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相貌到底如何?为何会有多个风格迥异的画像传世?
提起明太祖朱元璋的相貌,大多数人脑海中就会涌现出一幅图像,脸部凹陷,外部轮廓突出,是典型的猪腰子或鞋拔子脸,这是朱元璋流传最广的一幅画像,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丑陋!
其实,这只是朱元璋画像众多版本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幅,他的画像,还用一个常见版本就比较英俊了,那是朱元璋的老年画像,身穿黄色龙袍,一幅天子模样,相貌端正而慈祥。
朱元璋的相貌到底如何?翻开《明史》,《明史》只有简单的十六个字,“姿貌雄杰,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明代文人笔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日质天章,风目龙姿,声如洪钟,奇骨灌顶”。
这两种记载都十分笼统,含糊,只是让人觉得朱元璋的相貌与众不同,到底如何不同,让人无法想象。还是看一下画家是如何给朱元璋画像的吧。
明朝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称:“太祖尝集画工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乃命写数本以赐诸王。
这段文字是说,朱元璋曾经召集了许多画工给他画像,但大多的画作都不符合他的心意。有位画工画得很像,自己认为朱元璋见了一定会奖赏,然而等到给他看时,也不样受到了朱元璋的斥责。
有一位画工反复揣摩朱元璋的心意,在画画时,对朱元璋的形象进行修饰与加工,取其外形相似,再画得雍容端庄,然后献给朱元璋。朱元璋看到后非常高兴,就诏令以此为标准,画了许多幅赐给各诸侯王。
从这段文字看,朱元璋应该长得不怎么样,画工画的越逼真就越不符合他的心意,因此,有许多画工受到斥责,他的的画像应该经过美化。
现在在明孝陵和民间流传的朱元璋画像,有十五六个版本,这些版本大多风格迥异,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版本传世呢?有两种说法。
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枣林杂俎》称,“太祖好微行察外事,微行恐人识其貌,所赐诸王侯御容一,盖疑像也,真幅藏之太庙”,是说朱元璋喜欢微服私访,恐怕被外人认出相貌,赐给王侯的画像,都不是他的真实相貌。
还有一种说法,在明代笔记《七修类稿》中说,朱元璋生性多疑,害怕刺客来刺杀他,所以故意派人画了很多奇怪的画像,四处散布,使外人无从知晓他的真实相貌,这样,刺客也就找不到下手目标了。
朱元璋现存的画像中,还有许多出自清朝,这点从画像上的服饰可以判断出来,这类画像大多是猪腰子脸,奇丑无比,大多数人认为,这是清朝对朱元璋的丑化,其实这是错误的,这种脸型在相书上叫“龙形相”,是大富大贵之相,《相术集存》里对此有专门的描述。
从大多数流传的画像来看,朱元璋的脸型为什么这么奇怪?
谈论起朱元璋,他的脸型就是绕不过去的话题。一直以来我们看到朱元璋是长这样的
后来改成这样的
这两张画像,怎么看都不是同一个人。
古代皇宫有专门存放历代帝王图像的,明代的图像藏在内库。清朝入关后接收了明朝的图像,到乾隆十四年,重新对这些图像装裱,然后藏于南薰殿。而南薰殿历代帝王画像中,唯有朱元璋的画像最多,一共有13幅,但除了1幅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外,其余的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但13幅画像中,只呈现了两个朱元璋的脸型:一个是端庄的圆脸,有两幅,分别是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的朱元璋;一个是长相怪异,脸型犹如芒果的朱元璋,其形象是额头、下巴突出,隆鼻如蒜,拱嘴如猪,有的画像脸上还满是麻点。
那么,到底哪张才是真正的朱元璋真容?
明朝中期的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记载,他在任职南司空时,曾入值武英殿,见过朱元璋和朱棣的画像。他在记载中说:
“太祖之容,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与民间所传奇异之像大不类”
万历时人张萱之父在云南当任知县时,曾于黔国公府“摹高皇(朱元璋)御容,龙形虬髯,左脸有十二黑子,其状甚奇,与世俗所传相同,似为真矣”。后来张萱到京城商人,才看到内府中的朱元璋、朱棣画像,惊叹:“高皇帝乃美丈夫也,须髯皆为银丝,可数,不甚修,无所谓龙形虬髯、十二黑子也。”
从以上两人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圆脸俊像才是他真正的脸型,而长脸犹如芒果的那个造型,是在明朝中期时流传在民间的,因为民间的传播,导致后人皆认为朱元璋长相怪异。
另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朱元璋会变成芒果“猪腰子”脸呢?
