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潮汕的朋友,收到的聘礼才一万块,潮汕地区的聘礼这么便宜吗?
广东地区,平常人家两三万已经很不错的了,娘家人不会开口要多少钱,都是男方看自己经济给的,并且女方回礼很多的!要是男方给的钱多,什么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甚至汽车娘家都有可能陪嫁过去。基本就是亏本嫁女儿,因为娘家不希望搞得卖一样,搞得女儿嫁过去在家里没地位!
潮汕地区,无论是娶亲,或是嫁女儿,彩礼一般都是意思意思就好!不会狮子大开口!父母只希望新婚夫妻能够幸福就好,其他的无所谓!办喜事请客,比如结婚,嫁女儿,进宅,添男丁,都不会收亲戚朋友的红包,亲戚朋友包红包也就是意思意思,一般是480.680.880.980.1080!但办喜事的主人分文不收,就是纯粹的请亲戚朋友吃顿大餐一起聚聚!敢问哪个地方有这么单纯的风俗!我还没见过潮汕人嫁女要贴钱的,你以为是印度啊?一般情投意合的,女方父母都会说随意送,你可以按自身实力送聘礼几千几万随你腰包,女方是嫁女不是卖女,都会将这笔钱当做嫁妆,如果女方家底丰厚的,才会加一些。如果不愿意的,只是小俩口硬要在一起的,那就是一刀下去,也不会太离谱,可能会要个三五万的,然后你们去吧。
首先你要知道以前潮汕地区为什么会重男轻女,作为广东省最南的地区,潮汕地区在古代是蛮夷之地,古代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内陆,所以在一个政治,经济都远离内陆的地区,思想肯定会落后于其他地区的。到现在不同,潮汕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思想也是逐步提高,重男轻女的思想一般体现在60年代,70年代,随着80、90的人群也成长为父母后,这种思想就普遍不存在了。不过特别老一辈的思想,都不愿意自己子女嫁娶外省人,广东这边几乎都是几千或者一两万可以娶老婆了,我们这边思想都是没有卖女儿的思想,主要考虑自己女儿以后能幸福就行,不会太刻意要求聘金多少,有些经济条件差一点的,给个意头8888,16888之类,我结婚只给了18888,结婚摆酒还送了两对龙凤手镯,都是倒贴的,其实这边主要就是以后多点回家吃饭看看父母,以孝为主。
潮汕人,聘礼这点最好,不会像外地一样以收多聘金为荣,我看好多地方,嫁个女儿能收个几十,百万的好像全村很厉害一样。问题最后这钱也是要给回自己女儿。何必逼死女婿,又惹人家狠。潮汕人还是懂这点情理,知道说多了,女婿心里肯定会怀恨,以后少联络。
潮汕人都说嫁人不是嫁田,一般来说聘金都是男方自己决定,没钱的,8888,18888有人拿,中等的,38888,48888也有人拿,中上的68888,78888也有人拿,有钱的,十万以上,甚至百万的也有人拿!反正最后,一般女方若家境过得去又比较讲道理的话就只拿一小部分后,大部分下聘当天男方就拿回来!
潮汕俗话说得对:“嫁人勿嫁田“。潮汕在婚姻问题上,总体来说较其他地方低调,聘金都不会太高,一般在八千八至万余元,尾数讲究带“8”,表示好意义,男女双方吉祥如意,百年偕老,财丁兴旺。只有双方认可,对聘礼没有过分要求。汕头、惠来一带可能会多些,总的说潮汕地区这种现象是值得亲赞的。
现在看新闻,感觉外地的很多双方父母见面就是谈钱谈房子谈车子,我觉得应该婚前两人自己谈妥,不应该等到要结婚才谈这些东西。就像我,说真的啥都没有,但是这些情况大家婚前都互相了解,认可婚后两人再来奋斗,所以结婚根本不谈这些东西。结婚的聘金嫁妆大家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出,没有太多的要求。潮汕人注重的是礼节而不是钱的问题,当然了,男方如果送多一点彩礼,女方也会觉得有面子。 我2014年结婚,送了12800元的彩礼和200斤喜糖,我老丈人跟丈母娘只收了4000元给我老婆买首饰,剩余的回礼回过来,丈人和丈母娘也是非常的好,只希望女儿嫁过去后能幸福生活,所以潮汕人每逢过年初二都是到丈母娘家拜年,亲如亲儿子。
我现在有三个女儿,潮汕人非常重视亲戚关系和宗族关系,你看在外的那一个潮汕人不是关系链非常的大,这样对于每个潮汕人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每个潮汕男人结婚后都是为了家庭在外面奋斗,目的就是想让家里人过得更好,所以赚了钱都是交给老婆打理家庭,潮汕女人嫁人后一般都在家里相夫教子,孝敬老人,也帮丈夫打理一下事业,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大的好强心里,想自己打天下。 潮汕男人相对其它地方会有点大男人主义,这也是单靠男人在外面奋斗养下的习惯不无关系,但是家里面还是女人做主。 所以娶潮汕女人是幸福的,嫁潮汕男人也是幸福的。
潮州市饶平县饶阳镇结婚彩礼是多少?
