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相学家和所留的相学书籍
相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约可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之际。
《左传·文公元年》载:一次会葬中,公孙敖听说周天子派来参加葬礼的内史叔服会看相,便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叔服对公孙敖说:"谷可以祭祀供养你,难可以安葬你。谷的下颔丰满,其后代必定兴于鲁国。"《史记》、《吴越春秋》等史书中亦有关于姑布子卿、吴市吏等早期相者活动情况的记载。至战国,看相始流行。《增孔子·执节篇》载:魏安茵王问子顺,拜马回为相是否合适。子顺答曰:"长眼猪视者诡诈。"后马回为相,终以谄获罪。此时看相之术虽已流行,但主要作为一种参政手段被人注意,职业相士和严格意义上的相学理论尚未出现。两汉时期,相学得到迅速发展。仅刘邦一家看相的事迹,《史记》就有种种详细的记载。但凡汉代发迹显达之人,如丞相周亚夫,长平侯卫青,吴王濞,淮南王英布,将军李广,御史大夫倪宪等,都有命相故事传世。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时连皇宫挑选嫔妃、采女都须经相士过目。随着看相习俗的广泛流行,此时相学理论体系初步建立。《汉书· 艺文志》载有《相人》二十四卷。据《怀庆府志》记载,仅当时的著名相士许负就著有相书《德器歌》、《五宫杂记》、 《听声相形》诸种。两汉以后,迨至李唐,看相成为重要的社会职业,相书多达三十余种,一百三十多卷。此后宋、明两朝,看相风气发展到颠峰。许多相士成为显贵,不少知识分子、上层名流以浓厚的兴趣研究相学理论,大量相书充斥书肆。明以后,相术逐渐流向民间,成为江湖术士敛财养家的手段。自此,无论相学理论还是看相技艺都少有新的发展。古代相学名流群芳灿若星辰,如春秋时期的姑布子卿,战国晚期的唐举,汉代许负,唐代袁天纲、李淳风, 宋初麻衣道者、陈搏,明代袁忠微,清代陈钊等,皆负盛名。其社会影响不在同时代的达官显贵、文人学士之下。古代相学著作多不胜数,但大多数是相互转抄,自成体系又较实用的主要有《麻衣神相》、《柳庄相法》、《神相全编》、《水镜集》、《相理衡真》等。其中又以托名五代术士麻衣道者的《麻衣神相》流传最广,托名宋代陈搏的《神相全编》体系最完备。
第一女相术师,许负的3大预言
女相术师许负原名许莫负,是西汉初年许望之女。
虽然她在《史记》中仅有寥寥数语的记载,但她的每一次出场,都给人带来虚幻的神秘感。这感觉缠绕在你的脑海,想相信,又觉得不踏实。
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解开这谜团。
人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出生。普通人出生,闭着眼睛大声哭闹几声。父母再凭孩子哭声的大小,判断孩子的健康状态。
据说许负从出生那一刻就与众不同。她不哭不闹,还手握玉块。玉块上的文王八卦图隐约可见。更神奇的是许负出生不到百日,就能开口说话了。
这让我想起口含白玉出生的贾宝玉,他也不是普通凡人,说是神仙转世。但许负确实是个人类,一个真实的女子。
她自带的祥瑞之像,被人口口相传,然后惊动了秦始皇。他觉得此女长大后,定能为自己所用。于是命人赐给许望黄金百镒,让他好好养育。
许望得到秦皇赏赐,自然感激涕零,特给女儿取名为"莫负",是莫负圣上隆恩之意。许家有皇帝御赐的神异女的消息,在乡间迅速传开。一时间,许府门前每天车水马龙,高官显贵络绎不绝。这些人想看看莫负长什么样,说不定有三头六臂。
不久人们发现,这女婴除了长得清秀,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她有时见人就咯咯笑,有时却嚎啕大哭,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大家惊觉,孩子曾对着笑的人,回家后就财运亨通,步步高升了。孩子曾对着哭的,回家不是倒大霉,就是出事故。非常玄乎。
这可怕的发现如天空彩霞渲染了半边天。从此无人敢登门拜访莫负。他们怕孩子那双清澈明亮的大眼睛对自己看上一眼,洒几滴眼泪,大难便如影随行了。
终于清静了的许家,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许父不敢疏忽对女儿的教育,请来学富五车的老先生教她读书认字,研读相面术。谁知这许莫负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不出半年,先生不得不提出辞呈,说自己没能力再教她了,让许父另请高明。老先生对许望感叹:“令爱记性和悟性真乃旷古少见,可惜他不是男儿,否则,定为易学一代宗师!"
