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手相”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看手相”这门手艺出现的是相当的早,大概在人类文明出现并兴盛后不久就已经出现。并且,手相的发源地也并不单一。总的来说,其发源地有欧洲、印度和中国三个地方。
早在人类还在使用壁画记叙历史及日常生活时,手相,作为占卜的一种,就已经流行开来。根据印度各地的废迹,壁画中所残留的古老记录及婆罗门教所传的口碑中,都可以了解到手相在古代印度是甚为流行。吉普赛人在中东和欧洲旅行时,为了筹措资金,除了倒卖货物、杂技表演外,也会帮人占卜,塔罗牌是一种主要方法,看手相则是另一种不是很常用的方法。
在中国,手相的起源也是非常的早。许多人认为,《周易》一书就已经明确的给了人根据手相占卜的方法。西汉时代的许负根据前人的著作与经验,将关于手相的知识写成了一本《相手篇》,这可以说是当时乃至一直以来的最为完整、有章法的对于看手相的著作。可是到了后来,手相便不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种相学了,而是归入了人体相学中,成了它的一个分支。
不过手相这种东西,和其他的算命方法一样,只是玄学而已。占卜算命的出现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但放到现在却完全没有科学依据。那些看手相的大师,绝大多数都是骗子,另有一些“看”的比较准的,也只是见多识广,懂得察言观色,加上能说会道而已。
相术的起源
相术来源 相法是以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体态、手纹等推测吉凶祸福、贵贱夭寿的相面之术。《麻衣相法》全称《麻衣相法全编》,传说是宋初大相术家陈搏的师傅麻衣道者所作。宋以后的相书很多,如《柳庄相法》、《相法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等,不计其数,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麻衣相法》。 明朝相术大家袁柳庄说:「系相人之有术兮,肇东周之叔服」。叔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相士。据《左传.文公元年》记载,这年春天,周天子派遣内史叔服前来鲁国参加葬礼。公孙敖请叔服给他的两个孩子看相。叔服说他的儿子「谷」地阁(即下颔)丰满,晚年运气好,子孙兴旺。公孙敖听了非常高兴。战国时代,中国相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较为著名的相术家有唐举、尉缭、邓通、条侯等人。而当时名满各国的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也很会看相。他在渑池之会上观察秦将白起的瞳仁和眼神,判断他的性格刚强但暴躁,「可也持久,难与争锋」,从而制定正确的战斗策略。刘邦当泗水亭长时,相士吕公给刘邦看相,说他面孔像龙、鼻子丰隆、胡须漂亮,左大腿生有七十二颗黑痣,其相「贵不可言」。吕公愿意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刘邦作「箕帚妾」。宋朝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年少时,有相士说他「耳白於面,朝野闻名,唇不盖齿,无事招嫌」。刘邦日后成了汉高祖,确实贵不可言。而欧阳修日后成了宰相,也确实惹出过麻烦,被贬夷陵,应验了相士的预言。
相术学怎样才能入门?需要看哪些资料?
对于相术初学者来说,首先看简单、粗浅的相学知识,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令自己对相术感兴趣,不会因迷惑不解而止步。
所以,在对古相书的研究的前提是:与自己有的相术基础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样才好好理解原文。不过,某些古相书知识也存在糟粕芜杂,需要改正错误。
目前市面上也有多种相书,中国的、东洋(台湾出版)和西洋的。大陆出版的都是打着某一个人的名号,而内容都是东抄西拼。我认为还是香港名家出的比较专业、实用。
对入门一般有如下的要求:能知道面上各个部位的专用术语及其表示的意思,如三才三停、四渎、五官、六府等等。还要略知相术流年的看法。至于气色、格局、形神、眼神等,属高深的知识了。
相术和其他术数一样,博大精深,穷一生精力也难悟透。
相术来源于观察,来源于生活。
算命看相到底有没有一定的依据?
