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主嫁妆清单,一般有些什么?
1、公主的嫁妆一般包含:首饰、朝冠、衣物 、字画、 布匹、摆设 、日用品、家具、古董 、药材、田产和铺子。
2、古代的嫁妆通常情况下分为两类:
第一类就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衣服、被褥、家具、书籍药材,压箱底等。
另一类就是所谓的豪门贵族,陪送官爵、土地、房产、商铺、豪宅、奴婢、金银珠宝、等贵族物品。
扩展资料:
文成公主的嫁妆清单:
文成公主进藏时,队伍非常的庞大,唐太宗给文成公主的陪嫁十分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还有有多种烹饪食物,各种不同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识别善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100种治病药方,医学论著4种,医疗器械6种,以及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
太宗许嫁的直接原因只要在政治,而不是金银珠宝。文成公主携带的上述物品都属于知识产权,可见公主深得朝廷的恩宠与信任。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银、绢帛、诗书、谷种,并特为文成公主送去了饰物和化妆品,以嘉勉她和亲抚蕃的功德。
揭秘古代新娘陪嫁嫁妆!上到飞禽走兽下至丧服
结婚从古自今都是每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时刻,然而,二人甜蜜的结合并非只是另个人的事情,而是两家人的事情,从古自今皆是如此。
男方结婚需要各种准备,而女方家长则需要为女儿置办嫁妆。在现代,嫁妆一般是以人民币、金银首饰、车等为主,但是在古代这些可真都不算啥!
据史料记载,新娘要置办嫁妆的风俗始于春秋时期,当时,鲁国大夫辕颇担任相当于今国家土地资源部部长的司徒一职,对封邑内的土地征收赋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的嫁资。那时不只诸侯嫁女有嫁妆,民间也已普及。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便提到了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而古代的嫁妆可谓是无奇不有,奇怪到来自未来的你根本想不到!
网络配图
一、鸡鸭狗猪和大雁
在战国时期,嫁女要陪送嫁妆已成普遍的社会风气。从考古发现来看,那时的嫁妆还很丰富。如1986年在湖北荆门包山发现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只“彩绘出行图夹纻胎漆奁”经考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只女性梳妆用品。
奁盖壁上绘有一幅出行图:整幅画面由26个人物、2辆骖乘、2辆骈车、9只大雁、2只狗、1只猪构成,另有衬托场景的5棵大树,所反映的内容即是当时女子出嫁场景。猪、狗是那个时代很重要的家庭财富,用之陪嫁女儿也属重要财物了。大雁则是当时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带礼物,即所谓“执雁为礼”,也叫“奠雁”。
二、毛巾脸盆和鞋子
在古代,能当嫁妆的东西不少,除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外,房子、土地、生产工具都可以当嫁妆。清人徐珂《清牧类钞·婚姻类》记录了一条当时黑龙江陪嫁风俗,当地有钱人家置办的嫁妆,一般有“鞋四十只、衣三十袭,包金首饰两事”,另外“洗衣盆、手巾、胰子”什么的,也都列入清单。
三、丫鬟妹妹七八个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嫁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即后来所说的“丫环”一起陪嫁,有的还会让妹妹跟着过门。一直到清代,陪嫁丫环的现象仍很常见,如《红楼梦》中的 “凤姐”王熙凤,她出嫁时丫环平儿便陪嫁进了贾府,后被丈夫贾琏纳为妾。
网络配图
四、丧服、缞衣棺材板
其实,把女子当嫁妆并没有什么稀奇,一夫多妾是古代家庭的正常结构,真正另类是把凶服、棺材这些与喜庆气氛格格不入的不祥之物当嫁妆。
据《余姚六仓志·风俗》记载,在过去浙江宁波慈溪一带,嫁妆中“必预备凶服”。所谓“凶服”,即办丧事穿的缞衣麻裙,是女儿在将来公婆去世时要穿的丧服。而公婆对此“嫁妆”不仅不觉得晦气,还很高兴,觉得亲家想得周到。
与丧服一样另类的嫁妆,算是棺材板了。在过去广东大埔一带就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据记载,当地嫁女“铺排妆奁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妇百年后所需寿板均备。”如果不方便陪送棺材板,有的地方还会变通一下,如在过去的台北市,便有用金子打制一只与棺材板价值相当的小金棺材当嫁妆的现象。
五、夫妻性生活模型
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嫁妆叫“压箱底”。所谓“压箱底”,就是夫妻性生活模型,因为属于个人隐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 “压箱底”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可以让新婚夫妇看后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延续至今的风俗,是好是坏?
