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风俗 闽南有什么风俗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福建彩礼和嫁妆比例是多少?
福建彩礼和嫁妆比例是1比2到3。
说到福建各地的嫁妆钱,这里小编先说下福州,福州相比其它小城市,经济更发达一些,所以他们的嫁妆也更多。虽然福州的嫁妆没有具体的规定,但基本都要10万元以上。当然还有很多条件更好的家庭会将聘礼全部转为嫁妆给女儿,减轻女儿女婿的经济压力。
福建彩礼和嫁妆的特点
男方只给彩礼,女方不给嫁妆。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一般情况下女方都会带一些嫁妆,可以是自己家里准备的,也可以是从男方给的彩礼中拿出一般或者三分之二当作彩礼带到婆家去,如果女方的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的话。
留下一部分彩礼当作娘家的家用也不是不可以的,所以不给嫁妆还是比较少见的。既不给彩礼,也不给嫁妆。当然这种方式并不是说没有给彩礼和嫁妆的过程,一帮情况下都是男方给彩礼,然后女方把全部彩礼都当作是嫁妆带到婆家。
供小两口以后的生活使用,双方家长并不参与彩礼和嫁妆的使用,现在来看这种情况是比较普遍的。嫁妆大于彩礼。
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但是如果女方家庭的经济情况更好,或者在两个人定居的地方有更好更方便的条件的话,女方会在准备房子和车子,男方带一些现金即可,具体多少要看男方的经济条件,一般在20万-30万之间不等。
闽南婚礼习俗
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婚礼的第一个礼程是在厅堂中进行象征性梳妆打扮,新娘新郎让人在头上各梳三下。这叫“上头”,表明正式成了大人。
在新嫁家,“送嫁妈”请新娘到厅堂,诵唱:“请出厅,请出厅,做人好名声。”新娘坐下时要唱:坐得正,坐得正,新人得人疼。抹茶油时要唱:茶油滑、茶油乌,生查埔(查埔,即男孩)。”
扩展资料;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闽南
闽南有什么风俗忌讳
1、闽南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
3、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为一年中最後一次的祭祀活动俗称尾牙。闽南到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这天,商家们为了感谢土地公一年的照顾,都会准备丰富的祭品来酬谢土地公,而祭拜完的东西就会犒赏给员工们。
4、闽南民间举行婚礼期间,总有一个能歌善唱的“送嫁妈”(主持婚礼仪式亦称“送嫁姆”),在高声诵唱,贯穿于整个婚礼,既庄重严肃,又诙谐风趣,为婚礼增添喜庆、祥和、美满气氛。
5、闽南新娘出嫁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做“头次客”,时间各地不一,有第二、三日或十二日等,新郎也同行,须在黄昏才回来,俗称“暗暗摸,生查埔(男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闽南
关于厦门的结婚风俗
俗话虽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但在闽南地区,无论相隔多少里的村子,都还一直延续着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风俗,相信这些好的文化传统一定是会被人们继承下去的。
那么在闽南农村的结婚风俗中,都是有什么讲究的呢?闽南地区的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在闽南地区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是很独特的,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在闽南地区的婚俗中,虽然各地在某些程序上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一般都有六礼,即:问名、纳采、纳征、纳吉、请期、亲迎。
一、准备
由媒人或者由新郎推荐一个人到新娘家里谈聘礼和衫裤钱、系红包,双方家庭会针对聘礼情况进行一个协商,一般情况下女方家庭提出的条件不太过分的话,男方家庭都是会接受的,你来我往的情况也是时常发生。
聘礼数额看协商情况。现在一般农村聘礼10万到50万不等。

衫裤钱包括新娘的婚纱礼服以及三金首饰等。男方家庭。一般5万到10万。
挑一个好日子去女方家系红包,系红包的意思就是先带一部分的钱和礼品给女方父母。
担盘,抬盘在闽南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结婚习俗。所谓的抬盘就是:猪脚、芝麻酪、红蜡烛等闽南婚礼必须品,带到女方家里去,女方不能全部收,只能收取其中的一部分,然后再加一些芝麻、五谷类的东西让其载回去。
上头,结婚当天,新郎新娘的父母,需要为子女梳头梳三次,一梳相敬如宾,二梳儿孙满堂,三梳白头偕老之意。
在闽南这个地方,很多人基本都听不懂他们的方言的,所以方言也是一道门槛哦,幸好这次婚礼中有两个人本来就是闽南人可以作翻译官,一个是我的弟妹一个是新娘的伴娘。随着改革开放,闽南人需要说普通话的机会越来越多,所以我们交流起来并不困难。
二、迎亲
新郎带着彩车和红包(10元,20元,50元,200元不等),和一帮兄弟,在媒人的带领下到新娘家,用红包“砸”开新娘的门,哈哈,这次我也巧妙地抢了300元的红包。新郎的兄弟找新娘的绣花鞋,保护新娘的绣花鞋的人嫌红包(50元)太小了,那帅哥又掏了两个。我说,来给我看看,他递给我看了看,我捏了一下,说道,嗯,是有点小,拿大点的吧!帅哥们转身商量了一下,又拿出了一个红包,要鞋子,我一把抓了过来,捏了捏,嗯这个还有点厚,再加一张就可以了,顺势塞进自己荷包里。对方索要,我说,送出的红包,哪有再要回来的哟!小帅哥的脸红了。
只是不像我们湖北人迎亲时,大老远就放鞭炮,也许是城市禁鞭的原因吧!