易经算命是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大家都应该以科学的眼光,站在科学的角度去看待易经算命,既不能因为某些没水平的预测师打着周易算命的旗号骗财骗色就一味的以为周易算命就是迷信,也不能因为某些精通五术,精通命理的预测师算的准就愚昧的相信算命就是神仙。毕竟算命也只是一门技术,预测师掌握的命理知识直影响到预测的准确性。
指迷居士,你也可以百度搜索指迷居士算命吧,真实姓名许世有,男,1983年生,祖籍福建。字解玄,号指迷,著名预测师,占卜师,择日师,命名师,风水师。自幼热衷于易学,曾游走四海,拜访名师,对周易、相学、八字、占卜、日学、姓名学、风水学等预测学科有深层次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真正的运用易经文化为人指点迷津、排忧解难。是权威网站认证的命理学专家。
你也可以上百度贴吧,指迷居士算命吧去看看,有很多预测实例。
所谓命,就是一个人生下来,这一生要做什么,是当农民呢,还是做官,或是商人……这就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宝马汽车,或者是自行车一样,是注定的。而运呢,运就是人在世界上所经历过的各个时间段,运又分大运、小运,大运五年一更换,小运一年一换、流年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每一年。命运合在一起就像是一辆车行驶在路上一样,所经过的路就是大运,路是平坦的,就顺,崎岖不平的就曲折坎坷。
有人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也有人说命运是注定的,是改变不了的,这两种观点只能说是各对一半,如果命运真的是能靠自己把握的,试问天下间除了傻瓜跟精神病患者以外,有谁不想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出将入相,光宗耀祖,光耀门楣。有人会说,既然是命中注定,那如果不去工作,不去赚钱,钱能从天上掉来吗,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孙悟空,都在五行之中,每个人出生后,八字已定,其一生的大运也就注定,八字的金木水火土与一生的大运也都将受到地球磁场的支配,很多人应该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行到好运的时候,由于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拼搏,去努力,遇到的都是自己的贵人,都是对自己帮助很大的人,由于运气行的好,跟命里阴阳五行平衡了,睡觉都能睡得特别香,当大运行得不好,整个人也就会变得很颓废,缺少努力赚钱的动力,遇到的都是小人,处处跟自己作对,要婚姻没婚姻,要事业没事业,经常失眠。北宋宰相吕蒙正所著时运赋更能说明这一切,万般皆是命,算来不由人,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命运到底是注定还是能改变,来打个比方,比如一只鸡,从蛋壳出生后可以通过后天的精心饲养,使它成长得更好,更大,更强壮,但是鸡始终是鸡,再怎么努力饲养也不可能养成鸭或变成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改变去实现属于自己命中注定的最大的成功,但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做将军,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当皇帝,命运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很多的现实故事,有的人命理格局高的,虽说做了官,但运气行的不好,所以官做的很不顺,处处有人给他穿小鞋,官越做越小。而有些人命理格局低,则是农民,可是运气行的好,所以生活很幸福,种地风调雨顺,打工年年有余。 易经是中国流传了五千多年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周易算命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自身的命运,而是在知道命运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趋吉避凶,破祸成福。比如某人八字金旺木衰,最宜行东方木运,事业方位上也最适合在自己出生地为准的东方城市发展,所谓财在东方人往西,走错方向失良机,如果这个人不懂周易的,又往出生地的西方发展,加上大运不好的那不是破财就是疾病,就算大运很好的,本来应该一年赚1千万的,可能只赚了5百万,方位差一线,富贵不相见,可见算命的境界不在于算得准,而是应该在算得准的基础上如何做到改变命运,趋吉避凶,少走弯路,以尽快求得属于自己命中的最大富贵,快速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彼岸。
传统文化的卜术、相术、命术三者有何区别?
这三者都是算命的一种做法,其中,卜术是指运用占卜的方式来推算事情发展的方向或事情的结果,相术是指通过观察算命者的面向来推演其人生的走向与坎坷进而改变它的方法,命术指的是通过理解人类,改造人类的命运,使其知天命而尽人力的方法。
占星术,包含“紫微斗数”、“七政四余”等。用一个人的生辰八字来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地位、性格、是贫是富的程度,考察星宿、流年运势的得与失、是吉是凶,判断其一生的机遇。天相也叫做天象,根据天上日月星辰的位置的变化或排列顺序,作出解释,来预测人世间的各种事物的一种方术。
人相:把人身当作一个三宇宙,又把人身的部份,如手掌、面孔当作一个小宇宙来判断人的一切,此判断较注重形状、部位、气色的(观察)。所用的基础包含八卦方位、干支、八门、五行、十二神等。人相部包含面相、手相等。我国的人相术,人身各部位无一不包。较重要的相书有:(麻衣相法)等。
“命”的判断是把人当作对象,而“卜”的对象则是除人以外的事物情景。“卜”大多用于战术的取胜方法,古代的军师大多都精通卜。历史上最著名的孔明借东风就是“卜”的体现。
以上这是它们三者的区别,借助一些事例,将其分辨开来,避免在日后的使用中将其混淆,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古代中国没有大象,哪中国象棋中的“象”是从何而来的?
