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相人之术那么厉害吗?怎样知道大清气数已尽?
曾国藩的相人之术确实厉害,第一次与慈禧见面,就知大清气数已尽
十九世纪的大清王朝,已经不复康乾盛世的荣光,陷入风雨飘摇当中,盛世有能人,走了下坡路时也会有很多手腕高超的人出来拯救时局,晚清就有所谓“中兴四大名臣”的说法,这种说法的名单有两种,一种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四个人都是当时很有声望的人,所以被后世并列。
但是古人又是最讲辈分的,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学生,怎么能够和他并列而称呢?另一份名单则是“曾国藩、胡林翼、阎敬铭、左宗棠”。我们由此可见,无论哪种说法,曾国藩都是当之无愧的晚清第一名臣。
曾国藩乃是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人士,生在农家的他,虽然不算十分尊贵,但仗着家中略有田产,父亲又在私塾中当老师,有了秀才的功名,他自小也有读书的机会。
求学时候的他资质并不好,但是贵在他勤奋刻苦,比别人用功颇多,所以最终也将经史子集记入脑中。长大之后的他考取功名,在地方历练,因为表现突出,在短短十余年里,他接连经历了七次升迁,升到了工部侍郎的位置。
接下来的日子,晚清王朝的种种弊病都逐渐浮现出来了。曾国藩升任侍郎不久,洪秀全就在中国东南部发起了太平天国运动,靠着宗教和迷信,俘获了一大批信徒,很快就席卷了小半个中国,太平天国甚至得到了半壁江山。
于是朝廷便开始让曾国藩着手清除太平天国叛乱。得到了朝廷首肯的他,在湖南招收了一批子弟,组建了纪律严明的湘军。之后虽然几经波折,但终于顺利将太平天国镇压下去了。
之后的曾国藩的功绩没有停止,他又继续带领自己精心培训的湘军去清剿捻子军的叛乱,在山东镇捻的同时,他也往来于京师,同李鸿章筹建军备,试行船舰,同治七年他处理天津教案,同治九年有暴民刺杀两江总督马新贻,他又前往担任两江总督,两年之后,疾病缠身的曾国藩去世。
纵观曾国藩一身,虽然在诸多事情的处置上不乏污点,比如天津教案中对外态度是否软弱,对于国内爱国人士是否有血腥镇压之举,但是无论如何,论起对晚清朝廷的影响,论起个人的才华和为政水平,他是当之无愧的首屈一指的人物,他的一生历程,贯穿了风雨飘摇的晚清历史。
曾国藩也是后世很多大臣和将领的楷模,不少人都精心研究曾国藩的学问,一套《曾国藩家书》是无数官员枕边的睡前书,大家都推崇曾国藩的处世绝学。
然而比起他的治国理政,筹办军务,运筹帷幄等才学,更为世人向往和称道的,是他独有的相人之学。
史书记载,曾国藩第一次见到一个人的时候,总是有几分钟不说话,也不做什么,只默默地看着这个人的脸庞,让很多来客为此害怕。
曾国藩善于通过人的长相与外貌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和能力,在曾国藩的眼中,一个人的五官排列,和举手投足,行走坐卧无一不是他内心的写照。
曾经有一次,李鸿章带了三个人过来,要他的老师考验一下他们三人的才能和品行。没想到,还没等对三人发问,曾国藩就对三人给出了结论。他指出,第一个人才能平常,但贵在忠厚老实,这个人可以给委任一下后勤补给的工作,但临变处置之事则不适合。第二个人坐在那里眼睛左右观看,他为人心性不定,善于逢迎,绝对不能委以重任。
然而第三个人,器宇轩昂,面容坦诚,举止不凡,显然是个人才,他日必将有非人之举。这第三个人,名叫刘铭传,后来果然做出一番大事业,台湾省第一任巡抚就是刘铭传。
曾国藩相人最知名的一次判断,无疑是他第一次觐见慈禧慈安两位太后,对他们进行的相语。曾国藩屡立奇功,颇为朝廷看重,于是将他召入宫中,准备当庭问话。
事后,果然还像他所预料的,曾国藩死后,慈禧太后治理下的清朝江河日下,在外受欺负,对内也总有反叛,没过多久,清王朝就作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个朝代,被推翻了。
翻译两句曾国藩的古诗
曾国藩的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要考察一个人是奸邪还是忠直,应先看他处于动静两种状态下的表现。眼睛处于静态之时,目光安详沉稳而又有光,真情深蕴,宛若两颗晶亮的明珠,含而不露;处于动态时,眼中精光闪烁,敏锐犀利,就如春木抽出的新牙。双眼处于静态之时,目光清明沉稳,旁若无人。处于动态之时,目光暗藏杀机,锋芒外露,宛若瞄准目标,一发中的,待弦而发。以上两种神情,澄明清澈,属于纯正的眼神。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有若萤火虫之光,微弱而闪烁不定;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有若流动之水,虽然澄清却游移不定。