临出门前,摄影师要求新郎陪新娘亲朋全体合影。我以为像湖北人结婚时要举行一个认亲仪式,并且被认长辈都要给红包新娘新郎,但闽南人结婚没有这个环节,也许怕我们没有红包吧!
随后,我们作为新娘家所有的亲朋乘坐新郎叫来接我们的大巴车随着所有的彩车一起到新郎家里去。
三、结婚
随着改革开放和时代发展,移风易俗的观念也在渐渐改变闽南人的习俗,在婚礼上很多繁礼俗节也都省略了。但是,在这次婚礼中,最有独特性的是迎祖、祭祖和海鲜宴。为了祭祖,新郎家准备了充分,如设祭台,摆供品,准备了很多纸质金元宝。在开席之前,新娘新郎在族长的指导下,向祖先敬香,行礼,许愿,然后放炮竹,烧金元宝给祖先。随后是海鲜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大龙虾,纯粹的海里野生的,一只装一盘,多大呢?一只有1.5斤左右,在500元左右,还有鲍鱼、土龙、海参、海蟹、龙胆石斑鱼、竹笋海鲜汤、玉脂膏、叶参鸽子汤等等,






闽南地区的结婚风俗是怎么样的
在闽南古老的婚俗是极为复杂的,那些不怕麻烦的婆婆媳妇们却乐此不彼。一个新媳妇要进门先要初看,三日之后双方家里没什么事发生,而且又都满意的话才有下一步,徜若在这三天其间哪一方家有打破东西什么的,或者小孩磕碰着,或其它什么不吉详的事发生,那么就是再满意也只能作罢。再则就是合生辰八字,一般双方年龄相差三、六、九也是不成的,这点倒是许多地方有这风俗了。接下来是择日子对看,选个良辰吉日,男方父母带上四色糖果饼干,备好红包或手饰什么的,去女方家,如若满意则留在女方家吃个便饭,女方家若是满意便会在饭前让姑娘出来倒杯茶给客人喝,若是不满意姑娘是不会出来的,这样男家也不必留下来吃饭了。吃完饭男方会留下一个红包或手饰说是给姑娘的见面礼,只是个礼,双方都不会计较多寡的。这婚姻便算成了一半了。
在闽南比结婚更重要的是订婚,不管你有没有办结婚证,只要你订了婚这婚事便算是成了一大半,在农村大家便认可了你是个有家室的人了,双方交往来来去去的有什么事通知一声和娶了进门的媳妇是一样的。说起这订婚也是极麻烦的。这订婚前双方要讲好得多少聘礼,包括:聘金、姑娘的服装费、手饰、糖果饼干、烟、女方家请客的酒菜钱、等等,当然现在多半是折合了钱来的。到了那天男方家一大清早的就要叫上二、三十几个亲戚,女人挑着三生香烛去祭祀祖先,然后分头再十里八乡去每个寺庙进香这一忙大约要从一大清早忙到过午了。男人一般在准新郎和他父母的带领下挑着三生鱼肉、四色糖果饼干和水果带着部分聘金(余下聘金的零头留着要娶进门才付)来到女方家。女方家照列也是叫上十来个亲戚,先给男家的每个客人上点心分个红包,然后挑上男方送来的东西照列去十里八乡的进香。而女方家等客人吃过点心了就让姑娘出来上茶,这茶上了,做准婆婆的自然要把给准媳妇的全套手饰给媳妇戴上(这手饰必须是成双成对的)未来的岳母自然也把给准女婿的戒指给他戴上,然后等进香的亲戚回来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饭,这婚算是定成了。
接下来择了日子到了谈婚论嫁了,在闽南许多地方有姑娘的人家都愁,这陪嫁常让许多人家砸锅卖铁嫁女儿。一般来说男方送多少聘金女方要翻倍的给嫁妆(比如说:男方送了五万聘金,女方家至少要陪嫁十万,当然,有钱的人家多点,上百万的陪嫁也是有的,没钱的人家少点但一般也不会少于聘金的一倍)最是不济的也就将那聘金原封不动的奉还,多少再陪上一点儿,所以在闽南特别的重男轻女大约也是和这有关的。