印度人声称“大象的发源地在印度,所以象棋应该是印度发明的”,而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忍不住吐槽:“大象发源地是印度没错,但是象棋上刻着的中国汉字,难道你认不出来吗?”
这其实就是一个段子,因为印度象棋和中国象棋不是一码事儿。
印度象棋指的是恰图兰卡棋,是一种棋盘为正方形,由八乘八共六十四个方格组成。棋子配置类似现在的国际象棋。王位置为己方左方数来第五行的底格,双方王并不同行。士的位置己方左方数来第四行的底格。其余兵种位置都相同。
同时和大多数象棋一样,不同步兵种有不同的走法。但其需要掷六面骰子决定该由哪一个兵种走,骰子的每面代表移动不同兵种称为掷骰制象棋,这和兵棋倒是有些类似。
所以,印度象棋申遗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印度人心比较大,其想要将印度象棋申请为世界上所有象棋的源头。
因为目前国际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包括中国象棋、国际象棋以及泰国象棋等诸多象棋种类,都是由恰图兰卡棋传入演变而来。比如在大约公元6世纪时传入波斯,在8~9世纪时波斯象棋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在15世纪末定型成为今天的国际象棋。这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为证。
而关于中国象棋,英国人威廉·琼斯在1790年《亚洲研究》上发表《印度象棋》一文中认为,中国象棋源于印度,他认为:
中西象棋大体相同,应有共同的来源。中国古代不产象,印度则是产象国,中国既名象棋,且棋中有象,这是印度传入的证据。
这便是上面那个段子的由来。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威廉·琼斯的观点,不仅西方学者大多赞成。连民国大师胡适、现代科学达人方舟子也赞同。
特别是方舟子,当年他的言论可是引发了不小的争论。
当然了,目前这个理论不是太站得住脚,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过有关于象的记载,更都曾出土过很多与象有关的东西。比如商代殷墟发掘的殉葬坑里,大象是很常见的殉葬动物,武丁时代的甲骨文还有出去打猎打了一头大象的记载,但是后来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东周的接近二百年的寒冷期,就导致只能适应温暖气候的大象生存区域开始向南方收缩到了现在的云南一带。
所以中国没有大象来驳斥象棋这个理论站不住脚。
事实上,象棋的得名并不是来自于棋中有象。自战国出现象棋一名以迄唐代以前,我国象棋中并无象形的动物象棋子存在。国际象棋、蒙古象棋、将棋中也无象的棋子。印度虽出土了象形的立体象棋子,但其时代不会早于公元8世纪,实于“象棋”得名无关。因此,棋中有象而得名说,不过是臆测,更不能作为象棋印度起源论的证据。
中国的象棋发展一直有史可依,中国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便出现了六博这样一种游戏,六博使用投箸的方法来决定步数,与围棋并称“博弈”,是现代象棋和博戏(需要投骰子的游戏,如大富翁、飞行棋)等棋类游戏的老祖先,堪称“万棋之祖”。六博是用投骰子的方法交替走棋的一种有兵种棋戏,因棋子用象牙制成,故当时列为象棋的一种。
六博,本作“六簙”,或作“路博”。古代博戏。共十二棋,六黑六白,两人相博,每人六棋,故名。局分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放“鱼”两枚。博时先掷采,后行棋,棋行到处,则入水食鱼。每食一鱼可得二筹,以得筹多者为胜。
而在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北周武帝结合六博和塞戏发明了象戏,还写出了《象经》。虽然《象经》失传了,但是同时期写的《象经赋》,《象经序》流传下来,其记载的象戏算是中国象棋最初的雏形,而这并不比恰图兰卡棋晚。
再后来,中国象棋又经历唐代八八象棋、北宋初广象棋,至北宋末定型为现制象棋。
当然,我们不排除后来中国象棋在发展演变中有借鉴恰图兰卡的可能性。毕竟隋唐时期,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巅峰,万国来朝。缘起于印度的波斯象棋传入中国,与本土象戏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玩法,这个很正常,也可以理解。
但从游戏本质上来讲,这是两个游戏,不能混为一谈。因为中国象棋有着自己的演化历史,更有着太多本土文化的表现性,比如楚河汉界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
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与天文、相术、数学的关系,他说:
“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
至少目前还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来证明,中国象棋就是源起于印度。这也是目前印度象棋申遗迟迟不能通过的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