对于朱元璋的脸型变得这么奇怪,很多人认为是满清入关后对他的筹划,但这种说法很不靠谱。因为朱元璋的猪腰子脸在明朝中期时已经出现,此外清朝皇帝根本不敢诋毁明朝的开国皇帝,反而为了拉拢汉人,他们修《明史》、祭明孝陵等,康熙皇帝甚至几次到朱元璋陵墓前祭拜。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朱元璋的这个奇怪脸型在那时候已经广为流传,甚至进入了王公贵族的收藏,而民间能够允许朱元璋这种脸型流传,必然是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默许。
一系列的证据表明,朱元璋这副长相是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策划和制造出来的。朱棣十分相信相术,明初最著名的相士袁珙、袁忠彻父子都曾被朱棣宠信,只要是起兵打仗、选拔人才,朱棣都会让他们算一算。
相传,朱棣夺取朱允炆皇位,跟他先前就认识袁珙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袁珙曾说朱棣是“太平天子”的面相。在朱棣掌权期间,官方文献记载的朱元璋长相就开始了微妙的变化,后来更是衍生出朱元璋面相多种版本。
例如,明朝编修的《明太祖实录》在“吴元年(1367)十二月戊申”条记载:“上梦人以璧置于项,既而项肉隐起微痛,疑其疾也。以药傅之,无验,后遂成骨隆然,甚异。”
其意思是说,朱元璋晚上做两个梦,梦见自己脖子上套了一个玉璧,然后这个玉璧融入了自己的肉中,变成异骨隆起,后来就成了这副模样。
(相术师袁珙)
在比如,永乐十一年,建孝陵神功圣德碑时,朱元璋的长相变成了“长髯长郁,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到了袁忠彻在景泰二年编撰《古今识鉴》中,说朱元璋在还未发迹钱,有个叫铁冠的道人给他看相。铁冠说:
“状貌非常,龙瞳凤目,天地相朝,五岳俱附,日月丽天,辅骨插鬓,声音洪亮,贵不可言。但四维滞气,如云行月出之状,所喜者准头黄明,贯于天庭。直待神采焕发,如风扫阴翳,即受命之日也,应在一千日内”
铁冠说的相貌,与朱元璋长脸是一模一样。其中“天地相朝”,说的就是天庭(额头)和地阁(下巴)突崛相对,这正是我们平常说的猪腰子脸。
再后来,朱元璋的脸甚至出现了一脸的麻子,有的画像上是12颗,有的48颗,夸张的有72颗之多。当然,这并不是为了丑化他,而是向世人强调朱元璋的帝王之相。因为在古代相术家眼里,和平常百姓的观念中,人的长相会决定其以后的命运。
一个人的长相会决定终身的爵禄、年寿、运势等,他们判定帝王命、富贵命的标准不是美丑,而是长得是否奇特,就要比上古大神各个长得都非同一般,双瞳的、龙头的、蛇身等等。朱元璋这副被人异样化的长相,叫“雄奇异于常人”,因为他从一个乞丐能逆袭当皇帝,靠的就是这副帝王之相。
总结:
朱元璋从原本的“美丈夫”沦落到猪腰子脸,还是因为古代人相信相术学说,而作为亲儿子的朱棣更是十分相信。作为一个皇帝都默许亲爹长成这样了,民间百姓也就自然跟着相信了。
还有个原因是,明朝中期政治腐败,百姓开始宣泄各种不满情绪,他们怀念朱元璋在世时对贪官污吏严厉的惩罚手段。心中对挂念朱元璋,就借挂他的画像表示怀念,然后其形象越传越远,越传越久。
传统文化的卜术、相术、命术三者有何区别?
这三者都是算命的一种做法,其中,卜术是指运用占卜的方式来推算事情发展的方向或事情的结果,相术是指通过观察算命者的面向来推演其人生的走向与坎坷进而改变它的方法,命术指的是通过理解人类,改造人类的命运,使其知天命而尽人力的方法。
占星术,包含“紫微斗数”、“七政四余”等。用一个人的生辰八字来决定一个人以后的地位、性格、是贫是富的程度,考察星宿、流年运势的得与失、是吉是凶,判断其一生的机遇。天相也叫做天象,根据天上日月星辰的位置的变化或排列顺序,作出解释,来预测人世间的各种事物的一种方术。
人相:把人身当作一个三宇宙,又把人身的部份,如手掌、面孔当作一个小宇宙来判断人的一切,此判断较注重形状、部位、气色的(观察)。所用的基础包含八卦方位、干支、八门、五行、十二神等。人相部包含面相、手相等。我国的人相术,人身各部位无一不包。较重要的相书有:(麻衣相法)等。
“命”的判断是把人当作对象,而“卜”的对象则是除人以外的事物情景。“卜”大多用于战术的取胜方法,古代的军师大多都精通卜。历史上最著名的孔明借东风就是“卜”的体现。
以上这是它们三者的区别,借助一些事例,将其分辨开来,避免在日后的使用中将其混淆,而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古代的相术可信吗?
相术看似很玄,其实是有根据的,相术和中医有很大的联系,都起源于巫师。上古时期(夏商周)医生由巫师“兼职”,所以相术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关于中国古代相术 的书籍有哪些
《淮南鸿烈》是古代方士的结集。
由于古代相术主要是在道家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推荐几部道家经典。《道德经》、《庄子》、《修真图》、《内经图》、《黄庭经》、刘一明所著《道书十二种》、《周易阐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