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结婚习俗
蒙古族婚嫁习俗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综合反映了蒙古族的历史、民俗、社会、信仰以及衣、食、住、行等,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婚礼要经过媒人说亲、相亲、订婚、娉礼、许婚筵、迎亲、送嫁、行见阿姑之礼、举行结婚等较为繁复的程序。
蒙古族婚嫁风俗: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婚恋习俗:蒙古族人一般在金秋八月开始谈婚论嫁。小伙子的父母委托信赖的说亲人,择个好日子带上儿子去看中的姑娘家说亲。姑娘及父母如果看上了小伙子就收下献上的哈达和一盘饼食,这事就此定了下来。冬天是举办婚礼的好日子,经双方选定日子后,新郎家于傍晚时分到姑娘家接亲,至此婚礼已经开始,民族风格浓厚、趣味横生的各种婚礼节目连续上演,一直到东方发白;接新的队伍才跨上骏马,同送亲的队伍一道往新郎家进发。在离新郎家不远时送亲的队伍停下,迎亲的队伍到家后重新偕同新郎的父母亲人前来第二次迎接。在婆婆为儿媳妇掀开盖头后,新郎新娘得向父母、主婚人、亲戚们行磕头礼并敬酒。众人也会兴奋地唱起敬酒歌、跳起舞,欢乐在草原上荡漾。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云南省普洱市倚象镇曼中田的结婚有陪嫁吗
有陪嫁。就云南而言他们的彩礼一般是在1万元到5万元之间,并不是非常高昂。而在云南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他们不流行男方送彩礼给女方的做法,认为是在卖女儿。这些地区流行女方陪嫁给男方礼品,包括粮食、腊肉等东西。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是怎样举行的?
傣族婚礼
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祝福后,新人要去抢酒盅里的槟榔叶,据说谁先抢到谁就会在将来的家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婚礼主持人要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线,从男方左肩一直围到女方右肩,再拿起两束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线象征纯洁,拴线意味着把他们的心拴在一起,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便开始婚宴,在赞哈(歌手)的歌声中,开怀畅饮,人们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贵州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新婚当夜不同房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随后,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
新婚后不落夫家
过去,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新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结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住娘家的时间,未成年的早婚妇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妇女一般为三四年。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
满族的婚礼习俗:
提起满族的婚俗,得从一段满族的神话故事讲起:长白圣母佛库仑,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见到一只嘴噙朱果的五彩灵鸟飞来,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怀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库里雍顺。