在当地正常的彩礼的话,应该在十万八左右的彩礼,这个当然也是可以根据家境的条件选择的,可以适量的减少增加都可以
广东嫁女儿要多少礼金
; 要完成一场婚礼,要做好很多先前准备,比如,在结婚前需要男方给女方家下礼金。结婚彩礼,也有的地方称为聘礼、纳彩等,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种婚嫁风俗。不同的地方的礼金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广东的礼金是多少呢?广东的各个地区的礼金会有多大的区别呢?
一、广东结婚礼金
倒贴,虽然广东的消费比较高,但是广东的彩礼却非常低。很多人家不但不要彩礼,还都是女方倒贴嫁妆的。因为广东地区的富豪很多,大家都是不怎么缺钱的人。女儿结婚是一种幸福的选择,而不是依靠女儿去获取什么利益,因此彩礼钱不重要。相反的给女方一些嫁妆,能够保证女儿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无彩礼,在广东有5%的人家是没有彩礼的,大多数时候更看重男方的人品。如果女方要了非常高的彩礼钱,男方无法承受,可能就会导致感情的破裂。或者是男方去借钱来当彩礼,以后女方还得一起还钱。因此在广东地区,很多时候是不需要彩礼的。
1万以内,30%广东人的彩礼钱在1万元以内,一般是给一个吉利数字的红包。比如5200元、6666元、8888元、9999元,或者是万里挑一10001元。红包的金额一般不会超过1万元,只是图一个好寓意。
1-5万,有50%的广东人的彩礼钱都在五万元以内,也是我们熟知的广东彩礼钱。其实彩礼钱大多数时候都是父母给,很少有年轻人能够独自承担。想要让年轻人的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过高的彩礼钱是没有必要的。
5万以上,10%左右的广东人会有5万元以上的彩礼钱,但是女方也会给出差不多金额的聘礼。这些彩礼钱并不是给父母的,而是新人的婚后生活资金。广东地区的彩礼钱整体都不算太贵,大多数的人都能接受。
二、广东各地区彩礼钱
5万以上,在广东地区,彩礼钱高于5万的大部分在汕尾地区。
2万-5万,深圳、东莞、韶关、肇庆个地区的彩礼钱都在2万到5万之间,属于一个比较合理的彩礼金额。
1万-2万,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彩礼钱都是一万多,比如广州、珠海、汕头、佛山、江门、惠州、梅州、清远、中山、揭阳、潮州这几个地区。
8千-1万,一般给8888彩礼、9999彩礼的地区是湛江。
6千-8千,云浮、河源的彩礼钱一般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取一个吉利数字即可。
0元-6千,广东的茂名、阳江彩礼钱最少,可能是不要彩礼,甚至是倒贴。而要彩礼红包也一般是几千元钱,非常实惠。
三、广东结婚前的风俗
1.送聘礼。在举办婚礼之前,新郎家要送迎亲的聘礼到新娘家。
2.安床。要在婚礼的前一个晚上,新娘叫会找到有福气的男性来家里换新床,还要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等食品放在床上,寓意早生贵子。
3.嫁妆。新郎要在出嫁之前,把家里准备好的嫁妆放进一只红色的箱子里,第二天新郎来接亲的时候一同带走。
4.上头。在婚礼前一天的晚上,新娘家会挑选吉时去拜神祈求幸福,同事会通知新郎家要在同一时间拜神。
5.梳头。结婚这天会让一个长辈为新娘梳头。
6.吃汤圆。寓意着婚礼可以圆满举办,婚姻幸福美满。
要完成一场婚礼,要做好很多先前准备,比如,在结婚前需要男方给女方家下礼金。结婚彩礼,也有的地方称为聘礼、纳彩等,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一种婚嫁风俗。不同的地方的礼金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广东的礼金是多少呢?广东的各个地区的礼金会有多大的区别呢?