在古代,嫁妆的多少,直接决定一名女子日后在婆家的地位。所以,古代再穷的人家在嫁女儿时,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让女儿在婆家能抬起头来。为了不让女儿受委屈,在宋代,女儿自打一生下来就要积攒嫁妆钱,就像今天给孩子准备将来上大学的资金一样。
网络配图
到了明清时期,“厚嫁”之风盛行,嫁妆的档次也愈来愈高。在明清时期的京城,比较富裕的人家给女儿置办的嫁妆,一般是二十四抬、三十六抬、四十八抬,而富豪家则多至百余抬。普通人家多在十六抬、二十抬,至于穷人家便没“抬”了,雇人用肩扛过去即行。
因为“厚嫁”和重聘礼,古代好多穷人家的女儿因此无法及时出嫁,儿子娶不起老婆的现象也很常见。
古代江南的白富美们,她们的爆款嫁妆是什么样的?
婚嫁的时候:男女结婚,男方家要给女方家彩礼钱,而女方家作为回礼,要给女儿送去嫁妆。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但是在现代我们所说的彩礼和嫁妆都指的是钱,因为给钱会比较方便,也就是说在现代彩礼和嫁妆的习俗是传承了下来,但是彩礼和嫁妆的形式却没有传承下来。那么在古代,人们一般以什么作为彩礼和嫁妆呢?
以下就是古代婚礼中的聘礼清单中的部分物品:
男家礼品:以下的礼品皆是均双数以取其「好事成双」之意。
聘金﹕这表示着男方承认和感谢女方家长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海味﹕分四式,六式或八式,款式与数量视男家的经济状况而定。每款通常分两包。其中发菜是必须的,以取其发财之意,而其他的海味有鲍鱼、蚝豉、元贝等
三牲﹕两对鸡,两雄两雌(如父母不全﹐这则一对已足够)﹔猪肉三至五斤起双飞(喜只飞),即一片相连开二,以表示丰硕诚恳的敬意。
鱼:大鱼或鲮鱼;意即腥(声)气;也表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椰子:两对(父母不全可用一对),即有爷(椰)有子的意思。 酒:四支,表示爱情浓郁。
四京果:即龙眼干、荔枝干、合桃干和连壳花生,以祝福子孙兴旺,亦含圆满多福,生生不息之意。
......
女家的礼品
男家礼物的一半或若干 茶叶 生果
莲藕、芋头和石榴(各一对) 贺维巾
长裤:意即长命富贵
鞋一对:意为同偕到老
扁柏,姜,茶煎堆,松糕
回聘金
留一个槟榔:意即一郎到尾
可以看到男方的聘礼一般比女方回礼多,而且无论是男方的还是女方的样式东西都非常多,准备起来的话都非常繁琐,规矩有多,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现代的人才会直接用金钱来代替聘礼和回礼吧,这样更省事,更轻松。
古代平民女子在出嫁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古代,任何一个家庭的女子出嫁,都会有相应的嫁妆,那么对于平民百姓的子女来说,结婚也就是一个简单的流程,然后随着相应的陪嫁物品,办喜事去到男方家。
嫁妆一:针线盒,古代女子都是勤劳节约的,平民女子更是如此,所以很多家庭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会配着针线盒,当时也是很多绣女工的必须品,也可以寓意着是贤妻良母,所以针线盒也有一定的特殊意义的,代表着新娘以后家庭生活温暖幸福,做个贤妻良母,婚后还是一个缝补的工具。
嫁妆二:合欢被。很多家庭会准备好被子,当然被子越多就显示出女方家庭越富有,但是对于一般家庭的女子出嫁,也会准备好合欢被,祝愿自己的女儿合欢幸福,白头偕老。所以一对被子也是女子的嫁妆之一了。
嫁妆三:枕头,在古代,会准备被子也会准备一对枕头,鸳鸯是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的象征,寓意着夫妻两人恩恩爱爱,白头偕老,甚至也有人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至始至终只爱一个人。陪伴终身,所以秀有鸳鸯图案的枕头也是作为陪嫁物品之一。
嫁妆四:毛巾,很多家庭是以简单的一对毛巾,相对讲究点的家庭则会准备好龙凤毛巾,顾名思义就是龙凤相配,一条龙,一条凤,也有喜庆之意,也希望新婚夫妇长长久久,温馨如久,幸福甜蜜。
嫁妆五:盆、梳子、镜子、剪刀、鞋子都可以做作为古代平民女子的嫁妆,这些用品在生活中也是必需品,所以作为新娘的陪嫁物品,也有一定的代表寓意,最重要的也是贴近生活,可以供日常使用。像这些物品都是需要准备好一对或者一双的。寓意着双双对对,和和美美的过上幸福的生活。
古代婚配的“嫁妆”大观赏,哪些嫁妆习惯还流传到现在?