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也说明满族的婚俗是从群婚制、对偶婚制、最后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婚俗受到汉族的影响,禁止了早婚,取缔了收继婚,婚姻仪式也渗入了汉族婚俗的许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满族的婚嫁依然保持着很多固有的传统风俗。下面我们不妨作一简介。
先说订婚。据《柳边纪略》载:
“婚姻择门第相当者,先求年老为媒。将允,则男之母径至女家视其女,与之簪珥、布帛。女家无他辞,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亲家叩头……”。
从这一段记载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满族订婚要经历说媒、相看、“换盅”这样三步曲:
说媒,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男女双方家长早已有了好感,有意订下儿女亲事,男方就主动托人去说媒。
另一种是双方并不熟悉,全由媒人在中间撮合。媒人到女方去说亲,一般要去三次,每次一瓶酒,故俗语有云:
“成不成,三瓶酒。”
还说:
“媒人是杆秤,全靠两头硬。”
相看(也叫相亲),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媳妇。相看的内容,无非是门风、财富、才干、美丑、健康这五个方面。
“换盅”,即男家到女家送订亲彩礼。到了女家,礼品要置放在西墙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后两亲家翁并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称之谓“换盅”。“换盅”之后,两家就算正式订亲。
再说娶亲。满族人规矩大,结婚的说道比较多,从问娶、亲迎到完婚,十分复杂:
“问娶”又叫“问日子”,由男方择定吉日,置备酒淆至女家与其商量,如女方同意,再由媒人陪同男方送去布匹、首饰及肉、酒到女家,俗称“下大茶”。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则要把陪送的嫁妆送到男家,俗称:“过箱柜”。
娶亲一般要热闹三天:头一天叫“响棚”,第二天是“亮轿”,第三天才成亲。娶亲时的穿戴:新郎是头戴缨帽,身着箭衣,腰扎达荷带,披红带花;新娘是身穿拉草衣,头梳大卷式,上蒙红盖头。迎亲时去的人是单数,回来是双数。喜车必须在清晨赶回男家门口,在门口要停一会儿,俗称“练性”。待到新娘下轿时,新郎要朝轿门帘轻轻射三箭,这是古代满族掠夺婚姻的遗风。新娘下轿,要红毡铺地,脚踏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拜完天地,再用红毡将一对新人引入洞房。新郎在前,到门坎时,新郎用箭杆(后来改为手或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郎新娘进新房时,亲友们要向他们身上抛撒五谷杂粮,取人寿年丰之意。进了洞房以后,新郎新郎就开始对坐,俗称“坐福”。
满族还有闹洞房的习俗,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一起高唱喜歌“拉空齐”,其大体意思是:美丽的姑娘结婚了,祝愿你们白头到老,生活美满幸福。新人在洞房内要喝“交杯酒”,吃喜面,尝子孙饽饽。围观的亲友还要有人用一语双关的话向新娘发问:“生不生?”,然后由迎亲婆代答:“生”,其意是早生贵子。
翌日清晨,新娘要拜公婆、叔伯,敬烟问安,谓之“分大小”;婚后三天或七天,新娘得回娘家,俗称“回门”。
-------------------------------------------------
回族的婚礼习俗:
男家看中一家姑娘,先请亲友中的一位长辈或德高望重、能言善辩者,携带茯茶、四色包包、衣料〈2 件〉去女家提亲,俗称“下茶”或“送问包”、“送说茶 ”。经商议,女家若同意这门亲事,即留下礼物,否则当即退还。有时女家无法当场给话,双方就商定延期回答,男家定亲心切而久等无音时,再次请人携带礼物上门催问,叫“送催包”。
待女家同意后,双方共同协商选定媒人各一人,并言定具体日期,准备订婚仪式,俗称“送礼”、“下占茶” 或“下定茶”。男方送女方茯茶、肉方、衣料等物和脑粉花儿、红绿头绳等化妆品,女方回敬以鞋、绣花袜子等。西宁地区还回赠干果(核桃枣儿)一盘,湿果(将厥麻、杏仁、核桃仁等煮熟染色,拌以果脯、冰糖渣、蜂蜜)二盒,叫 “倒果子茶”, 表示这门亲事己定。男方接到这些回礼后,即分送给所有亲戚共享,客观上将儿子已经定了终身大事的信息告诉他们。其它地区则将馈赠的茯茶分成小块,分赠亲戚。在定婚后至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里,若遇到斋月卡尔德节、古尔邦节,男家须按自己的财力,携带礼物去女家拜访,不可缺少;女家则因送时新果子回礼。