一、广东结婚礼金
倒贴,虽然广东的消费比较高,但是广东的彩礼却非常低。很多人家不但不要彩礼,还都是女方倒贴嫁妆的。因为广东地区的富豪很多,大家都是不怎么缺钱的人。女儿结婚是一种幸福的选择,而不是依靠女儿去获取什么利益,因此彩礼钱不重要。相反的给女方一些嫁妆,能够保证女儿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无彩礼,在广东有5%的人家是没有彩礼的,大多数时候更看重男方的人品。如果女方要了非常高的彩礼钱,男方无法承受,可能就会导致感情的破裂。或者是男方去借钱来当彩礼,以后女方还得一起还钱。因此在广东地区,很多时候是不需要彩礼的。
1万以内,30%广东人的彩礼钱在1万元以内,一般是给一个吉利数字的红包。比如5200元、6666元、8888元、9999元,或者是万里挑一10001元。红包的金额一般不会超过1万元,只是图一个好寓意。
1-5万,有50%的广东人的彩礼钱都在五万元以内,也是我们熟知的广东彩礼钱。其实彩礼钱大多数时候都是父母给,很少有年轻人能够独自承担。想要让年轻人的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过高的彩礼钱是没有必要的。
5万以上,10%左右的广东人会有5万元以上的彩礼钱,但是女方也会给出差不多金额的聘礼。这些彩礼钱并不是给父母的,而是新人的婚后生活资金。广东地区的彩礼钱整体都不算太贵,大多数的人都能接受。
二、广东各地区彩礼钱
5万以上,在广东地区,彩礼钱高于5万的大部分在汕尾地区。
2万-5万,深圳、东莞、韶关、肇庆个地区的彩礼钱都在2万到5万之间,属于一个比较合理的彩礼金额。
1万-2万,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彩礼钱都是一万多,比如广州、珠海、汕头、佛山、江门、惠州、梅州、清远、中山、揭阳、潮州这几个地区。
8千-1万,一般给8888彩礼、9999彩礼的地区是湛江。
6千-8千,云浮、河源的彩礼钱一般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取一个吉利数字即可。
0元-6千,广东的茂名、阳江彩礼钱最少,可能是不要彩礼,甚至是倒贴。而要彩礼红包也一般是几千元钱,非常实惠。
三、广东结婚前的风俗
1.送聘礼。在举办婚礼之前,新郎家要送迎亲的聘礼到新娘家。
2.安床。要在婚礼的前一个晚上,新娘叫会找到有福气的男性来家里换新床,还要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等食品放在床上,寓意早生贵子。
3.嫁妆。新郎要在出嫁之前,把家里准备好的嫁妆放进一只红色的箱子里,第二天新郎来接亲的时候一同带走。
4.上头。在婚礼前一天的晚上,新娘家会挑选吉时去拜神祈求幸福,同事会通知新郎家要在同一时间拜神。
5.梳头。结婚这天会让一个长辈为新娘梳头。
6.吃汤圆。寓意着婚礼可以圆满举办,婚姻幸福美满。
在潮州地区,彩礼六万块算得上是怎样的水平呢?
在潮汕还真不是把聘礼看得很重,只要女儿出嫁,她过得幸福。父母并不要很多聘礼,潮汕人看重的是幸福!还有就是文化遗传思想,讲孝顺父母,尊老爱幼。而不是金钱,女儿的快乐,就是对父母安慰。女婿对她女儿好就是最大的幸福!
