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客家人的结婚习俗
1、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2、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3、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4、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5、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6、看家门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行大礼”前,有的在“大礼”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7、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8、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9、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10、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份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坐,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11、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12、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13、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14、而往往婆婆对儿媳会严格~ 嫁入3天后要开始干活
惠东县习俗作文400字?急!!!!怎么写
广东惠州:渔村婚娶习俗
惠东港口海湾享有[星海联珠]之称,月清之夜,渔船上的灯火一盏联着一盏,宛若一颗颗明珠串在一起,闪闪烁烁,水中的倒影更是璀灿迷离。渔歌一阵阵随风飘送,悠扬悦耳……
港湾旁的村子也是那样欢乐温馨。渔村里的人有一些独特的生活习俗。村子里的人喜欢坐在地板上吃饭;喜欢在一个四方方,中间只有一个供一人钻进的窗口盒子似的小屋子睡觉。倘若深更半夜被一阵紧密的铜锣声惊醒,那是人家在娶亲哪!打铜锣和我们常见的放鞭炮的意思一样。这里的婚娶,至今还保留着清醇浓郁的古风。
合 八 字
这里有个渔村名叫新村,位于惠东县的东南沿海,这里居住的人祖祖辈辈都以闯海捕鱼为业,岸上人称他们为疍家。过去,这里渔民的婚事,通常是在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了。经媒人撮合,双方的父母都同意了,媒人就取过双方的生辰八字去拜杯(圣教),双方合上了,这门亲事就算成功了一半。
吃 定
姑娘长到十七八岁,就要“吃定”了。男家要请女家的亲戚朋友去茶楼喝茶,议论婚事。这时,男家就要给女家四百元,这钱如果一时拿不出可分几次付。女家父母拿了这笔钱,一般都不敢花掉,留给女儿置嫁妆。譬如手镯、头簪、衣服,要是有钱人家,姑娘手镯置四至五对,头簪六到七根,衣服四十至五十件。这样,姑娘就很体面威风了,伙伴羡慕她,对她啧啧称叹。“吃定”以后就选择个吉日迎娶,称为“看日”。
“吃定”后的三天内,男女双方的家都要小心谨慎,不能打烂东西或吵架,否则,意味着兆头不吉利,这桩婚事就要告吹了。
哭 嫁
成亲的前一个月,姑娘要哭嫁。一般是姑娘独自哭嫁,有时姑娘的母亲和小时候的伙伴也来相伴垂泪。哭嫁的内容是一些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思念过去的友情,表达姑娘对父母兄妹伙伴的难舍之情。
成亲的前三天,男的要去剃头,女的则洗髻、拔脸毛。这称为“上头”,即是去掉阴晦气迎来好运。姑娘洗头要用桃叶抹草。据说桃叶抹草可以驱邪。姑娘洗了头就拔脸毛,叫作“开脸”。母亲用瓦窑烧出的白灰抹在女儿的脸上,用红头绳将脸毛挟起。姑娘挟过脸毛后,脸蛋显得更加滑嫩。男女双方过头后,要避“四眼”(怀孕的妇女),这三天男女都要藏在家里。
迎 娶
迎娶一般在水上举行。迎娶这天,男家若是有钱的,就用一条大船,请十个水手撑船。迎娶路上,媒人就站在船头敲打铜锣,直到船傍在女家船边才停止。这时,男家请来的两个歌手在船头唱歌。内容一般是请姑娘快点上船,不要耽误拜堂的好时辰请女家的哥弟不要阻留,恭贺哥弟娶个好新人,家里添丁发财等等。女方过船前,要在船上吃一顿分别饭。这时,亲戚舀上四碗白饭,一家人围在一块吃。不过,这个时候大家都咽不下了。
新娘出来了,男家走出两个好命婆扶新娘过船,这时的新娘头披头帕,身穿长衫还套条腰裙。这长衫长到脚跟,衫上有很多彩色的布条。新娘子的首饰一般是戴着几双手镯,耳朵套着一对大耳环。新娘被好命婆扶过船后,就回家拜堂了。这时,媒婆又开始敲打铜锣了。
