一定的渊源的。在过去,毛里塔尼亚人结婚都很早,通常女孩十多岁就出嫁了。新娘还是个孩子,婚后每隔几天就要回到娘家,将新婚遇到的各种事情讲述给母亲,母亲则仔细教导她如何做个好媳妇,伺候公婆,照顾丈夫。两年后,新娘长大成人,能够独立处理家事了,便离开母亲,新郎新娘分居两地的生活也就结束了。 马里——新娘足、手、牙龈涂黑色 马里是非洲西部的一个国家,那里的婚俗就比较有特色。 根据马里风俗,婚礼前,男女双方家庭各自都要进行紧张而充分的准备。男方家庭自然是打扫庭院、布置新房、邀请宾客、准备婚礼宴会等。女方家庭则主要是准备嫁妆和打扮新娘。马里的新娘非常注重发型。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加活泼有朝气,新娘常常会把卷曲的头发拉直,并用假发将头发加长,再编成无数根小辫子,然后将这些发辫扎成各种图样的发型。 她们还会用各种各样的兽骨片和五光十色的贝壳装饰自己的头发,如此一来就更显得俏丽多姿了。新娘梳完头,还要佩戴上项链、耳环、手镯、脚镯、甚至鼻环,又大又重的鼻环,十分引人注目。除此之外,新娘还要染足、画手和涂牙龈。在马里,黑色被认为是美的象征。出嫁的姑娘都喜欢将足、手、牙龈涂成黑色,以显示自己的美丽。妇女们采来散沫花树叶制成涂料,将其涂在手脚上,手脚就变成了灰色或黑色。涂牙龈是先用针将牙龈刺出血,将涂料抹在出血处,涂料随伤口浸入皮肉,一次染黑,终生不褪。染足、画手和涂牙龈既费神费时,还要付出血的代价,但是为了美,马里新娘甘愿作出牺牲。最后,新娘要进行沐浴,撒上香水,穿上漂亮的婚礼服装,戴上艳丽的头巾,等待新郎来迎娶。 马里的迎亲带有抢婚的色彩,尤其在山区,这种风俗更为盛行。举行婚礼的那天晚上,新郎约上几位身强力壮的好友和邻居,凭着夜幕的掩护,来到新娘家,轻轻推开虚掩着的门,悄悄进入新娘的房间,两三个人驾着新娘飞快走出门,任凭新娘怎样挣扎和哭喊,都不放手。在新郎的带领下,一伙人簇拥着她离开家门,匆匆朝着男方家飞奔而去。 科威特——格斗示爱 当新娘新郎进入新房,陪伴人退出后,新郎、新娘跪拜,然后新郎用力拉新娘,以显示自己的威武有力;而新娘也不甘示弱,奋起反击。这种“格斗”越激烈,姑娘家里的人越高兴。新郎如果斗不过新娘,则被认为是奇耻大辱。 土耳其——一夫多妻 土耳其是穆斯林国家,伊斯兰教允许一夫多妻制。凯末尔革命后,法律禁止一夫多妻制。现在是一夫多妻与一夫一妻并存。对正式的、非宗教的结婚仪式不重视,而由教长主持的穆斯林仪式的婚礼相当隆重。 土耳其农村和小城镇买卖婚姻仍然存在。抢来的婚姻屡见不鲜,往往是男青年把自己的意中人抢走藏起来。被抢的姑娘会被人们看作不洁的女人。等到姑娘的父亲成为外公时,两家的关系也就和解了。 在土耳其,还有一种“劳役婚姻”,即家境贫困的男青年由于拿不起结婚聘金,常去当“入赘女婿”,在未来的岳父家服二、三年劳役后,再行结婚。 土耳其还存在着一种两家互相交换新娘的婚俗。男青年家有已到结婚年龄的妹妹,他所看中的姑娘又有兄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实行换婚,在土耳其农村也流行弟弟娶兄长遗霜为妻的婚俗。因为寡妇再嫁是得不到聘金的,而且也避免寡妇外嫁带走家中的土地、牲畜和财产。在土耳其,有些地方婚礼要持续好几天,另一些地方,结婚仪式又非常简单文雅。前者主要是在农村一些地方。 墨西哥——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该国索拉夫族人结婚,必须先相互猜出对方的生辰,如果猜错了,族长就会宣布婚约无效。这种猜婚看来不大容易成功,实际上有心人早已交换过情报。因此,到墨西哥旅游,要记住这种忌讳:千万不要向索拉夫族人打听人家的生辰,以免引起误会。 印地安人——抢婚 印地安人度蜜月与别的民族不同,不是在婚后,而是在婚前。小伙子会乘月夜把自己的意中人“抢”走,到森林深处过满一个月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满一个月后,双双归家拜见双方父母亲,这才正式举行婚礼。这就是印地安人的婚恋“三部曲”:抢亲、蜜月、结婚。 西班牙——倒吊接吻 西班牙的马尔达市,自古以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婚俗:结婚那一天,新郎新娘被人头朝下把脚吊起来。然后让他们巧施才能,直到能在空中长时间接吻为止。否则所有参加婚礼的来宾都不准入席开宴。 印度尼西亚——踩完鸡蛋,再洗脚 印尼爪哇岛上流行着一种有趣的婚俗。当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新娘家的人要在他面前摆一只银盘。盘中放一个生鸡蛋,新郎要当众赤着脚踩破它。这是表示新郎永远爱新娘,哪怕粉身碎骨也不变心。随后,新娘面带笑容,取水跪地,为新郎洗脚,以表示感激和服从。 我国的 僳僳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或靠山倚水之地,很少与其他民族通婚。缔结婚婚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虽然这些地方曾遗存原始的转房习俗,但为数很少,演变的也快。普遍的婚姻形式就是一夫一妻制,且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母同住的习俗。1949年前,男女青年在节庆歌舞中可以自由结识,但婚姻缔结对象的选择却只能顺从父母的意志,有的自由恋爱者只好以逃婚来实现自己的愿望。1949年后,包办婚姻逐渐转变为自由婚姻。僳僳族是个尚酒的民族,求婚时,以酒为礼,媒人斟酒给女方父母,女方父母喝下了酒,就意味着同意了婚事。据说僳僳族音节文字创造者哇忍波年轻进因家境贫寒,无酒求亲,新事一度搁置,后来幸亏舅舅送来了酒,才得以缔结姻缘。这酒显然是通向幸福的一种桥染。是传情达意的媒介。双方决定姻缘后,男方还要送上聘礼,由媒人作中介议定,以牛为象征性的名目,实际上往往以锅、酒、布、兽皮等代替,有贫寒者甚至无替代之物,但也可以婚后补送。送过聘礼,便选一个日子,男妇双方家人亲戚聚集在一起,又以酒为愿。定婚者所喝之酒就称“同心酒”,以此象征心与心相连,再难以分离了。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家庭宴请宾客,迎亲队伍带酒、馒头、猪肉和象征着光明和松明往女方家,队伍中必须有舅舅和媒人。到女方家后,迎亲者邀众对歌跳舞,形成一种热闹的气氛。次日,新娘离家,多由母亲陪送,送亲队伍相随,有有还边走边歌,在男方家门口又要隔门对歌。新人进门,拜认公婆。此后欢宴宾客,到晚上,就在院中烧燃箐火。村人围火歌舞,常常酒酣歌畅,舞乐人乐,不知夜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