潮汕有句俗语“嫁人勿嫁田”,意思是说嫁女儿一定得选对人(有能力、有担当的人),而不是看他的家底(家财)。在潮汕人眼里选女婿:人重要过钱,不在乎聘礼的多少,随送。
在这里男方送聘礼一般是视家里情况来送,普遍是一至三万元(家里比较宽裕多送,土豪除外),女方对聘礼一般是不会提出要多少钱的,甚至女方经济比较好的还办丰厚嫁妆带往男方。
可能潮汕各地也有些许差别,但总体相差不大,至少我们这边是这样。记得去年我堂哥结婚,当时礼金是9900,女方家里收了一部分,剩下的回过来了。因为在这边女方父母也是爱面子的,有条件的当然会回得更多更好。
然后就是回礼,在收到男方彩礼后,女方也会有回礼,这个回礼都是从男方给的礼金再贴点买家电家具之类的,这个可以双方商量,女方条件好的有的还会贴辆汽车!
房子方面一般在潮汕男方家都有自建楼房,并且女方只要愿意嫁过来也不会要求一定要什么样的房子和车子。
基本上在潮汕地区结婚的,都是女方倒贴钱给女儿的,男方压力较小,而且潮汕地区的离婚率在全国最低的!幸福指数较高!在潮州地区,彩礼六万块算得上是高水平的了。其实,送聘礼只是一种风俗,一项仪式,别太在意钱这东西(嫁女儿不是用钱来衡量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潮汕彩礼10万女方回多少
1、如果两个人在订婚的时候,男方向女方家去的彩礼钱是10万,假如说如果是女方的家庭条件是非常好的,有可能女方会把这10万块钱全部回过去,甚至会在10万的基础上再加上一点,会给你回10万或者是12万这样子。其实这个彩礼钱是用来做夫妻两个人结婚之后的资金的。同时女方的父母也是会给小两口购置家具,送到男方家里去。
2、如果女方的经济条件一般般,这样的话可能女方也是不会回彩礼的,都会把这10万块钱彩礼留下来,一部分是给自己的父母来报答他们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另外就是留着自己做嫁妆,如果彩礼钱不回的话,那么女方适当的也会回一些礼品来当做回礼。
潮汕地区结婚有什么礼节
结婚风俗 订婚男女双方经媒人撮合,略有头绪后,即须“合肖”。旧时以为生肖不合则不能相配,如龙与虎、蛇与鼠均会发生争斗,鸡与犬、羊与鼠均索不相和,虎羊相配会“羊落虎口”,羊鼠相配会“羊鼠俱休”等等,因而忌通婚。男女年龄相距及属相亦有忌讳。男女年龄相差六岁称“大六冲”,相差三岁称“小六冲”。“小六冲”尚可,“大六冲”则忌婚配。绍兴有谚云:“男子属羊闹堂堂,女子属羊守空房”,以为男子属革命佳。女子属羊运舛,以致男子多不娶属羊女子为妻,属羊女子或嫁命“硬”男子,或屈为“填房”。此俗表明旧式婚姻不仅须门当户对,恪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须获得迷信认可。昔日,绍俗同族不许通婚,同性亦不能联姻。金、刘两姓虽不同姓,但据称金姓来自刘姓,故金、刘两姓亦不得通婚。新昌袁、吕两姓为世仇,通婚视为有违祖训。男女双方如合肖,且均愿意结亲,即须互相送帖。订婚吉日由女方拣送,婚日则由男方择定,女方拣定吉日后,男家出“求帖”,连同“拜贴”送至女家;女家则出“允帖”,连同“拜帖”于当日带交男家。拜帖书有“全福”或“正肃”字样,落款为“忝姻年家眷愚弟××庄敬顿首诚拜”。求帖余书“全福”或“正肃”字样外,另附“敬求台允”四字大红签条一纸。允帖与求帖相同,但签条上改写“敬遵台命”。男家送帖时,须随送荔枝、桂圆、核桃、红枣、莲子、松子、百子糕、榛子、桐子、青豆等“十全果”。女家循例收受大部礼物。女家出“允帖”后择日,男家“发盘”(即送彩礼),过礼订婚姻。