婚姻嫁娶在汉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汉代人用于婚嫁方面的支出量是相当惊人的。皇帝、诸侯王、高级官吏、大中小地主阶层、富商大贾等自不用说;生活并不富裕的城市平民、行医贩药者也大都花费许多钱财操办婚事。甚至平时省吃俭用农民、小手工业者,这时也十分大方地拿出他们平日的积蓄。
1,皇族。
古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政治特权和庞大的经济收入,其聘财数量是所有阶层中最多的。还在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的情况下,《后汉书・皇后纪》记载惠帝娶后就用“聘黄金二万斤”,此外,还有若干数目的“雁璧、乘马、束帛”。东汉桓帝立梁皇后,也用黄金二万斤。
皇帝聘妃子及夫人,所用钱财也很多。以王莽女儿为后,王莽只接受聘财四千万钱。由此可见,皇帝聘妃子与夫人,要花费聘金近四千万钱,约为聘皇后用金的1/5。
汉宗室女子嫁妆十分丰厚。无论是列侯尚宗室皇女,还是宗室女子出嫁边地少数民族首领,都是如此。公主的政治地位相当于诸侯王,拥有大量的资财与田宅,这些家资是公主的财产,随其一起出嫁。因此,她们的家资同时也是嫁妆。汉代皇族宗室女子的嫁妆费用多者可达百万、乃至千万钱,少者也不会低于二、三十万钱。
2,高级官吏与富商大户。
聘金数目低于皇族成员。《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汉献帝时丞相董卓娶妻聘以辎车百乘。
“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
辎车一乘约值一万钱,马价每匹也在一万钱左右;“充路”钱帛难确定具体数量,以最低限额十万钱计;奴婢假定有十人(从史书记载看当在此数以上),汉代奴婢是一个人大概是三、四万钱。那么董卓聘礼至少在一百六十万钱以上。这虽是突出的事例,不足以代表普遍现象,但也反映了高级官吏在嫁娶时付出聘金数目之多了。
富商大户的政治地位虽不及高级官吏,但因为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聘礼上的支出也很多。《三国志・蜀书・董和传》史称:
“货殖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荡产”。
可以推测,这两个阶层男性成员聘妻所费当在数十万至百余万钱之间。
两汉时期人们在婚嫁方面的诸项支出,是一种过量的消费,会使生产无法承受其负荷,从而也会严重地破坏生产的进行,威胁乃至阻塞从生产到消费的循环。
皇帝大婚的话,现有皇家下聘礼,这些都是宫中禁品,一般人家是不可以用的,当然要在嫁女的时候抬回皇宫,但是会有部分因皇帝下旨而留在女方家中,这些就算是给女方家养女的辛苦费了。
古代江南的白富美们,她们的平常嫁妆是什么样的?
结婚是人生大事,也是人之幸事。自古以来我们国人就对婚事尤为看重,现如今男女结婚的标配:房子、车子,其余家具用品等等。在古代,女子出嫁的嫁妆也是。种类繁多。
嫁妆,在古代也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的答案。平常的嫁妆也都极为相似,就好比我们现在人的结婚,男方买房女方出车一样。大家都大同小异,当然金银首饰是必不可少。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古代女子出嫁必备的嫁妆,就有一样东西,这个东西叫“镜台”。镜台就类似我们今天的梳妆台,古代没有梳妆台这一称谓。因为自古以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限地域,不限人种。作为女性大家更尤为在乎自己的仪表美貌。所以在古代女子的闺房当中,总是有一款精致优美的镜台。出嫁的时候,镜台也是必备的嫁妆之一,也是尤为重要的嫁妆。
明朝时候有黄花梨折叠式镜台,明万历黄花梨五屏式镜台,明末清初黄花梨透雕花鸟图镜台,清中期黄花梨镜台等。这就看得出来,镜台这个东西对于女性来说多么重要。上面说了,我们古代是没有梳妆台的,梳妆台这种东西一直到清中期才渐渐形成。妆奁(zhuang、lian),妆奁这个东西就是装着一面铜镜、簪子、金钗、木梳等女性用品的盒子。妆奁一直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家具,都是依附在其它家具上面的器件。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就有了专门的梳妆匣,正面对开两门,门内有许许多多的小抽屉。就好比我们今天的收纳盒一样,可以放各式各类的东西,包括一些小屏风。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陪嫁物品,例如痰盂、红尺、花瓶、铜盘、鞋、银包皮带、龙凤被、床单、枕头、龙凤碗筷等等。
这些都是有寓意有象征寓意的,由于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展开它们的寓意所在。总之陪嫁的嫁妆一方面是想让女儿过的好一点,另一方面图个喜庆,图个吉祥如意,大吉大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