此言差矣!谁说女儿不如男?此女子后来真成了一代宗师。只是先生那时候还想都不敢想。
先生离开前,给许家推荐高人,给许望指明育女方向。他认为除了鬼谷子的几位高足弟子徐福、卢傲和黄石公等能够胜任。黄石公后来分别给许莫负和张良偷偷送过不同的奇书,让张良与许莫负成为不曾谋面的同门师兄妹。
虽然许望总嘱咐女儿不要轻易道破天机,可小孩天性直率单纯,哪有知而不说的可能?
有一次,许莫负正与几个小伙伴在山上过家家,看见哥哥的朋友在自家门前用弹弓打鸟。她对着那男孩上下打量了一番,走过去对他说:“你快回家,你母亲在家突染重病,若能请医生及时诊治,或许还有救!”
许家小姐一句话救人一命的消息一传十, 十传百,很快又传到秦王那儿。秦王想起自己曾关照神异女孩,便派人传她入宫帮他相面。没等使者到来,许负已躺在床上装病不起。使者走后,许望不解地问女儿原因。许莫负叹了口气说:“天下就要大乱了,我怎么能去?”许望怕她年幼,口无遮拦,便不准她再为人看相。
不出几年,天下果然大乱。陈胜、吴广、项梁和刘邦等各路英雄纷纷举兵反秦。许莫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许负”。
某年春天,久仰许负大名的刘邦带着萧何、周勃、陈平和曹参等人来到温城。只见温城大门紧闭,周勃大声喊话,城楼上的士兵回话,说许大人吩咐下午才能开城门。
正好路过的许负见刘邦等人气宇非凡,有大将风范,便让哥哥开了城门。进城见面后,许负朝刘邦、萧何、曹参、陈平和周勃各打量一番,随即露出惊诧的神色。
她看出刘邦有天子之相,于是带着家人和二千多名将士投奔刘邦,愿意为刘邦的统一大业竭尽全力。
被许负相过面的刘邦,信心十足。他后来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环境,都从不放弃,最终打败项羽,一统天下。刘邦在登基后,没忘许负的功劳,封她为鸣雌亭侯。那年她才十九岁。
中国历史上共有三个女侯爵,全部都是刘邦夫妇封的。许负是第一个被封侯的女子。第二个是刘邦的大嫂,第三个是吕后的妹妹吕须,樊哙的老婆。
这些事情只记载在《怀庆府志》,没在司马迁的《史记》上出现。
许负第一次在《史记》出场是在秦朝末年,为后来的汉文帝母亲薄姬看相。那时的薄姬还是身份卑微的女子。她被母亲送给魏王豹当小妾,出门前请许负来给女儿相面。许负端详一番,冷静地说:“此女有富贵之相,以后必生天子!”