男家发盘有“头盘”、“二盘”、“三盘”之分。头盘彩礼,为姑娘身价钱,含有偿付女家养育费之意。一般按女子年龄计价:清道光前,“越风,贫女许字,婿家聘以钱,按女齿每岁贰仟文”计;清同治后,“女稀,钱增数倍”;民国8年(1919)前后,绍兴“女子每岁须洋钱六元,至少四元”;1949年,“订婚付的聘金,在乡下有以一石米或石半米合女人一岁”。范寅《越谚》“发盘”条云:“结婚姻行聘盛,备钱银、绸缎、喜花、红贴、钗镯、粘果、结果、响果、鸡鹅、鱼肉、船亭、果亭、茶架、花雕酒、拜柬而往”。女家收下彩礼,回赠龙糕、凤饼、袍褂料子、文房四宝、锡酒壶等物。礼品中,男家必备花雕酒,女家必备茶叶,故有“男酒女茶”之说。此礼仪,即“三茶六礼”。新昌、嵊县等山区农家贫女订婚,男方一般准备一篮外货、两#壶老酒及少量聘金,由媒人送至女家即可。男家发送头盘彩礼后,即向女家“请庚”,请问女方生日时辰,再将男女双方生辰送至择日店,请星相家排“八字”,拣定“安床”及“合卺”吉日。请庚时,男家备两份红全贴及一对提盒送至女家。红全贴亦称拜贴或求贴,只是求贴书有“敬求淑造”字样。提盒内盛湘莲、白糖等“茶料”。女家循例璧还茶料,将拜贴与允贴送至男家。此后,男家发送二盘彩礼至女家,用于置办嫁妆。礼仪与发送头盘时大致相同。所送帖为红绿帖,分别书安床与合卺日辰,格式通常为“谨詹×月×日×时安床(或合卺)大吉”。同时,男家须送成双“缎头”(绸布料子)、“衣折”(成衣)等彩礼。少数男家头盘、二盘同时发送,俗称“随盘进”。结婚前夕,男家须送三盘彩礼,用于女家置办喜酒。女家如高堂健在,男家须致送孝敬钱及礼品。花矫临门迎娶时,男家还须送“开门钱”、“上轿钱”等。贫素之家有以下几种节省聘金办法:以劳动力代聘金。经媒人从中周旋说妥,并立下条规:男方须至女家无偿劳动若干年,期满男家不必筹办彩礼,只须张罗—笔结婚时所需费用即可完婚。调亲,即换婚。双方各将女儿许配对方为媳,藉此省却彩礼及节约婚礼费用。老亲结亲。旧时,此俗普通流行,多为姑表、姨表、舅表亲联姻。除为增强戚谊,亦可少花彩礼,但近亲结婚,常祸延后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革婚姻制度。男女青年虽多自由恋爱,自主结婚,但大都仍赖介绍撮合。80年代,共青团、工会、妇联、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团体机构组织婚姻介绍所,为男女青年乐当“红娘”。恋爱成熟,即至当地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旧时婚姻陋习基本不存,但婚时大办酒席之风甚炽,靡费之习未止。结婚旧时,新人眠床之棕棚暂用木棒搁架。婚礼前,男家须择吉“安床”,即于吉日拿去木棒,使棕棚落榫。绍俗,新人眠床不可空,自安床之日起至结婚之日,新郎或陪郎均须睡新人眠床。陪郎须为童男或夫妻双全之族中男姓。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嫁妆中梳头桌等称方件,脚盆等称圆件,并须有火熜等铜器,饭锡锅等锡器,彩瓶等瓷器及首饰、衣箱等。除首饰等少数嫁妆于婚日随花轿送至男家外,大部分嫁妆均由执喜役者(俗称“行郎”)用“眠桥”或船先送至男家。行郎多为男女双方亲友、佣工、人数视嫁妆多少而定,但务必成双。婚前,新人须举行淴浴仪式。仪式由两位夫妻双全、多子多女之夫妇主持。一人手拿砻筛。上放红色喜果、鸭蛋,下接大脚盆,另一人以热水自砻筛淋入脚盆,再以毛巾浸盆内热水,绞干后让新人揩试,如此重复三次,仪式即算完成。同时,男方须剃头。先点烛,供茶食。