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县,石阡县的人口分别是多少?
我是思南人,我们思南一共有60多万~! 其它得我就不晓得了~! 希望对你有一小点帮助~!
土家族独特的传统婚俗“哭嫁”
土家族哭嫁或许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地方都有哭嫁的习俗,但是,土家族裤脚是土家族姑娘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要学习的一种传统技艺,是土家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那么,大家对于土家族的传统的“哭嫁”了解吗?
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从 民族文化 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土家族哭嫁的由来
土家族哭嫁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及明《思南府志》载,在秦汉以后即有土家族人在此开垦耕耘、繁衍生息。古时,土家族的婚姻比较自由,只要男女双方愿意,并征得族中土老师的准许,便可订亲、婚娶。随着封建礼教的发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样,也逐渐被包办婚姻所替代,讲求“父母之命、媒约之言”,“门当户对”等条件。
与此同时,土家族姑娘对包办婚姻不满而衍生的哭嫁现象就逐步表现出来并发展成内容丰富的文化现象。直至解放后,包办婚姻的现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恋形式如何发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挥泪恸哭却亘古不变。即使在民族交往频繁,文化渗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来贺庆的亲朋好友献上一曲曲悲欢离合的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的过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个月开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开始哭的。娘家人边为她置办嫁妆,边倾诉离之情。会哭的姑娘则一个月内不哭重复,要哭祖先、哭爹妈、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等等。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词有传统模式的,也有聪明姑娘触景生情的即兴创作。土家姑娘用“哭”这一形式倾诉心中的情感,可能也有真伤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乱点鸳鸯谱,害了姑娘的一生。
土家族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那天。在出嫁的前一天,亲朋乡邻都前来祝贺和哭别。新娘家要邀请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着新娘哭,叫“十姊妹会”。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无论她们家住远近,无论风雨阴晴,新娘家均要打轿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齐后,新娘家将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摆在堂屋中间,比新娘年长的坐上方,与新娘年龄一般大的姑娘坐两旁,新娘坐在姑娘们中间。哭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励、劝慰的话语。
哭到半夜,新娘家里摆上夜宵让十姐妹吃,新娘以此为题还要哭一段,以感谢九姐妹的相陪。 在父母之合,媒约之言的婚配年代里,媒人包办婚姻很普遍,因此新娘常借哭嫁骂媒人,表达对旧式婚姻的不满。
土家族哭嫁的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的哭嫁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却是唱,其意蕴丰富。
土家族哭嫁的内容因为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的,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哭嫁歌》。在土家族聚居的地方以保靖县马王乡、永顺县普戎乡、龙山县坡脚乡等地流存的几个“本子”较为完整且有特色。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有许多朴质无华却感人至深的诗句。比如:
忽听金鸡一声叫,
好像乱箭穿我心,
唢呐吹起“娘送女”,
镏子打起“大开门”……
唢呐一声泪一滴,
扯娘罗裙扯爹衣。
苦命女儿送上轿,
亲生骨肉两离分……
就是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样声声呼号、字字血泪的哭诉,恐怕也难免潸然泪下吧。
土家族哭嫁是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土家族文化,也是一种比较有特色的婚俗现象,从过去的可能“真哭”到到现在的不哭不能出嫁,真是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
2019年的贵州铜仁市思南县的彩礼钱是多少,婚礼流程是怎么样的,请具体一下,多谢?
一、贵州婚礼筹备工作
1、订酒店。一般情况下,至少提前六个月预订婚宴酒店。
2、选婚纱、拍婚纱照。大概需要提前3-4个月左右的时间开始准备。
3、找婚庆公司。一般是提前三个月开始找合适的婚庆公司和摄像师。
4、选婚礼司仪。提前三个月开始物色合适的婚礼司仪时间上是完全没问题的。
5、发请柬。举办婚礼一般都是提前两周或是一个月左右就开始发请柬通知亲朋好友参加婚礼了。
6、婚礼当天。这一天当然是最重要的,希望新人们有一场完美的婚礼仪式。
7、蜜月准备。婚礼仪式过后就是蜜月旅行啦,提前规划好路线非常重要。
二、贵州结婚流程
1、准备工作
5:30 起床。
7:00 新郎发型做好后,准备接亲前的工作。
7:45 新娘妆完成,通知新郎。
2、婚车
7:00 开始裱花车。
7:30 (1)花车完成,新郎的朋友到位。 (2)婚礼主管再次明确当天的分工,检查当天各个阶段。 (3)所需要的物品及数量。
8:00之前副车全部到位,新郎更衣。摄像师、摄影师到达。
8:05车队集结完毕。在新郎的婚礼主管的引导下排车队,给车辆贴喜字,给司机分发喜袋。15分钟内完成。
3、接新娘
8:00~8:20之间,婚礼主管,安排好哪些人跟过去接亲,都做些什么事情,带哪些东西,上哪几辆车,并在新郎下楼前,全部在自己的车边等候,新郎下楼后即可出发。在出门前,摄像师多半会给新郎安排个小仪式的。
8:28或者8:38左右从新郎家(新房)出发接新娘。
9:00~9:20前后,车队可到达新娘家,随新郎前来的朋友,帮助新郎一块敲门 (塞红包)。一般在20~40分钟之内能开门,均属正常。(1)如果两家相距较远,新娘家人应该安排好,不要闹得太久,以免影响后面的程序。 (2)新郎进门后,都得向新娘子献花的,在朋友们的参与下,说些好听的,也可以当着众多朋友的面,来一段爱情宣言。然后,在给新郎子戴上胸花后,向岳父岳母敬茶,这时候,老人家可以给一对新人提些要求,新郎官也得表个态。