这婚前自然要准备各种各样的必备品,我说的必备品不是家具什么的而是其它一些东西。临近喜日了姑娘家要提前备一些习俗的东西:五谷种(意在姑娘嫁过去回五瓜丰登)、桌头红(放在新娘房用的花什么的,意在吉祥)、孝布(有红绳系好的够姑娘将来给做一套孝服的白布,意在公婆长命百岁)七桶(包括脸盆,水桶和将来孩子的澡盆等共七个,意在有备无患和完整)、铅(铅在闽财和“缘”是同音的,意在姑娘家过去后与人结善缘,姑娘出嫁那天要穿的衣服从内到外全部都要用红线缝上不铅片)两个箱子(这箱子是装衣服和嫁妆的,结婚那天由伴娘等帮着拎过去然后放在厅堂要当众打开查点嫁妆的箱底自然也要押钱的这一来谁家的媳妇有多少嫁妆大家都清楚了,当然现在有的嫁妆是存折、房子什么的那说用红纸写明了入了相框带来)当然还有一些零星的东西,我在这儿只说一些普遍的习俗,现在有许多人可能删减了些了。
到了结婚前三天或一天还有个担盘的习俗(分三日盘和一日盘,这个随双方的意思了)这担盘照列是四色糖果饼干和鱼肉什么的,现在许多人是直接折合了钱给女方,由女方自己去买,剩了些人力,到了那天男方只是意思性的挑了些过来,当然这多少嘛在沿海有些地方是多的惊人。一担为百斤,少则三十六担,多则七十二担。到了担盘那天女方要叫上十几个亲戚两人一组的到村里家家户户去分糖果饼干。在沿海的那些地方分这些是用装汤的盆子分的一家一盆,所以用得上这几十担的糖果饼干了,有些人多的村子还不够,也就只好由女家自个儿掏钱买了。在我这儿一般是没有那么多的,也就是每家每户各四个糖果四个饼干。照列这天双方还是要叫上许多亲戚帮忙去十里八乡的庙里去进香的,所以这个麻烦和累人就别说了。
终于到了喜日子了.请客,这是那儿都有的就不必说了。那天新郎来迎娶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新娘,而新娘则由弟弟或哥哥还有叔婶等陪去,沿海有些地方新婚是要戴着黄斗笠的,斗笠的只沿缝了黑纱,遮了面。(忘了说了,许多地方新娘在出嫁前要请一位老人来绞脸,叫作开脸)到了男家,临进门前新郎的至亲都要先回避,新娘直接就进了新房直到请过茶才出来见人的。这请茶也是有讲究的,茶叶是新娘带来的,里面放了铅粉,前面已经说过了是为了结缘,还放了冬瓜糖红枣什么的,那叫甜。先给公婆上茶,照列有请专门在做这事的老人来,念些好听的吉利话,上茶时许多地方新人是要给父母下跪的,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完茶新娘要送给公婆见面礼一般是金手饰,当然也有送衣服的,而公婆同样也要给新媳妇封个红包当见面礼。然后是新媳妇给新郎叔伯姨婶,姐姐哥哥上茶,每上完一次茶都得交换见面礼,这见面礼一般为手饰衣服,有钱人家族又大的,这新娘要备的见面礼常常要花上万元,穷人家只花三五百元的也有。这茶也请完了,到了这儿吃过婚宴算是结束了?呵,还没呢。
结婚的第二天,天还没亮,新娘的弟弟就来接新娘回家了,这早的凌晨三四点就来,晚的五六点也来了。而新郎大约要临午饭了才去新娘家。这天就由新娘家请新郎和新娘家的亲戚了,这叫回门客,照列要闹到晚饭过了,天黑了新郎才带着新娘回家,而新娘家要准备两根连头带尾的甘蔗和两只带路鸡(一公一母)给新人带回家。快到时会有人先通知新郎的家人,他们同样要先回避了新娘,等新娘进了门才可以出来相见(这叫避亲,闽南相遇叫作“堵”而吵架也叫作“堵”这回避也就是为了以后回避口角)这新娘回门呢,在新婚一个月内要回门三次,当然余下的两次没有象第一次那么复杂了,只是都要等天黑才能回到新郎家,而新郎的家人也每次都要回避的。到此,这门亲事才算是圆满地完成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