理发匠进门须恭喜道贺,口念“七子保团圆”或“十全如意”等吉祥语,并拔下7根或10根长发,挽成花结,准备送至女家。女方则须“开脸”,雇用老嫚用纱棉线绞除脸上汗毛。开脸时,亦须拔下7根或10根长发,与未婚夫之长发混合搓线。扎于发髻,称“发线”,为结发夫妻象征,系妇女最为珍贵之信物。婚前一日,男女双方均须祀神(俗称祝喜福)、祭祖(俗称请大人羹饭)。祀神礼仪与祝福相似,但唯新人及主婚人朝拜。祭祖礼仪与平时相同。但最后跪拜者应为新人。绍俗女子出嫁,必用彩舆。不坐花轿者多为妾或再醮之妇。花娇顶有“五岳朝天”的锡制饰物,遍置灯彩,嵌空玲珑。花轿多向轿店租用,每逢嫁娶之日,必先期赁定。男家在发轿迎娶前,须请两位夫妇齐眉、儿孙绕膝之长者作“福星”、“禄星”,至花轿内借烛光以镜映照—遍,再以满燃檀香之熨斗熏轿,俗称“搜轿”,意在驱逐轿内妖魔鬼怪。男家发轿时,新郎身穿吉服至门口向花轿作三大揖,以示恭送,称“送轿”。迎亲仪仗队伍,轿前为对锣、铳手、吹鼓手、后有行郎手执各种灯伞、红绳束腰之木柴(俗称膛柴)等,并有乐队随行。女家收受膛柴后,换上红绳束腰之木炭送还男家,即所谓“柴新郎炭新娘”,取人财两旺之意。绍兴城内有以“五福”、“大庆”、“宝#、“长安”、“万安”、“福禄”等吉语命名之桥,花轿自男家抬出,须绕道至少抬过其中两座桥,方至女家、以博吉利。俗以花轿与花轿不得迎头相遇,故迎亲队伍前面、手持肩头灯之两行郎,不仅带路,且负有设法回避其他花轿之责。花轿不得途中停顿,且前进时必奏乐,转弯时必鸣锣,过桥时必放铳,为驱邪亦为显示隆重。俗称结婚为“小登科”,即使官员亦须让道。花轿临门,女家有“哭轿”之俗。除惜别外,尚有为免新娘所产子女致哑之意。男方迎亲队伍临门前,女家须请两位“顺流”妇女将新娘衣装入箱,称“叠箱”。送嫁老嫚为新娘梳太婆头、穿耳嵌等,此举均须伴以吉语。新娘兄弟则须为新娘准备行装称“打铺陈”。女家于新娘上轿前亦须搜轿,仪式与男家相同,惟“福、禄”两星改由女性充任。新娘上轿时,不能随带剪刀之类快口,以免冲犯“轿#”,招惹不测之祸。女家发轿前,男家行郎不时狂敲大锣,催促新娘上轿。新娘上轿前循俗进上轿饭,叩别祖宗,辞别父母亲友,扎“兜脚绸”,穿红罗大袖、全红太婆衣,戴花冠,盖袱,由兄弟抱入花轿并挽轿杠送出大门。花轿须连绕三个圆圈(俗称望娘弯)。此时,其母须坐于房内马桶上按“哭嫁调”即兴吟唱,多为劝诫、祝颂之辞。绕罢望娘弯,兄弟将轿杠前推,以示送行。新娘穿新鞋与扎“兜脚绸”后,即不能接触地面,以免带走娘家财运。新昌嵊县一带,哭嫁之俗为新娘之母边哭边上楼梯。新昌,新娘上轿前有腰插铜镜避邪之俗。诸暨,姑娘出嫁,须随嫁两箱上锁素衣。嵊县山区,新娘则穿素服上轿,至夫家方易吉服举行婚礼。花轿循原路抬至男家,新娘兄弟及轿子应接踵而至。男家铺床,按规矩叠放“铺陈”,送嫁老#献妆:向男家点交新娘首饰等物。亲送新娘之兄弟通常为4位,亦可以侄辈凑数。男家出门恭候,并须放铳与奏乐欢婚礼在鼓乐声中举行。男家所雇老#代婆母向轿内新娘献三道茶。此时“礼生”(司仪俗称)呼:“行亲迎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4位手执“裤脚灯”、“子孙灯”行郎步入内室请新郎。新郎身穿“开气袍”,腰束“扣带”,脚登粉靴自右边步入厅堂。面南、向北各作3个大揖,于礼生赞“请新贵人回玉”后从左边步入内室。接着,拜堂成亲。礼生依次高赞“行合卺礼!”“奏乐!”“请新贵人登堂!”“请新玉人降彩舆!”(各请3次)新郎、新娘各由两位“顺流”太太按到厅堂“福禄寿”星像前恭立。鞭炮声中,新郎、新娘先向外拜天地,再朝内拜“三星”,最后行交拜礼。婚礼主持人为礼生,副礼生读祝词(花烛诗)。