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副嫁妆多少抬
古代一副嫁妆六十四抬。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送的嫁妆也会不同。
人们常用“良田千亩,十里红妆”来形容嫁妆的丰厚。旧俗在婚期的前一天,女家将置办的奁具雇挑夫送往男家,由伴娘为之铺陈,俗称“铺床”或“发嫁妆”。“铺床”尽管不在婚姻六礼之列,但长期以来却是汉族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绵延数里,故称“十里红妆”。“发嫁妆”往往成为富贵大户人家摆阔夸富的大游行。
扩展资料
送嫁妆的原因有二:
1、为了女儿过得更好些,贴补家用,或以备应急。
2、尽量给女儿争取在男方家的地位,嫁妆多可以显示女方家有经济实力(尽管普通老百姓家庭是东拼西凑的)。所以经常看到古代女人非常重视自己带到男方家的嫁妆:如手镯、玉器等。以上两点是符合经济人成本收益分析或效用最大化的。
妇女在结婚时带到她丈夫家里的钱、物。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家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因女子在母家无财产继承权,贵族官僚嫁女时,除接受男家人大量聘礼财物外,尚须以大量财物赠女带往夫家,以此为荣耀。历代统治阶级嫁女竟尚奢侈,自梳妆镜匣(奁)中脂粉、膏泽、钗梳等物,至衣被用品、金银器皿、珍玩宝物,无所不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嫁妆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女子有哪样东西是出嫁是不可或缺的?
结婚,对于一个人来说,算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情了,有钱人家可能会有三妻四妾,会结好几次婚,但是,没钱的人家,可能一辈子就一次了。但不管是怎样的情况,人们对于结婚这件事,都是非常重视的。
秋天是新人们结婚的好季节,正所谓秋高气爽,在这个不冷不热的季节里,涌现出了一批批的新人。那么,既然要结婚,嫁妆肯定是不能少的,一般情况下,男方家需要准备好迎娶女方的礼金等物品,女方家则需要准备好女子结婚时候的陪嫁。
在古代,就算是皇帝迎娶皇后,都要给皇后娘家一笔丰厚的礼金。根据记载,古代的皇家甚至还对聘娶皇后的礼金,作出了详细的规定。如果,按照现在黄金的最低价格来算的话,这些聘礼最少也有一千多万人民,而且,有时候实际的支出会比规定的超出许多。
相应的,如果一个女子要当皇后,她也要准备好一套嫁妆,不过,这些嫁妆的费用都是由皇家出钱的。比如:光绪皇帝迎娶慈禧太后的侄女叶赫那拉氏的时候,她的嫁妆就由宫里置办了几百担,嫁妆的数量十分之多,仅仅抬进宫中,就用了七天的时间。
并且,在古代社会,女子结婚的时候,嫁妆的多少将直接决定她日后在婆家的地位。
嫁妆丰厚的,婆家就非常喜欢,自然也会对新娘子更好。如果,嫁妆太少,那么,这个新娘子就会被婆家人看不起,将来还会受尽委屈。所以,古人在嫁女儿的时候,都会准备一份体面的嫁妆,好让自己的女儿在婆家可以生活得好一些。
“如果养了女儿,就要早早地为她准备好嫁妆,这样在她出嫁的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在古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家人没有及早地为女儿准备好嫁妆,结婚的时候就把家里的财物拿去抵押,就为给女儿置办嫁妆。比如:宋朝苏东坡,就曾为外甥女借了两百贯当嫁妆。
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时候,嫁妆一般都是一对枕头套或者两床被褥;再到了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就变成了“四十八条腿”和“三转一响”;而到了物质丰富的现代,嫁妆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有房、有车、有家电等等。各地、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
那么,嫁妆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在中国古代,成亲的时候都有哪些嫁妆呢?