以上两种目光,一是善于伪饰的神情,一是奸心内萌的神情。两眼处于静态的时候,目光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处于动态的时候,目光总是像惊鹿一样惶惶不安。以上两种目光,一则是有智有能而不循正道的神情,一则是深谋图巧又怕别人窥见他的内心的神情。具有前两种神情者多是有瑕疵之辈,具有后两种神情者则是含而不发之人,都属于奸邪神情。可是他们却混杂在清纯的神情之中,这是观神时必须仔细加以辨别的。 看头部的骨相,主要看天庭、枕骨、太阳骨这三处关键部位;看面部的骨相,则主要看眉骨、颧骨这两处关键部分。如果以上五种骨相完美无缺,此人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如果之具备其中的一种,此人便终生不会贫穷;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两种,此人便终生不会卑贱;如果能具备其中的三种,此人只要有所作为,就会发达起来;如果能具备其中的四种,此人一定会显贵。 面部颜色,以青色最为高贵。俗话说的“少年公卿半青面”,就是这个意思。黄中透红的紫色比青色略次一等,面如枯骨着粉白色则是最下等的颜色。骨有一定的气势,头部骨骼以相互关联、气势贯通最为高贵,互不贯通、支离散乱则略次一等。总之,只要头上没有恶骨,就是面再好也不如头好。然而如果头大而天庭骨却不丰隆,终是卑贱的品位;如果头圆而佐串骨却隐伏不见,多半要成为僧人;如果鼻骨冲犯两眉,父母必不长寿;如果颧骨紧贴眼尾而颧峰凌眼,必无子孙后代。这里的富贵与贫贱差别,有如毫厘之短与千里之长,是非常大的。
曾国藩说,功名看气概 即有没有功名是看他有没有气质;富贵看精神 即能不能长久富贵得看精气神
这出之曾国藩《冰鉴》,(民间相术口诀)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原文及译文如下:
第一神骨 :
语云:“脱谷为糠,其髓斯存”,神之谓也。“山骞不崩,唯石为镇”。骨之谓也。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论形骸,文人先观神骨。开门见山,此为第一。
【译文】
俗话说:“去掉作为谷外壳的糠,谷的精髓依然存在。”这说的是神。“山岳不崩塌,只是因为石作为镇压。”这说的是骨。一人的精与神,全在于双眼;一人的骨骼品相,全在于脸部。其他人(工农商军等)需要把身形与精神一起讨论,读书人要先观察他的神气与骨相,单刀直入,这是最重要的。
【解释】
俗话说:“去掉稻谷的外壳,就是没有多大用途的谷糠,但稻谷的精华--米,仍然存在着,不会因外壳磨损而丢失。”这个精华,用在人身上,就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状态。
俗话又说:“山岳表面的泥土虽然经常脱落流失,但它却不会倒塌破碎,因为它的主体部分是硬如钢铁的岩石,不会被风吹雨打去。”这里所说的“镇石”,相当于一个人身上最坚硬的部分--骨骼。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主要集中在他的两只眼睛里;一个人的骨骼丰俊,主要集中在他的一张面孔上。像工人、农民、商人、军士等各类人员,既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又要考察他们的体势情态。作为以文为主的读书人,主要看他们的精神状态和骨骼丰俊与否。精神和骨骼就像两扇大门,命运就像深藏于内的各种宝藏物品,察看人们的精神和骨骼,就相当于去打开两扇大门。门打开之后,自然可以发现里面的宝藏物品,而测知人的气质了。两扇大门一一精神和骨骼,是观人的第一要决。
文人论神,有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群邪正,先观动静;静若含珠,动若木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而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均之托迹于清,不可不辨。
那么对于气质来说,也就是精气神,
也就是说,用精气神观察人气质
古人认为:人生在世离不开三大要素:精、气、神,所谓“得神者生,失神者死”,因而中国相学理论一直将看人的神态,尤其是人的眼神,视作看相过程中非常关键的第一步。
如果用现代语言描述,也就是看相首先必须观察人的精神面貌、眼神、思维反应能力。就象《相术神论》中所说的:“天一生水,于物为精,地二生火,于物为神……,欲观其所生,于眼则得之。”
受字数限制,以上供参考。
曾国藩识人用人心法要诀告诉我们如何体察入微、洞悉人心?
