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结婚习俗
1、迎亲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派出的亲朋好友来到女方家参加婚礼的人特别多。他们陪着新郎,一路敲着象脚鼓和铓鼓,喜气洋洋地来到女方家,沿途还鸣放鞭炮和鸟铳,以增加喜庆气氛和驱除邪魔。婚礼首先从女方家的门口开始:在地上铺一条花毯,在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
2、拴线仪式
在竹楼的堂屋里摆上一张小桌,上面放着两个用芭蕉叶做成的圆锥形帽子,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鸡各一只。桌上还放有男方送给女方的礼物,如衣服、筒裙、银裤带、手镯等。此外放着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拴线仪式开始,新郎新娘并排跪在婚礼桌前,接受老人的祝福。
3、宴席
拴线后,桌上的一只鸡献给主婚人,另一只拿给小伙子们去分吃,预祝他们早日找到心爱的姑娘,也来幸福地拴线。其余的东西全部放在新婚夫妇的帐子边,过了三天才能吃。
4、唱歌
婚礼过程中,傣族歌手赞哈的演唱是决不可少的。傣家人常说:没有赞哈的婚礼不热闹,酒也不好喝。人们一边吃菜、喝酒,一边听赞哈们演唱,唱到精彩处,人们会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
5、结婚第二天
第二天天亮,新郎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家。第三天,男方父母亲挑着凉米粉等东西来女方家认亲戚,并分别向各亲友送凉米粉一块。婚后第五天,新郎新娘又挑着凉米粉到男方家认亲戚,同时也分别送亲友凉米粉一块,亲友也要向新娘赠送礼物。到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扩展资料
丈夫到女方家里居住,是傣族传统的习俗。解放前,丈夫到女方家上门,满三年后,经男方父母提出要求,女方父母同意,方能携带妻子到自己父母家居住。女方嫁到男方家,女方在男方家住满三年后,夫妻俩人再到女方家居住,由此循环往复,直到另立门户继承了某一方的财产为止。
解放后,这种情况有了变化,如果男方是独生子,家里缺乏劳动力,男方家长可以向女方家长提出要求,提前把新娘接到婆家,甚至婚后七天就可以接走了。如果男方家里人多,劳动力充足,而女方家里是独生女或缺乏男劳动力,男方可以长期地从妻居住。
傣族地区一般都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中若有一人先死,没有死的人不管年纪有多大,都要在给死者举行葬礼的时候,举行与死者断绝关系的仪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傣族婚俗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傣族的家庭生活——"上门"与一夫一妻制
傣族结婚风俗
傣族结婚习俗有迎亲、拴线仪式、宴席、唱歌等一系列习俗。傣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省,是我国西南部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傣族人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风俗也有很多。
习俗一:迎亲
在结婚这天,新浪家要派出亲朋好友来到新娘家参加婚礼,人越多越好。他们陪着新浪,一路上强罗打鼓,喜气洋洋地道新娘家,沿途还要放鞭炮和鸟铳,以增加喜庆气氛和驱除邪魔。
拴线仪式
主婚人端坐上首,面对跪在面前的新郎新娘先致贺词。贺词完毕后,新郎新娘扯下一团糯米饭,在酒里蘸一蘸,然后点鸡、盐和白线等物,每人需连点三次,点完后又把饭团放回桌面。然后主婚人拿起桌上一根白线,从左至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头搭在婚桌上,表示已把两个人的“灵魂”拴在一起,从此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宴席
拴线结束后,便开始宴请宾客。席上的菜肴有很多,其中一碗是生血加料血炖,以象征着婚姻的吉祥。在宴席期间,两个新人要殷勤地向宾客敬酒,跟客人聊天。
傣族在提亲的时候男方要买些什么?