所谓的嫁妆,就是人们在嫁女儿的时候,送出去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和“嫁资”。根据史料记载,嫁妆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鲁国大夫辕颇负责管理国家的土地资源,他对自己管理区域内的土地大加征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出嫁时的嫁妆。
在民间也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嫁女儿的时候,娘家都要准备嫁妆。比如:卫国的民间女子,出嫁时会“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也就是让夫家派人来运走嫁妆的意思。
到了战国时期,嫁女儿要配送嫁妆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了。
根据对战国一座楚墓的考古研究,专家发现:当时,女子出嫁的嫁妆中,不仅有几辆车,还有许多家畜,比如:大雁、狗和猪等。在那个时代,猪和狗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用它们来作为女儿的陪嫁,也算是重要的物品之一。
然而,大雁则是新郎到新娘家迎亲的时候,必须要带的物品之一,这就意味着“执雁为礼”,也叫作“奠雁”。到了西汉之后,女子出嫁的时候,陪送钱财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在古代,女子的嫁妆除了这些生活必需品之外,一般还会有房子,土地或毛巾什么的。
根据记载,古代嫁妆内容和现代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但是,古代有几样特殊的嫁妆,是现代没有的。
第一种就是陪嫁丫鬟。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在嫁女儿的时候,一般都会将她们的侍婢一起陪嫁过去,或者让她们的妹妹跟新娘一起过门到新郎家中。这种风俗在古代很是流行,比如:东晋年间,孔珪的儿媳妇家里就比较有钱,仅仅是陪嫁丫鬟就有七、八个。
第二种是一些不祥之物。在以前,浙江一带的嫁妆,一定要包含凶服和棺材板等物品。所谓的“凶服”,就是在公公婆婆去世以后,儿媳妇要穿的蓑衣麻服。而“棺材板”则是为新郎和新娘将来老了以后准备的。
如果,有的地方不方便陪送棺材板,人们就会考虑把棺材板替换成同等价值的小金棺。但是,令人感到奇怪的一点是:新郎家里不仅不会觉得新娘嫁妆里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还会为自己有一个想得如此周到且细致的亲家而感到高兴。
第三种则是“压箱底”,这是一种关于夫妻性生活的模型。因为,这种东西不仅很隐私,而且,还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才叫“压箱底”。实际是古代性文化的一部分,类似的还有“嫁妆画”,这个东西的主要作用,则是让古代的新婚夫妻们知道怎么过夫妻生活。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就是,虽然,这个嫁妆是女方准备的,但是,一旦女方嫁到男方家里后,嫁妆就成了夫妻双方的共同财产,女方是不可自行处置的。“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予。”因为,在古代已婚妇女没有私财,没有私自处理财务的权利的。
在《广异记·费子玉》中有记载:子玉云:“夫用妇钱,义无还理。”妻无以应,迟回各去也。也就是说:丈夫可以使用妻子的嫁妆财产,丈夫使用妻子的钱财,并不需要归还。并且,在《宋刑统·户婚》引用唐朝开元年间《户令》中:妻虽亡没,所有资财及奴婢,妻家不得追理。
综上所述,古代人结一次婚真的很不容易,不仅要遵守如此多的繁文缛节,还要准备如此多的礼金、嫁妆,这对于古人来说,真的是不易之事,所以,既然选择结婚,就不要轻易离婚,不然,再结一次婚的成本就真的是太大啦!
在清朝时期女性的嫁妆,是如何解决洞房花烛夜的难题的?