本与刘邦合作,一起抵抗项羽的魏王豹,听了大喜。他对许负说的话深信不疑,于是立即反叛刘邦,想投奔项羽后再自立门户。可惜判断失误,被韩信打败,为周苛所杀。
薄姬和其他妻妾一起被送到汉宫中的织室,做一名普通的女婢。有幸被刘邦看中,成为了刘邦的妃子。她相貌并不出众,不太受刘邦的宠爱。但薄姬与世无争,知道进退,能与吕后和睦共处,取得吕后的信任。吕后常与薄姬姐妹相称。薄姬与刘邦的儿子刘恒后来成了刘盈之后的第四个皇帝,即文帝。
文帝不忘许负拯救自己和母亲的恩典,将其称为义母。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它可以医治伤口,也可以证明一切,包括验证许负的预言。
世人眼里的许负,说过许多识破天机的预言,其中最大的预言有三个。第一是预言薄姬将产下天子。第二是预言周亚夫三年封侯,八年拜相,九年饿死。第三是预言文帝的男宠邓通,虽然现在官至大夫,以后将一文不值,贫困而死。
三大预言最后都被一一应验,连发生的时间都丝毫不差。
谜团,天大的谜团。有人说她是女巫,有人说她是天下第一相术师。无论说什么,她都不能,也不想辩驳。就像她活着时,只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一样。
五十岁的许负,在文帝为她举办的贺寿宴会上,正式提出告老还乡,她说:“臣已年迈,难以为圣上驱使。而且,臣志在相人之学,虽颠簸连年,却无甚建树。现年已迈,意欲静下心来,潜心著述,或许能为后人留下一些有用的东西,万望陛下恩准。”
文帝见其言词恳切,亦不愿看到她的相人之术失传,便准其所请。
离开京城后的许负,隐居在夫家商洛山中,以相夫教子为乐,潜心著述,直至去世,享年八十四岁。汉代著名大侠郭解就是许负的外孙。
据说许负的著作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很多相书还提到《许负相耳法》这可能是后世人托名之作,无法考证。
许负的著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给世人留下了完整的相学理论。历代帝王将相虽有反对虚妄邪说,但对相术从不提反对意见。
我们熟知的曾国藩也是一名相术高手。他的著作《冰鉴》以相学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人的才学理论。
说来凑巧,十年前,我老家粤北山区也曾来过一位相士。附近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或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都爱拿着家人或自己的生辰八字去找他。
满头白发,面容慈祥,脸色红润的相士,看看来者的面容,摸摸他或她的手掌,再根据对方提供的生辰八字,推算此人一生将经历的几件大事,然后写在一张红纸上,默不作声地交给来相面的人。来相面的人也不多问,掏出腰包,随心给点钱就行。
那一年,诸事不顺,母亲见我心灰意冷,便硬拉着我去找了这位相士。相士说我此生绝不因吃穿发愁,让我母亲大可放心。还说到了某年某日一切就都好了。
当时我没在意,只觉得他说些哄人开心的话罢了。母亲却高兴得合不拢嘴,觉得女儿不愁吃穿就是天大的福气。母亲拿着那张红纸,哼着小曲,健步如飞地回了家,不再为我伤心落泪。
最近看《史记》零星记载着的许负事迹,想起那年相面后压在箱底的红纸,便让母亲找出来一一对证,发觉竟被说得八九不离十。看来我遇到了相术高手。
今日,我家侄子满月。九弟想给孩子取个好名,问起相士的姓名和住址。我与母亲面面相觑,脑子一片空白,已无法提供任何信息。
都说“画皮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难知心”,但相术师们似乎拥有一双凌驾于世人之上,穿越时空界限外,洞察一切事物,可看见未来的眼睛。他们把结果提前告知,这对被告知者来说,到底是好是坏?恐怕也难说清。
就拿刘邦来说,许负是说他有帝王之相,但如果他不想方设法,不忍辱负重,没努力争取,能真当上汉朝开国皇帝?
那是不可能的!人生没有躺赢这回事,幸福更不是毛毛雨。它不会从天而降,然后人轻柔地落在你我身上。如果有幸预知了未来,然后朝着这方向去努力,那美好的未来就能应验。
因此,预知未来有好有坏,好坏因人而异。唯有努力过好每一天,凡事尽力而为即可。可以不信命,但要信自己。
就像许负,她用自己看到和想到的去引导和成全一些人;为自己挣得名誉,体现人生价值,成为历史上第一女相术大师。她的人生不可复制,但后世人有必要了解。
相术学是什么?