订婚以后,双方协商具体日期送彩礼,俗称“送礼”。届时 ,男方邀请媒人及家下成年男人若干名到家,稍事招待,即带彩礼去女家送礼。彩礼的轻重,一般按女方的意愿和男方的财力多寡磋商而定,有的女方家还开出礼单,彩礼主要有茯茶、衣料、首饰、现款、羊肉等,一般称现款为“干礼”。当送礼的人们端着盘子、提着包袱来到女家时,女方家中的人在长辈带领下出门热情欢迎,并以干果碟子、放有一对红枣的奶茶、糖饺儿包子、熬肉米饭、火锅子等丰盛的食物款待客人,男方送礼毕,女方派人回以获茶、四色包包及专为女婿做的衣帽、鞋或腰带、兜肚等物。男家接到回赠的茯茶后,同样分成小块,分送亲戚共享。
接下来就是按照商定的日子举行婚礼。一般人家在婚礼前头一天先要念个“亥亭”,以祈祷真主保佑、告慰列祖列宗;也在这一天 ,男方家在院落天井搭起篷布,请来各方亲朋,谓之遵婚。这一天,男方家要请来帮忙料理喜事的人进行具体分工,称为“邀跑窜”, 送亲的、娶亲的、压马的等一干人也在这时一一选定。同时,新郎新娘还要行沐浴礼(做大净)和修面、开面礼,男女傧相有责任向新郎新娘传授简单的性知识。
举行婚礼的一天,新郎连同自己的父亲、伯父、叔叔、阿舅、兄弟等有关人,在媒人的带领下,大盘子里端着核桃、枣儿、肉方、大米等礼物,一早去女家举行婚礼仪式一一念“尼卡亥”。主客按规矩在大炕上就坐后,开始念“尼卡亥”。第一项,由跪在大炕上座的主婚人阿訇向跪〈或坐〉在地下的新郎一一考问有关伊斯兰教信仰(“乙麻尼”)、信仰箴言(“克利买”)等常识,答得上者,即行下一项;答不上者,要受到指教,直至当场学会为止。第二项,阿訇询问一对新人的经名(即小名),并向他们及双方父亲询问是否同意这桩婚事,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即宣布这一婚姻合乎教法,并当众说定“买亥日”钱〈一种宗教聘礼〉。第三项,全体肃然而脆,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念颂婚姻证词经文,念毕,众人作“都哇 ”祈祷。最后一项,阿訇撤核桃枣儿,孩子们向新郎讨喜钱、讨眼泪钱、破面钱 ,女方家设宴席招待客人。
席散客走,男家即有两名娶亲的人带一盘花卷馍、一顶盖头〈或一首帕〉、一套衣服等俗称“要裹”的礼物,随马(或 车、轿)前往女家迎亲。待娶亲的吃过饭,新娘子梳妆打扮停当,便以红毡裹严,由她的兄长抱着送到马上,再同各位长辈、兄弟、妯娌、两位送亲的、一位压马的男孩、一位掌管箱子钥匙的小孩,陪同两位娶亲的,组成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护送着新娘及嫁妆向男家而去。新娘临出门前,有的地方将一碗牛奶泼洒在接亲马的马蹄及其周围,谓之“白奶送”, 到了男家门口,又有一妇女迎来仍旧泼洒牛奶,谓之“白奶接”。 新娘下马行至门道时,新郎上屋顶踩上几脚,期望制伏妻子,婚姻扎实。
卸嫁妆时,拉马压轿的小孩可以得到一份酬金,叫“压轿钱” 。若男家不给或所付钱数太少,他们就不搬嫁妆、不入席,直至满意为止。湟中、化隆等地,迎亲的一干人要在男家住上一夜,其间,新女婿的伯父、叔叔等家要宰羊备席,轮流宴请。
新娘子在人们的呼唤簇拥下进入洞房。入洞房后的新娘子,前来闹床的人们蜂涌而至,有些地方的农村,宴席曲唱家们口唱《恭喜歌》前来恭喜闹床,并为东家演唱宴席曲。闹床闹到一定的时候,新娘的姐姐(或嫂子或送亲的)携带夜餐和核桃枣儿前来洞房铺床,将核桃枣儿压在毡角下,又各置数枚于新娘怀里,祝福儿女满堂。有的地方,还请二位新人睡前各喝一碗放有二枚熟红枣的牛奶。也有的在新被子的角中塞上红枣、花生、瓜子等,意为早生贵子,白头借老。这时,新郎要给铺床人送些钱,以示谢意。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一大早就要起床沐浴,并由陪客(伴郎)陪同,新郎去女家向岳父岳母及有关长辈亲戚说“赛俩目”请安(也叫回门),娘家以饺子款待新女婿,表示婚事圆满成功。新娘则由娶送亲的陪伴 ,走出洞房,一边听取娶亲的介绍,一边向公婆及所有婆家长辈一一施礼致敬。拜完一个人,那人就将 用红纸封好的叫“封筒儿” 的见面礼送给新娘,这份钱叫“拜作钱 ”。中午时分前来讨喜吃席的客人纷纷来临。席间,新郎在陪客陪同下,不断去各桌向客人说“ 赛俩目”让客;新娘也要出面向各桌客人行礼敬让,客人们要赠钱给新娘。俗话说:“宴喜三天没大小”,这一天,前来吃席的客人们要“闹公婆”即抓住公公、伯父、叔叔中的任何一二位,抹一脸锅墨,或给他戴上一副用萝卜圈做成的眼镜、一顶破草帽、翻穿破皮袄,再令其倒骑在毛驴(或牛)上,满巷道游转,为喜事助兴。
次日,丈母娘偕同娘家人中的女性亲戚一道,来男家认亲吃席,探望女儿。
最后是回门、拆篷,款待各位为婚事出过力的“跑窜”(协理),庆贺喜事圆满告成。
柯尔克孜族是如何进行求婚的呢?婚礼习俗又是什么呢?