婚姻,自古以来就绝非男女双方的简单组合,而是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以及所有社会关系的有机融合、复杂配置。作为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彩礼和嫁妆几乎伴随着婚姻的发展历史而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嫁妆对于婚姻而言,意义重大。
清代女性出嫁时的嫁妆,虽然根据娘家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乃至风俗习惯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基本和现今的嫁妆种类类似,一般分为生活用品和不动产两大类。不动产,指的是土地、 店铺 、 宅院等,但此等嫁妆也只有“穷极奢侈, 无有止境”的权贵人家才行。“无他长物”的普通人家,也就只能配给“止银簪耳环戒指衣裙,寥寥数件而已”的普通生活用品和女性首饰。
但不管是勋贵人家乃至皇室公主,还是中产家庭乃至贫困人家,在必备之生活用品嫁妆中,都会专门准备一个容积不小的箱子,放置各种被出嫁女性视为“压箱底”的神秘嫁妆。特殊背景下出现的特殊嫁妆清代乃至之前的历朝历代,男女之间的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对于结婚对象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父母手中。除了“童养媳”或者娃娃亲”等能让男女双方有机会在成婚之前见面的婚配方式以外,清代男女双方在成婚之前基本都是陌生人的状态。洞房花烛夜,大红盖头一揭,才算大多数人见到婚配对象的第一面。另外,在思想封闭、传统伦理观念严重的清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对于女性的约束程度,远非现代人所能想象。清代女性乃至皇室女性能够见到除父亲、兄弟之外男性的概率少之又少,成婚之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绝非相关文献乃至影视作品中的夸张描绘。在《清史稿·列女传》中,因为被男性看到自己的脚,或者被无意碰到身体就“自杀殉节”的女性不在少数。
在严苛的传统伦理道德约束下,这种带有严重赌博性质的婚配方式势必会带来两方面的严重负面后果:
1、清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其作为男性附属品的所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传宗接代。可一个思想极为僵化的女性,该如何完全放开,把自己交给一个从未蒙面的陌生男性?
2、清代女性出嫁之前,一般会有家族中的已婚女性给予婚前教育,就洞房花烛夜中会遇到的种种“难题”予以简要解析和指导。可一个未经人事的新娘子,初尝人事,势必会紧张、羞怯,能不能记住婚前的指导?会不会遇到突发情况?
这个势必会留下一生记忆的关键时刻该如何顺利完成,就成为出嫁女性乃至女性娘家最为关心的所在。所以,就有了专门用以应对这种尴尬局面之特殊嫁妆的存在。
特殊嫁妆,五花八门
在清代女性的嫁妆中,除了类似“被褥及箱柜、 梳匣 ”等日常用品、“金珠头花、银卷手镯”等女性首饰外,还有一个神秘的大箱子,专门用以盛装这类特殊嫁妆。根据《清稗类钞》、《谈美人》等相关历史文献的记载来看,这些特殊嫁妆包括小脚瓷鞋、形象瓷器、画册画本乃至开裆裤和一些银质特殊器具等。这些特殊嫁妆,如果按照具体功效分类,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检验物品
在这个神秘的大箱子中,一般会有一个小脚陶瓷存在,鞋子里面会放置一个洁白的白手帕,专门用以验证女性之“落红”。对于封建女性而言,贞节的保证绝非仅仅关乎女性自身,而是关乎整个家族荣誉、名声、影响之关键所在。这块白手帕就是用以检验女性贞节,是否完璧的关键物品。
将白手帕作为嫁妆,表明了出嫁人家对自家闺女恪守妇道的绝对自信。
2、指导材料
清代皇室女性出嫁,一般会准备“欢喜佛”用以教育指导;而普通人家因为没有“试婚格格”或者“指导嬷嬷”的存在,就必须在相关指导材料方面,给予更为精心、全面的准备。
比如详细描绘肢体动作、方式方法的“画本画册”;比如带有逼真形象动作的“形象陶器”等等。甚至,在清代个别地区还会专门准备相关药物,从根本上解决“洞房花烛夜”可能遇到的尴尬局面。
3、协作物品在“协作物品”中,开裆裤绝对是一个登峰造极的所在。在深入骨髓之传统思想的制约下,女性在初次人事中一般会以被动一方存在,但在羞怯、紧张的情况影响下,面对初次相见的陌生丈夫,护住自己的衣衫或许会成为女性下意识的动作。简单粗暴的强制,绝非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了开裆裤,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开裆裤的存在,既让女性保证了该有的矜持,又能让男性顺利完成人事,简单而有效,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特殊嫁妆的全部所在,那就特错特错了。在新婚之夜,因为紧张或者突出状况的出现,导致男性功能不成而严重影响初次人事的情况,也不无可能。或者,在女性身体不便而男性又箭在弦上,又该如何解决?