曾国藩,晚清第一大臣,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曾国藩作为晚清第一大名臣,八斗君认为曾国藩能取得成功与其十分重视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政治上,他认为“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在军事上,他强调“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他把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造就人才作为挽救晚清王朝统治危机的重要措施。重人、识人、取人、用人是曾国藩的特长。
虽然历史(包括现在)对其功过褒贬不一,但是关于曾国藩精于相人,广纳人才,知人善任的故事广为流传,值得学习。
俞樾《春在堂笔记》曾说:“湘乡出入将相,手定东南,勋劳之盛,一时无两,而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
淮军初立时,李鸿章曾带三个人往见曾国藩,听候派遣。适值曾国藩饭后三千步之时,李鸿章入内,令三人鹄候于外。及三千步毕,曾国藩入内休息,李鸿章即请传三人。曾国藩说:“不必传见。”李鸿章惊问其故。曾国藩答道:“一人俯首不敢仰视,此谨厚之人也,可任保管之责;一人值余面则正视不苟,背予面则左右探视,乃阳奉阴违之人,不可任事;另一怒目注视,始终挺立不懈,此人功名事业,将来不在你我之下,可寄以重任。”后三人果如曾国藩所言,而那位可以寄予重任的人,就是淮军第一名将刘铭传。此事一出,海内之士,无不佩服曾国藩善于“观人”(善于识人)。
下面,我们扒一扒曾国藩的相人,识人之术。
相传,曾国藩临终前总结自身识人、用人心得,吐尽毕生的心血写成《冰鉴》一书,这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文献,一部传世奇书,书中记载了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因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和喜爱。
《冰鉴》一书内容过多,不再赘述,网上有正文,译文,感兴趣的朋友们可自行脑补。
曾国藩曾对其自身的相人用人之术进行总结,共整理出八句要诀。曾国藩通过八句话,四十字向我们完整的表达其如何相人以及用人之术。
第一句是“邪正看眼鼻”。忠、奸是中国人看人当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果连好人和坏人都不能识别,那何谈用人。所以曾国藩把识人口诀中的第一句话定为“邪正看眼鼻”,如果鼻子和眼睛不正,即俗话讲的眼斜鼻歪,在曾国藩看来这个人肯定心术不正。正如看京戏的时候,脸谱一出来就知道这个人是奸臣还是忠臣。相术上讲,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头,一尺之头不如一寸之睛。所以看一
个人,除整体外,第一就要看鼻和眼是不是长得正。这也是看人最基本的方面。
第二句话是“真假看嘴唇”。口为出纳官,不嫌大。口德、口贼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极。口以方、广、厚为贵。又有“开欲大而合欲小”。嘴唇:两唇相副好文章,如果上唇盖不住下唇,男必多诈,女必克夫。口像鸟嘴最难交,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后决计和他分手,就是看出他长颈鸟嘴,不可共享安乐。史书上记载,汉代老妇人许负,就是凭周亚夫的口,相出他必将饿死的:相法说,有横纹深入口内,必然饿死。
第三句是“功名看气概”。一个人有没有功名,曾国藩说要看人的气概。有的人就是一出场把所有的人都带动起来,像谈恋爱的时候也有一见钟情,被对方的一种气质所慑服,有一种追随的感觉。咸丰四年初,贵州黎平知府胡林翼因湖广总督吴文?奏调,率三百人进入通城途次,得悉吴已战死黄州。曾国藩当时尚不知吴已死,写信称其来,“为甄师(吴文?)喜,为两湖喜。又接庐州失陷,岷樵(江忠源)殉难之信,为天下忧,为吾党忧”。随即向清廷上密疏,称赞“胡某才胜臣十倍,可大用”。胡遂成为曾的部下。但后来胡最早得到封疆之任,“谨事文正,交欢文恭(官文),推美让功”,“中兴之烈基于此乎!”胡去世后,曾国藩私下与心腹幕僚赵烈文谈话时还说:胡林翼是英雄一类人物。而咸丰十年五月胡林翼给曾国藩写信说,少荃如论骨法必大阔,才力又宏远,择福将而使之,亦大勋之助也。曾、胡两个人给李相面,都说李鸿章是属大富大贵之相,是一个福将。