在新疆的畜牧业民族中,哈萨克族流行一种男骑手在前面跑,女骑手在后面追的草原游戏“姑娘追”,而柯尔克孜族有一种游戏却与之相反。叫“追姑娘”。
柯尔克孜语“乌吾鲁库乌马衣”,它主要流行于阿合奇和特克斯县等部分地区。是柯尔克孜族群众喜爱的一项古老游戏。通常是在喜庆节日和牧民集会时举行。人们说,这是对小伙子是否有男子汉的本事,称得上男子汉的检验。当然,它也是柯尔克孜族青年男女寻找情侣,表达爱情的一种重要机会和最佳方式。
柯尔克孜族婚礼习俗
婚礼一般举行三天。结婚仪式在女方家举行。
第一天,新郎的父母和亲戚朋友陪同新郎来到新娘家。来时,要带一只活羊,杀后去头、去五脏,但不剥皮,羊身上的毛全部用火燎干净。这种羊柯尔克孜语称“库依喀阔依”。另外还要赶一些牲畜和带些其他礼品。新郎和男方的客人到达女方家附近后,新郎的父母和部分客人先进女方父母家里,女方家都要出来迎接客人,并对客人进行安顿和招待。
第二天,婚礼进人高潮,男女双方的亲朋好友都来庆贺,来宾特别多。这天要举行柯尔克孜族传统的游戏,如赛马、叼羊、追姑娘、摔跤等娱乐活动,对优胜者赠送礼品。这天,男女双方的父母交换赠送的礼品。 晚上,新娘来到嫂子家,和新郎见面,并于当晚住在嫂子家里。新郎、新娘在伴郎和伴娘的陪同下,坐在帐帘内,帐帘的外面坐满了宾客,小伙子们奏起柯尔克孜族的民间乐器库姆孜、奥孜库姆孜等,唱起喜庆的歌曲,跳起会面舞,并进行对歌、赛诗和各种有趣的游戏,一直到深夜、人们才肯离去,庆贺新婚的活动结束后。
第三天,新郎要把新娘带回到自己的新房。这时,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哭别。新娘的母亲为了照顾女儿也陪同女儿同来新郎家住上二至三天,有的要住上一个月才返回。女方要为女儿准备衣物、被褥和其他生活用品作为嫁妆,用马和骆驼驮上送去,同时还准备一匹马,马的鞍具、笼头和马鞭全部是崭新的,并用银铜装饰,十分讲究。新娘去婆家时,要骑上这匹马,也作为嫁妆送给女儿。在婚礼期间,公公和儿媳不能见面,有的在婚后二三天才可见面,有的要到一个月后才见面。见面时,儿媳要戴面纱,恭恭敬敬地向公公鞠躬,等到公公说声:“玉孜阔勒西”(意为“彼此见面”)。这时,由嫂子揭开新娘的面纱,公公和儿媳才可以见面。婚后,新郎和新娘的亲戚朋友还要轮番请新郎和新娘,并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对他们的结合表示祝贺。综上所述这些就就是克尔克孜族如何求婚和结婚的习俗了。
少数民族信息,急用!