推测人的气数、命运的一种迷信。通常根据人的五官、气色、骨骼、指纹等推断其寿夭、荣枯、吉凶、祸福。因以面貌为主,故又称相面。中国春秋时代已出现不完备的相书。汉代开始,相术成为一门有其独特理论体系的学问,同时出现了一些相书和专门从事相术活动的相士,相术开始重视相骨。唐代时重要的相书是敦煌本《相书》,有9卷,35篇,认为人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相。内容也从服务于少数人的升官发财,发展到求子求女、求贤夫贤妻、求田地等,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宋代,相术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完整的相书《麻衣相法》,其主要内容是相五官,作者相传是麻衣道士。《麻衣相法》汇集了宋以前相学的精华,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开创了中国相学的应用领域,并使相术在朝野广为流传。明代有相书《柳庄相法》。作者袁珙,一生游历,曾与一位异僧学习相术。他能以听声、观相推断人之吉凶。清代的相术著作,为旧有相书的解释、改编或修订,无大发展。随着相术不被统治阶级重视而流于市井乡陌,成为纯粹的末流小道,相术逐渐衰落。
相术与信息分析:
一般人眼里,相术差不多就是算命了。算命是迷信,而信息分析则是科学。二者大概水火不相容。接触相术理论的第一天起,就为它方法的科学性所震憾。感觉相术这种古老的神秘文化中,包含了许多有助于我们理解信息分析的内容。
算命理论的体系,可按方法论分为二:
1、随机型。这种算命方法的代表为占卜、求签、扑克算命等。随机型算命的特点是结果不可重复,同一个人求签二次,完全可能求得二个不同签,但他的“命”只有一种。所以,尽管关于随机型算命有许多神乎其神、不可不信的传说,但现代科学并不能解释其机理。即使不是迷信,至少与科学无关。
2、特征型。这种算命方法的代表为生肖、星座、相手、相面等。特征型算命的结果是可以重复的,因为人体特征相对固定,所以只要算命者理论基础相同,对一人算命的结果就应该一致,为会因算命者、算命时间不同而得出大相径庭的观点。且不论算命是否算得准,这种方法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来解释的,这就是依据人体特征来预测人的未来。
与算命相关的信息分析原理,只能存在于特征型算命理论中。因此,本文不能笼统地说研究算命中的信息分析原理,而只能是研究相术中的信息分析原理。目前我所能想到的相关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基于概率理论的方法论基础。
相术理论的出现一般说应该是基于归纳法,即观察大量人群命运,发现命运与某一特征的概率关系,而后建立理论。例如,各种手相理论普遍将围绕拇指的一根主线当作生命线,并认为生命线越长则人的生命越长。我们可以想像,古代相师以归纳法建立理论,看遍死者手相,发现这一条线与生命关系最密切,且该线越长命越长,于是称其为生命线。在这一理论建立后的数千年中,不断有相师在检验这一理论,并且均认可了它。有没有可能在所有人群中,生命线越长则生命越长的概率会小于50%?认为是不可能的。如果生命线越长则生命越长的概率会小于50%,则相师们早就将其称为“短命线”了。
进一步的问题是:这种概率究竟有多大?根据我的试验与推理,它也不会大于90%。一般说来,如果这种推测方法的正确性可以达到90%,它也就达到了对于社会问题科学预测的要求。换言之,相术就成了科学。但事实上相术并没有进入科学殿堂,所以它的正确概率也不会太高。
信息分析中,各种方法预测的成功性亦有一定概率。也许这种概率略高于相术,但大量实例表明,它们也难以达到90%以上的概率。
二、对象的复杂程度决定方法应用的正确。
相术难于达到更高的正确性,部分是由于相术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古代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试图根据某些特征进行预测。比如有人观察星相进行预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星相适宜做什么事,或者掉了颗流星就要死某人,等等。这种观测星空的人,我们现在称他们为古代天文学家。另有一些人观察山水进行预测,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宜建什么房子,宜葬人,等等。我们现在称他们为风水先生。还有就是观察人体特征进行观测的人,我们现在称他们为巫婆神汉。其实,在古代,这三种人的方法论与理论观完全一样,只不过星空规律较简单,山水规律其次,而人生的规律最复杂最难于预测,才使现代人对他们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
信息分析的正确性同样受对象的复杂性所制约。如果选择的对象过于复杂,现代科学达不到正确解释的境界,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当然,如果选择的对象过于简单,大部分人都一目了然,则失去了分析的意义。