所以,在女性嫁妆中一般还会预备一个名为“银托子”的特殊工具,这个被誉为“第一协作工具”的特殊器具在诸多传统小说乃至历史文献中,都曾经高频率出现。
《金瓶梅》第二十七回:西门庆坐在一只枕头上,向纱褶子顺袋内取出包来,使上银托子,次用硫磺圈束着根子,初时不肯深入,只在牝口子来回擂晃。
在中国性文化博物馆中,就陈列着这一神秘器具。据相关专家介绍,这个“银托子”的作用就是在男性不起,又执意要行人事的时候,将其放置于器官之下,再用绳子固定,借助其硬度来达到实际效果。甚至在女性身体不便的时候,这个特殊器具依然能助之成事。
后记
纵然清代父母对于女性嫁妆几无死角的细致考虑,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配制度带给女性的尴尬程度,但这依然是完全站在男性角度考虑的不公平待遇。如此荒唐的婚姻制度,被迫衍生出如此荒唐的嫁妆,用以消除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让人不禁庆幸现今婚姻制度的人性、合理、公平。
嫁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有嫁妆
嫁妆是女子出嫁时,娘家为新娘准备的结婚用品,如车子房子、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准备的嫁妆也会不同。在古代嫁妆是女人和丈夫的私人物品,又称为“陪嫁”。
嫁妆的历史由来已久,具体起源于什么时候已经无从考证,在诗经《呢》中有:“以尔车来,以我随迁,描述了当时的卫国女子出嫁时要带着嫁妆,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时期以前已经形成了陪送嫁牧的习俗。
根据历史记载,古代女子的嫁枚一般十分丰厚,不论家境如何,父母都会在女儿出嫁的时候为其备上一份体面的陪嫁。
在古代女子不能出仕为言,也不能经商务农,所以没有经济来源,在家里的时候由父母养,出以后由丈夫养,因此父母在女儿出嫁时给她的这份嫁妆对女子来说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财产,在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父母分给女儿的家产
女子在丈夫家如果全靠同丈夫伸手要钱,会在夫家抬不起头,而且如果丈夫家哪天遇到困难,女子拿出自己的嫁妆补贴夫家,会被大家寺贵惠,什么都拿不出的女人只能遭到白眼。
为了让女儿在嫁人之后她生活得好一点,在夫家有地位,古代的父母会在女儿降生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准备嫁妆,家境不好的话甚至会借债或者抵押房产演够嫁妆。
嫁妆自古以来就有,古人们的嫁妆有多么的贵?
结婚需要多少钱?
这个问题放在现在并不难回答,但是却成为了很多感情的拦路虎,如今高彩礼的现象使得很多有情人留下遗憾,更是让很多男性同胞望而生畏。但在古代结婚的开销远不止现在这么简单,相反古代结婚的压力多来自于女性方面,也就是说嫁女儿是一件十分花钱的活动。自古以来就有着厚嫁之风,甚至因此而引起了很多不必要的社会现象,更是诞生了很多人间惨剧。在现在人看来古代的女子地位低下,是无法获得财产继承的,更不要说嫁人之后的基本保障了。但事实却与之相反,古代不但是嫁女儿的开销很大,而且到了一个家庭都难以承担的地步。
古代女子出嫁
另类的女子财产继承
在汉代时女子其实是拥有财产继承权的,如同在《二年律令》之中就曾有记载提及家中如果没有儿子的话,那么女子可以成为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其中说“死毋子男代户”就表明了在古代史女子是可以继承财产的,这也是对女子地位的认可。这一点在《太平御览》里同样能找到答案,其中还讲解了一个案例,说的是一个名为精宗的地主在去世之后,兄弟姐妹之间互相争夺财产的案件。而在精宗去世前三年,便将八石田产遗留给了自己的女儿。而后精宗的女儿因为过早去世,又将田产交给了精宗女儿的长子。从此也能看出遗产分配上,女子也一样占据一席之地,而且属于法律保护的范畴之中。
古代女子出嫁
但是这也只是少数情况,毕竟也并非所有家族之中都会出现没有子嗣继承的情况。那么这也就产生了另外一种遗产继承的方式,那便是“奁产”,俗称也就是嫁妆。而这种财产继承的方式自古油之,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女子带资出嫁的风俗习惯。而且这些带来的财产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不但是终身拥有所有权,而且还能在丈夫去世之后作为自立门户的资本。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这一现象在汉代时更为显著,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就是一个典范。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这让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感到羞耻,可即使是这种情况下,卓文君依旧是得到了一笔不错的资产,《史记》之中记载“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足见古人在对待女儿出嫁上,从来都不吝惜钱财,更以此视为一种惯例。