婚俗:新疆地区与中原大同小异:正式提亲、男方先向女方提,互赠荷包表心意(塔吉克人)、给嫁妆聘礼等,一如中原。新娘子结婚时要哭嫁,另外也顶盖头,路上也用红布遮挡一些避讳。由于牧民与农民生活方式不同,具体的婚礼风俗当然有不同之处,但这是由具体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中国新疆民俗》一书中谈到回族婚礼中故意拿新郎的父母取笑的例子,让他们反穿皮袄,或者锡伯族人在特殊的节日里给对方脸上抹黑,这都让我想起来河南老家的类似风俗,在结婚的日子里新郎的父母皆为乡人嬉闹捉弄的对象,主要的手段就是给脸上抹黑。不过,这两个少数民族不是主要关注的人群,只是顺便提及,给“文明同源”找到了另外一项根据。
再看葬礼。一般中国人都喜欢叶落归根,新疆的少数民族也有此习俗,即便人死了,也要回到家乡,比如维吾尔人。最奇特的是,他们在人去世后要摆放为面朝西南!中东的以色列与埃及正在新疆的西南!其余的新疆地区居民的葬俗细节多为中原汉人熟悉的,如净身、用毛巾盖脸、嘴里含东西、手里抓钱等。由于新疆地区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其他的外在形式接近于一般回民。
葬礼结束后,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举行“乃孜尔”作为特别的纪念。这既符合中原的习惯也与中东的接轨,比如40天就是古埃及制作木乃伊所需要的一个周期,一般在这个时期会举行隆重的活动。中原传统一般三天出殡,七天为一个周期,一直到“五七”(35天)才告一段落,两者也基本一致。葬礼一般穿白,女的戴白头巾,两地的白孝巾也接近;新疆男人腰围白布,象征了披麻戴孝的习惯。在毡房门前树长杆、挂布表示死人。以上参考对象是主要生活在北疆的哈萨克族。
最令我吃惊的是,某天我在翻新疆考古图片,发现古代新疆地区死者使用的两头尖尖的枕头:鸡鸣枕。我童年在河南老家看到死者所用的枕头竟然也是与新疆地区古墓里一模一样的鸡鸣枕!更奇怪的是我们也称呼“鸡鸣枕”。蜗居秦岭深山的河南老家人是怎样与千山万水之外的新疆地区居民在古代就具有这同样风俗的,当时我就被迷惑了。但现在我不再迷惑,因为他们有同样的祖先,有同样的文明源。不过这是一个颇具文学色彩的一个推论,具体鸡鸣枕的流行是一条什么样的线路,还有待考证。我印象中汉、唐时期新疆地区已经非常汉化,尤其是唐朝的一些新疆画面和长安的基本上看不出差别,想来这个时期的传播也未可知。
这里插进一个新疆地区俄罗斯民族的风俗。他们死后一般头朝东,与其他新疆少数民族相反;并且他们守孝49天,这点反而与中原的“7周期”不约而同了。另外我在一张照片上看到他们墓地上的一个类似十字架的东西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个两横一竖(而不是一竖一横)的符号在许多地方出现,并且尤其经常与墓地和宗教场所有关。我最近看《走进非洲》的电视节目,发现里面有中非的黑人跳舞,他们头上举着巨大的同样的符号!据说上面的一横代表了天,下面的一横代表了地,中间的竖代表天地之间的人。
新疆少数民族的见面礼与中原不同,他们拥抱或贴面。他们非常有礼貌,传统中一般见面不是简单地说“你好”就完了,而是会把对方的亲属给一一问个遍,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恰好这两天我在继续看《走进非洲》,有一次看到非洲撒哈拉大沙漠里的人们见面时同样把对方的亲人问个遍!远在千山万水之外的新疆同胞是怎样与撒哈拉沙漠南部的人们有同样习惯的,我只能用“全球文明同源”来解释。人类文明最初的起点都在中东地区,甚至在古代的撒哈拉沙漠一带,然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分道扬镳,南北西东。
在上面的习俗中,哈萨克人见面,问及对方的族源最少会问到七代,所以人们会尽量熟记七代祖宗。每个父母也会把讲述自己的族源作为严肃的任务来完成。在“阿肯”弹唱比赛中,人们专门追问对方的族源,直到对方回答不上来为止,有的“阿肯”会背诵自己30代之久的族源。这一现象让我想起来我在写作《向东向东,再向东》时的一些困惑:在文字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怎样记录下他们的祖先的?《圣经》的族谱是怎样形成的?那么现在或许我可以说,他们在最古老的年代是靠口传唱诵来达到这个效果的。假如这个民族本身重视族源的传统,那么实际上专门的人可以诵唱族源或历史传说为业,使久远的历史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就出现在新疆地区的柯尔克孜族中间,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传唱历史了,而其唱诵的艺人竟然很多是文盲,其背诵能力达到百万行,假如不是今天真实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真的要怀疑这是不是真的。以此来推论《圣经》的产生不成问题,因为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照样可以用语言来追念祖先。