10:00前后,新娘出门,多半是由自己的哥哥弟弟(或者远方的哥哥弟弟也可以的)背下楼——新郎这会就得把最大的那个红包拿出来了啊。通常是新娘脚不沾地,直接上车,到了车上,由新郎给新娘换鞋。 在回来的路上,摄像师一般要多拍些镜头的,整个车队行进中的镜头、主车中一对新人的镜头等等。这时候,所有的副车只需跟紧主车即可,主车看着摄像车的提示行车即可。一般有2个方法可选择,第一,由摄像师或其助手打手势、用手机指挥,第二,结合摄像车车灯进行指挥。二者均可。
4、迎新娘
10:20前后,车队到男方家新人下车,放4个小礼炮。新郎抱新娘进门,小孩子滚床,伴娘准备好茶,新娘给男方父母敬茶,新郎新娘出发至酒店。
5、酒店准备
10:00 将糖、烟、酒、茶、饮料等带至酒店。
10:10 最后检查酒席安排、签到处等细节。
10:30 准备好新郎新娘迎宾香烟火机。
10:50 新郎新娘到酒店,摄影。
11:00 签到处人员就位。
11:00 引导人员门口就位,新郎新娘伴郎伴娘门口迎宾。
6、婚礼仪式
11:10 主持人准备,音响准备。
11:30伴娘再次检查礼服,戒指到位。
11:58音乐前奏乐起,烘托气氛。新人花拱门底下等待仪式开始,开始入场,进行酒店婚礼仪式。
三、贵州铜仁彩礼多少钱
在铜仁,一般5-10万的彩礼钱是比较受认可的彩礼数额,当热也有很多家庭条件较好的会出15万以上的彩礼,具体情况还是要看家庭条件和男女双方家庭的沟通来看。
我们土家族有什么特色?
语言文字: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湖南的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本民族无文字,通用汉文。
居民:
土家族爱群居,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土家人采取倚山建房,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建房要求背有靠山,面有向山。一般是四列三间,居中的一间要设祖先神位。正侧左右两房住人,多为两小间,叫住“小二间”。小二间前设火铺,火铺中间置火炕,火炕用于取暖的煮饭,火炕上放着铁制三角架。火炕上空吊有炕架,用以烘炕物品。特别是春节之前,用以烘炕腊肉和香肠等物现在保留亦有。
服饰:
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
习俗:
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
宗教信仰: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迷信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的地方信道教。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
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饮食习惯: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梁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文化: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的集体舞,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是与祭祀祖先、乞求丰收相联系的。不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要跳的。“摆手”选阴历单日开始,持续的天数也是单数。一般三天、五天、七天。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参加的人数有上万人。节奏鲜明、动作优美、朴素、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史诗、山歌最为著名。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山歌及跳摆手舞时所唱之摆手歌等最为著名。摆手歌有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之分,大摆手歌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多为苦歌、恋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是四句头民歌的组合体,用男女对唱方式表现,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面。
生活:
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方面,刺绣、编织比较有名,土花铺盖尤为著名。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受汉族影响较多,但也保留有自己的特点。湘西的“金色桐油”,鄂西的“坝漆”,都是饮誉中外的名产。“西兰卡普”是土家族民族工艺中的一朵奇葩。又称“打花铺盖”,它是一种土家锦。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
节庆:
土家族以过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为主要节日。最隆重的是过土家年,俗称过“赶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进行,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
扩展资料: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张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县,常德市的石门等县;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建始、巴东、恩施、利川等县市,宜昌市的长阳、五峰两县;重庆市主要分布在渝东南的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家族
贵州思南县没结婚证阔以办酒席吗?
没有人规定一定要结婚证才可以办酒席呀。但是你办酒席不代表你们结婚,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贵州铜仁的人结婚的习俗?
贵州铜仁的人结婚有很多特殊的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歌坐月。男青年要通过“行歌坐月”确定对象,然后依过去长辈主婚制那样,经过求亲、订亲、订婚等过程,最后才择吉日举行迎娶婚礼。
第二,新娘按选好的吉时准时进门。婚礼当晚,新郎家请接亲婆前去接新娘,新娘则邀约“商嘎”(侗语,即歌手)和伴嫁姐妹数人随接亲婆前往新郎家。新娘按选好的吉时准时进门。
第三,要祭祖。新娘进门时要拎起事先放在门槛外边挂着银项链的一把糯禾,抬起左脚跨入门槛进入堂屋,将糯禾放在神龛下,然后坐在傍中柱的板凳上,“商嘎”和伴嫁姐妹们则分列左右,接下来便进行祭祖。
第四,就是当天不入洞房。新娘并不与新郎拜堂,也不入洞房,更不与新郎同宿过夜,而是和“商嘎”及伴嫁姐妹一起与新郎请来的男歌手对唱琵琶歌、酒歌到天亮。第二天,由新郎及同伴送新娘和“商嘎”及伴嫁姑娘回娘家(侗语称“转优”),至此,婚礼才算结束。
第五,不落夫家“转优”后新娘即住在娘家。过去要在娘家住三年以上,如今至少也得翻一个年头。新娘之所以“不落夫家”,一来是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舍不得同伴,还要回到月堂与同伴做伴,直到同伴都有了对象才离开,这时新娘才能到新郎家长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