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过门,婆婆就要天价嫁妆,我该怎么办?
在网上看到过很多因为彩礼的问题最后谈崩的案例,还从来没有见过有因为嫁妆开撕的。你这个未来的婆婆,也太(我书读的少,已经找不到词语来形容她了)……我觉得你可以先问问她,她能出多少的彩礼?
如果他们家给得了天价的彩礼,你可以跟你的父母商量一下,你们家能给出多少的嫁妆,再答复她。而且,在双方家长商讨婚嫁这一环节的时候,有一件事情,是必须要明确好的:就是婆家给的嫁妆,以及你们家出的彩礼,必须存到你们小两口的名下。
这样的条件,你看她还愿不愿意?我觉得她就是想占你们家的便宜,你别上赶着就答应她的要求就嫁过去了,真要这样,我觉得婚后的日子,有你受的。
最后,我觉得在这件事情当中,你老公的意见很重要。毕竟他才是和你共度一生的人,如果他也是和他母亲抱有一样的思想,我只能说你所托非人。
如何看待两头婚?有什么利弊?
两头婚,一种新的婚姻形式,打破了原来的结婚形态。两头婚,既不属于男婚女嫁的结婚形式,也不属于女方招男方入赘的结婚形式,在江浙一带兴起。
两头婚,有什么利弊?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有利之处:
两头婚,男方不必支付彩礼,女方不必陪嫁嫁妆。 男方女方不必为了什么“高额彩礼”“天价嫁妆”而争得面红耳赤,影响婚姻双方家庭的关系。
结婚后,女方可以自己选择住在哪里,可以住娘家也可以住婆家。 男方也是如此,可以选择住在自己家里,也可以选择住在老婆家里去。双方都可以陪伴自己的父母,赡养自己的父母,让老父母们得享“天伦之乐”。夫妻双方再也不用为了春节回哪家,而争论不休。
结婚后,夫妻俩生育二胎子女,一胎随男方姓氏,一胎随女方姓氏。 小孩子可以住在各自的爷爷奶奶家里。这样可以解决“传宗接代”的问题,不会让老人家觉得后继无人。
弊端之处:
小家庭的完整性不高,夫妻感情也会受到影响。 传统的婚姻,夫妻结婚后,就会组成自己的小家庭,夫妻一起共同承担小家庭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增进夫妻间的沟通。两头婚的婚姻,夫妻结婚后,和自己的原生家庭联系比较多,总会以自己原生家庭为重,如果产生矛盾,难免有失偏颇。
婚后的两个孩子,不同的姓氏,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家庭,孩子间的感情不深。 结婚后,两个孩子没有生活在一起,和自己的父亲母亲单独生活在自己的爷爷奶奶家。相处久了,难免感情更深,没有相处得,感情更浅。父母和爷爷奶奶难免偏心跟自己姓氏的孩子,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
事物的存在,必然有存在的道理。两头婚,也是随着 社会 发展孕育而生的,特别是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选择两头婚的会解决很多问题。
北方地区没听说过,还是南方人聪明啊!
两头婚是在江浙一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对独生子女的婚姻模式,笔者认为这种婚姻模式弊大于利,为什么?
一、两头婚是一个不完整的婚姻模式。
虽然两头婚男女双方都领有结婚证,是真正的夫妻。但在形式上却不娶不嫁,结婚后各自依附原生家庭,各住各家,也可互住。它是一个不完整的婚姻模式,看似解决了男女双方父母的心愿。但是因为有约定,夫妻生育的孩子必须是分开跟父母各一姓。跟谁姓的孩子就住在谁家,由自己的父母带养,都把自己的父母叫爷爷奶奶。看似解决的各自父母心中的一个心结,但确实是活生生的拆散了一个家庭。
二、其实,两头婚是各自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传宗接代变现的工具。
因为两头婚,男女双方都是以自己的父母家庭为主,自己没有完全独立的家庭,即便是结婚后有自己的婚房,也大多把它当作旅店,没有家庭的气息。而且大部分时间男女双方都是在自己父母的家生活,夫妻生活变成了过牛郎织女的生活,夫妻感情也变成了一种交易。实际上,两头婚是各自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传宗接代变现的工具。
三、两头婚有意地制造了夫妻孩子间的隔阂。
如果两头婚生育的两个孩子分别在男女双方的父母家抚养和成长,由于不同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资源的不同,那么孩子的成长一定是有差异的,而且两个孩子之间各自一方,也少了兄弟姐妹之间的 情感 这是自然的,也会让孩子长大后会对自己的父母有不同的看法,而且跟父母中的一方没有什么感情。因为这一切,都是因为两头婚有意地制造了夫妻孩子间的隔阂。
在目前,笔者至少认为有以上三个因素是不利于子女夫妻间的感情维系和孙子女之间的成长的,所以笔者不赞成两头婚的这种婚姻模式。
有需要就有市场!个人感觉这种方式没什么不好
很好
离婚时看热闹了………
无奈之举……
有些人需要吧
但我觉得一个成年人为啥总要让父母约束?父母为啥总要支配年轻人?如果是我,我不同意我结婚就是为了建立独立的新家庭,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孩子姓氏如果两个孩子想跟自己一个姓氏这也无所谓,重点是要独立,共同面对,扶持坚决双方家庭的事情才对吧,而不是让父母要挟着,架着你,好奇怪
在男方看来,婚礼前的彩礼到底代表着什么?