另外,在取名方面,由于新疆同胞不使用汉语,所以与中原的名字有很大的差别。但他们名字的“国际性”却很引人入胜。比如大多与中东人物有关,甚至有土耳其或古埃及行政长官的职位做名字。
女人的名字如:“泽依同”(橄榄)、“尼露拜尔”(荷花)、“阿娜尔”(石榴)、“阿娜尔古丽”(石榴花)、“曼丽坎木”(公主)、“祖母热蒂”(绿宝石),这些都说明了一些特殊的来源。石榴花、杏花与荷花是古埃及或者后期以色列人最重视的神圣花朵。绿宝石是古代中东地区,尤其是古埃及时代,带有浓重宗教崇拜色彩的一种古老装饰物品。橄榄更是中东的特产。“吾日耶提”(自由)和“阿特兰蒂”(正义)进入名字系列是否表明了失去家园被掳掠之后对于“自由”与“正义”的特殊渴望?“依拜蒂”(贞操)的人名是否显示了他们对祖先在中东的这一传统的继承?《圣经》的教义很清楚地阐述了这一点。
黔江区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数民族达13个。在这里世居的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由于各民族交错杂居,长期的经济交流、文化交往,风俗相染、语言相习,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创造了这里独特的文明史。
土家人热情好客,"过客不裹粮投宿,无不应者"。昔日,贵客到来,要放铁炮以迎。铁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竖立于铁匣上,放起来震天动地如果一时没有铁炮,也可鸣放猎枪表示欢迎。听见炮声,寨上的老人、青年、儿童,一齐出来,迎接贵宾。主人立即煨茶 装烟,做油茶汤。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块肉。同时,还请寨上的老人或头面人物,陪客把盏。
土家人的油茶汤,制作十分考究。先将茶叶、粉丝、黄豆等物,用油炸过,加煮熟的腊肉粒、豆腐颗和玉米泡,再加葱花、姜米等佐料,掺上烧沸的油汤,吃起来清香爽口:泅茶汤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疗饥醒酒,许多人四季不离,每日必饮。它是土家人待客的传统民族饮料。
土家人火塘内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围塘取暖,平时就火用鼎罐做饭,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劳质朴,从开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习惯。他们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风尚。亲朋邻里,遇结婚、丧葬、建房、天灾人祸,互相关照,互相帮助。遇上结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开伙,一齐去贺喜,帮着迎亲、过礼、布置新房、做饭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听见报丧,全寨人奔来,白日帮忙张罗,夜晚跳丧守灵,直到抬丧掘墓,送葬垒坟,全当自家的事去做。修建房屋时,上梁立柱,合寨出动,无人收取分文。农忙时节,割麦栽秧,打谷扬场,对劳弱户,大家主动相帮,主人家只供饮食。薅包谷时,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济,不要报酬,千百年来相沿成习。
上山围猎,所获猎物按"见者有份"的原则进行分配。分配时,先清点在场人数,然后按人数将兽肉砍成若干块,穿上棕绳,装入背篓,加以遮盖,棕绳头外露。一人端上背篓,转上数圈,在场的人各捉一棕绳,提出兽肉,无论好坏,都无意见。田边、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后,路人亦可随意摘食。这些, 都保留着原始分配的痕迹。
走进土家苗寨,翠竹岭下,古树丛中,可见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秘。进得吊脚楼,主人热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汤,冬暖身,夏消暑,让人倦意顿消。倘若遇上"哭嫁"、"跳丧",尽可领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恋情、生死观。土家族的"赶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赶秋"等节日,更是场面壮观,气氛热烈,颇具古风。