在选择课题或选择分析信息源时,切切要认真考虑它们的复杂程度。最好选择类似天体运动的对象进行分析,千万不要选择类似人体命运的对象进行分析。
三、特征数量与分析能力的辩证关系
对同一对象,依据观察的特征数量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特征型相术方法。有的特征少而简单,如生肖,分析方法也简单易掌握。但特征少则必然导致误差增大。生肖只有12个变量,但人生远不止12种命运。因此这种方法的粗糙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是不是变量越多越好?变量多的确便于我们认识事物,但对人的分析能力的要求也更高。如果人的分析能力跟不上,变量多反而导致预测的准确性下降。有这样一个实验:一实验者挑选一批以往比赛中的马匹,每匹马挑出100个特征的指标,由赌马师从100个特征指标中挑选5个,然后根据5个特征进行预测。以后,又挑选按10个特征、20个特征、40个特征进行了预测。预测的正确性变化情况是,当挑选10个特征时,赌马师的确由于信息的增加而提高了预测的正确性,但增加到20个时正确性不再上升,增到40个时甚至有所下降。这是由于人的分析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太多反而会降低预测的准确性。
常听说古代大师看相如何准,还有一些民族的相师看相准,而现在则没有这种看得准的人。实际上,古代算命的人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物,智商高人一筹的人在看相,某些民族也是他们民族的智者在看相。而我们现在看相的大多是无法考上大学、甚至不能以自己的智慧养活自己的朋友,他们缺乏必要的信息分析的智力能力,看不准是必然的。
现代人喜欢看手相,手相一般取4要主线(中国为生命、事业、爱情、智慧,西方为生命线、命运线、心线、脑线)及20来根辅线,每条线的长短、清晰度、分叉、交叉、截断均为特征,变量多于生肖,但远远少于面部特征。不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人物,很难具备分析面部特征信息的能力。
四、重视信息反馈
反馈信息对于信息分析有很大价值。实际信息分析过程中,分析人员经常在得出初步结果后,试探性地告诉用户一些分析结果,以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提高分析的正确性。古代相术理论更加重视反馈。面相理论中,眼睛的“相”所占比例达30%(即“眼相三分”,其余是天庭三分,地角三分,耳鼻嘴共一分)。看相者盯住对象的眼睛说话,从这一“心灵的窗口”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手相为例,看相者看完手后,执住对象的手盯住对象的眼睛说话。从最有把握的生命线开始谈,一旦从反馈信息中得知生命线有误,则开始考虑辅线的价值,并调整整个预测体系。
也许有人质疑:瞎子怎么办?盲人眼睛虽不灵,但其它感觉超乎常人。他们能够从对象的呼吸、心跳、脉博中获取反馈信息。
五、算命的价值取向
中国和西方的相术理念有许多不同,其中不少差异体现了文化差异。以手相为例,中国手相术是定性的,线条的位置并不对应生命的具体。而西方却讲究定量,从手掌靠姆指处高点(或螺纹中点)出发向外作辐射线,辐射线与各线条的交点就是生命的时间点,共有10岁、20岁、30岁、40岁(辐射到食指、中指、无名、小指)、50岁、60岁、80岁、100岁(到中缝等)8个交点,完全将它量化了。还有一些由不同文化产生的差异。但最有意思的差异是中国相术理论侧重“算命”,这个“命”是对象固有的,不可改变的。即使要改变,也需要某些特殊动作(如到某处避难或烧香)。而西方的相术则是一种“咨询”,他若告诉你某一时间有灾难,只是告诉你这一时间灾难的可能性较大,或大于其它时间,你如果没事,这段时间应该避免灾难,如少出门,不参加危险活动。他告诉你某一时间有病,你就应该在这一时间注重保养身体。
例如,以命运/事业线为例,中西方均以与中指相对应的线作为一个人人生成就的参照线。中国相术中,如果缺乏事业线,相师告诉你你将一事无成;而西方相术理论则说,你将要付出比他人更大的努力才能成功,尽管这很难。
西方的决策者委托信息分析课题,也将其成果当作咨询结果,参考但不迷信。而中国的决策者则往往完全相信或完全不相信分析结果,没有将其当作一种咨询,或一种在决策中给予重视的信息。
古代相学方面的书籍有哪些
相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儒学大师荀子就说过:“相人古者亦有也”。
姑布子卿就是春秋时著名的相士,同时期《左传》、《周书》中也有张仲景、华佗的一代名医据相学五行生克来判断吉凶及五脏六腑病症之所地,不过角度不同而已。
三国时代还有水镜先生、孔明、徐庶等无不精通兵书战略、天文、地理、九宫八卦相术等。
汉代许负,唐代的袁天纲、李淳风,宋朝陈抟,明朝刘伯温都在相术上有所发展,孔子说:“生死有命,宝贵在天。”“五十知天命”。
《左传》中就有文公元年公孙敖请叔福为自己的两个儿子相面的记载。