平民亦有请厨师权充礼生者。此后,新郎、新娘又面向“三星”恭立,举行“晋福杖”礼仪。其时,请长者扮“南极仙翁”,由行郎迎至厅堂,以束红绳之甘蔗所充“福杖”,向新娘头上轻打5次,每次均配以如“—闭和气”、“五子登科”之类祝同。其后,由行即送出厅堂。待礼生呼“请新贵人、新玉人喜绾同心”、“鸣锣升炮送入洞房”时,鼓乐声、鞭炮声大作,即行“牵红”。新人至新房途中,须铺放米袋、酒盅,新人行过其上,从人即须将米袋、酒盅拿起越过新人头顶,又铺放于前面地上让其走道,如此重复,直至洞房。此举名曰:传宗接代(“宗”与“盅”、“代”与“袋”均谐音)。进入洞房,“扶郎”、“舅爷”须帮新郎、新娘抢坐新床。俗谓占坐位置多者,日后在家权力亦人。此外,新郎须设法将衣襟覆盖于新娘衣襟之上,以示权力大于妻。坐定后,两位“顺流”太太给新郎、新娘各喂7颗小汤团,俗称“喂子孙汤闭”,“七子保团圆”。新昌、嵊县、诸暨一带,则让新人食糖拌饭、团圆果。此后,“顺流”太太各给新郎、新娘呷一口醇酒,交换后又各呷一口,两小盏混合后再一分为二让新郎、新娘呷完,是称“交心酒’(亦名“交杯酒”)。饮毕,新郎以一对同样长短、红绳束腰之甘蔗将新娘盖头袱及花冠挑起并抛至床顶。“送嫁老嫚”迅即放下帐门,以防“热脸冲热脸”。此时,撤出喜果,贺客竞相拾取。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酒,宴请宾客。男方发轿迎娶前,办“发轿酒”、“暖房酒”。婚礼日俗称“好日”,须办“正酒”。中午,女天地方办“女酒”,邀女方亲友参加喜筵。晚上,男方设筵,丈人(即岳父)、舅爷循例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尊、宾客一一敬酒。新昌有“满筵”之习,即男家在厅堂临时搭台为新娘设专座。送上第二道菜肴后,新娘开始“脱通换通”,即脱去一件外衣,另外换穿一件。至第九道莱肴上桌,新郎、新娘在伴郎、喜娘陪同下、从东首第一桌至西边末一桌,依次一一敬洒,此后方可进房。宴后,按俗闹新房。绍兴各地婚礼一般于冬季夜间(多为寅卯时)举行、循序履行繁缛礼仪,往往至半夜,故有“舅爷怕日光”之说。是日,女方兄弟均不在男家留宿。翌日清晨,老嫚登门“送子”。即将一红衣绿裤木质“小人”送入洞房,置于床上,焚香烛奏乐祝祷,谓之送子。是日早饭为新人首次会食,俗称头聚饭。新娘须坐上首,新郎则屈居下席。头聚饭后,新婚夫妇循俗至附近寺庙、当坊上谷祠(土地庙)和宗祠拜谒,祈求神灵先祖保佑。回家后至厅堂“拜三朝”,即祭祖、跪拜长辈及受晚辈拜见。婚后第三天,新人至女家“回门”,拜见尊长,俗称“过三朝”。礼仪与男家拜三朝同。新人务必当天返回夫家,绝不能在母家过夜。入夜,新娘须向各尊长请晚安,而且须到婆母房间“坐夜”。婆婆启齿放行,新娘方能回房歇息。至“正三朝”,新娘又须与夫家及房族尊幼行见面礼。此时,方可开口按称谓呼叫家人(俗称开金口)并操持家务。至厨房应先添柴烧火,取其火红、兴旺之意;裁剪缝制应先做裤、袜,取“裤”“富”,“袜”“发”谐音求吉利,俗有“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之说。绍兴婚姻观念与习俗亦有变化。民国时期,城区开明士绅曾倡导简化礼仪,文明结婚,但城区平民及农村依然如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婚俗趋向文明、简约。结婚时间多在五一劳动节、国庆、元旦或春节,并出现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