1.定亲 "吃小酒"是景谷傣族青年男女经过自由恋爱后正式定亲的一种仪式。 所谓"吃小酒"就是傣族男女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谈情说爱,互相了解,建立了感情,肯定了关系,由男女双方将亲戚朋友请到女方家,由男方负责招待,正式宣布订婚,"吃小酒"。此前,男女双方恋爱是秘密的,"小酒"一吃,双方的关系便公开化了。 "吃小酒"的酒菜要男方家挑去,而且拿去的东西要成双成对,比如两只鸡、两瓶酒、两个冬瓜等等。这一天,未来的新娘要故意避开,由未来的新郎和他的朋友煮饭炒菜,招待客人。当客人们对两个年轻人的"定婚"表示过美好的祝愿陆续散去后,由三个女伴陪随的"未来新娘"才能回家。这时女方家要摆上一桌饭菜,"未来的新郎'也要由三个男伴陪同。双方围成一桌,吃"定婚饭"。这一桌摆的莱特别讲究。第一要热的,不要凉的,表示男女之间爱情的热忱。第二盐要放够,不能味淡,表明双方爱情不会淡漠,只会加深。第三要甜的,不要酸的,象征男女双方爱情是甜蜜的。吃饭中,未来的新郎要给未来的新娘敬酒,姑娘再不会喝酒也要喝上一小口,表示领受小伙子的一片深情。 吃过"小酒",男女双方定了终身,婚姻受到尊重,只等过门,就正式结为夫妻。 2.婚宴 族男女举行婚礼,婚宴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所以结婚之日,男女双方都杀猪杀鸡,有条件的还要宰牛。到该吃午饭时分,男女双方家便摆开酒席,请寨中老人、亲朋好友喝酒。因为是男女双方同时宴客,因此被请者便常分两路,一路到男方家,一路到女方家。勐卯地区的傣族婚后一般都从夫居,故结婚之日,由女方家先摆筵席,请寨中老人及男方迎亲者、新娘好伙伴入席,新郎从新娘坐的地方开始,给每位客人斟酒、上菜。晚上再到男方家摆酒席,由新娘从新郎开始顺序为大家斟酒上菜。酒宴一般要摆到第二天上午。 3.嫁妆 傣族青年男女的婚嫁都以银器饰品做嫁妆。现在傣族银饰品花样繁多,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图
案,还吸收了大量的现代元素。
服饰 男子:衣着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腰无兜长裤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女子:傣族妇女讲究衣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做,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食物:宽敞的竹楼堂屋摆着一张礼桌,桌上铺芭蕉叶、雌雄鸡各一只及红布、白布等。主婚人端坐上首,面对跪在面前的新郎、新娘先致贺词。两位新人从桌上抓一坨糯米饭,蘸上酒,向四周,举手作揖,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祭奠。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傣族婚嫁仪式习俗
举行婚礼这天,男方家派出的亲朋好友来到女方家参加婚礼的人特别多。他们陪着新郎,一路敲着象脚鼓和铓鼓,喜气洋洋地来到女方家,沿途还鸣放鞭炮和鸟铳,以增加喜庆气氛和驱除邪魔。婚礼首先从女方家的门口开始:在地上铺一条花毯,在上面摆一张小供桌,桌上摆放着鲜花和果酒。新郎和新娘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并排坐在花毯前,请和尚念经。念完后,和尚用彩色丝线分别束在新娘和新郎的手腕上,以示祝福。接着,男方要走进女方的