其后名相士史不绝书,《史记》更辟有《日者列传》专章纪录相士事迹;东汉王充《论衡》虽以反对虚妄邪说为主,但对相术却给予了充分肯定(《骨相》);魏朝刘邵(著有《人物志》)和清代曾国藩(著有《冰鉴》)则更是以相学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代的人才学理论。
曾国藩更以识人和得人享誉一时,其不仅发掘出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一代名臣,其幕府中人才之盛,也是历代未有;这不仅足以说明曾国藩的人才学理论有其科学性,也证明作为曾国藩人才学理论基础的相学确是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的。
历代相学名家中,有史可查者甚多。
其中提出了完整的相学理论的,以汉代许负为最早。
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相人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
据说,许负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著作,直至现在,很多相书中还提到《许负相耳法》(可能是后世托名著作)。
《三国志》记载了很多相学家,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隋书》记载有韦鼎、来和等名家;唐代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在正史和野史中更是享有崇高的名声。
宋代相学也相当发达,影响较大的相学家有陈抟、麻衣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
明代的相学名家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
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
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
相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
袁珙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
后来流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
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神相全篇》虽托名陈抟秘传,但注明为袁忠彻订正。
清代在相法和相学著作的整理上有了很大发展。
相学著作方面,《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则较为精到全面,是继《神相全篇》之后的集大成者。
民国时期则在相学的传布方面有了一定进展,这时期出现了很多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
相术的起源和发展?
相学由来已久,而相学研究是怎样出现的,又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的状况,了解的人并不多,炫易为大家讲解一下:
古相学最初是来自民间,是一些身份比较低的平民根据生活的需要与要求,形成简单的相人之法,最早是相人的全身,
比如说相男人是以肩宽,手长脚长,就是好相,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人能挑能抗,能干重活,不怕养不了家。因为古代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靠的只能是人体力量,
而女人是怎么相的呢?古代男主外赚钱养家为本,而女人是持家治内的,更加重要的一点就是传宗接代最为重要,所以女人的重点是要能生,那么什么样的女人是最能生的呢?古人总结出头圆身粗屁股大的女人好生养,能顺利的传宗接代,这样的女人就值得娶,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看女人都主要看大腿的粗细。
所以说最早的相人,和相畜生没多大区别。后来,相学在民间越来越广泛,所涉及的面也多起来,于是流入富人之中,又由富人流入士族和贵族,由贵族流入宫廷。再由宫廷流出民间,经过这个流入流出的过程中,社会不同的阶层不同行业的相人的方法和经验,都溶入其间,最后集为有理论有依据的相人学术。再经过历代贤德慧能之士不断改进、不断实践、不断完善,才有了我们今天可以应用于工作,生活,心理,美容等领域的大成相学;事实证明,善于运用相学精妙,是实实在在的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幸福的经典;
相学的类型:
相学基本内容为四类:
一是基础类,十三部位,流年运气,五星六曜五岳四渎等。