三 朝
姑娘到了夫家,三朝不能同家人一起吃饭,新娘饿了,就叫娘家偷偷送饭来;三朝过后,新娘初时只能舀一小碗,然后逐餐增加。
三朝里,新娘只能独守洞房。三朝过后,新郎才能过来一起睡觉,然后共同生活。
解放后,渔民上岸定居后婚礼多在屋里举行,再加上渔民与岸上人通婚,不可避免地渗透了岸上人家的礼俗和随着时间的推移,渔民的婚俗也起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渔村的青年人结婚很少拘泥于守三朝的古习了。
泉州婚姻习俗
闽南泉州的婚嫁习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起闽南泉州的婚嫁,不仅礼节繁多,而且每种习俗都富有地方色彩。当男女情投意合,不管对象是自由恋爱的也好,媒人介绍的也好,如果想结婚,无不例外的都要先来个“定婚”手续。所谓的“定婚”就是小伙子由其长辈或族亲长辈择个吉日,带上金银手饰、礼(聘)金、喜糖、香烟等礼品到女方家“压定”,或称订盟,宣告婚事已定。闽南人是很注重这个的,因为它是结婚前的必经手续,被看作是未有法律程序前的事实婚姻,在很大程度上等价于结婚。年轻女子在定婚后就视对方为未来的终生伴侣,对外亦不必再羞答答地玫瑰静悄悄地开,扭扭捏捏,不敢向外人道了。更有甚者,让男方住到自已家中或自己住到男方家中也就天经地义,不必担心他人有什么闲言碎语,流言蜚语了。
定婚的金银首饰起早就该准备好了,一般是“从头到脚”都要有,什么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金脚链,上下珠光宝器,金光闪闪的。数量多少根据不同的家庭经济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人家量力而为。礼(聘)金是不可没有的。按照以前的说法,这聘金是男家给女家的“养钱”(养育姑娘的钱)。女家先出个价,男家则视自家的经济情况来还价,再由媒人从中说和。早些年日子苦,女方父母会把聘金留一部分贴补家用。如今这样做就显得太过寒酸了。通常是聘金全部作为嫁妆费用,还得再加一些,以免显得小气,姑娘嫁过去面子上也好看些。依现在一般情形,这礼金通常在五千元到一万元之间,最少的依据是够上买一部摩托车或彩电、冰箱、洗衣机之类来做嫁妆,最多就没封顶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礼(聘)金较少,有的地方还把这聘金以最大的面额一张张镶在玻璃框里,让人看得见,更多的是一种炫耀。现在不同了,谁也不愿那么麻烦,或者说不愿“冒富”,简单的只要带上一张活期存折就行了。此外,喜糖也是定婚必不可少的,它是给女方用来分发亲戚朋友,遍告亲友家中的闺女已许了人家,即将出阁了。喜糖的数量多少,就要看女家的需要了,一般三两百斤就够了。
准备好这些东西后,男方可择吉日邀媒人前往女方家定婚了。男方到了女家,分宾主落座之后,姑娘端来茶水招待男方家人,然后由媒人对男家来的客人和女方的父母做了介绍。应该说媒人在整个订婚的过程中起的是主持的作用,其地位不得而知。一些男女自由恋爱而喜结良缘的,也会赶紧拉一个做媒人,这样觉得自然些。当然媒人倒不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媒人男女双方不拘礼节的不会计较,反而觉得亲切些。
介绍完了, 姑娘过来收回茶杯。仪式的高潮是戴定婚戒指,姑娘由家中的长辈妇女陪同,在祭祀祖宗的正厅,脸向外坐在凳子上,两只脚搁在小凳子上,媒人上前说几句吉祥话语,诸如:“坐得正,才会得人疼”“坐得歪,以后才会乖” 等。接着由小伙子拉上姑娘的手,小心翼翼地为心中的伊人戴上订婚戒指,从此缘定三生,白头偕老。其他聘礼交给姑娘家人即可。同时媒人还应告诉姑娘的父母,男方已择某月某日吉时将来迎娶姑娘,婚前的7天、5天或3天,将送给女家“轿前盘”,需要什么物品,需要多少也在这个时候定好。
女家收下的礼物要供奉祖先,意思可这般理解:敬告祖先,你的子孙某某已经完成与某某订婚的礼仪了。完成了仪式。有的女家还置办酒席来招待男家的客人,并由女家的伯叔长辈陪席,席间彼此谈笑风生,融洽了气氛,增进了了解。这样以后,订婚的仪式就算结束了。
婚期前的“轿前盘”俗称“花包”,除了猪肉、鸡、羊之外,就是“花包”了。一般“花包”每个重一斤左右。像一个直径六寸的圆盘,一寸多高,用上等的精白面粉做皮,白糖、花生、肥肉、冬瓜糖等做馅。面皮的正中,要盖上圆的双喜字。花包的多与少,依女方的需要,一般要100个,多则200个,分成若干盛(农村中的一种盛具),装成若干担,每盘上面要还要放上一个大红的双喜字。除此之外,还要准备一担 “礼担”,连同“轿前盘”一起送往女方家。“礼担”装有猪蹄、猪肉、面线、鸡蛋、鸡、酒等,专门来孝敬女方父母养育之恩。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闽南泉州婚嫁中的“定婚”风俗也逐渐趋于简单、淡化,如“轿前盘”、“礼担”除了在偏僻的农村还有外,城镇几乎没有了,但“定婚”的仪式仍然存在,只是礼节不再那么繁琐而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