家,这需要经过几道关卡:一是到门口时,竹门已经关闭,男方需放鞭炮、付礼钱,门才打开让男方通过;二是登竹楼时,男方被女方的人阻挡,男方需付礼钱才能登楼;三是进了屋后,新娘被藏起来,见不着新娘。男方需付礼钱和敬酒,几番恳求,几经周折,新娘才被送出来。这一系列过程包含着考验新郎的意味,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
傣族婚礼,古老简朴,按照当地风俗,婚礼必须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拴线”仪式是傣族婚礼的主要内容。宽敞的竹楼堂屋摆着一张婚礼桌,桌面上覆盖着芭蕉叶,上面放着芭蕉叶做成的帽子,下面放着雌雄鸡各一只。桌上还放有红布、白布、芭蕉叶盒子等。主婚人坐在婚礼桌上首,亲友们靠近主婚人围桌而坐。新郎新娘跪在主婚人对面,准备接受“拴线”仪式的洗礼。 主婚人致完贺词,新郎新娘从桌上抓一坨糯米饭,蘸上酒,掸向四周。之后,举手作揖,以示对祖先的怀念和祭典。接着,主婚人从桌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有的地方是红线)从左至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子上。然后,又用较短的白线,分别拴在新婚夫妻的手腕上。表示他们的灵魂和心已经拴在一起,相亲相爱,永不分离。同时,在坐的老人也纷纷拿起白线,重复地将线拴在新人的手腕上。并祝福他们婚后幸福。生出儿子会犁田、盖房;生出姑娘会织布、插秧 „„ 拴线后,桌子上的一只鸡献给念祝辞的老人,另一只让年轻小伙子拿去分享,预祝他们早日找到钟情的姑 娘。 在竹楼的另一端,主人摆设丰盛的佳肴,招待前来贺礼的宾客。新郎新娘举杯向来宾们殷勤地敬酒。此时 ,客人往往提出各种问题,让新郎新娘当场作答。幽默的问答,有时引起哄堂大笑,气氛异常热烈。 婚宴中,还要请“赞哈”(歌手)来唱歌。“赞哈”有男有女,大都是口齿灵俐,通晓本民族文化,善于 表达感情的人。当“赞哈”唱到精彩之处,人们爆发出“噢!噢!噢!”的欢呼声,将婚礼推向高潮。傣家人常说:没有赞哈的婚礼不热闹,酒也不好喝。因此,婚礼是男女赞哈们大显身手的机会。人们一边吃菜、喝酒,一边听赞哈们演唱,唱到精彩处,人们会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听,这是赞哈们的歌声: 今天是凤凰起舞的时刻,/今天是孔雀开屏的时辰,/在吉祥的日子里,/来的都是最尊敬的喜客。/欢迎你们,男女贵客,/我要唱最好最美的歌。/首先祝福新婚夫妻,/他们是人间的好儿好女,/像芭蕉一样的美丽,/像椰子一样的稀奇。 赞哈演唱之后,参加婚礼的宾客和新郎新娘一起跳舞。在铓鼓和象脚鼓声中,人们聚集在庭院里或广场上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筵席场合,既是对新婚夫妇的祝贺嬉戏,又是来宾中那些未婚男女谈情说爱的良机。在筵席桌旁,青年们 总是和自己的心上人坐在一起,互相把酒谈心。一对新人的结合,另一对新人又在悄悄地孕育之中。来年的这时,不知有多少青年结合为伴侣。 第二天天亮,新郎要返回父母家,到晚上才回妻家。第三天,男方父母亲挑着凉米粉等东西来女方家认亲戚,并分别向各亲友送凉米粉一块。婚后第五天,新郎新娘又挑着凉米粉到男方家认亲戚,同时也分别送亲友凉米粉一块,亲友也要向新娘赠送礼物。到此,整个婚礼才算结束。 结婚后,男方一般要在女方家住满三年,然后才能携妻回到男方家住,在男方家住满三
年后,又可以回到女方家住,即所谓“三年去、三年来”。直到夫妇二人盖起自己的房屋,经济能独立后,才离开双方父母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庭。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新郎新娘结婚后即盖起自己的房屋,建立起自己小家庭的已不少。
男人来到这里成了“赔钱货”
估计男人们来此地都站不住脚,负责接待的一位“老哨”(傣家年纪大的漂亮女人)称呼男人,一口一个“赔钱货”,让男人那点自信心和优越感一扫而光,只想赶快逃走。