二是综合类,精神,气象,骨肉,声音等。
三是意义类,分别具体论人的人生大事,生死祝福,逐年吉凶等,如十二宫,六府三才,三停,四学堂,八学堂,五行形相,观人八法,十字相法等。
四是官纹类,即分别从头面部位,五官,四肢以及痣、纹等方面分别来推理人的命运休咎,穷通,吉凶。
历代相学名人和经典著作:
相学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儒学大师荀子就说过:“相人古者亦有也”。姑布子卿就是春秋时著名的相士,同时期《左传》、《周书》中也有张仲景、华佗的一代名医据相学五行生克来判断吉凶及五脏六腑病症之所地,不过角度不同而已。三国时代还有水镜先生、孔明、徐庶等无不精通兵书战略、天文、地理、九宫八卦相术等。汉代许负,唐代的袁天纲、李淳风,宋朝陈抟,明朝刘伯温都在相术上有所发展,孔子说:“生死有命,宝贵在天。”“五十知天命”。
《左传》中就有文公元年公孙敖请叔福为自己的两个儿子相面的记载。其后名相士史不绝书,《史记》更辟有《日者列传》专章纪录相士事迹;东汉王充《论衡》虽以反对虚妄邪说为主,但对相术却给予了充分肯定(《骨相》);魏朝刘邵(著有《人物志》)和清代曾国藩(著有《冰鉴》)则更是以相学为基础,发展出了古代的人才学理论。曾国藩更以识人和得人享誉一时,其不仅发掘出了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一代名臣,其幕府中人才之盛,也是历代未有;这不仅足以说明曾国藩的人才学理论有其科学性,也证明作为曾国藩人才学理论基础的相学确是有着极高的实用价值的。
历代相学名家中,有史可查者甚多。其中提出了完整的相学理论的,以汉代许负为最早。许负本为一妇人,以善于相人而被汉高祖封为雌亭候。据说,许负著有《德器歌》、《五官杂论》、《听声相行》等著作,直至现在,很多相书中还提到《许负相耳法》(可能是后世托名著作)。《三国志》记载了很多相学家,如管珞、朱建平、柳无景等。 到了隋唐,相学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期,《隋书》记载有韦鼎、来和等名家;唐代袁天纲、龙复本、夏荣、丁重、刘思礼、袁客师等,在正史和野史中更是享有崇高的名声。宋代相学也相当发达,影响较大的相学家有陈抟、麻衣道者、僧妙应、妙方等,宋代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好相学。明代的相学名家很多,并且出现大量的相书。相学家主要有刘伯温、僧如兰、张田、袁珙、袁忠彻父子。其中以袁家父子最为著名。相学史上脍炙人口的《永乐百问》,就是来自于明成祖与袁家父子的对问。袁珙有《柳庄相法》收入《永乐大典》,袁忠彻还有《人相大成》。后来流传很广的《柳庄相法》便与袁家父子有关。中国传统相学发展到明代的集大成之作《神相全篇》虽托名陈抟秘传,但注明为袁忠彻订正。清代在相法和相学著作的整理上有了很大发展。相学著作方面,《铁关刀》、《金较剪》最为简明扼要,《水镜集》、《相理衡真》则较为精到全面,是继《神相全篇》之后的集大成者。 民国时期则在相学的传布方面有了一定进展,这时期出现了很多比较通俗易懂的相书,其中以《平园相法》和《公笃相法》最为著名。
相学的作用:
相学的实质是研究人和命运之间的关系。相学是人生哲学,研究它和认识它,对于人的生存,人的自我实现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有助于识已识人,知已知人,通过相学,对自已的性格健康有充分认识,生活道路的选择中,扬长避短,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社会交往中,相学可以在交友用人方面起到参照的作用,使周围的朋友和环境有利于自生发展,有助于趋吉避凶。
相学具有预测性和超前性,具有超出道德和法律意义的力量,假若人们都能知道自己命运趋势,及时地加以修正和改善,比如可以避免犯罪。有助于生命科学及其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心理学、生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更可直接运用相学的方法。
相学有助于为人排忧解难,相学近于心理分析,可以在程度不等的范围内指出多灾多难,事事不顺的原因,从而使之明白其中的缘故,从善去恶,以改变自身不佳的命运。有助于破除相与命运的神秘色彩,从而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从愚味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被动接受命运到积极改善命运。
相学是一门人生哲学,人生的指南。人有所长,技有所专,术有高底,相家有言:“上工相声,中工相神,下工相形”。运用最新科技“生物全息论”的观点,以“科学易”“人文易”来指导相学研究,是相学发展之必然、时代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古为今用,让易学为现代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