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银饰手工作坊:两夫妻对好手艺的坚守
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图片中的这一位师傅,就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位银匠师傅的工作台,整天围着这个地方制作银饰。
前几天银匠师傅把这个帽子做好了,现在才修理整个银华的细节,还有很多要调整,600多银花一个个调整,不得不说没有点耐心很难做好。每个地方都有很好的银匠,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冬天是苗族结婚的旺季,即便有很多家庭需要定做银帽,但由于做工太过细致,很难在太短的时间就做出来。
这是银匠的妻子在做一些小银饰的修正工作。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
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当然,这一切都必须以不触动银饰的整体造型为前提。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即不可改动,往往形成一个支系的重要标志。苗族女性饰银,爱其洁白,珍其无瑕,各地银饰的银质纯度以当地流行的银币为准。
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族银匠也堪称高手。银帽子的制作要按照客人的头围进行测量以后定做,先用框架绑好再把一朵一朵打好的银行绑在帽子上,设计成活泼跃动的形态。银饰品成本高,以克论价,顾客都是量身定制,料多了亏本误差必须控制在0.1克以内,料少或含有杂质是对顾客不讲诚信。
这是苗族一家妇女为自己未来的儿媳妇准备的银项圈,以前在苗族这些银饰都是女方父母给自己闺女准备的嫁妆,但现在男孩说媳妇困难女孩子很难找到,有些家庭就先为儿媳妇准备了银饰送给未来的儿媳妇,希望能对未来的婆婆好一点。不要看这银项圈,光价格就得两万元钱,真正一套银饰嫁妆下来就得二十万元。
原料历史上的银饰加工原料主要为银元、银锭。苗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经年累月,积攒下的银质货币,几乎全都投入了熔炉。民国时期黔东南境内是以雷山为界,其北边银料来自大洋,纯度较高,南边来自贰毫,银饰成色较差。50年代后党和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的风俗习惯,每年低价拨给苗族专用银。
帽子做好以后,现场交货的时候还要告诉顾客一些佩戴的技巧和方法,毕竟这些都是银子做的,也贵需要好好爱护。有些帽子时间长了,还可以在银饰店里拆下来清洗。他们给银饰涂上硼砂水,用木炭火烧去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放迸紫铜锅里的明矾水中烧煮,经清水洗后银饰即光亮如新。
苗族凤冠,有哪些背后的深意?
银帽又名凤冠,是苗族女性最奢华、最耀眼的首饰。它的正面通常是丰满的,头上绑得很紧,两端都有一条长长的绿带。皇冠的设计内容丰富,正面有一个大银花,下面插花12匹小马,每匹小马的蹄子上挂着3个小角,共12个,所以一个小角有150个,挂在花周围的有银凤凰、银蝶、鸟、花等,像鸟儿在花丛中飞翔,象征着富贵、和平与幸福。
凤冠的制作工艺精致,制作过程非常精细。一般需要经过几十次加工和焊接,银花、银鸟、银蝴蝶、银铃铛等装饰物应焊接在小凤凰冠架上,至少几十件,最多几百件,重量约1580克。就像佩戴银器意味着人口可以发展,人口数量可以繁荣。银饰是苗族传统装饰的精华,是苗族文化的象征。它体现了苗族的灵魂,反映了苗族的历史声音。
人们死后,会用银饰埋葬,这样死者就可以顺利回到祖先的出生地,与祖先团聚。苗族银饰上的崇拜和巫术反映十分丰富,直接影响了苗族银饰的造型,产生了鼓钉银额带、鼓钉银手镯、鼓钉银梳等银饰。苗族人相信一切锋利的东西都能驱邪,尖角的鼓钉象征着闪电和光明。或者银角头饰,形状像牛角,但像龙角。在苗族民俗中,龙主要是作为保护神出现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有龙保护着他们的村庄。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黔江的女方嫁妆要买哪些 都有哪些风俗