“婚姻大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每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事情。古代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人觉得这样很“荒唐”,人活得“不自由”,但现代也有现代的“荒唐”,现代的“天价彩礼”,甚至还相应衍生出“天价嫁妆”,却让我觉得,这是比“父母之命”更让人可悲的事情。
这背后,是人们赤裸的“贪婪”。
彩礼,本是我国古代的婚嫁习俗,这背后有远超于“彩礼”价值本身的深厚文化底蕴,更多代表的是男方对迎娶女子一事上的“郑重其事”,而作为婚嫁礼节中的一环,实则也内含对新人的祝福。
但让人遗憾的是,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彩礼”甚至变成“面子”一般的存在,早已失了我国千年文化中对新人的“祝福”本意。在颜小二看来,这绝对是我们的巨大损失。
而对于许多男性来说,婚前彩礼可能是他们“例行任务”一般的存在,就好似去女方父母那里给“订金”一般。而有些情侣甚至因为“彩礼”一事,在讨价还价中彻底一拍两散,让人嗟叹。
1、曾被“废除”的彩礼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在婚嫁习俗上,男子上门提亲时下聘礼,已经拥有相当长的“历史”,但是“彩礼”也被废除过。
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重新审视旧社会下的旧习俗,就连鲁迅、郭沫若等都有以远走他乡的形式来逃避“包办婚姻”的经历。于此,当时人们对古代婚嫁礼仪也进行了较为剧烈的“批判”,其中就包括“彩礼”这一习俗。而“彩礼”作为婚嫁礼仪,曾被废除过一段时间。
“彩礼”背后的寓意较好,同时也没有类似“父母之命”这类婚嫁习俗对人的限制大,“彩礼”即便曾被批判甚至废除过,但依旧被民间百姓“继承”下来,并且传承至今。
2、“彩礼”的历史渊源
可惜的是,中国几千年婚丧嫁娶中的习俗,人们更多只是“照着葫芦画瓢”,留了个形式,并用“日趋浮夸的形式”,渐渐掏空形式背后拥有深远寓意的“本质”。
说起“彩礼”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西周”。“彩礼”最初源于西周的传统习俗“婚姻六礼”。
《仪礼》中写道:
“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六礼”中的“纳征”,实则就是“彩礼”习俗的前身,即送聘礼。
而“聘礼”最初也不是随随便便送钱就可以了。
“彩礼”一般由两部分组成,钱为“财”,物为“礼”。
也就是说,彩礼除了一定金额的钱,男方也会送上带有寓意的“物件”,二者合二为一,即为彩礼(聘礼)。
至于为何一定要送“彩礼”?一来是个诚意,二来证明自己用心,三来也是为了夫妻二人背后的生活图个好彩头。
而当女方这边收了男方的“彩礼”,也就相当于是同意了这门亲事。同时,一方面是父母给女儿的祝福,一方面也是为了女人在嫁人后会有一个好生活,女方的父母会在彩礼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财物,以“嫁妆”的形式随女儿带到夫家。
3、“彩礼”在现代的“失格”,结婚该不该要彩礼?
说起来,颜小二身边有不少朋友都在这两年谈婚论嫁,偶尔也听说过身边的朋友在“彩礼”一事上遇到不顺,问题更多是出在男方在买了婚房以后,再无力拿出女方父母提出的“不低”的彩礼。
说实在的,颜小二作为一个旁观者,觉得这种情况出现其实挺伤感情的。
“彩礼”本来就是图一个“喜庆”,图一个“好兆头”,但是却生生变成了近乎“买卖”一样的存在,很难想象,即便跨过了“不合理的彩礼”这个坎,夫妻双方在婚后,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下,如何齐心面对“需要面包”多于“需要玫瑰”的日子?
关于彩礼,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指出:
“彩礼作为礼节和民俗,可以予以保留,但千万不能过度,否则就是“天价彩礼”
于此,颜小二想说,彩礼背后的美好寓意,是值得提倡的,结婚保留彩礼这个习俗,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拿捏住彩礼的“度”。彩礼的“度”在哪里?更多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的,彩礼绝对不能成为“坐地起价”的买卖,更不能变成用来“攀比”的“面子”。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历史、人物故事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为什么大家都在抨击彩礼?却没人提嫁妆?
大家都在抨击彩礼,而不提嫁妆,是因为现在大部分婚嫁是没有嫁妆的,而且彩礼的数额远远大于嫁妆的金额。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天价彩礼,一份彩礼往往就要好几十万,这并不是一个普通年轻人能够拿出来的,而彩礼金额不够女方不嫁,使得婚嫁成为了一种交易,此外现在的婚嫁里面嫁妆基本上是没有的,即使有大部分的嫁妆也远远低于彩礼的金额,并不存在天价嫁妆的问题。
现在婚嫁都要彩礼不提供嫁妆,而且彩礼非常高,超过了年轻人的能力范围,所以大家都在抨击彩礼,而没人提嫁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