这是挨着城市边缘的傣族示范村,还保留着古老的村寨模样,家家户户都住在吊脚楼上。一楼是有很多方形木柱作支撑,约有两米多高,很像城里高层建筑的框架结构。傣族人家全都住在楼上,当地民风纯朴,没有门,可以直接登堂入室。
据这位“老哨”介绍,傣家还保留着母系氏族的习惯,这里的男孩是要嫁出去的,女人是家里的顶梁柱,可继承家产,娶“猫哆哩”进门,延续香火。平常也是女主外,男主内。女人要下地干活,割胶,采摘;男人则在家做饭,带孩子,闲暇斗鸡。
与汉族相反,女尊男卑,在这里非常明显。傣族人生了男孩子,会慌得赶紧关上门,生怕村里人知道生了“赔钱货”,生了男孩的女人,走路都要低着头,比别人矮上一大截。如果生了女孩,就会扬眉吐气,杀猪宰羊,大宴宾客。
至于男孩为什么叫做“赔钱货”,老哨解释说,是因为男孩出嫁时,娘家还要陪嫁妆,这嫁妆一般是100-500棵橡胶树不等,而100棵橡胶树约折合人民币80000元,是傣族人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老哨的弟弟出嫁时,她的外婆伤心不已,老哨误以为外婆是舍不得弟弟,就说弟弟只是嫁到邻寨,离家不远,想弟弟时就可以去看他。外婆撇撇嘴,没好气地说,哪里是想弟弟,是心疼那100棵橡胶树啊。
不过,汉族有兴彩礼之说,娘家会把从男方要来的彩礼再作为陪嫁,让女儿带走。傣族人好像没有这习俗,嫁妆都是要男方拿出来。
老哨还诱惑说,傣族家园实行集体经济,没有竞争,没有压力,村里采用合作社的形式,所有收入平均分配到每一家,形同世外桃源,也非常欢迎聪明的汉族小伙子(必须头婚,傣族人叫一手货)嫁到傣族人家,父母也可跟随孩子来村寨里养老。不过,单是想到这巨额的嫁妆,寻常人家的男孩也嫁不起啊。
你家有儿初长成,愿意嫁到傣族人家吗?老哨家还有位18岁的姑娘正待字闺中,个头有1.7米,青春靓丽,能歌善舞,老哨很希望找位汉族内地的女婿哦。
傣族是有自己语言和文字的民族,文字俗称豆芽文,财产传女,但文字传男不传女,文化精髓还是男性继承,很神秘。
傣族的婚礼习俗有哪些你都知道吗?
男女青年相爱、定情之后,便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女方父母一般是不会阻挠的。定婚之后,就选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婚礼一般都在女方家里举行,主要仪式是拴线,傣语叫“树欢”意为“拴魂”,即把新郎新娘的魂拴在一起,把两颗心拴在一起。
结婚那天,人们把新郎(傣语叫“黑迈”)送新娘(傣语叫“摆迈”)家里,举行拴线仪式。在竹楼堂屋靠里的一端摆上一张小桌子,用芭蕉叶把桌面铺好,上面放上两个用芭蕉叶做成圆锥形的帽子(傣语称为“索累东”) 下面放着煮熟的雌雄雏鸡各一只, 桌上还放有红布、白布、芭蕉、盐巴、一杯酒以及盛着糯米饭和白线条的芭蕉叶盒子等。主婚人坐在果子的上首,亲友们靠近主婚人围桌而坐,新郎新娘男右女左地跪在主婚人的对面。拴线仪式开始时,先由主婚人致贺词,在座的人均伸出右手搭在桌子上,低头倾听贺词。主婚人致完贺词,新郎新娘每人从桌子上揪起一坨糯米饭,在酒里蘸一蘸,点祭鸡、盐等物,每人连续点三次,点完后放在桌子上。接着,主婚人从桌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白线,从左到右,绕过新郎新娘的肩,把线的两端搭在桌上,表示把两个人的“灵魂”拴在一起,让他们白头偕老,永不分离。然后,主婚人又拿起两根较短的白线,分别拴在新婚夫妇的手腕上。接着,在座的其他老人也纷纷拿起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祝福他们婚后幸福,生出儿子会犁田、盖房,生出姑娘会织布、插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