黔江目前结婚的风俗是头一天,在新娘家办花园酒,意思就是待嫁的姑娘,答谢父母、亲戚以及身边的朋友.当天下午,男方会带着聘礼来到女方家.聘礼齐全,大到衣物、小到头上的发卡、头绳、袜子等.还有好多吃的、米、酒、烟等.新娘子在结婚当天会请命好的长者给自己上头,梳头时,长者会一边梳一边念:"一梳梳到头……一梳梳到尾"所以聘礼中还要用一个小盒子装上给上头人的礼物:一条毛巾、一把梳子(最好是红色、老式为佳)一块生猪肉、两个红包。聘礼的数量都以双数为佳,比如衣服要2套、4套等,鞋子也最好是2双、4双……,其意思就是好事成双。最有趣的是,聘礼中还要有半边猪。不过经过城市的发展,时代的演变,这个风俗也逐渐被人们所变通。他们通常把一头猪的重量设想成240斤,半边猪也就是120斤。将猪肉已6圆或者8圆一斤算,也就折合成钱,送到女方。如果是在比较有钱的人家,男方也会在聘礼中加上礼金。送聘礼,会被男方看成是头等大事,会专门请当地,或者身边德高望重的老者或者长辈担当“押礼先生”,以前的押礼先生,是要负责捆绑礼物(所有礼物,包括衣物、碗、碟、锅等)在一个个筐里,这项工作技术难度很高。在行走山路的过程中,不被挑夫因山路颠簸而被担出来。如果礼物没有捆绑结实,男方也会很不高兴。
在当地,女方办花园酒这天,新娘与新郎是不允许见面的,说是见面之后不太好。花园酒当中,女方会特别照顾男方送礼来的人,据说这是有关于礼数与面子的问题。专门会派喝酒厉害的人物陪他们吃好这顿饭。据传言,这天晚上,新娘子与自己的姐妹们所聊的话题很多的内容都是自己以前的那些花儿,是对过去的缅怀,也是对前路的期待。
这个晚上,是很难熬的。有好多的风俗。比如几点的时候,女方家要点香上烛(这个时间要根据女方家找算命先生具体算的时间为准)。时间到了,男方排人来接新娘了。在接亲的过程中,男方与女方有个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新郎来到女方家之前,新郎的父母、亲人一定会在家里叮嘱“到了女方家,一定不能先喊人,要一句话不说”。然而到了女方家,女方当然不允许这个男人一句话不说,一定要他点头喊人之后才把女儿交出去。所以,虽然是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男方在这个时候一般都会屈服。因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呀!新郎站在女方的门口不能进门,到了吉时,女方把新娘接出来,交到男方手中。等新郎向新娘鞠躬之后,才允许出门,但在出门前,男方不得不进新娘家,喊一声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给过两个新人的红包(这个红包数目有点大哟),就出门了。这时,新娘踏上了自己生命新的一步。新娘去男方家,还会带去自己的陪嫁。有父母给的钱(所以古时候会说女儿是陪钱货)被子(一般为8床、12床、16床。呵呵,太多了,根本就没什么用)、五子(米子、橙子、瓜子|豆子、还有一子忘记了)、最重要的是一副碗筷(风俗说,这是父母给女儿吃饭的碗筷,意思是自己的孩子以后不愁吃)
到了男方家,会进行拜天地等仪式,就象大家在电视头看到的一样: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拜完堂后,新娘和新郎会抢着去坐床。这在黔江,乃至于土家族苗族地区人人都知道的风俗小游戏。意思就是,谁先坐到床,谁也就是这个家的一家之主。
还有一个就是回门。回门也就是结婚后,女儿与女婿回到娘家。当地有个风俗,如果当天不回门的话,就必须三天之后才回门。回门时,必须带一根肘子,然后回门后,回家的时候,天不能黑。具体的原因也不清楚。
苗族结婚婆家会准备苗族服装吗?
是的,苗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结婚的时候必须会准备苗族的服装,就像各个少数民族隆重的节日,都穿她们服装一样
苗族婚后服饰与婚前服饰有什么不同,带上图片
苗族妇女发式有已婚和未婚之别。未婚者,挽锥髻于头顶,戴无底覆额帽,插银梳或银花;
已婚者梳平髻于头顶,将头发盘成波浪状覆盖在前额,头戴银花或银梳。
凯里市的炉山和黄平、施秉两县苗族未婚女子从七、八岁起头戴平顶缩褶帽,外缠自染的紫色或白色三角巾,已婚女子和老妇人将头发盘缠于头顶,戴上无底或半边底的覆额缩褶帽,外扎紫色手帕,便装无更多头饰。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中年妇女多包白毛巾头巾,青年妇女多戴银梳或插银衣、塑料花等饰物。老年妇女上装多穿右衽上衣或无领交叉式上衣,下穿长及脚踝青素百褶裙,系围腰,围与裙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