土家苗寨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土家族、苗族能歌善舞。土家族的打击乐"打溜子"被音乐界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傩戏在酉阳农村还可见,苗族"飞歌"享有盛名。土家族的摆手舞,铜铃舞,苗族的芦笙、木鼓舞,弛名遐尔,久负盛名。土家刺绣,苗家腊染,堪称一绝。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会歌,无处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对歌"、"盘歌"、"山歌"、"薅草锣鼓"等,生动形象,音韵和谐,情意真挚,优美悦耳,闻之如品甘饴,如沐春风。
土家族的服饰,女装为左枉开襟,大袖,并滚镶二至三层花边的短衣,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土家族妇女擅长编织'洒兰卡铺",亦称"土锦"、"溪州斑布"。"西兰卡铺"用于做服装或被面,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一个名叫"西兰"的土家族姑娘所创造的。妇女衣服上五颜六色的花边及小孩的抱被都用这种"土锅"制作。"土锅"质地厚实,经久耐用,花纹朴素,图案绚丽,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姑娘到了10多岁,就要织就最好的一块"西兰卡铺",出嫁时用来当盖头,赶歌舞会时用来做被风;若丈夫出远门,则用它为丈夫包衣物,表示妻子的心随时伴随在亲人的身边。
"耍石磁"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石碰形状像鼓,中间有孔,用约1.6米长的木杆两端各穿一砣而成,是古代土家族人民用来防御敌人的武器。"要石舵"时,单手或双手握杆举起,在头部上方交手旋转或向各方推出,作攻击状
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 彝族婚嫁讲究盘点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三个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众所周知,每个民族的结婚风俗都不一样,那么 彝族结婚 有什么风俗呢?接下来,我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彝族的婚嫁讲究。
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一
在结婚的这天,新郎家的院子要用树枝等东西搭建起一座青棚,青棚内外都需要装饰,披红挂彩,而棚内的正中央要摆上彝族喜神的牌位供奉。大家欢聚一堂,一起唱着富有民族特色的青棚调,载歌载舞,非常热闹。
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二
男方的接亲队伍来到女方家的时候,女方家族会用泼水的形式来表示欢迎和庆祝。彝族人认为泼水后,女孩嫁到男方家就不用去远地挑水,即使干旱的季节也可以不愁吃喝。接亲队伍进去女方家后要上香磕头进供,然后要把接亲礼物展示出来,例如嫁衣、婚鞋、钱币等。女方这时候也要展示出自己的嫁妆,例如箱子、衣服、被子、家电等。展示的时候要请人唱娶亲歌,唱到什么就展示什么。
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三
男女双方的东西展示完以后,女方会开始招待接亲队伍,先给他们喝茶,然后喝糖水,寓意着先苦后甜。然后摆好酒水,并请女方的长辈说一些吉利的致辞,给新郎披上两条红彩带,结束后就可以开始招待宴了。在宴席间,新郎要到每一桌作揖敬酒,等所有的宾客都吃完饭后,才可以接新娘回去。
彝族结婚有什么风俗四
通常大家在进行以上活动的时候,新娘在房间梳妆打扮,做好准备。在动身去男方家之前,女方的长辈会带着两位新人去女方家的祖宗牌位处拜别。然后新娘由其哥哥或弟弟背到屋外与新郎一起出发,媒人带领女方送亲队去送亲。
文章总结:关于 彝族结婚 的风俗今天就介绍到这。在云南的东北部结婚还要唱《出嫁歌》、《酒礼歌》、《婚礼歌》等民族歌调。有些彝族地区还有抢婚抹锅灰的风俗,据说这是对女方表示尊重的方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