第四句是“富贵看精神”。这里的“精神”是精气神的意思。一个人能不能长享富贵,曾国藩说有的人才即便你着意培养,但因为他不能长享富贵,可能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他在私下跟赵烈文谈话时非常惋惜地说,胡林翼是湘军第一苦命人。薛福成也相出胡林翼是苦瓜脸,虽有非凡的英雄气概,却是一种苦相,即精气神不足,所以不能够长久。(胡林翼,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湘军重要首领,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道光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咸丰四年迁四川按察使,次年调湖北按察使,升湖北布政使、署巡抚。抚鄂期间,注意整饬吏治,引荐人才,协调各方关系,曾多次推荐左宗棠、李鸿章、阎敬铭等,为时人所称道,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在武昌咯血死。)我们通常讲人活一口气,寿命长的气长,寿命短的气短。这个气就是精气神。而精是有形的东西,气和神是属于无形的东西,但气和神这种无形的东西都要靠精来支撑,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如此。精又由肾而出,所以一个人肾衰竭了,人的精没有了,气和神随之而散。康熙晚年有一句名言,他说自己为大清帝国殚精竭虑,“心为天下耗其血,神为天下散其形”,所以曾国藩说富贵看精神。
第五句话叫“主意看指爪”。人有没有主意,他说主要看指爪。实际是相手。古书有四肢象四时,五体象五行的说法。手以厚、软为贵。手指纤长,其人聪颖,有主意,短而粗者愚鲁。曾国藩说,“手心、手掌心当中纹络清晰而浅者,心定”。这个心定就是主意定,临事不慌乱。“手掌纹络浅而乱者,人心乱、心浮”。
第六句是“风波看脚筋”。足是千里马,我们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书讲,足者,上载一身,下运百体。足代表良马,代表地。足以平、厚、正、长为贵。清朝时每有大的战争发生,要选好马匹,大多会从蒙古、西北这两个地方选。鉴别马匹好和坏的一个标准就是在一个特定时间中,先到达这个地方的就是好马,而没有到达的这些就被淘汰。人衰老的时候也是从足开始,所以他说“风波看脚筋”。有的人就是无风无浪、无灾无难到三公,位置升得很高;而有的人则是一生坎坎坷坷,才最终有成就。这就属于有风波的那种人。
最后两句是“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这两句不是相人,而是观察人。曾国藩特别重视有条理,并把它作为用人最重要的四个方面之一。他说有无条理,通过语言能够看出来。而语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书面语言,包括各种汇报、报告等。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可能最离不开的就是我们的文字。文字有很多是属于报告之类,报告有没有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曾国藩这里的语言主要是指口头语言,他经常讲,古人说的听言非常适用,即两个人谈话,能不能切中要害,条理清晰,把对方抓住,就能显示出有没有条理。
曾国藩的看相之术为何取名《冰鉴》,其中可有寓意?
“冰鉴”一词,取其以冰为镜,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提出鉴别人才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曾国藩观人之术,不同于传统习俗,它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礼而导之以术,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
曾国藩识人有几个方法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第一句是“邪正看眼鼻”。忠、奸是中国人看人当中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如果连好人和坏人都不能识别,那何谈用人。所以曾国藩把识人口诀中的第一句话定为“邪正看眼鼻”,如果鼻子和眼睛不正,即俗话讲的眼斜鼻歪,在曾国藩看来这个人肯定心术不正。
正如看京戏的时候,脸谱一出来就知道这个人是奸臣还是忠臣。相术上讲,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头,一尺之头不如一寸之睛。所以看一个人,除整体外,第一就要看鼻和眼是不是长得正。这也是看人最基本的方面。
《 人伦大统赋 》说,“欲察神奇,先睹目睛”。眼睛掌贤愚、贵贱、巧拙、勇怯、邪正之宫。孟子说:“胸中正则眸子眊矣。”眼睛以长、深为贵,其次是尾部稍微翘起,再次是藏神。因此有“两眼藏神,富贵高名,鱼尾插额,位至相国”。
而三角眼通常为人狡诈。再如,瞳仁要如点漆,黑白分明。象眼属于思考理智型,黄眼仁属于长寿型,突目属于性格暴躁,浑浊属于早逝型等。从眼睛观察人的类型,曾国藩记载的例证最多,如“平视无顾”为最佳,“游目为贼眼”,于他人不利,而“痴视伤己”。鼻子居五岳之中岳,相书上讲鼻子是审判官,位居中央,高高耸立,号称天柱山,上接天庭,下接水沟( 人中 )。“鼻以准头为主”,两边为“金甲”。
第二句话是“真假看嘴唇”。口为出纳官,不嫌大。口德、口贼是完全截然不同的两极。口以方、广、厚为贵。又有“开欲大而合欲小”。嘴唇:两唇相副好文章,如果上唇盖不住下唇,男必多诈,女必克夫。口像鸟嘴最难交,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后决计和他分手,就是看出他长颈鸟嘴,不可共享安乐。史书上记载,汉代老妇人许负,就是凭周亚夫的口,相出他必将饿死的:相法说,有横纹深入口内,必然饿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