女子出嫁成为负担
等到了宋代时期,女子的嫁妆逐渐增多,而且嫁妆要远远高于彩礼,这也就给但是的百姓增添了很多的负担。比如在《宗法条目》之中就曾有过记载“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钱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这里的意思是说一个女子嫁出去所携带的嫁妆多达五十千,即使是第二次嫁人也仍然需要高达三十千的钱财,而这是男子娶妻话费的两倍之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宋朝时期会出现生了女儿很忧愁,生下男孩却很高兴的原因。看来在古代女子反而更加愁嫁,而不像现在因为彩礼望而却步。
古代女子出嫁
而且宋朝时期生下了女儿则意味着一生都要为其嫁妆做准备,比如在《袁氏世范》之中就记载了“至于养女,亦当早为储蓄衣衾妆奁之具,及至遣嫁乃不费力。”这一事实。这也是说当时生下女儿的人家需要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前准备嫁妆,这样才不至于在女儿出嫁的时候因为没钱而感到尴尬。而且双方新人的结合钱财也是一个新家庭幸福与否的标准,甚至会成为影响婚姻的重要条件,在《书仪·婚仪》之中记载到“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先问聘礼之多少。”也就是说在结婚前双方家庭就会先问好嫁妆多少和聘礼多少,要是都不能满意的话,恐怕只能是棒打鸳鸯了。
古代女子的高嫁妆
也正是因为嫁妆问题导致了恶劣的社会矛盾,本身有机会出嫁的女子也因为无法承担嫁妆的原因而不得不成为剩女。而男子为了能够获得钱粮,也开始对女子有了挑选的余地,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当时男女失衡的情况,甚至很多女子终身无法出嫁。
嫁妆都需要什么?
在《诗经》中有提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这么一句,这也意味着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女子出嫁要携带嫁妆的习惯。而这一句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陪嫁妆不但是很普遍,而且嫁妆也象征着一个家庭是否富有,女子出嫁后能够占据多少地位。
古代嫁妆
有关于嫁妆的挑选则五花八门,比如说《左传》之中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这是说但是鲁国的大夫辕颇为了自己的女儿出嫁,不惜将田产作为嫁妆陪嫁。而在考古的发现之中,则有着关于嫁妆的更多描述,比如动物家畜,像是猪、狗等等都是先秦以前陪嫁最为常见的财富。更为直接的则是除去家庭财富以外,以人或者劳动力作为嫁妆的方式,比如经常能听到的陪嫁丫环便是一种。不但是要随着主人家一起出嫁,还要继续服务于新家庭。
司马炎
等到嫁妆发展到了后期则不再是使用具体的物资作为嫁妆,比如《晋书》之中就记载了司马炎在出嫁公主时,直接将嫁妆折现,而这也就开启了之后嫁妆为钱的先河。其中记载:“公主嫁由夫氏,不宜皆为备物,赐钱使足而已。”;这也是一种灵活的转变,但一样也是一种恶性风俗的开端。等到了宋朝及以后,嫁妆的准备也是越发夸张,像是一些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家庭,可能还要因为女儿出嫁而背负债务就如同苏东坡曾借了两百贯钱,只是为了能让自己的外甥女出嫁。
之所以会造成这中嫁妆越发偏高的现象也很好理解,古人希望自己的女儿在出嫁之后能够在夫家有一席之地,之后的生活不至于太苦。同时也是长辈对于新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帮衬一把。但社会的风气却像是连环反应一样,造成了剩女增多,甚至穷苦人家不敢生养女孩,为了能避免将来的负担,遗弃或者杀死,这些都违背了本来的美好初衷,实在是得不偿失。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